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和太極拳比較研究2
作者朱在軍
2.筆力與纏絲勁
2.1 古今書法愛好者,反覆強調正確運筆,歸根到底為了一個目的,就是要使書法線條具有強勁的筆力。劉熙載說:"草書尤重筆力。蓋草勢尙險,凡物險者易顛,非具有大力,奚以固之?"金聖嘆在《水滸傳》第四十一回總評中說:"嘗觀古之學劍之家,其師必取弟子,先置於斷崖絕壁之上,迫之疾馳;經月而後,授以竹枝,追刺猿猴,無不中者;夫而後歸於室中,教以劍術,三月技成,稱天下妙也。聖嘆嘆曰:嗟乎!行文亦猶是矣。夫天下險能生妙,非天下妙能生險也。險故妙,險絕故妙絕;不險不能妙,不險絕不能妙絕也"。劉熙載以"力屈萬夫,韻高千古"八個字來評論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康有為說:"行草之美,亦在"殺字甚安"、"筆力驚絕"二語耳,大令沉酣矯變,當為第一;宋人講意態,故行草甚工,米書得之;後世能學之者,惟王覺斯耳。"這些啟示我們,某種運動動作的強度,取決於它偏離正常位置的角度。不論筆力的強弱或是纏絲勁威力的大小,都和力的反向、速度以及氣勢的變化有密切關係。
書法"以力為美",主要是指用書法線條來表現客觀世界中的"力"的形象;不可曲解為在書寫時亂使蠻力。書法家胡小石曾形象地指出,書法線條應該象"鐘錶中常運之發條",而非"湯鍋里爛煮之麵條"。太極拳大師的筆力未必強,寫的字未必有力,手無縛雞之力的老書法家卻可能寫出蒼勁雄強的書法作品來。"力"在線條中的表現是書法創作所應攝取並加以熔鑄的形象。諸如"鐵畫銀鉤、長槍大戟、金剛努目、力士揮拳"等詞語,之所以常被用來形容古代法書,就因為它們相當生動地說明了書法線條對於客觀世界中"力"的形象的藝術再現。至於"入木三分、力透紙背"等既是對"力"的形象的誇張的比喻,也是對筆力或勁的一種內在要求。
筆力強勁是對用筆的總體要求,它包括"準確的用力"和"用力的準確"兩個方面。由於"力的形象"在客觀世界中的表現形式是豐富多彩的,用筆若作不到上述兩個方面的高度統一,就不能很好地再現各種美而有力的形象。有人誤解筆畫中的"力量",以為只要自己使勁去寫就能出現。其實,筆畫的"有力",是由於它的軌道準確,給觀者以"有力"的感覺。如果下筆、行筆時"指"、"腕"、"肘"、"臂"等任何一處有意識地用了力,那些地方必然僵化,而寫不出美觀自然的"力感"。
筆力的表現,有的從外表上可以看出有力,有的在外表上看不出有力,骨子裡卻是蠻有力。這正如打太極拳,動作舒緩,態度從容,外表上顯得不如球賽緊張有力,其實力量全在骨子裡。勁生於筋,力生於骨。當然,超級球星的發力是個例外。古人論用筆,反對浮在外表上的力,尤其是裝腔作勢的力,把它斥之為"劍拔弩張"。認為只有在平凡的一點一畫中蘊藏著無窮的動力,才雋永有味。"用筆"和京劇發音同一道理,氣從丹田中走,聲音要衝出去(陽勁),喉嚨里又把它拉回來(陰勁),不使它輕輕放走、脫口而出,用力控制住,才沉著有力。"欲左先右、欲下先上","筆欲前而意欲後",好象一輛載重板車從高坡上下來,不是向前推,而是向後拉,一步步地放下來。在矛盾的運動中產生力量。如果在紙上順手畫幾筆,筆毫抓不住紙,一滑而過,就很難表現出筆力。我從1986年開始,跟隨張海先生學習書法至今,每次拿著自己的習作向他請教,他總是說:"筆力太弱,要下工夫臨貼"。
中國書法是純粹土生土長的藝術,點畫之間無不表現出地道的民族作風和民族氣魄。它的"以力為美",實在是從一個側面深刻表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熱愛生活、不畏艱難、奮發向上的優美性格。在書法藝術實踐活動中,重視"以力為美"從來都是和"含蓄"、"醇厚"、"純正"、"樸實"等要求緊密結合。因此,所謂"以力為美"乃是一種風格很高的、百鍊成鋼的內勁。至於那種張牙舞爪、色厲內荏、面目猙獰、霸氣逼人的低級表演,則歷來和我們的民族風度格格不入,在美學上始終是被認為十分醜惡的。
2.2 "纏絲勁"是太極拳練習過程中須時時強化的關鍵因素。螺旋式的纏絲與太極拳名稱的由來有著密切的關係,這種螺旋式的運動是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活動方式,為世界所罕見。在體育鍛煉方面,它能促使全身節節貫串地運動,並由此進到內外相合、一動無有不動的境界,這對內臟器官能起到按摩的作用,促進大腦皮層的發育,從而進一步增強整個有機體的活力;在技擊方面,它能有效地保護自己,免遭日常所遇到的不法侵害。
