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對現代人的啟示 凈空法師
1992/4 中國廣州光孝寺 檔名:01-10-01
方丈老和尚、諸位法師、諸位善知識,今天我們有殊勝的因緣,在中國南方的古剎「光孝寺」,給諸位同修做五天的佛學講演,我感覺到非常的榮幸,也非常的歡喜。這次的講題是「阿彌陀經對現代人修學的啟示」,經雖然是一部大眾日常常課誦的經本,我們今天講演的內容比較上要新穎一些。因為時間非常的匆促,來不及編寫講義,我只將我以前過去所講的「要解研習報告」送到此地,供給同學們做個參考。「研習報告」裡面一共是分了七講,在第一講裡面,這個本子諸位可以翻開來,在第十七面,前面是經文,我們就不必看了。
首先,我們學佛要認識佛教,佛教究竟是什麼,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在現代整個世界上,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來,佛教有幾種不同的形態存在著,第一種就是「宗教的佛教」。舉世之人都把佛教看成是個宗教,事實上,佛教是不是宗教?我們也不能夠否認,它確確實實變成了宗教。第二種是「學術」,也就是有些知識分子把佛教看成為哲學,佛經的哲學。第三種,是在最近二、三十年間才發展起來的,屬於一種「邪教的佛教」,打著佛教的旗號,欺騙一切眾生,他們發展也有相當的快速,這是我們學佛不能夠不注意的事情。第四種,我們講「傳統的佛教」,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九法界眾生的教育,我們要學的、我們所期望得到的,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教育。
佛當年出現在世間,跟我們中國孔老夫子有許多地方非常的相似。孔老夫子周遊列國之後,回到家鄉傳授弟子,在中國開創了私人教學的先例。以後國人尊稱他老人家是「大成至聖先師」,是我們中國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世尊當年在世,經歷五印度,到處為大家講經說法,如果我們仔細的從他本質上去觀察,他與孔老夫子非常相似。孔子教學他的範圍只限於一世,也就是一世的教育,始從胎教,一直到慎終追遠。而世尊的教育,範圍是非常非常的廣大,可以說是真正的究竟圓滿。在時間上來講,佛講三世,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橫的方面擴展到十方,所謂「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是世尊對於九法界眾生的教學廣大的範圍。
我們既然認清楚佛教是教育,換句話說,教育是超越世間的(九法界我們稱它作世間),超越了國界,超越了種族,甚至於超越了宗教。世尊常隨眾當中的弟子們,都是一些虔誠的宗教徒,受到佛教學感化之後,常年的一直不忍離開老師,這是個很鮮明的例子。我們在大經裡面,像《華嚴經》的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參訪勝熱婆羅門、遍行外道,這些都是外道虔誠的宗教徒。現在佛教竟然被大家誤認為是宗教,這對於佛教教學的弘揚、傳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障礙。因此,我們四眾弟子有責任將佛教恢復到它本來的面目,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正如《無量壽經》所說的,令一切眾生得真實的利益。
佛教既然是教育,它教學的內容究竟是些什麼?如果用一句話簡單的給諸位報告,佛法教學的內容就是「諸法實相」。這句話是出在佛的經典裡面,要用現代的話來說,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我們本人,佛在一切經裡面所講的,一切經我們現在稱它為《大藏經》,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統統收集在其中,這一部《大藏經》內容就是說明我們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諸位想想,這個教育對我們自己是多麼重要,是我們切身的問題,比世間所有教學的科目都來得親切。我們把它認識清楚,這才知道這個教育與我們自己有些什麼關係,才真正發心認真的去學習。
在講義裡面跟諸位介紹,首先介紹佛法的定義。「佛」是梵語,從印度梵文直接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智慧、是覺悟。當年為什麼不翻「智」,為什麼不翻「覺」?因為在中國字彙裡面,這兩個字還不能包括佛陀全部的含義,所以只有用原文音譯,再加以詮釋,再加以解釋。他的智是真實的智慧,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智慧起用就是覺悟、就是覺察;換句話說,就是對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了,究竟圓滿的明了,這叫做佛法。
佛法所求的是智慧,只有究竟圓滿的智慧,才能幫助我們解決一切問題。所以這點我們同學們一定要認識清楚,要牢牢的記住,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有了智慧,不但能解決生死的問題,而且能夠解決宇宙之間一般人所不能解決的問題,你都能解決。何況我們在生活當中,這些很小很小的問題,大問題這生死、涅盤、成佛、作祖,這些大問題都能迎刃而解,這小小的希求更不必說了,這是佛門當中常講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是諸位要曉得,沒有智慧去求,盲目的求,是得不到感應的,必需要有智慧,理性的去求,才真正會達到有求必應。怎麼個求法?經論裡面有理論的依據,有圓滿的方法,這些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佛法所修的,也就是我們想求得究竟的圓滿,必需要知道的修學方法。世人所求,我們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個人一生的幸福快樂,家庭的美滿,社會的和諧,國家的富強,世界和平,可以說這個目標是這個世界全人類大家所共同希求的。雖然是大眾的願望,這世間有沒有方法能幫助我們達到我們的願望?可以說世間許許多多的學術、科技,乃至於宗教,無不是以這些問題為追求的目標。我們從現實上來觀察,而所得到的結果,我們看到這個世間愈來愈混亂,人類生存在這個世間愈來愈痛苦。由這些事實來觀察不難發現,憑世間的學術、科技、宗教是很不容易達到我們理想的願望。而這個願望,實在說,唯獨在佛法當中,確確實實能給我們圓滿的解答;不但是圓滿的解答,佛法確確實實給我們圓圓滿滿的達到我們的希求。因此,佛陀的教育才會被一切眾生所接納,被一切眾生所歡迎。可惜現在在世界,能夠把佛教育介紹清楚的,詳細說明的人不多。這就是我們常常深深感慨到我們佛法缺少弘法的人才,也就是佛陀教育裡面缺少真正能教化眾生的好老師,好的師資。這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一個課題,如何能夠培養佛陀教育的師資。
我在前幾個月,從美國回到台灣,聽說祖國佛教在上海召開一個會議,趙會長老居士主持的。聽說這次的會議大家建立了共識,要把佛教帶到教育上去,這是非常非常明智的一個見解,這真正是不但是我們國家有福報,也是舉世眾生有福。唯獨佛法回歸到佛陀的教學,佛教才能夠在全世界弘揚,希望世人都能夠真正的覺悟,覺而不迷,才能夠解決世界上許許多多的爭端,帶給大眾真實的幸福。
說到佛教的修學,佛法最重視的是心地的涵養,真心的顯現。不僅是禪宗要求的明心見性,實在說,在佛法無論哪個宗派,無論是大小乘佛法,都是以明心見性為修學的目標。因此我們要問一問,什麼是心性?心性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佛菩薩這樣的重視?在這裡我們簡單跟諸位詮釋,佛家講的心性就是真心,真心最可貴。在佛門宗派裡面說,禪宗講明心見性,教下講大開圓解,密宗講三密相印,凈土宗講一心不亂,這些名詞雖然不一樣,事實都是一樁事情,正所謂法門平等,殊途同歸,目標、方向全是一致的。
佛與凡夫的差別,佛菩薩用真心,我們凡夫用的是妄心,妄心所謂三心二意,這凡夫所用的。三心二意在我們世間人也常說,大概都是指一般不專心的人,三心二意,實際上,三心二意是佛家的術語。三心就是心意識,唯識裡面所講的八識,心意識;二意是指的末那與意識,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識。凡夫用這個心,這叫妄心,不是真心,佛菩薩用真心。這個問題在經典裡面,《楞嚴》說得很詳細,唯識經論裡面那不必說了,比《楞嚴》還要講得深入,還要分析得透徹,這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真心每個人都有,只是迷失了而已,迷失,可見得不是真的失掉,只是迷了我們的真心不能起作用,所以叫它迷失,沒有失掉等於喪失掉。佛法沒有別的,只是教我們把妄心捨棄掉,恢復到真性起用,佛陀教學的能事就盡了,也就是說就到頭了。這個話說來很容易,要想契入這個境界,確實不是容易事情。難在哪裡?難在我們的習氣太深。佛在《華嚴》上明白的開示我們,他老人家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一切眾生,包括我們自己在內,我們都有跟佛陀同樣的智慧、同樣的德能、同樣的才藝。現在我們這些智慧、能力都喪失了,怎麼喪失掉的?佛說得很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了,原來我們的病根就是妄想、執著。妄想發展成為所知障,執著變成了煩惱障,所以你要問煩惱障、所知障的根源是什麼?就是妄想、執著。離開了妄想執著,我們的本性就現前,這是佛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
真性到底有什麼功德?有什麼好處?他老人家在開悟的時候,向五祖提出心得報告,其中說「何期自性,能生萬物」。能生萬物,不但我們眼前這些萬物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即使是盡虛空遍法界,佛經裡面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樣不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自性具足萬法,能生萬物,一切法都離不開自性。那麼現在問題就來了,我們要怎樣克服困難,恢復我們的自性,我們應該從什麼地方學起?今天我們在這個寶剎,寶剎的德號叫「光孝寺」,諸位學佛從哪學起?就從「光孝」學起,就對了,光是光明,光是智慧,是說的理;孝是講的事。
這次我到此地來,老和尚慈悲,要我跟大家說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凈土宗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可是凈宗的修學,我們在《觀經》裡面看到,《觀經》裡面給我們說了一樁公案,用現在的話,說了一個故事。韋提希夫人遭到了國家與家庭的變故,於是乎對於人生產生了厭棄的心理,向釋迦牟尼佛求助,問佛十方世界有沒有清凈的世界,能夠讓她去往生。如果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說,我們這個環境不好,有沒有比這個環境更好的,我們想移民過去。這就是從娑婆世界移民到極樂世界,在佛法裡面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世尊為了滿足她的願望,並沒有介紹一個世界給她,而是將十方諸佛世界,以佛的神力變現在她的面前,讓她自己統統見到,讓她見到,讓她自己去選擇。這是教學裡面最好的方法,不主動的介紹給你,讓你自己去選擇,韋提希夫人選擇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世界。
世尊聽了非常的歡喜,因為她選擇的沒有錯,選擇得非常的正確。選擇定了,夫人就要求世尊教給她修學往生的方法,佛在沒有教給她修學方法之前,先教她修「凈業三福」。凈業三福一共有三條,佛在結論上說得很清楚,這個三條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這句話非常的重要。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換句話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從凡夫修成佛,要依靠什麼?就是要依靠這個三福,就好像我們蓋房子一樣,三福是建基礎,是打地基。不管你蓋什麼樣的房子,不管你蓋多少層的大樓,一定要先建立非常堅固的基礎。三福就是基礎,我們要從這個地方來下手。這佛雖然是在《觀經》上所講的,凈業三福是通一切法門,無論是哪個宗派、哪個法門,統統要以三福為基礎,因為它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
三福第一條裡面就跟我們講,「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換句話說,第一句話就是教我們要修孝道。所以,你要問佛法從哪裡下手?要從孝親、尊師下手。孝親,我們這個寺名裡頭有個「孝」字;尊師重道,我們法身的慧命得自於師長,這是光明的意思。所以,諸位要能夠把「光孝」兩個字記住,整個佛法離不開這兩個字。可以說一直到成佛,圓滿證得無上菩提,就是「光孝」兩個字發揮到圓滿究竟,那就成佛了。
特別是這個「孝」字,我們中國的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所沒有的。我們的祖先對後世的子孫,實在講照顧到無微不至,發明這種方法,使千萬年古聖先賢他們的智慧、他們的經驗,都可以藉這個方法流傳給千年萬世的子孫,這是個非常偉大的發明,使我們對祖先感激到五體投地。我們知道全世界的文字跟語言是一致的,語文是一致的。語言會隨著時代變更,會改變,所以古時候人的言語、術語,後世的人沒辦法理解,也沒辦法懂得。像現在西方人的希臘文,他們的古文,印度的梵文,沒有人能夠懂得。唯獨中國人發明了文言文,他把語跟文分開來,走兩條路子。語言隨你怎麼樣變化,文言始終不變,有一個不變的東西,永遠不變。所以,你要真正能夠懂得文言文,你讀孔子公的東西,孔子去我們兩千五百年,我們今天讀《論語》,還跟孔子像面對面講話一樣,像直接通信往來一樣,我們能理解他的意思。所以這個發明是全世界所沒有的。
文言文的修養很簡單,只要能夠熟讀五十篇古文,你就有能力閱讀;你能夠熟讀一百篇古文,你就有能力寫作。所以在中國古時候,十二、三歲的小朋友就能夠寫出很好的文言文的文章。我們今天看到很奇怪,實際上他們從六、七歲就開始讀古文,讀個五年、七年他就能寫,他就能看了,所以這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佛教的經典比我們中國的古文要淺,這就是我們所講的變文,變體文。因為佛教傳到中國是後漢時期,翻經的法師為了經典能夠普及大眾,就用最淺顯的文字來寫出來,所以佛經的文字比起古文要來得格外的容易懂。這是翻經這些大德們已經給我們很多很多的便利,這都是我們要認識清楚的。
「孝」這個字是會意,教我們體會其中的意思,這個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這是兩個合成一個。它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不是二體。現在西方人講父子有代溝,有代溝就不孝了,就沒有孝,孝沒有代溝,孝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整體。儒家是這個概念,佛家講這個是事實,所謂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是什麼?就是圓滿的自性。自性就是法界,法界就是自己的真心、自性,在我們中國用「孝」這個字,這個符號圓圓滿滿含了這個意思。所以我們要問,孝道什麼人才能把它做得圓圓滿滿,一點欠缺都沒有?給諸位說,只有成佛才做得圓滿。因為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斷,那就是孝道的不圓滿,孝道的不清凈。可見得這個字是我們從今天凡夫地一直到成佛,不能離開「光孝」兩個字,光孝就是一切佛法的大總持法門。不但是凈宗經典給我們宣揚這個道理,說明這個事實,即使世尊在世,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兩個字。所以這個道場名號,含義是無盡的深廣。
由此可知,不僅僅是不敬父母是不孝,不養父母是不孝,兄弟不和也是不孝,子孫不賢也是不孝;總而言之,你叫父母擔心,你叫父母有牽掛,就是不孝。你在社會上工作不努力,也是不孝;你不服從長官,也是不孝;你不遵守國家法令規章,也是不孝;你與工作同仁不能夠和睦相處,同心協力,也是不孝。可見得這個「孝」是無所不包含,希望諸位同修要在這個字上面認真努力去深入、去理解它。佛法跟孔孟教育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在佛法,地藏菩薩代表這個法門,所以《地藏經》是佛門的孝經。地是心地,藏是寶藏,我們心地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那就是心地含藏無盡寶藏。六祖大師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樣樣不缺,自性當中具足的。孝敬就是孝親尊師,這是性德,唯有孝親尊師能夠開發自性的寶藏。所以儒家的教學是以孝敬為中心,佛法教學也是以孝敬為中心,這是世出世間的聖人對世人教學不謀而合的處所。
佛教給我們修學的要領,就是凈業三福,從凈業三福再向上提升,這才能夠真正的進入到佛法。所以我們常常在經典裡面看到,佛稱人「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是有標準的,不是隨便稱的。最低限度要具足孝親、尊師、慈悲、斷惡修善(它因為後面有十善業,斷惡修善),要有這樣的修養才是佛所稱的善男子、善女人。以這個基礎入佛門,換句話說,就是佛招生招什麼樣的學生?什麼學生有資格接受佛陀的教育?佛招生的條件就是這四樁事情,諸位要記住,孝親、尊師、慈悲、修十善業,這四個條件才可以入佛門,才可以做佛的學生。
在此地我要向諸位做個簡單的報告,我們光孝寺這一進門來是天王殿,我今天看這四大天王塑得很莊嚴,還沒有完工。天王殿是我們佛教道場第一個建築物,你進門來的時候,第一個就見到天王殿。天王殿裡面教我們什麼?就是凈業三福的第一福,就是我剛才講的,它教學的內容就在此地。大家進佛門來,你第一眼看到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的造像是塑造的布袋和尚像,布袋和尚出現在中國南宋,跟岳飛同時代。他所代表的,那個形像,肚皮很大,大代表包容,肚量要大,要能容物,要能夠包容,滿面笑容。所以他教給我們,「生平等心,成喜悅相」,對待任何一個人,滿面笑容,一切都能夠包容。這樣的條件才能夠入佛門,才能夠進門。
進門你見到的是四天王,四天王第一位東方天王,持國天王,持國就是教孝。持是保持,國是比喻的意思,小能夠持身、持家,保持自己一生幸福快樂,保護家庭美滿,保護社會安全,保護國家富強,保護世界和平,他就代表這個目標。用什麼方法?把孝道發揚光大,負責盡分,我們自己在這個社會上是什麼樣的身分,我們要盡到我的職責。譬如說你在家庭,你對兒女你是父母的身分,你對於你的父母你是兒女的身分,你對兄弟,或者是對弟弟你是哥哥身分,對哥哥你是弟弟的身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五倫十義,這是說你把本分統統做到了,這在家庭叫孝養父母。然後再發揚到社會,剛才我講的五個層次統統都做到了,我們的孝敬愈來愈廣大,東方天王教給我們這些。南方天王是增長天王,南方代表智慧,代表尊師重道,老師給我們智慧。西方天王是廣目,北方天王是多聞,這兩位天王教給我們是手段,用什麼樣的方法,什麼樣的手段,能夠把孝親尊師做到圓滿?他教給我們要多聽、要多看,也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以,天王殿是給我們上第一堂課,最基礎的修學方法在這個地方建立。
四天王手上拿的道具都代表很深的意義。東方天王手上拿的是樂器,我們通常塑的是琵琶。它代表什麼意思?世法講中庸之道,佛法講中道第一義,要用中;換句話說,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及。你看琵琶調的弦,調緊它就斷掉了,鬆了它就不響,一定要調到恰到好處。我們做人,對人、對事、對物都要做到恰到好處,不能太過分,也不能不及,這叫中道。他手上拿的這個是表這個意思,所以儒家用中庸,佛法用中道。南方天王他是講智慧,他手上拿的是劍,智慧之劍。他表法是教我們進步,日新又新,不但智慧天天要增長,德行天天要增高,乃至於我們生活品質,就是現在講的生活水平,也要一天比一天提升,都有進步,表這個意思。
西方天王廣目,廣目是教我們多看,現在我們講的旅遊、觀光考察,就是西方天王教給我們的。你能夠到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去看看,去了解他們的狀況,取人之長,舍人之短,來建設我們的國家,建設我們的家園。所以佛法實在講,非常符合科學的精神,它不是閉門造車,不是教你在家胡思亂想,它是確確實實有事實的、理論的依據。他手上拿的是一條龍,龍代表什麼?代表這個社會是千變萬化,龍是善於變化的。變化太大太大,我們有智慧能夠控制全局,能夠了解它的變化,能夠降伏它,降龍伏虎,是取這個意思。另外一個手上拿的是一個飛馬,這個東西用現代話來講就好說得多,那是什麼東西?那是戰鬥機,那是飛彈,以這個武力來除暴安良,它取這個意思,這是西方天王所代表的。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傘蓋,傘是防止污染。今天我們曉得這個世間染污非常的嚴重,心理上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乃至於生理上的污染,可以說嚴重到很大的程度,這在過去歷史上所沒有的。所以他代表是防止污染,手上拿的道具是取這個意思。
你如果真正了解佛菩薩塑的形像,它的表態,手上所拿的這些東西,你知道它完全是教我們。我們明白了,一句話不說,看一看,這個課就上圓滿了。我們四眾同修如果對於佛法藝術它表達教育的思想與技巧都能夠理解的話,現在國內、國外觀光旅遊的人很多,他們來的時候我們樣樣給他們介紹,樣樣給他們講解,這就是機會教育,統統給他們上了課,他們全都接受到佛陀的教育。才知道佛教之偉大,佛教教學的善巧,佛教教學藝術化的高明,這都是我們的責任。其他的,因為時間的關係,我不能一一向諸位介紹。
在此地跟諸位簡單報告,我們講義第十八頁。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叫三寶。現在我們真正理解三皈的意義的人不多,不但今天對它誤會的人多,即使在過去,恐怕也在所不免。何以見得?因為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的,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傳授三皈,他老人家沒有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說的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他是這麼說法的。這樣說法確確實實叫我們感覺到很新鮮,不至於迷失了方向。
大師接著又說,「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由此可知,佛講三自皈是在《華嚴經.凈行品》裡面所講的,自皈依佛,三皈都是自,自是自性;換句話說,佛教給我們修學的綱領,修學的方針,不是教我們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在佛門裡稱為外道。所以佛家講外道,不是罵人的,不是毀謗人的,是說你從心外求法,這個就錯了。所以佛法稱為內學,內是從心性裡面去求,是依自性三寶,而不是依外面的。歸是回歸,是回頭,佛門常講回頭是岸,從哪裡回頭?從迷惑顛倒回頭,回過頭來依自性覺,就是要依自己的覺性,這是第一條。
第二,是要從邪知邪見回頭,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從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回過頭來,依正確的思想、見解,就是正知正見,自性的正知正見,這個叫皈依法。從一切污染回過頭來,依自性清凈心,這個叫皈依僧。所以僧的意思是六根清凈,一塵不染。佛教給我們皈依覺,就是覺而不迷;皈依正,正而不邪;皈依凈,凈而不染,這叫做三自皈,可見得佛教裡面確確實實沒有迷信。實在說能大師的《壇經》裡面,曹溪原本的第五章講得非常的詳細,層次分明。可以說從初發心一直到修行證果,他都把要領給我們圓圓滿滿的提示出來。特別是三自皈這一段,講得非常的精彩,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
由此可知,三皈是佛門共同的科目,無論是大乘、小乘,無論是任何宗派,無量法門,都不能違背這個教學的方計,違背這個三自皈的方針,就不是佛法。但是諸位要記住,三自皈的方針,三皈是建立在凈業三福的基礎上。由此可知,佛法確確實實是古人所講的方便多門,不拘形式,特別是在大乘佛法裡面。形式重不重要?要看在什麼時候,看在什麼地區。在古時候對於儀式非常隆重,社會非常的安定,大家很有空閑的時候,這農業社會,沒有繁瑣的儀式,顯示不出教學的隆重,是應該的。今天時代在變,佛法,前面跟諸位說過,南方增長天王是代表進步、精進,日新又新。所以佛法嚴格的講,它永遠是在時代的前端,領導這個時代的。但是現在佛法很可惜,不但不能領導時代,現在恐怕追時代都追不上,這個可惜,落在時代的後面了。不是佛法的過失,實在講是我們四眾弟子的過失,我們沒有能把佛法發揚光大。所以希望我們大家努力更努力,恢復佛陀教學的精神,還再能夠站在時代的前端。因此,佛法一定要明了它的現代化,它的本土化,這個一定要記住。一定要做到現代化跟本土化,佛的教育才能普遍推行到世間每個地區,每個角落。
我們想像,今天我在六榕寺,我去看了雲峰老和尚,我看到六榕寺的寶塔。老和尚說得很好,跟我們介紹,印度的塔形狀是圓形的,到中國的塔就變成八卦形的,八方形的。這是什麼?佛法傳到中國來就中國化,就是本土化、現代化。我們中國造塔沒有造印度那個樣子,在中國的道場,建成宮殿式的房子,沒有建出印度式那個房子。由此可知,兩千年前,公元六十七年,漢明帝派特使到西域迎請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到中國來,帶著經書、佛像,在中國啟建道場,這一啟建就落實在本土化,落實在現代化。那個現代化是漢朝後漢時代,照那個時候的情況建立的道場。經典的翻譯亦復如是。《四十二章經》不是一部經,像我們現在編寫的雜誌一樣,是把佛大小乘經典裡面的要義,適合於中國人的需求,把它摘錄出來,編成一個小冊子。裡面一共四十二段,就稱之為《四十二章經》,不是佛說過這部經,這些都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我們要想佛教再恢復到時代的頂端,領導這個時代,那你就一定要認識佛陀教育現代化的精神,與本土化的重要的措施,我們才能夠把佛教在這個時代發揚光大,才能把它傳遍到全球每個國家地區。中國古時候的人,心目當中最尊敬的是帝王。由於古時候交通不方便,傳播工具沒有,所以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村莊距離很近的地方,二、三十里的地點,不相往來的都常常見到,不像現在交通這麼發達,真的是地球縮小了。有幾個人一生到過京城?有幾個人一生能夠瞻仰過皇宮?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的希有。於是佛教到中國來,佛是帝王師,歷代的帝王都是三寶弟子,歸依佛陀,接受佛教教育。而且以他的地位、威勢來幫助佛教教育的推廣,使佛教教育能夠普遍的利益國民。於是乎凡是佛教的道場,一律都仿照皇宮的建築,使宮殿在全國每個角落裡面都出現。中國人看到這個建築自自然然就走進來,當然一進來,就接受到佛教非常良好的教育效果,他就能夠得到。
再看看佛教的造像,我們所造的佛像,你看中國所塑造的佛像是中國人的樣子,我們一看很熟悉。我們這個道場跟六榕寺都有泰國的佛像,諸位仔細到那裡一看,泰國佛像樣子就是泰國人,一看就看出來。你再看看日本的佛像,塑造的就像日本人,西藏的佛像就像西藏人。諸位要知道,佛沒有定相,《楞嚴》上說得很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普門品》裡面不是說得很清楚嗎?「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每個國家地區他所想像的佛身都不一樣,各如其想,他想什麼樣子,佛就變現什麼樣子,讓他生歡喜心。這也是佛菩薩形像的現代化與本土化,何況建築!何況教學!在形像上可以隨時變改的,隨時變的,他的精神、原理永遠不變。精神、原理講到最深總持的法門,就是孝敬兩個字,這是永遠不會變更的,方向(就是方針、要領)是覺、正、凈,這是永遠不變的。
因此,我們在外國弘法,許多中國法師在外國建道場,也建成中國宮殿式的,我看到很難過。難過的什麼?第一個,他們花的錢太多。在外國建中國宮殿式的道場,建材都沒有,要在中國運去、要在韓國運去,那個費用很高很高的。花錢多,建成中國古代式的道場,外國人走到那裡去一看,它是外國的文化,代溝就有了,外國人不會進來。縱然進來也是觀光的性質,沒有一個到這裡來學習的心理,這就是不知道佛陀教育的本土化跟現代化。所以我常常提倡,也勸一些法師們,我們在外國建道場,一定要建築外國現代化的建築。外國人一看,他心裡歡喜,他自然就走進來了,不要勸他,不要去找他,他看到這個建築物他就想進來。進來什麼?進來他是來學習的,他不是來觀光的,這個建築能夠攝受眾生,它有這個含義在那裡。而不能說我這個建築拒人於千里之外,那個錯了,都是要明了的。
佛像,佛像也要畫外國人的面孔,他就有一種親切之感,一看佛像、菩薩像,我們在美國都是美國人,他就非常歡喜。一看到是中國人,他心裡總是「我要學這個教,還要去學做中國人」,他心裡就難過了。所以我們的像造成美國人,他一看到心裡歡喜,「這是我們自己的佛,我們自己的菩薩」,他就很容易接受。所以我在美國建的道場,我這個道場形式是外國的建築,裡面的佛像,我是心裡想,天天想這個佛像是外國人的面孔,想也想不來,沒人替我做。道場建好之後,有個人送了我西方三聖,我天天在想的,我也不知道是什麼人送來的,到現在還不曉得。油畫像,畫得很大很高,供養在我道場裡面。當中阿彌陀佛是印度人,一看就是印度人,觀音菩薩是中國人,大勢至菩薩是美國人,非常非常理想。
