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撈歷史——敦煌古遺址原貌追憶 【5】火 神 廟

打撈歷史——敦煌古遺址原貌追憶

【5】火 神 廟

文 / 魏錦萍

敦煌是歷史上的「善國神鄉」之地,「村塢相屬,多有塔寺」。保存在地上的庵、觀、寺、院、塔、廟、會所眾多,據敦煌民俗博物館統計,僅從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移民遷戶以來,截止1949年敦煌解放時的二百多年間,當時新修和補修的各類廟宇就有120多座,其中不乏規模宏大、特色顯著的建築藝術珍品,如大佛寺、山西會所和月牙泉古建築群等。

歲月蹉跎、歷史變遷。隨著城市建築的需要,這些寺廟有的被拆除,有的改作它用。特別是1979年7月,由於山洪暴發,黨河水庫垮壩,縣城被淹,多數廟宇毀於水災。但也有一部分毀於人禍,如歷史久遠,文化底蘊深厚的名勝古迹大佛寺、月牙泉古建築群等。現存的廟宇尚不及原來的百分之二,令人深感惋惜!

為了存史,本人走訪了健在的老敦煌人,根據他們的回憶,加以整理。現將張仲老先生回憶的大佛寺、文廟及王家牌坊的原貌及本人多方採集大佛寺、王家牌坊照片公布出來,僅供從事地方文獻工作者參考。

火 神 廟

火神廟座落在敦煌市區小北街今農機局辦公室樓與中醫院分院住院部東南端的結合處(原隆德巷東半部迤北)。原建築規模相當可觀,南北長約120米,東西寬約80米,總面積約14畝左右。共由南、北兩部分組成,南部有戲台、山門和廣場。北部主要是廟宇和道院。昔日的火神廟是集戲園、廟會、市場於一體的百姓活動場所,平時非常熱鬧。上世紀60年代後期,由於受城市建設和舊城改造的影響,舊廟院有的被拆除,有的改作它用,寬敞的戲園廣場也逐漸被所駐單位蠶食殆盡,現僅剩大殿一座,孤零零地擺在群樓中間,一片破敗景象。但它卻是目前市區內唯一的一處古廟遺存,對於了解古代敦煌多元化宗教以及寺廟建築藝術等有著重要意義,應加大重視和保護。

▲ 火神廟大殿外景

火神廟在敦煌民間是一座較有影響的廟宇。經採集、查閱資料得知這座廟宇始建於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據清道光十一年刊《敦煌縣誌》中所載「敦煌城關總圖」,其縣城東門外靠北一側標有「火神廟」。該志卷三「建置志·廟宇」條又載:「火帝廟,在護城東關北面,嘉慶十一年建。」從「火帝廟」所在的方位看,「敦煌城關總圖」中所標識的「火神廟」方位一致,因此可以斷定,這裡的「火帝廟」指的就是圖中的「火神廟」。現僅存大殿修築在用青磚砌築的台地上,台地高1米,青磚長0.28米,寬0.13米,厚0.6米。殿基礎青磚砌築,牆體土坯砌築,土坯長0.35米,寬0.16米,厚0.06米。門南開,門寬1.3米,高2.55米。殿前用長0.77—1.4米、寬0.28米青麻石條做台階,台階高0.96米。大殿東西長15.35米,南北寬12.5米,牆寬0.60米,頂高7米。平面成長方形,建築面積190多平方米。硬山兩面坡三開間,前卷棚出廊。葦席板上抹草泥掛瓦(圖1.1、圖1.2)。殿前南6.6米處有東西間隔6米的百年古榆樹兩棵,東側之樹直徑約70厘米,西側之樹直徑約80厘米;東側之樹似已枯死(圖1.3)。清道光、光緒時期,火神廟均有續建。整體建築分中、左、右三排院落組成。中間是坐北朝南,面寬三間,進深兩間,單檐歇山式、前有拔廊的正殿一座,正面龕中塑圓眼紅髮的火祖祝融像,敬台之下塑文武二侍者像左右側立(今塑像全毀)。東西山牆並有彩繪、壁畫。大殿正中門額上懸木匾一塊,上書「位正離宮」突出八卦方位中「火」的位置,可謂寓意深遠。廟院東西兩邊各建面寬三間、進深一間,歇山式廂房一座,院的中心置鐵鑄寶鼎香爐一尊,至此,基本建成了主廟的框架結構。

