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成自己想成為的那個馮小剛,他用了20年
他和同行撕、和影評人撕、和院線撕……很多人因此嘲笑他,說他沒有一個「電影大師」該有的氣度。其實,馮小剛是在和自己過不去。
每日人物 / ID:meirirenwu
文 / 郭彥博 編輯 / 金石 大桃
今晚,導演馮小剛將在節目《朗讀者》中,朗讀自己的青春故事。
他講述的是一段屬於大院禮堂的青春記憶。節目中,他回憶小時候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買5分錢一張的電影票,然後去禮堂看電影。他至今還記得自己看過的第一部電影是戲曲版《紅樓夢》,年幼的他覺得十分害怕,看到一半就落荒而逃。而他對喜劇的興趣,則來源於小時候在禮堂看到的一部名叫《半夜雞叫》的喜劇動畫片。
1
馮小剛在北京西郊的市委黨校大院里長大,自幼家貧,最喜歡吃開水泡飯就剩菜。後來父母離異,他和母親以及姐姐搬出大院,但大院情結卻在他的人生和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同時被他銘記的還有「出息」二字,因為他始終忘不了母親對他說的一句話:「你有出息,我的罪就沒有白受。」
想在大院孩子里做最有出息的那一個,並不容易。聽聽這些名字你就能感受到其中的難度——王朔、葉京、鄭曉龍、趙寶剛、粱左、王中軍、王中磊……
和他們相比,馮小剛的確是個屌絲。或許,這也是他極度反感「屌絲」這個詞,並數次在微博上吐槽的原因。
馮小剛微博截圖
高中畢業,馮小剛進入部隊文工團擔任舞美設計。部隊精簡整編後,被迫提前退伍轉業,到北京城建開發總公司做工會文體幹事。
後來,馮幹事認識了北京電視劇藝術中心的鄭曉龍,並通過他調到了電視劇中心,當了個美工。說是美工,其實只不過是個打雜的。跑劇務,干場記,給美工打打下手,偶爾還當個群眾演員。
電視劇《凱旋在子夜》中,馮小剛就既當場記、又當美術,還客串了個越南軍官,齜牙咧嘴地調戲婦女,有台詞有特寫,下場是被我軍擊斃了。(順便說一句,我的女神,《西遊記》里的女兒國國王朱琳是這部戲的女主)
馮小剛在電視劇《 凱旋在子夜 》中的形象,感受一下1986年的畫質……
這個反面小角色讓很多觀眾記住了馮小剛,以至於後來他把徐帆追到手時,很多人都說:「這麼漂亮的姑娘竟然嫁了一越南人,真糟蹋了。」
1985年的某天,鄭曉龍在片場翻一本雜誌,站旁邊的馮小剛跟著讀完了雜誌上的一段小說,對小說作者驚為天人,立刻請求鄭把作者介紹他——該小說的作者,正是王朔。
王朔和馮小剛早年合影
通過鄭曉龍和王朔,沒背景沒關係的馮小剛,終於在影視圈混出了名聲。《編輯部的故事》,他和王朔都是編劇;《北京人在紐約》,他和鄭曉龍同為導演。
此時的馮小剛,遠遠談不上出人頭地,打擊卻接踵而至。
1994到1997年,馮小剛的三部作品:《月亮背面》《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我是你爸爸》均未通過審查,他和王朔一起創辦的好夢公司更是賠得血本無歸。
還好,時間到了1997年。
時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副廠長的韓三平拍一部反映下崗工人社會熱點的電影,先後找了張藝謀和陳凱歌,都沒談成。這時,韓三平想到了馮小剛,因為馮小剛曾經在韓三平面前這樣描述自己:天性里有和觀眾溝通的暢順通道。
聽了韓三平的想法,馮小剛的第一反應是:「下崗工人是沒有心情去看電影的,在崗的人又不能理解下崗人的心情。」但轉念一想,又覺得在現實中承受苦難的人,需要在電影里獲得解脫。於是,馮小剛向韓三平推薦了王朔的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小說被改編成劇本,由幾個小品式的故事構成,取名為《甲方乙方》。
《甲方乙方》的拍攝資金只有340萬,馮小剛為此動用了自己朋友圈裡的所有資源——為那場「巴頓將軍」的戲,葉京貢獻了一個營的坦克。葉京後來在採訪里說:「你知道坦克要多少錢嗎?就擰一下鑰匙點一下火磨合一下,每輛坦克就要五六千塊錢一個小時」。
