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法句經白話文

雙要品第九  雙要品者,兩兩相明,善惡有對,舉義不單。

  雙要品大意是講:每兩偈構成對比義,相互發明,善與惡相對,說善必舉惡,例舉義理從不孤單以求在對比之中更能明確揭示出其本意。

  〔一〕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於轍。

  譯文:心是萬法之本,心為六識的前導統率,心為主使造作:心若想著惡事惡行,或溢於言或現於行:罪惡與苦惱將自行追來,心中有惡,猶如大車行過之處必留車轍。

  〔二〕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

  譯文:心為萬法之本,心為六識的前導統率,心為主使造作;心若想著善事善行,或溢於言或現於行;福報與快樂將自行追來,猶如投影伴隨身形。

  〔三〕隨亂意行,拘愚入冥。自大無法,何解善言?

  譯文:順隨昏亂之意行事,必將局限於愚昧之中進入昏冥之境:自傲自大不依佛法,哪裡能夠理解美善之言?

  〔四〕隨正意行,開解清明。不為妬嫉,愍達善言。

  譯文:隨順正意行事,開悟知解清凈明達;不做妬嫉之事,敏捷通達美善之言。

  〔五〕慍於怨者,未嘗無怨。不慍自除,是道可宗。

  譯文:對於抱怨之人倍感氣憤,氣憤之人心中未嘗沒有怨恨;不對別人的埋怨感到氣憤,其埋怨自行消除,這一基本的做人法則可以效法。

  〔六〕不好責彼,務自省身。如有知此,永滅無患。

  譯文:不要喜歡責備他人,務必努力自省其身:假若有人明白此理,永永遠遠熄滅(怨恨)沒有禍患。

  〔七〕行見身凈,不攝諸根,飲食不節,慢墮怯弱。為邪所制,如風靡草。

  譯文:意念行為之中只看到根身的清凈之處,不去管束六根,不知節制自己的飲食,散漫墮落且又怯弱,又被邪欲牽制,此種人生猶如大風偃厭野草,毫無自立品格。

  〔八〕觀身不凈,能攝諸根;食知節度,常樂精進;不為邪動,如風大山。

  譯文:若能反觀根身的不凈之本質,管束各種根性,飲食自知節制,常常樂於上進,不被邪欲撼動,此種人生猶如風吹大山,紋絲不動巋然自立。

  〔九〕不吐毒態,欲心馳騁;未能自調,不應法衣。

  譯文:不能除滅心中濁穢,慾望之意在心中馳騁奔騰:不能自我調控,就不該身著袈裟。

  〔十〕能吐毒態,戒意安靜;降心已調,此應法衣。

  譯文:能夠除滅心中濁穢,善守戒律能令心安靜:降伏了騷動心靈已經可以自我調控,如此這般方能身著袈裟。

  〔十一〕以真為偽,以偽為真,是為邪計,不得真利。

  譯文:把真當作假,把假當作真,此乃邪僻之計,不會獲得真利。

  〔十二〕知真為真,見偽知偽,是為正計,必得真利。

  譯文:知道真是真,看出假是假,此乃正見,必能獲得實利。

  〔十三〕蓋屋不密,天雨則漏;意不惟行,淫泆為穿。

  譯文:建造房子不周密,天一下雨必漏水,心不思正道,淫浹意識必放縱。

  〔十四〕蓋屋善密,雨則不漏;攝意惟行,淫泆不生。

  譯文:建造房子完美周密,天雨連綿亦不漏水:守心思正道,淫泆意識不產生。

  〔十五〕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漸迷習非,不覺成惡。

  譯文:與鄙陋之人結交,猶如靠近腐臭之物:漸漸沉迷學習非法,不知不覺養成惡習。

  〔十六〕賢夫染人,如附香熏;進智習善,行成潔芳。

  譯文:與賢明之人結交,彷佛靠近香氣受薰:增進智慧學習善道,漸漸養成芳馨之品德。

  〔十七〕造憂後憂,行惡兩憂。彼憂惟懼,見罪心慷。

  譯文:製造憂因必受憂果,作惡之人今生來世兩世憂愁:造憂之人心常恐懼,罪報來時心慌意亂。

  〔十八〕造喜後喜,行善兩喜;彼喜惟懼,見福心安。

  譯文:善種喜因必享喜果,行善之人今生來世兩世歡喜:此等喜樂事,令人多歡暢,福報來臨心安泰。

  〔十九〕今悔後悔,為惡兩悔;厥⒄為自殃,受罪熱惱。

  譯文:今生種悔因,來生結悔果,作惡之人今生來世兩後悔:此種行徑名曰自我造孽,承受罪報之時心靈躁熱難當。

  〔二十〕今歡後歡,為善兩歡。厥為自佑,受福悅豫。

  譯文:今生種歡因,來生享歡果,為人行善事,今生來世兩世皆暢歡,善人行善自保佑,福報來時心歡喜。

  〔二十一〕巧言多求,放蕩無戒,懷淫怒痴,不惟止觀。聚如群牛,非佛弟子。

  譯文:巧言佞舌又多欲求,放蕩心志了無戒德,胸懷淫蕩恚怒貪痴,不以止觀二法管束心意,時常聚在一起猶如無知之群牛,這等之人不是佛門弟子。

  〔二十二〕時言少求,行道如法,除淫怒痴,覺正意解,見對不起,是佛弟子。

  譯文:說話適時極少欲求,修行正道踐履佛法,除去淫蕩恚怒貪痴,知覺端正心意開解於佛法,看到對象之人之物,不趨前去聚在一起,此等之人乃為佛門弟子。

