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參長老:《金剛經》之發無上菩提心

發無上菩提心(資料圖)

文:夢參長老

現在我們開始講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過去無論那部佛經,前頭都如是說:佛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時間說的什麼法。這些話不是佛說的,是阿難尊者記的。他說「如是」,只是說這部《金剛經》是我親自聽到的。如是我聞,就是說這部《金剛經》是我親耳聽到的。什麼時候聽到的?佛說法的時候。我在場聽到的時候,就這個時候。

為什麼沒有確定時間?佛說法傳到我們現在,這中間隔了兩千多年啦!兩千五百多年,這個時間沒有一定的標準。我們現在這個時候是早晨九點鐘到十點鐘,那美國這是夜間,你說是那天啊!沒有定體的。拿我們來說,拿陽曆計算,拿陰曆計算,兩個就錯了一個月,你說算什麼時候?所以,佛說法呢,這點呢,非常的善巧,非常微妙,什麼時候,就是我現在這個時候,說、聽的「一時」。

在什麼地方說的呢!佛是說法的主。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祗陀太子的樹,給孤獨長者修的園合起來的地點。佛說法大多數在這個地點,這是個園林,佛的精舍。

有哪些人聽?有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常隨佛眾,佛在那裡說法,這千二百五十人來了,所以,這個法可信。「如是」呢!是指法的體說,不變,永遠不變,就叫如,沒有過患、沒有是非這叫是。這個法,它的體,法的體永遠不變,《金剛般若波羅蜜》永遠不變,永遠都是《金剛般若波羅蜜》。離過覺非就叫「是」,就是對的。

「我聞」,就是阿難自己說的,是我親耳聽到的。阿難說:這部經是我親耳聽到的。這個「我」,不計較,因為阿難證得空義,證得空義了,無我之我,那你雖說世間立法,必須得說個「我」啊!誰記的,什麼時候說過?「我」不要起執著就是這了。是我親自聽到的,不是假的,證明這個法可信。所以佛說法都是「一時」,沒有年月,沒有不同的時間,因緣和合就說。我們這個「一時」,也跟阿難的「一時」一樣的。大家集合到一起,學習《般若波羅蜜》。

「佛」呢!是印度話,印度叫佛陀耶,我們翻譯為覺者,覺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佛」是自覺,說法,讓眾生都覺悟,自己成就了,他也成就了。「佛」是說法的主。在什麼地點說?在舍衛國。在北印度啊,這地點是現在的北印度。祗樹給孤獨園,就是佛當時所居住的精舍,祗陀太子的樹,孤獨園長者的園。合起來供養佛的。還有哪些人聽,聽眾都是哪些人?是大比丘等。有好多?千二百五十人眾,這叫佛的常隨眾,佛經中多有這一千二百五十人在,僅僅《華嚴經》、《地藏經》除外。《華嚴經》沒有比丘,沒有千二百五十人,還有《地藏經》,也沒有千二百五十人,只因佛在忉利天說的,不是在人間說的。

大比丘,為何比丘加個「大」字呢?這一批比丘隨佛久了,出家久了,戒臘,就是受戒的時間長了,德高望重,都是阿羅漢,千二百五十人,沒有一個凡夫僧,所以都是大阿羅漢。

「爾時世尊,食時。」到了吃飯的時候哩!著衣持缽,披上衣;到街上、村落乞食的時候得搭上衣,得搭上大衣。缽就是吃飯的飯碗,印度叫缽多羅,此雲應量器。在我們這就是飯碗。飯碗就是吃飯的工具。到了吃飯的時候,佛也要到外面化緣去乞食。到了舍衛城乞食,也是像平常一樣哩,一家家乞,乞足了,回到精舍用齋。吃完飯了,把衣缽收起來洗乾淨。洗了足敷座而坐。吃完飯,佛就拿草一鋪靜坐了。就在這個時間。