尤其是大勢至菩薩,太好了。為什麼?大勢至菩薩是我們凈土宗初祖。諸位知道,我們中國人講凈土宗初祖只知道是慧遠大師,慧遠大師是中國凈土宗初祖。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凈土宗初祖,你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最初講的《華嚴經》,在華嚴會上提倡凈土法門,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的凈宗初祖。大勢至菩薩是法界初祖,你們讀《楞嚴經》就曉得,他與五十二同倫,他是法界初祖。所以凈土宗法界初祖是大勢至菩薩,娑婆初祖是普賢菩薩,中國的初祖是慧遠大師,這是我們都應該要清清楚楚知道的。所以這個三尊佛像供養在那個地方,我看到很歡喜,我天天在想,還居然就變成事實了。我們的道場星期六對外國人開放,給外國人傳播佛法的教育,希望他們能接受,希望凈宗佛法在國外能夠普遍的宣揚,能夠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這是大致上把佛教與它修學的目標、方針,簡單的彙報給諸位。
下面我們要介紹到本經了,《佛說阿彌陀經》。今天分送給諸位的經本,《阿彌陀經》的經本要留在此地,我們因為講五天,五天講完之後,最後一天圓滿的時候贈送給大家。否則的話,你們現在帶回去,明天恐怕這裡經本就不夠用了,這是請大家原諒的。經本留下來,最後圓滿就送給大家,最後一天可以帶回去。好,請大家安靜下來。
本經原來的經題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個經題是釋迦牟尼佛在經上給我們宣說的。現在的經題,《佛說阿彌陀經》,是翻譯的人就是鳩摩羅什大師他提的。我們最重要的還是要看經本上講的原來的題目,這個題目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這一句「阿彌陀佛」人人都會念,佛號功德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如果你真正知道佛號功德,我相信你這一句佛號一天到晚決定不會中斷。為什麼?你真的曉得它的好處。念一念就斷了,念一念就忘了,什麼原因?對這個佛號真實的功德利益並不能完全的理解。這幾天的時間,我們的重點就是要把這個問題跟大家做個簡要的說明。
表解裡面我們把它分列出來,先講「稱讚」,稱是稱說,贊是讚歎。什麼人稱說、讚歎?是「一切諸佛」。這句話我們不能夠疏忽,不能夠輕看,一切諸佛是講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十方諸佛,一尊佛都沒有缺;換句話說,所有一切諸佛統統都到齊,沒有一尊佛不讚歎。諸位想想這是什麼法門,會得到一切諸佛的讚歎。像這樣的經文,我們查遍《大藏經》,世尊也沒有這種說法,唯獨在這個法門裡面,佛告訴我們,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之所讚歎。讚歎的是什麼?是不可思議的功德。什麼是不可思議的功?什麼是不可思議的德?不可思議的功德是涵蓋一切,就是大經,大本是《無量壽經》,《彌陀經》叫小本。內容沒有差別,一個說得詳細,一個說得簡略,只有言說、文字繁簡不同,內容並無二致。
要依大經來說,我們更容易理解,不可思議的功德是什麼?是無量,大經裡面說無量壽。「無量」這兩個字裡面,就包括了無盡無邊的事理、因果、性相。說一個「壽」是舉個例子,無量無邊的理事舉一個「壽」,不是單單就是壽無量,智慧也無量,德能也無量,才藝也無量,沒有一樣不是無量的。一切無量裡面舉出一個「壽」,為什麼?壽是一切無量裡面的第一個功德。假如沒有壽命,譬如說你有無量的財富,有無量的財產,有無量的,這一切無量,壽命沒有了,這一切無量等於落空,你不能享受到。所以壽命是一切無量裡面的第一德,舉它來做個例子。這是說的「稱說」功德裡面的含義,可以說是究竟圓滿。
我們要在一生當中能夠證得,這個功德才是真實的。如果我們這一生當中得不到,那只是佛吊吊我們的口味而已,我們得不到受用,還是等於落空。可是在這個法門裡面,決定不落空,會滿一切眾生之願,那就是有一個最巧妙修行的方法,「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這兩句話,往後我們還要細說,什麼叫執持名號?怎樣叫一心不亂?這是我們修學的功夫,能真正做到才能夠帶業往生,頓超圓證,這是我們得到的。一分功夫就有一分收穫,十分的功夫就有十分的收穫。這個法門非常非常廣大,上至等覺菩薩,我們在華嚴會上看到,文殊、普賢、彌勒都是求生凈土的;下至惡道眾生,乃至於造作五逆十惡地獄眾生,也能往生不退成佛。所以才得到十方一切諸佛的稱讚,它有道理。假如這個法門不是圓滿普度,不是頓超圓證,那就不值得一切諸佛之所稱讚,這個稱讚的確是有條件的。
我們一般人拜佛常常祈求佛菩薩保佑我們,佛菩薩加持我們,我們有這麼個願望,有這麼個祈求。是不是真正能得到佛菩薩護念?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真正得到佛菩薩的護佑?這點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現在我們看到這部經,這部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假如,我們真正肯依照這部經的理論、方法來修學,那麼一切諸佛護念這個經,必然也護念依照這部經修行的人。可見得這是真正求一切諸佛保佑,求一切諸佛護念,這是我今天在此地對諸位真實的供養。你們能夠以真誠的心、清凈心、恭敬心去念《阿彌陀經》,去受持「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你就會真正得到一切諸佛的保佑,一切諸佛的加持。你要相信,你不能懷疑,你懷疑那是你自己有了障礙。決定不懷疑,決定不夾雜、不間斷,你一定能夠得到諸佛所說的真實的功德利益。
諸佛所念,實在講,正如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所說的,一切諸佛成佛,他修什麼法門成佛的?就是修念佛法門成佛的,這個說法與《觀經》三福末後的一句「深信因果」完全相應。三福最後一條是菩薩所修的。通常我們講因果,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因果,我們凡夫都能夠深信不疑,何必還要勸菩薩?勸菩薩深信因果一定跟凡夫所說的不相同。我們參遍《華嚴》、《法華》這些大乘經論,才真正體會到,佛所講的真實義。真實義是什麼?「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的因,有許許多多佛菩薩們還不能夠完全接受,這是要諸佛如來普遍去勸告他們,啟發這些菩薩的。所以我們對這個法門能夠深信不疑,換句話說,這種善根、福德、因緣已經是大菩薩們所具有的。
我們是初發心的凡夫,煩惱習氣沒有改變一絲毫,我們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福報來接受?這個問題,佛在《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明白、很清楚。凡是在末法時期,業障深重乃至於造作五逆眾惡的這些男子、女人,聞到這個法門,能夠真信不疑,依教奉行,發願求生的,都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積功累德,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這個善根在這一生當中在現前成熟,你才有機會接觸到這部大經,才真正能夠相信,真正能夠奉行。所以,這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的善根成熟,因緣具足,這是一樁大事,不是個小因緣,我們要珍惜這個機會,珍惜這個緣分。希望在這一生當中,不但有生之年得到幸福,快樂美滿,將來能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究竟真實的美滿、這才是我們這一會真正說聽之所在。
1992/4 中國廣州光孝寺 檔名:01-10-02
昨天我們將佛法與《彌陀經》的經題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今天起我們要看看這部經的經文。《彌陀經》在中國有兩種譯本,我們現在通用的,是姚秦時代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以後在唐朝時候,玄奘大師也將這部經從梵文譯成中文,但是奘師所譯的這個本子沒有流通,在《大藏經》裡面我們可以看到。玄奘大師早年到印度去求學,他動機當中,最主要是對於古德譯經帶有懷疑,他認為所翻的可能不很正確,所以自己親自到印度去求學。他在印度住了十七年,回國之後,對於古德所翻的一切經論沒有加任何的評論;換句話說,都為他所默認,也就是承認古大德所翻的沒有譯錯,翻得很正確。所以經典的可靠性,玄奘大師給我們做了一次證明。
特別是這部經,他老人家翻成漢文之後,他的學生窺基大師,我們曉得窺基大師是法相唯識宗的初祖。法相的經典是玄奘大師從印度帶回來的,但是真正在中國建立成為一個學派,或者我們佛法裡面講的宗派,是在他學生手裡。窺基大師曾經給《阿彌陀經》做了個註解,叫做《阿彌陀經通贊疏》。最奇怪的就是,《通贊疏》採用的本子是鳩摩羅什大師的,不是他老師奘大師所譯的經文。我們後人看起來感覺得很奇怪,這裡面用意非常之深。就是世尊滅度之前,教誡後世的弟子「四依法」。第一個是「依法不依人」,玄奘大師師徒兩個人做我們後世的模範,做我們的典型,看看人家是如何實踐佛陀的教訓。
羅什大師譯的這部經是意譯,也就是完全擺脫梵文的形式,把它的意思翻出來;而玄奘大師是屬於直譯,照著梵文一句一句的這樣把它翻成中文。因此這兩個本子我們要對照起來讀,會發現有些地方不一樣,實在講是應該要對照起來看的。照我們一般人的想法,弟子對於老師是格外的尊重,老師所翻譯的經本,別人不流通,自己的弟子應該是把它發揚光大,負責流通這個使命;但是我們看窺基大師所做的,恰恰跟我們想的相反。窺基大師依舊是採取羅什的本子,這樣就更證明,他們師徒二人對於羅什大師翻的《阿彌陀經》,完全肯定的接受,毫無懷疑。這是對於經典的信任,經典的尊重,奘師師徒二人對我們後世有很大的啟發,讓我們對這部經生起堅定的信心,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他們完全擺脫了宗派,擺脫了感情,純粹是以理性來做。當然玄奘大師所翻的,絕對不在羅什大師之下,如果在羅什大師之下,這個翻譯就沒有意義。兩種譯本同樣的好,而羅什已經普遍流通了,於是他師徒兩個也特別讚揚、流通羅什的本子,將奘師所翻譯的供給我們修學的人做參考。這樣的心量、這樣的行持,值得我們後人效法,值得我們學習的。
經文一開端是序分,接著正宗分、流通分,這是每一部經對於三分的體例來敘說、來記載。序分裡面有通序、有別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特別的留意。通序雖然在文字上每部經大致上都是相同的,都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地方,與哪些人在一起」,就像開會會議記錄一樣,大致都相同。文字雖然相同,可是裡面的含義有淺深差別,那不一樣。因為佛說一切經是應機而說,絕大多數是由於弟子們啟請,也就是有了疑問,提出來請求釋迦牟尼佛開示,請求佛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一問一答,經典的發起多半是這種形式。而在本經就相當的特殊,這部經沒有人問,是屬於無問自說,釋迦牟尼佛自己對我們宣說,沒有人啟請。
佛教傳到中國之後,天台家、賢首家的判教,實在佛在世的時候無所謂判教,判教是傳到中國來之後,我們中國的祖師大德,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加以綜合整理,重新編排,按照淺深次第,便利我們修學,這就好比是把當年佛所講的一切經,我們今天把它編成教科書一樣。天台家依的是四教,所謂是四教儀;賢首是以五教來判的。五教跟四教實在講只有開合不同而已,內容是大同小異。
照四教或者是五教來看,五教是講小、始、終、頓、圓,於是「如是我聞」的意思,對於「如是」的意思就有淺深次第不一樣。我們知道,佛的經典、佛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正因為如此,所以佛在華嚴會上告訴我們,「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這是《華嚴經》上兩句偈。為什麼世間人不能解?世間人解佛法是用自己的觀點來解釋,是用自己的意識來解釋,往往把佛的意思解錯了,佛不是這個意思,我們看錯了。何況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到底哪個人的解釋是正確的?哪個人的解釋是可靠的?這始終給我們打了個問號,於是乎對於經典的修學,乃至於信解都產生了障礙。
佛法傳到今天,依照中國歷史的記載,已經是三千多年,外國人的記載是二千五百多年。無論是中國、外國的記載,總而言之一句話,都已經超過二千五百年這麼長、這麼遙遠的時期。教法是愈傳愈訛,用現在的話來說,免不了變質,這才有法運三分的說法,正法、像法、末法,我們現在處在末法的時代。如果對於經典要喪失信心的話,換句話說,我們接受佛教育的意願就不會很強烈,信心也不會很堅定;換句話說,成就也就有限。所以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有成就,這些障礙、這些疑惑一定要把它排除。
首先我們要知道,要承認、肯定佛菩薩有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智慧是從清凈心裏面生出來,清凈心是體,智慧是用。三學之中,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法的目的是教我們開智慧,而開智慧的樞紐是在「定」。所以,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所修的統統是禪定,只是用的手段、方法不相同。禪宗裡面講禪定,教下裡面講止觀,止觀就是禪定,凈土宗裡面叫一心不亂,諸位想想,一心不亂是不是禪定?乃至於密宗裡面講三密相應,相應就是定,不定它怎麼能相應?由此可知,諸宗所用的名詞術語不一樣,實際是一樁事情,統統是禪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戒定慧是我們自性當中本來具足的,可見得佛的教學始終沒有離開自性,因此佛對一切眾生說法,無不是稱性而談。但是眾生的根性不相同,這個不相同是講習性,就是迷悟有淺深差別不同,迷得淺的人智慧就顯得高,迷得深的人智慧就顯得淺,有這樣的差別。佛雖然稱性而說,有些就講得淺顯一些,有些講得深奧一些,無論佛所說的法是淺、是深、是半、是圓,都是稱性而說。譬如我們晚上看月亮,初三、初四的月牙,我們要問問那是不是真正的月光?是,一點也不錯;十五的滿月也是真正的月光。我們把真月比喻作真性裡面的智慧,那麼佛所講的經有滿月,那就是圓滿稱性而說;有說一半,像初八、初九的月亮一樣,上弦,只有一半,是稱性但是不圓滿,只說了一半;或者只說了少分,特別是人天法與小乘法裡面,佛只說少分,一半也不到,就像初四、初三的月亮一樣。無論是初三的月亮、十五的月亮,總而言之都是真月,都不是假月。我們從這個比喻當中體會到佛稱性,稱性有圓、有不圓。
經文當中「如是」兩個字,「如」就是說明稱性而談,代表這個意思,這是佛說法與世出世間一切人說法不相同的地方。「如」之含義既然是稱性,稱性就是說如其理,理如其說,事如其性,性如其事,性相、理事不二,這就是「如」。換句話說,佛所講的完全是個事實的真相,如就是代表一切事實真相,這是「如是」兩個字的淺說。那麼我們要問本經,本經的「如是」究竟是圓還是半?我們從本經的經題上去看,昨天晚上跟諸位同修報告過,本經的經題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我們想想這個題目的含義,這個「如是」兩個字究竟是圓滿的意思,還是半滿的意思?就不難想像到,這個地方的「如是」是究竟圓滿的意思。因此這部經分量雖然不多,但是它在佛教裡面的地位,在佛教裡面的分量,是屬於第一。
清朝初年乾隆時代,彭際清居士,這是個很了不起的人,他有《無量壽經》的節本,他有《華嚴念佛三昧論》,他的解行都有相當高深的造詣。他老人家曾經說過,《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這句話是他慧眼所見,告訴我們後人,凈宗經典在整個《大藏經》里所佔的分量。我們中國人,無論是哪一宗、哪個學派,無不尊崇《華嚴》為根本法輪,一切經皆是《華嚴》眷屬。那麼彭居士將《無量壽經》尊稱為中本《華嚴》,這個意思就不平凡。《華嚴》有八十卷,我們稱為大本,《無量壽經》只有兩卷或者是一卷,稱為中本,文字有繁簡之別,內容沒有二致;換句話說,《華嚴經》上所有一切內容,《無量壽經》是統統具足,沒有一絲毫欠缺。
他為什麼不稱小本《華嚴》,而是中本?既然是中本,當然還有小本,否則的話就講不通了。小本是什麼?就是我們今天所念的《佛說阿彌陀經》,這個經叫小本《華嚴》。它在文字數量上比《無量壽經》更少,但是裡面所講的性相、理事與《華嚴》也是無二無別。彭居士給我們這個開導,讓我們明了《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原來跟《華嚴經》是一樣的。他說這個話有沒有根據?是不是他隨便說的?他有根據,根據是什麼?根據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怎樣圓滿?這是修學大乘的人都應該要知道,凈宗的難信是真的,確實不容易讓年輕人接受。我自己修學,過去也是從這個關口轉過來。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是印光大師的弟子,他傳承的就是凈宗。我跟他學了十年,他苦口婆心的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我,我還是半信半疑,沒有辦法全程肯定的來信仰它,來接受它。真正接受,是離開老師之後講《華嚴》,我講《華嚴》講了十七年,從《華嚴經》上得到了啟示,真正認識這部經典的宗旨。
華嚴會上末後的圓滿,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就圓滿。《無量壽經》跟《彌陀經》字字句句都是說的極樂世界,正是《華嚴》的歸宿。《華嚴》是一乘圓教,那麼《無量壽經》則是圓中之圓,一乘當中的一乘;《無量壽經》如是,《彌陀經》當然也就完全相同。蓮池大師告訴我們,《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只是大本小本的差別。《無量壽經》是大本的《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小本的《無量壽經》,如果跟《華嚴》合起來,這三部經是一而三,三而一。這正是古大德所說的,如來所說的第一經。唐朝善導大師跟我們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他說「如來所以興出世」,這個如來是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示現在九法界當中,以佛的身分出現在世間,或者是以菩薩的身分出現在世間,為的是什麼?「唯說彌陀本願海」;換句話說,佛之所以出現在世間,就是為了講《無量壽經》、講《彌陀經》,這是佛真正的用意。
正因為這個經太難相信,所以佛對於那些不能接受的、不肯信服的,那才用其他種種不同的法門來引導,最後還是歸到凈宗法門。最後到底是什麼時候?這也在《華嚴經》上看到,《華嚴.十地品》裡面,我們讀到「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十地菩薩是從初地到等覺,一共是十一個位次,等覺菩薩我們也稱他做十一地。由此可知,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對於念佛成佛或者還不相信,也就是他們智慧還不到。等到他登地,煩惱、無明破了一大半,這個時候智慧現前,對於佛講這個法門才能接受,才能夠深信不疑,從此專修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文殊、普賢,看到彌勒菩薩,都是求生凈土。《無量壽經》的後半部,彌勒菩薩是當機者,由此可知,彌勒菩薩與凈宗緣分之深。像這些地方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然後才真正明了佛說經講道、教化眾生的真義所在。
開經偈上說,「願解如來真實義」,佛的真實義究竟是什麼,我們要知道。在理論上講,所有一切法門都是修覺正凈,所謂「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一切諸佛偏偏讚歎念佛法門?實在是因為這個法門有它度眾生特別的方便,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以《華嚴》來說,《華嚴》它的教學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換句話說,沒有明心見性,沒有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不是《華嚴經》攝受的對象。由此可知,《華嚴》是度高等的凡夫,不是對普通人,所以中下根性沒分。禪宗像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他老人家所接引的是上上根人;換句話說,上中根性都不是他老人家所接引的對象,中下根性沒分。有些法門,像佛在《阿含》裡面所說的,專度下下根人,上上根人不願意學習,認為這些法門太淺,不值得學習。這就顯示出法門應機不相同,所以絕對不是一個法門能夠普度一切眾生。
唯獨彌陀凈土這個法門,它是能度一切眾生,上可以度等覺菩薩,像文殊、普賢這一類菩薩,這是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身旁的等覺菩薩,絕對不是普通人。而下乃至於五逆十惡、地獄眾生也能得度,不但能得度,最不可思議的,它是平等得度。單說得度我們還勉強能接受,說平等得度,這個事情就難了。不但我們凡夫不能接受、不能相信,許許多多的菩薩,剛才講的,十住、十行、十迴向的菩薩都不相信,這叫難信之法。這個法門有它究竟圓滿的理論,淺位的菩薩(三賢菩薩)無明習氣沒斷盡,智慧不圓,見不到甚深之理,見不到全面之理,這是他不信的原因。
那麼我們要問,那些大菩薩們、聲聞、緣覺都不能接受,都不能相信,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一品煩惱也沒斷,天天還在造罪業,我們為什麼會相信?我們為什麼還念佛?為什麼也能往生?而且往生還有種種瑞相,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樣說起來,那些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也比不上我們了,這是真的嗎?是真的。這個事情也很奇怪,我也搞了好多好多年都沒搞清楚。別人來問我,我答不出來,我只好說,佛經上這樣說,我們信就好了。一直到念《無量壽經》,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聽到這個法門能生歡喜心,能夠信受奉行,原來他在過去生,無量劫以來,曾經供養過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今天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所以他才能接受,這不是偶然的事情。
這個道理知道的人真的不多,《彌陀經》上跟我們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知道,我們是凡夫,辟支佛、權教菩薩都不能接受,我們凡夫是無量劫以來種植的善根無比的深厚。善根固然種得很深厚,我們的習氣沒有斷,所以沒能往生,要能往生,今天就不必在此地聽我在講演。好在佛在大經上跟我們說出一個例子,那就是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子他們這幫人。佛講《無量壽經》的時候他們都在聽,聽到世尊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他們聽了非常歡喜,大家都起來供佛,對佛禮拜,心裡打個妄想,希望我將來成佛也像阿彌陀佛。世尊有他心通,心裡動個念頭他就知道了,於是乎世尊就宣說,阿闍王子這五百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你要聽清楚,四百億!過去曾經供養四百億佛,聽到這個法門才動個念頭,希望將來自己成佛要跟阿彌陀佛一樣,還沒有發心「我一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才知道四百億佛還是少善根、少因緣。
我們今天聽到這個法門,死心塌地能相信,我們種的善根決定超過阿闍王子他們。這是同學們你讀經的時候你要珍惜自己,你有這個信心,這個善根福德因緣決定超過他們。現在迷惑顛倒,造作罪業,沒關係,要緊的是你真正肯回頭。你有緣分接觸到這個法門,那你這一生就得度;接觸不到這個法門,你是善根、福德多,你緣不足,沒有緣分遇到這個法門。所以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具足,你這一生決定得度。我在到此地來之前,我上個月在新加坡,新加坡講經的時候,李木源居士告訴我,新加坡監獄裡面有不少被判死刑的囚犯,這些囚犯多半都是販毒的。新加坡販毒被抓到之後,唯一死刑,沒有第二種刑罰,被判死刑。李居士就在死刑犯裡面勸大家念佛求生西方凈土,裡面不少這些人都接受。他們念佛是真精進,因為他曉得哪一天要死,印光大師講的,念佛人要把死字貼在額頭上,他那個死字是真的貼在頭上,所以念佛是日夜不間斷。
臨刑的時候,他們的刑罰是絞刑(吊刑),他們非常從容,一點都不驚慌。在上絞刑台的那一天一夜,是二十四小時佛號不中斷,其他的同伴統統替他助念。他不要人架,大大方方的走上斷頭台,一般被判死刑的人,身上都發軟,走不上去,要人扶著上去,他們不需要人扶,自己走上去。而且一般弔死的人都是七孔出血,驚慌!他們弔死的時候面色崢嶸。燒出來的舍利,我看過許許多多的舍利,沒有看到像新加坡死囚犯那個舍利那樣的好,又大又美,掉在地下,就像金屬掉在地下音聲一樣,非常之清脆。證明他是真正往生,一點都不假,所以新加坡死囚犯是精進念佛團。新加坡有福,這些人給他念佛往生,在那裡成佛,李木源居士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對他非常之讚歎。
我們將印祖寫的這些警惕的話,以及阿彌陀佛的佛像,我都送給他們死囚犯們,每個房間裡面都給他貼起來,提醒他們自己。所以,他們那些人是真正的精進念佛,我們念佛的功夫比他們差遠了,不如他們。念佛之後,他們的相貌完全改變,氣質完全改變,家裡的親屬去探監,去看他們,都不相信。為什麼?以前面貌很兇惡,都不是個善人,現在一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真真實實的,而且還會勸家親眷屬要認真的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凈土,反過來度他的家親眷屬。現在新加坡念《無量壽經》的人非常多,念阿彌陀佛的人很多,都看到這些好的榜樣。
這些無論在理論上,無論在事實上,都給我們許許多多的證明,證明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古來祖師大德所判的教下,真的一點都不假。這個經教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當中的一乘,不可思議的法門,這個法門能叫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我們要問,那些上斷頭台的人為什麼不驚不怖?諸位要知道一個事實,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在沒有死的時候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所以,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弔死以後才去的?不是的,他是去了之後,這個身體留給他們去吊,身體與自己不相干了。那一條黑布蒙到面孔,他就看到佛像,就看到佛在那裡接引他,他就跟佛走了,所以他不驚不怖。這就說明這個法門是一生成就的佛法。在一切法門當中,唯獨這個法門是一生成就,這個法門是不死的法門。我們是活著沒有斷氣,看到佛來接引,跟佛去,去了以後才斷氣。這一點關係非常非常重要,希望同修們要把它記住。
這一句裡面第二個給我們最大啟示的,就是佛的常隨弟子排列的順序。我們在經文看到,聲聞排在前面,菩薩排在中間,天人排在後面,這裡面有教學的義趣在其中。聲聞弟子是佛的常隨眾,也是負責傳持佛法的人,所以把他們擺在前面。菩薩有出家、有在家,菩薩不常隨佛,而是常常在十方幫助佛接引一切大眾。佛在世的時候,只有結夏安居的時候,這些菩薩才回到佛的身旁,接受一年一度的再教育,凈心教育,平常不常跟佛在一起的。他表中道,所以他排列在當中。人天,就是在家學佛的同修,他們的責任、他們的使命是要護持道場、護持正法,他是在幕後的支援,所以排在後面。這是排列順序的不一樣。
列舉上首,本經一共為我們列了十六個人,這是聲聞眾當中列了十六個人。這十六個人,古今的註解都介紹得很詳細,每位尊者把他的小傳都說出來,我們可以參考。今天跟諸位報告的是他對我們有什麼啟示,我們著重在這一點。我們看這十六個人的身分、地位、專長,不難發現他是在代表社會每個階級、各行各業。顯示這個法門廣大無邊,包容含攝一切人,也更顯示能度九法界各種不同眾生圓滿成佛,它顯示出這個東西。因此我們從十六位尊者當中,我們明顯的看出這個法門的教學超越了法界。菩薩可以學,阿羅漢也可以學,辟支佛也可以學,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統統可以修學,超越法界,不受法界的限制。法界都超越了,那就我們世間來講,國家、種族、黨派、宗教當然超越,這才是我們大眾真正平等的法門!《華嚴》還不夠平等,只有法身大士才能得度,沒有證得法身的都摒棄在大門之外,這就不平等。《阿含經》能度聲聞、能度人天,不能度菩薩,也不平等,唯獨這個法門真正平等,一切眾生都能夠包含。我就把這個意思給諸位同修報告出來提供,其他的你去參考這個經論的註解。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本經的三分,它的綱領都在詮釋信願行這三個條件。也就是說我們要想修學這個法門,要想達到究竟圓滿的結果,這個究竟圓滿是圓成佛道,不是權教佛,是圓教佛,是究竟圓滿佛,也就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在一生當中能成就,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的法門。修學的三大綱領就是「信、願、行」,稱之為凈土三資糧。正宗分裡面就是信願行三大綱領,流通分裡面也是這三大綱領,序分裡面當然還是這三大綱領。所以前面十六位尊者是勸信,幫助我們啟發精進堅固的信心。當中有四位菩薩,文殊、彌勒是勸願,前面十六位尊者是勸信的。文殊是代表智慧,如果沒有甚深的大智,沒有這樣的人發願求生,我們的信心很難建立。總認為這個法門大概是老太婆教,沒有什麼知識的人修學的,佛度這些人的。文殊菩薩也發願求生,我們就不懷疑了。文殊菩薩我們曉得他是菩薩眾裡面智慧第一,他是過去七尊佛的老師,你怎麼敢說他沒有智慧?