放逸品第十  放逸品者,引律戒情,防邪撿失,以道勸賢。

  放逸品大意是講;人要引用戒律自我約束情感,防止邪僻檢點過失,要用大道規勸世人上進為賢。

  〔一〕戒為甘露道,放逸為死徑,不貪則不死,失道為自喪。

  譯文:持戒是通向甘露法味的人生修行法則,放逸是通向死亡的人生小路。心不貪婪則不天亡而死,背離大道便是自取滅亡。

  〔二〕慧智守道勝,終不為放逸。不貪致歡喜,從是得道樂。

  譯文:用智慧固守大道終會勝人一籌,終身不會放縱做出出格之事;心不貪婪可以獲得歡快喜悅,從這些戒言里可以獲得「道」的樂趣。

  〔三〕常當惟念道,自強守正行;健者得度世,吉祥無有上。

  經常以道充實心念,自強不息固守正道;剛健之人得以了脫世俗之苦,人世的吉祥再也沒有超過守道剛健之人。

  〔四〕正念常興起,行凈惡易滅。自製以法壽,不犯善名增。

  譯文:正念常常興發盎然,行為凈潔惡念自然易滅;用佛法自我控制極易獲得長壽,不犯(戒律)美好名聲自然日增。

  〔五〕發行不放逸,約己自調心。慧能作錠明,不返冥淵中。

  譯文:意念發行從不放縱,約束自己調節心念;如此這般智慧生髮禪定心念亦如鏡明,不再輪迴地獄深淵。

  〔六〕愚人意難解,貪亂好諍訟。上智當重慎,護斯為寶尊。

  譯文:愚昧之人心意難以悟解佛法,貪婪昏亂喜好與人諍訟;上智之人應當意重如山慎守心意,並將澄明心意視為寶中之寶。

  〔七〕莫貪莫好諍,亦莫嗜欲樂,思心不放逸,可以獲大安。

  譯文:不要貪婪不要喜歡與人諍訟,也不要嗜好各種慾望與世俗快樂。思念之心從不放逸,如此可以獲得大安樂。

  〔八〕放逸如自禁,能卻之為賢。已升智慧閣,去危為即安。明智觀於愚,譬如山與地。

  譯文:自我約束,排除了放逸即可成為賢者。若已登上智慧的高樓,便可免除煩惱趨向平安。明智之人俯視愚昧之輩,猶如高山巍巍雄視窪地之平。

  〔九〕居亂而身正,彼為獨覺悟。是力過師子,棄惡為大智。

  譯文:生於放逸人中而不放逸,如此之輩乃為獨覺指聲聞之人;此等之人力過獅子,拋棄惡念便為大智之人。

  〔十〕睡眠重若山,痴冥為所蔽。安卧不計苦,是以常受胎。

  譯文:睡眠沉酣如山之穩,其人之蔽乃在痴愚不明;高枕無憂從不思考人世之苦,因此常常墮入輪迴之中。

  〔十一〕不為時自恣,能制漏得盡。自態魔得便,如師子搏鹿。

  譯文:不因躬逢放逸之機遇而逢場作戲,便能制伏煩惱以至殆盡;自我放任魔力便得乘機而入,此時猶如獅子捕鹿總是趁其心念無防之時。

  〔十二〕能不自恣者,是為戒比丘。彼思正凈者,常當自護心。

  譯文:能夠剋制自我略無放縱之人,此乃便是守戒而修比丘之行;那些思念端正心意凈潔之人,亦應常常自護其心免遭擾動。

  〔十三〕比丘謹慎樂,放逸多憂愆。變諍小致大,積惡入火焚。

  譯文:比丘面對快樂十分謹慎,放縱之人多生憂愁與過失;致使諍訟由小變大,猶如積惡成報如入火場自焚。

  〔十四〕守戒福致善,犯戒有懼心。能斷三界漏,此乃近泥洹。

  譯文:堅守戒律其福可以達致善的境界,違犯戒律其人心中必憂;能夠斬斷「三界」的煩惱,這樣便已接近涅槃之境。

  〔十五〕若前放逸,後能自禁;是照世間,念定其宜。

  譯文:假如先前放逸,後來自我控制:過而能改如明鏡,日後繼續修禪定。

  〔十六〕過失為惡,追覆以善;是照世間,念善其宜。

  譯文:過失便是惡,應該用善行消融;重新做人如鏡復明,行善利己兼利人。

  〔十七〕少壯舍家,盛修佛教;是照世間,如月雲消。

  譯文:少壯之時捨棄家庭,虔誠修鍊佛之教誨;這種行為昭示世間,猶如雲散見明月。

  〔十八〕人前為惡,後止不犯;是照世間,如月雲消。

  譯文:假若有人先前作惡,後來醒悟停止惡行不再重犯:這種行為昭示世間,猶如雲散見明月。

  〔十九〕生不施惱,死時不慼。是見道悍,應中勿憂。

  譯文:活著的時候不向他人施加煩惱,臨死之時便就不會產生悲慼:這乃顯現了「大道」的威力,應該怎麼樣的便無須憂愁。

  〔二十〕斷濁黑法,學惟清白。度淵不反,棄猗行止,不復染樂,欲斷無憂。

  譯文:斬斷與污濁不明邪法的聯繫,習學大道一心只向清凈潔白之法靠攏;渡過了世俗慾望的深淵不再返回,拋開了偏邪不正的品行就會方嚴端正,不會再去熏染世俗的快樂,斬斷了慾望之根人生便無憂患。

推薦閱讀:

胡適推廣白話文的軼事,精彩紛呈,妙趣橫生!
白話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現代文)離色離相分第二十,內明,禪宗
印光大師:臨終三大要(白話文)--學佛網
地藏菩薩本願經白話文及注釋(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千里命稿》白話文教學(徐茂華評註)

TAG:白話文 | 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