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回娘家 | 說說中國人心裡的「娘家」
「誰家的媳婦,她走得忙又忙呀,原來她要回娘家,身穿大紅襖,頭戴一枝花,胭脂和香粉她的臉上擦,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身上還背著一個胖娃娃呀……」
這首《回娘家》可謂膾炙人口,幾乎人人都會唱。
正月初二,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都有回娘家的習俗。這一天也叫「迎婿日」,我國各地習俗眾多,雖然形式不同,但都體現了團圓、和諧、和睦的親情。
之所以選在大年初二,是因為大年初一要早起,人們早起後,鳴鞭炮,開福門,迎財喜神,出門叩節拜年。
家家戶戶都是如此,大家都在忙。
而大年初二這一天人們就不用早起了,大家都閑下來,這時候回娘家正好可以和許久不見的娘家兄弟姐妹一起敘敘舊、聊聊家常。
嫁出去的女兒們,便在大年初二這一天,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參加婚禮,父親把女兒的手交到女婿的手裡時,新娘常常會哭。
有個過來人就說,婚禮這天,千萬不要看爸媽的眼睛,不然心裡會很難受,一定忍不住的。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覆水難收,嫁出去了,就是人家家裡的人了。
無論遠近,都是分離。
在自己家是女兒,是被呵護的那個。
到了別人家,是兒媳,是妻子,是母親,是呵護別人的那個。
在自己家,有人慣著。
在別人家,慣著別人。
離開自己的故土,去另一個陌生地方,成立自己的家庭,不能在父母膝下盡孝,從此故鄉是他鄉。
獨生女兒的家庭,更是凄冷,女兒一走,家就空了。
隨著女兒在夫家生兒育女,回家的次數會越來越少,父母親手自己的寶貝交給了別人。
嫁出去的女兒,常回家看看,老父母的心,才能有地方安放。
打斷骨頭連著筋,要親還是娘家人
媳婦和婆婆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最難解的結。
兩代人的觀念不同,沒有血緣,最容易發生衝突。
一家人同在一個屋檐下,勺子總會碰鍋沿。
兩下一比較,媳婦還是會覺得娘家好。
古代常常有外戚專權也這個道理,皇帝年幼,太后往往更倚重娘家人。
娘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
娘家人是從小一起長大的,無論走多遠都是親人,這種血緣上的紐帶是切不斷的。
而外婆對外孫和親孫子也是一般無二。
就像歌謠里唱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乖寶寶,」
「女兒不斷娘家,客人不斷行家」,無論何時,女兒也不會忘了娘家。女婿要上座,一個女婿半個兒
俗語說:「一個女婿半個兒。」結了婚,娘家人等於多了個兒子,但是「半個兒」到娘家,往往是要坐上座的。
絕大多數地方都是把女婿當做「貴客」。
女兒女婿要提前備下煙酒、水果、糕點,娘家人也要擺上豐盛的宴席款待女婿,山東地方要求八個碟子四個碗,十二個菜才算有心意。
女婿要備厚禮,娘家卻取禮很輕,還會有回禮。
這時候就可以看出來了,娘家人完全是把女婿供著的。
原因很簡單,希望他可以好好對自己的女兒。
娘家福,不叫福
一個女兒在娘家有福,不叫有福,到了夫家依然享福才叫有福。
在娘家是女兒,被父母呵護,自然有福。
到了夫家,被丈夫呵護、被公婆接納,在養育子女,家庭瑣事之間依然保持幸福,才是真的有福。
畢竟,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夫家度過的,而不是在娘家度過的。
一個女人如果選擇了一個男人,其實就是選擇了後半生的幸福。
這是一份期待,更是一份信任。
所以,丈夫在這方面要給予更多的體諒和支持,畢竟,每一個忙碌在柴米油鹽中的妻子,都曾經是別人手心的「小公主」。
推薦閱讀:
※麥家與中國文學的「走出去」
※重磅|中國高凈值人群資產配置白皮書:三分鐘了解趨勢
※欣賞中國女服的變遷
※中國古代美女這麼穿?美翻了~
※中國·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