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薦書|馬戛爾尼使團畫家筆下的中國

從 18 世紀開始,西方人就在十分認真地觀察中國。他們畫了大量的圖像、拍攝了大量的照片,並將其帶回了西方,讓西方人看見中國是什麼樣子。

作為馬戛爾尼使團隨團畫家的助手,亞歷山大在從澳門到北京的往返旅行中,創作了大量反映當時中國風土人情的畫作,隨後在歐洲引起轟動。這是西方畫家第一次如此詳盡地觀察和描繪中國,也是將中國描繪得如此充滿神奇浪漫色彩和異國情調的最後一個時期。

《西洋鏡:中國衣冠舉止圖解》(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收錄了亞歷山大僅有的兩本著作《中國的服裝》《中國人的服飾和習俗圖鑑》中的繪畫作品、搭配的文字研究內容及一些罕見的單張版畫。兩本著作合併出版,這在國內外均為首次。

以下圖文摘自該書。

1

乾隆帝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正值乾隆朝末年,此時乾隆在位已六十餘年,國勢鼎盛。但盛世的外表下,潛伏著種種危機,天朝上國的迷夢半個世紀後便被打破了。

圖片中的這個人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乾隆。他終其一生都在操勞國家大事,而且經常到邊疆地區進行高強度的狩獵活動。他已經 83 歲了,但精力充沛得像是 60 歲。他將此歸因於早睡早起的習慣:無論春夏,他都是凌晨兩三點開始處理國事,包括接見外國公使,而太陽一落山就開始睡覺。

官員跪拜乾隆帝

英使覲見乾隆帝

熱河行宮,乾隆帝莊嚴地坐在 16 人抬著的轎子上出現在大家面前

1793 年 9 月 30 日,亞歷山大速寫的乾隆皇帝的肖像

象徵和平與富裕的白色石杖,斯湯頓這樣描述:

這根手杖雕刻在一種中國人稱為寶石的石頭上,長一英尺多

乾隆贈送給使團的隨身攜帶的香囊

亞歷山大根據帕里斯的一幅草圖重現的皇帝熱河行宮的湖泊和公園

位於熱河的小布達拉宮

行星儀以及獻給皇帝的主要貢品

乾隆皇帝給喬治三世的信,放在一個蓋著黃色綢緞的盒子里2

清朝的士兵

中國步兵中的虎威之師

中國人的服裝通常比較寬鬆,這支部隊的士兵則是例外,他們是當地唯一這樣穿著的:緊身,顯現出了四肢的線條輪廓。中國軍隊的傳統服裝煩瑣不便,虎威之師的服裝則更利於軍事行動。傳教士曾這樣描述虎威之師:著裝上有著與動物相似的斑紋,帽子上有耳朵。士兵們佩戴著粗糙的半月彎刀、柳條編的盾牌,裝備良好,以抵禦刀劍攻擊。在盾牌正面畫有怪物的臉,這些怪物像蛇形女妖,且擁有令人驚嘆的超能力。遠處有一個軍事據點,飄揚著大清帝國的黃色旗幟。

全副武裝的士兵

滿族人的統治開始後,除去局部地區的暴亂,中國度過了一段較為平靜的時期,因此,士兵服役也長時間中斷。同歐洲士兵相比,中國軍隊開始衰敗,缺乏勇氣,毫無軍紀,經常可以看到很多士兵耀武揚威。軍隊士兵的晉陞,不僅要求有軍事戰略知識,還要有強健敏捷的身體,對射箭、打槍、刀法等都有較高要求。

下層百姓甚至很羨慕這些士兵,因為他們可以定期得到薪酬,也很少服役,只是偶爾去平息叛亂,或在軍事據點當差。士兵大部分的時間無所事事,只有在上級視察、突然召集檢閱或其他緊急行動時,他們才會把武器裝備擦得鮮亮,擺放得整潔有序。

士兵服裝臃腫,不利於行動,軍事訓練時十分不便。遠遠看去,他們的服裝十分精美甚至英氣逼人。然而,近看便會發現,他們的甲胄還比不上棉布做的被子,上面布滿金屬薄片,裝飾較多,給人一種看起來很好的假象。

