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韻律知識薈萃

古詩詞韻律知識薈萃時間:2011-04-17 13:11來源: 苦蕎茶知 作者:中國特產網點擊:124次【釋義】【對聯的片語結構】【二單調、雙調、三疊、四疊】【遍】:"變"字用到唐代,簡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詞的上下可稱為上下遍,或上下片,或上下段。平平仄仄仄平平轉載自醉風 ...  

【釋義】

【對聯的片語結構】

【二單調、雙調、三疊、四疊】

【遍】:"變"字用到唐代,簡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詞的上下可稱為上下遍,或上下片,或上下段。

平平仄仄仄平平

轉載自醉風浪子轉載於2009年02月20日14:44閱讀(568)評論(96)

水天一色;

【長調】:明人以9字以上為長調。

詞是長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數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律句】

這四聲中,最成問題的是入聲。梁武帝接著又問:"為什麼"天子壽考"不是四聲?"天、子、壽是平、上、去,考卻不是入聲,可見當時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麼是入聲。

但在詞性相當的情況下,有些較為近似或較為特殊的句式結構,其要求可以適當放寬。

象《踏莎行》、《漁家傲》,前後兩闋字數完全相等。其他各詞,前後各詞,前後闋字數基本上相同。

⑶本來就是詞的題目。《踏歌詞》詠的是舞蹈,《舞馬詞》詠的是舞馬,《欸乃曲》詠的是泛舟,《漁歌子》詠的是打魚,《浪淘沙》詠義大利有什麼特產的是浪淘沙,《拋球樂》詠的是拋繡球,《更漏子》詠的是夜。這種情況是最普遍的。凡是詞牌下面註明"本意"的,就是說,詞牌同時也是詞題,不另有題目了。

謙受益;

秦代時間短促,加上焚書坑儒,思想統治極為嚴酷,因此主要只有民間尚有歌謠流傳。到了漢代,西漢文人詩壇,頗為寂寞。基本上為模擬四言和騷體的創作。值得一提的有漢初高祖劉邦的騷體歌詩《大風歌》、韋孟的四言《諷諫詩》等。但是到了東漢,情況就有轉變,張衡的《四愁詩》雖沒有脫盡騷體影響,但已具有新的氣象。在班固、張衡的倡導下,東漢文人注意學習樂府民歌。為配合音樂而歌唱的《樂府詩》,其直接繼承了《詩經》中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代表了漢代詩歌的最高成就。東漢早期作家班固寫的《詠史》詩,採用的是五言形式。後來張衡作銅仁特產《同聲歌》、秦嘉作《留郡贈婦詩》,使五言詩的技巧上更有進步。《古詩十九首》奠定了五言詩的基礎。建安時代,由於三曹七子的提倡,終於形成了"五言騰踴"的局面。七言詩的創作也在嘗試中。

律詩的四聯,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按照規定,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絕句的兩聯也是可對可不對。排律的首聯可對可不對,中間各聯都必須對仗,最後一聯不對,以便結束。

下句就是:

我們已經知道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怎樣由這些句子組成一首詩呢?

一屋一椽,一粥一飯,檀越膏脂,行人血汗,爾戒不持,爾事不辦,可懼,可憂,可嗟,可嘆;

【漢語四聲與對聯】

天地啟宏慈,赤子蒼頭同感戴;

對仗的第三個特點,是詞性要相對,也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代詞對代詞,虛詞對虛詞。如果要對得工整,還必須用詞義上屬於同一類型的詞(主要是名詞)來相對,比如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數目對數目,方位對方位,顏色對顏色,時令對時令,器物對器物,人事對人事,生物對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義詞。前面所舉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星"對"月"是天文對,"野"對"江"是地理對,而"垂"對"涌","平"對"大","闊"對"流",也都是在詞義上屬於相同類型的動詞、形容詞的相對。象這樣的對仗,叫做工對。

知否?知否?