彌勒菩薩是當來下生佛,世尊法運過去之後,他是我們娑婆世界的第五尊佛。有不少人對彌勒菩薩非常的嚮往,希望能夠生到兜率內院去親近彌勒菩薩。好,這個志願非常難得。但是兜率內院雖然是比較近,跟極樂世界比較那是近多了,可是他老人家的門檻很高,我們未必能進得去。彌勒菩薩在大乘佛法裡面,他是法相唯識宗的始祖,法相宗修行的方法是修五重唯識觀,你要把這個功夫修成,才能到兜率內院。五重唯識觀不好修,相當的麻煩,我自己曾經想過,不要說五重,一重我這一生恐怕就辦不到,所以我不得不放棄。
放棄之後,我找到一個後門,從後門找彌勒菩薩容易,大門進不去從後門。後門在哪裡?在西方極樂世界。原來他老人家在西方極樂世界擔任法相唯識課程的教授,他天天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上班、去上課。我們念佛生到極樂世界,見了面:老師,我到你道場去參觀參觀好不好?老師一定說好,我帶你去。不要修唯識觀也可以到兜率內院,所以我找到後門,不容易找到。這就說明,菩薩跟西方極樂世界的關係非常非常的密切。我們想親近彌勒,念阿彌陀佛,這是一生當中一定滿願的,修唯心識定倒不一定能夠生到兜率內院,這是事實,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用他們兩位菩薩來勸我們發願求生凈土。
干陀訶提菩薩,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不休息,後面有個常精進,這兩位菩薩名號上我們就得到啟示,他是錶行。凈宗的修行秘訣就是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裡面教給我們的方法,「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就是這八個字,這八個字是念佛的秘訣。「都攝六根」,我們不太容易領會,而是《無量壽經》上講的「一向專念」,一向就是都攝六根的意思。一,向是一個方向,拿現在的話說,我這一生只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目標和方向統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專念」這兩個字,就是凈念相繼。
我們先說「都攝六根」,我的眼睛專看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我都不看,這是攝眼的;耳專聽阿彌陀佛;口專念阿彌陀佛;心裏面專想阿彌陀佛,這就行了,這就是攝六根。「凈念」著重在這個凈字,如果一面念佛一面還有妄想,我的念頭不凈,就不清凈。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裡面告訴我們,念佛最忌諱的是夾雜。夾雜什麼?夾雜著妄念,夾雜妄想,最忌諱夾雜。如果我們能做到不夾雜、不懷疑,這叫凈,那個念叫凈念。「相繼」就是不斷,一句佛號一句佛號不間斷,這是功夫。經上這兩位菩薩教我們這樁事情,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念佛的要領。
我們要問,要怎樣才能真正度脫?還是祖師大德的兩句老話,「看得破,放得下」。看破是真正的學佛,首先要看破世間,要看破世界。《金剛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世間不是真的,你要曉得事實真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果我們在這個虛幻的境界裡面把它當作真實,在這個裡面生起取捨、得失的妄念,那就大錯特錯。真看破了,我們的日子就好過了,隨緣度日,世間一切一切都不放在心上,你的心乾淨,心清凈,自然就少煩惱。下午告訴諸位同修說,我們不看報紙,不看電視,不聽廣播,跟外面的接觸非常非常的少。接觸的少,世界的事情都不知道,人家來問,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天下太平,沒事。我們過的是太平日子,太平盛世。如果翻開報紙,打開電視,真是亂世,你們住亂世,我住清凈世界。你們要想住清凈世界,你就用我這方法,你就住清凈世界,這是真的。
古人教我們,「知事少時煩惱少」,知道事情少煩惱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所以沒有必要認識的人不必要認識。我的信件,有很多同修給我寫信,我知道,我有沒有看到?不一定。第一個,我是確確實實沒有家,有道場也等於沒有。為什麼?從一九七七年開始我就在各地講經,把凈宗法門普遍的介紹給大眾。現在常常去的這些道場,也就是一、兩年會去一次的,已經有三十多個道場,還在不斷的增加,所以每個道場一年大概只可以輪到十天到一個星期。你問我在哪裡,我自己都不曉得在哪裡。你們給我寫信,你說寄到美國達拉斯去,美國達拉斯道場是建好了,我一年在那個地方大概只有頂多半個月的時間,會到那裡去兩次,去一次大概住一個星期到十天。所以很不容易看到這些信件。
現在我交代每個道場常住的同修們,凡是有寫信給我的,你們代替我回。怎麼回法?要寫字。我今年印了一張卡片。過去印光大師晚年信件太多了,他回信的時間都來不及,回信把自己念佛修行的時間都耽擱掉了。所以他老人家寫了封長信,一函遍覆,他把那個信印得很多,凡是有信來就寄一封。我覺得寫那麼多還會麻煩,還羅嗦,我就想到過去我在日本訪問的時候,看到東照宮門頭上雕了有三個猴子,我對這個印象很深刻。我照個照片,把這個照片找出來。三個猴子,一個是蒙著眼睛的,一個是塞耳朵的,一個是蒙著嘴巴的,你們知道這什麼意思?告訴你,不是佛不要看,不是佛不要聽,不是佛不要說。我把這三個猴子的卡片印了很多,裝在信封里,就這樣寄去就可以了,一切遍覆。你們如果給我寫信,都可以有這麼一張回給你,其他的都沒有了。你要問什麼叫佛法?這就是佛法。怎麼樣修行如法?這個修行就如法;什麼都不要去看,不要去想,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你這一生決定有成就。正好今年是猴年,我就印了這三個猴子的卡片。這是講怎麼樣修行,怎麼樣念佛。
天人大眾當中,首先介紹的釋提桓因,然後再講有無量諸天。這些就我們現前來說,這是屬於宗教。我們中國的道教拜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是佛經裡面講的忉利天主,基督教的上帝、天主教的上帝、伊斯蘭教的上帝,都離不開天人。所以這是一切宗教學佛的都願意以佛為老師,所以佛是天人師,弟子們當然護持老師,護持佛法,所以這個顯示出佛教超越了宗教。任何宗教裡面的神都學佛,何況一切宗教徒?更明顯的為我們說出,佛教是世出世間最偉大的教育,最圓滿、最究竟的教育,我們在本經序分裡面統統看出來。
經文雖然只有三句,實在講為我們提出凈宗的三大綱領,那就是「有世界名曰極樂」,「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佛這些話我們要深深的去體會它。「有、現在」,這是勸信,有是真有,不是假有。因為西方世界跟十方諸佛的世界不相同,怎麼個不同法?諸位細細去讀《無量壽經》你就會發現,這個問題我在《無量壽經》講演裡面講得很詳細,黃念祖老居士在註解裡面也注得很圓滿,都可以供給同學們做參考。因為這個世界它的凈土,它的土是法性土,跟十方諸佛世界不一樣。十方世界凡聖同居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學唯識的同修就知道,它是心心所的相分。唯獨西方凈土與一切如來的報土不是識變的,它是屬於法性土。法性土才是真常,永遠不變,這才是極樂的意思,這才是無量壽的真實義。
所以佛在此地給我們說法,而且就是現在,勸我們要相信。表解二十七面,「有、今現在」,勸信;「世界、極樂」,這是勸願。我們希望有個非常好的修學環境,再好的環境無過於西方極樂世界,物質的條件圓滿具足,沒有一絲毫欠缺。人事的條件那更是好到我們無法想像,導師是阿彌陀佛,教授是諸佛菩薩,這是非常希有的因緣。「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會念的人很多,真正知道這句佛號功德的人不多,你要曉得這一句佛號功德,你一定要熟讀《無量壽經》,熟讀《彌陀經》的《疏鈔》、《要解》。這還不夠,還得要熟讀《華嚴》、《法華》、《楞嚴》,然後你才會真正體驗到這個名號功德是真實不可思議。
所以,沒有這些大經大論的基礎,的確這句名號功德的殊勝,真實的利益,是很難用簡短的言語說得出來,是很不容易體會。同學們如果希望有這個願望深入去理解,這些大經大論不能不懂,不能不熟讀;讀不熟還不行,一定要熟讀,你才能夠真正明了。明白之後,疑惑就斷了,斷疑生信,你的信心才真正清凈,真正建立。以這個清凈的信心,這就是往生西方世界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因為我們的願心是以信心為基礎。蕅益大師說得很好,他說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我們真信切願決定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的高下,那在念佛功夫的淺深,可見得你念佛功夫的淺深,是決定往生之後的品位高下。由此可知,信願行三個條件,信願尤其重要。古德也常常勉勵我們,只要能往生,即使是下下品往生也好,也難得,這是真的。雖然話是這麼說,總是希望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能夠把自己的品位不斷的向上提升,這才是真正有志氣,有抱負。
那麼我們是不是要問,如果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不是太消極了一點?對於我們今天的社會,似乎我們沒有一絲毫的貢獻,念佛似乎是有點逃避現實的嫌疑。有這些想法的人不少,這些都是疑惑,有疑,心就不清凈,不但障礙了我們的道業,同時也障礙了智慧,再說得淺顯一點,障礙了我們現前的信心。我們看看歷代凈宗這些大德們,他們對於國家、對於社會,有沒有積極正面的貢獻?這個問題就不難解釋。在中國,從東晉遠大師一直到近代印光大師,他們以身作則,教化一方。不但當時大眾在社會上每個階層都得到他修持的感應,甚至於影響所及遠至於其他國家,遠至於後世,這就說明凈宗對於社會依然是非常積極的參與。
積極究竟積極在哪裡?像我昨天跟大家提示的,凈宗修學的基礎在三福,三福就是積极參与世間一切諸法的修學。像修學的根基奠定在孝親尊師、慈悲、斷惡修善,這個法門在前面我們明顯看到,它是涵蓋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如果人人能盡本分,人人能盡自己的職責,社會是祥和的,國家是富強的,世界一定是和平的。這是說凈宗的教學,乃至於所有一切大乘佛法的教學,對於社會、對於國家、對於一切眾生,確實有非常積極的貢獻,哪裡有消極!
一切眾生,我們把範圍縮小一點,在這個世間我們整個的人類,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既然得人身,有生必有死。我們想到死後這個問題,要為來生設想,為來生做預備,這絕對不是超出現實。我們眼前一切都能顧及到,我們將來來生還是圓滿的,也能夠考量到,這才是真正的積極,而不是疏忽了現實,只顧將來。忽略了現實,只顧將來,將來是靠不住的。我們佛法講果報,有兩種,一種是花報,一種是果報。花報是現前的果報,現前的報應;果報是來生的。現前花要開得不好,將來的果恐怕就結不成,現前花要開得美好,由此可知,參與社會積極這一面的修持,我們要做得圓滿,花開得才好,將來果報才好。由此可知,佛教教育始終是積極的,無論是現在、未來,絕對看不到消極的所在。
尤其是報恩,我們迴向偈「上報四重恩」。四重恩第一是父母之恩,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儒家講報父母恩,佛家更重視報父母恩。第二個是老師之恩,我們的慧命得自於老師。佛說我們一個人有兩種生命,一個身命,一個慧命。佛菩薩是我們的老師,包括在四重恩第二種裡面。第三種是國家之恩,在從前君主時代是帝王之恩,現在民主時代是國家政府之恩。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政府,我們的社會必定是混亂的,我們的身心一定是不安穩的,那對於道業的修學必定會產生妨礙,所以國家有保護我們的恩德。第四種是一切眾生之恩。為什麼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不辭辛勞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把佛陀的教育普遍的為大眾宣揚介紹?就是要報眾生恩,這個力量在推動的。
如果有人誤會說學佛是消極的,那就錯了,他對於佛法認識不清楚,沒有能真正的理解,才會產生這些誤會。這些誤會我們都能夠解釋,只要他明了,他自自然然也會對佛法產生愛好,產生興趣。即使我們在外國,外國人大多數都是基督教徒或者是天主教徒,我們跟他接觸的時候,把佛法介紹給他,他們都生歡喜,都願意來聽。這是跟我們中國人不一樣,外國人求知這個理念比我們強,只要是好東西他們都願意接受,都願意學習。對於宗教信仰沒有那麼堅固的執著,這是外國人的長處。所以他們很容易接觸佛法,很容易接受佛法。就是佛教弘揚的人太少,能夠把佛法講清楚的人太少,這是我們深深希望我們祖國年輕一代的青年同修要努力學習。特別要加強外文,翻譯的工作實實在在是個相當艱難的工作,必須求三寶加持。
過去在中國翻經的法師,可以說都是得三寶加持,才能把佛經的意義圓圓滿滿的翻出來;如果得不到三寶加持就很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即使我們宣講,乃至於諸位在此地聽法,統統都得三寶威神所加,都得到阿彌陀佛本誓願力的加持,我們才能夠介紹,諸位同修才能夠聽到生歡喜心。如果沒有諸佛菩薩威神所加,這個效果憑凡夫是很難。
我們要想真正得到佛力加持,給諸位講,我們的心要像佛心,與佛心相感應;我們的願與佛的願相應;我們的解與佛的理解相同;我們的行與佛的行持也能相應;換句話說,心愿解行要與佛相應,這就必定得佛威神加持;假如心愿解行跟佛不相應,那怎麼求也是枉然。現在我們要問,要怎樣叫我們自己的心愿解行都能跟佛一樣?那沒有別的方法,只有一個方法,對於這個經典信受奉行就可以了。《彌陀經》經文少,義理雖然圓滿,但是不容易看懂,所以一定要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比這個經講得詳細多了;換句話說,《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經》的註解,實在就是。
我們受持讀誦、學習,依照這個本子是非常的理想,這個本子不算長也不算短,在現代人來講非常的適合。假如你對《無量壽經》想更多知道一些,更深入的理解,你就去念《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註解。三藏十二部,我們今天講《大藏經》,《大藏經》就是《華嚴經》的註解。你們大家聽我這種介紹法,你就曉得,原來《阿彌陀經》是一大藏教的精華,是一大藏教的綱領,受持這部經等於受持全部的《大藏經》。這個話也不是我今天才說的,早在蕅益大師他老人家的「念佛開示法語」裡面,就跟我們介紹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能夠相信蕅益大師的話。蕅益大師究竟是什麼人?我們對他不清楚,但是印光大師我們知道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我們在《永思錄》裡面讀到過,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印光大師一生的行持,確確實實非常像《大勢至圓通章》裡面所說的,非常接近,非常的寫實。
印祖讚歎《彌陀經要解》,說:即使諸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給《阿彌陀經》作一部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是把蕅益大師這個註解讚歎到極處了,沒辦法讚歎的再高,讚歎到極處。這個話是出自大勢至菩薩之口,那麼寫這個註解的人,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必然是觀世音菩薩之流。否則的話,怎麼能值得大勢至菩薩這樣讚歎?所以蕅益大師的身分沒有暴露,我們從這個地方也能夠體會到一些,他決定不是普通人再來。最低限度也是觀音菩薩之流,等覺菩薩加持的,來度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我們依照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境界認真的修學,就必定能夠得到彌陀本願功德的威力所加持。我們的業障自然就能消除,我們的智慧必定能夠增長。這是我提供同修的一點方法。下面經文就講到正宗分,我們這個表解裡面第三講。第三講就進入到正宗分,前面是序分,通序、別序給我們的啟示。
正宗分裡面第一段,是「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先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這個世界為什麼叫做極樂?我們要了解這個事實的真相,在《彌陀經》的經文裡面不容易看出來。雖然它意思是圓滿的,畢竟我們的智慧很小,佛的意思太深,不容易理解。但是在《無量壽經》裡面,因為它講得長,講得詳細,我們很容易體會到。彌陀在因地的時候,根據《無量壽經》上說,他是個國王,親近世間自在王如來,跟佛學法。深深體會到佛法的博大精深,值得自己以全心全力來投入,所以他把王位捨棄掉,也就是說把國家讓給別人,出家學道,做佛的弟子。
當然這樁事情也像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在印度所示現的狀況相似。世尊所示現的時候世間沒有佛出世,阿彌陀佛示現的,世間有自在王如來在世間講經說法,教化眾生,這一點是兩個人不相同的地方,說明彼此都是示現。因此他修學的過程當中,以他超越的智慧,超人的智慧,無比的慈悲願力,推動他勇猛精進。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發了真正切實的願望,這就是《無量壽經》講的四十八願,願願都紮實,沒有一願是談玄說妙,願願都與一切眾生的無漏因果有密切關連。
他發願之後,以五劫的時間修行,在老師那邊,世間自在王如來給他介紹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二百一十億,諸位要知道這不是個數字,這是表法,如果是數字,這個數字不大,那遺漏的地方太多了。而實在說,因為這個經典、這個法門,前面說過,它是無所不包,遍含普攝,因此二十一是密宗表圓滿的意思。《無量壽經》、《彌陀經》裡面顯密的教義都含攝,二百一十億是代表大圓滿;換句話說,盡虛空遍法界一個也沒漏,世間自在王如來統統都給他介紹。不單單介紹,而且以神力把諸佛國土,就像我們今天電視的畫面一樣,變現在他面前,讓他統統看到。我們今天科技進步得還不夠,比起西方極樂世界差遠了。在我們本地大家所看到的電視螢幕是平面的,今天在外國有立體的電視,裡面的人物,你看的時候就在你面前一樣,但它是影像,不是真實的。現在有立體的電視,那個感受完全不相同。
佛把十方剎土應現在法藏比丘的面前,讓法藏仔細去觀察,仔細的去選擇。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怎麼建成的?是以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做藍圖,取長舍短。一切諸佛國度裡面好的,法藏是統統都採取,都保留;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不好的,他老人家統統都不要,統統都不取;換句話說,他在西方建立這個極樂世界,原來是一切諸佛美好之大成。他不是憑空想像的,他不是在那裡胡思亂想我要怎樣,不是的,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它是真實的地方。這樣建造了這個世界,這點也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譬如說我們要建設我們的國家,我們希望這個國家在這個地球上成為最好的國家,不是憑我們在那裡想就能夠做得出來,我們想的不周全,掛一漏萬。一定要到世界各國去考察、去觀摩,人家哪些地方好的,我們採取;哪些地方不好的,我們改進,我們這個國家就是全世界所有一切國家地區美好的精華。
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是這樣建的,非常符合現代人所講的科學精神,科學方法。阿彌陀佛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在胡思亂想,他確確實實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那個萬是比喻,不是真的,讀萬卷太少了,不止一萬,可以說是所有一切知識他都吸收盡了,一切諸佛剎土他也考察遍了。我們相信這個極樂是真實的,從這個地方對於依報能啟信。
經上講的依正莊嚴,我們曉得,我們在這地方也學了很多很多的東西。一個人想過得很快樂,我去看看那個幸福的人,那個快樂的人,他的日子怎麼過的,我要好好的學他。那些不快樂的人、不幸福的人,我也去了解,他到底毛病出在哪裡?我有沒有?我要有,趕緊改過來,那我這一生幸福快樂就很容易。幸福快樂不是佛菩薩給你的,不是神仙賜給你的,是你自己修來的。美滿的家庭,我多看看人家家庭,他的家庭好,好在哪裡,我學他;他的家庭不好,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我有沒有這個缺陷,如果有,趕緊改過來,學人家的好處,那我家庭也能美滿。
經典這些教訓非常非常的寶貴,所以花報要美滿要從這個地方學習;疏忽了這一點,你花開得就不美滿。所以經典讓我們學習的地方太多太多,決定不能只把它當作我將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一樁事情來看,那就錯了。而是這部經典所講的原理原則,能夠適合於一切人、一切眾生、一切法門,適合於世間一切的學科、一切的行業。這樣才知道這部經典功德不可思議,然後才真正能夠體會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先要認識經典功德不可思議,你才會進一步體會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最深、最究竟的一層。今天時間不多了,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1992/4 中國廣州光孝寺 檔名:01-10-03
昨天我們講到西方世界依報的莊嚴對我們的啟示,今天我們再看正報的莊嚴。經上給我們說的是「彼佛何故號阿彌陀」一直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段經文。依報說的就是物質生活環境,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看到極樂世界的緣起,極樂世界的歷史,以及阿彌陀佛建立這個世界的經過,這裡面讓我們學習的地方非常之多。
佛在經典裡面常常告訴我們,說一切法皆從心想中生,這句話非常重要,也是真正的事實。由此可知,佛家所說的十法界,十法界怎麼來的?實際上就是我們自己心想變現出來的,這是唯識經論裡面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講心,唯心變出來的境界,在大乘經裡面稱之為一真法界;唯識所變,那是將一真法界轉變成十法界,十法界是這麼來的,無論依報、正報都離不開這個原理。現在我們不必去談那麼深的理論,我們眼前急需要知道的是淺顯的事實,與我們生活有密切關聯的,我想這是我們大家心中迫切的願望。
