標籤:

師德失范 一票否決

不論是陳年舊事,還是新近發生,只要涉及師德問題,總會激起軒然大波。

4月15日,中國人民大學出台史上最嚴師德規範系列文件——《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實施辦法》《教職工紀律處分暫行規定》,直指師德師風建設,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文件將對學生實施性騷擾或與學生發生不正當關係、與有利益關係的在校學生發生戀愛關係等內容納入師生關係方面的違規行為。該系列文件還強調,對他人實施性騷擾或與他人發生不正當關係的,給予警告或者記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低崗位等級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而此前,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在該校教師職業道德和紀律委員會專題會議上強調,將繼續完善《北京大學反性騷擾有關規定(建議稿)》,儘快推動制度體系的健全和落實。據悉,北大已建立教師職業道德和紀律委員會及其調查處理機制,嚴格執行師德一票否決。

師德失范事件接連發生,究竟為什麼?規範師德,我們還要做哪些?

制度建設層層加碼把師德擺在首位

師德問題從來不是什麼新鮮話題。簡單梳理,師德失范行為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學術道德失范,在科研工作中弄虛作假、抄襲剽竊、篡改侵吞他人學術成果、違規使用科研經費以及濫用學術資源和學術影響。這類失范行為大致源於現有科研評價體系下,教師群體「急功近利」情緒的蔓延。二是影響正常教育教學工作的兼職兼薪行為。教師薪酬相對其他職業,收入偏低,迫於生計,在商業利益驅動下,教師的兼職兼薪行為成為被動選擇。三是對學生實施性騷擾或與學生發生不正當關係。受社會上「錢權交易、權色交易」不良風氣影響,個別教師利用自己的學術權力做出有違師德甚至觸犯法律的行為。

最近一段時間,涉及師生關係的敏感事件屢屢曝出,而當師德問題再次引發公眾關注時,記者梳理髮現,事實上,有關師德建設和規範的制度性安排正在層層加碼,越來越嚴。

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曾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明確各級各類學校要把師德建設擺在教師工作的首位;2014年,教育部印發《關於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划出高校教師師德禁行行為「紅七條」,具體包括在科研工作中弄虛作假、索要或收受學生及家長的禮品、對學生實施性騷擾或與學生發生不正當關係等內容,並強調師德考核不合格者在教師職務評審等環節實行一票否決;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要求強化師德考評,體現獎優罰劣,推行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建立教師個人信用記錄,著力解決師德失范、學術不端等問題;2月,教育部發布《關於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明確對有違反師德行為的研究生導師,實行一票否決;3月,教育部等5部門還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強調將師德教育貫穿教師教育全過程,作為師範生培養和教師培訓課程的必修模塊。

從一系列文件可以看出,在教師評價和職稱評審等關乎教師職業生涯的關鍵環節,師德位居最重要的位置。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建強指出,很多高校都加強了師德規範建設力度,比如評優晉陞師德一票否決制、科研學術道德規範、教學要求規範等。另外,很多學校成立了教師工作部,主要統籌教師的思想引領和管理服務,在解決教師實際問題過程中加強思想引領和制度規範,統籌推進教書育人實效。

號召多措施少處置規定沒落實

「教育部的要求無疑是剛性的,但關鍵是怎樣落實到位。」李建強指出,「據我觀察,多年來各地各校的師德教育一般號召比較多,針對性措施少;他律宣傳多,自律強調少。師德畢竟更多屬於思想精神範疇,需要有更多內在的道德情操調適作為支撐,單有外在制度規定,不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此言不虛。一系列強政、一條條紅線似乎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師德失范問題。

「可以說,相關規定很具體,措辭很嚴厲。然而現實中,相關處置規定並沒有落到實處。」媒體人胡印斌曾在本報撰文指出,一方面,有些高校在處理類似醜聞時過度寬縱,往往習慣於遮遮掩掩,不願公開處理,擔心影響學校聲譽。而且,有些當事人還有一定的學術地位,頂著各種頭銜和光環,學校處理起來有所顧忌。另一方面,學生與教師之間權利不對等,以及社會輿論環境不寬容、不理性的表現,往往讓遭受性侵害的學生心存顧忌。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教師林成華則坦言,師德失范行為屢禁不止的原因之一在於治理體系不完善。「首先,師德失范問題治理沒有統一的歸口部門。而師德評價考核機制匱乏,缺少統一標準,考核程序較空泛,導致師德建設容易流於形式。此外,學校在教師培養過程中重師能輕師德,重社會層面的『習慣性道德』、輕個體層面的『內省性道德』,在教師選聘、考核、晉陞等環節中未能把師德為先落到實處。」