那麼,這段也講一講這個《金剛經》說法最開始的時候,從乞食開始。乞食不叫討飯,其實乞就是乞討,向眾生乞討飲食。這是想說,《般若經》跟平常一樣的,跟那部經都是一樣的,也沒什麼甚深,沒什麼大小,沒什麼差別。佛法如是世間相常住,就是這樣的。這最深妙的法,就在於平常生活當中,並不是很特殊,也不要標奇立異,就是在你時常入出日用之間。說這部經開始的時候,佛象往常是一樣的,到吃飯的時候披大衣到城裡化緣,化完飲食,回到自己住處,坐定了吃飯。吃飽了,把缽洗完了,把它收拾乾淨,鋪草而坐。就在這個時候。

咱講講這個意思,是述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因由。這個因由就是以乞食開始的。《般若波羅蜜》這種妙法啊,跟平常日用之間沒有什麼差別。

「世尊」,是佛的十號之一,佛、世尊、天人師等,都是佛十號中的一號。

「乞食」,佛也是日常吃兩頓飯,都要自己去乞食,有時候日中一食。那時候乞食,不是自己煮飯,都到人家那乞討去,等人家都做好飯了,向人家那裡討一缽飯來吃,吃完了,坐那,這叫正命食。乞食的意思,第一含著不要懈怠,使那個懈怠的人生起慚愧心。第二,我是一個討飯的,向人家求飲食,不要貢高我漫,因為自己也沒有種,也沒有收割,這是第二個意思,消除你我慢貢高。佛在乞食的時候,含著最大的意義就是布施,讓眾生得福,讓眾生能見到佛,消滅業障,凡是能見到佛的都能獲得利益。正有這三大好處,這個次第乞食要平等。佛不分貧富貴賤,挨家挨戶地乞食,不是這家生活好一點,吃的飲食好一點,我專到這家化,這是不可以的。這家貧苦一點,我給他種善根,我專到他家化,也不可以。

佛曾批評舍利弗和迦葉尊者,迦葉尊者乞食專找窮的人,甚至自己吃飯都困難的人家。迦葉尊者專去化他,什麼意思呢!他說這些人啊,沒得福報,很困難,我給他們培福。迦葉尊者專化窮人不化富人,舍利弗就跟他相反的,專化有錢的人。那舍利弗不是想吃好,不是這個意思,他說:他今生的富貴,他如果不布施,不供養僧眾,來生不見得還富有,我讓他保持富貴。

佛說這兩種都不對。應遇到什麼就吃什麼,平等乞食,平等化度,不分貧富貴賤,平等乞化。但是規定,最多不準超過七家,七家都不給你,那今天你就不要吃了,你托空缽就回去了。只能討七家,不是一直等著要要要,那你要上一天,那還行啊。不是這樣的。佛規定的,不許超過七家。你到這家人家不供給你,你就走吧,到二家去,二家人家沒燒熟,或者沒做,或人家裡頭沒有人,那你站了半天,也沒什麼人理你,那你就到第三家去。但是到了第七家也沒有,你就不許再要了。

過去我們有個尊者,過去他就不布施,他雖然成了阿羅漢,但常時托空缽。印度有句話:「羅漢托空缽」。證得了阿羅漢果,都得不到人家供給他飲食,經常就挨餓。沒人供養他,為什麼呢?他過去就沒有布施。佛說的那個因緣就是千二百五十弟子當中的例子。就是說的日常的生活。現在佛乞完食了,洗完缽了跟大眾一樣地敷草而坐,草鋪好了就坐下來了。

就在這個時間,長老須菩提即在大眾中從坐而起。這說明了這些大阿羅漢都是乞食的。時間就是吃飯還沒過午的時間。乞完食,大家都吃完飯了,洗完缽,大家都團坐到一起的時候須菩提請法了,這是說法因緣。乞食的開始,這是這部經說法的因緣開始。在這個時候大眾中的長老須菩提從他自己的座位起來把衣服整理整理:披著衣,調整一下,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單跪,就是單膝跪下。合掌恭敬,請法尊敬的禮貌。

