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瓷器「收藏大鱷」王雍剛述說收藏路

瓷器「收藏大鱷」王雍剛述說收藏路本帖最後由 歸心樓 於 2011-1-13 18:36 編輯2011-01-13 09:42:27    來源 : 中國新聞網   -玩收藏。近10年來席捲全國的文物收藏熱,在央視《百家講壇》馬未都的文物鑒賞講座播出之後達到高潮,連帶繁榮起來的還有各種與歷史和收藏有關的書籍和電視節目,尤其是後者,如中央台這幾年相繼播出的《故宮》、《台北故宮》以及一檔叫《鑒寶》的節目,極大調動了整個社會對文物收藏的熱情。我們發現自己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與文物和過往歷史的聯繫如此緊密,好像我們從沒經歷過因時代變遷而導致的傳統文化的斷層。畢竟早30年,文物收藏還是一種讓少數人避之不及大多數人又完全不懂的生活方式。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國內目前有文物愛好者逾9000萬人,可見古玩收藏的確已經成了當下中國社會一個最引人關注的文化話題和財富現象。不能排除這個龐大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只是把文物收藏作為一種投資增值的方式--這個時代通過拍賣導致文物價格飆升成一個天文數字的神話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也正因為如此,文物的收藏和鑒賞風氣大變,至少與過往的大藏家如張伯駒、朱家溍、王世襄他們那個時代相比,動機和目的都不一樣,因此有人斷言,「國內拍賣場上那些一擲千金的世界紀錄,把傳說中的-收藏景觀在我們面前放大到了極致。可是如果這個時代最終產生不了真正有文化傳承的大藏家,這種景觀就缺少風骨,不過是熱鬧的數字遊戲。」隨著收藏熱逐年升溫,馬未都等民間藏家聲名鵲起,成為國內收藏界的標杆人物,但在國內外文物收藏界中,卻一直流傳著一個叫王雍剛的重慶人的名字,他為人低調,又身處文物收藏相對邊緣的西部重慶,只有真正的圈內人才知道,「王雍剛歷代瓷器收藏之豐、精品之多,恐怕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一流。」傳說中的王雍剛如果有人告訴你,「重慶有個藏家的藏品價逾數十億」,你大概不會相信,但這卻是國內外的藏家盡人皆知的秘密。這個傳說中的藏家就是重慶人王雍剛。寶藏 「東宮會所」僅是這「冰山一角」,在國內文物專家的估計中,已經「價值幾十個億」。王雍剛的「東宮會所」位於渝北一所僻靜的小區內,進門大廳陳列著一套清代花梨木大龍床,雕工精美、氣勢非凡。跟文物所佔據幾百平米面積的待遇相比,王雍剛的辦公室卻很簡樸,一點也不張揚。這是一個典型的重慶男人,50來歲,衣著樸素,氣質儒雅,說話中氣十足。東宮會所是王雍剛「以文會友」、「坐而論道」的私人會所,這裡的藏品並不對外開放。會所「陶瓷館」中陳列著數百件宋代「五大名窯」珍品,他指著玻璃櫃中的一件瓷器說,這是「現存北宋哥窯器皿中型制最大的一件哥窯貫耳瓶,高26cm,過去文獻資料中提到的同時期器皿一般型制都比較小,只有幾公分。這個東西存世量已經很少了。」這件瓷器是王雍剛70年代初從一個親戚家收來的,現在國內專家估價上億。在這個展廳中,財富的概念是那樣具體,隨便拿出一件,都是幾百上千萬的價值。比如那件雍正官窯「粉彩過枝福壽雙全盌」,碗上有清代宮廷畫師所繪蝙蝠和壽桃--另一個相同的碗出現在某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甫一露面,就被一個英國倫敦的老牌古董商以5021萬的價格收藏。