▲ 圖1.1 火神廟大殿西南面

▲ 圖1.2 火神廟大殿南面(正面)

▲ 圖1.3 火神廟大殿與殿前古樹

十多年後,在大殿左右兩側與後牆的東西一條線上又續建了兩座廟,東為面寬三間、進深一間的娘娘廟,供九天玄女像。西為面寬二間,進深一間的祖師廟,供魯班像。緊挨著火神廟廂房北牆,又修十數間平房與娘娘廟、祖師廟南北相望,形成東西對稱的兩個小院落,環境悠雅清凈,是道士們的好住處。

光緒中期,又續建了戲台、山門等工程。並在鐵香爐向南10多米的正中平台上修了一座屏風式面寬三間的木牌坊,起著山門的作用。坊前兩側各置單斗旗杆一座。旗杆,在封建社會是光宗耀祖的標識,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在舊時凡是有功名的官宦人家的門前或祠堂、墓地以及衙署、廟宇門前,多有旗杆的裝飾,但都是雙斗型的,唯獨敦煌火神廟卻是單斗,這是為什麼?據傳:另一斗的位置被改為懸掛虎頭杏黃幡所代替,起著警示的作用。傳說:虎頭幡一擺動神在空中就可以察看生民之善惡、稽查人間黑暗處的陰謀詭計,以警示民間改惡向善,多做好事之義,故有單斗旗杆之設。所以至今敦煌民間仍流傳著一句諺語:「銅鐘、鐵匾、單斗旗杆,為敦煌寺廟之三絕」。這個「絕」就是指它與眾不同的造型和獨特的功能與作用而言的。

建國前的火神廟在當地老百姓的心目中是一處很有影響的地方。東靠騾馬與農產品的交易市場,它的南半院又是百姓聚集遊藝活動的場地,唱戲、說書,耍把戲(即雜技)等,都在這裡進行,所以一年四季這一帶都很熱鬧。據張仲先生回憶:在近代敦煌歷史上有幾宗值得紀念的事情,就發生在這座廟宇,簡述如下:

(一)民國二十年(1931年),敦煌連遭兵禍和天災的侵害,莊稼兩年欠收,一時斗價飛漲,民不聊生,嗷嗷待哺者隨處可見。樹皮草根,人相爭食。商號德作本、福生永、德興隆等發起募捐賑濟,動員城鄉殷實富戶,捐獻糧食,以救民命。當年就在火神廟設舍飯場,早晚施災飯一次,連續月余活命者千數十人,至今80歲以上的老敦煌人仍記著當年饑民們喊出的:「要活命快些跑!行善人家在火神廟」的口頭禪。說明在人們的心目中它一直是社會慈善活動的場地。

(二)上世紀40年代,敦煌有一個戲劇班子叫「六合班」。雖說擁有300多個傳統劇目和幾個演唱技巧較強的老藝人。但畢竟年齡老化,表演程式陳舊,再加服裝、道具破爛不堪,演出不受歡迎。群眾遂有「六十生,七十旦,叫花子打架滿台轉」的譏笑,劇社面臨破產的境地。出於對百姓的文化生活著想,地方有識之士有鑒於此,慨解義囊,籌捐基金,於1948年創建了敦煌第一個戲劇科班——塞光學社。學社的培訓基地和演出場地就設在火神廟。建國初敦煌第一批「光」字派學員如:劉光裕、王光才、陳光楊、鄭光英、楊光武、王光蘭、劉光林等,就是從這個基地而走向社會的。說明這個廟宇對當地文化事業的發展,也還起了一定積極作用。

