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趙堡太極拳的起源與發展歷史

武當趙堡太極拳的起源與發展歷史

艾光明中華武術,門派紛呈,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天下功夫出少林」的少林拳法,到「以靜制動」的武當內家拳法;從剛柔相濟的峨嵋拳法,到遍布城鄉各地的民間功夫,交相輝映,百花齊放。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下,許多優秀的拳法功夫相繼被挖掘出來,不少瀕臨滅絕的民間功夫重見天日,大放異彩。中國武當趙堡承架太極拳作為其中的佼佼者,其神秘面紗於1987年被初步揭開,並首次在《武當》雜誌被披露出來後,立即引起了國內外的極大關注,據本門流傳史與其它各類文獻資料證明,此拳歷史悠久,發端於16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具體來說,發端於南朝梁代的韓拱月,當然,有關太極拳的起源問題,至今仍是正在探索的問題,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一歷史之迷一定會大白於天下,關於中國太極拳的起源與發展問題一定能夠得到一個科學的解答。關於中國太極拳最早起源的源頭考證,先由陝西省文化局幹部劉會峙先生於1992年提出一個歷史系列表,後由中國一些著名武術家如張文廣、張山、孫劍雲、馮志強、李秉慈、張永濤等人在《太極拳全書》一書中再次指出,其大致脈絡為:約在公元1500年後(距今1600年)中國當時分裂為南北朝,北朝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而南朝則依次出現宋、齊、梁、陳四朝,在梁時由韓拱月開始傳授太極拳,韓拱月的老師不得而知。韓拱月傳程靈洗,程靈洗所傳之太極拳當時又名小九天,其中許多動作如單鞭、攬雀尾與現代太極拳一致。程靈洗留給後人的著作《觀經悟令法》明確指出,此拳「非純功於易經不能得。以易經一書,必須朝夕悟在心內,會在身上,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有人所不知,而已獨知之妙」。在《用功五志》中云:「博學,是多功夫;審問,不是口問是心問;慎思,聽後當留心想念;明辨,生生不已;篤行,如天行健」。在《四性歸原歌》中作訣曰:「世人不知已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至於天地亦此性。我賴天地以存身,天地賴我以致局。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獨靈」。程靈洗所傳之太極拳後傳宋朝之程泌,程泌之後所傳不可考。在距今1400年的唐代,有一位名叫許宣平的人開始傳授太極拳,許宣平為江南徽州府歙縣人,許宣平的老師是於歡平,而於歡平的生平事迹,不見記載,不可考。許宣平傳拳於宋遠橋,將37式動作改為42式動作,其中不少動作名稱與現代太極拳動作名稱一一對應。許宣平留有《八字歌》:「棚捋擠按世間稀,十個藝人十不知,若能輕靈並堅硬,沾連粘隨俱無疑,采列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費心機,果得粘黏連隨者,得其環中不支離」。在《周身大用歌》中云:「一要心靈與意靜,自然無處不輕靈;二要遍體氣流行,一定繼續不能停;三要喉頭永不拋,問盡天下眾英豪;如詢大用緣何得,表裡精粗無不到」。在《十六關要訣》中又云:「活潑於腰,靈機於頂,神通於背,流行於氣,行之於腿,蹬之於足,運之於掌,通之於指,斂之於髓,達之於神,凝之於耳,息之於鼻,呼吸往來於口,縱之於膝,渾噩於身,全身發之於毛」。其《功用歌》則云:「輕靈活潑求懂勁,陰陽既濟無滯病,若得四兩撥千斤,開合鼓盪主宰定」。由此可見,太極拳的理論已見萌芽。唐代又一名太極拳傳者是江南安慶人李道子,曾居武當山南岩宮。李道子之拳由何人所傳,至今無從記載。李道子所傳太極拳為37式動作,其時亦被人稱之為「先天拳」。至宋代傳與江南俞清慧與俞一誠,明代俞氏傳人有俞蓮舟和俞岱岩,其所傳歌訣曰:「無聲無象,全身空透,應物自然,西山懸磬,虎吼猿鳴,水清河靜,翻江倒海,盡性立命」。宋代的太極拳傳人有胡鏡子,胡鏡子之拳由何人所授,亦不可知。胡鏡子傳與宋仲殊,宋仲殊傳殷利亭,殷利亭將太極先天拳改為太極後天拳,以棚捋擠按、采冽肘靠為主要用法,這與今日之太極拳用法已經一致。據太極名師杜元化於1935年所著《太極拳正宗》一書所說:「世皆謂是三豐祖師所傳,余亦特信。想當被時,三豐祖師因世亂,隱居武當,號曰丹士,將此拳練至神化之域,技冠當代,名著環球,朝野之人,無不欽佩,在武術中不亞孔子,在文學內集群聖之大成,所以斯術號為武當派,名曰三豐傳。