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指標分析要注意的問題-移動財經 [m-FINANCE]
- 計算方法:
- 日平均價=當日成交金額÷當日成交數量(亦有直接採用當日收盤價代替日平均價者)。
- 6日平均價=(當日平均價+前五日平均價×5)÷6。
- 10日平均價=(當日平均價+前九日平均價×9)÷10。
- 30日、72日、13週、26週等平均價計算方法類推。
其計算公式為MA=(P1+...+Pn)÷ nP為每天價格,n為日數。除了以上這種簡單移動平均線外,還有加權移動平均和平滑指數(EAM),其製作方式較為複雜,效果也並不比簡單移動平均數好,因此,這裡不作進一步探討。
- 研判
- 平均線由下降逐漸走平而股價自平均線的下方向上突破是買進訊號。當股價在移動平均之下時,表示買方需求太低,以致於股價大大低於移動平均線,這種短期的下降給往後的反彈提供了機會。這種情況下,一旦股價回升,便是買進訊號。
- 當股價在移動平均線之上產生下跌情形,但是剛跌到移動平均之下還未開始反彈,這時,如果股價絕對水平不是很高,那麼,這表明買壓很大,是一種買進訊號。不過,這種圖表在股價水平已經相當高時,並不一定是買進訊號。只能作參考之用。
- 移動平均線處於上升之中,但實際股價發生下跌,未跌到移動平均線之下,接著又立即反彈,這裡也是一種買進訊號。在股價的上升期,會出現價格的暫時回落,但每次回落的絕對水平都在提高。所以,按這種方式來決策時,一定要看股價是否處於上升期,是處於上升初期,還是處於晚期。一般來說,在上升期的初期,這種規則適用性較大。
- 股價趨勢線在平均線下方變動加速下跌,遠離平均線,為買進時機,因為這是超賣現象,股價不久將重回平均線附近。
- 平均線走勢從上升趨勢逐漸轉變為盤局,當股價從平均線上方向下突破平均線時,為賣出訊號。股價在移動平均線之上, 顯示價格已經相當高,且移動平均線和股價之間的距離很大,那麼,意味著價格可能太高,有回跌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股價一旦出現下降,即為拋售訊號。不過,如果股價還在繼續上漲,那麼,可採用成本分攤式的買進即隨著價格上漲程度的提高,逐漸減少購買量,以減小風險。
- 移動平均線緩慢下降,股價雖然一度上升,但剛突破移動平均線就開始逆轉向下,這可能是股價下降趨勢中的暫時反彈,價格可能繼續下降,因此是一種賣出訊號。不過,如果股價的下跌程度已相當深,那麼,這種規則就不一定適用,它可能是回升趨勢中的暫時回落。因此,投資者應當做仔細的分析。
- 移動平均線處於下降趨勢,股價在下跌過程中曾一度上漲到移動平均線附近,但很快又處於下降狀態,這時是一種賣出訊號。一般來說,在股市的下降過程中,常會出現幾次這種賣出訊號,這是下降趨勢中的價格反彈,是一種短期現象。
- 股價在平均線上方突然暴漲,向上遠離平均線為賣出時機,因此這是超賣現象,股價不久將止漲下跌回到平均線附近。
- 長期移動平均線呈緩慢的上升狀態,而中期移動平均線呈下跌狀態,並與長期平均移動平均線相交。這時,如果股價處於下跌狀態,則可能意味著狂跌階段的到來,這裡是賣出訊號。須要注意的是,在這種狀態下,股價在下跌的過程中有暫時的回檔,否則不會形成長期移動平均線和中期移動平均線的交叉。
- 長期的移動平均線(一般是26週線)是下降趨勢,中期的移動平均線(一般是13週線)在爬升且速度較快的超越長期移動平均線,那麼,這可能意味著價格的急劇反彈,是一種買進訊號。出現這種情況一般股價仍在下跌的過程中,只不過中期的下跌幅度要低於長期的下跌幅度。
- 評價優點:
- 適用移動平均線可觀察股價總的走勢,不考慮股價的偶然變動,這樣可自動選擇出入市的時機。
