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困住的,到底是你的身體還是靈魂?
「我想表達的是貧窮之外的另一種意境: 孩子是如何去面對和理解貧窮的。我想最終我找到的答案是, 再苦再窮的人都有希望和光芒, 他們其實是非常樂觀的。」
——《小鞋子》導演伊朗馬基德 · 馬基迪
這兩天,全網被一篇《對不起,爸爸媽媽給不了你800w的學區房》刷屏。文中的父母表示,雖然買不起800w的學區房,但是可以有辭去工作,帶著孩子環遊世界的底氣。
一石激起千層浪,眾說紛紜,但是我看到更多的人在慨嘆:別說800w的學區房我買不起,環遊世界都遙不可及;你在想著詩與遠方,我卻還在節假日忙著搬著磚。
其實我們時不時都在面臨這種衝擊,前段時間還在討論范冰冰的婚戒戴著是否方便,接著發現原來超級夢幻的婚禮可以在家裡舉辦,還有奢侈品並非日常用度……透過網路這層磨砂玻璃,我們好像隱隱約約知道了自己和別人的差距。
當遭遇懸殊的貧富差距,看到的信息突破了自己的認知範圍,超出了自己的常識範疇的時候,很多人會用時下流行的「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來自嘲。
當然,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們可能是帶著好玩的心態,畢竟生活中絕大多數的自黑,是為自己的尷尬解圍。可當我們認真考究這句話,直面「貧窮」和「想像力」這兩個字眼的時候,可能就沒有那麼輕鬆有趣了。
其實你想到不到貧窮真正的樣子
在知乎上有個很火的問題:「哪個瞬間發現自己真的很窮?」,高達三千多個回答,記錄了很多人在曾經生活泥濘中跋涉的足跡,許多我們無法想像的貧窮細節,讀來都暗自心驚。
就像普通階層的我們無法想像鞋子不是用來走路,衣服不能水洗也不能幹洗,王公子的狗可以隨意搭乘飛機一樣,你會發現除了奢侈生活你腦補不來,貧窮的絕大多數細節也讓你一樣難以想像。就像上位者晉惠帝對於饑荒的百姓,能說出「何不食肉糜」的荒謬言論。
在這個問題里有個五千贊的匿名回答,答主在國外求學,因為沒有住的地方,兩個月間他需要輾轉8次在朋友家借宿,生病了老師讓他回去休息,他說他沒有家,身邊的同學卻說:「那你怎麼不去租房住?」
穿破衣服,吃別人的剩飯,到處借宿都沒有讓他覺得自己窮,然而同學還認為,他因為感懷流下的淚水,不過是在裝可憐,博同情。
但他並沒有因此自怨自艾,說了一句非常打動人的話:我人生里並不把「窮」與「慘」劃等號,不需要同情和可憐,只是把自己的經歷與大家分享。
狹義上的貧窮,確實會制約我們獲取更多的資源,然而精神和思維上的貧瘠,讓有的人變得狹隘,缺少體恤他人的能力;而有的人自我設限,一次次失去改變境況的機會。
貧窮是不是一種原罪
貧窮並不是一個友善的字眼,它意味著飢餓困苦、物質匱乏、努力掙扎但生活質量低下,因此造就了許多人自卑而脆弱的人格,同時也是滋生很多社會問題的最直接原因。
貧窮,一開始是大多數人被動的背負;
富有,一開始是一些人被動的幸運。
我們需要承認的是,從一開局,這兩者是命運隨機派發給我們的紙牌,而我們,被動進入這輪牌局。
你也許需要更早比同齡人去面對這現實世界裡的殘酷。
你會發現自己總是很被動,別人輕而易舉就能獲得的,你卻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才能夠得到,而且考驗還總是接踵而至。
你也許還需要面對一些莫名的惡意,還要面對「窮是否是一種原罪」這樣話題的探討。
最近有則新聞引發了一場網路論戰:一對做清潔工的父母,倆人每個月工資加起來只有6000多元,起早貪黑省吃儉用,只是為了供女兒在澳洲讀書,十年來夫婦倆沒買過一件新衣服。
爭議的點在於:英語專業的女兒,雅思成績不算優秀,一次次的報考和培訓的費用,讓收入低微的父母不堪重負。
平心而論,放到普通工薪階層,這件事都不會成為一條新聞,但加入了貧寒的身份背景,這種強烈的對比反差,就會讓旁觀者對女孩子獲得成功的期望值提高了不少。
並不是清潔工的孩子有沒有出國的資格,而是因為貧窮,你犯錯的成本陡然就拔高到你難以承擔的高度,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對一件未知結果的事情all in,旁人也會覺得你的押上所有是一種不自量力的行為。
即使是家庭條件很差的父母,他們對子女的未來都有著期待和付出,正是因為懂得生活不容易,才讓他們努力為孩子爭取一切能夠改變的機會和條件,送孩子去看更大的世界,這是他們盡的最大努力。