更值得警惕的是,教師師德失范的風險成本較低。林成華說,師德失范問題的處置缺乏法律剛性約束,僅有道德約束是遠遠不夠的,而目前師德失范信息的不透明,也使得師德失范教師「挪坑」偏容易。

當然,師德失范與社會環境大背景的迅速更迭緊密相關。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校教師指出,受不良社會風氣的侵蝕,個別意志不堅定的教師受到「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錢權交易、權色交易」等不良思想風氣的侵蝕,導致了教師自我師德的隱形放棄。同時,在現有教師評價體制下,教師工作壓力不斷增大,導致部分教師心理失常、師德異化。

建立師德檔案查詢制度完善投訴體系

「雙管齊下,改良大環境,建設好小環境。讓師德建設不僅成為社會、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學校的要求,更要確實成為每一個教師的自身修為和內心規約。」李建強認為,這需要我們做好針對性指導,提出分層次、分崗位、分年齡、分任務的要求,在解決教師實際工作問題中加強思想引領。不僅強調外在他律的要求,也要重視內在自律的啟迪,從根本上、源頭上解決好師德師風問題。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師德問題遠比現在已暴露出來的或是媒體關注的更複雜,應該從改革教育評價體制、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和依法治校等多方面入手,合力解決師德建設難題。「當然,也要注重提高教師待遇,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讓教師能從心底珍惜、珍愛這份事業。」

林成華則建議建立全國教師師德檔案及查詢制度,使師德檔案切實成為教師考核、職務評審、崗位聘用、實施獎懲的重要依據。創新師德考核機制,探索建立一套操作性強的師德標準,避免用「聖人標準」丈量每個教師的師德水平,使師德考核流於形式。同時,還要推進教師師德問題立法,加大法律剛性推進教師師德實踐和自我約束,形成「德法並舉」的良好局面。

雲南震序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宏雷,曾代理過轟動一時的「吳高升師生戀糾紛」。在他看來,加強對學生群體的關注,是當下較為緊迫的事。「要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學校作為監管責任主體,應當盡到相應安全警示義務,做好防範和救助工作。提倡學生間互助,對校園性侵防患於未然,做到早發現、早揭露、早制止。」

林成華對此表示贊同。他強調,要完善學生投訴體系,建議教育部設立全國師德師風投訴熱線,接受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公眾對師德師風問題的投訴。學校設立教師師德師風監察辦公室,負責受理學生投訴以及教師師德失范問題的調查及處理。

鏈接

國外大學如何規範師德

美國:對師生戀「零容忍」

1984年,美國哈佛大學率先頒布了禁止教授(包括教授的學生助理)和其直接授課與指導的學生之間有浪漫關係的規定,這是美國高校第一個頒布的師生戀規定。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後,美國越來越多的大學和學院對師生戀採取「零容忍」政策。其中最為知名的是,加州大學總校於2003年7月出台的規定,禁止大學教師與在讀學生,尤其是選修其課程的學生發生任何性關係,教師對學生只負有學術責任。師生戀被禁止,即使雙方自願也不行。這一禁令在加州大學九所分校都有效。如果是未成年學生和老師發生性關係,即便是雙方自願,也是刑事案件,但每個州定罪的情況不同,有的是重罪,有的是輕罪。

日本:在大學設「窗口」給投訴者專業建議

1952年,日本教職員組織就制定了《教師倫理綱領》,綱領中寫明,教師要「克制自己過度的慾望,生活有節制」等。在日本的大學裡,最常出現的教師違反公德的事情主要是「性騷擾」和「權力騷擾」。由於個別教師的道德敗壞往往導致整個大學的名譽受損,所以,日本高校把重點放在防止教師做出不道德的事情上。防止騷擾委員會等機構在大學內設立「商談窗口」,即任何受到騷擾的學生或是教師都可直接去窗口傾訴、求助,「坐鎮」窗口的「商談員」會給傾訴者專業有效的建議,幫助其躲避不幸。日本各高校和學術機構都很注重自己的聲譽,一旦醜聞纏身就意味著信用破產、項目終止或經費減少。有違倫理綱領的教師,或被除名,或主動辭職。

(本報記者晉浩天)


推薦閱讀:

不敢管學生的老師 既違背師德又誤人子弟
神吐槽:「違反師德」並不能回答公眾想要的正義

TAG:師德 | 否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