(三)1949年9月27日人民解放軍進駐敦煌,28日在火神廟召開群眾大會,到會百姓約千餘人。由原縣參議會議長祁鑒代表全縣人民歡迎解放軍進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二軍四師十二團團長張獻奎、政委漆承德分別講話,並莊嚴宣告:敦煌解放!廟門上空紅旗招展,萬眾歡騰。這座廟宇又成為敦煌解放新舊交替的紀念地。

如今的火神廟今非昔比,已面目全非,雖然僅剩一座殘破的大殿,但它卻是當地歷史的見證, 對於研究清代敦煌的廟宇建築形式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不僅結構上保持了原狀(圖1.4、圖1.5),而且有些磚雕和木雕保存完好(圖1.6),其中有些彩繪木雕的色彩還有殘存(圖1.7),這些都非常有研究價值。」應加以重點保護,引用衚衕慶老師「關於火神廟如何保護的問題」一文中提出的「在有關文物保護部門沒有制定出具體的保護維修方案之前,切忌對現有建築進行改造或維修,一定要儘可能保持現狀。如火神廟大殿內的灰塵暫時也不要打掃,殿內牆上的黑板以及牆上粘貼的「文革」時期的宣傳畫也要注意保護。」並建議:將它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便永久保存。

▲ 圖1.4 火神廟大殿內部結構

▲ 圖1.5 火神廟大殿內部結構

▲ 圖1.6 火神廟大殿牆體上的磚雕

▲ 圖1.7 火神廟大殿中殘存色彩的彩繪木雕

參考文獻:

  1.《敦煌縣誌》

  2.引用衚衕慶老師部分「敦煌城區兩處文物古迹的現狀、價值、保護與利用」文字,圖片。

連 載 待 續 …

擴展閱讀

敦煌火神廟大殿壁畫初識

文 / 王義芝 衚衕慶

內容提要

本文對敦煌市火神廟大殿東、西兩側牆壁的殘存壁畫,作了詳細介紹和初步探析,期望能引起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的關注和進一步研究。

敦煌火神廟,位於敦煌市壽昌北路的中醫院北街分院(也是敦煌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局)大樓東側的後面,是河西地區現存唯一一座祭祀火神的道教廟宇建築。

據清道光辛卯版(1831年)《敦煌縣誌》記載,火神廟始建於嘉慶十一年(1806年),現僅存大殿一處(圖1)。

▲ 圖1 |火神廟外貌

關於敦煌火神廟,研究文章有日本學者小川陽一的《敦煌における祆教廟の祭祀》和姚崇新的《「火神廟」非祆廟辨》[1],以及衚衕慶的《敦煌南倉、火神廟考察》[2],另外有敦煌市博物館和敦煌市文物管理局關於火神廟文物古迹的普查材料和文物保護單位申報資料等。然而,在這些文章和資料中,均未提及火神廟大殿內的牆壁上是否保存有壁畫。

2016年9月16日上午,筆者再次考察敦煌市火神廟時(衚衕慶是第三次,王義芝是第一次),王義芝細心地觀察到大殿內東、西兩側人字披下方的牆壁上,隱隱約約似乎還殘存有壁畫。於是王義芝在王禎、趙平立兩位大殿守護人員的幫助下,找來木梯,搭在牆壁上,爬到高處仔細觀察,終於發現不少殘存的壁畫圖像。現將所發現的情況介紹如下,期望引起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的關注和進一步探討研究。

大殿東、西兩側牆壁上的壁畫,位於距離地面近3米處的上方,壁畫所佔面積高約1.2米,寬約5米(目測);由於均呈黑褐色,且被灰塵遮蓋,故其中的壁畫圖像很難被人發現。牆壁下半部均已刷白,但隱隱約約還能勉強看到下面被粉刷遮蓋的些許壁畫,其中西側牆面中一豎條壁畫還比較清晰(圖2、圖3)。