凡詞譜中注有疊字者,有四處區別:一,疊句,如如夢令,如夢如夢。二,疊字,如憶秦娥後前後第三句起三字皆疊用第二句之尾三字。三,倒疊字,如調笑令,下片起首例疊上片最末二字,且二字倒轉。四,疊韻,如長相思,起二句,君淚盈,妾淚盈,二句韻同。

在這種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聲字,如果用了平聲字,成了:

哲學探源:楹聯者,對仗之文學也。這種語言文字的平行對稱,與哲學中所謂"太極生兩儀",即把世界萬事萬物分為相互對稱的陰陽兩半,在思維本質上極為相通。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楹聯的哲學淵源及深層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陰陽二元觀念。陰陽二元論,是古代中國人世界觀的基礎。以陰陽二元觀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國人思維方法。這種陰陽二元的思想觀念淵源甚遠,《易經》中的卦象符號,即由陰陽兩爻組成,《易傳》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也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則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合而變化起。"(《荀子

點綴風流卻欠梅。

二十畫:籍黷嚼

現代詩體主要依從唐詩遺留下來,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六種基本形式。前兩種無嚴格格律規範,(為我們"寬"找到歷史的依據)後四種有嚴謹的格律框定,尤其是五律七律,除大眾盡知的平仄平韻外,還講究對仗,沾對,防孤平,三平收尾,等等諸多細節。"楹聯"系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也是非"律"不聯。"詞"初被貶為"詩餘"又名"曲"等等,相當於現代的音樂,所以它重音律。

文體名,詩歌的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民間歌謠發展而成,

仄仄仄平平(韻)

⑵摘取一首詞中的幾個字作為詞牌。例如《憶秦娥》,因為依照這個格式寫出的最初一首詞開頭兩句是"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所以詞牌就叫《憶秦娥》,又叫《秦樓月》。《憶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謝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詠"江南好"的詞,最後一句是"能不憶江南",所以詞牌又叫《憶江南》。《如夢令》原名《憶仙姿》,改名《如夢令》,這是因為後唐庄宗所寫的《憶仙姿》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等句。《念奴嬌》又叫《大江東去》,這是由於蘇軾有一首《念奴嬌》,第一句是"大江東去"。又叫《酹江月》,因為蘇軾這首詞最後三個字是"酹江月"。

【摘遍】:從大麴中摘取其一遍來譜詞演唱,稱為摘遍。

(1)"看"作平聲:日用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宋]李清照

1.一二三四五六七*十。這十個數字按次序分別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對聯的上下聯字數一定要相等。對聯一般都是豎寫,上聯末字(仄聲)貼在右邊(上手),下聯末字(平聲)貼在左邊(下手)。

唐代,詩歌進入了輝煌燦爛的全盛時期。不但名家輩出,佳作如林,數量超過了西周至南北朝歷代之總和,而且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題材領域的拓展、創作方法的多樣化、體制的完備成熟等方面,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百花競放,蔚為大觀。在繼承前代詩歌的基礎上,唐代的詩歌形成了固定的分類。其分類有兩種,一是古體詩,也叫古風;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傳統詩體,沒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長可短,用韻平仄都比較自由,句子的字數有整齊的,也有不整齊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兩種。二是近體詩(格律詩),不象古體詩那樣自由,在篇幅、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更講究追求聲律。它基本上可分為兩種:五、七言律詩(八句)和五、七言律絕(四句)。超過八句的律詩稱作排律。盛唐時期,詩歌的發展達到了繁榮的頂峰。不論

【令】:唐代人稱小曲為小令。

述而》)等等。

十七畫:擢蟋檄

【對仗】

入聲的消失也導致了古、今音聲調的不同。一部分古入聲字變成了現在的上、去聲字,還屬於仄聲,我們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卻變成了平聲字(陰平或陽平),這就值得我們注意了。前面"天子萬福"的"福"字就是這種情況。常見的入聲變平聲字有:

平平平仄仄

那麼什麼是入聲呢?就是發音短促,喉嚨給阻塞了一下。一類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類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閩南語和粵語中,還完整地保留著這四種入聲,在吳語中則都退化成了較不明顯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聲,並不真地發出t,p,k音。塞音在發音時要先把喉嚨阻塞一下,然後再送氣爆破出聲。在入聲中,只有阻塞,沒有送氣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語在發這個詞時,並不真地發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說是一種入聲。

子衿》)、"山有扶蘇,隰有荷花。"(《鄭風

仄仄仄平平

中文:

辭賦興起於漢代,是一種講究文采和韻律的新興文學樣式。對偶這種具有整齊美、對比美、音樂美的修辭手法,開始普遍而自覺地運用於賦的創作中。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中有:"擊靈鼓,起烽燧;車按行,騎就隊。"

試問捲簾人,

詞的形式有以下特點:

【歌頭】:大麴歌遍之第一遍,謂之歌頭。

敦煌曲子詞中,已經有一些中調和長調。宋初柳永寫了一些長調。蘇軾、秦觀、黃庭堅等人繼起,長調就盛行起來了。長調的特點,除了字數較多以外,就是一般運用韻較疏。

樹已半尋休縱斧;

【大拍】:宋人以音繁詞多的曲調為大拍。

【用韻】

【對聯的分類】

還有一種情況,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這些句型有一個規律,就是逢雙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與第四字相反,如此反覆就形成了節奏感。但是逢單卻可反可不反,這是因為重音落在雙數音節上,單數音節就相比而言顯得不重要了。

柴門都向水邊開。

仄平仄仄平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1.對偶形式:言對、事對、正對、反對、工對、寬對、流水對、迴文對、頂針對等。

平平仄仄平(韻)

一般說來,平聲字音平和,有較長的尾音。仄聲字尾音短促,或者無尾音。近代語言學家劉半農先生,首先肯定了釋真空對於古漢語四聲的分析是正確的。半農先生又根據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補充,他說:"平聲平去,曲折最少,習稱為平衡調。上去兩聲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應為非平衡調。入聲最短,稱促調。"半農先生的論述,簡單而明了。張世祿先生更為簡要地將平上去入四聲,分成兩大類,平聲是長音步所在,仄聲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長與短的區別。筆者還認為,古漢語四聲,除了有長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讀音高低也是大相徑庭的,如以:"東董凍篤"為例,從平聲起,音階逐漸升高,至去聲達到頂峰,亦即第三聲讀音最高。入聲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簡捷。簡言之: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上列散論,只是一般方法,讀者可在學習和實踐中再行驗證。

穿窈窕,

4.必須知道:有些漢字,歷來是平仄互用,可作平聲,也可作仄聲,如看、教、為、思、傍…略舉數例如下:

【過拍】:即換頭。

綠蓑衣,

同樣,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聲,否則也成了三平調。

近體詩的句子是以兩句為一個單位的,每兩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類推)稱為一聯,同一聯的上下句稱為對句,上聯的下句和下聯的上句稱為鄰句。近體詩的構成規則就是:對句相對,鄰句相粘。

平平仄仄平(韻)

漢語聲調有四聲,是齊、梁時期文人的發現。梁武帝曾經問朱異:"你們這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麼意思?"朱乘機拍了一下馬屁:"就是"天子萬福"的意思。"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成中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

出門一瞧,數十里圖畫屏風,請看些梵宇僧樓,與丹楓翠柏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

【四聲】

因此又叫長短句。有小令和慢詞兩種,一般分上下兩闋

(復組,十字結構)

念奴嬌赤壁懷古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傅小松的《中國楹聯特徵論略》則把楹聯的特徵概括為五個對立統一:

【怎樣區別平仄】

【闋】:一首詞稱為一闋,這是詞所特有的單位名詞。

武侯祠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3.去--去聲分明哀遠道。去聲讀音宛轉,尾音短,高昂。