陳鑫說:"吾讀諸子太極圓,而悟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他認為"河圖"實為纏絲勁之祖,單開如"一"字,兩頭合住、周圍撐開,則為太極圓圖。他這樣論述纏絲勁:"太極拳,纏絲法也。進纏、退纏、左右纏、上下纏、里纏、外纏、大小纏、順逆纏,而要莫非"即引即纏、即進即纏"。不能各是各"著",若各是各"著",非陰陽互為其根也。"纏絲勁運行在肢體外部表現為"纏繞",在內表現為"抽絲"。抽絲是旋轉著抽出來的,因為"直"抽於旋轉之中,自然就形成一種螺旋的形狀,這是曲與直對立面的統一。由於在纏的過程中,伸縮其四肢會產生螺旋的形象,所以拳論說,不論開展的大動作或緊湊的小動作,千萬不可離開這種對立統一的、渾然一體的太極纏絲勁。這種螺旋所走弧線尤如子彈通過槍膛中的來複線後,運行於空中既有螺旋形的自身旋轉,又帶有拋物線形的運動軌跡。具體到練拳者身上,就是在一動俱動的要求下,掌心由內往外翻或由外向內翻,使之形成無盡頭的形象。表現在上肢為"旋腕轉膀",下肢則是"旋踝轉腿",表現在身軀則是"旋腰轉脊",三者結合起來,形成一條根在腳、主宰於腰而形於手指的空間旋轉曲線。任何外力壓在這根螺旋桿上,都可能很自然地被旋轉落空而化去。這好比地球環繞太陽運轉走弧線,同時它本身還自己旋轉著一樣。
太極拳的核心技術構成是"知己知彼"和"得機得勢"的懂勁功夫。所謂以柔克剛、以小制大、以慢制快、後發先至、捨己從人只是其具體表現。懂自己勁從盤拳走架中得來,著須練熟;懂別人勁須從推手中來,力從人借。欲求知人,必先知己,這是認識事物的過程。欲使走架子的"知己"功夫達到高度純熟境界,則必須做到內外相合與節節貫串,進而練成周身一家的功夫,而這些都產生於螺旋式的纏絲。纏絲勁不是作平面畫圈,是立體畫圈"十字亂環術"。這樣的拳法練習,對書法練習者在生理和勁力上掌握、體會"旋按、纏行、捻提"等運筆技能,具有其他訓練方法不可比擬的作用。
我們在書寫漢字的過程中,每作一點或划出一畫,都須將筆按下運行,然後提起,如此連綿不斷,反覆提按,方成一副書法作品。若將"纏絲勁"運用其中,連續"旋按"、"纏行"、 "捻提",這樣既避免了書寫中常出現的刻、板、僵、直、呆、滯的毛病,又能增強筆力,大大提高點畫的質量。"旋按",微加意念,要體現出將青藏高原按入太平洋最深處的感覺;"纏行"則如掙脫五條巨蟒的纏繞而行;"捻提"要有將沉入海底的萬噸巨輪拖上來的意識。它們客觀上要求,書寫者在運腕非常熟練的基礎上運指,指、腕、肘、肩、胸、腹、股、膝、踝、足並用。凡書要筆筆按,筆筆提,辨按尤當於起筆處,辨提尤當於止筆處。書家於"提"、"按"二字,有相合而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須飛提,用筆輕處正須實按,始能免墮、飄二病。
"旋按"與"捻提"動作的本身即是"纏行"。旋轉力的方向、大小、落點與紙張、石材等載體的反作用力共同構成筆力。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曾以紙比作陣,筆比作刀,心意為將軍,結構似謀略。兵家稱讚某將神勇,素有能在萬馬軍中殺得個七進七出之說。"旋按"便是殺進,"捻提"便是殺出。太極拳有把身體練至如同小薄紙片,放進高速旋轉之渦輪機,能平安出入的比喻,雖經歷兇險,卻毫髮無傷。可嘆的是我們平時習字或打拳太隨己意!輕舉妄動,白白浪費了太多的紙墨和時光!強勁筆力與威力無比的纏絲勁的獲得靠我們長期下苦功夫修鍊,張海先生對一些不願下真功夫、喜歡玩"花活"的書法家曾提出過善意的批評,說他們的作品似"方磚鋪地,有面積,沒高度"。太極名家陳有則先生說,太極拳與少林拳在本質上並沒有人們所想像的那樣大的差異,不論哪一家,關鍵在練習者下不下功夫。不下功夫練不出來"勁",速度想"快"快不了,就只有挨打的份兒。這些都特別值得我們深思。
3. 執筆與樁功
3.1 關於執筆,古人"雙鉤法"要求:引食指加大指之上,置管於食指中節之端,以上節斜鉤之,大指以指尖對中指中節拒之,則管當食指節灣,安如置床,大指之骨外突,抑管以向右,食指之骨橫逼,挺管以向左,則管定。然後中指以尖鉤其陽,名指以爪肉之際距其陰,小指以上節之骨貼名指之端,五指疏布,各盡其力,則形如握卵,筆鋒隨指環轉如士卒之從旌麾矣。這與太極拳在練習擒拿與走化時"轉骨鎖節"的要求相一致。昔秦丞相李斯見周穆王書,七日興嘆,患其無骨,卻對其"無骨"的原因不甚了了。如果有幸早點接觸到太極拳中的"轉骨法",他也許會少興嘆幾日吧!