這件瓷器是王雍剛夫人家傳的藏品之一--作為解放前本市一個銀行家的女兒,王雍剛的夫人也是資深藏家。陳列廳還有大量「元青花」、「元釉里紅」、「元青花釉里紅」瓶、罐,像明代「洪武時期的青花大罐」、「釉里紅三友紋玉壺春瓶」、「明永樂釉里紅龍紋扁瓶」。每一件精美的瓷器後面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和莫測的價格,讓記者有阿里巴巴誤闖藏寶洞之感。記者實在忍不住問王雍剛,目前所陳列的這些高檔尖端瓷器值多少錢?他始終笑而不答。據王雍剛所在收藏協會的一位資深副會長介紹,會所陳列的藏品「不過是他收藏的冰山一角」,記者從另一位重慶藏家那裡聽到的消息則是,僅是這「冰山一角」,國內文物專家「估價幾十個億」。王雍剛雖有上億收藏,生活方式卻有名士之風,「我有兩大熱愛,朋友和收藏,我喜歡唐詩宋詞,現在唐宋八大家我還能背誦幾百篇;我書房中收藏的全是老版線裝書,《二十四史》就有好幾個版本。」有趣的是,會所食堂名叫「御膳房」,其實沒什麼豪奢的裝修,更像一個普通酒樓包間。這裡是王雍剛跟知己聚會的地方,在這裡每年他招待朋友要喝掉1000瓶左右的茅台。他只喝茅台,酒量很大,每天能喝七八兩,「我自己每年平均能喝兩三百瓶」。王雍剛除了是個大藏家,還是成就斐然的民俗學者,「國際學術界關於『中國苗族是美洲印第安人和日本人的祖先』這個觀點,就是我最早提出來的。」[url=#DS]上一頁[/url] [url=#DS]1[/url] [url=#DS]2[/url] [url=#DS]3[/url] [url=#DS]下一頁[/url]收藏分享評分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藏學院派名家書畫。電話:15310078229

回復引用訂閱TOP歸心樓發短消息加為好友歸心樓 當前離線UID237303帖子3723精華0積分3755閱讀許可權10來自重慶在線時間896 小時註冊時間2009-7-16最後登錄2011-1-18

行家裡手

2#

發表於 2011-1-13 18:34 |只看該作者痴迷 一生收藏每一件藏品都能引發我對某段歷史的追思、神往,我經常把瓷器擺在桌子,整夜整夜地看。王雍剛祖籍江蘇南京,爺爺是晚清-民國時期的官員,外公是當時的大鹽商,所謂三代出貴族,舊式大家庭出身的王雍剛從小就受到這種文化的熏陶。在王雍剛的記憶中,家裡陳列的瓶瓶罐罐是就是他小時候最好的玩具,不過真正的收藏還是上世紀70年代從部隊轉業回家以後的事了。70年代初期,王雍剛有一次去親戚家吃飯,對方得知他對「老東西」有興趣,翻箱倒櫃找出一件纏了好幾層絨布的物件,這顯然是主人的心愛之物。這是一件非常精美的素三彩小茶壺,還配有兩個茶杯。茶壺、茶杯的底面用青花書寫了「正德年制」四字楷書款。王雍剛一看,那是明代正德年間的素三彩小茶壺、茶杯,是絕品官窯。親戚說這東西他家傳了好幾代人,平時輕易不示人。以王雍剛當時對文物粗略的知識,這件東西的精美程度在文革前以及文革時期在博物館所看到的官窯瓷器中也是鮮見的。不過那時王雍剛拿不出多少錢,特別想要,又不好意思開口,靈機一動,想到這親戚喜歡集郵,就把孩童時代收藏的10多本郵票拿出來,換回了這把茶壺,「那時大家對文物的概念跟現在不一樣,喜歡比價值更重要」。這套配兩個茶杯的茶壺現在還保存在王雍剛手中,按現在的價格,如果是國內交易,大概在60到80萬之間,如果是境外拍賣,應該在400到600萬之間。為了搞收藏,王雍剛可謂不遺餘力。