- 平均線能顯示「出入貨」的訊號,將風險水平降低。無論平均線變化怎樣,但反映買或賣信號的途徑則一樣。即是,若股價(一定要用收市價)向下穿破移動平均線,便是沽貨訊號:反之,若股價向上衝移動平均線,便是入貨訊號。利用移動平均線,作為入貨或沽貨訊號。通常獲得頗可觀的投資回報率,尤其是當股價剛開始上升或下降時。
- 平均線分析比較簡單,使投資者能清楚瞭解當前價格動向。
缺點:
- 移動平均線變動緩慢,不易把握股價趨勢的高峰與低谷。
- 在價格波幅不大的牛皮期間,平均線折中於價格之中,出現上下交錯型的出入貨訊號。使分析者無法定論。
- 平均線的日數沒有一定標準和規定,常根據匯市的特性不同發展階段,分析者思維定性而各有不同,投資者在擬定計算移動平均線的日子前,必須先清楚瞭解自己的投資目標。若是短線投資者,一般應選用10天移動平均線,中線投資者應選用90天移動平均線,長期投資者則應選用250天移動平均線。很多投資者選用250天移動平均線,判斷現時市場是牛市或熊市,即是,若股價在250天移動平均線之下,則是熊市;相反,若股價在250天移動平均線之上,則是牛市。
為了避免平均線的局限性,更有效掌握買賣的時機,充分軌揮移動平均線的功能,一般將不同期間的平均線予以組合運用,目前市場上常用的平均線組合有「6、12、24、72、220日平均線」組合;「10、25、73、146、292日平均線」組合等,組內移動平均線的相交與同時上升排列或下跌排列均為趨勢確認的訊號。
MACD(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MACD)是在指數平滑的基礎上進行行情研製的。
- 用途該指標主要是利用長短期二條平滑平均線,計算兩者之間的差離值。該指標可以去除掉移動平均線經常出現的假訊號,又保留了移動平均線的優點。但由於該指標對價格變動的靈敏度不高,屬於中長線指標,所以在盤整行情中不適用。
- 計算公式MACD由正負差(DIF)和異同平均數(DEA)兩部分組成。正負差是核心,平均數是輔助。先介紹DIF的計算方法。 DIF是快速平滑移動平均線與慢速平滑移動平均線的差,DIF的正負差的名稱由此而來。快速和慢速的區別是進行指數平滑時採用的參數大小不同,快速是短期的,慢速是長期的。經常使用的參數為:26、12、9。以現在流行的參數12和26為例,對DIF的計算過程進行介紹。 快速平滑移動平均線(EMA)是12日的,則計算公式為; 今日EMA(12)= 2x今收盤/(12+1)+11x昨日EMA/(12+1) 慢速平滑移動平均線(EMA)是26日的,計算公式為 今日EMA(26)= 2x今收盤/(26+1)+25x昨日EMA/(26+1) 以上兩個公式是指數平滑的公式,平滑因子分別為2/13和2/27。如果選別的係數,也可照此法辦理。 DIF=EMA(12)-EMA(26) 有了DIF之後,MACD的核心就有了。單獨DIF一個也能進行行情預測,但為了使信號更可靠,我們引入了另一個指標DEA。 DEA是DIF的移動平均,也就是連續數日的DIF的算術平均。這樣,DEA自己又有了個參數,那就是作算術平均的DIF的個數,即天數。 對DIF作移動平均就像對收盤價作移動平均一樣,是為了消除偶然因素的影響,使結論更可靠。
- MACD的應用法則利用MACD進行行情預測,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進行。
- 從DIF和DEA的取值和這兩者之間的相對取值對行情進行預測。其應用法則如下:
- DIF和DEA均為正值時,屬多頭市場。DIF向上突破DEA是買入信號;DIF向下跌破DEA只能認為是回檔,作獲利了結。
- DIF和DEA均為負值時,屬空頭市場。DIF向下突破DEA是賣出信號;DIF向上穿破DEA只能認為是反彈,作暫時補空。