圖中士兵頭盔上有冠(唯一有鐵的部分),冠上有盔尖,盔尖上有染色馬鬃毛流蘇。胸前那塊寫有所屬兵團,前面的盒子已經破了,裝著箭鏃、弓弦等。緊挨著弓箭下面的是刀鞘或箱子。

穿著常服的士兵

中國軍隊並不像人們認為的那樣令人敬畏,他們很軟弱,也不像西方士兵那麼有勇氣。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的軍事教育不能激起一個民族的勇敢精神。自從滿族人征服漢族後,他們考慮的是怎樣保持長久的享樂與和平。

每個士兵,無論結婚還是生男孩都可以從皇帝那兒獲得一定賞賜。同樣,在他死後,他的家人也會得到撫恤。

漢族或蒙古族士兵穿著黑色短上衣,邊緣是紅色。下面是同樣布料的衣服,有長套袖。天冷時,他們會再多穿一兩件衣服。他們的後背上緊緊插著一面絲製旗幟。如果有50人一起這樣穿戴,就會顯得十分有男兒氣概。

士兵的弓是彈木做的,外面裹著一層角皮。只有臂力達到 70 至 100 磅的人才可以拉開這張弓。繩子由細絲密密製成,箭頭是鋼質的,製作精良。他們的彎刀儘管製作粗糙,卻也可以同西班牙最好的刀相媲美。中國軍隊建制包含騎兵和步兵,有 180 萬人。

一群士兵

在中國偏遠地區的大道和內河航道的兩旁 , 每隔一段距離就會設立一個哨所。一般會駐紮五至十幾名士兵,有時會更多。這些士兵主要負責傳遞信件及協助地方官平定騷亂,他們也是清軍的主體。每個哨所的附近都會有一個高高的木製瞭望塔,主要用於遠望觀察和同附近哨所聯絡。這些兵勇平時也要種田和參加其他勞動,只是在外國使節和官員經過時,才穿上禮服恭候。一般要燃放三響煙花,以示敬意。

火繩槍兵勇

無論是在服裝、建制還是日常功能上,大清國的軍隊都與其他民族截然不同,其軍隊主要由兩支差異化比較大的隊伍構成。一支完全由蒙古族人組成,主要駐守在蒙古族和滿族邊界的幾個省份和清朝的重要城鎮。另外一支由漢人組成,主要駐守在一些小而偏遠的城鎮或地區,負責當地的治安、稅收管理、糧倉守衛以及充當地方官的隨從。

在道路、運河及河流邊,每隔一段距離都會設置一個正方形的哨所,駐紮 6~12 名士兵。他們負責處理道路上的爭端,兼或傳遞一些官方文件。每當清朝官員或者外國公使經過時,他們都會身著盛裝,穿上由棉絮填充的胸鎧和護肩,戴著硬紙板做成的頭盔,但這並不妨礙他們表面上的威武。其背後還會插上一面三角旗,如圖中所示。

清兵的火繩槍跟葡萄牙人的類似,所以很多人誤認為是葡萄牙人將其傳入了中國。其實早在歐洲人到來的幾個世紀前,火藥已在中國廣泛使用。有些大的火繩槍會有一個支架,插在地上以固定槍支和提升高度。

手持火繩槍的舟山士兵

中國人很早就知道如何使用火器和火藥,但是自從被滿族人征服後,火藥就主要用於日常禮儀致敬和煙花爆竹了。中國人對後者的製作和使用非常嫻熟。

中國軍隊紀律鬆弛,優勢僅僅體現在數量上,這完全不能彌補軍事戰術和勇氣的缺失。士兵服裝笨重,南方的一些服裝甚至帶有刺繡的里襯,令人呼吸困難。士兵右邊掛著橢圓形的盒子,左手拿著橫放的大刀。火繩槍粗製濫造,槍口處竟然有分叉。