西方極樂世界正報就是講的人事,人事的莊嚴,莊嚴就是美好,不僅是物質生活的圓滿,人事環境更是美好,這個裡面實在講有非常非常深的道理。今天我們看看現前這個世界,幾乎每個國家地區的政府、人民,都意識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根據科學家的看法,如果地球的污染要不能真正改進的話,可能五十年到一百年之後,這個地球上就不適合於人類生存,這是科學家提出警告。所以,現在每個地方的政府都在那裡大力呼籲環境的保護。
雖然大家都在這裡提倡環境的保護,我們想一想,能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這是值得我們大家注意的一個問題。佛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句話佛在大乘經裡面常常提醒我們。什麼叫做依報?什麼叫正報?依報是環境,正報是人心;換句話說,依報就是環境的污染,是由心地污染而造成的。假如一切有情的眾生心地清凈,這樣才能轉變外面的環境;如果我們只講求環境的保護,而不知道從心裏面來防範,這個效果恐怕很難達到圓滿。如果要保護我們清凈的心,清凈的思想、見解、精神,佛法的教學是最好的環保,心理的環保。佛法所說的,世人還沒有能夠看到,沒有能夠意識到,這是非常遺憾的一樁事情。當然這也需要我們四眾同修大力的來提倡,把佛法發揚光大,才能真正解決這個現實的問題。
這也是《彌陀經》上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啟示,這就是西方世界的正報的莊嚴;換句話說,那邊的大眾心地清凈到極處。為什麼他們清凈,我們不清凈?追根結柢的原因在於教育。西方世界阿彌陀佛主持教育,他是極樂世界的導師。他以什麼教人?《彌陀經》上給我們列舉了教學的綱領,這就是大小乘當中共同的一個科目「三十七道品」。諸位同修要記住,三十七道品絕對不是小乘人所修的,大乘法裡面沒有,這麼看法就看錯了。我們看看天台大師的四念處(智者大師所說的),大師給我們講解四念處,小乘經典裡面有四卷,有藏、通、別、圓;藏教的四念處這是小乘的,通教、別教、圓教,那是大乘的四念處。四念處有藏通別圓,三十七道品當然也是有藏通別圓,這是古來祖師大德給我們講得很清楚。由此我們就明了,《彌陀經》上所說的三十七道品,是圓教的道品,不是藏教的,也不是通教的,亦不是別教的;不但是圓教的道品,而是極圓極頓,圓滿到了極處,這是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
經文裡面略去前面的三科,實在說,前面的三科在沒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前,可以說就完成了,無論是你以形式的修學,或者是完全脫離形式的修學,都達到了圓滿。特別在大乘法當中,形式不重要,尤其是在現在的社會。你看黃念祖老居士常常教我們,在現代學佛大家在一塊共修,他老人家主張的是同修貴精不貴多。三個五個決定不算少,十個八個就非常之難得了,人數貴精不貴多;修學的內容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就是講求種種的儀規,這是外表,這個不重要,要重視實質。念佛,念佛的實質就是「一心不亂」,這是《彌陀經》上所說的;《無量壽經》沒有講一心不亂,它講「一向專念」,我們要重視這個。特別佛在經題上明白給我們宣說,念佛人應當重視在清凈心、平等心、覺心,實在講覺是覺悟,是建立在清凈、平等的基礎上,心不清凈、不平等,這個覺決定不能現前,智覺不能現前。由此可知,修行的樞紐、修行的關鍵,就是在清凈、平等,這是我們一定要重視的。
前面三科我們不能不提一提。剛才說過了,無論重不重形式那都沒關係,這個三科是確確實實幫助我們得清凈心,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第一科有四句,叫四念處。四念處是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在講義的第三十三面,這四句是覺,這四句是真正的覺悟。祖師大德常常教我們要看破、要放下,看破是真正的學問,放下是真實的功夫,這個四句就非常非常重要,這是佛提醒我們。世間眾生迷惑顛倒,知見錯誤,顛倒在哪裡?錯誤在什麼地方?就是把這個現實看錯了,沒有認識環境的真相。佛在此地提醒我們,善根福德深厚的人,聽到佛的開示立刻就覺悟。
世人造作罪業,他為什麼會造業?為什麼會造極重的罪業?這個因素,第一個是內有煩惱,煩惱是貪瞋痴,三毒煩惱;外有惡緣,這才使他迷惑顛倒,造業受苦。造作絕大多數第一個就是執著這個身是自己,為了自己身的享受,這就造無量的罪業,不知道這個身是假的!佛告訴我們身不凈,不凈這個字的含義非常之深。小乘講的淺,講得粗淺,我們這個身體是個不幹凈的東西,七竅所流出來的是惡臭。南方天氣熱,我們從毛細孔裡面流出來的汗,這也是不幹凈的。由此可以證明,身體裡面確確實實是不幹凈的,這是講的生理。
佛家常常跟我們說「借假修真」,什麼是假?身是假的,心也是假的,壽也是假的,法也是假的,借這些虛假契入真實。真實是什麼?真實就是自性。在有情眾生分上稱作佛性,在無情眾生稱作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是一個性。所以,佛在《華嚴》上才明白的向我們宣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假如法性跟佛性不一樣,情與無情就沒有辦法同圓種智。正因為佛性跟法性是相同的,所以能同圓種智;正因為它是相同的,所以依報才隨著正報轉,如果不是同一個性,依報怎麼可能隨著正報轉?所以這些理論的基礎我們一定要明了。身我們要愛惜,不能過分的愛惜,過分的愛惜就錯了。養身要有道,道要有道理,要有正確的方法。
實在講,這個小身體跟整個法界是相應的,完全相應,圓滿的相應;換句話說,身體就是整個法界的縮小,法界是整個身體的放大。我們這裡說放大、說縮小,也是很不得已,勉強而說的,因為實際上沒有大小。這是講心性與法界,講的事實的真相,沒有大小,沒有去來,沒有先後,這就是給你講真話。但是這樣說一般人很難體會,很難明了,所以佛不得不遷就我們大家常識,把他所講的水平降低,使我們聽了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接受。
養身之道在我們佛法裡面,佛法常常用法輪來表法,講經說法稱之為「法輪常轉」。輪就是圓,圓的作用廣大無邊,我們想想,今天世界科技的發達,從哪裡來的?都是從圓來的,離開了圓就回復到原始的時代。沒有一樣東西不是跟轉動有關係,帶給我們現前科學文明的方便。我們佛法,世尊在世的時候就用圓來表法,只有這個符號確確實實它裡面含的意思是圓滿的。圓有心,一定有個圓心,圓心在哪裡?圓心找不到,諸位學過數學、學過幾何你就知道,圓心確實有,但是它不存在。所以心是空的,周是有的,圓周這是實的,因此佛就教我們從這裡去體會,我們的心要虛,心裏面不能有東西,這是養心。六祖大師說的「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就是心,養心,心裏面不能有一點東西。所以,不可以有妄想,不可以有執著,不可以有憂慮,不可以有牽掛,不可以有分別,統統都不能有,你的心就清凈了,清凈心就是健康的心理。
如果心裏面有念頭,你的心就被那個念頭污染,你心裏面有分別就被分別污染,心裏面有憂慮就被憂慮污染,你心裏面有什麼就被什麼污染。那麼心裏面有佛法行不行?不行,你被佛法污染了,這個很容易就明了,我們有沒有健康的心理。諸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他的心健康,他心裏面離念,真心離念,凡是念頭都是妄念,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身,身是相,相要動,所有一切現相統統都是動的,絕對沒有一個靜止不動的形相,這是現在科學家已經發現。世間一切萬象沒有一個是靜止,都是在動的,如果它靜止了,那就壞掉了。像電風扇會轉動,它要不動就壞了,你看錄音機的帶子,它也在轉動,它不動也就壞了。我們這個身,身體裡面的細胞要不動,那問題就嚴重了,這是契合我們的事實,它要動。因此我們就了解,養身要動,養心要靜。
所以,佛教給我們養身的方法,用什麼方式?用拜佛,用禮拜,禮拜的方式是非常非常方便,養身之道。我們禮佛的時候心地清凈,一念不生,這就是真誠恭敬,不可以一面念佛一面拜佛。這樣修學法門裡面的一個重要的法門,有人是專修這個法門,一天拜三千拜,他別的功課沒有,專門禮佛。拜佛像或者是拜舍利,一天拜三千拜,他是專修這個法門,也能夠得定,也能夠開慧。不是專修這個法門的,我們要兼修,為什麼要兼修?因為我們要求身心健康。我們念佛的人是以信願持名為我們主修的課程,拜佛是助行,最好每天能夠拜三百拜。因為現代人,在國內比較好一點,在外國由於科技的發達,出門都是坐車,很少運動,運動量不夠、不足,一天拜三百拜佛,對於身心健康會有很大的幫助。
夏蓮居老居士給我們編的《凈修捷要》,那就是他編《凈修捷要》的構想是依《往生論》曇鸞法師的註解,五念,以五念法為依據編的修行方法。他一共只有三十二拜,所以非常簡單,費的時間不長,很適合於現代人來修學,就用《凈修捷要》這個方式做為早晚課誦。但是要依這個方法來修學,必須對於凈土五經一論要熟悉,因為它裡面有觀想,觀想雖然是時間很短,它觀想的內容是五經一論全部都包括在裡面,所以經論要熟,修學才真正得力。這是特別為現代人所做的一個簡單的課程,修學的方式。我們知道這個道理,就曉得怎樣調養身心。
一個真正學佛人,身心一定是非常的健康,值得一般人嚮往。我想世間人,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人,不管他是什麼樣的種族,也不管他信什麼宗教,我相信他第一樁關心的事情就是自己身體健康,沒有比這個更關心的事情,第一關心的事情。如果我們學佛的人都有個非常好的健康的身體,這就是外表,這就是形象,人家一看,你為什麼這麼健康?你為什麼不老?你為什麼那麼快樂?我說我念佛、學佛,他自然就來了。這就是一面招牌,招牌不好,你勸人家學佛,人家很不容易接受。所以一定要塑造一個很漂亮的招牌,這才能夠接引廣大的眾生。
你看佛成佛了,成佛還有什麼話說,成了佛之後,他老人家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相好,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要問,佛又何必要修相好?那個修學不是為自己,為自己豈不是又變成貪瞋痴!而是為了接引一切眾生。眾生哪個不愛美?美男子釋迦牟尼佛是第一,沒有人比得過他;女子之美的,觀世音菩薩是第一,哪個能比得上觀世音菩薩?這就是以非常美的形相去攝受一切眾生,這是教學的一種手段,教學的一種方式;也就是佛法修學的成果、效果呈現在外在,讓一切眾生都能夠看見。我們知道身不凈,知道如何來養身,這都是佛法給我們現前真實的利益。
第二,佛教給我們要覺悟「觀受是苦」,受是什麼?是享受、是感受,只要你受你就有苦,我們想想對不對?一點都沒錯。我們今天過的日子很苦,國內的同胞對於外國的生活很羨慕,非常的嚮往。外國人是不是真的快樂?日子是不是真的過得很好?不見得!沒有到過外國不知道,外國走多了,我們覺得不如中國。有些同修們就問我,他說外國人為什麼不如我們中國人?人家住的是洋房,出門都有汽車,在美國幾乎每個人一部汽車,人人都有車,為什麼還說他不如我們?我就問他,我說我們中國這些同胞們,你們哪個人曾經負過債,我問他,你現在有沒有負債?大家都搖頭,沒有負債。古人常講「無債一身輕」,外國人他的生活統統是賒帳賒來的,可以說從生下來就負債,到死了都還不清!這個日子不好過。物質生活沒有欠缺,心理的壓力非常的沉重,每天為工作而辛勞,所收的收入全部都還債。為什麼?房子是賒來的,賒帳賒來的,汽車也是賒來的,家裡用的電冰箱、冷氣這些東西,沒有一樣不是賒帳賒來的。向哪個地方賒帳?銀行去貸款,保險公司來貸款,所賺的東西全部都送給他們,這就是我們所講的資本主義。所以看起來生活好像跟天堂很接近,實際上心理負擔是非常沉重。
所以他們有他們的苦處,我們的苦處是在物質生活上欠缺一些,不如他們,我們的精神上生活是豐富的,他們精神生活非常之苦,壓力很大。所以實際上兩個比較,我們是貧而樂。你看我在國內看到許多悠閑的人,看到外面都坐了這些聊天的、在旁邊坐著的這些喝茶的,你看非常悠閑的生活,在外國沒有。外國人的生活緊張得不得了,他們是富而不樂,不如我們貧而樂,這是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訓。大家看多了,你才能夠體會這裡面的真實意義。如果我們再能夠努力把我們的生活水平向上提升,我們比外國就殊勝得太多了。昨天我們說過,物質環境、依報環境如何改善?經典給我們許許多多的啟示,許許多多地方我們認真來學習,才能夠積极參与社會,積极參与建設。所以佛法絕對不是消極,絕對不是逃避現實。
受既然是苦,佛教給我們把受捨棄掉。受如何能捨棄?穿衣、吃飯這是受,怎麼能捨棄?捨棄不是叫你不穿衣,不是叫你不吃飯,是叫你把心裏面的好惡舍掉,這就對了。不要為好惡得失去計較,不要因好惡得失去造罪業,那你的受是正受。所以佛常常講的受是正受,佛與菩薩的受是正受,凡夫的受是不正常的。正受是什麼?正受就是本經裡面所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正受;禪宗裡面所說的,六祖大師講得很好,「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是正受,我們一般人講正受就是禪定,就是定的境界。
正受裡面絕對沒有苦樂憂喜舍,這是佛家把所有一切受分為五大類,苦、樂、憂、喜、舍。舍是什麼?就是這四種都沒有,這是剛剛進入禪定,這是定境,舍受是定境,是世間的禪定。我們講四禪八定,色界天跟無色界天,暫時把苦樂憂喜舍放下。這個境界很好,但是為什麼叫做舍受?因為他不能永遠保持,他還會失掉。到非想非非想天,定功能支持到八萬大劫,八萬大劫之後他的定就失掉,失掉之後,換句話說,他的苦樂憂喜又現前,煩惱又現前,這一現前就墮落,往下墮落。所以,他們這個定叫舍受,不是正受。
正受要什麼人才證得?最低限度是阿羅漢,阿羅漢證得九次第定,超越三界了,他不會再退回來;阿羅漢以上的定功才叫做正受,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我們今天雖然苦樂憂喜還是困擾著我們,如果我們覺悟了,這些受是苦,是不正常的,苦樂憂喜統統是苦,三界統苦。我們不去執著它,不去分別它,不去取捨它,你的心自然就清凈,自然就淡泊了。不但對於世間法不要去執著,離開取捨,對於佛法也不例外。如果對佛法迷了,諸位想想,跟迷世間法哪有兩樣?佛是教我們破迷開悟,不是教我們轉換迷惑的對象,這點很重要。迷在佛法裡面依舊不能了生死,依舊不能出三界;換句話說,你也不能得一心,也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是世法、佛法統統要離,這才行。
第三,給我們說「觀心無常」,這個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常住的,經典上常講的「常住真心」。妄心是無常的,這個心就是我們講的念頭,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念頭的生滅速度很快,我們一般凡夫沒法子覺察,我們能夠覺察的念頭生滅,是非常粗的念頭;微細的念頭,不但我們不能覺察,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沒辦法覺察。不僅如此,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七地以前都不知道,都不知道念頭生滅的真相;八地以上,八地是不動地,這是深位菩薩,他們才看到微細的念頭。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微細是一彈指,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當中有九百生滅,我們怎麼能覺察得到?實在講是太微細了,這是一剎那。
妄心剎那剎那生滅,因此我們看見外面的境界是個生滅的現相,看見有情眾生有生老病死,看植物有生住異滅,看礦物有成住壞空,統統看到的是無常的現象,見不到真常。佛在圓教大乘經典跟我們講「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對於這句話非常難懂,很不容易體會這句話的真義,原因就是我們用的是生滅心。哪一天我們不用生滅心,不用生滅心你所用的就是真心,就是常住真心,這個時候才能看出一切諸法確確實實不生不滅,這個境界就是大經上講的無生法忍;法是一切萬法,無生就是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忍是認可的意思、同意的意思,佛講這個我同意、我承認。為什麼你同意、承認?因為你見到這個事實了。可見得證得無生法忍,妄心沒有法子證得,一定要真心。我們在《仁王經》裡面看到,佛講的無忍菩薩,無生忍是什麼樣的菩薩?七地、八地、九地,這個三地叫無生忍;七地菩薩是下品無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可見得,七地以上才見到這個事實真相,才真正懂得佛說一切法不生不滅這樁事情。七地以前只是聽聽而已,沒有辦法,不能見性,知道佛門有這個說法,不知道事實真相究竟如何。這是講心是無常的,無常的心是妄心,無常的心是不可靠的。
所以要知道,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都不要認真,一切隨緣,不要攀緣,我們的心逐漸逐漸才能清凈,才能遠離煩惱執著,道業才能真正才會有進步。為什麼不要去認真?因為用的心都是虛情假意,沒有真的。什麼人是真心真意對人接物?佛與大菩薩,在圓教經典上講(我們這個經是圓教),圓教初地以上,菩薩用的心是真心;真心永遠不變,妄心是剎那剎那在變。別人對我用的是妄心,我對人也是用的妄心,都是用的三心二意,不要當真,當真就錯了。佛菩薩跟我們講經說法,他是真的,他那是真心,他永遠不變,必需要覺悟。
末後一句「觀法無我」。「我」是主宰的意思、是自在的意思,因為一切萬法都在那裡剎那生滅。你像我們這個身體,人,大家都知道會老,一年比一年老。是不是一年比一年老?你要說是一年老過一年,你是錯看了。一月一月的在老,一天一天在老,剎那剎那在老,一秒一秒鐘都在那裡老化,不是一年一年,分秒都在那裡老化,這就是說無常、無我。假如我自己真正做得了主的話,我不希望老,我保持十七、八歲多好,年年十八多好,永遠十八多好!你辦得到嗎?辦不到就是你自己做不了主宰,你自己不得自在,哪來的「我」?「我」的定義就是自在、主宰的意思。
所以諸位,「我」是真有,我們這個世間沒有,哪裡有?西方極樂世界有。諸位讀讀《無量壽經》你就曉得,西方世界的人是永遠不老、永遠不病、永遠不死,不老當然就不死了,人要死先要老,不老怎麼會死?而且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那個地方是平等世界,身相、面貌完全相同,是平等的法界,這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統統沒有的。所以一切諸佛讚歎是有道理的,沒有一樣不是一樣的,連相貌統統都是平等的。這是四念處的修學,當然在西方極樂世界那是更深一層。對於現前教化來說,給我們很多的啟示,我們知道如何改善我們的生活,如何改善我們的體質,現在社會上常說改變體質,四念處確確實實是改變體質最好的方法,我們應當要明了,應當要學習。
第二段第二科講「四正勤」。如果單單講進步,那麼意思模糊不清,為什麼?一切法裡面至少可以把它分成三大類,有善法、有惡法、有無記法,無記法就是談不上善惡的。你說精進,到底是惡精進,還是善精進,還是無記精進?這個必需要揀別的。佛告訴我們,對於一切善法要努力精進,對於一切惡法要把它統統改掉,也就是說一定要斷惡修善。四句前面是教我們斷惡,「已生惡令斷」。已經存在的惡的念頭、惡的行為,我們自己發現了,發現就要把它改正過來,要把它斷除掉,這叫做斷惡。我現在沒有這個惡,我已經知道了,我一定要提醒自己永遠不犯過惡,這是「未生的惡令不生」,這兩條是斷惡。另外兩條是修善,你已經有的善心、善念、善行你要繼續保持,要更努力、更精進;還有許多善事我們還沒有發心,還沒有去做,希望從今天起努力去做、去學習,這是「未生善令生,已生善要令增長」。所以佛教給我們,這是無論用在佛法,或者用在世間法,乃至於用在個人修養,家庭、事業上,統統都用得上,佛給我們講的這是原理原則。
佛法裡面我們常聽到一個名詞叫開悟,每個人都喜歡自己開悟,到底什麼叫開悟,也要把它搞清楚。悟是覺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徹底覺悟、有圓滿的覺悟,這個層次還要來多講。我有一年在美國洛杉磯講經,有幾個年輕人他們告訴我,他開悟了,我就告訴他,我說你們沒有開悟,他很生氣。我就跟他說老實話,我說我沒有開悟,你來問我你一定沒開悟,你開悟了你跑來問我?這幾個人走之後,旁人來告訴我,別的同學告訴我(他們一共有五個年輕人),有些喇嘛、上師給他們授記,說這五個人都開悟了。所以這五個人貢高我慢,自己以為不得了,跑來問我,也希望我給他證明一下,我是給他澆了一盆涼水,確實沒開悟。你想想,開悟的人還會發脾氣?開悟的人還會找我驗證嗎?現在人聽騙不聽勸,你給他講真話他不相信,騙他他高興得不得了,所以實實在在是可憐。
今天說到這個事情,我要老老實實告訴諸位,你們有沒有開悟?人家開悟不開悟與我不相干,我們自己有沒有開悟。什麼叫開悟?你能夠發現自己的過失,你就開悟了;能夠把你自己的過失毛病改掉,那才叫修行,這是真正的覺悟,真正修行。知道自己過失而不能夠改過自新,那雖悟沒修;天天修行,不曉得自己過失,那是盲修瞎練,始終不能成功。一定每天都能夠找到自己的過失,你就天天都開悟,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變成大徹大悟。所以人最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毛病,不知道自己的過失,那就沒法子修。所以,菩薩是天天開悟,菩薩天天知道自己毛病,天天在改過自新。一直到等覺,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他的過失,他還要努力來改進。所以,知過就是覺悟,改過是真正修行,是真實的功夫。四正勤真正的精神,就在教我們要時時刻刻注意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究竟是正還是邪,是是還是非。心裡一動念頭,自己馬上就知道,立刻就改過來,這是個有功夫的人,這是個真正修行人。
第三個科目叫「四如意足」,在括弧里有個小注,「放得下、回首如意、回頭是岸」。前面是屬於智,四念處是觀智,這個地方這是講修行,修行的方向。如意就是自在,在生活當中得大自在,就是幸福,就是快樂。要怎樣才能得到如意自在?你就要知道要放下。所以我們中國古人,手上常常拿的如意,這是諸位常常看到的,我們佛門裡面老和尚在重大典禮裡面也以如意做道具,手上拿著如意。如意是含什麼意思?它的頭是轉回來的,回頭就如意。凡事一定要有個分寸,不要做得太過分,過分就有煩惱,就有麻煩。做到恰到好處的時候,趕緊回頭,回頭就如意,回首如意。佛教我們回頭是岸,如意就是表回頭是岸。
佛在此地給我們列舉了四項,第一是「欲」。欲是慾望,慾望沒有止境,那就苦不堪言!你要能知足就常樂,知足就快樂,不可不知足。知足,要到什麼程度才知足?實在講,只要我們生活能過得去就應當知足,不應當再奢。我們剛才說過,生活水平要慢慢提升,要提高,整個社會提高,我也跟著提升;整個社會提升,我不跟著提升,這是知足。不但世間五欲六塵的受用我們知足,即使弘法利生的事業也要知足,不知足的人苦!不知足的人貧!知足的人富有。我們以佛教事業來說,佛常常教我們要隨緣不要攀緣。我是初學佛的時候老師就教我,我想想非常有道理,所以我一生依教奉行,決定不做攀緣的事情。攀緣什麼?攀緣苦!不自在!那個苦從哪裡來的?是自己找來的,你本來不苦,你為什麼去找苦吃?這就是個迷惑顛倒沒智慧的人,智慧的人不會自己去找苦吃。
我在台北辦了個「佛陀教育基金會」,四眾同修一切的供養我統統交給他們基金會,我們的事業是效法印光法師。印光法師將四眾所有的供養他都拿去印經布施,蘇州「弘化社」的基金就是老和尚的四眾供養,我也是把供養統統交給基金會做基金,印送經書。我告訴裡面的同學,人家供養送來的錢多我們就多印,少就少印,沒有就不印,你看這個多自在。假如我們一定說一年要捐多少送多少,要是沒有那麼多人供養的時候,我們到哪裡去找錢?去問這個化緣,問那個開口,這個事情難到極處。天下之難事,登天難,求人難,我們決定不做這個事,你說這個事情做得多快樂!