我們知道,DIF是正值,說明短期的比長期的平滑移動平均線高,這類似於5日線在10日線之上,所以是多頭市場。DIF與DEA的關係就如同匯價與MA的關係一樣,DIF上穿或下穿DEA都是一個DIF將要上升還是下降的信號。DIF的上升和下降,進一步又是匯價的上升和下降信號。上述的操作原則是從這方面考慮的。
- 利用DIF的曲線形狀,利用形態進行行情分析,主要是採用指標背離原則。這個原則是技術指標中經常使用的,具體的敘述是:如果DIF的走向與匯價走向相背離,則此時是採取行動的信號。
- 牛背離(底背馳):匯價出現二或三個近期低點,而MACD並不配合出現新低點,可做多。
- 熊背離(頂背馳):匯價出現二或三個近期高點,而MACD並不配合出現新高點,可做空。
MACD的優點是除掉了MA產生的頻繁出現的買入賣出信號,使發出信號的要求和限制增加,避免假信號的出現;用起來比MA更有把握。MACD的缺點同MA一樣,在匯市沒有明顯趨勢而進入盤整時,失誤的時候極多。另外,對未來匯價的上升和下降的深度不能進行有幫助的建議。技術上應再配合RSI與KD判斷,方能解決MACD之兩個缺點 。
- 從DIF和DEA的取值和這兩者之間的相對取值對行情進行預測。其應用法則如下:
動量指標(Momentum)動量指標(Momentum)是一個在技術分析領域中較為常用的工具。它所發出的訊號主要分為:
- 買入和沽出訊號
- 價位上升和下跌的速度
- 市勢上升和下跌的轉向幅度
- 市勢上升和下跌確認
我們亦可在動量指針(MTM)圖表中,附加一條指數移動平均線(EMA)進行分析。利用動量指標(MTM)的整體分析,方法如下:
- 圖表中所見的虛線為零線,動量指標(MTM)在零線之上代表價位強勢,當在零線之下,則代表價位弱勢。
- 當動量指標(MTM)向上,代表價位向上動力加強,而動量指標(MTM)向下,則表示動力轉弱,價位會有下跌的跡象。
- 當動量指標(MTM)上破指數移動平均線(EMA)時,可視作為入貨訊號,而動量指針(MTM)下破指數移動平均線(EMA)時,則為沽貨訊號。
- 作為形態分析,動量指標(MTM)亦可以跟價位圖表一樣,出現頭肩頂、頭肩底、雙頂、雙底、三角形、上升軌和下降軌等。
- 作為趨勢分析,可觀察動量指針(MTM)跟價位走勢是否相輔相成。如價位上升,而動量指標(MTM)卻下跌,表示高位背馳現象出現,應考慮沽貨。若價位下跌,但動量指標(MTM)卻上升,則表示低位背馳現象出現,可考慮趁低入貨。
動量指標(MTM)所發出的背馳現象頗為準確,如加入指數移動平均線(EMA)的突破點及形態分析,其準確程度相當高,中短線的投資者較易掌握。相對強弱指數(RSI)相對強弱指數最早被應用於期貨買賣,後來人們發現在眾多的圖表技術分析中,相對強弱指數的理論和實踐極其適合於股票市場的短線投資,於是被用於股票升跌的測量和分析中。外匯交易同期貨買賣、股票買賣相同之處是匯價的升跌最終取決於供求關係,因此,相對強弱指數在分析外匯行情上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後來,投資者還把RSI的計算公式製作成電腦程序,操作者只要每天把匯價資料輸入電腦,就能夠獲得RSI的數值。目前,路透社的圖表分析及德勵財經的圖表分析均能取出RSI的走勢圖。
- RSI的原理RSI的原理簡單來說是以數字計算的方法求出買賣雙方的力量對比,譬如有100個人面對一件商品,如果50個人以上要買,競相抬價,商品價格必漲。相反,如果50個人以上爭著賣出,價格自然下跌。 相對強弱指數理論認為,任何市價的大漲或大跌,均在0-100之間變動,根據常態分配,認為RSI值多在30-70之間變動,通常80甚至90時被認為市場已到達超買狀態(Overbought),至此市場價格自然會回落調整。當價格低跌至30以下即被認為是超賣(Oversold),市價將出現反彈回升。
- RSI測量法的優點
