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學通、亞當·普森:「中國世紀」何時到來?
以經濟實力為標準將2015年說成是「中國世紀元年」是不科學的。美國GDP在一戰前就超過了英國,但並沒有成為「美國世紀」的元年,真正的「美國世紀」開始於蘇聯解體之後。經濟實力只是綜合國力的一個要素。日本的GDP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超過了蘇聯,但仍成為不了中國GDP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已超越美國,同時進入了「新常態」,還有人認為世界經濟僅剩美國一台「引擎」,全球關於中國未來的討論再度大熱。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不久前發文稱,中國從2015年進入「中國世紀」。就此問題,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曾預測世界將形成中美兩極格局的著名學者閻學通,與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普森均就此問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斯蒂格利茨認為2015年進入「中國世紀」閻學通:中國須繼續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中美兩極化趨勢明顯問:您是如何理解「中國世紀」這一說法的?閻學通:「中國世紀」一詞,沿襲了歷史上的「英國世紀」、「美國世紀」的說法。所謂19世紀是「英國世紀」和20世紀是「美國世紀」的說法,是以這兩個國家曾經在一極格局中處於主導地位而言的。21世紀剛過去15年,雖然不能排除中國在未來85年里有成為一極格局主導國的可能性,但這個預測顯然沒有現實根據。我在2013年出版的《歷史的慣性》中預測中國將於2023年成為超級大國,但美國仍是實力強於中國的超級大國。美國很可能將其超級大國地位維持到2040年。只要美國保持著超級大國的地位,就不會形成中國主導的一極格局。問:施蒂格利茨以購買力平價法推斷2015年進入「中國世紀」是不準確的嗎?閻學通:我以為,以經濟實力為標準將2015年說成是「中國世紀元年」是不科學的。美國GDP在一戰前就超過了英國,但並沒有成為「美國世紀」的元年,真正的「美國世紀」開始於蘇聯解體之後。經濟實力只是綜合國力的一個要素。日本的GDP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超過了蘇聯,但仍成為不了超級大國。問:所以您認為,在21世紀,中美兩極化是大勢所趨。閻學通:21世紀還有85年,我無法預測未來85年的國際政治趨勢。我認為,今後20年內都是中美兩極化的趨勢,即在中美兩國綜合國力差距縮小的同時,雙方都拉大與其他大國的實力差距。國力取決於開放程度問:您認為中國經濟能否繼續高速增長?閻學通: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近年來有所放緩,但由於中國經濟規模已是世界第二,因此增長速度和美國之外的國家一樣快,就能拉大與它們的差距。2014年中國GDP相當於美國的60%多,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只要比美國大一倍,就能縮小與美國的差距。中國保持經濟增長速度比美國大一倍並不難,因為中國是混合經濟,政府可不斷向民企開放國企壟斷領域,經濟就能快速增長。只要政府堅持對外企和民企開放的政治原則,中國經濟在未來10年很可能保持年均7%以上的增長。同理,我國國際政治影響力的增長速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能否進一步對外開放。印度的發展速度之所以趕不上中國,其原因就是對外開放的程度和速度都遠遠小於中國。問:您在《歷史的慣性》一書中寫到一個公式:國家綜合國力=政治實力×(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文化實力)。閻學通:是的。2013年以來,我國綜合實力中的政治實力增長最快。雖然反腐敗、減少兩極分化、加強國防建設等可能會使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但由於政治實力增強,根據綜合實力公式,我國綜合國力增速還是加快的。這表現為,政治實力的快速增長帶動了軍事實力和文化實力的快速增長。為什麼國際輿論頻繁提到「中國世紀」?這也是外界對中國綜合實力快速增長的認知。