那時物資緊張,一家人本來每周可以吃上兩次肉,一旦碰上入眼的東西,就只能吃一次了,有時更是半個月一次,家人都開始鬧意見,但他樂此不疲。那時收藏,「主要是去茶館,經常會碰到一些收荒匠拿著各種玉件、瓷器來賣,每次看到好的,我都挑上幾件。當時流出來的東西,很少有假的,一般人對文物興趣不大,放在家裡還是個累贅,碰到收荒匠,能賣幾塊是幾塊,更別說仿製了。再後來就是打聽哪個朋友家有古玩,不管多遠都跑去看,別人見你對這東西興趣這麼大,有時連錢不要,白送。那個時候玩收藏的心態非常純粹,就是喜歡,每一件藏品都能引發我對某段歷史的追思、神往,我經常把瓷器擺在桌子,整夜整夜呆看。」「七八十年代幾乎沒有假貨,那時沒有文物概念,最晚的也是民國仿。」王雍剛說,歷史上出現過幾次大的仿製高峰,一是北宋時期,仿戰國、西周青銅器,在皇帝宋徽宗的倡導下,舉國上下都成了文物發燒友;後來是十八十九世紀,陶瓷成了西方人的愛好,明代的五彩、素三彩、清康雍乾三朝的官窯器皿,明代官窯的青花更是西方人和日本人大肆收購的對象;92、93年的藝術品熱潮,導致贗品大量出現,但那10幾年文物收藏市場也是魚龍混雜,運氣好還是有機會「撿漏」,「國家大力搞建設,很多以前只在史料記載上看到過的東西,在各地施工過程中偶然出土了,又因為各種偶然因素輾轉流落到藏家手裡。」客觀分析起來,導致民間收藏熱出現更重要的一個原因還有國家對私人文物收藏、轉讓的默許,最具標誌性的意義就是1992年北京瀚海文物拍賣公司總經理秦公敲下的第一槌--直到2002年國家才頒布了修訂過的《文物保護法》,新《文物法》規定,公民個人收藏的文物享有自主處理權,可以通過繼承、贈與、買賣、交換等合法手段進行處置而不受干預。允許公民個人收藏的文物進入市場流通流域,允許建立規範的、除國家專營外的文物市場,並賦予其合法的地位--個人對文物的收藏權利至此得到確認,那些隱藏在民間的稀世珍寶終於浮出水面,文物收藏也達到了白熱化程度。重慶 收藏有詐仔細一看,才發現全是景德鎮高仿的新貨,再打電話已經沒人接,賣家人間蒸發了。90年代是王雍剛大量收購文物的時期,那時他已經開始做生意,手裡有了閑錢,整個重慶地區哪裡有文物,他絕對在第一時間趕到,而且每次都是志在必得。因為玩收藏多年,在圈子裡名氣不小,一般手頭持有文物希望變現的人,都會輾轉找到王雍剛,他們相信他的眼力,當然也知道他能出得起價。雖然已經有了極為豐富的鑒賞能力,但王雍剛也不乏上當的經歷。90年代初,他在三峽庫區認識了一個喜歡收藏的朋友,那人面相忠厚,兩人聊得很投機,「有一次他給我送來幾件明晚期青花碗,我很高興地收了;過了一段時間,又送來幾件雲南玉溪窯的元青花罐,東西不貴,而且是開門一眼貨,我又收下了。這樣持續了一年左右,一天那人跑來說,他們地區有一個老頭,搞了幾十年收藏,現在得了絕症,想全部轉讓,藏品大多是明清時代的東西,數量約100多件。我問他需要多少錢,他說大概100萬左右。我讓他把貨送上來,幾天後他拉了一車瓷器來我家,當面開箱,拿出一件青花瓶給我看。那個瓶子是明代空白期青花人物紋梅瓶,絕對是真的,出於前幾次建立的交情,其他的貨我沒看就付了他100萬。過了幾天,我把那批貨拿出來清理,發現很多都是新貨,有很多瓶型、罐型是我過去沒見過的,感覺不對,我再給庫區那人打電話,電話已停機,賣家人間蒸發了。」為了確定這批東西的真偽,王雍剛還請好友--剛成立不久的北京瀚海拍賣公司的秦公以及故宮博物院的幾個專家專程來重慶看了這批東西,「他們認為80%都是高仿品,屬於舊貨的價值也只值20萬左右。」這件事對王雍剛後來的鑒賞收藏生涯產生了很大影響,「看走眼,對個人來說叫花錢買教訓,要玩就得交學費,但如果是專家走眼,就會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所以要慎之又慎」,比如國內有某鑒定權威,在北京發現民間一批彩陶,認為是國寶,報上去後文物部門撥專款收下了。