- 能較清楚地看出買賣雙方的意向何時呈現超買狀態,何時呈現超賣狀態一目瞭然,從而使人們較好地掌握買入時機。不過,任何分析工具都有其優點和缺點,技術分析師常常告誡人們,應用RSI的分析不能掉進公式化、機械化的泥潭中,因為任何事物都有特殊情況,RSI超過95或低於15也並不出奇,不要一低於30就入市買進, 高於70就拋售,應當結合其他圖形具體分析。
- 能構成柱狀圖的各種圖形諸如頭肩頂、雙頂雙底三角形、旗形、放大型、支持線、阻力線等。
RSI的計算一般以14天為週期,把上升幅度作為買方力量的總和,將下跌的幅度作為賣方力量的總和,而判斷匯價的未來動向,則是參看兩種力量對比的結果。
- RSI的計算相對強弱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RSI=100-〔100/(1+RS)〕 其中 RS=14天內收市價上漲數之和的平均值/14天內收市價下跌數之和的平均值舉例說明:如果最近14天漲跌情形是:第一天升2元,第二天跌2元,第三至第五天各升3元;第六天跌4元 第七天升2元,第八天跌5元,第九天跌6元,第十至十二天各升1元;第十三至十四天各跌3元。那麼,計算RSI的步驟如下:
- 將14天上升的數目相加,除以14,上例中總共上升16元除以14得1.143(精確到小數點後三位);
- 將14天下跌的數目相加,除以14,上例中總共下跌23元除以14得1.643(精確到小數點後三位);
- 求出相對強度RS,即RS=1.143/1.643=0.696%(精確到小數點後三位);
- 1+RS=1+0.696=1.696;
- 以100除以1+RS,即100/1.696=58.962;
- 100-58.962=41.038。
結果14天的相對強弱指數RSI為41.038。不同日期的14天RSI值當然是不同的,連接不同的點,即成RSI的軌跡。(來源:乾通網)
隨機指標(KDJ)
- 用途KD是在WMS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KD就有WMS的一些特性。在反映匯市價格變化時,WMS最快,K其次,D最慢。在使用KD指標時,我們往往稱K指標為快指標,D指標為慢指標。K指標反應敏捷,但容易出錯,D指標反應稍慢,但穩重可靠。
- 計算公式 今(N)日RSV=〔(今日收盤價-N日內最低價)/(N日內最高價-N日內最低價)〕× 100 今(N)日K值=2/3昨日K值+1/3今(N)日RSV 今(N)日D值=2/3昨日D值+1/3今(N)日K值 今(N)日J值=3今(N)日D值-2今(N)日K值 K、D初始值取50。註:式中,1/3是平滑因子,是可以人為選擇的,不過目前已經約定俗成,固定為1/3了。因為J=3D-2K=D+2(D-K),可見J是D加上一個修正值。J的實質是反映D和D 與K的差值
- KDJ的原理
- KDJ以今日收盤價(也即N日以來多空雙方的最終言和價格)作為買力與賣力的平衡點,收盤價以下至最低價的價格距離表徵買力的大小,而最高價以下至最低價的價格距離表徵買賣力的總力。這樣,RSV的買力與總力之比,正是用以表徵N日以來市場買力的大小比例,反映了市場的多空形勢。
- KDJ指標的後來修正者,放棄把RSV直接作為K值,而只把 RSV 作為新K值裡面的1/3比例的內容。這是一種權值處理手法,表明更重視(2/3重視)近期趨勢的作用。
- 在喬治.藍恩(Gorge Lane)的發明裡,D值原來是N日K值的平滑平均值。現直接從算式上可見,D值只把K值作1/3的權重加以考慮,同樣表明對近期趨勢的重視。同時,D值的變化率也就小於K值的變化率,因此,K線成為隨機指標中較敏感的快速線,D線則為較沉穩的慢速線。
- J值本意為D值與K值之乖離,係數3和2也表現了權值的處理,表明在KD指標中,D指標應被更重視一些,這與趨勢分析中認為慢速線較具趨勢的示向性原理是一致的。
- KDJ的應用