我們只做了一樁冒險的事情,就是印送《大藏經》,沒有那麼多錢,一點把握都沒有。我們印送了三百套,這是自己印的,分送給國內每個道場送一套。在這個之前是大家捐助,許多人捐助,印了一百多套,我們自己印三百套,總共差不多送到國內來大概有五百套。我們基金會的總幹事他很會經商,很發心,他來告訴我,他說法師,如果實在沒有錢,我就賣房子。我說你真的說話算話,我說那好,我們就開始印。《大藏經》印完了,統統送出去了,回家去結結帳,收支兩個一比,只多出一千塊錢台幣,這才曉得這個事情誰做的?佛菩薩做的!哪有那麼巧?收到的錢全部用完,只多一千塊錢台幣,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的基金,每一年一定把它用完,不可以把錢存下來,留在明年再用,不可以,每一年統統用完;明年有就做,沒有更快樂,我沒有事情做,多快樂!這就是說隨緣就快樂,攀緣就苦了。攀緣天天在那裡說好話,天天要看人家的顏色,那個日子不好過,我們不幹那個事。所以佛法的事情我們要知足,我們也不攀緣。以後我們讀《無量壽經》,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假使供養恆沙聖」,這是假設的話,我們去供養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菩薩,這個修福修的大了,底下說「不如堅勇求正覺」,換句話說,不如老實念佛。老實念佛,自己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你供養恆沙眾,不能超越三界,在這個世間上憑添生死而已,這不是佛的意思,所以佛的意思教我們要知足。
精進就常樂,我用「知足、常樂,心安、理得」來解釋四如意足,這個辦法很好。古人的解釋的確不太好懂,我這個解釋大家一看就明了。「精進」這一條就是指精進就常樂,我天天有進步。進步是精進,是專進,我對一樣東西專攻。譬如讀一部經,天天都有悟處,這是非常快樂,愈讀愈歡喜。有悟處,不但是有進步,功夫也進步,這是定。怕的是什麼?怕的是雜進,你學的東西太多了,太雜了,雖然在進步,他不是專,不是精,是很雜、是很繁,所以雜進、亂進得不到功效,這是我在此地提醒各位同修。
世出世間法都講求專,都講求精、純,這一定會成功。尤其是佛法,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的學術,所謂是「隔行如隔山」,它不能夠融會貫通,不能貫通。佛法是貫通的,佛法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你一生專攻一部經,一部經真正通達,通達就是開悟,一悟了之後,就三藏十二部經典全部都通達,這些都是事實。古來這些祖師大德,我們看到的就太多太多了。那麼這些人雖然是一切通達,他們所表現的,是一生當中專弘一個法門,這叫大福大德。不是他不能一切經教都弘揚,他有能力,他做得到,他樣樣都精通,為什麼他專門弘揚一門?這是給我們初學人做個榜樣,做個樣子,教給我們要這樣子學習。如果他樣樣都講,樣樣都弘揚,那我們會感覺到你樣樣都學,我也樣樣都學;我們樣樣都學,結果是一樣都不會通達,所以說一定要一門深入。真正到通達之後,你也會跟祖師大德一樣,你將來這一生當中也會標榜一門。為什麼?你會跟佛祖一樣的慈悲,一樣的愛護初學,用這個來幫助他們、來指導他們。
第三是「念」,念是講心。心要怎麼如意?心安則如,心要安。心怎麼會安?我們要問,我們的心為什麼不安?人人都希望自己心安,可是你心就是安定不下來,原因在哪裡?你的心不平,你看「平安」,平是因,安是果,你要想心安得先要平。我們現在不平,怎樣才能讓它平?平上面有和,和平,你跟大眾相處要能和。佛教給我們修的「六和敬」,六和真正做到,心就平了,心平之後你就得到安,安了之後你就快樂,安樂,離苦得樂你就真正得到;佛法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你才會真正得到。所以真正要得到一生的安樂,從哪裡做?從六和敬修起,以六和敬修平等心,你才真正得到安樂。
末後一個是「慧」,這個地方的慧是講的思惟,理明白了,理明白之後心才真正安樂;理明白之後,在事上要能夠舍,要能夠做。佛教給我們這些好處,這些利益,我們在一生當中,現前就能夠得到受用,就能享受,這是佛法常說的真實利益。所以我們看看凡是念佛往生的人,無論他修學的時間久暫(久是他修學的時間很長,暫是他修學的時間很短),他一定具足這三科十二道品,一定具足。我們認真分析分析才恍然大悟,如果不具足這三科十二道品,我們念佛的功夫決定不得力;換句話說,你這句佛號裡頭一定有夾雜妄想,一定有疑惑、間斷,不但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不到。所以這個十二道品對我們修凈土來說,關係非常之大。不僅是修凈土,即使是其他一切大小乘法門,也必須具備這些條件,這些條件決定不能缺少,這是佛法的綱領,阿彌陀佛、一切諸佛菩薩在西方世界為大眾講經說法的根本。由此可知,這是大綱目,每個科目裡面所含的義趣是無量無邊。從這個基礎底下建立五根、五力。
根是比喻,好像植物,植物有了根它才會發芽,才會茁壯,才會開花、結果,比喻它有根。如果沒有前面這十二個條件,你的修學就沒有根,根就是前面的十二科。我們今天講修行、講念佛,我念佛功夫有沒有得力?我念佛的功夫是不是天天在進步,天天在長成?為什麼不能進步?為什麼不能成長?要把這個原因找出來,然後把這個原因消除,我們的功夫才能得力。根跟力條目上的項目就是信、進、念、定、慧,這裡面有正道,有助道。蓮池大師、蕅益大師教訓我們,正、助都是這一句佛號。這句話說得沒錯,但是這句話說得非常之深,能夠懂得的,能夠體會的人不多,必需要熟讀《疏鈔》,熟讀《要解》。《要解》近代有圓瑛法師《講義》,寶靜法師有《親聞記》,這兩個註解都注得非常之好,可以做為我們研究《要解》的入門,你才能夠體會祖師這句話的深義。
信如果有了根,有了力,力就是力量,你的信心決定不會動搖,決定不會被外境所轉,是因為你的信有根,有力量。植物長成之後它就有力量,有力量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它的根有力量。信這個字,蕅益大師跟我們說的,至少有六條。第一個要信自己,在基本的理論上,相信自己跟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這個信心非常非常重要。相信自己在這一生當中,依照佛教給我們理論方法去修學,我們一定能夠證入,這就是相信自己。相信佛所講的理論方法決定正確,沒有錯誤,這是信他。六條上這兩條比什麼都重要。
我有一年在外國,一些基督教的牧師來拜訪我,國外的宗教徒,教與教之間隔閡不太大,他們常常來訪問,來交談。他聽說我們凈土宗著重在信願行,他聽了非常歡喜,他說他們的教信仰上帝,也是建立在「信」的基礎上,他說我們這個基礎是相同的。我就告訴他,我們說我們基礎不相同。他說為什麼?你也是信,我們也是信,信上帝就得度。我說是,我說你是信他第一,我們是信自己,那怎麼會相同?我們相信自己會成佛,你們能不能在《聖經》上找到說,我相信將來自己也能做上帝?如果相信自己也是上帝的話,那我們就有點相同之處。他們經上沒有說相信自己將來會作上帝。雖然講的信,信的內容不相同,我們是相信自己的自性跟佛性沒有差別,這是我們這個教的理論比他們深,比他們周詳。
底下,進是精進,精進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這是有根、有力了。念、定,這個定不是禪定,這個定是專註的意思;慧是揀別,是對於自己所修的法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它跟六度裡面講的般若智慧都是一個意思。
第四科是七菩提分,這有七個項目,七科。我們不能一條一條的細說,一條一條細說會耽誤很多的時間,我只把重要的意思給諸位報告。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換句話說,這個科目裡面它特別重視的就是要覺悟。第一個是「擇法」,這可以說是關鍵的一個項目,我們能不能成功,就在我們的選擇恰當不恰當!世間法裡面,像我們讀書,我們選擇學哪個科系,這就決定了我們一生,我們俗話說一生的命運;在社會上做事,你選擇哪個行業?今天我們學佛,佛有八萬四千法門,你選擇哪個法門?佛講的無量的經典,你選擇哪一部經?這個的的確確是我們當前重要的一個課題,而且這個課題又非常難於解答,我選擇哪一門好?。佛的所有經論展開,沒有一個不好,每一部經都是佛讚歎的,每一部論也都是諸菩薩所讚歎的,擺在面前琳琅滿目,樣樣都好。你要是樣樣都喜歡那你就麻煩了,樣樣都喜歡,你要學到哪一年你才能畢得了業!像大學裡面有幾十個科系,一百個科系,你要統統都喜歡,一個科繫念四年,一百個科系你要念四百年,你哪有那麼長的壽命!所以在許許多多科系裡面只能抉擇一門。
佛在世那些人有福報,何以知道有福報?佛的智慧無量無邊,佛的神通也是無比的廣大。佛不但知道我們現前,佛知道我們前生,乃至多生多劫之前的事情佛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佛觀機正確,沒有一點錯誤。看到你生生世世所修的、所學的,哪個科系你對它有點基礎,那麼佛教給你這個法門讓你去修學,果然沒有多久你開悟了,你證果了,這是我們在經論上常常看到。這是佛應機說法,他觀察根機沒有錯。佛滅度之後這些弟子們,尤其是凡夫的弟子,沒有這個能力。沒有能力觀機,那麼選擇法門很有可能選擇錯誤。選擇錯誤,小是耽誤你寶貴的光陰;大,害得你這一生不能成就。這個特別在像法以後,像法以後就是末法,這些錯誤可以說是愈來愈多,愈來愈廣泛,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要決定一個行門,真正是不容易。
如果真的不能決定,那是一切諸佛菩薩給我們建議的一個法門,就是念佛求生凈土的法門。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給我們推薦的,給我們建議的,我們考慮考慮願不願意接受。如果願意接受這個法門,確確實實依照這個法門的理論、方法來修學,這一生決定得生凈土,古德所謂「萬修萬人去」,一個也不會失誤。但是諸位要記住,一定要如理如法的修學,你要違背經典所講的理論方法,那你的修行不一定能往生。而我們觀察事實,念佛人多,往生的人有幾個?其他的地方我不太熟悉,我在台灣住的時間久,特別是跟李老師求學的十年。
李炳南老居士在台灣所教導的學生,跟他學佛,受他指導的,我們最保守的估計都在五十萬人以上。人這些么多,老師常常跟我們說,我們有這麼多的人,五十萬人念佛,往生的也不過是萬分之二三而已。一萬個人當中,真正能往生的兩三個人,這不成比例!原因在哪裡?口裡念佛,心裡想往生,還貪戀五欲六塵,還搞名聞利養,這個沒法子。雖然修凈土法門,對於一切大乘經論還放不下,還要去學《華嚴》,還要去研究《法華》,還要去研究唯識,這就產生了許許多多的障礙。所以,沒有能夠達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更不必提。
念佛最低限度的功夫是成片,念佛功夫三等,上等的是理一心不亂,中等的是事一心不亂,下等的是功夫成片,到不了成片就不能往生。成片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一向專念」,二六時中,除了這一句佛號之外,他心裏面什麼都沒有,這叫成片。口裡面佛號,口念累了可以休息,心裏面的佛號不中斷,這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的人自然沒有妄想,有妄想他怎麼成得了片?有妄想必定夾雜,必定間斷。念佛人一定要信守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你知道這兩句話是力量,那你就決定往生!念佛人雖然多,真正做到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的人不多。原因在哪裡?禁不起世間的誘惑,世間五欲六塵誘惑人;禁不起大乘佛法的誘惑,這個人說禪好,那個人說密好,這個人說教好。好了,那麼好,心都跑掉了,你不能專心。
其實大乘佛法樣樣都好。所以有很多同修來問我,我就問他,你學什麼法門?他說學禪。禪好!一直學下去,決定不要改變,你會成就。你念觀音菩薩,你就老老實實念到底,不要再去念阿彌陀佛;你念地藏菩薩,你一直念下去,你不要改變,一句佛號,一樣的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能不能往生?只要發願求生凈土,沒有一個不往生。凈土法門廣大,你看看《無量壽經.三輩往生》這一品經里,這品經裡面一共分為四段,第一段講上輩往生,第二段是中輩往生,第三段是下輩,第四段是修學一切大乘不同法門的人,統統得生,你說這個法門多好!阿彌陀佛沒有說過,你除了念我阿彌陀佛之外,念其他的菩薩名號我不接納你,阿彌陀佛沒這個說法,他統統接納。你說這個法門多廣大,阿彌陀佛沒有成見,沒有宗派的隔閡,對於整個佛法一視同仁。
但是諸位要曉得,得生與不得生,是在你念專與不專,換句話說,心凈則土凈,你心清不清凈?不管用什麼方法,不管用哪個法門,修到心地清凈,我以清凈心迴向求生凈土,統統得生。所以這個法門十方一切諸佛都讚歎,如果說阿彌陀佛只有念我,念我的名號我才來接引你,你念其他諸佛名號,修學其他經典,我都不接引你,十方諸佛沒有一個讚歎,誰讚歎這個法門?經我們一定要熟悉,一定要念明白,我們的心才定。所以不管修哪個法門都好,我們統統都讚歎、都恭敬,勸他精進、專一,這才能成就。這是智慧的選擇。
自己沒有能力選擇,能夠接納諸佛菩薩的推薦、介紹選擇凈土法門,那也是大智慧,沒有大智慧的人不會接納,不會死心塌地去修學這個法門。尤其是年輕同修,年輕人精力旺盛,免不了好高騖遠,這是毛病,這是障礙。對於一切經論、世出世間法無不廣泛的愛好,這在佛法里叫什麼?叫所知障深重,這不是好事情。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貪戀是煩惱深重,你看這兩大障礙,煩惱障、所知障。障礙了自己的自性,使自己真實的智慧不能夠現前,不能夠起悟,原因就在此。所以對於真正善知識的教誡很難接納,自己有成見、自己有見解,自己有主張,善知識你就是遇到了,他也沒辦法教你,只對你很客氣,恭惟恭惟你,讚歎讚歎你,請你出去。
我的老師接引學人他的態度就是這樣。他所喜歡教的學生,喜歡教的是百分之百服從的學生,這個才教;凡是有意見提出來跟老師辯駁的,他不教,因為他沒有那麼多時間、沒有那麼多精神跟你講廢話。善知識難遇,一個善知識找一個好學生那就更難更難。老師從前跟我說,學生找老師難,老師找學生是更難。所以老師遇到一個真正好的學生,師資道合,自古以來就不多得。這在世間法來講是人生第一樁樂事,能夠遇到真正志同道合的。
從《無量壽經》上我們能夠理解,接受諸佛菩薩推薦這個法門的人,是無量劫來他的善根福德因緣在今天成熟,所以他才歡喜接受,才一心一意來修學。這決定不是偶然的事情,絕對不是這一生的事情,是多生多劫的底子在,這一生又遇到緣分,緣成熟了,三個條件具足,這一生圓滿成功,往生不退成佛。這一段裡面,我提醒同修這一點啟示。
後面是八正道,八正道也是大小乘共同的科目,註解裡面(三十七面),小注是依普通佛學常識裡面的解釋所註解的。嚴格的說,每一宗的講法都不相同,每一個法門的講法也不相同。譬如說「正見」這個科目來說,禪宗、性宗,你要能見空,這是正見,你要是見佛、見有,那你的見解就錯了。所以禪家念佛一聲漱口三天,都漱不幹凈,法門不相同,因此方法、教學不一樣。凈宗如果說是你要用《金剛經講義》去修,念就是不念,不念就是念,你不念就是念,你能往生嗎?你絕對不能往生。所以說法門不一樣。凈土宗的正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有;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就決定得生」,這個見解正確。
由此可知,大小裡面每一宗的講法都不相同,在此地沒有時間跟諸位詳細報告。《要解》裡面,蓮池大師《疏鈔》裡面都講得很詳細,都可以做參考。後面,「三十七品,收法雖盡,而機緣不等,作種種開合,名義不同,無不演暢,故令聞者,念三寶,發菩提心,伏滅煩惱也」。我們說了這一段再言歸正傳。我們今天講的是正報莊嚴,人事環境的美好,在此地我們得到一點啟示,人事環境之美好是靠什麼?靠教育,前面所講的一段是阿彌陀佛教學的根本,佛為我們講凈土法門,佛教導我們,教導我們什麼?教導我們要看破,四念處是看破;教導我們要放下,四正勤是放下,教導我們一切法裡面明了其真相,抉擇自己的行門,這是一個例子。不僅是抉擇行門,也抉擇自己一生生活的方式,統統都在擇法。
乃至於小的擇法,我今天出門穿什麼衣服,也得選擇一下。今天中午吃飯我燒幾個菜,也選擇一下,統統都在擇法這條裡面包含著。大的是選擇一個法門,成佛作祖,小的是生活裡面小小細節,都在這裡抉擇,統統是智慧的抉擇,而不是感情的;是理性的,不是迷惑的。所以我們學了之後要應用在穿衣吃飯上,要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得到阿彌陀佛親自的調教,每個人接受到最圓滿智慧的教育。
我們再看看我們現實的環境,大環境是我們這個地球,這個地球上現在存在有幾十個國家,許許多多不同的民族。我們看看他們的社會道德,他們哪些地方是好的,是優良的,哪些地方是有缺陷的,是美中不足的,我們看了之後,心裡明白。再讀讀他們的歷史,了解它的文化,知道他們千百年的演繹,然後才知道它的好,根源在什麼地方?它今天不好的地方,淵源出在什麼地方,才有真正選擇對治的一套方法。這套方法就是教學理論的依據,才能夠制定教學的方針、教學的方式,收到教育圓滿的結果,這是真實的智慧,這是真正的大智慧。學佛是學覺悟,這是真正的覺悟,真實的覺悟,我們讀經如果完全把它會歸在佛教宗教上面,我們所得到的利益非常的小,一定要回歸社會、回歸到現實的生活,我們得到的好處是無量無邊,無有窮盡。
正是儒家說的一句話,「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歸根結柢是在教育。《彌陀經》上只是非常概略的提到阿彌陀佛在西方教學的綱領,是非常簡單的綱領,提出這個三十七道品,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我們中國自古以來一直到今天,有五千年的歷史,號稱為世界文明古國。文明古國在世界上有四個,三個都曾經滅亡過,只有我們中國還沒有滅亡。為什麼那三個都滅亡了,我們中國不滅亡?中國實在講,二千五百年受儒家深厚教學的基礎,才能有今天。我們是中國人,不能不知道中國自己的歷史,不能不認識自己的祖先。能夠熟讀歷史,知道祖先的功業,祖先對於我們國家、對於世間的貢獻,我們做子孫的能夠將固有文化發揚,能夠救度這個世間的眾生,所以一切要從教育著手,要從教育上下手。
民主跟專制,我在新加坡講經,演培法師問我,他說法師,君主制度跟民主制度你贊成哪一個?我告訴他,我贊成君主。他老人家說,你的思想太舊,你這舊腦筋,不能適合時代了。兩種制度比較,我們曉得,君主雖然有它的缺點,有它的優點;民主雖然有點好處,也有它的缺陷。台灣是一個例子。我在全世界講經,我告訴大家,台灣是今天這個地球上民主自由發展到最高峰的一個地區。民主制度發展到最後,人人自由,人人民主,誰也不服誰的,就變成了無政府的狀態。台灣是今天世界上最自由一個國家,可是在人文道德上的確是低落,這就是我們的教育偏重在工商發展,把道德人文的教育疏忽掉了。
1992/4 中國廣州光孝寺 檔名:01-10-04
請翻開四十一面第四講,「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經文從「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一直到「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在這段經文裡面,我們看到世尊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應當要發願求生。為什麼要發願?為什麼要求生?他將西方世界的種種殊勝,在這一章經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
第一個殊勝,十方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情況大致相同,也就是說有六道眾生,既然有六道,當然就有生死輪迴。這個現象在西方極樂世界完全沒有,不但沒有六道輪迴,連六道生死的名相、術語都沒有聽說過。由此可知,這個世界比起十方無量諸佛剎土,確實有它殊勝之處。
第二種殊勝,凡是生到西方世界都圓證三不退。這個殊勝可以說是無比圓滿的殊勝,非常希有難得。在我們這個世界要真正做到功夫不退轉是相當不容易,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我們雖然是有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但是今天我們想想自己修學的狀況,才發現退步、退轉是非常非常之大,退轉得太大;假如不退轉,實在講我們每個人早就應該成佛了。這一生如果不能成就,我們會想到我們會有來生,來生縱然得人身,縱然遇佛法,諸位想想,跟我們現在這一生大概沒有什麼差別。由此可知,退轉是我們道業不能成就最大的一個障礙。
佛在經論上跟我們說,不退有三種,第一種叫「位不退」,證得這個果位就決定不會退轉去做凡夫。這是什麼人?小乘初果須陀洹,只要證得小乘初果你就決定不會再變成凡夫。縱然遇不到佛出世,同樣也是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就證到獨覺之果,這是沒有遇到佛法;如果遇佛出世,你可以證得阿羅漢果,決定不會等到第八次的來回,這是因為真正證得了位不退。要什麼樣的條件才能證得位不退?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煩惱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見惑,一類是思惑,惑是迷惑。所謂見惑就是我們見解上的迷惑,三界總共有八十八品;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也就是不正當的思想,三界總共有八十一品。如果你能夠將八十八品見惑斷盡,就證得小乘初果須陀洹,這才是入聖人之流,證位不退。由此可知,我們無始劫以來,憑著自己修持,從來就沒有證得初果過。怎麼曉得?假如你過去曾經證得初果,你今天就不會在我們這個講堂;你還在這個講堂聽經,換句話說,證明我們過去生中未能證得初果。西方世界非常的特殊,如果往生,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能夠圓證三不退。
三不退當中第二個是「行不退」,行不退是指菩薩絕對不會退轉去當阿羅漢,就是大乘不會退轉到小乘。第三個是「念不退」,念念趣向真如;換句話說,念不退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證得法身之後,絕對不會再退轉,這在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都證得這個果位。但是,雖然證得並不圓滿,圓證是圓滿的證得,圓滿的證得是什麼人?在圓教大乘裡面來講,最低限度也是法雲地的菩薩,也就是說十地菩薩;如果說得究竟一點,等覺菩薩才是真正的圓滿,真正的圓證。現在凈宗經論裡面告訴我們,即使我們是帶業往生,帶著極重的罪業,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下下品往生也是圓證三不退。如果下下品往生也能夠圓滿證得三不退,這確確實實是難信之法,不但我們初學的難以相信,即使是深位的菩薩也不容易接受。
因此,諸佛如來跟我們說難信之法,不是對凡夫說的,而是對阿羅漢、對辟支佛、對一些大菩薩們,對他們說。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華嚴經》是大乘圓教,到登地了,登地是大菩薩我們通常稱為「摩訶薩」。到這個時候他的智慧逐漸逐漸接近圓滿,對於佛所講的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殊勝,他可以接受,於是乎他們真正發起無上的菩提心,認真的念佛求生凈土。像經上告訴我們,「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始是初地,終是等覺,從初地到等覺一共是十一個位次;這十一個是深位的大菩薩們,他們接受這個法門,他們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所以這是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他方世界決定沒有的。如果諸位要問,華嚴會上文殊、普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為什麼要發願念佛求生凈土?真正的理由就在此地。
