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好課,是「折騰」出來的

編者按:

這是個人專訪,也是經驗總結;

這是名師自我磨礪,也是一線教師學習榜樣。

名師成長有很多途徑,有的名師是「寫」出來的,有的名師是「評」出來的,有的名師是靠著一節一節好課,上出來的。

本文原題《用一節一節好課,表達對母語教育的熱愛和敬畏》,後經編輯修改,以《好課,是「折騰」出來的》為題,發表於教育部直屬《語言文字報》「教師專欄」。

徐傑,江陰市教師發展中心語文教研員,「精緻語文」首倡者,連續兩屆全國中語「優秀教師」,江蘇省全民閱讀中小學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無錫市社會事業領軍人才。參加全國課堂教學大賽,先後獲得11次特等獎、一等獎。著有《精緻語文》《聽徐傑老師評課》《名師課堂教學細節設計藝術》。

徐老師可謂是語文老師中的「獲獎專業戶」,一個人能在8年時間裡獲得11次全國特等獎、一等獎,可見他對語文、對語文教育、對語文課堂的熱愛和研究的程度。

一線老師,潛心課堂研究,是提升自己教學水平的必由之路。徐老師說,作為一個語文老師,他追求的是:用一節節好課,表達對母語教育的熱愛和敬畏。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徐老師是怎樣做課堂研究的。

徐老師最初的課堂研究,從「講風太甚」四個字開始

1995年,工作第二年,南通,徐老師執教校內公開課,散文《三峽》,他充分發揮自己的口才,課堂上滔滔不絕,自我感覺極好,下課後,帶著「討賞」的心理,請他的同事、特級教師郭志明老師談談對這節課的評價,沒有想到,郭老師給了他四個字「講風太甚」!這簡直是當頭棒喝。

靜下心來,徐老師開始反思自己的課堂:

「講」得太多,看似展示了老師的口才,其實是剝奪了學生思考和表達的機會;

「講」得太多,恰恰是教師在課堂上懶惰的表現,因為自己的「講」,比啟發和引導學生「講」,要容易得多;

老師「講」,學生「聽」,傳輸的是結論,缺失的是實踐,是過程;

老師「講」得過多固然不好,但是,當講而不講,也是一種失責,那麼,什麼時候當講呢?怎樣的「講」才算是一種啟發式呢?……

就這樣,徐老師以「講風太甚」四個字為起點,開始了他的課堂研究。

要上好課,先研究名師名課

徐老師說,他的課堂教學能力,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

2004年,南京,徐老師執教公開課《地下森林斷想》,聽課老師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只有一位老師含蓄地提醒:徐老師,你的課堂教學語言還可以再優化些。徐老師不信,晚上把課堂錄像打開,回看自己的教學語言——一身冷汗!隨意、拖沓、乏力乃至錯誤的教學語言,隨處可見。

那一晚,徐老師徹夜難眠,開始思考轉變。

他找了餘映潮老師的20節課堂實錄,開始進行課堂教學語言研究——

首先通讀20個課例的教學語言,圈畫出特別精彩的教學語言,反覆涵詠體會;

接著對這些精彩的教學語言,從形式和功用兩個方面對其進行分類歸併;

然後,回到具體的課堂語境,隱去余老師原先的課堂教學語言,自己嘗試著進行猜想和還原;

最後,整理自己的教學實錄,在整理過程中,不斷用紅色字體,修改和優化自己的教學語言……

這樣的研究,徐老師持續了兩年多,他對課堂教學語言的運用,在潛移默化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006年4月,湖北荊州,餘映潮教學藝術研討會,徐老師應邀作了一個專題發言,題目是《餘映潮課堂教學語言運用藝術》,得到了余老師和與會老師們的一致好評。

嘗到了研究名師名課的甜頭,徐老師進一步把國內中語名師們的好課,黃厚江的,肖培東的,王君的,熊芳芳的,劉鐵梅的……一一拿來進行微格研究。

他的研究是卓有成效的:

《教育科學論壇》給徐老師開設了「名師名課」專欄,連載12期;

「語文名師課堂教學細節微格研究」課題,被立項為江蘇省「十二五」重點資助課題;

專著《名師課堂教學細節設計藝術》,由萬千教育出版社出版;