- 一般而言,D線由下轉上為買入信號,由上轉下為賣出信號。
- KD都在0~100的區間內波動,50為多空均衡線。如果處在多方市場,50是回檔的支持線;如果處在空方市場,50是反彈的壓力線。
- K線在低位上穿D線為買入信號,K線在高位下穿D線為賣出信號。
- K線進入90以上為超買區,10以下為超賣區;D線進入80以上為超買區,20以下為超賣區。宜注意把握買賣時機。
- 高檔區D線的M形走向是常見的頂部形態,第二頭部出現時及K線二次下穿D線時是賣出信號。低檔區D線的 W 形走向是常見的底部形態,第二底部出現時及K線二次上穿D線時是買入信號。M形或W形的第二部出現時,若與價格走向發生背離,分別稱為「頂背馳」和「底背馳」,買賣信號可信度極高。
- J值可以大於100或小於0。J指標為依據KD買賣信號是否可以採取行動提供可信判斷。通常,當J值大於100或小於10 時被視為採取買賣行動的時機。
- KDJ本質上是一個隨機性的波動指標,故計算式中的N值通常取值較小,以5至14為宜,可以根據市場或商品的特點選用。不過,將KDJ應用於週線圖或月線圖上,也可以作為中長期預測的工具。
保力加通道(Bollinger Bands)Bollinger Bands保力加通道是由三條線組成,在中間的通常為 20 天平均線,而在上下的兩條線則分別為信道頂和信道底,演算法是首先計出過去 20 日收巿價的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再乘2得出2倍標準差,通道頂為 20 天平均線加 2 倍標準差,通道底則為 20 天平均線減 2 倍標準差。匯率通常會在保力加信道內徘徊,因此信道頂部和底部可顯示出匯率波幅的上下限,如果匯率股價接近通道的頂部,表示價格已接近波幅的上限,有下調壓力;相反,匯率接近信道的底部則代表價格有上升的空間。
不過,大家要注意單憑保力加通道是不足以發出買賣信號的,此信道的上下限只是代表上升的阻力位及下跌的支持位,因此必須與其它技術指標一同應用才可產生買賣信號,例如可將保力加通道與相對強弱指數(RSI) 一同應用。 以保力加通道與 RSI 同用為例,當匯率升至通道頂,而 RSI 顯示超買時,表示巿況很可能下調;相反,當匯率跌至通道底,而 RSI 顯示超賣時,則表示巿況很可能止跌回升。拋物轉向點(Parabolic SAR)拋物轉向系統或稱為拋物轉向點(Parabolic SAR)是指跟隨市勢買賣,其意義是利用跟隨性止蝕位的方法(trailing stops)將市勢的止蝕位上移或下移,以保障投資者所得到的利潤。因此,這個系統既不撈底,亦不摸頂,往往趨勢走了四分之一才開始入市,而市勢見頂回落後才開始反倉。 拋物轉向系統(SAR)在觀察和運用上與移動平均線(MA)頗類似,但在運算方面則有很大差別。最基本的運用方法是根據拋物轉向點(SAR)的推移方向而定。當轉向點向上推移時,即處於買空期間。在這段期間內,拋物轉向點(SAR)是一直按時間消逝不斷增加(即拋物轉向點[SAR]的數值不斷上升),其增加多寡是取決於當時期價位的升幅而定。換言之,若當時價位不斷創新高,則拋物轉向點(SAR)將按時間短、增幅大的相對比率遞增,直至轉向(改變拋物轉向點[SAR])為止;但如果價位波動牛皮沉滯不前,則拋物轉向點(SAR)將按時間長、增幅少相對比率遞增。反之,當拋物轉向點(SAR)向下推移時,即表示正處於賣空期間,拋物轉向點(SAR)將隨時間消逝不斷減少(即拋物轉向點[SAR]的數值不斷下降),減少幅度多寡視乎當時價位的跌幅而定。亦即是,若當時價位跌幅凌厲,價位不斷創新低,拋物轉向點(SAR)將按時間短、減幅大的相對比率遞減,直至轉向為止。同樣地,如果價位跌勢緩慢,並無經常出現新低時,則拋物轉向點(SAR)將按時間長、減幅少的相對比率下降。 拋物轉向系統(SAR)之運用非常簡單及明確,當拋物轉向點(SAR)向上推移時,表示市勢向好;相反,當拋物轉向點(SAR)向下推移,則表示市勢向淡。 利用拋物轉向點(SAR)的轉向去判斷買賣策略,方法如下:
- 當拋物轉向點(SAR)由價位線之上轉到當日價位線之下(由綠點轉為紅點),代表市勢逆轉向好,可視作入貨訊號。
- 相反,當拋物轉向點(SAR)由價位線之下轉到價位線之上(由紅點轉為綠點),則代表市況轉淡,可視作沽貨訊號。
前文提及任何一種測市工具或指標都必然存在其優點和缺點。拋物轉向系統(SAR)亦不能例外。因此,在運用此工具時,必需瞭解其優點及缺點之所在,始能發揮其測市功能。
- 拋物轉向系統(SAR)的優點
- 顯示的訊號容易理解,絕不含糊及模稜兩可。
- 拋物轉向系統(SAR)的增減與實際價位的升跌幅度及時間長短有密切關係,可適用於不同形態的商品期貨及股票價位的波動特性。
- 在市況出現一面倒或有趨向市道的時候,拋物轉向系統(SAR)的訊號獲利率相當驚人。
- 拋物轉向系統(SAR)的缺點
- 運算拋物轉向系統(SAR)的缺點是在於公式中的「加速因子」(Acceleration Factor),它不能巧妙地適應於不同商品或股票,必需由運用者作出不斷的嘗試,才能在波動節拍中尋找最佳的加速因子(AF)數值。一般使用的加速因子(AF)數值的限度在0.02至0.20之間,以0.02值遞增或遞減(例如:0.02、0.04、0.06.....等等)。
- 在處於上落市時,拋物轉向系統(SAR)的轉向頻率非常高,會導致訊號追隨者在貴買平賣的情況下造成虧損。因此,在遇到上落市時,拋物轉向系統(SAR)絕不宜使用。
備註:拋物轉向系統(SAR)帶出移動平均線(MA)的優點,亦同時構成其缺點。因此,若能同時與動向指標(DMI)互相配合使用,在其相輔相成的形勢下,更能營造出較理想的分析效果。破譯技術指標的「背離特徵」在運用技術指標時,經常會遇到期價(在匯市中則是匯價,編者按)走勢與指標走勢「背離」的現象。背離,簡單地說就是走勢的不一致。當背離的特徵一旦出現,就是一個比較明顯的採取行動的信號。 通常指標背離有兩種,一種是頂背離,另一種是底背離。頂背離通常出現在期價的高檔位置。當期價的高點比前一次的高點高,而指標的高點卻比指標前一次的高點低。換句話說,就適當指標處於高位,並形成一峰比一峰低的兩個峰,而此時期價卻對應的是一峰比一峰高,則表示該指標懷疑目前的上漲是外強中乾,暗示期價很快就會反轉下跌,這就是所謂的"頂背離"。是比較強烈的賣出信號。反之,底背離一般出現在期價的低檔位置,當期價的低點比前一次的低點低,而指標的低點卻比指標前一次的低點高,也就是說當指標認為期價不會再持續地下跌,暗示期價會反轉上漲,這就是"底背離",是可以開始建倉的信號。 能夠形成明顯技術指標背離特徵的指標有MACD,W%R,RSI,KDJ等,其形態都存在與期價背離的特徵。 背離特徵需要注意的問題:
- 各種技術指標有效性並不相同。進行技術指標分析時,相對而言,用RSI與KDJ的背離來研判行情的轉向成功率較高。
- 指標背離一般出現在強勢中比較可靠。就是期價在高位時,通常只需出現一次背離的形態,即可確認反轉形態,而期價在低位時,一般要反覆出現幾次背離才可確認反轉形態。
- 鈍化後背離較為準確。若完全根據背離特徵進行操作的話,常會帶來較大的失誤,這種情況特別容易出現在當期價出現暴跌或暴漲的走勢時,KDJ指標很可能呈高位或低位鈍化後,該期價仍然出現上漲或下跌。實際上,這時候一旦出現背離特徵有效性很高,特別是KDJ指標結合RSI指標一起判斷期價走向,KDJ指標在判斷頂部與底部過程中,具有較強的指向作用。