……說是『宓子真傳』,即此一句,可以證明。宓子即宓喜,號曰尹文始,為老子之高徒,越五世傳與張三丰。……歌曰:太極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設教,宓子真傳。玉皇上帝,正坐當廷。帝君真武,列在兩邊。三界內外,億萬神仙」。明朝著名學者黃宗羲(1610-1695)在其所撰寫的《王征南墓志銘》中說:「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拳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撲,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三峰之術,百年以後流傳於陝西,而王宗為最著,溫州陳州同以王宗受之,以此教其鄉人,由是流傳於溫州。嘉靖間張松溪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流傳於四明。單思南之傳,則為王征南。」清雍正十年(1733年),《寧波府志》有《張松溪傳》云:「張松溪鄞人善博,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方春陽在其所編撰的《張三丰全集》的序言中也談到:「張三丰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道教人物,在元明之際,赫赫有名」。「關於張三丰的名字,眾說紛紜,……其字則一說為君寶,一說為鉉一,一說為三峰」,「據清代汪錫齡所撰的《三佔先生本傳》,謂張三丰誕生於元定宗丁未四月初九日子時,相當於宋理宗淳佑七年,則應為公元1247年」。「各種資料表明,張三丰生於宋,仕於元,行道於明,故稱宋、稱元、稱明都可以,而以稱元或稱明更妥貼,因為其主要活動集中在這兩朝」。據明史《方伎傳》所載:「洪武(1368-1398)十七年,太祖詔求三豐不赴。二十五年乃遁入雲南。建文元年完璞子訪三豐於武當,適從平越歸來,相得甚歡。永樂四年侍讀學士胡廣奏曰:「三豐深通道法,拳技絕倫」。根據明史記載,史實為證,武當太極拳流傳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具體講,武當太極拳是武當丹士張三丰於元朝泰定至順帝(1324-1333年)間,在武當山修鍊期間,見修丹士兼練武術者,後天之力用之過當,不能得其中和之氣,以致傷丹而損元氣,故集先哲中華武術精華之大成,尊易筋、洗髓二經之義,以周子太極圖之形,而取河洛之理,先後易之數,順其理之自然,而創出適合養身、健身、禦敵的武當太極拳術。它是中華民族勞動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文化遺產。按明史《張三丰傳》與《張三丰全集》,張三丰為遼東懿州人,為元季儒令,因慕葛雅川之為人,遂絕仕途,入陝西寶雞終南山之金台觀,學道於火龍真人。道成,攜徒入武當山,結庵修道。又據武當山志載、昔真武曾修道於此。明永樂尊真武為玄帝,因此稱此山為太岳。張三丰隱居於此,被尊為「通微顯化真人」,世稱為技擊家內功之祖。《太岳太和山志》載其「研磨太極陰陽之奧蘊,靜觀龜鶴之動態,探究其長壽之源,頗有所得」。《雲水集》中亦載張三丰軼事,雲其「身背琴劍唱道歌」,「歸隱岩上修道業,太極陰陽奧無邊」。張三丰所傳之太極拳,以「內外兼修」為其特點,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周易哲學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負載著「陰陽易變」,「生生不已」的文化信息和「乾坤交泰」、「簡易中和」的科學方法。同時處處閃耀著老子《道德經》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以柔克剛」、「上善若水」、「陰柔虛反」、「自然無為」、「返撲歸真」、「虛心實腹」、「緣督為經」的哲學思想,滲透著孫子兵法中的虛實、動靜、主客、攻守、奇正等行軍布陣、示形造勢、隨機應變、避實就虛的克敵制勝的戰略戰術,貫穿著中醫學「天人一體」、「陰平陽秘」、「氣血調和」、「內外合一」的養生思想。太極拳「心息相依,順其自然」、「以靜制動,後以制人」、「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合虛還道」,而達於武術、養生、健身、技擊之上乘境界。清代黃百家在《內家拳法》中記載:「張三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清康熙年間的《張三丰全集.