蘇東坡曾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其實,書寫各種大小不同的字體還是有定法的。只有虛而寬,才便於書寫各式各樣的點畫。不"虛"便難以發力,難以寫"實";不"寬"便限制了運筆的靈活性。古人執筆強調"指實掌虛"。"實非僵死","虛非鬆懈",東坡先生對此有較深的認識。他曾說;"獻之少時所書,逸少從後取其筆而不可,知其長大必能名世。仆以為知書不在於筆牢,浩然聽筆之所以,而不失法度,乃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獨以其小兒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味實不在筆。不然,則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書也。"他認為能否把字寫好,並不在於執筆是否牢固。大力士寫出來的字,僅用蠻力,不得筆法之妙,一樣寫不出富有骨力的點畫 。
3.2 在學習太極拳套路之前,大多數武術家認為一定要先學"站樁"。太極拳大師陳慶州先生常說:"太極不站樁,等於瞎晃蕩。"練站樁功的目的,是為了"培根",如栽樹一樣,培其根,潤其身,根榮而枝葉自然茂盛。站樁對身體各部位姿勢有嚴格要求,初級階段在外形上要求做到立身中正、虛領頂勁、沉肩墜肘、腕坐手舒、含胸拔背、腹部松靜、氣沉丹田、塌腰松胯、斂臀圓襠、扣膝穩足,在內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高級階段則一切順其自然,"順乎自然找自然",完全不必在乎初級階段的要求。這正如,如果過了一條大河,還踏著所乘之筏去攀登前面幾座高山,筏不離身,顯然是錯誤的。不過,從筏上取下個別繩索、鋼鉤、竹竿等有用之物,以備登山途中所用,也很難就說是不正確的。
太極拳是以養氣為主的內家拳,樁功練習特別重視內在要求。歷來太極拳家,對未入門的弟子從不輕傳"運氣"之法。太極拳名家陳有則先生講:"樁功中的運氣,如同向輪胎充氣一樣,只有沖飽了,才能負重,才好上路行駛,才能保證自己的內、外胎不被軋壞。"(因篇幅限制,具體如何運氣,另行文字畫圖說明。)
樁功要求把雙腳由多個力點練至一個力點支撐全身重量,逐漸完成從浮躁、穩重、輕靈至空靈的修練。在古希臘,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神話傳說:獅身人面獸斯芬克斯雄踞於古希臘忒拜國城外一座懸崖之上。智慧女神雅典娜教給它一個謎語。不論誰經過這兒,都得猜這個謎語。誰猜不中就得被它吃掉。這個謎語說:"早上的時候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的時候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的時候用三條腿走路。在一切的生物中,它是唯一的用不同數目的腿走路的生物。腿最多的時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時候。"這個神話告訴人們:沒有腿或是朽腿就等於沒根一樣,根多了移動起來反而又非常的不靈活。因此,我們在樁功練習中,不光要"培根",還要適時"去根"。也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極其穩重又極其輕靈的高度統一。既可落地生根,又能飛騰升空;既能五洋捉鱉,又可九天攬月。樁功練得好的人,能站立在湍急的河水中而若無其事,即使遭遇龍捲風襲擊,吹出百里之外,也會毫髮無損。也許,龍捲風在剛觸及其皮毛的瞬間,勁力就被化去,根本就吹不動他。
我們認為,執筆是目前我國書法界仍需認真深入研究的重要問題,其總的要求應合於太極拳拳論中所講的"似松非松,虛實互為體用"的原則,使用起來"靈活、方便、自然"是關鍵。畢竟書法家手中所執的不再是普通的毛筆,而是"刀"、是"劍"、是"龍"、是"鑽"。進入書法創作狀態的書法家和真正的帝王一樣,"萬毫"如同萬民一樣無不聽命於心,任由驅遣
推薦閱讀:
※8000年太極真相
※告訴你太極拳為什麼會傷膝蓋及如何預防的方法(道家秘傳大披露)
※趙堡太極雙鞭圖文
※論談陳式太極拳的練法
※太極拳術派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