徐老師自己的課,漸漸的,也成為不少一線老師學習和研究的對象……

一節好課是怎樣煉成的?徐老師說,兩個字:折騰

有一次,在山東德州講學,互動交流環節,有一位聽課老師請徐老師談談一節好課是怎樣煉成的,徐老師於是以《記承天寺夜遊》的備課為例,介紹了自己的備課過程:

讀《蘇東坡傳》(林語堂著),耗時兩周;

搜索、列印、閱讀與《記承天寺夜遊》有關的鑒賞性文字(文藝評論),約5萬字,耗時一周;

品讀、分析部分名師執教《記承天寺夜遊》的課堂實錄,耗時一周;

解讀文本,寫文本解讀稿,5000字,兩天;

自己備課,做課件,找班級試上,聽取評課意見,優化教案,一天。

徐老師說,我們平時的家常課,不可能如此「不計成本」的備課,但是,一學期,有那麼一次兩次,經歷這樣的「折騰」,是難得的歷練。

徐老師經常這樣來「折騰」他自己:

《夏感》,他在一年多時間裡,應邀在五個地方上課,每次都是不同的教案;

作為教研員,他到學校去視導,堅持和一線老師同台甚至同題上課,課題由學校定;

外出講學,徐老師一直堅持「課+講座」的形式,徐老師說,所有的理念,都首先而且必須,用自己的課,來詮釋;

徐老師源源不斷地開發著新課,開發著新講座,他說,那種把一節課上許多年且上遍全國各地的做法,是懶漢……

我們打開徐老師的電腦,他有個專門的文件夾「我的好課」,裡面的好課,有50多節,「我的講座」,有講座近20個……

徐老師說,好課,就是折騰出來的。

我說,名師,都是在壓力或自設壓力中成長起來的。

研究課堂,不妨從「課型」入手

語文課有哪些課型?早在2009年,徐老師就提出了語文課堂的幾類常規課型:閱讀課、複習課、習題課、專題課、作文課、活動課,並就每一種課型的基本定位和基本策略進行過研究。

徐老師曾經策劃組織過一次「非典型課展示」,在那次展示研討活動中,與會老師觀摩了四節課,分別是:一節作業講評,一節單元複習,一節寫比喻句訓練,一節「狼」專題學習。

很多老師都說,從「課型」的角度來研究課堂教學,針對某一類課型的共性特徵開展研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尤其是整本書閱讀指導,很多老師苦於沒有抓手,而徐老師經過6年的實踐研究,提出了名著導讀的四種基本課型:「引讀課」(陌生化狀態導讀)、「分享課」(閱讀過程中的分階段推進)、「總結提升課」、「精段重讀課」,有了「課型」這個抓手,面對厚厚一本書,老師們就有了信心和底氣。

閱讀課研究可以從課型入手,寫作課呢?

徐老師說,寫作課研究,同樣可以基於課型進行研究。徐老師給我們打開了一份文件,是2014年江陰市作文教學全員比武的課型說明,這份文件對作文教學課型,進行了合理的界定:就一次具體的指令性寫作指導科,可以有作前鋪墊課、作中指導課、作後講評課;就寫作能力培養方式,可以有寫作活動課、寫作能力點訓練課、寫作思維養成課、作文提檔升級課等。

我們笑著問徐老師,「課型」和「模式」有著怎樣的區別?

徐老師說,「課型」,著眼於某一類課的共性特徵,但是絕不排斥個性;而「模式」,一種套路,照搬套用,無視了個性,鮮活的語文,也就被教死了。

持續不斷寫教學反思,寫十年,不做名師也難

有些對「反思」比較敏感,總覺得只有做得不好,才需要「反思」,徐老師說,「反思」,在課堂研究的語境下,是褒義詞。

徐老師給我們列出了「教學反思」的內容:美點闡釋、亮點再現、弱點剖析、環節優化、步驟調整、對比分析、再教設計……

徐老師說,從教以來,他對自己最為滿意的,是堅持寫教學反思,少則三五十字,多則一兩千字,有感而寫,一段時間以後,把零碎的教學反思連起來讀一讀,就發現了亮點或主線,於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教研主題就有了。

有一天,徐老師發現自己最近的教學反思中,出現了一個頻率比較高的詞語「課中活動」,他發現一節好課總是跟「課中活動的組織」有關,於是,他就把「課中活動」作為一個年度的課堂研究核心內容。