【什麼是詞】

片語末字或者節奏點上的字應平仄相反;長聯中上下聯每個分句的尾字(句腳)應平仄相反。

平平仄仄平

楹聯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同時它又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它可以書寫、雕刻、張貼、懸掛;可以撰聯、贈聯、征聯、集聯;可以用於金石書畫、旅遊景點、婚喪喜慶、室內設計、舞台道具、新聞標題、廣告宣傳、章回小說、文字遊戲;有句話,它可以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

莫放春秋佳日過;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韻)

3、一般詞調的字數和句子的長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倚聲】:即填詞。

【用韻】

【結拍】:詞的結尾處,謂之結拍。但結拍井非結句。

(○為平,●為仄。"學"字按《平水韻部》為入聲)

平平平仄仄

一是字數要相等。上聯字數等於下聯字數。長聯中上下聯各分句字數分別相等。有一種特殊情況,即上下聯故意字數不等,如民國時某人諷袁世凱一聯:

千古一人。

為了練習辨別四聲的本領,古人列舉了如下三十二個字,作為平仄基本知識鍛煉的文字,只要能夠熟練地掌握這些字的平仄,那麼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觸類旁通,一讀即知了。

因此律詩,楹聯,詩餘,若冠之以名就要所依其律。否則引人嗤之以鼻,貽笑大方,也是咎由自取。這也是沒有折中和商量的餘地,沒有任何借口可以開脫無知的歷史依據。(但醉風尤為喜歡詩餘那可以根據個人喜好而海選的格式以及它特有的抑揚抗墜、變化多端的長短句。卻獨獨不喜歡遵循它原有的定律。而根據自己的口感和抒懷去肆意放縱。又何嘗不可?但這也有個前提,就是標明無仄或無韻。當然也不能稱之為詞,至於叫什麼,你自己想好了在告訴我)

【近體、古體】

平平仄仄平

格律是一種規範,本身沒有商討還價的餘地,而詩詞作者遵守格律與否,即通常所說的把握格律嚴、寬程度,嚴就不必廢舌,對於寬的限度也是大有爭議:比如常說的平仄上的2、4、6分明,1、3、5不論。其實還可以寬,只重"格"每句字數相同,都以偶數句結束。棄平仄只注韻(而且還不計韻的平仄,如本人)適當上下句對仗等等。

仄仄平平仄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字的平仄分別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復組,六字結構)

【犯】:犯調的本義是宮調相犯。

果然一點不相干。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聲不可,怎麼辦呢?可以同時把第三個字改成平聲:

【側艷詞】:即艷詞。

楹聯這種實用性和文學性的巧妙統一是其它文學形式和應用文完全沒有的。形成這種奇妙統一的原因在於楹聯本身所具有的其它文學形式沒有的特性。由於楹聯是由對仗的上、下聯兩部分組成,具有外在形式的對稱美與和諧美,把它書寫鐫刻於一特定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人類生活的具體場景中的建築物、構築物、搭構物的正門兩側,就能夠產生鮮明的裝飾美化作用、社會交際作用和宣傳廣告作用。其用途遍及三教九流,已成為一種正宗的主要的用於慶賀、吊挽、裝飾的社會生活應用文。也許有人認為,把詩詞刻於牆壁碑林,不也同樣可以發揮實用功能嗎?不錯,但詩詞是一個整體,不可能分成兩半,以對稱形式展列出來,它不能書寫於門之兩側。而"門",則是一個建築物的中心,是其黃金段位,好比一個人的臉面。掛在大門兩側的楹聯和刻在牆壁上的詩詞,其實用功能的發揮是有天壤之別的。

楹聯如詞者如清許太眉題上海嘉定花神廟聯:

【古典詩詞概述】

限於本人文筆和知識的貧乏,閑敘至此。

動搖意態雖多竹,

古典詩詞-舊體詩詞(相對新詩而言)。詩詞是我國文學作品中的兩種體裁,但由於詞是從詩中派生出來的文學體裁,也可以將詩詞歸為一類的。中國古典詩歌大體分為:(1古體詩(古風):四言、五言、七言古體詩,樂府詩;(2)近體詩(格律詩):律詩、律絕、排律;(3)詞:平韻、仄韻、平仄韻轉換格詞、平仄韻通葉、平仄韻錯葉格詞。(4)曲:散曲、雜劇。