在中國歷代的祖師大德們,即使修學其他宗派的,賢首宗這就不必說了,賢首是依《華嚴經》修行的,《華嚴經》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當然以西方凈土為歸宿。天台宗的大師智者大師就是發願往生的,在《凈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我們都看到智者大師的傳記,記載著他老人家往生的瑞相。從此之後,天台家歷代的祖師,可以說他們是「教宗法華,行在彌陀」,無不是求生凈土。看看近代,近代台宗祖師諦閑老法師,諦閑法師的傳人寶靜法師、倓虛老法師。我在香港講經很多年,多半都是住在倓老法師所創的「中華佛教圖書館」。老法師我沒有機會親近他,在他的道場講過《楞嚴經》,受到老法師的加持。
我讀過老法師的《念佛論》,他在《念佛論》上告訴我們,他說他一生當中見到念佛人預知時至,沒有生病,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的,他一生當中看到二十多個,親眼看到的;聽說的那就太多太多,他也記不得多少數字,證明念佛往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念佛論》裡面,後面他老人家給我們舉了三個人往生的例子。第一個人是修無師,修行的修,有無的無,這是個出家人。早年他老人家在哈爾濱創建極樂寺,極樂寺建成之後,北方的佛教沒有南方興盛,是他的老師諦閑老和尚告訴他,你的法緣在北方,應當到北方去弘法利生。所以在哈爾濱建個寺廟,建好之後,他就發心傳一次戒,請諦閑老和尚作得戒和尚。當時倓老是極樂寺住持,定西法師是當家師。
在傳戒的籌備期間,修無師到極樂寺來,見到老和尚,也見到當家師。他就向老和尚報告,聽說寺廟傳戒,他願意在戒期當中服務。老和尚聽了也很歡喜,就問他,你能做什麼事情?他說我願意照顧戒期當中生病的病人。於是乎就派他這份工作。過了幾天之後,他又去找老和尚告假,他說他要走了。老和尚很有涵養、很慈悲,沒有計較:好!你願意走你就走。定西法師脾氣就很大,當時面孔就很不好看,他說你既然發心到戒期來幫忙,戒期也不過是兩個月(從前傳戒五十三天,不過是兩個月),你怎麼這點耐心都沒有,來了幾天就要走了?修無師就告訴老法師,他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兩個老法師一聽,這不是個普通事情,就趕緊問他:你哪一天去?他就告訴老和尚,他說不出十天,我就要去了,請老和尚給我預備兩百斤劈柴,準備往生之後火化。是為了這個原因,當然定西法師也不會阻攔他了。
到了第二天,他又去找老和尚,說老和尚我跟你告假,今天就要走了。大家措手不及,趕緊在廟後面放柴火的地方柴房挪個房間給他,臨時搭個鋪,給他在那裡往生。他要求老和尚,希望老和尚能派幾個出家人給他助念,送送他往生,當然發心去送他的人就很多了。修無師就在臨時搭的鋪板上盤腿一坐,告訴大家,也非常感謝大家念佛送我往生。這些送往生的人就跟修無師說了,他說從前凡是往生的、預知時至的,都會做幾首詩、做幾首偈子,留給我們做紀念,那麼修無師你也不能例外。修無師就說,他說我是個粗人出身,沒有念過書,也不認識字。出家之後(他從前是做泥水匠的),他說出家之後我只會念一句「阿彌陀佛」,除這個之外什麼都不會。我今天往生,你們叫我作詩、作偈子,我還是不會,不過我有一句老實話可以留給諸位作紀念。人家說什麼話?他說「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說完這句話他就一心念佛,不到十五分鐘他就往生了,沒有生病,坐著往生。
諦閑老法師見到修無師這樣往生,讚歎備至,認為這樣的修行人才是我們出家修學的好榜樣。這是極樂寺建成之後傳戒,修無法師選擇這個道場,在戒期當中給大家做了個非常好的榜樣。佛菩薩說法三轉法輪,示轉、勸轉、證轉,修無師是給我們做證轉,現身說法,這是千真萬確的一個事實。出家人念佛往生,這麼樣的自在,這麼樣的瀟洒。
第二位是鄭錫賓居士,鄭錫賓居士是個念書人,以後做生意。自從聞到佛法之後,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他把他的事業捨棄掉,家庭也不管了。他學會了講《阿彌陀經》,在山東這一帶到處跟人家講《阿彌陀經》,勸人念佛,哪個地方有請哪裡就去。當然那時候講經,聽眾沒有這麼多人,他也不在乎,三個五個他都講,有的時候在朋友家裡也在講,有時候借個小地方,聚集二、三十個人來講。有一天他講經完了之後,給這些朋友們說,就是請他來講經的老朋友,就告訴他們,他說我要走了,請你們趕緊給我租房子。朋友們聽了他的說話怪怪的,你要走了還要租房子幹什麼?就問他,這什麼原因?他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怕死在朋友家裡不方便,你們替我租個房子。這些朋友聽到,他有本事不生病、活活潑潑的,講經音聲非常洪量,怎麼說走就走了?你要是真有本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我家,我們家裡沒有忌諱。幾個朋友大家都請,好,那就到一個朋友家裡去了。
到了第二天,他們家裡給他打掃一個乾淨的房間,他老人家也是坐在那裡,也是打坐,這些朋友們也要求他留個紀念。鄭錫賓居士說,他說你們看我這個樣子就是最好的紀念,其他一切都不必麻煩了。你們就看我這個樣子,看我念佛念了幾年,來去自由。念了十五分鐘他就走了,就往生了。這是一位在家居士。鄭錫賓的弟弟對於他哥哥學佛是非常的不諒解,認為他哥哥學佛迷了,生意也不做,家也不要了,成天到外面說什麼《阿彌陀經》。到他哥哥往生這個事情他弟弟知道之後,這才真正相信,才曉得《阿彌陀經》念佛功德不可思議。於是弟弟也學哥哥,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念了三年,弟弟也往生,很難得!弟弟往生沒有哥哥那麼瀟洒,哥哥沒有病,弟弟還生了一點小病,也是念佛坐著往生的,這是舉一個男居士。
最後舉個女居士,這個女居士是湛山寺念佛會的,青島的湛山寺是倓老法師創建的。這個女居士家境非常的清寒,她的先生在當時是拉黃包車的,在碼頭上拉車的,一家四口,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沒飯吃,所以生活非常之苦。這位女居士她是每個星期天參加湛山寺的念佛會,她在念佛會裡面打雜,做粗活。念佛的人多,廚房裡面洗碗、洗筷子的這些繁重的工作她做,她專門做洗碗這個工作,也有好幾年了。人家都不知道她真正在修行,都不曉得,只看到她每天來打雜做工,不知道她心裏面真正在念佛,她的佛號不間斷。
往生的這天早晨,她跟她先生講,她說她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叫他照顧兩個小孩。因為小孩很小,大小孩十歲,小小孩才六歲,叫她先生好好照顧小孩。先生聽了就很生氣,他說我們家裡已經這麼苦了,還要說這些風涼話,生氣了,就到碼頭上去拉車。中午兩個小孩看到他媽媽今天沒有燒飯,媽媽坐在床上,盤腿坐在床上,叫她也不答應,再仔細一看,死了。這兩個小孩哭哭啼啼告訴鄰居,鄰居才把先生找來,又到湛山寺找那些法師、同修們來一看,真的是往生,預知時至,沒有生病。
這是老和尚在《念佛論》給我們舉的三個例子,一個出家男眾,一個在家男眾,一個在家女眾,都是一卷《阿彌陀經》,一聲「阿彌陀佛」。我們想想,他們能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鄭錫賓居士除外,這是個會講經的,修無師跟張氏(這個女居士姓張,名字他沒有說出來,張氏)這兩個人,如果我們見到,都不會看在眼裡,都瞧不起他。人家現在到西方世界去作佛去了,我們比他差遠了!
倓老法師當年在香港主持佛七,佛七當中有一次的開示,這個錄音帶流傳到美國。我在舊金山講經,有位居士把他老人家這一卷錄音帶送給我,我得到手上是非常非常的歡喜。我還沒有聽,不曉得裡面的內容,為什麼這麼歡喜?剛才我跟大家說過,我沒有親近老和尚,今天得到這個帶子,我能聽到老和尚的聲音,法喜充滿;再聽聽他這一卷帶子里的開示,那是無量的法喜。他在佛七當中講了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說明念佛真實的利益,這些故事全都是他的老師諦閑老和尚的故事,都是真實的。
第一個故事是說一個修禪的,是諦閑老法師還沒有成名的時候,在觀宗寺當知客。有個居士聽了老法師講經,發心跟他出家,老和尚推也推不掉。這個居士已經結過婚,而且還有一個小孩,老和尚不得已收了他。他喜歡參禪,我們曉得觀宗寺是台宗的道場,喜歡學禪,於是乎他就把這個徒弟送到鎮江江天寺,也就是金山寺,當時是中國禪宗第一個叢林,送到那邊去參禪去。這個徒弟他的太太聽說丈夫出家作和尚,她就自殺了,跳河自殺;他還有個小女兒,大概是親戚接過去替他扶養。他在禪堂裡面參禪很認真,也很有點功夫。過了不少年,他從一個清眾被方丈和尚選拔當了首座和尚,禪堂裡面的首座和尚,這個地位就很高了。
當了首座,這時皈依的徒弟也多了,供養也多了,他的心就動了,生起貢高我慢的心來,這個念頭一動,護法神就沒有了。人真正修行有護法神護持,只要你失去了正念,護法神就不會再護你。護法神走了,他的魔障就現前,一天到晚顯的精神恍惚,著了魔,心神不定。趁著沒有人看見的時候他就跳江,金山寺在長江的邊上,就跳江,被人發現救起來;過了幾天他又去跳江,又被人救起來。方丈和尚趕緊通知諦閑法師,說你這個徒弟有了問題,你趕緊把他接回去,免得影響大眾。禪堂裡面首座和尚著魔,要跳水自殺,這還得了!諦閑法師趕緊到鎮江把他徒弟接回來,一路是坐船,從鎮江坐船到溫州,這一路上平安無事。到了觀宗寺,老和尚就給他一間寮房,因為他的身分地位還不錯,在金山寺做過首座和尚,可以給他一間寮房,讓他一個人住。
住了沒幾天,前幾天還很正常,過了幾天之後,有一天吃早飯他沒來,早殿也沒上。沒上早殿就算了,到吃早飯還沒來,老法師想這未免太懶惰,睡到這時候還睡不醒,派查房去敲他的門。這一敲門沒人答應,就知道有點不對,大家把門扒開,開了之後房間裡面沒人。他的房間後面有個窗戶,這窗戶開著,大概是人從窗戶裡頭走了,回去跟老和尚報告。老和尚說不好了,觀宗寺也有河,雖然沒有長江那麼大,也能夠行帆船,也可以淹死人。你們趕緊去找,他是不是又跳河去了?就派人分頭上山去找。找了差不多半里多路,發現屍首,他已經死了,大概是半夜出去跳河死的。這就沒法子了,把屍首弄回來,老和尚說我們大家為他念念經超度超度,給他做做佛事,把屍首抬回來。
剛屍首抬回來沒有多久,他的女兒也長大了,也出嫁了,哭哭啼啼哭到觀宗寺來。老和尚認識她,他說你怎麼知道的?你怎麼來了?她就說她昨天晚上做了個夢,夢到她的爸爸、媽媽叫她到此地來,今天一定要來,她說她爸爸、媽媽今天去上任。老和尚聽了,上什麼任?她說他們做了土地公,爸爸當土地公,媽媽當土地婆,兩個去上任去了。諦閑法師一聽才恍然大悟,他為什麼會跳水?原來就是他從前的太太那個鬼魂始終纏著他,把他找回去了。他當時參禪功夫得力,有護法神保護,這個鬼魂貼不到身上來;當他一念傲慢心起來,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護法神走了,這個冤鬼附到身上,所以常常要跳水自殺。這才知道。
剛剛好觀宗寺不遠建了個土地廟,剛剛落成,老和尚曉得就是那個土地廟的土地神,就到那個土地廟面前給他念經、作佛事超度他。在念經的時候,老和尚就說,他說既然你到這兒來上任,我們給你念經,你也顯顯靈給我們看看。老和尚說這個話,果然就有一陣小旋風,像小龍捲風,只有兩三尺高,就在土地公前面旋轉轉了很久。老和尚點點頭,不錯。這是說明一個參禪的參了十幾年,凡心一動落到這樣的果報,到鬼道裡面去當少財鬼。土地公初一、十五也有人祭祀他,他是個小福德神,去干這個去了,就去當這個去了。說明參禪不容易,名聞利養非常可怕,所謂是「一念貪心起,百萬障門開」,道行完全喪失掉,落在惡道去了,餓鬼道。這是一個例子。
第二個,他老人家常鼓勵大家的,一個念佛的徒弟。這個念佛的徒弟跟他比這個參禪的徒弟還要早,那是老和尚在觀宗寺初當知客的時候,是很年輕的時候。這個徒弟是他小時候的玩伴,他們都生長在鄉村,在農村裡面,小時候小朋友在一塊玩的,感情非常之好。諦閑法師小時候念過幾年書,跟他舅舅做過生意,所以他識字,以後出家學經教,講經說法。他這個朋友,小時候這個朋友,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長大之後也一無所長,學了個手藝,這個手藝叫鍋漏匠。你們懂不懂什麼叫鍋漏匠?現在沒有了,我小時候還有。鍋漏匠挑著一個擔子,在鄉下到處走,補鍋、補碗,我們的鍋碗打破了,他能夠把它再補起來再用。就學這麼個手藝,做這麼個生意,生活非常之苦,生活太苦。
多方去打聽,打聽他這個老朋友出了家,做了知客師,很不錯,不愁衣食,每天三餐飯不像他那麼辛苦,也有房子好住。就找到諦閑法師,找到之後就賴皮,一定要跟他出家。老和尚頭大了:好,留你在這住幾天,住了幾天之後你還是做你生意去,你不要出家,出家太苦,你受不了。他非出家不可,老和尚被他賴得沒法子,就跟他談條件:你真的要出家嗎?那你要答應我一個條件。他這個朋友也很好,他說我既然認你做師父,你說什麼我都聽。老和尚說好,這個可以,我給你剃度。
因為那時候差不多有四十齣頭了,在那個時代,四十歲出頭年歲很大了。他說你人也很笨,人是很老實但是很笨,學什麼都學不會。他說你出家,在寺廟裡面,五堂功課就夠你辛苦的了。看你這個樣子你也沒辦法學會,學不會五堂功課,大眾就不會容納你,你的日子不好過。他說你要學經教,你不認識字,這個你也沒分,你也沒辦法學。他說我給你剃頭,剃了頭之後,我到寧波鄉下去找個小廟。寧波鄉下小廟很多,沒有人住,都是破廟、沒人住的廟很多,我替你找個地方住,找個小廟住。再給你找幾個護法,找四、五個護法,每個月給你送點錢,送點米去,你的生活就不要操心了,你有得吃,你有地方住。再在附近找個老太太,念佛的老太太,給你燒兩頓飯,給你洗衣服,早飯你自己去搞,中飯、晚飯老太太伺候你。他說你就老老實實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你總會吧!他學會了,學會念南無阿彌陀佛,其他的什麼都不會。他說這一句佛號你就一直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你一直念下去,一定有好處。他也不知道什麼好處,但是他很老實、很聽話,就聽老師的教誡,依教奉行,就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這樣的念了三年。
很難得,三年都沒有出廟門,就等於閉關一樣,閉了三年關,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天,他離開寺廟,到城裡去看看親戚朋友,晚上回來了,回來之後就跟老太太說,他說明天你不要替我燒飯了。老太太聽了也很奇怪,大概是師父三年沒有出門,今天出門去看看朋友,說不定是明天有朋友請他吃飯,所以明天中午叫我不要燒飯。老太太對師父很關心,到第二天中午再去看看,看看師父有沒有回來,有沒有吃飯。這個廟是個破廟,他這個徒弟一無所有,所以廟門都不關,不關大門的,也沒有小偷,因為什麼都沒有。老太太進去之後,叫師父也沒人答應,轉到師父房間看看,他房間門也沒關。這個師父站在那個地方,一個手拿著念珠,一個手裡頭還不曉得有什麼東西,手上很臟就是,看他手上很多灰塵,很臟。叫他他不答應,走到面前去一看,死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死的。老太太嚇了一跳,從來沒有看到人死是站著死的,趕緊去通知幾個護法。
護法來一看,也不知道怎麼樣處理,立刻就派人到觀宗寺去報信,這個鄉下到觀宗寺一個往來三天。三天,諦閑法師來了,來的時候一看,他還站在那裡;你看看,死了以後還站了三天,等著老和尚來替他辦後事。老和尚來了之後,把他的手打開來一看,手上還有八、九塊的現大洋,老和尚這才覺悟到,大概是他從前做生意的儲蓄。他把錢放在什麼地方?他那時候吐痰沒有痰盂,釘一個四方盒子,燒火的灰蓋在上面,把錢放在底下,沒人知道。自己要走了,怕人家不曉得,就把這個錢拿在手上。老和尚一想,大概是用這個錢替他辦後事,他什麼都預備好了,自己都預備好了。老和尚對他讚歎,讚歎備至!他說你沒有白出家,你的成就,這天下叢林方丈住持、講經說法的大法師,沒有一個比得上你!他修的什麼法門?一句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老和尚就教他這個方法,他居然真正成就了。
諦閑老法師師徒二人(這個徒弟我說的是倓虛法師),兩個人給我們說了許許多多念佛往生的真實的例子,足足幫助我們啟發真誠的信心。像這些事情都發生在民國初年,我們聽老法師口述,當然老法師絕對不會無中生有,不會騙人,我們是後學。念佛往生在台灣,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也的確不少。這四十年來,台灣念佛往生,我最保守的估計在五百人以上,這是台灣佛法的殊勝。那麼一個小的地方,在這麼短的四十年的時間,有這麼多人往生,真正是難得。
其中我們真正完全了解的,佛光山開山的時候,這是在二十多年前,星雲法師請我去跟學生們上課。有一天,是晚上,月光非常好,那時候那個山還是荒山,只有一棟佛學院,其他的房子統統沒有建。山上有個池塘,我們在池塘旁邊賞月,大概有十幾個學生,也在討論佛法。忽然來了個工人,佛光山建築是從來沒有中斷的,也是長工,他是台南將軍鄉的人,在佛光山做工。他走到我們這個圈子,我們也請他坐,他坐下來之後,他勸我們老實念佛,他來跟我們說法,我們洗耳恭聽。他講了一個多小時,勸我們念佛,他說念佛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就問他,怎麼曉得是真的?他就說了將軍鄉他的鄰居一位老太太往生的事情給我們聽,這是他親眼看見。
他說他隔壁的老太太人非常的慈悲,非常的厚道,但是神佛不分,佛也拜是神也拜,土地公也拜,只要是廟她統統都拜,是這麼一位老太太。三年前她娶了個媳婦,兒子、媳婦都很孝順,媳婦勸她不要去亂拜,專門拜阿彌陀佛,專門念阿彌陀佛。這個婆婆也非常難得,婆婆居然接受媳婦的勸告,就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不再到外面去拜神去了。家裡供了個小佛堂,天天在那裡念佛,念了三年。往生這一天,她是晚上吃晚飯的時候,她就跟她兒子、媳婦家人說,今天晚上你們吃晚飯不要等我。她說她要洗個澡,她也不說她往生,說她洗澡。家裡人非常孝順,還是等她。等了很久老太太也沒出來,於是乎就去看一看,看看她確實是洗了澡。房間裡頭也沒在,到小佛堂里去,她老人家穿了海青,換了乾淨衣服,穿了海青,站在佛像的面前。叫她也不答應,家人圍著她一看,她往生了,站著往生;沒有生病,預知時至,站著往生。所以他告訴我們,念佛往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勸我們老實念佛。這個老太太的事迹在台灣《近代往生傳》裡面寫的有,一直到今天,台灣南部一帶念佛的同修提到這個人都知道。這是個老太太念佛三年站著往生,不生病。
另外一個是我出家沒多久,李濟華老居士,這個老居士是李炳南老居士的同學,是印光大師的學生,印祖的學生。他在台北創辦了一個道場,也有念佛團,專修凈土,完全是居士的道場,道場雖然很簡陋,但是修行非常的認真。念佛團他們是每個星期有一次共修,共修的方法就跟念佛堂打佛七的方式差不多。當中有半個小時開示,由這些老居士們輪流來擔任講開示。他自己是團長,那個時候有八十多歲,他是大概在一個多月之前就知道往生了,這是預知時至。所以有時間就看看親戚朋友們,看看實在講就是辭行,他也不告訴別人。
走的這一天,因為他有三個小孩都在美國讀書,只有老夫妻兩個住在台北市,自己有八十多歲,他們坐三輪車到佛堂去。坐在車上就告訴他太太說,他說我要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一個人會不會寂寞?就跟他太太這樣講,他太太聽說,她說你要能往生那太好了,就用不著牽掛我;換句話說,就得到他太太同意了。實際上他太太不知道他那天晚上走,商量,太太一口就答應了。到了念佛團之後,這天講開示是個魏老居士,他就跟魏老商量,我們兩個換換時間,今天我講,我們換換時間,魏老也很尊重他。他老人家開示,一般是講三十分鐘,他老人家這一天非常高興,非常興奮,講了一個半鐘點,把念佛的時間都講掉了。講完之後,就苦口婆心勸大家要認真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說完之後向大家告假:我要回家去了。
大家聽了這話,他年歲大了,講了一個半鐘點沒有休息,以為他累了,要回家去了。哪裡曉得這老人家下座之後,他們旁邊有個小客堂,在那個客堂沙發上一坐,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你們想想看,往生之前講一個半小時,苦口婆心,八十多歲,當時參加法會的大眾人人見到,念佛往生是真的,他親眼看見的。那時我跟李老師學經,他就說了,凈土法門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一定要認真的修。這是台北市一個預知時至,不但不生病,在往生之前還跟大家說了一個半鐘點的佛法。他能夠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我們一定要把自己做不到的原因找出來,然後把這個原因消除掉,我們也能做到,人生在世,這才是第一樁大事情。
我們功夫不得力,實在講,妄想太多,執著太重,如果不能痛改前非,決定不免六道輪迴。所以我們同修們成天來找我說些話,說些什麼話?全都是廢話。我在中國、外國,每到一個地方,不講經都圍著一班人,都跟我講廢話,我聽了很難過。為什麼不念佛?給我寫信,寫的長篇大論寫那麼多,我從來不看,我心裡很難過。為什麼不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滿紙寫的阿彌陀佛,我看了高興,法喜充滿。這就是你為什麼功夫不得力,為什麼還要繼續不斷搞生死輪迴,毛病就出在這個地方。本經勸願這一段,我就不再講了。我們再看底下一段,很重要,而且這一段古人說的跟我講的不相同。《彌陀經》這個經的註解很多,諸位可以做參考,我講的是古今注裡面沒有,這個供養諸位才不累贅,才不會嫌多餘。
下面這一講第六講,在五十三面,「諸佛勸信流通」,經文從「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一直到「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這一段話,佛是悲心顯露到極處,究竟圓滿的大悲,苦口婆心勸勉我們要相信這個法門,要發願求生凈土,給我們說出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的利益。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給我們說明,不可思議的功德無量無邊,說不盡,大師將無量無邊的功德歸納為五大類,我們列出這個表,在第五十四面。
第一個是「橫超三界,不俟斷惑」。這是十方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像我們剛才講念佛往生的幾個例子,這幾位往生的人都是我們近代的人,都是我們念佛法門的典型、榜樣,是我們應當學習的。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首先都要修四禪八定,無論是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是通途,這樣超越三界叫豎出。從欲界,超越欲界到色界,再超越色界到無色界,然後超越無色界,這樣才出了三界。《楞嚴經》上講得很明白,必須修到第九定,八定是世間禪定,到第九定才能超越三界,這叫豎出,豎超。念佛法門不必,甚至於忉利天都不必經歷,就在人間就往生西方凈土,這叫橫超,不是豎超,橫超三界。在佛無量法門裡面,橫超法界只有這一門,除這一門之外,沒有第二個法門是橫超的,這是它不可思議功德之利。豎超要斷惑,要伏煩惱,要斷煩惱;橫超則不必。斷煩惱我們做不到,不斷煩惱,這叫做帶業往生,那我們人人都有分,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有把握成就的,道理在此地。
在前幾年,美國有一位密宗的上師陳健民提出消業往生,帶業不能往生。他提出這個說法,而且派他的學生去查《大藏經》,查不到「帶業往生」這四個字。於是乎就堅持往生一定要消業,不能帶業,引起凈宗修學人很大的震撼,在台灣、在國外。那個時候我正到洛杉磯講經,有位老居士在機場迎接我,告訴我,他說我們念佛念了幾十年,現在有人說帶業不能往生,那不就完了!表情非常的痛苦。來問我,法師,這怎麼辦?不能帶業往生,怎麼辦?