▲ 圖2 |火神廟大殿東壁全貌

▲ 圖3 |火神廟大殿西壁全貌

所保存的畫面中,或已漫漶,或被灰塵遮蓋,大多模糊不清,但東、西兩側牆壁中均分別能看清六個畫面。這裡,我們儘可能對這些畫面作詳細的介紹和一些初步的分析,供大家參考。

東側牆壁上的六個畫面,由北向南的分布情況為(圖4):

▲ 圖4 |東壁壁畫內容示意圖

1.第一個畫面位於東壁北端上方,畫面中繪一殿堂式建築,屋頂為兩層,頂層為卷棚式屋頂,下層為懸山式建築結構。清晰可見有紅色柱頭六根和一扇窗牖。房屋前側有一小橫長方形框,框里清楚可見題寫有「曹州城」三字,題字下隱約可見一拱門,由此推斷描繪的可能是一座城樓(圖5)。(按:筆者尚未查到與該「曹州城」有關的資料。)

▲ 圖5 |東壁第1個畫面 曹州城門樓

拱門外(即城樓外)繪有四人作躬身前傾狀,似乎剛從「曹州城」的拱門中出來正在向前行進(圖6)。由於畫面漫漶嚴重,人物面部表情無法辨識,只能分辨出大致的輪廓。其中三人均衣著交領,一人衣著圓領;有兩人頭梳椎髻,其餘兩人頭部似戴有冠帽(圖7)。

▲ 圖6 | 東壁第1個畫面 曹州城拱門外的四人

▲ 圖7 |東壁第1個畫面 曹州城拱門外的四人(特寫)

2.第二個畫面位於第一個畫面的南側,畫面上部繪一人背部插一金鞭,口中似在吐火或吐風。畫面中的紅、黑、金三種顏色保存較為鮮艷(圖8)。該人物可能是被稱為玉樞火府天將的道教護法王靈官。據《簡明道教辭典》記載:「王靈官,道教神名。又稱靈官王元帥、玉樞火府天將。道教最崇奉的護法尊神……王靈官的形象常是紅臉虯須,金甲紅袍、三目怒視,左手持風火輪,右手舉鞭,一副鎮妖壓魔的威武氣魄。」[3]

▲ 圖8 |東壁第2個畫面 猶似吐風之人

王靈官是薩真人薩守堅的弟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王靈官的本事和名氣比師父大。據《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種)》中記載:「襄陽洛里,姓王名惡,字秉誠。……有古廟為江怪所佔,顯靈本方里,遞年六月六日會主備牛羊豬各十牽,酒十釀,免瘟,否則人物流血而疫。遞會,貧苦者幾至鬻男女以徇之,悲聲盈耳。帥惡而燒之,廟像兩燼,怪風大作。適值薩真人托葯救瘟以來,遂作法反風而滅妖,境籍以安。諸土主述事以奏,玉帝敕封豁洛王元帥,錫金印如斗,內篆『赤心忠良』四字,管天下都社令。」[4]