這是一副七字短聯,上下聯節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較長的對聯,節奏也必須相應。

二、簡述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

春江桃葉鶯啼濕;

楹聯象散文者如佚名題山東濟南千佛山北極台聯:

【過片】:即換頭。

(復組,七字結構)

【大詞】:宋人以慢曲為大詞。

【詞題】:宋以後,詞的內容、意境和題材都繁複了。有時光看詞的文句,還不知道為何而作。於是作者有必要給加一個題目。

【填詞】:先有樂曲,然後依這個樂曲的聲調,配上歌詞。宋元以來一般人則通稱"填詞"。

〖例句〗要想熟練地掌握一門語言,我們不僅要多讀多聽多說,還要掌握一定的辭彙。

1、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性的詞調(詞牌)。一般說,詞調並不是詞的題目,僅只能把它當作詞譜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詞人為了表明詞意,常在詞調下面另加題目,或者還寫上一段小序。

【寓聲樂府】:自創新曲,而寓其聲於舊調。

平平平仄仄

楹聯的藝術性,可以當代學者白啟寰先生一副對聯來概括:

魚傳尺素,

對句相對,是指一聯中的上下兩句的平仄剛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對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我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見《應用寫作》1987年第1期《漫話對聯》)

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餘,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詩和詞都屬於韻文的範圍,但詩只供吟詠,詞則入樂而歌唱。

上下聯中,"樹""果""蕭"皆草木類;"已""然""何"皆虛字;"半""一""三"皆數字;"尋""點""策"皆轉義為動詞;"休""不""定"皆虛字;"縱""相""安"皆虛字;"斧""干""劉"則為古代兵器。全聯以口語對詩句,更顯出乎意料之趣味。

過崔嵬,

平平仄仄平(韻)

【雙曳頭】:三疊以上的詞,第二疊與第一疊句式、平厭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疊的雙頭,故名之曰雙曳頭。

仄仄平平平仄仄

【律句】

時令(年節朝夕等)、地理(山風江河等)、官室(樓台門戶等)、草木(草木桃李等)

這就是中國楹聯,一種充滿矛盾和對立統一的特殊藝術形式。

"格"是一種樣式,是形式上的東西;"律"是規律、規範。

平平平仄仄

詞有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的分別。

將悲歡離合,再敘從頭。

四萬青錢,明月清風今有價;

光是從這些韻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屬於不同韻的,在現在已看不出差別,比如東和冬,江和陽,魚和虞,真和文,蕭、餚和豪,先、鹽和咸,庚和青,寒和刪,等等。

平平仄仄平

【大麴】:大麴以許多曲子連續歌奏,少的也有十多遍,多的可以有幾十遍。

十三畫:福牘輻督雹厥歇搏窟錫頤楫睫隔謫疊塌

2.修辭手法:比喻、誇張、反詰、雙關、設問、諧音。

對聯的平仄規律,與詩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詩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則。

風月無邊。

作為詩歌的一種,詞是唐代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

仄仄仄平平(韻)

婚聯習俗。婚聯是為慶賀結婚之喜而撰寫對聯,通常張貼於婚娶之家的大門、洞房門、廳堂或妝奩堂上。其內容多是對結婚雙方的熱情讚美和良好祝福,帶有濃烈的吉祥、喜慶色彩。

十一畫:族瀆孰斛淑啄脫掇郭鴿舶職笛襲悉接諜捷輒掐掘

【豆】:凡詞譜中注有豆字者,即一個字為句的頓逗處,通常又叫一字豆。

楹聯強調內容相關,但又禁忌同義相對,稱為"合掌"。所謂忌同義相對,指上下聯相對的語句,其意思應盡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對"朝陽"、"史冊"對"汗青"、"神州千古秀"對"赤縣萬年春"、"生意興隆通四海"對"財源茂盛達三江"等,就屬合掌。當然,個別非中心詞語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聯中比重很小,無傷大雅。