問:與美國的綜合國力相比,中國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閻學通:為了實現民族復興,中國需要在方方面面進行努力。如果將各種努力抽象為一個原則,我以為就是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改革就是各領域都要改進工作,革除弊端。之所以外界認為中國今後發展勢頭強勁,是因為國際社會對中國本屆政府的改革能力普遍看好。開放就是學習先進的經驗並用於民族復興事業。開放的基礎是自信。自信就是相信黨和人民有識別能力、糾偏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蘇聯解體和顏色革命不是對外開放的結果,而恰恰是長期封閉的結果。這如同一個長期在室外生活的孩子不易得病,而長期在溫室內的孩子一到室外就容易生病。可以有絕對把握地說,在全球化時代,不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就不可能形成「中國世紀」。美對華政策基本穩定問:不論「中國世紀」是否到來,今後中美實力差距逐漸縮小是不爭的事實。美國將會如何面對中國崛起?閻學通:美國對華政策自柯林頓第二任期以來,只有程度變化,沒有性質調整,即經濟上合作,安全上防範。在今年2月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的前言中,奧巴馬明確講:「我們與中國的合作範圍前所未有,我們同時對中國的軍事現代化保持警覺,並拒絕通過恐嚇解決領土爭端。」奧巴馬亞太再平衡戰略不過是加強軍事防範的一面。下一任美國領導人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都很可能繼續這一政策。美國目前還下不了決心用戰爭方式阻止中國崛起,隨著中美軍事實力差距的縮小,美國下決心的難度會更大。這是有利方面。然而,美國強化亞太軍事同盟的政策對中國崛起不利。因此,在大國戰略關係方面,中國處於不利地位的狀態將會長期持續。中國現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其中的鐵路建設是重要內容。在鐵路建設中,安全保障問題是一個突出的現實問題。怎麼保障鐵路沿線安全?在沒有同盟條約的條件下,沿線國家不但不會同意中國去保障鐵路沿線安全,而且自己是否願意投入資源也是問題。所以,從現實發展需要來看,發展和周邊國家的安全合作應當是我們周邊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參考消息》記者鄧媛采寫)亞當·普森:中國趕超美國還有很長路要走中美力量均衡未被改變問:施蒂格利茨說,2014年是美國能夠號稱自己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最後一年,從2015年開始世界進入「中國世紀」。您認同他的看法嗎?普森:從數字上看我同意;但是無論從中國的人均收入,還是從美國投射力量的能力考慮,這完全是錯誤的理解。美國雖然也存在地區差異,但是我們依然擁有比中國高的人均GDP和中國經濟所沒有的高端技術和可用資金。所以我完全不介意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經濟總量。我也不認為這將改變中美之間的力量均衡。中國要想在經濟、軍事、軟實力等方面趕超美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問:您認為世界輿論場為什麼會一再出現「中國世紀」的說法?普森:施蒂格利茨提出「中國世紀」這個說法,是在回應上世紀40年代美國《時代》周刊所提出的「美國世紀」這個概念。二戰後美國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叫做「這是美國的世紀」,意思是說美國將引領全世界,世界將跟隨美國的價值觀。這種觀點走向極端,並跟民族主義情緒夾雜在一起,變得盲目自大。越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濟蕭條,以及日本、中國和韓國在經濟上的起飛,都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美國的自負。我覺得,施蒂格利茨提出的「中國世紀」是一個類似的概念。中國發展具有三大優勢問:您認為中國影響力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相比較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的主要優勢是什麼?普森:印度、巴西和印尼都有可觀的經濟規模,但它們都談不上強國。我認為中國能崛起為一個強國有兩個原因。第一,它得益於漢民族的認同感。