此畫面下方還隱約繪有一人的上半身(下半身被粉刷致白,或被毀),僅見大致輪廓;此人似面朝從城樓出來的作躬身前傾狀的四人。

3.第三個畫面位於第二個畫面的南側,即東側牆壁的中部。畫面非常清晰,繪有四人,前面一騎虎之人濃眉大眼,眼睛(白眼黑珠)似要凸出來了,黑鬍鬚下垂飄然,頭頂戴一金冠,穿紅色鑲金邊衣,左手抬起伸出指向後方,右手抱一圭,反身坐在虎背上,眼瞪後方。老虎在行走中也回首張望,虎腳邁開大步,虎尾上翹捲曲;虎紋用黑線勾勒。騎虎之人的右側有兩位乘雲前行的童子,也均作回頭狀。其中一位身穿綠色鑲金邊交領上衣,白褲,腰扎紅綢帶,腳穿紅鞋的童子,頭梳雙髻,右手抱一書匣,左手向旁伸,左腳後蹬,腳尖著地,腳後跟抬起,右腳弓步向前;另一位童子身穿藍色鑲金邊交領上衣,白褲,腳穿紅鞋,頭梳垂環雙髻,髮髻的中間扎有紅繩,腰間似也扎一紅綢帶,一手上舉甩過頭頂,姿勢優美,動感很強(圖9-1)。

▲ 圖9-1 |東壁第3個畫面 騎虎之人等

畫面中騎虎之人的圖像,可能繪的是道教天師張道陵,據文獻載:「天師者漢張道陵也,子房八世孫,光武建武間生於吳天目山,學長生法術,隱北邙山,章帝和帝累召不起,久之遍遊名山。東抵興安雲錦溪,升高而望曰:是有異境。遂衍流而之,雲錦洞有岩焉,煉丹其中。三年青龍白虎旋繞於上,丹成餌之。時年六十,容貌益少。又得秘書,通神變化,驅除妖鬼。後於蜀之雲台峰升天,所遺經錄符章並印劍以授子孫。其四代日盛,復居此山,歷代重之。今其子孫世襲真人居於江西廣信府貴溪縣之龍虎山。」[5]

尹志華先生提供的張天師圖像,與此畫面的形象相吻合,均持圭跨虎(圖9-2)。

▲ 圖9-2 |張天師(尹志華先生提供)

騎虎之人的左側上方還繪有一人,頭戴金冠,臉猶似猴臉,額上似有第三隻眼,嘴尖似鳥嘴,右手持金捶,左手似握一釘;腳踏祥雲正跨步前行,亦作回頭狀(圖10)。此人的圖像比較符合道教人物辛興苟元帥的形象特徵,據文獻記載,雍州地界有神雷山。辛興之母即為神雷山霹靂破膽而死。辛興抱母屍而哭。雷神感其至孝,變化為道士而謝罪,並贈辛興十二火丹以啖之。辛遂易形,「妖其頭,喙其嘴,翼其兩肩,左尖右槌,腳踏五鼓」。玉皇大帝封其為元帥,與畢元帥「共五方事,往來行天,翦幽明中邪魔鬼惡」。[6]《清微神烈秘法》稱之為「清微主帥上清神烈陽雷神君苟留吉」,其形象是:「金冠,黑面,三目,赤發,金甲,朱衣,朱履,手執金錘鑽。」[7]《清微元降大法》卷二十四載其形象為:「金冠,赤發,青面,金甲,朱衣,金錘鑽,統兵二萬眾。」[8]《道法會元》卷四十六載其形象為:「紅鬚髮,金冠,青面,赤衣,手執斧槌。」[9]敦煌火神廟大殿中的這個人物形象與上述文獻基本符合,與《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一書中的插圖辛元帥形象也幾乎完全相同,藉此可以判斷該人物描繪的應是辛元帥無疑[10](圖11)。

▲ 圖10 |東壁第3個畫面 辛興苟元帥

▲ 圖11 |《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插圖辛元帥

東壁第三個畫面中的人物、動物均乘雲作向前奔跑狀,但全部人物以及老虎都作回頭狀,向後方望去,似乎突然間發生了什麼意外,畫面被定格在這一瞬間。

4.第四個畫面位於第3個畫面南側下方,畫面中繪一面帶帥字的旗幟,旗面呈紅色,旗面正中有一金邊圓形,圓形里有一金色「帥」字,彷彿是將象棋里的帥棋子蓋在旗面上(圖12)。

▲ 圖12 |東壁第4個畫面 帥旗(局部)