甚至連經文的獨特文風也運用楹聯之中,試看佚名題江蘇鎮江金山寺齋堂聯:

西塞山前白鷺飛,

仄仄仄平平(韻)

青箬笠,

《平水韻》共有一百零六韻,其中平聲有三十韻,編為上、下兩半,稱為上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編排上的方便,二者並不存在聲調上的差別。近體詩只押平聲韻,我們就只來看看這些平聲韻各部的韻目(每韻的第一個字):

(一)上下聯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應注意:上下聯尾字(聯腳)平仄應相反,並且上聯為仄,下聯為平;

五是平仄相諧。什麼是平仄?普通話的平仄歸類,簡言之,陰平、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古四聲中,平聲為平,上、去、入聲為仄。平仄相諧包括兩個方面:

【序】:大麴的第一部分是序曲。序曲有散序、中序,中序又稱為拍序。

第三階段是律偶階段。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近體詩,正式形成於唐代,但其溯源,則始於魏晉。曹魏時,李登作《聲類》十卷,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另外,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創始人。但魏晉之際,只以宮、商之類分韻,還沒有四聲之名。南北朝時,由於受佛經"轉讀"的啟發和影響,創立了四聲之說,撰作聲譜,借轉讀佛經聲調,應用於中國詩文,遂成平、上、去、入四聲。其間,周顒作《四聲切韻》,沈約作《四聲譜》,創"四聲""八病"之說,並根據詩歌要求有節奏感和音樂美的特點,經過創作實踐的摸索,總結出詩歌必須"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的原則。於是,詩文的韻律日益嚴格。對偶句的格律由駢偶發展成為律偶。在沈約、謝眺的"永明體"詩中已有比較工整的律偶。如:"雲去蒼梧野,水還江漢流。"(謝眺《新亭諸別范零陵雲》)

5、詞中聲韻的規定特別嚴格,用字要分平仄,每個詞調的平仄都有所規定,各不相同。

搖紅;

詞牌

【對聯之起源】

【換】:凡詞譜中注有換平者,必其上句皆押仄韻,至此則換平韻。或上句皆押平韻,至此另換一平韻,亦稱換平。凡詞譜中注有換仄者,必其上句皆押平韻,至此則換仄韻。或上句皆押平韻,至此另換一平韻,亦稱換仄,既換平韻之後之後,又換仄韻。與上文之仄韻不同一部者,謂之"三換仄"。同屬一部者,稱為"葉仄"。既換仄韻之後之後,又換平韻者,亦同此例。

①語言中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詞典|名詞|用詞不當。②語句;話語:台詞|歌詞|詞不達意。③古代的一種詩歌形式,句子長短不一:詞曲|宋詞。

古體和近體在句法、用韻、平仄上都有區別:

【曲子詞】:唐與五代時詞被稱為曲子詞。

根據粘對規律,還可以十句、十二句…無限地加上去,而成為排律。

仄平平仄平

【格律概述】

只要能夠避免孤平和三平調,"一三五不論"就是完全正確的。

七畫:禿足卒局角駁別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對聯除要求押韻和對仗外,片語和結構也是有一定規則的。如:

對聯平仄問題不是絕對的,在許多情況下可以變通。如對聯中出現疊字、復字、迴文、諧趣、音韻等等,可以視具體情況而定。有的因聯意需要時也可以例外。

【攤破】:即添字。

【片】:在南宋,遍字又省作"片"字。詞一般分上下兩闋,上闋叫上片,下闋叫下片。

春聯習俗春聯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 5年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關介紹和評定文字如下:

四是節奏相應。就是上下聯停頓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仄仄平平仄

亂雲剩帶炊煙去,

英文:(莎士比亞名言,按楹聯形式排列)

仄仄平平仄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平平平仄仄

把古往今來,重新說起;

