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御書《金剛經》上
各類經典中般若經最早,而般若經典中《金剛經》出現得最早。唐玄宗推行三教並重政策,從三教中各選一本典籍,親自作注,頒行天下,佛教中被選中的即為《金剛經》。明成祖也曾編《金剛經集注》。
此部《金剛經》系清康熙臨董其昌帖之御筆!原帖由少林寺藏經閣館藏!
康熙一生篤信佛教、酷愛書法,雖然他的書法極佳,卻很少題字,所以康熙御筆在歷代皇帝的筆墨中流傳最少,也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乘佛教經典。本經取名金剛,意為有堅無不摧之功能,比喻智慧能斷煩惱。般若,意指智慧;波羅蜜,意指到彼岸。後秦鳩摩羅什譯,一卷。
在大乘佛教經典中,般若類經典出現得很早。而在各種各樣的般若類經典中,《金剛經》又出現得最早,其份量不像《心經》之過簡,又不像《大般若經》之浩瀚,能說般若之空慧無有餘蘊,被三論宗、天台宗、禪宗、唯識宗作為最主要的典籍奉持。唐玄宗為了推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從釋、儒、道三教中各選一本典籍,親自進行注釋,頒行天下,於佛教中選取的便是《金剛經》,從儒教中選取的是《孝經》,從道教中選取的是《道德經》。明成祖也曾編纂《金剛經集注》,歷代帝王手抄《金剛經》更是不計其數,可見其影響之大。有的佛教徒乾脆把《金剛經》當作全部佛法的代表來信仰、供奉。《金剛經》可以稱為大乘佛學第一經。
《金剛經》敘述,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一千二百五十個大比丘在一起。有一次,到了快吃飯的時候,釋迦牟尼便穿衣持缽到舍衛城中去乞化,然後將乞化到的飯食持回祗樹給孤獨園。食畢收衣缽、洗足,然後端端正正坐下。這時,一個名叫須菩提的長老過來,恭恭敬敬地向釋迦牟尼行禮後,問道:人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怎麼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無上正等正覺」。佛教認為這是一種能覺知佛教一切「真理」,並能如實了知一切事物,從而達到無所不知的智慧。這種智慧是超人的,只有佛才具有。所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下決心一定要成就這種智慧,也就是一定要成佛,這是大乘修行的最終目的。
《金剛經》說釋迦牟尼聽了須菩提的問題,很高興,便回答了這一問題。釋迦牟尼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如夢、如幻;如水面的氣泡,如鏡中的虛影;如秋晨的清露,太陽一出就會消散;如雨夜的閃電,瞬息即逝。因此,我們平時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相,實際上都不是它們的真正的形相。事物真正的形相(實相)是「無相」。所以,世界上一切都不值得迷戀和追求,這叫作「無住」。能真正認識到無相之寶相,能做於世界萬物都無系無念的「無住」,就可以得到真正的解脫。經中說釋迦牟尼說法後,須菩提長老及一切天神、凡人、阿修羅(魔神)都歡欣鼓舞,接受了釋迦牟尼的教誨。
《金剛經》最後有一首偈頌,是這麼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偈反映了《金剛經》思想的精華所在。
推薦閱讀:
※《金剛經》系列開示 88
※堪布益西彭措---金剛薩埵修法問答
※《金剛經》讀書筆記
※說說陳家溝四大金剛的兒子們(二)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釋----(太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