旗幟非常考究,旗邊為火焰紋,呈飄動狀。旗杆頂端所飾朱旄分別有黑色和金色,最頂端飾有三根長長的羽毛。這種形狀的旗幟又叫大旆,或叫旄旆,指用氂牛尾巴或其他動物皮毛、羽毛裝飾的貴重旗幟。這種旗幟往往由作戰一方的身份高貴的全軍統帥才會擁有。統帥作戰時,往往置大旆於身旁。

緊挨帥旗左下方有一紅色圓輪狀物,圓輪狀物左下側似有一人,圓輪狀物右下側似有旗幡飄揚。

5.第五個畫面位於東壁南端,畫面中繪一宮殿似建築,為上小下大的兩層六角形樓閣。均繪有四根紅色柱頭,也都繪有窗欞和護欄。上層護欄鏤空,下層護欄實心。下層的大門敞開,門裡面有一物似大罈子。下層左邊橫樑上掛有一長方形匾額,字跡已漫漶,框內已變為全黑色,框邊為金色。另外,閣樓頂端飾有金色仰蓮座,蓮座里有一顆紅寶珠,紅寶珠上還有一顆小的金珠,金燦燦耀眼奪目。又,樓閣前隱約可見枝葉繁茂的大樹,緊挨該樓閣處左側則是另一殿堂的屋頂(圖13)。

▲ 圖13 |東壁第5個畫面 宮殿式建築

畫面上方即壁畫邊沿尚存有一圈邊飾(圖14)。

▲ 圖14 |東壁第5個畫面 邊飾

6.第六個畫面。東壁下半部分雖已全部被刷白,但在牆壁中部一豎條狀中可以看見一些零星的、凸出牆面的泥土線條,其殘存形狀猶如車輪、棒槌頭等圖像,還可見少許壁畫色彩痕迹(圖15)。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用泥土線條凸出的繪畫技法,如今在莫高窟壁畫中還能見到。如莫高窟晚唐第138窟通道右壁上繪的女供養人頭頂的鳳冠,便是使用了這種技法。

▲ 圖15 |東壁第6個畫面 殘畫痕迹

西側牆壁上的六個畫面,由南向北的分布情況為(圖16):

▲ 圖16 |西壁壁畫內容示意圖

1.第一個畫面位於西壁南側上方,為一組非常華麗氣派的建築群,屋頂分別為歇山式和卷棚式的建築結構。雲朵在屋頂上空飄飛,垂魚、紅柱、綠瓦、紅牆均清晰可見(圖17)。院落內地面鋪有顏色不一的方格地磚,還置有一綠色桌子,桌上有一香爐和一疊書(圖18)。

▲ 圖17 |西壁第1個畫面 建築群

▲ 圖18 |西壁第1個畫面 建築群(局部)

2.第二個畫面在第一個畫面的北側上方,為一個人的大致輪廓形象,此人為紅鬍鬚,紅頭髮,頭戴冠,身著鎧甲,雙手緊握黑色鞭子在空中正用力作往下打狀(圖19)。畫中所繪人物,有可能繪的是道教人物王靈官。《道法會元》卷241卷242中所載其形象為「赤面紅鬚髮,雙目火睛,紅袍綠靴風帶,左手火車,右手金鞭,狀貌躁惡」,「赤面赤發,黃結巾,金甲紅罩袍,左手執索,右手持鐵鞭,綠靴,背負虎皮袋,狀貌威惡」,與畫面人物形象較吻合[11]。

▲ 圖19 |西壁第2個畫面 人物

3.第三個畫面位於第二個畫面北側下方,即西側牆壁的中部下方。畫面中為一童子頭梳雙髻,雙髻前扎有紅紗巾,身穿交領綠袍,白褲,交領處露出了裡面的紅色內衣。左手伸出似在比劃什麼,右手抱金鞭靠於右肩上,雙腳跪地,身體微微前傾,面帶微笑,在雲中似追趕前面之人去送鞭(圖20)。