《甲方乙方》劇照
馮小剛深知,這一次,容不得失敗。電影第一次給院線、影院工作人員試映時出了問題,聲畫不對位。馮小剛當時急瘋了,在現場放聲大哭,眼淚鼻涕都下來了,自己臨時租車,非要拉著院線的人到其他影院去重放。
這給當時在場的新影聯副總經理高軍留下極深的印象:「之前馮小剛的作品已經連續幾次中途夭折,一般的導演要是經受這樣的打擊就一蹶不振了。可馮小剛不服輸,當時是拚命要冒這個尖,像那種大石頭下面壓一個小苗,壓著出不來,拚命從旁邊鑽也要鑽出來。」
事實證明,馮小剛鑽出來了,《甲方乙方》大獲成功,拿下3600萬票房,這個數字在當時絕對算是個奇蹟。
2「說到底,馮小剛能混出來,其實就靠一點:會做人。」曾有文章如此評價馮小剛。
對此,馮小剛並不否認。他曾對媒體公開承認,自己是一個重視人際關係的人:「人每天都活在各種關係里,你要集中你全部的人生智慧去應付。每天面對的都是這些問題,你一旦掉以輕心,『嘣』就出問題。別說跟你的同事的關係,你跟你爸媽掉以輕心都容易出問題,忽然間,老頭不高興,老頭說,嘖,寒心了。『你那天,怎麼怎麼了?』我就會想,『我怎麼怎麼了?』」
他甚至會說自己善於逢迎,善於抓住機會。在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中,馮小剛曾經寫過這樣一個故事:為了給片子爭取過審,他請人吃飯拍馬屁:「您是誰啊,您是站天安門城樓上,看看北京城這邊說這邊燈太多有點晃眼,這邊的燈就都要立刻給滅了。」
馮小剛的努力結交朋友圈裡,有中國最好的京味作家王朔,有拍出《渴望》《北京人在紐約》《甄嬛傳》的鄭曉龍,有中國最有特色的農村城鎮化寫作者劉震雲,有"中國第一編劇"之稱的劉恆,有中國最好的男演員葛優。
左起:葛優、馮小剛、王朔、趙寶剛
眾所周知,在馮小剛的早期創作中,受王朔的影響最大。
馮小剛是這麼對王朔的。他請王朔和鄭曉龍一起吃飯,尊稱王朔是「王老師」,從此「王老師長王老師短」,經常把王朔誇得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編輯部的故事》王朔丟了台本,馮小剛能一字不漏地背出來。坊間段子甚至說馮小剛為了討好王朔,「在飯局上被攆來攆去敬陪末座,吃殘羹冷炙都在所不辭」。
王朔要當導演,拍了部電影《我是你爸爸》,男一號就是馮小剛。事實上,王朔只提供風格、意識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想法,在片場的大部分具體事務則由馮小剛承擔。
馮小剛特別在意朋友王朔對自己的看法。電影《一聲嘆息》拿下埃及某電影節的獎項,有記者問王朔的意見。王朔說:「在我的印象中,埃及電影節就相當於中國一個鄉鎮企業獎。」聽到這話,馮小剛的反應是——哭了,真哭。
1997年,王朔遭遇打壓遠赴美國,《我是你爸爸》也被斃。臨走前,他告訴馮小剛,「咱們分開吧,他們是沖著我來的。你有機會活,不要一起死」。從這句話來看,王朔也是把馮小剛當好朋友的。
這一年,馮小剛的《甲方乙方》上映,這部電影恰好是改編自王朔小說,本著「不要一起死」的原則,電影也確實沒給王朔署名。
這是否是兩位朋友之間的共識,旁人不得而知。但坊間卻有言之鑿鑿的傳聞稱,馮王兩人因此翻臉,馮小剛給王朔送了5萬塊稿費,王朔看不慣,直接給扔了出去。
另一位和馮小剛「翻臉」的朋友就是給馮小剛找來一個營坦克,還客串了吃雞企業家的葉京。
葉京曾公開批評過馮小剛,說他是一個「為了自己成事,什麼都肯做的人」。我沒查到兩人「交惡」的具體原因。被坊間傳得最廣的是,葉京在他的名作《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里,找了一個和馮小剛長得很像的演員出演一個角色,角色的名字也姓馮,叫「馮褲子」。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劇照,板凳下面的就是「馮褲子」
