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恢復繁體字為什麼又被提起?

自「倉頡造字」的傳說至今,中國漢字的數量已超過九萬個,哪怕是博學鴻儒,能夠全部認識九萬漢字的人或許沒有。因此即使都是簡化字,老師叫不出學生的名字、播音員讀白字,也大可不必驚訝。

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其形有書法美,講造形布局;其音通音樂美,有韻律節奏;其義富哲理美,蘊思想內涵。國學大師陳寅恪說:「依照今日訓詁學之標準,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由繁化簡,變的就是漢字的形。

必須指出的是,簡體字古已有之,向上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代。複雜的繁體字在毛筆時代不易書寫,古人在開藥方、寫唱本、寫私信時使用筆畫簡單的字,被稱作俗體字,與官方用來寫史書、習書法的「正體字」並行存在,難登大雅之堂。行書、草書等書法體系中,就留有大量的草書字、俗字、簡寫字。

比如《詩經》中 「於」皆寫作「於」,漢《吳仲山碑》中的「餘」就寫作「余」,《正字通》中的「墳」、「聽」俗作「墳」、「聽」。這些民間流行的「俗體」字儘管曾遭到過扼制,但漢字由繁趨簡的潮流卻是自古至今的,晚清近代更是出現一股漢字簡化的強大思潮。

到民國時期,推翻舊社會,建設新文化,規範漢字成為一項重要工程。1934年,民國教育部曾委託錢玄同組織編寫《簡體字普》,並於次年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收錄了324個簡寫、草書、俗字。但因為在知識界爭議太大,尤其是受到國民黨元老戴季陶的強烈反對而被收回,這份簡體字表未能全面推廣。

但那時的漢字表,以及今天正式使用的簡化字中,有很多便借用了古代簡寫字和俗字。如樹榦的「干」字,在《後漢書·丁鴻傳》中有「干雲蔽日」,其中的「干」並非「乾」的簡化字,而是「樹木參天」的意思,與其繁體毫無關係。

新中國漢字簡化:「國」字乃生造

民國時期,中央政府統治的區域多為中心城市,並沒有打破鄉土中國的社會、權力、宗族格局。整個中國的鄉村中,幾乎99%的人是文盲。這部分力量被共產黨人充分組織了起來,但如何從思想上武裝他們,成為當時的時代難題。

為快速推廣文化教育,解放區的民眾投入識字熱潮。解放區也迅速創造出一套簡筆字,筆畫比日語的假名還簡單,與今天的簡體字也多不相同。這部分簡筆字被稱為「解放字」,馮小剛痛批的「親」、「愛」等字,即從解放字演化而來。1938年冬天,延安的革命者們,互相傳閱的一本刊物《抗戰到底》,就是用解放字編寫的。

新中國成立不久,為統一文字,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大量胡亂造出、不合漢字規律的解放字被放棄。在黨內元老吳玉章的主持下,中國三千年漢字史上由官方推行的首次漢字簡化開始了。

吳玉章是簡化字改革的積極推動者。他寫信給毛澤東,建議試行新文字,推動漢字拉丁化。毛澤東綜合了郭沫若等人的意見,給吳玉章回信,提出「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在實現拼音化之前,必須簡化漢字,以利於目前應用」。

根據毛澤東批示,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訂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三項措施,成為「漢字拉丁化」的序曲。但從今天來看,漢字拉丁化並未真正實現。從事文字改革的人,也不太願意提起這個曾經的共產主義夢想。

經過7年時間,1956年國務院通過文字簡化的決議,簡化字方案正式發布,第一批共285個簡化字問世,此後陸續修訂增補。這些字平均筆畫由16.08降為8.16,減少筆畫將近50%。1964年5月,文改會對已發布的簡化字進行歸納整理,形成2238字的《簡化字總表》。

當時從北大畢業分配到文字改革協會、後擔任國家語委副主任的傅永和回憶,他仔細翻過簡化字方案的每一個字,絕大部分可在宋元以來民間使用的俗字譜中找到,生造字比例很小。但有兩個字例外,一個是鄧小平的鄧,「本來要把鄧的左邊改為丁,後來考慮到鄧小平用草書籤名時一直寫『鄧』,就改成了『鄧』。」

另一個是國家的國。「本來有人提議,借鑒日文中的國,裡面簡化成王字,但提議遭到大部分人否定。一個方框里放個王,從里往外念是『亡國』,從外往裡念是『國亡』,怎麼聽都不舒服。」最後是郭沫若出了個點子,不如加一點,變成玉,「國里藏金玉,吉祥」。

文革後期推二簡字 發布9年遭廢止

文革開始後,文字簡化工作被遺忘,這批簡化字在全國的普及速度也較為緩慢。至1972年,周恩來批示重組文改會,研究第二次漢字簡化。全國各地群眾給文改會來信,為二次簡化字提建議。中科院院長郭沫若在《紅旗》雜誌發文表示,一定會再推出一批簡化字。

經過近五年時間的討論和篩選,1975年,111個簡化字提交給國務院。當時,周恩來總理已在病中。國辦秘書長吳慶彤轉述了總理的批示:「第一批已經公布這麼多年了,這次為什麼簡化這麼一點?」

當時的文改會成員傅永和回憶,「這111個字是經過反覆挑選的群眾已經在用的字,再增加就只能生造了,文改會反覆斟酌,始終認為不能再增加新字。」無奈之下,只能從偏旁開始簡化。「『面』簡化成「靣」,所有『靣』字邊的字都同時簡化,來增加字數。」