▲ 圖20 |西壁第3個畫面 抱鞭跪地童子

4.第四個畫面位於第三個畫面北側。畫面中繪有三人,前面為一紅頭髮、紅鬍鬚的紅衣人,身穿紅色鑲金邊大袍,額頭上另有一隻眼,頭上戴一金冠,左手作微微上舉狀,臉朝前。其頭頂有一面旗幟高高飄揚,旗面呈紅色,旗邊為黑色和淡綠色,旗面正中有一金邊圓形,圓形內現已空無一字;旗面似搭在一橫杆上,橫杆兩端露出有金色的裝飾桿頭,在一側桿頭處有一白色飄帶。紅衣人身後為一綠衣女子,其頭偏向右側似正與後面一位手舉金輪之人作交流狀。綠衣女子頭戴赭色冠,冠後的黑髮髻右側似插有一朵小紅花。後面一人,戴金手鐲的右手高舉一金輪,左手伸開五指微微上舉於下巴前,頭微微向上抬起,此人形象只有頸部以上。因畫面以下壁畫全被刷白,其餘二人也只見上半身(圖21)。

▲ 圖21 |西壁第4個畫面 人物

將第三和第四個畫面結合來看,有三隻眼的紅衣者可能也是王靈官,第三個畫面中的抱鞭者和第四個畫面中的舉金輪者,則分別可能是為王靈官保管金鞭和金輪的侍從,即與文獻中所說王靈官「紅臉虯須,金甲紅袍、三目怒視,左手持風火輪,右手舉鞭」的形象相吻合。

5.第五個畫面位於西壁北端。畫面中繪一留有長白鬍須,站立在雲中的老人。老人後腦勺裹一黑巾,內穿紅袍,外罩帶綠邊的黑袍,躬身向前。雙手捧一黃色長條狀的圓形物往前伸,此物一端似棉布柔軟而下垂。老人右側即前方一童子雙手舉幡,身穿白袍綠褲,右腳正抬起向前行進,頭偏向老人作回頭狀。老人左側一童子頭梳雙髻,身穿綠袍,腰間扎一黑帶,雙手舉幡緊緊跟隨老人身後。老人頭頂祥雲中有一武士打扮的人物,戴頭盔、著金盔甲,在雲中露出大半身,正側身向下看,似在保護老人一行人。畫面右上方為一庭院,這一行人似正從圓形庭院大門中出來,均在祥雲中行進(圖22)。

▲ 圖22 |西壁第5個畫面 老人與侍從等

庭院下方,即綠衣童子的右下方,繪一武士裝人物,戴頭盔,身著金鎧甲,手握一劍(圖23)。

▲ 圖23 |西壁第5個畫面 武士裝人物

此畫面可能描繪的是天門開,天使捧詔,二童持幡,二將護衛。可能表現靈官人間歷練後行滿升天,或者是火德真君受詔朝天闕。

在圓形庭院,清晰可見庭院處用低圍欄隔開,呈現出里外兩間房的布局。裡間的紅牆上有一扇猶似窗戶的圓形門;院落一側繪有兩扇朝內開著的大門,院落中繪有紅色的柱頭以及帶圓點裝飾的包金柱礎,地面上鋪有漂亮的地磚(圖24)。

▲ 圖24 |西壁第5個畫面 庭院地磚

畫面上方,即壁畫邊緣還存有一圈連枝八瓣花紋圖案邊飾(圖25)。

▲ 圖25 |西壁第5個畫面上方 連枝八瓣花圖案邊飾

6.第六個畫面。西壁下半部分雖也被刷白,但在牆壁中部尚存一豎條不知何故未被刷白,還可見到一些零星的或凹或凸的泥土線條以及酷似人物的衣裙殘畫,尚存有紅、綠、黑、金等色彩(圖26)。

▲ 圖26 |西壁第6個畫面 殘畫

以上是對敦煌市火神廟大殿東、西兩側牆壁殘存壁畫的介紹和一些初步探析,期望能引起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的關注和進一步研究。筆者認為:

1.研究敦煌火神廟的壁畫,對於了解甘肅地區乃至全國其他火神廟的內容會有所裨益。

2. 敦煌莫高窟第150、138……等洞窟中尚存有一些道教內容的壁畫或塑像,另外敦煌西雲觀也保存有清代時期的道教壁畫,與火神廟基本上屬於同一時期,故與這些地方的壁畫或塑像對比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

3. 民樂、武威等地區的水陸畫,大多與敦煌火神廟屬於同一時期,故進行對比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意義。

4. 如果通過專業人員的專業保護技術,將遮蓋在火神廟大殿壁畫上面的灰塵、煙熏以及兩側牆壁被粉刷變白的下半部分作科學清理,一定會有更多和更有價值的發現。

【參考資料】


  [1] 姚崇新《「火神廟」非祆廟辨》,《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9期,第133-134頁。

  [2] 衚衕慶《敦煌南倉、火神廟考察》,《隴右文博》2016年第1期,第79-83頁。

  [3] 黃海德、李剛編著《簡明道教辭典》,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81-82頁。

  [4]《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78-179頁。

  [5]《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20頁。

[6]《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31頁。

  [7] 明代《道藏》第4冊第136頁。轉引自尹志華《朝鮮刊本<玉樞寶經>中的神像研究》,載韓國大巡思想學術院主辦的《大巡思想論叢》第22卷,2014年3月出版。

  [8] 明代《道藏》第2冊第272頁。轉引自尹志華《朝鮮刊本<玉樞寶經>中的神像研究》,載韓國大巡思想學術院主辦的《大巡思想論叢》第22卷,2014年3月出版。

  [9] 明代《道藏》第29冊第58頁。轉引自尹志華《朝鮮刊本<玉樞寶經>中的神像研究》,載韓國大巡思想學術院主辦的《大巡思想論叢》第22卷,2014年3月出版。

  [10]《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29頁。

  [11] 明代《道藏》第30冊第488、493頁。轉引自尹志華《朝鮮刊本<玉樞寶經>中的神像研究》,載韓國大巡思想學術院主辦的《大巡思想論叢》第22卷,2014年3月出版。

(按:本文承蒙尹志華先生提供許多寶貴意見和圖文資料,在此謹致以深切謝意!)

人物

簡介

魏錦萍(Wei Jinping)

◆ 魏錦萍(Wei Jinping)

————————

敦煌人。長期從事圖書資料整理工作,甘肅省圖書館學會副會長。編著《敦煌史事藝文編年》,主編出版《當代敦煌文學系列》叢書一套5冊、《敦煌文化》普及本。其中《敦煌史事藝文編年》獲甘肅省第二屆圖書館學會情報學學術成果一等獎、酒泉市第二屆社會科學獎二等獎。

以 往 期 刊 推 薦

1、打撈歷史——敦煌古遺址原貌追憶【1】大佛寺

2、打撈歷史——敦煌古遺址原貌追憶【2】敦煌文廟

3、打撈歷史——敦煌古遺址原貌追憶【3】北台廟

4、打撈歷史——敦煌古遺址原貌追憶【4】佛爺廟

- END -

投稿信箱:

m18093703434@163.com

···

/ 當 代敦 煌/

Center for the Studies of

Dunhuang Culture and Art

解 鎖 更 多 精 彩 內 容

大匠之風 文史博覽 絲路花雨

微信號:dangdaidunhuang

TEL:13014107575 13629379093

酒泉市敦煌藝術研究中心


推薦閱讀:

司馬懿的職場人生-終結篇
震驚!現實生活中存在上古神獸?
假如楚國當年這樣做,可能就沒端午節了!
歷史感應 | 寬以濟世——亂世中的仁民愛物之道

TAG:歷史 | 敦煌 | 遺址 | 打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