只是兩個人後來又莫名其妙地「和好」了。葉京導的電影處女作《記得少年那首歌1969》,請了馮小剛友情擔當總監製。馮小剛主演的《老炮兒》上映,葉京帶著團隊出現在首映禮上。
你可以說這是成年人之間的友誼——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但馮小剛也得到過朋友這樣的評價:馮小剛這個人「沒殼兒,真是可愛,喜怒哀樂,他都有表達,絕對不藏著掖著。」他受到表揚時,裝著謙虛,很快綳不住了,小孩一樣手舞足蹈;生氣了,在片場摔東西罵人,拂袖而去;酒過三巡,時常掉淚訴衷腸。總之一句話,「小剛值得你天天跟他在一塊。」
張國立答應主持春晚,也是因為馮小剛。張國立在春晚劇組有意多參加會議,「不是給晚會起的什麼作用,只是因為我這個兄弟在那兒,讓他不會有一種孤獨感。」
3
無論拍了多少電影、賺了多少票房,出了多大的名,馮小剛始終沒有忘記一件事——1993年的夏天,他看了劉震雲的調查體小說,《溫故1942》,自此,心裡便有了惦記。
這是我最欣賞馮小剛的一點,無論拍了多少部喜劇,心裡真正惦記的卻是另一種格局的故事。他並不滿足於眼前的成績,而是希望從電影的本質上證明自己。
作者劉震雲起初是不同意的,他覺得這本小說沒法拍成電影,每次馮小剛提起,他都不接話茬。但馮小剛熱情高漲,張羅座談會,請著名導演、專家,討論如何把這本小說改編成電影。
2002年,劉震雲鬆口了,寫出14萬字的劇本。
從那以後,馮小剛三次成立《一九四二》劇組,每次都因為劇本、審查、市場回報等種種問題而泡湯。
怎麼辦?妥協吧!你又不是沒有妥協過。拍《天下無賊》時,馮小剛本想找姜文演後來劉德華飾演的角色王薄。姜文開出的唯一條件是,把王薄的道德底線再往下踩一腳。姜文覺得,王薄這個角色「不是在地面,是在茶几上」。
《天下無賊》劇照
可馮小剛沒辦法讓王薄直接摔到地上,因為過不了審,領導就一句話:「為什麼拿賊做主角,社會意義在哪兒?」 他告訴姜文,「你非要我跺地下,片子就沒法拍,拍就得在茶几上」。
但這一次,馮小剛沒放棄。他第一次沒有預測自己電影的票房,也做好了輸得精光的準備。如果票房不好賠了本兒,他會再拍一部喜劇片把錢掙回來。
2012年11月29號,《一九四二》上映。首映禮上,馮小剛剛開口就哽咽了,說了好多遍感謝。
但不幸的是,首映票房2600萬,開局不利讓投資方華誼一夜之間市值蒸發13億。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6000萬小成本投資的《泰囧》,以12億票房打破國產電影票房紀錄,還在口碑和評分上擊敗了《一九四二》。
《一九四二》劇照
令人倍感諷刺的是,《泰囧》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喜劇片,而這本是馮小剛最擅長的題材。一份調查顯示,六成以上的觀眾希望在賀歲檔里看到「輕鬆爆笑」的喜劇電影。
就這樣,創造了「賀歲檔」概念的人,在那一年的賀歲檔,得到了一個大大的「輸」字。
我至今記得當年在電影院連著看《泰囧》和《一九四二》的情景。《一九四二》那一場,我前排坐了一對河南口音的白髮老夫妻,全場哭成淚人。
據說馮小剛後來自己也哭了,因為「他過不去」。
他的確一直是個「過不去」的人,突出表現在他頻頻和各種人發生衝突,和同行撕、和影評人撕、和院線撕……很多人因此嘲笑他,說他沒氣度,沒有一個「電影大師」該有的氣度。
其實,馮小剛是在和自己過不去,和習慣並擅長的自己過不去。
在中國人的習慣中,「59歲的馮小剛」其實也是「60歲的馮小剛」。六十耳順,只是不知道一年後,馮小剛是否能夠真的耳順,但無論如何,他的確做到了「出息」,從39歲到59歲,將自己變成了那個想成為的馮小剛。
文章首發每日人物旗下公號每日簽(ID:meiriqian)。
推薦閱讀:
※十篇心語:一個人走了這麼久,發現唯一靠得住的還是自己!
※任何人的歸宿都是自己
※相信你自己
※再苦再累,自己扛著!
※荒淫隋煬帝為何不愛給自己修陵墓愛修大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