我看到這個老居士也八十多歲了,看到這個表情很嚴肅、很難過,我就勸他。我說要是不能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去也罷。他聽了很奇怪,他說為什麼?我說如果不帶業,西方世界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你去幹什麼?他一想我這話,他還沒轉過來,還沒想通我講的意思,楞住了。然後我就告訴他,我說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是不是叫業?他這恍然大悟,等覺菩薩還帶業,那不帶業的,不帶業就阿彌陀佛一個人,這個話就把他點醒了。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從等覺菩薩到地獄眾生統統帶業,只是帶業多少不同而已。菩薩們帶的最少,咱們凡夫帶的最多;帶的少的品位高,帶的多的品位低,三輩九品是看你帶業多少而分的。
我就問他,我說經典上找不到帶業往生,四土、三輩、九品有沒有?他說有,我說那不就成了,既然有四土三輩九品,那不是帶業多少形成的,是什麼成就的?我們念佛人絕對不要被人家幾句話就把我們的信心動搖了,把我們的願心退轉了。一定要曉得理論、事實的真相,我們才有堅定的信心,才有懇切的願望,一心持名,這個功德利益這一生就能得到究竟圓滿。
第二是「即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進」。這實在也是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像我們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也有四土,我們今天住的是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釋迦牟尼佛也有方便有餘土,是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修行的處所;釋迦牟尼佛也有實報莊嚴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修學的道場。但是它四土不在一起,分開來的,我們同居土的眾生見不到有餘土的聖人,這當中有隔礙。好像世間的學校,小學、中學、大學不在一起,是分開的。小學生在一起上課,看不到這裡頭有中學生,中學生這個教室裡面看不到大學生,分開來的。十方剎土都是這個樣子,唯獨西方世界奇怪,奇怪在什麼地方?它是確實有四土,四土在一起,就像一個學校,這個學校很特別,確確實實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上課在一個教室;這一個教室裡頭有小學生、有中學生、有大學生,這非常奇妙,十方世界沒有,所以西方世界一生一切生。我們雖然是生凡聖同居土,實報莊嚴土的享受我們同樣得到;但是我們確確實實不是菩薩,確確實實沒有明心見性,但是明心見性那些人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德能、他們的生活享受,我們是平等的,共同分享的,這不可思議。
第三,這個法門修行方法實在太簡單,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彌陀經》上告訴我們「執持名號」,名號就四個字。《竹窗隨筆》裡面記載蓮池大師的修行,蓮池大師在世的時候有人問他,老法師你教人念佛,你怎麼教法?他說我教人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人家又問,你老人家自己怎麼念法?他說我自己念「阿彌陀佛」。人家聽了奇怪,教人念六個字,自己念四個字,這什麼原因?老法師就說,我自己這一生決定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絲毫懷疑都沒有,我依教奉行。經上講執持名號,名號四個字,我依教奉行。我教別人為什麼念六個字?別人未必肯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叫他念六個字跟阿彌陀佛結個緣。「南無」翻成中國意思是皈依的意思,是恭敬的意思,就是皈依阿彌陀佛,恭敬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這一生還不想去,是這麼個意思。由此可知,如果你真正想去,決心想去,「南無」兩個字是客氣話,客氣話不要了,那是廢話,對一個真正修行人來講那是廢話,不用;對沒有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兩個字很重要,非常重要,差別在此地。
所以一個真正發願求生,跟阿彌陀佛什麼客氣都不要講,什麼忌諱也沒有。你說佛像,真正往生的人六根都要緣阿彌陀佛,眼睛一張開看到阿彌陀佛的像,耳朵常常聽阿彌陀佛的名號,心裏面常常想阿彌陀佛,功夫才能成片,才不間斷。也許有人就問我,他說我離開佛堂佛像就斷掉了。是,你離開佛堂,你晚上睡覺你的卧房裡面可以供阿彌陀佛的像。他說那不恭敬。我說沒有什麼恭敬不恭敬,我怕把阿彌陀佛忘記,這個才要緊。為了恭敬把阿彌陀佛忘掉,見不到,這不得了!不求往生的,這個佛像絕對不能供在卧房,要對它生恭敬心;真正往生,除了洗手間不可以掛佛像,其他什麼地方都可以掛。客房也可以掛,廚房也可以掛,走到哪個地方都看到阿彌陀佛。一天到晚,阿彌陀佛的佛像不離開我們的眼睛,阿彌陀佛的音聲不離開我們的耳朵,這樣念佛功夫才得力,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不能講客氣,不能顧忌,這樣也不恭敬,那樣也不恭敬,好了,恭敬過了頭,西方世界去不了,還搞六道輪迴,阿彌陀佛看到我們這個樣子也搖頭。所以他這個法門很方便,一句佛號。
第四個殊勝,「一七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日」。我們要問念佛要念多久才能往生?《彌陀經》跟《無量壽經》上都告訴我們,一日到七日。真的行嗎?行!我在美國看到一個,三天,念佛三天往生。我到此地來,山東有些同修來告訴我,他們最近也有位居士也是念佛三天往生的。這個三天念佛,是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法,在臨終之前,病重受到極大的痛苦,這時候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他一聽到立刻就接受,就發願求生凈土。這是在四年前美國華盛頓DC,就是美國的首都,有位周廣大先生,他是個中國人,在那邊開個麵包店。半年前他得病,得了血癌,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壞血症,血癌,非常痛苦。在醫院住了半年,醫生放棄治療,認為他沒有法子了,家人接回去。家裡人這時候才想到去拜佛求神,看看有什麼奇蹟出現,這時候遇到我們DC佛教會(我們那邊有個凈宗學會)有一位同修,這才見了面,了解這個事情。
我們DC龔居士去看他,看他那個病況確確實實不可能再好了,所以他就乾脆勸他,跟他說這個世界苦,說了很多,他覺悟了。他說你為什麼不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好處太多了。你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作菩薩,然後回來度你的家親眷屬,這多好!他愈想愈有道理,於是乎就下定決心,叫他太太、兒子、女兒統統念阿彌陀佛,幫助他求生凈土,不求病好。他這個念頭一生他的痛苦就沒有了,他本來要止痛藥、打嗎啡,就不需要用止痛藥,效果立刻就現前。全家人都念佛,我們佛教會也派幾個同修幫他助念,念了一天一夜,地藏王菩薩出現了。他看到地藏菩薩,告訴大家,菩薩來了。龔居士就跟他說,我們除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之外,任何佛菩薩出現都不跟他去,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這一下他理解了,所以他就不理會,繼續再念,念了差不多二十分鐘,地藏菩薩走了。又念了兩天兩夜,一共是念三天三夜,西方三聖出現了,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從雲層裡面下降,來接引他往生。往生的瑞相,色相之好,就跟平常人一樣,反而看不出他的病容。三天!跟經上講的完全相應。
經上跟我們說的,往生西方世界要具足信、願、行三個條件,他這三個條件同時具足,信願行具足。《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一向專念」,他從聽到這句佛號起一直到他往生,三天三夜佛號沒中斷,真的是一向專念。由此可知,時間雖然短,他的用力之猛、心力之猛、願力之強,超過一般人。那邊的同修來告訴我,他說沒有想到這樣殊勝的奇蹟,在美國讓我們親眼看見,實在是不多得。在我們中國、在台灣這幾年來,沒有聽說過三天念佛能夠有這樣殊勝的瑞相往生,沒有見過,沒有想到在美國看到。如此證明一日到七日是決定成就,問題就在於是不是肯念,是不是真正求生凈土。
第五個殊勝,那就是殊勝到極處了,「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這一句名號是萬德洪名,因為一切諸佛都護念這個法門,一切諸佛都尊敬阿彌陀佛,一切諸佛都勸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就等於念一切諸佛如來,一個都沒漏掉。你們今天念千佛、念萬佛,實在漏掉的太多了,沒有念到。一句阿彌陀佛就統統都念到了,何必去找這個麻煩?所以這句名號是大總持法門,一句阿彌陀佛四個字全部都包括。既然一切諸佛如來一個不漏,那一切菩薩當然都圓圓滿滿含攝在這一句名號之中,你才曉得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所以前清乾隆時候,彭際清居士告訴我們,他這個話在《觀無量壽佛經直指》,他的註解叫《直指》,《觀經直指》裡面寫的。世間任何法門消不了的業障、消不了的罪障,這一句阿彌陀佛統統可以幫你消除得乾乾淨淨。能說這句話不簡單,若不是對這個法門真正明了通達,這一句話說不出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有些人自己覺得業障深重,他不念佛,他去拜這個懺,念那個經,要曉得古人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消災免難,無比的威力,就是這一句佛號。這是大師略舉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細說說之不盡,略舉五種,這五種足夠我們詳讀。
下面舉出六方佛,羅什大師翻這個經是意譯,六方是東、南、西、北、上、下,玄奘大師所翻的《彌陀經》是十方。由此可知,原本是十方佛,羅什大師把它省略掉,翻成六方佛,由此我們就明了,六方就是十方。每一方有無量無邊的剎土,每一個佛剎有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阿彌陀佛。我們把它歸納起來列在表解上,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一切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廣長舌是佛三十二相之一。成佛之前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相好,廣長舌相是其中之一。世尊在世的時候告訴我們,一個人三世不妄語,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子。你們大家試試看,舌頭伸出來能不能舔到自己的鼻子,能舔到自己的鼻子,證明你三世沒有打過妄語,舔不到,那打妄語很多。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住,給我們做證明,他生生世世不妄語,他所說的話句句都是真實的。
這個地方講的是法身佛與報身佛,他們的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對一切眾生說誠實言,最真實的話,真實當中的真實。說什麼?勸我們,「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個經題就是這兩句,我們在第一天跟諸位報告過了,怕的還有這兩天新來的,前面沒有聽到的,我略略的說一說。稱讚不是普通人稱讚,是十方一切諸佛稱讚,稱讚什麼?稱讚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就是剛才跟諸位講的五種不可思議功德。是一切諸佛的稱讚,我們還能不相信嗎?一尊佛稱讚,兩尊佛稱讚,十尊、二十尊,一百尊、兩百尊稱讚,也許我們還不動心,這是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同時稱讚,你信不信?不能不信。要再不信,這就是經上講的「一闡提」,一闡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話是沒善根。一切諸佛稱讚他都不相信,這怎麼有善根?
下面又說了,這個經是什麼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世尊四十九年講的經很多,只有這部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我們要想一切諸佛都保佑我們,都保護我們,很簡單,只要念這個經,照這個經修行,你就得一切諸佛的護念,這裡跟諸位講的句句都是實話。我不知道國內佛教的情形,因為我知道的事情很少,知事多時煩惱多。國外我走得多,在外國密宗很盛行,密宗灌頂,灌頂在外國都是收費的,聽說灌一次頂,美金至少要二十元,去灌一次頂。而且去求灌的人很多,我也不知道是怎麼個灌法,但是我在經上讀過。
形式上的灌頂就跟我們形式上受三皈五戒沒有什麼兩樣,那是形式,儀規、儀式,最重要的是實質上的灌頂,那才重要,那是真實的。真實灌頂是什麼意思?頂是至高無上的頂法,這是頂。灌是什麼意思?灌是大慈悲力的加持,這叫灌頂;將無上的頂法以大慈悲力加持給你,這叫灌頂。我們今天要問,在一切法門裡面,至高無上的法門是什麼?是《彌陀經》,是這一句阿彌陀佛,你把《彌陀經》從頭念一遍,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就給你灌頂一次,你說對不對?再給你講到最真實的話,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給你灌一次頂,念兩聲灌兩次頂,一天念十萬聲,一天給你灌十萬次頂。你還要找什麼仁波切、找什麼活佛來給你灌頂,一切諸佛如來親自給你灌頂,你不知道!我在這個地方講經,你們每個人為什麼這麼歡喜?不是我講得好,十方諸佛如來統統給你們灌頂,已經灌了兩個小時,你怎麼不歡喜!
你們今天總算是明白了,這個法門不可思議,從今以後不要打妄想。這裡有個同修寫了這麼多東西給我,我不看,你們都不要給我寫,多念佛,這是胡思亂想。你知道這個法門的可貴,了解這個法門的真相,一定死心塌地一句佛號念到底。經題功德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一切如來所說的第一經。
下面我要把六方佛表法的意思告訴大家,這段經文自古以來的註解注得都很簡略,只是把佛名號含義略略說出來。實際上這個六方佛,羅什大師所翻譯的它的次第,名號的排列次第,實在就是教給我們念佛人,從初發心一直到成無上道,修學的一個經過的歷程,非常重要,而是一般註解裡面沒有的。註解沒有,我怎麼知道?我也不曉得我怎麼知道!我有一年在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講《彌陀經》,講到這一段,講到這一段忽然就這麼講出來了。講完之後,暢懷法師問我,他說法師,你這個說法從哪來的?我說我不知道。你說得很有道理,寫出來。我是講完之後再寫出來的,不是先寫好再講的,所以這也是佛菩薩威神加持。看到這個名號一個連著一個,一個連著一個,它就串成一串,意思非常的圓滿。在此地我跟諸位做個簡略的報告。
東方略舉五尊佛,這五尊佛代表法門修學的根本。在四方,這是東方,東方是基礎,是根本,在過去帝王時代,太子居住在東宮,儲君;在五行,東方屬於木,代表生長的意思;在四時,東方代表春,春生夏長,它代表這個意思。東方列的五尊佛,這是教我們怎麼樣發心,也就是《無量壽經》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此地這個佛號的名稱就是教我們發菩提心的方法。
第一尊「阿閦鞞佛」,這個佛的名號完全是梵語音譯的,翻成中國的意思是「不動、覺」。「不為八風所動」,八風用現在話來說是世間法,絕對不為名聞利養所動,不為五欲六塵所動,不會被這個花花世界迷惑了自己的本性,是這個意思,不為世法所動。不但世法不能動,佛法也不能動。我今天選擇凈宗法門,我選擇這一部《阿彌陀經》,老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除此之外,任何經論、任何法門也動搖不了。說實在話,我們今天實在講看這個也動心,看那個也動心,所以不能夠站著往生,不能預知時至;死的時候還要生病,還迷惑顛倒,助念也未必靠得住真的往生。什麼原因?我們的心是飄浮不定的。所以這第一尊佛就告訴我們,你要想選擇法門,法門選定了絕對不動搖。
下面我舉了個例子,「如華嚴經善財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學的什麼法門,你們知道不知道?你們念《華嚴經》有沒有發現善財童子修的是什麼法門?我為這個事情在《華嚴經》上下了不少功夫,到以後發現了,他修「念阿彌陀佛往生凈土」的法門。怎麼知道的?《華嚴經》上沒有這樣寫過,沒有這個明文,就正如同《大藏經》裡頭沒有帶業往生這四個字。那我怎麼發現的?帶業往生是蓮池、蕅益大師所說的,沒錯!善財童子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我在《華嚴經》上發現的,有根據。根據什麼?他的老師。他老師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在華嚴會上發願往生,有這個文;老師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學生哪有不跟著去的,一定道理!於是乎我們找到根據,他是念佛求生凈土。
再看他離開老師出來參學,第一個是德雲比丘。德雲比丘修什麼?修念佛法門,馬上就相應,開始是念佛,到第五十三參最後一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最後也是念佛;始、終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把善財學的法門肯定的找出來了。文殊、普賢、善財統統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相信了,我才接受凈土法門。在凈宗經典裡面,才真正看出許許多多奇妙不可思議的東西,才真正看出來。所以信心堅定,不為一切所動,這是修學凈土最重要的一個基礎。
我們剛才大家聽到諦閑老法師那個做鍋漏匠的徒弟,雖然剃度出家,沒有受過戒,也沒有聽過經,什麼都不知道。老和尚只教他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再念,你看就這麼簡單。人家念了三年,站著往生,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等他師父來替他辦後事,你看這種走法多瀟洒!你在古今中外看到有幾個人死了之後還在那裡站三天?就一句阿彌陀佛,憑什麼?憑他清凈的信心,決不為一切法門所動。我們不如他的就不如他這點,看到這個也喜歡,我要去學學,看到那個也想學學,不如人!將來死不曉得怎麼個死法,這麻煩大了。第一尊佛教給我們這個。
下面「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這三尊佛的名號上都有須彌。須彌在大經裡面多半是表法身,多半是表自性,用這個來表法。所以這個三尊佛我們在此地一看,他代表是我們學佛我們求的是什麼。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也明明白白告訴我們,我們學佛的人所求的就是要求證得一體三身。我們有法身,我們有報身,為什麼我們不能證得?這個三尊佛,須彌相佛,「相好光明,九界瞻仰」,這是講報身;大須彌佛,「大法理體,法界獨尊」,這是法身;須彌光佛,「光明遍照,普應群機」,應化身。這是一體三身,是我們學佛的人所求的,是我們所證的。
《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往生的秘訣,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什麼叫發菩提心?你一心一意要求證得圓滿三身,這就是大菩提心。你求的跟世間人求的不一樣,世間人求的是名聞利養,富貴顯達,求的這個東西;一般宗教徒求的是將來生天,是能夠親見上帝;我們學佛的人是大徹大悟,要求證得一體三身;換句話說,我們要求的是證得圓滿的佛果。這三尊佛在此地代表圓滿佛果,是我們所求所證的。
所求所證的曉得了,我們發這個心了,我們用什麼方法去證得?底下講的「妙音」。妙音是什麼?他代表修學法本,法是法門、方法,修學方法的根本,根本就是「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們曉得妙音是什麼?南無阿彌陀佛是妙音,法界之妙音。我們天天在念,不知道這個音聲之妙,唯獨這個音聲能叫博地凡夫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你說這個聲音妙不妙!所以這五尊佛,第一尊是說明修學基本的一個心態,當中三尊佛就是發無上菩提心,最後一尊妙音佛,就是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
這一句佛號裡面是定慧等持,這句佛號要念得清楚,念得字字分明,清清楚楚。佛號從心裏面生出來,從口裡面念出來,從耳朵再聽進去,這樣就能攝心,能幫助我們斷妄想,能幫助我們伏煩惱,這就能得定;佛號字字分明,這就是慧。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定慧等持,定慧等學,是無上的法門。六方佛這是東方五尊佛所表的意思,教給我們修學基本的心態、方法。下面五方教給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如何自修法門,成就圓滿的法門。今天時間到了,明天還有兩個小時。
阿彌陀經對現代人的啟示(第五集)
1992/4 中國廣州光孝寺 檔名:01-10-05
時間過得很快,我們這次的講經今天是圓滿的一天,我們要接著將昨天所說的六方佛的表法,給諸位繼續做個報告。昨天介紹了東方,東方五佛代表我們修學佛法基本的心態。南方有五尊佛,表修慧,南方在五行裡面是屬於火,象徵著光明。所以在《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知識都在南方。這個南是表法的,絕對不是真正的南方,總不可能說善知識都住在南方,東方、西方、北方就沒有善知識嗎?這不可能的。所以凡是善知識住的那個地方都叫南方,那個方向就叫南方,不管它是哪一方,這《華嚴經》中表法的。只要是善知識住的那個城市都叫做「福城」,有善知識居住,這個地方就有福報。所以福城也不只是限定一個城,只要是善知識居住的地方,就是福城,就是南方。此地這個南方表法也是這個意思,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的。
南方這五尊佛是代表修慧,第一尊「日月燈佛」。日、月、燈都代表光明,白天有太陽,夜晚有月亮,日、月照不到的地方燈光可以照到。日月燈的意思就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沒有照不到的地方,表這個意思,這是表自性的般若光明。此地說的「表性具圓滿般若智慧,圓融無礙,無不照」,這是我們學佛人所求的。在經文裡面就是無上菩提,或者稱為無上正等正覺,這尊佛有這個意思。
第二尊佛「名聞光佛」,他代表「修慧小成」,這不是大成,是小成。小小有成就,你在社會上一定有了知名度,現在人所講的,有了名聞,跟著也有利養。可是要記住,名聞利養很容易淘汰人,這一關要不能突破,就在這個地方墮落下去,被名利所害。「名聞如暗影」,一定要智慧,智慧照破暗影,我們才能夠突破這個難關,將自己的道業往上提升。所以說這是比喻,有智慧的人才不會著於利養,才真正會看破,會放下。放下名利,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我們才能得到真精進。
第三「大焰肩佛」,肩是肩膀,焰是火焰,這個表示智慧的肩膀能夠承擔如來家業,表這個意思。他表的事「初具二智」,權實二智,「發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自他二利」,他表這個意思。第四尊「須彌燈佛,表修慧自轉識成智,復助他也」。這兩尊佛代表的我們修學功夫得力了,初步的功夫得力了,諸位要知道,必須要透過名,超越利養,功夫才能夠得力。古人跟我們說,聽教(我們講的聽經)要在消歸自性,這是真正得受用;修行要在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雖然這是唯識學裡所說的理論,這個理論是通一切法門的,通一切的教理。這裡簡單列了一個表,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轉前五識成成所作智。佛的德號在此地是表「照破自他三惑」,這個三惑(迷惑)是見思、塵沙、無明。須彌是代表「一體不二」的意思。