【么】:一首詞的下遍。

4、詞的句式參差不齊,基本上是長短句。

【填腔】:宋人為歌詞作曲,稱為"填腔"。

除了後面會講到的特例,五言近體詩無論怎麼變化,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

再來看看鄰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來是相同,但是由於是用以仄聲結尾的奇數句來粘以平聲結尾的偶數句,就只能做到頭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聯是:

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楹聯繫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這個發展過程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

十畫:逐讀哭燭席敵疾積脊捉剝哲捏酌格核賊鴨

如;"艾葉彌南浦,荷花繞北樓。"(沈約《休沐寄懷》)等。從齊梁"四聲"、"八病"說盛行之後,再把四聲二元化,分為平(平聲)、仄(上、去、入聲)兩大類,既有了平仄的概念,又逐步總結出每句詩的平仄應有變化,每句詩與每句詩之間的平仄也應有變化的"調平仄術"和聯結律詩的"粘法";同時,又發現每句詩用五、七字比用四、六字更富有音樂美,節奏也更加有變化;在一首詩中,駢偶句與散體句並用,又能顯示出語言的錯綜美。就這樣,從齊梁時略帶格律的"新體詩",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到了唐代,律詩達到了嚴格精密的階段,成為唐詩的主要形式之一。一般的五、七言律詩,都是八句成章,中間二聯,習稱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對。這就是標準的律偶。舉杜甫《登高》即可見一斑:

平平仄仄平

【詞】起於五代與唐,流行於宋的一種文學體裁。

語言學裡,詞是能夠自由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

唐人所用的韻書為隋陸法言所寫的《切韻》,這也是以後一切韻書的鼻祖。宋人增廣《切韻》,編成《廣韻》,共有二百餘韻。實際上唐宋詩人用韻並不完全按這兩部韻書,比較能夠反映唐宋詩人用韻的是金人王文郁編的《平水韻》,以後的詩人用韻也大抵根據《平水韻》。

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了。原來發音不同、分屬不同韻部的入聲字,有的在今天讀起來就完全一樣。比如"乙、億、邑",在平水韻中分屬入聲四質、十三職、十四緝不同韻,在普通話讀來毫無差別(用閩南語來讀,則分得清清楚楚,分別讀做ik,it,ip)。

"格"是框定的形式上的視覺,"平仄"是朗誦時聲音上抑揚頓挫的聽覺。"韻"則是收與放產生盪氣鏗鏘的味覺。什麼是好詩?保持口感上的流暢與通順,一氣呵成,不拖泥帶水或拗口,韻味蕩氣迴腸餘味無窮,意境不重複顛倒,延伸有序。如同打開的歷史畫卷。同寫作,有開場白,有過程,有結尾,張弛有度;濃筆淡墨,要根據自己的寫作手法,或作者本人予以抒發的情感,輕重緩急來決定重心與浮力。

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統一:所謂寄生性,指楹聯本從古文辭賦的駢詞儷語派生髮展而來,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對駢偶句,因此,它能寄生於各種文體之中。詩、詞、曲、賦、駢文,乃至散文、戲劇、小說,那一樣中又沒有工整的對偶句呢?但反過來,楹聯又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備其他文體的特徵,吸收其他文體的表現手法,尤其是長聯和超長聯,簡直能集中國文體技法之大成。諸如詩之精鍊蘊藉,賦的鋪陳誇張,詞之中調長調,曲的意促爽勁,散文的自由瀟洒,經文的節短韻長等等,皆兼收並蓄,熔鑄創新。

起於唐代,盛於宋代。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

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被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古人這麼叫,我們現在也跟著這麼叫,雖然它其實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就已發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詩,除了所謂"齊梁體",就被稱為古體。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

在上述各種文體中,對偶句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它僅作為一種修辭手法來運用,並非文體的格律要求;二是字數多從三字到七字之間;三是對仗很寬鬆,字數、詞性、句式大體能相對,但缺乏平仄的對仗。這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意義的排偶較早起,聲音的對仗是從它推演出來的。"(《朱光潛美學文集》第十二章)