- 注意識別假背離。通常假背離往往具有以下特徵:一、某一時間週期背離,其它時間並不背離。比如,日線圖背離,但週線圖月線圖並不背離。二、沒有進入指標高位區域就出現背離。我們所說的用背離確定頂部和底部,技術指標在高於80或低於20背離,比較有效,最好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鈍化。而在20-80之間往往是強市調整的特點而不是背離,後市很可能繼續上漲或下跌。三、某一指標背離而其它指標並沒有背離。各種技術指標在背離時候往往由於其指標設計上的不同,背離時間也不同,在背離時候KDJ最為敏感,RSI次之,MACD最弱。單一指標背離的指導意義不強,若各種指標都出現背離,這時期價見頂和見底的可能性較大。
(作者:於曉兵 出處:瀋陽中期)技術指標——反饋與跟蹤的錯位在股票、期貨投資市場,由於價格漲跌頻繁,雖然造就了許多投資機會,但同時也使許多投資者發生錯誤的機會成正比例出現。為了提高對價格變化判斷的準確性,無數市場人士不斷地探尋新的分析方法,而最廣泛使用的是以數理統計學為基礎的技術指標分析法。 由技術分析的目的可知,其主要內容有圖表解析與技術指標兩大類。事實上,早期的技術分析只是單純的圖表解析,即通過市場行為所構成的圖表型態,來推測未來的價格變動趨勢。但這種方法在實際運用上,易受個人主觀意識影響而有不同的判斷,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戲稱圖表解析是一項藝術工作,九個人可能產生十種結論的原因。為減少圖表判斷的主觀性,市場逐漸發展了一些可運用數據計算的方式,來輔助個人對圖表的知覺與辯認,使分析更具客觀性。 然而,技術指標對於大眾投資者而言,總是困惑不解:不使用它不行,而迷信它也不行,總是感覺到技術指標就像在追逐著影子卻不知道影子就是他自己那樣彼此間互相追逐似地,這也就是技術指標的型態反饋與投資者的追價逐市之間總有不可避免的錯覺。
- 技術指標盛行的理論基礎技術指標是以預測市場價格變化的未來趨勢為目的,以圖表為主要手段對市場行為進行研究的分析工具,「市場行為」有三個方面的顯示:價格、交易量和持倉量(或流通量),它們是分析者通常能夠獲得信息的來源。技術分析者的觀點是,價格變化必定反映供求關係,影響市場價格的所有因素最終必定要通過市場價格反映出來,因為技術指標的數理基礎來自於歷史資料,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為研究市場行為,以統計學理論為基礎,利用「描述統計學」和「推導統計學」兩種形式創造性地反映市場行為,描述統計學用圖表表達資料數據,比如用標準的線圖展示價格歷史;推導統計學則從資料推導出概括的、預測的或推延性的結論。所以,價格圖表屬於前者的範疇,而針對價格圖表進行的技術指標分析則屬於推導統計學範疇。圖表分析只是時間序列分析的一種形式,正如所有的時間序列分析一樣,也是以歷史為依據的,惟一能獲得的資料或數據,只是過去的記錄,只有把過去的經歷投影到未來,我們才能估計、猜測未來。技術指標的運用,有其理論基礎和一定的使用價值,它是投資者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之一。
- 對技術分析的認識差別既然圖表來自於歷史資料或數據,以數理基礎描述的圖表曲線只是過去的記錄,是市場行為以圖表形式表現的投影,那麼,圖表就沒有錯,錯的只是投資者的運用能力以及投資者的思維超越圖表而延伸出對未來的猜想和追逐行為。 以時間序列採集的數據,只是反映了該時間單位的市場狀態,以時間單位內的數據為條件的計算公式,它只是該時間內的曲線方程,對曲線的描述,會因數據/時間的不同而變化,表現的是採集數據的時間比率與判斷目標的時間長度成正比。例如,5分鐘圖表所表現的只是以該時間為單位的市場行為,以週線為單位的曲線圖表,描述的是以週為單位的市場行為,這兩種市場狀態差別很大,關鍵是投資者想分析什麼時間內的市場行為以及做出什麼判斷。 對技術指標的理解及使用的差異,事實上反映出投資者關於市場本質認識的高低,換句話說,任何一種技術指標(包括任何解析價格變動的方式)其背後都有關於市場本質認識作為理論支持。