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人如何突破隱性種族偏見?

美國研究機構曾發布數據稱,儘管美國亞裔在常青藤聯盟高校就讀的比例達到15%-25%,但是「財富500強」公司CEO或者高管中卻只佔不到2%。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美國職場上亞裔和華人面臨隱性種族偏見的「竹子天花板」(bambooceiling)的現象。

「竹子天花板」一詞,來自韓裔女作家簡·海雲(JaneHyun)2005年出版的《打破竹子天花板:亞裔的事業戰略》一書,指亞裔在美國職場上面對的一種無形的升職障礙,很難成為高管,很難扮演領導角色的社會現象。她曾在多家大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任職,對「竹子天花板」現象有深切的體會。以前美國早就有「玻璃天花板」的說法,就是亞裔在職場上看著前景挺透明,但到了一定高度,就頂住了,上不去。這跟「竹子天花板」是一個意思,只不過「竹子天花板」比「玻璃天花板」更直接,更明顯。一項調查顯示,亞裔佔美國人口的5%,但亞裔官員僅佔0.3%,公司董事會成員中的亞裔不到1%,亞裔大學校長約佔2%。500強企業中有9位亞裔CEO。矽谷三分之一的軟體工程師是亞裔,但只有6%的董事會成員。

為什麼會存在「竹子天花板」?沒有人願意公開承認美國存在種族歧視,所有的招工廣告都寫著不分種族、性別等等,但也沒有人否認存在隱性的種族偏見,因為在很多美國人眼裡,亞裔男人似乎不夠男子氣,難堪重負。有人分析,亞裔男子面孔比較柔和,不夠有稜角,當然這是不靠譜的生拉硬扯,也有人從身高上說事,說亞裔男子平均身高相對較矮,而在人們的潛意識裡,領導者似乎得是身材偉岸的人。美國只有15%的男性身高超過1米83,但是58%的企業老總身高在1米83之上。美國現代總統沒有一個是個子矮的。我覺得更多的是文化上的問題,不管是他人的偏見,還是自身的缺陷,亞裔總體上確實給人留下性格內斂、不夠開放、過分謙虛、不夠幽默、不夠合群、團隊精神不足、口才欠佳、欠缺感召力和領導力的形象。跨越這種文化鴻溝,需要兩三代人的努力。

突破「竹子天花板」,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靠亞裔和華人自己的努力,打破主流社會對亞裔和華人的老套印象。首先是更多地融入主流社會,參與主流事務和公益事業。亞裔和華人家庭教育孩子通常是管好自家事情,把書讀好了,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過上滋潤的好日子,專註於事業,少過問政治。在這種相對功利性的文化傳統下,亞裔和華人孩子通常學習成績很好,也能為了上好大學而培養一定的才藝,並參與一定的社會實踐服務,但實際上其身處的文化氛圍,還是與美國精英教育那種鼓勵孩子進取,熱衷公益,獨立思考,挑戰權威,爭強好勝的理念有所不同。因此亞裔孩子上名牌大學多,長大後當律師、醫師、工程師、會計師的多,但學人文學科,搞社區服務,從事社會活動,參與政治的人相對較少。因此突破竹子天花板,與亞裔參與主流社會的進步是平行的。其次改變成功的觀念。這一點與上一點是關聯的,也就是說,並非有在專業上有成就,有過硬的技術才叫成功,很多領導並非技術專才,但懂得如何管理和使用技術人才,這需要從小就培養領導力和團隊精神,需要構建人際關係網路,這就需要一兩人的努力。第三是要加強團結,互相提攜。亞裔作為少數族裔,要在白人統治的社會裡闖出一片天,除了自身努力,還要靠亞裔和華人之間互相幫襯提攜,而這是華人尤其是新移民的薄弱環節。有人曾經說,美國人的公司,一個部門的主管如果是印度人,這個部門的印度人會越來越多,而這個部門的主管如果是中國人,這個部門的中國人會越來越少。這多少說明一點問題。第四是自己創業,繞開主流社會的竹子天花板,自己開拓一片天空。這也是亞裔近年來自己創業、自己當老闆的人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
推薦閱讀:

為了她,美國華人也該團結起來
人在北美:五大生存難題困擾加拿大華人新移民
「華人與狗不得入內」與「租界」的來去
2009-25J《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紀念郵票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2)

TAG:美國 | 種族 | 偏見 | 華人 | 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