這個時候須菩提長老在大眾之中是上首大弟子,跟佛出家多年了,證得阿羅漢果。他請法有請法的規矩,請法的禮節,把這衣放下,這個衣放到底下,那個時候是雙披肩,把這衣這麼一抄,右膝著地,都是單膝啊,不是雙膝,咱們脆的是雙膝,那時候都是單膝脆著,右膝著地向佛就請法。「希有!世尊!」他在合掌請法先讚歎,讚歎什麼呢!說很難得啊,世尊!

大家看看,天天如是,乞食,洗缽,完了靜坐。

那今天須菩提開了悟了,也是又開了悟了,他自己趕緊偏袒右肩,他讚歎,他說世尊啊!很稀有!很珍貴!很不可思議!就是這樣子「稀有!世尊!」這是請法必須具足的五種威儀,第一個從坐而起,第二個把衣服端正一下,就嚴肅一下,第三個偏袒右肩,第四個右膝著地合掌,瞻仰佛,目不轉睛,一心恭敬來請問:世尊啊,這很難得,很稀有!這麼個機會,就稱稀有。那我向佛請問:「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了三藐三菩提心了,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我以前學經看到這段的時候,須菩提跟佛二十多年了,從出家到證得大阿羅漢,經常在佛的身邊啊,為什麼突然間成為稀有,這是他開了悟了。

開了悟了,心裡頭突然間產生了一種境界,認識到自己,就是向大乘發展。向大乘發展,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如來呢,就是他體性自如,如,如者,就是如如不動,那認識到佛雖然在人間而本無來去,沒有來,來即無來,如來這個意思就是這麼個含義。如是體,來是用,佛本來不動的,應眾生機來到人間護念哩。這地方再加上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說佛以不可思議的法來護持這些個眾生,這就是菩薩,就是以不可思議的法來護念眾生,護念諸大菩薩,這是須菩提開悟了。

他跟佛二三十年了,他發現佛是善護念眾生的,善付囑諸眾生的,這佛天天都是如是乞食,如是化齋那一般見慣了,突然間感覺不同了,那他讚歎佛:佛呀!你希望眾生很快都成佛!那以前須菩提為什麼沒這個念呢,因為以前須菩提還沒發菩提心,這是須菩提的菩提心成就了,就有這個感覺。這個中間說:佛呀!你把這一切大法,佛最甚深的大法付給諸菩薩,讓菩薩去救度有情,使佛法永遠不斷。

菩薩呢,叫菩提薩埵,具足了說,翻譯華言就是覺有情,讓一切有情都能覺悟。都能覺悟,覺悟了,就情斷了,智慧就增長了。一切初發菩提心的人應該怎麼辦?須菩提跟佛二三十年了,今天突然間開了悟了,發了菩提心,向佛請法,說:佛,您是要使一切眾生都覺悟,都能成佛!因為須菩提跟佛二三十年,天天佛都如是啊,今天須菩提感覺不同了,這是須菩提的菩提心增長了。他說:要想度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髮菩提心的話,行菩薩道,怎麼來降伏自己的心呢?因為一切眾生是躁動的,從來不停的,特別眾生心,一天不曉得起幾萬次的妄想分別,騷擾不停的,今天這次法會當中須菩提他有特殊的發現,特別的感覺,才向佛請求,這就是這部經發起因緣。

這個《般若波羅蜜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由須菩提發心,發大菩提心,請佛說這部的《金鋼般若波羅蜜經》。佛就讚歎他,讚歎他,佛言:「善哉善哉。」佛說你問的太好了,問的太好了。善哉善哉是好的意思啊!「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像你說的,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這個不是對二乘人,是指菩薩說的,佛專門給這些大心的眾生,給他們,加持他們,給他們說法。

