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歐洲戰場硝煙瀰漫,瑞士為何能安然無恙?
自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0年,德國發動「閃電」攻勢。對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多個國家發起進攻。1940年5月,德軍採用「曼斯坦因計劃」完成對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的佔領。同時,德軍繞過法軍重兵設防的馬其諾防線,侵入法國境內。同年6月,德軍對法國發動總攻,義大利趁火打劫,對法宣戰。6月22日,法國投降。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入侵蘇聯。
從1939年德國在波蘭投下第一枚炸彈,到1941年對蘇宣戰,歐洲幾乎90%的土地被德國納粹。在這樣硝煙瀰漫的歐洲,與德接壤的周邊國家幾乎都難逃其摧殘的毒手,其中包括當時已宣布永久中立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國,而瑞士作為歐洲中西部的一個小國,它東與奧地利、列支敦斯登,南與義大利,西與法國,北與德國接壤,領土面積41293平方公里,在二戰期間全國人口五百多萬。並且坐落在阿爾卑斯山麓的瑞士也是德國通往義大利的最便捷的通道,這樣一個在西北歐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的小國卻在戰爭中一直安然無恙。如果說瑞士是當時的永久中立國,所以二戰中沒有遭到希特勒的毒手,那比利時、丹麥等這些同為中立的國家為什麼遭受了納粹的第一波攻擊呢?又或者是因為瑞士國土太小,希特勒看不上他。可是希特勒也曾在瑞士邊境集結過重兵,企圖攻佔瑞士。
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一是政治上,瑞士堅持執行「中立政策「。歷史上,瑞士曾被奧地利王朝統治,並深受法國的影響。1499年,聯邦擺脫奧地利的統治和法國的影響。1516年與法國締結「永久和平」條約,成為瑞士中立政策的雛形。1618年,歐洲爆發「三十年」戰爭,瑞士保持中立。1648年戰爭結束,各國簽訂《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瑞士的主權獨立得到確認。自此,瑞士宣布獨立並執行「中立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瑞士保持了中立。一戰後,瑞士的中立國地位得到國際承認。二戰前瑞士政府就明確表示,一旦戰爭爆發,他們將一如既往奉行國家傳統的武裝中立政策,並且這種中立政策在戰前就得到了包括德國和義大利在內的軸心國的承認。1938年6月9日,瑞士新任駐柏林公使弗勒利歇爾說,德國決定尊重瑞士的中立;兩星期後,瑞士政府收到了德國和義大利政府有關這個決定的正式聲明。瑞士外交官曾表示:瑞士不需要擔保,他自己會決定什麼時候需要援助。由此體現了它以絕對中立來謀求安全的決心。
當然,瑞士這種中立雖然在形式上是「絕對中立」,但實質上瑞士為了維護這種中立,也對其他國家包括同盟國甚至德國等軸心國作出過很大妥協。法國淪陷後,軸心國實際上控制了瑞士所有的商品進出口通道,瑞士的經濟完全憑軸心國擺布。在1940年8月9日達成的一項貿易協議中,德國同意供應瑞士一定數量的原料,其中最重要的是煤和鐵。作為交換條件,瑞士工業必須供應德國在其作戰中所需要的貨物,並為它和義大利交換貨物提供運輸便利。
二是軍事上,瑞士嚴格實施武裝保衛中立,發展國防保衛國家。
瑞士人在歷史上當過將近三百年的外國僱傭軍,他們一向英勇善戰,現在又是一個團結、自立並高舉中立旗幟的民主國家,再加上他們嚴格的兵役制度,又有著能攻能守的山區戰略地位,所以誰也不敢輕易來啃這隻「刺蝟」。瑞士的義務服兵役制度,比其他國家都要嚴格。在瑞士,凡是20歲至50歲的男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必須十三次服兵役,第一次是十七周,以後為三周或兩周,共約一年的時間,而且軍事訓練的強度很大。有人用滿是洞孔的干乳酪來比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挖掘的縱橫交錯的山洞和隧道網,居民在地道里貯備糧食和武器彈藥,公路旁偽裝的居民小屋實際是軍事基地的大門。據說,在德軍入侵危險最嚴峻的時候,幾小時之內男人們就能穿上軍裝,走上戰鬥崗位;婦女們代替男人的工作。為了防備納粹軍隊的突然襲擊,全國進行了三次大動員。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939年,在一個只有四百萬人口的國家裡竟動員了50萬人。由於瑞士人民抗戰衛國的決心以及當時希特勒面臨著東西兩面應戰的困難,使瑞士在戰火橫飛的歐洲免於災難。
軍事上,瑞士還有一張王牌——德國通往義大利的聖哥達和辛晉龍隧道。德國人必須通過此隧道才能把物資運往義大利。而瑞士已在隧道埋下了大量地雷,一旦德軍入侵瑞士,瑞士人會立即將它炸毀,那樣會使德意之間惟一聯繫中斷,其後果不堪設想。二戰開始後,德軍到處出擊導致兵力分散,英美軍隊在法國和北非登陸後,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無力重開戰火。希特勒權衡利弊,最終放棄了入侵瑞士的計劃。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瑞士政治上宣布中立,軍事上保持高度警惕,加上瑞士地形多山地,使得希特勒權衡利弊,放棄入侵瑞士的念頭。
推薦閱讀:
※二戰時關於德國的歷史冷知識,你又知道多少?
※二戰同盟國中的英國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
※二戰時希特勒為什麼沒有跟中國作對?背後內幕令國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