但事情還沒完--不久第二批又到了,只好硬著頭皮又買下來,等到出現第三批的時候,大家就傻眼了,怎麼會有這麼多?最後才發現,這批彩陶是河南一個村子成規模生產的贗品。作為重慶市收藏協會的會長,王雍剛常受邀去企業講課,也經常被一些熱愛收藏的富豪私下請去家裡幫忙鑒定文物,他發現有些人家裡幾間房子全是「新貨」,連一件民國的都沒有,都是高仿瓷器。「這些人致富以後就想玩收藏,這是好事,但有些人針對他們下套,說什麼『要玩瓷器先玩瓷片』--把新貨打碎,不斷給他們送瓷片,什麼五彩瓷、元青花瓷、琺琅瓷等等,他們經驗中全是假瓷片,最後買的當然也只能是假貨。」在王雍剛看來,一件好的藏品可以使人養眼、怡神,又可傳承傳統歷史文化,從投資的角度講,文物收藏也是一個成功率比較高的增值方式,從精神和物質兩個角度講都是好事,「但任何一種投資都有它自身的規律,一切都要按規律辦事,搞收藏不要有僥倖心理,不要一次買一大堆,要一件一件收藏、鑒定,經常請專家或業內人士掌眼,聽一下不同意見。傳統文物鑒定講究『眼學』,就是憑眼睛和經驗的積累來看器物的年代、釉彩、紋飾、進而確定是哪個時期的產物,如果需要,還可進行現代科學儀器檢測,如熱釋光、質子激發X熒光分析法、同步輻射X射線熒光分析等。」民間 山藏海納重慶民間收藏無論是規模還是含金量,並不比北京、上海這些歷史上經濟文化發達的地方差。「重慶的藏家是大隱於市,中隱於野,小隱於山」,王雍剛擔任重慶市收藏協會會長已經10多年,對重慶民間收藏的情況了如指掌,「重慶民間收藏無論是規模還是含金量,並不比北京、上海這些歷史上經濟文化發達的地方差。跟北方相比,文物在重慶這樣的地區更容易保存下來。歷史上北方黃河決口動輒造成幾萬幾十萬平方公里的水災,每決口一次就毀掉一批(文物),南方都是大山大嶺,易於藏匿;其次重慶處在長江上游,沒有大的戰爭,陪都時期各地達官貴人帶進大量東西,逃難路上房子、車子不能帶走,但瓶瓶罐罐相對容易攜帶,因此那一時期給重慶留下了大量豐富的藏品;而北京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西多,但歷史上經歷的戰爭也多,尤其晚清毀掉不少,像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圓明園、故宮這些地方損失的文物根本沒辦法統計,還有全國各地慕名而去購買收藏帶離北京的……」,所以在王雍剛看來,北京文物流失嚴重,完全可能不及外地。正因為這些因素導致瓷器深藏民間,王雍剛才有機會坐擁這些價值連城的孤品。這些瓷器中,讓王雍剛尤為得意的是其中一對「明宣德青花龍紋天球瓶」--台北故宮博物院編著的《明代宣德官窯青花特展圖錄》第456頁標明的「無款青花雲紋天球瓶」由於無款,台北故宮博物院將該物定為永樂、宣德過渡時間所燒造之器。而王雍剛所收藏的這一對無論形制還是紋飾均與台北故宮所藏相似,青花鈷料同為進口蘇麻尼青料,底部露胎無釉,胎質細膩潔白,瓶頸橫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更可貴的是它的高度是50cm(台北那件天球瓶僅高42.4cm),而且該瓶為一對原對。另一件明永樂年間的官窯「青花海水波濤江崖紋三足雙耳長香爐」,在故宮陶瓷專家耿寶昌編撰的《明清瓷器鑒定》封面上出現過,證明「故宮有一件,我這裡有一件。耿先生認為進口蘇麻尼青料在明宣德以後就基本使用完,所以它是無可替代和複製的,非常難得。」