未來的每種可能性,就像攀爬層層的山峰一般,攀爬上更高的能力意識層級,越能看到生活多元的面孔,獲得更多的體驗和成就感。
每個人在目前階段所能想到的最好的改變現狀的途徑,就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最高想像力。
限制你的是「稀缺思維」
貧窮是否真的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
2014年,美國一個跨學科團隊今年完成了一項對資源稀缺狀況下人的思維方式的研究,結論是:窮人和過於忙碌的人有一個共同思維特質,即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佔據,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
這項研究可以說是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和政策研究學者協作的典範。
研究的主導者,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穆來納森結合自身拖延症的困擾,和手頭的國際扶貧研究項目結合在了一起,發現了他和窮人的焦慮驚人的類似——窮人們缺少金錢,他缺少時間,兩者內在的一致性在於,即便給窮人一筆錢,給拖延症的人一些時間,他們也無法很好地利用。
在長期資源(錢、時間、有效信息)匱乏模式狀態下,人們對這些稀缺資源的追逐,已經壟斷了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於忽視了更重要更有價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慮和資源管理困難。
穆來納森的研究進一步解釋,長期的資源稀缺培養出了「稀缺頭腦模式」,導致失去決策所需的心力,穆來納森稱之為「帶寬」(bandwidth)。
物質條件匱乏的人,為了滿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細算,沒有任何「帶寬」來考慮投資和發展事宜;
過度忙碌的人,為了趕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緊急的任務拖累,而沒有「帶寬」去安排更長遠的發展。
特別是對於從小貧窮的人,他們無法意識到自己無法表達和提出自己的需求、不能坦然接受別人的好意、總是會患得患失等,因為他們從小就適應並且已經習慣了這種「匱乏」的狀態。
即便擺脫這種稀缺狀態,也會被這種稀缺思維糾纏很久,我們的意識里,會認為這種匱乏的狀態才是正常的,並接納了它的存在,所以對應於精神範疇來說,這才是真正意義上限制了想像力。
你可以有期待,也應該有行動
金錢作為一種工具,它確實能搭載著我們去看更大的世界,努力進取,賺取足夠的鈔票,確實能為自己帶來更好的生活;但財富不是生命體驗的全部,為它所困,會讓生動的人生失去帶寬。
對於我們自己,更需要討論和關心的,是如何去突破這種狹義上的貧窮給我們帶來的思維上長久的禁錮,結合起來不過就是四個字:「主動」和「專註」。
你總是把沒錢沒時間掛在嘴邊,發著「等我有錢了,我就如何如何」的誓,其實真想看世間風景,一邊打短工一邊遊歷的大有人在;真想出國讀書遊歷攢資歷的,啟動資金也遠比想像的少;賺多點外快的方法,正當的途徑也很多。
無形的精神財富獲得就更簡單了,見識和學識在這個網路信息的發達的今天,獲取的方式遠超過了過去,書籍、網路課程、線上文庫……只要選取精準的知識領域去專註學習,統統都是低廉且取之不竭的資源。
有了什麼才能做什麼,那麼就一直停留在原地惡性循環;
做了什麼就有了什麼,將開動了你的良性循環機制。
對未來一直有期待,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想像力,而你能做的,遠比你想像的更多。
推薦閱讀:
※身體各部位長痣精闢詳解
※落土三分命:八字是人的身體,姓名是人的精神
※接吻對身體的10大好處!!!
※笨女人:當紅顏知己卻搭上了身體
※身體這部位越大,享清福,一輩子非富即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