1977年冬天,修改後的二簡字方案報給國務院,二簡字增加到248個,還有605個字供討論。12月20日,方案以草案的名義向全國公布。受當時極左思潮影響,文字被認為是為工農兵服務的,知識分子則是「臭老九」,因此二簡字草案大多採取了通行於某行業、某地區的新簡化字,變得過於簡單,而失去漢字造型美觀的特點,因此不被廣大知識分子所接受。

二簡字草案中,「閻」與「閆」合體,「肖」與「蕭」不分,「付」與「傅」相混,有些字則乾脆只剩下偏旁。《人民日報》開始試用「二簡字」後,在社會上出現混亂。直至1986年,國務院宣布廢除「二簡字」方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也規定「二簡字」不屬於規範用字。

漢字二次簡化不成功,國務院便指出:「今後對漢字的改革要保持謹慎態度,使漢字形體在一個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以利社會應用。」自此以後,官方未提出過任何簡化方案。至今13億國人的漢字規範,沿用的仍是1964年的《簡化字總表》。

但作為曾經的存在,二簡字依舊留在某些時光的縫隙里。北京曾對街頭的22127個門店進行檢查,招牌上用了二簡字的門店,有7000多個。

明星提恢復繁體 被批「精英主義」

「每一個正體字都可以證明自身的存在,而每一個簡體字都無法證明其存在的理由。」年過八旬的學者流沙河,是激烈批判簡體字的代表人物。流沙河認為,簡化字使傳統文化發生斷裂,如研究古文字學的「小學」已失傳。

流沙河認為,政府之所以對恢復正體字(繁體字)持消極態度,其根源恐怕在於「不願否定自己的革命成果——把簡體字作為施惠於民的文化功績,對自己的文字改革念茲在茲」。對恢復正體字他很有信心,認為政府二十年的時間可恢復繁體字,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在大學開設「說文解字」課,這是基礎工程;其次,政府公文使用正體字,以示莊重;此外法律文書均使用正體字。

歌唱家郁鈞劍,則憑藉公眾影響力,成為近年來恢復繁體字的主要吶喊者。2008年全國兩會上,郁鈞劍、宋祖英、黃宏、關牧村等21位文藝界政協委員聯名遞交了一份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建議在小學開始設置繁體字教育,將中國文化的根傳承下去。此提案立即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

2009年全國兩會上,政協委員潘慶林更是直接提案《恢復繁體字》。他建議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原因有三:

一、上世紀50年代簡化漢字時太粗糙,違背了漢字的藝術和科學性;二、以前說繁體字太繁瑣,難學難寫不利於傳播,但是現在都是用電腦輸入,再繁瑣的字打起來也一樣;三、恢復使用繁體字有利於兩岸統一,現在台灣依然用繁體字,並稱其為「正體字」,深有意味,還要為「正體字」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給祖國大陸方面造成了壓力。

明星和部分學者對恢復繁體字的呼喊,備受媒體追逐,也得到大量網友留言支持。但反對者也不在少數,其中包括許多文化學者和法學教授。復旦大學教授唐世平曾撰文反駁道,恢復繁體字是部分「精英」們的「復古主義」和「精英主義」,理由是:

繁體字比簡體字複雜得多,學習起來會擠佔小學生用於汲取科學知識的時間;簡體字推廣歷經幾十載,「倡導繁體字」幾乎等於再造文盲;恢復繁體字將幾乎無限地增加和文字有關的各項成本,從環保的角度看是一個大災難……

台灣提倡「識繁書簡」保護了漢字嗎?

海峽對岸的台灣,被不少學者拿來作為恢復繁體字的參照地。在沿海部分地區引進台灣國學教材時,中小學校是否應該使用繁體字教學更一度成為輿論焦點。

其實在上世紀50年代,蔣介石曾想在台灣推行簡體字。為試探民意,蔣介石囑託考試院副院長羅家倫寫文章造勢。同時教育部也召開會議,討論簡體字的問題。但這一想法遭到當時的國民黨元老胡秋原的強烈反對,最後不了了之。

近年來,台灣文化界也在不斷討論簡化字問題。不少學者認為,漢字簡化是大趨勢,但他們主張「識繁書簡」,便於書寫但也能保留繁體字。台灣作家王文興說過,對台灣人來說,能很快熟悉簡體字寫法,而簡體字本身並不會對文化有太大影響。

但台灣前行政院長劉兆玄不這麼認為。劉兆玄在台灣提出正體字申遺的主張,認為正體字保留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批評「斷代式的大陸簡體字使漢字的象形、會意等漢字之美的特質與意蘊消失殆盡」。

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李奭學,對保護繁體字不以為然。李奭學認為,簡體字書寫是必然趨勢,「人往高處爬,語言、文字往低處流,只會愈簡、愈俗」,而且兩岸的計算機書寫均已將漢字拼音化,「繁體書寫是種文化懷鄉病」。

傳承中華文化,並非文字的簡與繁那麼簡單。從國家層面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讓人們熟悉、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和古典文化,知道自己從何而來,或許才能讓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參考資料:

1、左民安:《細說漢字》,九州出版社;

2、王文元:《漢字正見》,中國檔案出版社;

3、謝飛東:《讀字:文化之根在文字》,作家出版社;

4、三十立鋪:《馮小剛兩會呼籲部分恢復繁體字》;

5、馬原:《親歷者談簡化字載入共和國元年的改革》;

6、劉大橋:《漢字簡化是漢字發展使然而非「不講理」》;

7、李奭學:《繁體字是種文化懷鄉病》;

8、唐世平、王琳:《從倡導繁體字看中國精英們的「復古主義」和「精英主義」》;

註: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

明明沒學過繁體字,為什麼我看到就能認出來?但又不會寫……
重新甄別簡化字,恢復部分繁體字
繁體字古詩詞
(4)繁體字、簡體字之爭與古中醫、現代中醫之爭

TAG:繁體字 | 恢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