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足癬)類型和治療
病情分析:腳氣是一種極常見的真菌感染性皮膚病。成人中70-80%的人有腳氣,只是輕重不同而已。常在夏季加重,冬季減輕,也有人終年不愈。腳氣分有四種類型:1:糜爛型腳氣 腳氣表現為局部表皮角質層浸軟發白。表皮脫落會露出鮮紅色爛面;嚴重者趾縫間、趾腹與足底交界處皮膚均可累及,瘙癢,多發於3、4、5趾縫間。 用藥:最大的誤區千萬別用 高錳酸鉀、雷佛奴爾、龍膽紫或酒精類的殺菌藥水, 如果要殺菌只可使用 聚維酮碘(碘伏) 碘伏不是碘酒。用少量聚維酮碘完全擦濕腳趾,再用綁帶用 康復新液 浸濕,繞住每個腳趾,1小時後撕開。3天痊癒,一星期內不能碰水 不能碰其他藥水。內服維生素B1 C解毒。 糜爛型原因都是因為濕氣太重,碰水必定複發。 中藥方法:(1)枯礬、黃柏、五倍子、烏賊骨,任選一種研末備用,洗凈腳後撒於患處。適用於糜爛型。2:角化型腳氣 角化型腳氣癥狀是足底、足緣、足跟部皮膚角質增厚、粗糙、脫屑,鱗屑成片狀或小點狀,反覆脫落。冬季趾縫間皮膚髮生裂隙,夏季產生水皰。 用藥:復方苯甲酸膏或與復方水楊酸酒精交替外用,早晚各一次。最好塗藥後用塑料薄膜包紮,使藥物浸入厚皮,便於厚皮剝脫。 中藥方法:白鳳仙花30克,皂角30克,花椒15克,任選--種,放入半斤醋內,浸泡一天後,於每晚臨睡前泡腳20分鐘。連續治療7天,對角化型有良效。 3:水皰型腳氣 腳氣癥狀是趾間、足緣、足底出現米粒大小,疏散或成群分布,皰壁較厚,不易破解的水皰。數日後乾燥脫屑,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皰,撕去皰壁,可見蜂窩狀基底及鮮紅色糜爛面,瘙癢。 用藥:足部起小水皰,未破潰者,可以先用3%硼酸溶液浸泡,或外搽克霉唑癬藥水、復方水楊酸酊劑一次,然後選用蘭美抒等抗真菌霜劑、溶液。 中藥方法:苦參、白蘚皮`馬齒莧、車前草各30克,蒼朮、黃柏各15克,每日煎洗1-2次。對水皰型或有感染時應用有良好效果。4:腳汗腳臭型腳氣 腳汗腳臭型癥狀很輕,是因足底汗腺分泌旺盛引起。腳汗與遺傳、內分泌失調、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恐怖、焦慮、憤怒等有關,引起身體小汗腺分泌旺盛,汗腺分泌物在細菌、真菌分解下產生穢臭,因此腳臭常與腳汗伴發。大部分患者屬於此種腳氣類型。 此外,足光粉於濕熱下注所致的角化型手足癬及臭汗症,具體用法可見說明。 建議要保持腳的清潔乾燥,汗腳要治療。勤換鞋襪,趾縫緊密的人可用草紙夾在中間,以吸水通氣。鞋子要通氣良好.不要用別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腳底、趾間癢盡量不要用手抓,防傳染於手指。用藥物治療的同時,對病人穿的鞋襪要進行消毒處理。可用日光曝晒或開水燙洗。 腳氣目前較好的方法是內用和外用藥相結合。內服藥有蘭美抒、斯皮仁諾等,外用藥種類相對較多,一般藥店都有售,口服一般一周,較嚴重的服用二周,一般的患者這樣可治癒,但日後是否再發與你平時的護理有關,本身患腳氣的人對真菌就有一種易感性,若治好後不注意仍較易發,平時注意每天換鞋,最好是兩雙輪流穿,注意鞋的乾燥,每天回來後放置通風處,隔天再穿。足癬百科:癥狀體征: 本病多發於中、青年人,兒童少見,男性一般多於女性。由於病原菌的不同,患者的衛生狀況和體質的差異,其臨床表現也各異。常見有以下四種類型:1:汗皰型 初發為多數散在厚型小水皰,破裂後形成環狀鱗屑,亦可形成多環狀鱗屑,可逐漸擴延成片,皮膚逐漸增厚,自覺瘙癢。2:趾間型 好發於第3、4或4、5趾間,表現為少量鱗屑(圖1),自覺奇癢。病人常不自覺的搔抓,有時鱗屑不顯著,僅感瘙癢,稱為無癥狀型,但常為帶菌者。因搔抓易引起繼發細菌感染,局部形成糜爛,濕潤有滲液。3:鱗屑角化型 表現為足跖、足跟及足側緣有局限性不整形嗜紅色鱗屑性斑片,表面角化明顯,粗糙乾燥,境界清晰或不清晰(圖2)。冬季癥狀較重,易致皸裂。夏季常可出現少數丘疹或小皰。病程慢性,時久皮膚可增厚,趾甲易被累,此型多由紅色毛癬菌引起,病情頑固,難以治癒。4:濕潤糜爛型 此型多繼發於趾間型或汗皰型,多由過度搔抓,常繼發細菌感染,局部炎性明顯,浸漬糜爛,有明顯滲出,自覺癢痛,夏季多見。
推薦閱讀:
※得了腳氣千萬不能吃哪些食物
※腳底脫皮=腳氣?真相在這裡
※白鳳仙花治角化型腳氣效果好
※不可忽視的10個腳癥狀!
※醋水泡腳治腳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