王雍剛隨手指著一件明嘉靖年間的「五彩魚藻紋大罐」告訴記者,他有一個浙江富商朋友,2000年從法國佳士得花2800萬拍回一個跟他這個一模一樣的罐子,2003年蘇富比起拍4800萬朋友捨不得賣,去年金融危機爆發轉手賣出6800萬的價格。他手中這件「五彩魚藻紋大罐」,是重慶本地一個朋友轉讓出來的,也是一兩輩人傳承的東西,因此他認為「嘉靖五彩官窯大罐全世界館藏及私人收藏,包括未知曉的估計不會超過十多件。」王雍剛還有兩個朋友收藏的明代永樂、宣德官窯瓷器數以百計,王雍剛看過後認為非常「開門」,國內頂級專家看過後也認為東西很好,「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明代永樂和宣德時期的官窯?《大明會典》中記載,在宣德八年,尚膳監題准燒造龍鳳紋瓷器,差本部官員開出該監樣式,往饒州燒造各種瓷器,一次就燒制了各式龍鳳紋瓷器達443500件,可見明宣德官窯燒制規模之大」,在民間流傳之廣也就不足為奇了。不過歲月流逝,現在這批瓷器,「有的博物館能拿出幾件就非常了不起了。」幾十年下來,王雍剛過眼的東西也有數十萬件了,煉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也奠定了他作為國內「收藏大鱷」的地位。2006年,各省市收藏協會推薦藏品參加全國首屆民間尋寶活動,當時長壽一個藏家拿出一件明代和田玉雙耳杯,幾個文博專家斷定那是「新貨」,王雍剛眼光很准,他從雙耳杯的造型、玉質和玉的浸口(皮殼、包漿)都看出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力排眾議送去北京。那次送展的還有一件東西是王雍剛夫人家傳的明代「和田羊脂白玉三活環手鐲」,這種工藝在乾隆時期就失傳了,在那次尋寶活動上拿了銀獎。而在王雍剛的親自挑選下,重慶那次推薦的5件藏品全部入圍,而另外兩個來自經濟發達地區的省份選送的幾十件文物全部落選。「用事實證明了重慶收藏的底蘊及藏家的收藏素質」,王雍剛點燃一支煙,笑眯眯地說。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藏學院派名家書畫。電話:15310078229回復引用TOP歸心樓發短消息加為好友歸心樓 當前離線UID237303帖子3723精華0積分3755閱讀許可權10來自重慶在線時間896 小時註冊時間2009-7-16最後登錄2011-1-18

行家裡手

3#

發表於 2011-1-13 18:35 |只看該作者4000專家對9000萬民間智慧國內的文物專家在4000左右,而藏家有9000萬之多。這些紅得發紫的名家們,也難免因各種原因看走眼。他們不過是民間藏家汪洋大海中的一條船。談到收藏熱,《百家講壇》是一個無法邁過的話題。「《百家講壇》炒紅了一些人,一夜之間這些人便成了某個行業的宗師巨匠。術業有專攻,學術有專精,世界上沒有門門通的專家。要我看,某個專家在講座和出版的書籍中對中國瓷器有一些看法就有頗多不能成立,甚而荒誕之處,比如,他經常提到的『撿漏』,我認為這是一種病態。你是專家,你去撿人家的漏,故意把一件好東西說得一錢不值,這種行為就叫做欺騙,在古玩行業裡面,所謂的『撿漏』是建立在買賣雙方相互資源的相對公正的基礎上,而不是刻意去計謀。」成名是一柄雙刃劍,對那些紅得發紫的名家來說,坊間在熱捧的同時還流傳著許多關於他們的段子:有人在拍賣會上看中了一件宋代官窯瓷器,托正走紅的某名家幫忙掌眼,該名家斷定是真的,藏家當即花1000萬買走,不料還有人認為是贗品,買主於是通過現代科學儀器進行鑒定,結果硅酸鹽檢測得出的結論也是假的,現在正忙著和該名家打官司;經常在電視上主持文物鑒賞節目的某影視大腕出身的收藏名家更不靠譜,有一次在鑒寶節目上一錘將一件他認定是贗品的宋瓷敲得粉碎,藏家心疼得差點哭了,下來後帶著一堆碎片徑直去了英國,經最先進的儀器檢測證明,那堆已經一文不值的碎片確實是一件貨真價實的宋代瓷器,為此該名家賠了人家20萬。