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桃花源中多「艷遇」 源自上清派仙凡雙修

[導讀]《桃花源記》的武陵山是巫文化,神仙文化照妖發源地。武陵山漁人遇仙為遇仙及「艷遇」特徵的非凡經歷,不僅是六朝浪漫文學的展現,更體現了神仙道教的信仰和修鍊。

文/知樂齋主

陶淵明的桃花源 道教理想居住的福地洞天

東晉陶淵明所撰的《桃花源記》,是一部充滿濃郁仙道文化色彩的傳奇故事,而故事的背景就發生在在湘西、鄂西南交界的武陵山區,傳說陶淵明的曾祖陶侃祖籍就在武陵山區,陶淵明的武陵桃源情結大概也源於此。

武陵山區五溪之水穿行在茫茫群山的河谷之間,發育了豐富多姿的熔岩地貌和洞穴文化,也是荊楚巫鬼文化和神仙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蒼茫的山川、繚繞的雲霧,都營造了一種極其神秘、愉悅的生活環境,也正是道教理想居住的洞天福地。(騰訊道學獨家稿件)

武陵山 道教理想福地洞天(資料圖:圖源網路)

「桃源傳奇」是怎樣誕生的

魏晉南北朝動蕩的社會環境下,人們期待著一片寧靜安詳的樂土,隱逸色彩濃厚的桃源傳奇就由此誕生了,不管是武陵桃源還是天台桃源,都賦予了濃厚的道教仙道文化的色彩。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還僅僅是凡夫漁民的一次偶然奇遇,但是作品結尾「尋路不得」的結局,似乎已經透露出武陵桃源某種神秘的仙境特色,仙境與凡塵之間的通道偶然打開,但絕非常人輕易能夠抵達的神秘空間。

武陵桃源的故事在南北朝不斷增事踵華,演繹具有更多道教色彩的仙道傳奇。

凡人黃道真 遇仙桃花源

南齊黃閔所撰的《武陵記》中,武陵漁人已經實有其人,名為黃道真,文中稱:「昔有臨沅黃道真,住黃聞山側釣魚,因入桃花源。陶潛有《桃花源記》。今山下有潭,立名黃聞,此蓋聞道真所說,遂為其名也。」在唐代王松年編纂的《仙苑編珠》中,桃花源傳奇被闡釋為凡人黃道真遇仙的故事,武陵桃源洞天是為道教的洞天福地,「傳云:漁人黃道真,武陵人,棹漁舟,忽入桃源洞,遇仙。」

漁人黃道真入桃源洞 遇仙(資料圖:圖源網路)

經過演繹發揮的黃道真桃源遇仙故事,在宋代陳葆光撰集的《三洞群仙錄》中也有比較詳細的發揮:「《桃源記》:晉太康中,武陵漁人黃道真泛舟自沅沂流而入,見山中桃花夾岸,落英繽紛,睹一石洞涓流中吐,寒聲漱玉,居室蟬聯,池亭連貫,雖男冠女服,略同於外,然所服鮮潔,顏色為燦然。見道真甚悅,遞邀至家,為具酒食,問今所歷代,道真具以實告,眾皆感嘆曰:『何人世之多遷貿也?』道真辭出,他日復尋桃花源之路,乃迷不復見矣。」

「誤入與降謫」是許多遇仙傳奇的主要情節和特徵

武陵漁人的誤入桃源,在於塑造了一個現實生活之外的理想神聖空間,故而為道教傳奇所鍾情和不斷發揮,收錄在《仙苑編珠》中的桃源遇仙故事,與武陵黃道真同題下,還有影響更為深遠的劉晨、阮肇天台山遇仙,因著更為豐富的道教文化特色和仙凡之戀的情感主題,而更加具有持久的文學魅力。