怎麼個轉識成智?這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也是真實的功夫,大經大論裡面說得很透徹。如果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也沒有那麼多的精神去研討經論,最簡單的方法,本經裡面「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念到功夫純熟,自自然然就轉識成智。前面也曾經跟諸位提到過,羅什大師翻這個經翻「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這是往生的條件。一心不亂這四個字,梵文原本裡面沒有,要看梵文的原本,最好看玄奘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是直譯的,所以跟原本非常接近。可是羅什大師這個翻法也沒錯,如果有錯誤,玄奘大師一定把它說出來;大師沒說,也就是默認了羅什大師翻得沒錯。
一心不亂是個很深的功夫,而我們在一生當中都未必能達到這個境界,但是每一個往生的人確確實實都得一心。怎麼曉得?我們現前的功夫只要念到成片,功夫成片,這就是往生的標準。當佛來接引我們的時候,首先是佛光注照,佛來接引先是接觸到佛光。佛光一照,我們的功夫就馬上提升了一等;原來我們只是成片,佛光一照一加持,就把我們的功夫變到一心不亂,馬上就提升。所以這是事實,羅什大師翻得沒錯,一心不亂的功夫不是我們自己修成的,是得佛力加持。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佛力加持使我們證得,是這樣才能夠往生的。到不亂的時候,實際上就是轉識成智,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同居土下下品,也有諸佛菩薩一樣的智慧、神通、道力。這實實在在是感謝阿彌陀佛本願威力的加持,如果不是彌陀四十八願本願功德的加持,我們這一生當中是決定達不到的。所以這個法門比起一般法門,的確是殊勝得多。
第五尊佛「無量精進佛」,表修慧的根本,慧要怎麼修?就是要精進,「大乘善根,唯一精進,成就大慧」,進是進步,天天在進步。進步最重要的是精,精一專純,這樣進步才有助於我們開悟,有助於我們修行證果;最忌諱的是不專、是太雜,夾雜、不專是我們很大的障礙。
前面東、南兩方都列的是五尊佛,西方說了七尊佛,這跟前面在數字上又不一樣了。為什麼?前面的修學都不是究竟圓滿的,所以用五來表法;西方講到極樂世界無量壽佛,這是圓滿的。七代表圓滿,《彌陀經》上樣樣都講七,七重行樹、七重羅網,統統都講七。諸位要曉得,這個七是圓滿的意思,它代表的是東、南、西、北(這是四)、上、下,再加上當中,這就圓滿。所以七是表這個意思,不是個數字,你要看成數字那就錯了。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家裡居住的地方統統都是七重行樹、七重羅網,我們看到這個,沒什麼好看,為什麼?家家都一樣,有什麼好看!甚至於讀到這個,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想去了。殊不知,七是圓滿。什麼是圓滿?隨心所欲就是圓滿。西方世界無不如自己的願望,這就好了,樣樣都能隨心,能夠具足,沒有限制。
西方七尊佛代表的修福,福慧雙修。第一尊「無量壽佛」,表福、表壽,這也是福報當中的第一福,第一要有無量的壽命,無量壽。第二個「無量相佛」,表富貴。第三尊「無量幢佛」,表高顯。「大光佛」表大智。「大明佛」表智慧的德用。「寶相佛」表尊貴、殊勝。下面我們合起來講,這六尊佛統統是表修福,無福不能度生,所以成佛百劫修福,道理就在此地。度眾生一定要有福報,福報要靠自己努力認真的去修行。
世間人所求的福報,第一個是長壽,健康長壽;長壽不健康那就不是福報。壽雖然很長,病痛很多,甚至於很嚴重的病苦,真的是生不如死,所以一定要健康長壽;要有財富,要有智慧,福慧就圓滿了。佛教給我們,這三種果報從哪裡來?諸位要知道,佛不能給我們,佛的智慧、福德是圓滿的,不能給我們。假如佛能給我們,我們何必要修?不要修了,佛要不給我們他就不慈悲,我們天天講他大慈大悲,他應該把福報、智慧都給我們才好;沒有辦法給我們的,是要靠自己修的。佛跟我們說,健康長壽的果報是無畏布施的業報,我們肯修無畏布施,就會得健康長壽的果報;我們能夠修法布施,你就得聰明智慧的果報;如果你肯修財布施,你就得財富無量的果報。佛把這個因果說出來,把得福報的秘訣傳授給我們,只要我們肯相信,肯認真的去修學,那就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弘法,發心弘法,無論在家出家,我們最初發心學經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他說一定要結法緣。如果不結法緣,有很多諸佛菩薩智慧圓滿,講經說法都感應天花亂墜,可是怎麼樣?沒人聽。為什麼沒人聽?沒法緣。有些人說法說得實在不高明,你聽聽,沒有什麼內容,聽的人好多好多。為什麼?他法緣殊勝。由此可知,聽眾多寡是法緣,倒不是講的好壞,好壞是另一樁事情。因此結法緣就比什麼都重要。所以老師教給我們,李炳南老居士傳授給我們的,他說老師在那裡講經聽眾很多,你們買點糖果,買點吃的東西,在門口送給大家,跟大家結緣。這樣一個小紅包幾毛錢、一塊錢也是結緣,你們是跟法師結緣、跟大眾結緣,將來你講經聽眾就多了,所以要知道結法緣。
大家都曉得我的法緣很好,走在全世界每一個地方,確實法緣都很殊勝。法緣殊勝的原因在哪裡?是結緣結來的。我送的經書一年要送幾百萬冊,這是跟大家結上緣,這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布施統統具足,是於佛法與一切大眾結緣。所以錢財不要自己有,自己有錢財很煩惱。為什麼?因為心裡頭有牽掛、有得失,統統把它布施光,心裡自在,晚上睡覺沒有想頭,睡得很好。法緣勝,你走到什麼地方自己不要操一點心,自己也沒有用錢的地方,你給我錢一點用處都沒有。我走到哪個地方,人家飛機票什麼統統都給我預備好了,吃的、住的、旅行的,不要自己操一點心。所以你要問我機票、船票多少錢,我統統不知道,我住的地方、吃的地方,一切開銷我全部不知道,都是別人替我預備好了。所以,有錢不如有法緣的好,有錢自己要操心,沒有錢自己不要操心。這個秘訣我都供養給諸位,你們好好的把這一套學會,一生當中得大自在!身上一分錢沒有,走遍全世界,到哪裡都歡歡喜喜,這樣好。
第七尊佛就教給我們修福的秘訣,前面教給我們修慧是要精進,精進能成就智慧,這個地方是「凈光佛」,凈光是修福的秘訣。凈是清凈,光是光明,三業清凈光明,你就有福報,福報就來了。所以一定要求心地清凈,這個裡面有無邊的果德。所以是以凈光佛來代表修福的方法,我這裡用的「法本」,方法的根本。
北方略出五尊佛,這五尊佛代表「化他」,「福慧具足,以度生為事業」。前面南方代表的修慧,西方代表的修福,福慧都成就了,這個人有福、有慧,那就要利益眾生,要弘法利生,荷擔如來家業。如來的家業,想想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一生為大眾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足跡幾乎遍五印度。佛是常常在那裡行化,到處講經說法,這是他老人家在世給我們後來的弟子們做個榜樣。我們自己學成之後,也要像佛陀當年在世一樣,哪個地方有請我們就要去;不可以說人家來請法,我們擺上架子不去講,或者談條件,那就錯了,那完全違背了佛的教誨。這是菩薩道上常說「為法忘軀」。到處去行化會不會辛苦?一般人是很辛苦,如果真正發心弘法利生就不會辛苦。怎麼不會辛苦?三寶威神加持,使你真正在利生的工作上,像普賢菩薩一樣不疲不厭,這個諸位必須發心之後親身體驗,你就會知道。
第一尊佛,「焰肩佛」。佛的名號與前面相同,可是意思比前面要深,「福慧具足後,即以權實二智,荷擔如來家業,利益眾生」。每個人過去的因地跟現在所修學的不相同,願力不一樣,因行也不一樣。順逆的成就,自行化他得到順逆的成就,一定要知道隨緣不攀緣。隨緣就自在,攀緣就很辛苦,即使弘法利生也要隨緣,也不應該去攀緣。「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所以世尊當年在世是以音聲作佛事,中國孔老夫子在世也是以音聲來講學,來談道。
這個地方第二尊佛,「最勝音佛,表以音聲作佛事,演說此經,勸教念佛,最勝音也」。這裡完全契合本宗、本經的法門來解釋。
第三,「難沮佛,表弘護正法,勇猛精進,不畏魔外一切障難也」。世法裡頭常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要說我們現前學佛、弘法有魔難,即使世尊當年在世,也有提婆達多、六群比丘這些找他麻煩的,佛都沒有辦法完全排除魔外的障難,何況後世。六祖大師,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他老人家得法之後還在獵人隊裡面避難十五年,這些都是給我們做出了如何避免障礙的例子,這些事實給我們後人做個榜樣。我們知道一切障難是不能夠避免的,要有智慧、要有毅力,要知道如何去應付,能夠避過這一切的障難,使我們修學、弘化障礙減到最低的限度。這尊佛是表這個意思。
「日生佛,表教學相長,自他慧日麗天,正法久住,福利人天」。日生是太陽出來了,克服了障礙,前途就是一片光明,這是弘法的事業蒸蒸日上。
末後一尊,「網明佛,表度生弘願方法,以無量法門(如網目)救度眾生」,在這時候就是廣學多聞了。我們常講的四弘誓願,「法門無量誓願學」,以無量的法門來廣度一切眾生。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同修一門深入,現在經上又講到無量法門,這是不是有矛盾?給諸位說沒有。無量法門是講我們的僧團,比如我們這個團體,大家志同道合在一塊修學。我們所修的法門是一個,都是念佛求生凈土,我們所弘揚的經論可以每個人自己學一樣;十個人我們在一起就是十部經,二十個人在一起就是二十部經,一個人學一部。而且每天都有同修出來講經,這一個講,十九個人做聽眾,聽完之後再研究討論,教學相長;大家輪流講,互相的來聽,切磋琢磨。解門上是各人學一部經,行門上,大家統統是一句佛號專修凈宗,專求凈土。這樣人多法門也就廣大了,可以能夠接引無量的眾生,統統歸到凈土法門,就是這個意思。我們才曉得這是的確可以做得到的,是非常圓滿的大事業,絕對不會有矛盾存在,不會有衝突。
下方有六尊佛,「表教化大行,普度眾生」。這是眾生得度的機緣成熟了,自己解行也達到圓滿,像歷代祖師在一個地方建立法幢,普度眾生,不但影響當世,而且深深影響到後代。所以第一尊「師子佛,喻佛說法」。師子,經上常常用師子吼比喻佛說法,此地「表法王子代佛弘法,如佛無二」。佛的弟子解行圓滿,解是學問,行是道德,德行與學問統統達到圓滿,這是祖師給我們做的。又蒙一切諸佛的加持,所以他講經說法跟佛就差不多,用師子佛來跟我們表這樁事情。
「名聞佛」,此地的名聞是實至名歸,不像前面。前面是小有名聞,小小有一點名氣,我們今天講的有一點知名度;那個恐怕會產生障礙,這個時候實至名歸,不一樣。「名稱普聞於十方,表為人天眼目,如觀音、普賢、佛門祖師」。他們在佛法的德望、地位,要用現代話來說是佛門的權威,足以代表一個宗派,或者代表一個法門,能夠影響到世間,能夠影響到歷史,他有這麼樣偉大的成就。
第三位是「名光佛,表大智隨演(隨是隨緣,演是演說),法音遠聞,能令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可見得到這個階段,佛法在世間是普遍的弘揚,佛教的事業是無比的興旺。
第四尊「達磨佛,表大法師承自佛,堪為眾生軌範」。達磨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法,佛法僧的法。達磨法,達磨佛,這是表學佛一定要有師承,一定要有個老師,沒有老師不能成就。所以我們修學成敗的關鍵,就是在你一生當中能不能遇到好老師。好老師到哪裡去找?實在說,愈是好老師愈謙虛,愈是好老師他自己說他無能。我們怎麼辦?我遇到李炳南老居士,我們認為他是當代的大善知識,他自己怎麼說?無德無能,我沒有能力教你。沒有能力怎麼辦?他有他的善巧方便,他教我們學印光法師。不敢自己做師,不敢自己認為自己是老師,而把我們這些學生看做什麼?看做學弟看待,看做同學,學弟看待。老師?印光祖師是我們的老師,印光祖師不在,印光大師的《文鈔》在,依照《文鈔》的教訓自行化他,以印祖為老師。這個態度謙虛到極處,這是真正善知識。所以我們尤其是在末法時期,遇不到真正善知識,炳老教給我們這個方法就非常有效,我們以古大德為老師,跟古大德學習。
印祖距離我們最近,他是民國初年的人,他的文章雖然是文言文寫的,非常淺顯,很容易理解,末法就以他做為我們啟蒙的老師。我們福慧的基礎奠立之後,我們再去參訪,再去進一步求廣學多聞。廣學多聞到哪裡去參訪?這一點我要貢獻諸位同學們,廣學多聞參訪要參訪過去的大善知識。過去的大善知識怎麼參訪法?藏經裡面,特別是《續藏》裡面,古來祖師大德對於經論的註解非常非常之多,你去讀一切經論的註疏就是參訪古大德,這個沒有錯。古大德是真正成就的人,你參訪他們才會得到真正的東西。現代人不太可靠,我們是肉眼凡夫,不知道他所學的是真的,還是假的,他的東西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我們沒有能力辨別,我們也不敢妄談。
古大德的東西已經收入藏經了,從前註疏收入藏經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我們中國最晚編輯的藏經是《龍藏》,前清乾隆時候所編的。著作要入藏,必須要經過皇帝以聖旨去命令,他這個著作可以編到藏經去;如果沒有聖旨,你的東西再好也不可以編到藏經里去。那麼皇帝他怎麼曉得這個東西好不好?他當然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看,當代的高僧大德把這個著作統統都看過,大家公認這個作品不違背佛意,不違背經旨,這才送給皇帝,請皇帝批准入藏;換句話說,這就是個標準。這樣嚴格的標準,說明凡是入藏的東西都是非常可靠的,都是正知正見,決定沒有錯誤;換句話說,給他們檢定了哪是真正的善知識。
所以我們今天參訪什麼人?要參訪古來的大德,這就正確。在古大德裡面成就自己權實二智,圓滿的後得智,你再看看現代人所講的,現代人所寫的,你一看就明了。他哪個地方說的對,哪裡說錯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會誤入歧途,你有這個能力。所以自己修學要依古大德為師,參訪也要依古人作為善知識,這個樣子你決定不會有差錯。現前世間出名的法師,這個名師(名是出了名的)不見得可靠;古時候講明師是光明的明,是心地真正清凈、光明;那個明師是善知識,現在在世間出了名的名師靠不住,不見得可靠。我們對於世法的名利要辨別清楚,不值得我們羨慕,不值得我們學習的。這是說的師承,非常非常要緊。
世尊在滅度之前,教給我們後世的弟子有「四依法」,我們表解也列出來。四依法里第一個是「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經典,一定要依靠經典,經典是佛親口所說的。第二個要「依義不依語」,要依經典所說的道理,所說的方法,要依這來修學;至於言語,多說幾句少說幾句沒有關係。文字是言語的符號,譬如說一部經傳到中國來,幾位法師翻譯,翻譯文字當然不會完全一樣,但是總是大同小異,意思沒翻錯就對了,不必斤斤執著在文字上,那就錯了。
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說一切法,有了義的、有不了義的。什麼叫了義?什麼叫不了義?了義的經典是幫助我們、教給我們了生死、出三界,斷煩惱,證菩提,這種經論就是了義;凡是教我們得人天福報,這是不了義。為什麼?沒出得了三界,只度眼前的難關,那不是個永久的方法,這是我們要能夠揀別的。甚至於一部經裡面有不了義的那些教訓,是教我們眼前怎樣處事待人接物,這部分教誨屬於不了義。凡是教我們如何斷煩惱、如何了生死、如何往生不退成佛,這樣的開示、這樣的經文,這是屬於了義。在一切大乘經典裡面我們都能夠看到,我們要知道揀別,要知道怎樣去修學。
第四是「依智不依識」,這一條非常非常重要。智是理智,識是感情,學佛要想真正得到佛法真實的功德利益,一定要有智,不能依感情,情是迷,用感情來學佛那就錯了。所以,佛法不是宗教,宗教是用感情的,所謂是有宗教的熱忱、宗教的感情。在佛法裡面不一樣,佛法要用智,破迷開悟,舍情,要趨向於智慧。旁邊我舉的窺基大師作《阿彌陀經通贊疏》,以他為一個例子,這就是依智不依識。窺基是玄奘大師的學生,玄奘大師有《彌陀經》的譯本,玄奘的徒弟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不用老師的譯本,還用羅什大師的譯本,這就是智慧的抉擇,不是感情的抉擇。要現在人感情的抉擇,我當然要註解我老師的譯本,我怎麼可以註解別人的?我老師翻得不比別人差。那就感情用事。兩個雖然翻得一樣好,一個已經流通,一個還沒有流通;已經流通了,我們就幫助它流通,沒有流通的就放在《大藏經》留給後人做參考。你看這是什麼樣的心量?沒有一絲毫的私情,純粹是理智。舉他做例子,依智不依識。
第五尊「法幢佛,表為眾生作擇法眼(替眾生抉擇法門),建法幢,立宗旨,大行教化,福度眾生」,這是弘法利生事業達到顛峰的時代。像我們中國在隋唐時代,八大宗的建立,祖師大德輩出,在我們中國歷史上稱為佛教的黃金時代,就是表這樁事。我們依照經典理論、方法來修學,佛法黃金時代還是一樣可以重現,特別我們希望能重現在我們這個時代。
末後「持法佛,表自他依教修行實證,佛法始終重實踐故」。佛法重在實行,不重在言談,言談是不得已,是勸勉別人。要緊是要把道理明白,方法懂得,依照這個理論、方法認真去做,要把佛法變成我們生活,變成我們的行持,這才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
末後講到上方,上方一共有十尊佛,十也是代表圓滿。《彌陀經》上以七表圓滿,《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用十表圓滿,這裡頭是代表大圓滿的意思,「表覺行圓滿,一生成佛」。第一尊,「梵音佛」。梵是清凈的意思,「表舍四相四見,說法清凈,無有染著」。《金剛經》前半部講的是四相,後半部講的是四見,我們要記住。菩薩不容易,不是說哪個地方有傳戒的,我去受個菩薩戒就當了菩薩,那個菩薩是掛名的菩薩。佛承不承認?很有問題。要拿《金剛經》來對照一下,《金剛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佛不承認,這不是菩薩。那我們受了菩薩戒,問問還有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還有,自己以為是菩薩,佛菩薩就不承認,這不是菩薩,要知道!你看看功夫到這個層次,這是真正的菩薩,四見、四相都破了,說法清凈,無有染著。
「宿王佛」,這個宿是星宿,我們夜晚看星星,星星之王,星星裡面最大的。我們不要從實體上去看,就是肉眼看到晚上的天空,晚上天空,星星哪一個最大?當然是月亮最大,完全是就肉眼現前的境界,所以把月亮比作星星之王。「表大乘菩薩道法,無上道之徑路也」,修行法門當中,確確實實大乘比小乘好修,大乘比小乘容易成就。為什麼?小乘偏重在事相上,對於事相的執著很重。佛法我們知道自始至終是不執著的,佛跟我們講,破人我執就證阿羅漢果,超越三界;破法我執,這就是破法執,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由此也可以說,佛法無非是破執著而已。那我們這樣也執著,那樣也執著,執著那麼堅固,這個問題就嚴重了。當然在初學的時候,佛有許許多多的禁戒是要我們執著的,那是什麼?那是初學;不是叫你永遠執著,永遠執著你就成不了佛。你看看「阿含」裡面執著很深,「方等」裡面就淺了,到了《華嚴經》完全沒有執著,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哪來的執著?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所以,我們從分別、執著逐漸逐漸的舍,這個分別、執著用意在哪裡?幫助我們修清凈心,目的在此地,這一點諸位一定要知道。舍執著,舍執著不是在事相上舍,是在心地上舍。事相上為什麼不能舍?事相上如果舍,你自己成就了沒錯,你度不了眾生;不但度不了眾生,反而害慘了眾生,被你害了。為什麼?眾生修學拿你做榜樣!你如果樣樣事相上都捨棄,都不再執著,別人學你還得了嗎?你成就了,別人沒有成就。你這個不執著,身心清凈;人家要是不執著戒律,他就破戒、犯戒,他將來要墮落三途。所以事相上,就是佛也持戒。佛還要持戒嗎?佛持戒給眾生看的,佛心裏面有沒有?心裏面絕對沒有;如果有,他心裏面還有一物,六祖講「本來無一物」,他心裡還有個戒那就壞了,他就不能成佛了,這一點要知道。心地不執著,事情要執著,這個千萬不能夠發生誤會。
「香上佛」這是表禪宗,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六祖「傳香懺悔」這一章,曹溪原本《壇經》裡面這一章是第五章,教給我們的方法。這就是以禪來教學,這是大乘當中的大乘,在大乘法裡面禪是捷徑,是最快速的一個法門。
第四尊佛「香光佛」,香光是表凈宗念佛法門,《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裡面「香光莊嚴」,所以凈宗又稱為徑中徑又徑。大乘是捷徑,禪是捷徑裡面的捷徑,凈土是捷徑捷徑裡面最捷徑的,香光佛來代表這個。你看在這個裡面,無量法門它統統都含攝到了。
後面,「大焰肩佛,表以最上法與人,一生成佛,是以凈宗祖師,尊稱大師也」。佛門稱大師,我們知道大師是對佛尊稱,現在人已經亂用,這個很不好。你看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都稱大士,都沒有稱大師,你這個法師稱大師,居然比觀音、勢至還高過,你成佛了,成佛才叫大師,這個不可以。中國歷代的祖師都不稱大師,教下的,皇帝的老師稱國師,禪宗裡面稱禪師,律宗裡面稱律師,翻經的這些法師稱三藏法師,沒有人敢稱大師的。現在有不少人稱大師,我們聽了很難過,太過分了一點。這是佛學常識,應該要知道。我們稱人家大師,好像是對人家很恭敬,實際上是罵人的,你們想想對不對?超過了,罵人!挖苦人!這不是真正尊敬人。所以稱呼很重要,不能不謹慎,這是禮節,非常重要的禮節。
凈土宗的祖師被大家尊稱為大師,有它的道理。因為度一個眾生,度一個人,在一生當中真正度他圓成佛道,只有佛才有這個能力,菩薩還沒有這個能力叫你一生當中圓滿成佛。凈土宗的祖師稟承十方一切諸佛的教誨,勸人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所以這個法門跟諸佛直接教眾生的方法沒有兩樣,所以可以稱他為大師。凈土宗的祖師被人家稱大師是這麼來的。所以這個法門是直接教人一生圓滿成佛,這是跟其他法門不相同的。
第六尊「雜色寶華嚴身佛,表一生圓滿,唯華嚴詳之」,這尊佛代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經中之王。「尤證實念佛法門為究竟旨歸也,應深思也,師法善財可矣」,這個前面也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文殊、普賢、善財都是選擇念佛求生凈土,不退成佛的法門。以上這六尊佛把所有的佛法統統包括盡了。
第七尊,「娑羅樹王佛,表圓證究竟堅固,為大法王,密凈不二也」。娑羅樹王是堅固,這是代表密法,顯密不二。前面是講的顯教,這一尊表的是密宗,顯密圓融。
後面這三尊佛,「寶華德佛」代表圓滿報身;「見一切義佛,表千百億化身,五眼圓明,普應群機」;「如須彌山佛,表清凈法身,為一切法之理體」。末後三尊佛是「圓證一體三身」。
所以我們把六方佛的佛號從頭合起來一看,就曉得他表顯的意思實在是太圓滿了,告訴我們怎樣發心、怎樣修學,修行當中自行化他,在某一個歷程當中我們應該如何修法,到最後圓滿成佛。所以這六方佛不能含糊籠統輕易的念過去,他雖然是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本身德號裡面,教給我們念佛人從初發心一直往生不退成佛的整個歷程。我們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一生修學當中,自己不管遇到什麼境界,順境、逆境我們都可以從容突破,都能夠達到修行圓滿的境界。
後面結論說,「以上略出佛名號,含意甚深,密示念佛人,自初發心至圓滿菩提,一生成辦之歷程旨要;如華嚴五十三參,不可不知也」。佛度生,眾生接受佛的教化,「其間難易深淺,總在於緣,緣之所在,恩德弘深,種種教啟,能令歡喜信入,能令觸動宿種,能令魔障難遮,能令體性開發,諸佛本從法身垂跡,固結緣種,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也」,這幾句話我們略說一說。什麼叫做緣?我們常講有緣跟沒有緣,還是要歸到第一天晚上跟大家所講的「孝親尊師」,這就是緣。如果你對這個老師沒有一點孝敬之心,那就叫沒緣。沒有緣怎麼樣?這個老師再有學問,再有修持,再有善巧方便,你不相信他,你不肯聽他,不肯接受他教導,這就叫沒緣。還有一種現象,他對這個老師非常尊敬、非常恭敬、非常仰慕,可是老師教他東西他不能夠做到,那也叫沒有緣。
真正有緣,是老師的教導百分之百的服從,百分之百的依靠,這個緣是圓滿的。如果打個折扣,能夠做到百分之八十,還算是有緣,緣不太圓滿;能夠再打個對摺,做到百分之五十,也算是有緣,緣淺而已,緣不深;完全不理會,陽奉陰違,那就一點緣都沒有。所以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佛法自始至終都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孝親尊師,尊師就是孝親圓滿的表現。不尊敬老師就是不孝親,因為父母親愛護兒女,總希望兒女親近好老師,接受老師的調教。兒女、做學生的不肯聽話,父母就憂心,這就是不孝,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今天因為晚上我們寺裡面還有十幾堂的佛事,他們告訴我,我們今天講經就到這個地方圓滿結束,希望我們將來還有更殊勝的法緣。
推薦閱讀:
※阿彌陀經對現代人的啟示(第四集)
※[新浪網] 從《山楂樹之戀》看現代人的貧窮與富有
※現代人不生病的智慧...
※[轉] 現代人的報應,為什麼來得快、來得猛?
※不是沒時間,只是你太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