他研究聽黃厚江老師講課的課中活動,寫成了《把課堂活動作為學生素養生長的土壤》,發表在核心期刊《語文教學通訊》,引起了很多讀者的閱讀研究興趣;

他研究自己教學反思中的課中活動,寫成了《讀寫結合的三種基本形式和操作策略》,發表在《江蘇教育》,被多家網路媒體轉載。

徐老師的專著《精緻語文》,從出版社約談,到書正式出版,才兩個月,其中的訣竅就是,所有的書稿,都來自徐老師平時所寫的教學反思,他只用了兩個禮拜,「複製粘貼」,就拿出了25萬字的書稿初稿。

教學反思,是一種文字的積累,也是一種思考的積累,更是一種智慧的積累。

徐老師告訴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反思,就是在思考中前進,我們的教學,因為有了「反思」而呈現出探險的魅力。

美麗的語文課堂,需要一群人,一起來研究

團隊、砥礪、合力,是一個老師教學生命能夠持續蓬勃的保證。

徐老師說,語文老師,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小團隊」,應該有志同道合的「同行者」,團隊的人數不在多,三五人可,七八人也可,經常交流和碰撞,是成長自己,也是成就他人。

在徐老師成長的道路上,有好多個這樣的團隊,他們的智慧,為徐老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源源不絕的養分。

通州區金沙中學語文組。徐老師在這個團隊里找到了具有生長力的課堂研究「起點」;

南師附中江寧分校語文組,徐老師在這個團隊里完成了課堂研究的「原始積累」;

南菁高級中學實驗學校語文組,徐老師在這個團隊里實現了太多的「教改設想」;

此外,徐老師還參與創建了頗有影響力的民間草根教研團隊「煮酒論語文」,這個團隊定期開展活動,成員帶著課,帶著思考,定期聚會,互相「吵架」;

徐老師從一線教師轉為教研員以後,他著力打造三個層面的科研團隊:全國名師黃厚江江陰工作站、江陰市初中語文骨幹班、江陰市初中語文學科基地核心成員,這三個團隊,每個月集中一次,每次兩天時間,圍繞專題進行研討學習。

除了本地區的集中研討,徐老師還經常帶著團隊成員,到省內外名校去,到市外的名師工作室去,以課會友,開闊視野。

把自己曾經得到的幫助,曾經成長的營養,傳遞出來,讓更多的同行者,汲取力量,有展示和歷練的平台,這真是一種美好的事業。

徐老師是江陰的教研員,但他也有著令人感動的語文人情懷,他應邀在深圳龍華、四川南充、常州市北建立工作室,擔任導師,幫助當地培養優秀團隊;他每年都去西部地區支教,在貴陽、四川、重慶等地,收了好幾個弟子,不厭其煩地指導弟子們進行課堂研究……

徐老師說,跟尺碼相同的人同行,一定能走得更遠。

分享徐老師的教學格言

徐老師的教學格言,是他課堂教學研究的智慧結晶,讓我們一起來分享:

教學活動中的遷移拓展,好似藍天下的風箏,要從文本中來,到文本中去。

師生對話過程中,教師及時適量的講析,彷彿一縷清風,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講」得好,也是啟發式。

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猶如風景名勝的解說詞,與美景相輔相成,是學生的第二文本。

教師,是課堂活動豐富的第一責任人。

教師研讀文本的深度,決定了他課堂站立的高度。

所謂的讀寫結合,不是「讀」與「寫」的機械疊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

課堂預設如作文謀篇布局,要關注重心、詳略、過渡、升華。

「教什麼」與「怎麼教」,猶如「吃什麼」與「怎麼吃」,你說哪個更重要?

語文教學的「精緻」,與「洒脫」、「宏闊」、「大氣」等詞語並不矛盾。

「上出一節一節好課」,「用課堂來詮釋和驗證自己的教學理念」,徐傑老師對待課堂的態度,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語文老師對母語教育的熱愛和敬畏,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名師的成長之路。

也許,你也可以那麼做,也許,你也能成長為那樣的人。


推薦閱讀:

「生育服務證」是在服務還是在折騰
【家居園藝】陽台族瞎折騰
人越落魄,越要懂得折騰
被流感折騰的家長們下次流感來臨前別忘了做這件事
五種男女把婚姻折騰至死

TAG:折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