令人震驚的是,儘管已有手藝精湛的匠人做出與西方相媲美的毛瑟槍,但中國政府仍在使用這種笨重的武器。

圖中後面的背景是一個軍事據點,一些士兵正在站崗。塔樓上的士兵正在敲鑼召集哨兵,告知岸上有人到來,要以軍禮向來人致敬。

步兵

無論是條紋的著裝,還是盾牌上猙獰的獸首,都是為了顯示士兵的威武。其實連中國人自己也承認,藤木盾牌上的可怕獸面不過是為了想嚇跑敵人,它們並沒有像表面顯示的那麼兇猛。這個步兵營操練時的姿態也很奇怪,像江湖藝人翻跟斗一樣疊成一團蹦來蹦去。出征時,他們代表天、地、月亮、五行、蛟龍、神龜,也難怪說清軍的軍事策略十分荒唐可笑。據說法國傳教士錢德明正在編一部有關中國軍事策略的巨著。

弓箭隊的掌旗官

弓箭是中國最原始的武器,也稱得上是最野蠻的攻擊性武器,直到現在,中國士兵依然喜愛弓箭多於火繩槍。滿族人如此鍾情於它,以至於射箭成了皇子的必修課程。中國的弓很大,滿弓對力量和技巧的要求比較高。因此皇帝常在右手拇指上戴枚扳指,用以拉弓撥弦 , 尤其是在每年夏天狩獵時。每當閱兵時,不單上級軍官,就連每一排的第五、七、九位兵勇的背後也會插上小旗幟。從旗幟上的方塊字可以看出掌旗者的官銜及其所屬的部隊。

陳列兵器的架子

在中國,靠近城牆的哨所、兵營和武器庫里,一般可以看到這樣的兵器陳列架,上面放著清軍騎兵、步兵、炮兵和弓箭手所用的各種攻防武器

騎兵

八旗騎兵給人的感覺十分平庸和不正規,根本就不像是英勇善戰的士兵。英國使團看到的騎兵,除了送信和協助皇帝狩獵,就沒有其他的用處了。圖中的騎兵身上只佩戴著普通的武器,有弓和短刀等。

旗手

1793 年 9 月 30 日上午,大使及隨從人員繼續北上,按照慣例到北京覲見皇帝,而皇帝正在從熱河避暑歸京的途中。在這種情況下,目光所及的道路兩旁擠滿了官員、士兵、旗手、絲綢編織的大傘和其他象徵皇室的東西。圖片上帝國士兵手持鍍金旗牌,旗牌上通常寫有皇帝年號等。士兵身著棉布衣,腰束黃色腰帶,腿部用紗布纏住。頭戴草編的帽子,系在下巴上,冠上配有紅穗子,中間有羽毛。與其他中國人的習慣一樣,他的刀柄放在後面。

軍事基地

在中國,軍事據點沿著運河或馬路建立,那裡通常有八到十個士兵駐守。毗鄰的據點之間有可以瞭望的塔樓,視野更開闊。緊挨著的是五個錐形石墩,用於放置易燃物品,及時警示外敵入侵或者暴亂。屋子前面是簡易的牌樓入口,上刻銘文,附近軍旗高高飄揚。左邊是木質結構的屋子,存放著不同的武器,如矛、火槍、弓箭等。

正在經過的船隻上有雙層傘,彰顯著官員的身份地位。士兵點燃了三隻炮仗,以示尊敬,並列隊歡迎官員的到來。通常情況下,在中國的歡迎儀式上,炮仗從不超過三個,直立點燃,以防發生變故。

亞歷山大根據自己看到的一些細節組合成了這幅軍隊生活的日常情景:

弓箭手、騎兵、馱著重物的駱駝

一隊士兵在兵站前整齊地列隊,其中一名士兵敲鑼向使團致敬

使團受到騎兵隊的歡迎,各種不同顏色的旗幟飄揚在沿運河排列的士兵中間


推薦閱讀:

從爵本位到官本位(增補本) | 薦書
其實,你和雷軍之間只差了···
影響世界的100本書 & 30部必讀的經濟學經典
【薦書】《行囊里的天平:在密歇根讀法律》

TAG:中國 | 畫家 | 薦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