拳技》中王漁洋云:「拳勇之技,少林為外家,武當張三丰為內家」,近代武術名家在其著作中,亦多論太極拳源於武當張三丰所傳,太極名家吳圖南在《內家拳太極功玄玄刀》一書中說:「誠以張三丰老師,既精於外家少林,復能加意陶冶,融會貫通,期為內家,實為上乘」。著名武術家萬籟聲在《武術匯宗》中說:「太極拳為張三丰祖師所留」。楊澄甫之高足吳志青先生在1918年編著《太極正宗》序言中說:「考各家太極拳之源流,均稱系丹士張三丰所傳授」。宗此立論者,尚有武術界名家如徐哲東、許禹生、陳微明、徐致一、金一明、楊澄甫、郭希汾、黃百年、凌善清、鄭天熊以及當代的沙國政、呂紫劍、李天驥、李文彬、王培生、裴錫榮、馬鎮岱、張香圍、劉會峙、原寶山等各以其考證與論著,有力地證明了張三丰是中國太極拳發展史上一位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他不僅繼承了南北朝以來歷代太極拳所傳下來的拳技方法,從而成為太極拳的集大成者,而且創立了較為完善的太極拳理論體系,對後世的太極拳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自張三丰傳授太極拳至今六百多年來,中國太極拳經歷了一條什麼樣的發展道路,這又是一個中國武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難題。近年來,國內許多專家、學者與太極拳愛好者紛紛致力於此項工作的研究,特別是陝西省原文化局幹部劉會峙先生,十幾年如一日,窮經皓首,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終於理出了一個大致的線索。武當太極拳的傳播,先是由武當張三丰祖師傳於徒劉古泉,劉古泉傳山西的王宗岳,而由王宗岳傳於河南溫縣趙堡鎮的蔣發,蔣發傳趙堡邢喜懷,以後武當太極拳形成趙堡太極拳;同時西安的王宗還傳於浙江溫州的陳州同,自此,張三丰之武當內家拳即分為北南兩大派在中國北部與南部而逐漸流傳下來。南派太極內功由陳州同傳於張松溪,張松溪傳葉繼美,葉繼美傳單思南,單思南傳王征南,王征南傳黃百家,史稱武當松溪派。今日武當松溪派的傳人有王維鎮,金子?(愛新覺羅.溥環)、裴錫榮等人,傳至廣州現稱之武當太虛拳。北派太極即從明朝流傳至今六百多年來的中國北方諸家太極拳,今考證應為王宗岳傳蔣發,蔣發將武當太極拳以繼承張三丰祖師原本風貌的承架為旨規而在河南溫縣趙堡鎮代代秘傳下來。蔣發傳邢喜懷,邢喜懷傳張初臣,張初臣傳陳敬伯,陳敬伯傳張宗禹,張宗禹傳張彥,至此八代均系單傳。第八代張彥除傳其子張應昌外,還傳給了由陳家溝變產而遷趙堡鎮並在趙堡鎮重新治產經商定居的陳青萍,故張應昌和陳青萍均為第九代傳人。由張應昌傳第十代張汶,張汶傳第十一代張金梅,張金梅傳第十二代張敬芝,張敬芝傳第十三代侯春秀,侯春秀傳第十四代人較多,有子侯占國、侯轉運、婿王喜元,其他佼佼者有劉會峙、黃江天、趙策、劉曉凱等,侯占國傳第十五代侯亞東、侯彥江,侯轉運又傳艾光明,其中侯占國、侯轉運、王喜元、劉會峙、趙策的太極拳水平已達到上乘境界。由陳青萍所傳的另一個序列經由和兆元傳和敬之,和敬之傳和慶璽,和慶璽傳鄭伯英與鄭悟清而成為流傳於西安的另外兩種武當趙堡太極拳,其中鄭伯英所傳稱為武當趙堡大架太極拳,其意為拳架起伏騰落,舒展大方;鄭悟清所傳被稱為武當趙堡小架太極拳,其意為引進宋明理學,符合天理,其架勢小巧緊湊,架高靈活。陳青萍還曾傳拳於武禹襄,武禹襄的武式太極拳傳孫式,郝式,李式諸種太極拳。中國武當太極拳的第三代傳人蔣發(按:作者筆下之誤,實為第四代:張三丰—劉古泉(雲遊道人)—王宗岳—蔣發—;)明末清初曾傳拳河南溫縣的陳家溝陳王庭,陳王庭後傳至重孫甲弟斷了。乾隆年間趙堡拳傳人陳敬柏又重傳陳家溝陳繼夏,陳繼夏傳陳秉旺,陳秉旺傳陳長興,從而分化出陳式太極拳。清嘉慶年間陳長興傳楊露禪又分化出楊式、吳式、等拳種。中國武當趙堡承架太極拳之「承架」本意為繼承了張三丰太極拳的原風原貌,原汁原味,故名為「承架」,無論是拳架、推手、散手、擒拿充分體現了中國武術抗敵禦敵的高水平,特別是體現了武當內家「以靜制動,後發制人」、「四兩撥千斤」陰陽對立統一的上乘境界,故武當趙堡承架太極拳自張三丰傳授以來,從武當山到河南溫縣趙堡鎮,以承架為旨規繼承太極正宗功夫而代代流傳下來,最後,自抗日戰爭落腳在西安市,由來自趙堡鎮的鄭悟清、鄭伯英、候春秀三人傳入西安今已有68年的歷史了。西安遂成為中國武當趙堡承架太極拳的大本營。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發展和西安古城的再度復興,武當趙堡承架太極拳將會從西安發展起來,推向全國、衝出亞洲,走向世界。 西安號稱『二鄭一候』的武當趙堡太極拳第十代(武當三豐派第十三代)有名大師即:鄭悟清、鄭伯英、候春秀。 鄭悟清人稱『西北太極拳聖』。 『二鄭一候』他們在西安(武當趙堡第十一代、即武當三豐派第十四代)的傳人:

鄭悟清傳人有:

孫蘭亭、谷泰隆、李海龍、郭命三、王秉瑞、尤國才、於輝庭、高智怡、呂興周、郭德政、李文斌、

原雲龍、李西安、魏習典、陳修祥、楊豪華、張致和、劉得印、楊榮吉、高國卿、郭大均、郭興梁、

張朝溫、馬正印、劉吉祥、高 峰、譚志遠、鄭子毅、李春起、楊好畢、劉邁洲、王學成、張俊聰、

行登岳、張自德、郝鳳東、閆同鑫、谷良凱、房丙演、顧 喜、李寶森、李保超、胡公安、李智體、

源龍斌、徐國典、趙宏傑、翟本源、劉建國、王保林、魏東林、郝為擇、顧玉祥、張直往、張希連、

劉廣生、徐作惠、高懷旺、任宏圖、吳愛善、楊安樂、李庭琚、邊純福、王世五、鄭風鳴、權會敬、

吳勝斌、李秀桐、伊 榮、李道洋、田 瑞、史海龍、宋國英、候爾良、徐景洲、趙 方、馮 師、

劉萬露、劉會發、史壽之、史永安、羅喜運、吳培仁、王 鐵、張獅群、孟凡富、趙宏傑、胡一智、

張 英、張 潮、唐允吉、袁清閣、唐裕源、原寶山、紀昌秀、雷佰榮、高全林、劉 瑞、李隨成、

張占迎、吳生安、吳本忠、吳忍堂、劉大增、宋蘊華、陳公舜、常 傑、路三和、候明生、候經龍、

候經虎、候富平、秦勝家、李清林、李風興、焦興詩、盧華良、王萬一、劉西海、趙大學、王予孝、

孫茂雲、孫明倫、劉 運、張長富、李長流、李長富、常興蘭、郭喜明、郭希旺、郭希明、閆俊文、

閆存文、郭進忠、楊冬英、鄭 均、鄭娥英、鄭喜梅、鄭終南、鄭渭南、鄭華南、鄭喜桃、李清貴、

李潤貴、霍榮光、王萬祥、梁居正、高 潮、畲輝庭、陸華良、常清嵐、魏興華、王志成、吳妙珍、

張印生、張變生、申玉書、孟照華、陳懷恩、康

鄭伯英傳人有:

郭士奎、柴學文、王德華、范詩書、張宏道、趙鴻喜、任志義、田鈞晉。直存喜、李應聘、張存義、潘金祥、陳守禮、侯自成、段國社、和良福、王天水、王官長、張有任、趙增福、周靜波、李應中、任紹先、楊邦泰、任長安、馬殿章、王培華、畢運齋、蘇國忠、鄭邦本。

侯春秀傳人有:

李宗有、袁加彬、趙 策、劉曉凱、王天才、王德信、羅及午、邱保平、林泉寶、張長林、張順林、裴國強、王鵬等。侯戰國、侯轉運、王喜元、黃江天、張玉亮、劉會峙、徐效昌、岳劍峰。

他們是武當趙堡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在推廣傳授武當趙堡太極拳方面做出很大貢獻,他們的名子載入歷史的史冊。

【相關之料】

武當趙堡太極拳的傳承關糸

武當趙堡弟子2011-03-02 02:35:40[舉報] 明代山西王宗岳家族譜系被發現…,這裡補充幾點:(1),蔣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蔣發隨王宗岳師父到山西學太極拳七年,王宗岳有女無子,蔣發學拳時常由師姐輔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蔣發回趙堡鎮武當趙堡太極拳承三豐傳太極拳真實正宗。(2),蔣發回鄉二年後傳趙堡邢喜懷(1605年)(此時陳溝村陳王廷才有5歲),邢喜懷之後太極拳代代在趙堡鎮相傳承至今400多年歷史,各代傳人有著作拳理傳世形成了趙堡太極拳體糸,趙堡鎮太極宗廟紀念館內供奉有趙堡拳1-10代傳人塑像。(3)明末清軍入關1645年以後蔣發(己72歲)傳太極拳給陳王庭(46歲1600.1680)(有陳王庭與蔣發合畫像為證)。陳王庭傳所樂(十世孫),所樂傳光印(十一世孫),光印傳甲弟(十二世孫),甲弟雖有三子但本門太極拳後無傳人…斷了。(4),武當趙堡太極拳第四代:陳敬柏(1653..1738)乾隆年間,在趙堡鎮開設武館傳授太極拳,陳氏十二世孫陳繼夏學得太極拳,繼夏無後,將拳傳世侄秉旺(陳氏十三世孫),秉旺傳於長子陳長興(1771..1853陳氏十四代),清嘉慶年間陳長興定太極拳為一路(是早期太極拳架並無發力之處,而陳溝人都練炮錘,當地稱之炮錘陳家,只有長興練太極拳,免與炮錘混,定炮錘為二路)拳傳於四兒子耕耘與永年縣的楊露禪。耕耘傳長子延年、傳次子延熙,延年傳子登科,延熙傳子發科(1887..1957)。登科傳次子照丕(1893..1972,照丕代表陳式老架小架),1928年41歲發科定居北京,傳太極拳給子陳照奎(1928..1981照奎代表陳式大架、新架)。照奎1962年到鄭卅教拳收陳小旺、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人傳陳式大架(俗稱北京架)。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小架,源自趙堡)與武當趙堡太極套路基本是一樣的,區別之處近代陳式拳有添改動作加有炮錘、行拳依炮錘發力,外方內園錘手頓足。而趙堡太極拳行拳舒緩柔和輕玲園活,保持著武當真傳承架太極拳仙風道骨飄然之度。楊露禪(1799..1872代表楊式太極拳,露禪得長興早期之拳架,無明顯發力,楊式又因無炮錘影響,所以能保持著武當拳的行拳之雅韻,楊露禪在趙堡得拳理)傳吳全佑(代表吳式),吳式又傳常式…;趙堡拳又傳武禹襄,武禹襄並在趙堡得太極拳理,武又傳楊班候(楊式老架小架;眾人熟知的楊式太極拳是近代楊澄甫定型架為楊式大架),武又傳李式、又傳孫式、又傳郝式等…,完成了中國的太極拳傳承史。

(欲看有關專家文論請登陸『武當趙堡弟子博客』)

請點擊登陸http://blog.sina.com.cn/u/2397815585


推薦閱讀:

日本人關於自己起源的故事是怎樣的?
民主化浪潮:起源與擴張
生命的起源
五行寄生十二宮的起源和演變2-1(命理學演變與土的寄生)(文/李守力)
羽管鍵琴獨奏音樂會:感受巴洛克音樂的起源與傳承

TAG:歷史 | 發展 | 太極拳 | 起源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