中國有少數民族,但95%的中國公民都認同他們的中國人身份。至少從目前來說,地區間的差異沒有造成民眾間的隔閡。第二,它得益於中國在經濟領域的成功,而中國經濟的成功主要來自市場經濟而非國有企業。總而言之,政治的統一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中國崛起的原因。經濟規模是中國的第一個優勢。但只有在滿足兩個前提條件(政治統一和市場經濟)下,經濟規模才將成為中國發展的優勢。如果沒有國家的政治統一(如印度、印尼),政府就不能大規模移動人口;如果沒有良好的市場經濟(如巴西),就不能帶動經濟的健康成長。第二個優勢在於中國年輕人尤其是中國最近兩代人的適應能力。現代企業在技術層面和組織層面都發生了眾多變化,中國的年輕人通過不懈的努力適應了這些變化。這本身是很難得的。第三個優勢在於中國以相對和平和開放的方式處理外交事務。與某些其他國家不同,中國引進外資,積極發展貿易,從包括美國的其他國家學習經驗。問:中國的不足之處在哪裡?普森:中國無法用軟實力打動其他國家。美國也有很多垃圾電影,但好萊塢的電影全世界的人都愛看。美國最暢銷的書往往不是什麼文學巨著,部分因為這些書是英文寫的,部分因為這些書經過了市場的選擇。很多美國出版的圖書在全世界暢銷。中國也有很多有才華的作家和導演,但是由於文化和政治的原因,這些文化產品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和認同。中美仍是世界經濟「引擎」問: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放緩,中國進入調整經濟結構的深水區,而美國經濟復甦勢頭強勁。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普森:市場對中國經濟的悲觀情緒有些誇張。中國經濟處於從高速向中高速增長「換擋」的過渡期,這不是經濟崩潰,而是一個正常的必經過程,並且我們預計經濟增速將逐漸穩定下來。現在大家都認為美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唯一「引擎」,我認為,即使中國增長放緩到6.5%左右的水平,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保持這樣的增速仍然稱得上是世界經濟的另一大重要「引擎」。美國經濟近來表現出穩定的復甦態勢,預計今明兩年增速將保持在3%左右。但是從中長期來看,美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將逐漸下降。我只能說,在可預見的10到20年里,美國將繼續保持頭號經濟強國地位,在這期間中國經濟也會變得更加強大。問:施蒂格利茨認為,美國應當調整外交政策,加強對華合作,遠離遏制。您認為美國將會如何面對中國崛起?中美兩國在未來會和平共處嗎?普森:我認為這種說法有些誇張。美國正在積極地與中國接觸,而不是遏制中國的發展。美國沒有遏制中國,中國也沒有被遏制,中國可以在世界任何一地投資、銷售商品。中美兩國已經和平相處了多年,並將繼續和平相處下去。任何要打破目前和平狀態的想法都是十分愚蠢的,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問:中國周邊國家會歡迎「中國世紀」的到來嗎?「中國世紀」將給鄰國及世界帶來怎樣的發展機遇?普森:坦率地說,實際的情況是,地理上離中國越遠的國家越歡迎中國的崛起。中國與鄰國存在領土爭議,處理與鄰國的關係比處理與非洲、拉美與歐洲的關係更為困難。美國與墨西哥及其他拉美鄰國也有矛盾,如非法移民問題。但最終美國為這些國家的民眾提供了市場和眾多的就業機會,使得他們漸漸對美國產生了好感。因此,(中國周邊國家的態度)也部分取決於中國對鄰國開放多大市場。同時,中國的發展確實可以給其他國家創造巨大機遇。比如,中國在非洲的投資為當地提供了大量就業,進行技術轉讓,對非洲經濟的積極作用已經可以與歐美相匹敵。中國主導的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也將為地區經濟注入活力。(《參考消息》駐華盛頓記者劉劼采寫)責任編輯:令狐沖聲明:凡註明來源"共識網"文章的,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原文鏈接。本網站作為互聯網言論交流平台,所刊發文章並不代表本站立場。
推薦閱讀:
※吳清源要活100年 將21世紀圍棋進行到底
※徐晉如:二十世紀舊詩史 (下)
※台灣黑幫教父—陳啟禮的世紀葬禮 21P -
※中國十世紀前的性科學初探(2008年修訂版)
※19世紀早餐禮儀貼士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