《仙苑編珠》稱:「劉晨、阮肇,剡縣人也,探葯於天姥岑,迷入桃源洞,遇諸仙,經半年卻歸,已見七代孫子。」劉晨、阮肇誤入天姥山桃源洞,得遇二女結為夫婦,凡人之誤入與仙女之降謫,在桃源洞天成就了一番仙凡之戀的佳話,然而仙境與凡塵之間的時空差異,造成短暫棲息歸來的劉晨、阮肇,在人間經歷物是人非的蒼涼感受,再次隱去。

劉、阮天台遇仙,最早見於東晉干寶的《搜神記》,東晉陶淵明《搜神後記》和葛洪的《神仙傳》都有記載:「劉晨、阮肇嘗往天台山探葯,迷失道路,因過漢,見二女子顏色殊絕,邀至家,設甘酒,下胡麻飯、山羊脯,食之甚美。館于山中半年許,洎歸,鄉邑零落已七百年矣。」南朝宋劉義慶在《幽明錄》中,對劉晨、阮肇在天台山遇仙的傳奇有著非常詳細的描述,其中具有比較明顯道教意象的包括食桃不飢、胡麻飯等,皆為仙人所食。

劉阮天台遇仙(資料圖:圖源網路)

遇仙+艷遇=桃花源?

劉、阮天台遇仙,與二仙女共結連理,在唐宋民間傳奇演繹中,「遇仙」的宗教色彩之外,還包含了更令人艷羨的「遇艷」色彩,對民間文學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唐教坊曲有「阮郎迷」、宋詞牌有「醉桃源」(又名「阮郎歸」、「碧桃春」等),就取自劉阮遇仙的故事。

後世傳奇文學如南朝梁《續齊諧記》、唐《仙苑編珠》、宋《太平廣記》都收錄了劉阮的仙境奇遇,元雜劇有王子一所撰的《誤入桃源》,對劉阮遇仙一事渲染增華,元代曾堅、危素等編《四明洞天丹山圖詠集》、元趙道一編《歷世真仙體道通鑒》、明洪自誠撰《消搖墟經》等道教經典,也都對劉阮遇仙的故事津津樂道、不斷演繹發揮,劉、阮二人因桃源遇仙還被清人俞樾定為「桃花花神」。

「桃源遇仙」的主題在歷代文學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道教洞天福地的理念更拓展了遇仙文學的想像空間,千百年來傳播經久不衰。更應該引起注意的是,劉晨、阮肇與所遇的二女結為夫婦,這種「遇艷」特徵的非凡經歷,不僅是六朝浪漫文學的展現,更體現了神仙道教的信仰和修鍊。桃花所具有的性意象和桃源所具有的世外意象,使得「遇仙」與「遇艷」的宗教信仰與世俗情感巧妙交融在一起,恰是上清派男女雙修所表現出來的特點,並通過仙凡之戀的傳奇隱晦表達出來。

仙凡戀隱喻上清派男女雙修(資料圖:圖源網路)

仙凡之戀在六朝上清派道教中極為常見,降謫之仙女與凡男之間儔結成為具有宗教意味的「偶景」,降謫之仙女扮演了愛人和導師的雙重角色,通過此種雙重親密關係的締結,完成仙凡之間的神聖傳遞和陰陽共修的共同體悟。《墉城集仙錄》記載了許多這樣的仙凡之戀的靈與肉的表達、情感與修鍊的融合、道情與俗情的糾葛,展現了道教文化豐富多姿的一面。看似偶遇的仙凡結合,實際上又具有某種必然性,不管是武陵黃道真、天台劉阮,都是經由仙境之門的引導而進入非凡之境,桃花在此扮演了十分重要的引導者的角色,反映在六朝道教上清派中,在通往成仙之路的男女修鍊中,情和性也同樣扮演了重要的媒介角色。(編輯:趙青)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知樂齋主,騰訊道學專欄作家。)


推薦閱讀:

男人為什麼都喜歡婚外艷遇
雙春年加上閏六月,到底哪些生肖桃花運旺盛艷遇不斷
誰說麗江沒有艷遇,我不服!
男人如何尋找自己艷遇的機會

TAG:艷遇 | 桃花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