市場投資者在運用技術指標的同時,必須首先要求他提高對市場本質的認識,對技術指標的困惑實質上代表了關於市場本質認識的困惑。因此,一些傑出的市場投資家從來不為技術指標的分析方法而去完善它,他們習慣於對市場本質進行哲學思辯,從哲學的高度去判斷技術指標使用方法的取捨。例如,KD指標只適用於盤整行情,而大趨勢行情會使其指標在20以下或80以上盤繞纏結,背離它的判斷標準;移動平均線只適用於大行情的判斷標準,而對盤整行情判斷的準確性則大打折扣。 對於投資者來說,無論利用任何分析市場行為的方式,其目的都是試圖預測未來,一方面投資者尋求類似他們參與的情景,希望形成和未來相符的圖像;但另一方面,他們尋求發揮影響,根據他們的願望塑造未來。而投資者所期待的未來,主要是價格方面的而非基本面的。當價格影響到基本面或基本面影響到價格時,就又可能把價格帶離到偏離基本面的地帶,到最後想像與現實、期待與結果會達到無以為繼,甚至整個過程開始逆轉的地步。但是,追逐趨勢的行為未必不理性,就如同自然界中某些動物追逐群體移動有良好的理由一樣,投資者在追價逐市的投資行為中也是如此,追逐者只有在轉換變調的地方才會受損,而如果他們警覺的話,就可以生存,這也是技術分析得以應用的魅力所在。
- 反饋與跟蹤之間的錯位雖然我們可以應用許多技術指標來探索市場行為,提供預測市場未來的工具,然而,許多的投資者在運用技術指標分析中仍然不斷受到損傷,感到茫然。參與市場投資達成交易,意味著買賣雙方形成了完全相反的價值判斷,有一個買方,就相對應的有一個賣方,就意味著必定有一個人是錯的,如果投資者都看漲,就沒有賣方,如果都看跌,就沒有買方,因此,成交越容易、越密集,則買賣雙方完全相反的價值判斷的程度就越高,因而價值判斷越難。現代分析揭示出,價格是在表象無規則運動下的決定性無序,是表象隨機性,無序中內含有序,無序中產生組織、產生規律。價格波動高度隨機性是價格波動規律成立和存在的前提,價格通過大量的高度隨機性的遊蕩和無序波動自動產生出組織、產生出有序,從而呈現出規律。一個層次上的價格波動規律在更高層次上觀察又是一種無序的、並不恆定的有序,規律的體現方式是隨機的,通過這種方式,又在更高層次上產生出新的有序、新的規律,這種規律性很容易使人想像出在波峰和波谷,價格的未來方向被明確地指了出來,但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解。 價格波動具有高度隨機性的特徵,那麼這種高度隨機性對投資人究竟意味著什麼?價格的高度隨機性不僅意味著任何投資人從局部而言、從短期而言都有獲利可能,更重要的是意味著任何投資人從全局而言、從長期而言獲勝的概率非常之低,因此投資人若希望在股票、期貨市場中長期穩定的獲利,必須解決如何在高度隨機性的價格波動中尋找出非隨機性即規律性部分,並擁有駕御價格波動與跟蹤預期的判斷力。 以技術分析法對市場行為的判斷,不僅是從技術指標的某一局部特徵或某一時刻特徵作猜想擴大化或類比式思考,而要從本質上認識市場,對市場進行全面、冷靜、客觀地思考,尋找出其中的普遍性或普適性。不管使用何種分析方法,包括理論分析法、基本分析法、技術指標分析法、心理分析法,都是建立在歷史資料上的對現狀的描述與對未來的猜測,然而,「新的理論本應被發展,然後被懷疑,巨額的利潤本應變成同樣巨大的損失,不著邊際的樂觀主義者本應被深深的絕望所淹沒」,這一市場淘汰機制總是把我們的現實與理想扭曲、錯位。
(來源:期貨日報)
推薦閱讀:
※胖不胖,這五個指標說了算
※什麼是關鍵績效指標?
※4物業管理公司績效考核指標彙編
※滿屏的指標?刪了吧,手把手教你裸 K 交易!
※餐後血糖控制難?1 個指標告訴你怎麼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