在王雍剛看來,現在收藏界分為兩類專家,一類是學院派出來的國家文博專業的專家。這些專家經過規範的學習、博物館的正規傳承的熏陶,對傳承有序的或自己館藏的文物有資深的發言權,但他們對自己館藏沒有和自己沒見過的文物卻常輕易加以否定。在他們看來,「博物館裡都沒有,民間怎麼會有?」王雍剛認為這就是犯了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的錯誤,「博物館裡的東西也是民間徵集而來的。照這樣的邏輯,那香港的博物會所、日本的許多美術館、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宮,全世界的三大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歷代陶瓷精品,我們國家許多博物館都沒有,難道這些東西也都是假的?」這樣的事王雍剛碰到不少,北京有些專家過去堅稱「民間沒有元青花」,直到前兩年在景德鎮召開的元青花研討會上,在大量事實面前,這些專家才不得不承認民間不但有元青花,而且為數不少。「中國現在城市建設如火如荼,村村通路,推土機一推能推出多少東西來,歷史上有哪個時期出現過這樣大規模搞建設掘地三尺的情況,以前歷代都是盜墓者手裡流出來的文物,那數量根本不能跟現在比。」所以在他看來,現在文物的出土量和市面上的文物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是很正常的,不管是多大腕的鑒賞專家都不能漠視這個現實。另一類專家就是現在社會上提的「實戰派專家」,包括在《百家講壇》上走紅的名家。這類專家非文博專業出身,其文博知識是從點點滴滴的實踐或痛苦的收藏經歷中所積累而來,由於他們不具備在博物館內揣摩、比照、把玩、研究的機會,導致他們的研究認定往往要付出比文博專家更多的精力和心血。由於沒有精準的比照物,他們的收藏是「交了許多學費」換來的,用王雍剛一位收藏實力雄厚的朋友的話說,「我們的眼睛都是人民幣堆出來的。」王雍剛認為部分實戰派專家的眼力高於部分文博專家的眼力,他們的經驗是可取的,文博專家對館藏文物的鑒定,眼力與水準有很多都是正確的,二者若能相互融合,無異是藏界一大幸事。好在國內龐大的收藏隊伍中,這樣的「實戰派專家」人數越來越多。2009年,由中國文物家協會主編,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當代文博專家志》上面記錄了全國現有專家4163人,據有關數據統計,中國收藏愛好者的隊伍達9000萬人,這4000多人的文博專業人員是術業有專攻,但9000萬的收藏大軍中也不乏術業有專精的人。所以王雍剛說,「民間收藏是汪洋大海,博物館是海洋中的一條船。」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藏學院派名家書畫。電話:15310078229
推薦閱讀:

品鑒建盞之三,一方水土,千秋建盞
乾隆皇帝視如珍寶的南宋官窯瓷器,究竟有何妙處?
你是不是對家裡的碗,盤子和茶壺幾乎都沒有印象,甚至想不起來它們是什麼樣子的?
從碎片中看瓷器史|瓷器
瓷器碎了,有沒有什麼手工粘合的辦法?

TAG:收藏 | 瓷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