那須菩提跟佛二三十年,他以前沒發生這個智慧,現在發生這個智慧,請佛說一說,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那佛就答覆他了:汝今諦聽啊!你要問菩薩的成佛之道,菩薩法就是成佛之道,那你不能隨隨便便的聽,得諦聽。諦就是實,諦理啊,諦實,審實而聽,就得觀心,就是囑咐他,得用心聽啊,得要諦聽,諦聽,如理思維,語言有真義,諦聽,得如理思維真義,你要諦聽諦聽,我就跟你說,當為汝說: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該如何住呢,應該如是住,應該如是降伏其心。還沒說你應該如以下所說的住心,要如以下所說的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唯然,是須菩提答覆佛說的,是的,佛,您說吧,我一定的如理思維,好好的聽,高高興興的聽。在這段文,佛一再地跟他說善哉善哉,這是讚歎他啊!所問的問題非常重要,不但是須菩提,當時法會的那些個同道的阿羅漢人,對於未來,包括我們現在,也包括我們今天,能夠全本解說這種法是很不容易的,傳之有萬世啊!這個諦聽一詞啊,是叫須菩提用你的最高的智慧來聽,不要用生滅心來聽,換句話說,我要跟你說的,得用不生不滅的心。

《金剛經》就是不生不滅的法,要用不生不滅的心來聽,就直指般若,要跟你說般若的法門,這個法門是不容易的,是成佛之道,依此法而行就能成佛,你能降伏其心,就是《般若波羅蜜》。降伏其心,假使不如是,你要住在《般若波羅蜜》上來聞這個法,如果不住《般若波羅蜜》上,就是虛妄的,虛妄就不是真實的,那我說了你也得不到利益。這就是無住生心,不住一切法生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是應無所住而降伏這個心,而降伏其心。

假使不能這樣子,你住在虛妄境,住在妄境上,那你聞的法也成了妄心了。要離開妄境,那就是安住無上菩提之道,發無上菩提之心。佛這兒囑咐須菩提,須菩提答:唯然。對,我一定好好聽,就這樣。「唯然,世尊。」答覆佛:我照佛所說,我很希望,很高興,願樂欲聞,佛還沒說呢,佛還沒說法,就是表示態度,須菩提先表個態度。

佛就告訴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呀,心很難被降伏。那麼佛就告訴須菩提,你不是問我嗎,菩薩摩訶薩要行菩薩道,怎麼樣來降伏其心?

須菩提問的是兩個,如何住心,如何降伏其心。佛把住心,降伏其心和著總答:很簡單,不要執著,不要執相,應離開一切相而生心,也不要另外求。什麼是應住之法,沒有,沒有能住,沒有所住,不要著相,要這樣的降伏其心,因為發這種心的廣大深遠。

什麼心呢,發菩提心。咱平常的時候,每位道友,當你受三皈的時候,就是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的人就稱為菩薩。菩薩呢,是菩提薩埵,具足了說是菩提薩埵,就是覺有情,要一切眾生都產生覺悟,覺悟就是明白,這個意思是非常的廣,說是如果發了菩提心的人想要利益眾生的話,那就應該先把自己的心降伏好,總的說,不要執著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是有相的法沒有真實的,要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執著相的人不能學《金剛般若波羅蜜》,要無執著的人才能學《金剛般若波羅蜜》,這是總說的。佛就囑咐須菩提:我要跟你說的時候,你要注意,一切菩薩摩訶薩是大菩薩之中的大菩薩,應該怎麼樣度眾生,怎麼樣降伏其心呢?應該這樣降伏其心。以下就是降伏其心的方法。時間過了吧,就講到這兒。今天我就講到這裡,時間到了。


推薦閱讀:

到底什麼是菩提心?
趙奉心:修學菩提心札記六則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
檢查日常生活是否發菩提心——道證法師

TAG:金剛經 | 金剛 | 菩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