所謂"孤平",是專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韻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

《易經》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明夷》卦"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繫辭下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則各從其類也。"(乾

(復組,八字結構)

仄起:仄仄仄平平

楹聯應用廣泛,除名勝宮殿、亭台樓閣、廳堂書屋懸掛外,還廣泛應用於節慶、題贈、祝賀、哀輓、陵墓等場合。依據功用之不同,它可分為春聯、壽聯、風景名勝聯、自題聯及各種技巧聯等。

一畫:一

【句】:凡詞譜中注有句字者,即不押韻之句。

對聯中允許出現疊字或重字,疊字與重字是對聯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只是在重疊時要注意上下聯相一致。如明代顧憲成題無錫東林書院聯:

平平仄仄平(韻)

4.入--入聲短促急收藏。入聲讀音質樸而急,收音短促,低沉,無尾音。

知足常樂;

願我們在古典的海洋里搖櫓揚帆,愉快徜徉!-水雲間(2009年2月20日)感謝兩位賢德,愚作了整理和編冊,不妥之處還望海涵並指正。-一葉扁舟(2009年8月25日)

【格律詩的平仄、孤平、三平調、拗救】

繼《詩經》之後,公元前四世紀,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騷體詩,標誌著中國詩歌從民間集體歌唱到詩人獨立創作的更高發展階段的出現。這種由文人創作、帶有鮮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詩歌,將中國詩歌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騷體詩衝破《詩經》四言詩的固定格式,發展為五言句和七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而且韻律和節奏也更富於音樂性。先秦時代,《詩經》與《楚辭》雙峰並峙,是中國詩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兩座巍然屹立的座標,其巨大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2.上--上聲高呼猛烈強。讀音響亮,聲音短促,無尾音。

月迷津渡,

【粘對】

【歇拍】:即結拍

他人學詩皆從格律入門,這傳統的教學模式醉風不再妄自誹薄。根據個人實踐心得,學詩亦可從意境入手--先修鍊內涵再框以格律。如同先學會做有骨頭的人,再來打造自己的形象。意境是真身,格律是衣服,表裡如一方能魅力無窮。(意境套格律,這裡要有個轉型的"度",至少要達到意境上的得心應手,收放自如。不要太急功好利忙於求成,須知根基不穩大廈將傾。格律入門與意境入手的區別是,前者在籠子里造房子,後者在房子里做籠子。束縛與反束縛,是思想上的解放與嘗試。)

能忍自安。

【長短句】:在宋代以後,可以說長短句是詞的別名,但是在北宋時期,長短句卻是詞的本名;在唐代,長短句還是一個詩體名詞。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詩的格律和聲韻還沒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只是由作者按照個人的內容需要和聲韻感覺來進行寫作。到了魏晉,由於受到了天竺梵音學的影響,我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使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

詞大致可分為三類:⑴小令;⑵中調;⑶長調。有人認為: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這種分法雖然未免太絕對了,但是,大概的情況還是這樣的。

這副楹聯既概括了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點,又總覽了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藉此提出自己關於正反、寬嚴、和戰、文武諸方面的政見,極富哲理,蘊含深刻的辯證法,發人深思。和歷史任何優秀的哲理詩相比,它都毫不示弱。此聯問世以來,好評如潮。人們"看中"的,正是此聯深刻性和嚴肅性。毛澤東1958年參觀武侯祠時,對此聯看得很細,予以高度評價。

六畫:竹伏戍伐達雜夾殺奪舌訣決約芍則合宅執吃汐

平仄:古、近體最大的區別,是古體不講平仄,而近體講究平仄。唐以後,古體也有講究平仄,不過未成規律,可以不管。

【過變】:即換頭。

九畫:覺(覺悟)急罰

【古典詩詞概述】

【自過腔】:所謂"過腔"者,是從此一腔調過入另一腔調,所謂"過腔",僅是音律上的改變,並不影響到歌詞句格。

(6)"為"作仄聲:本為漢王建大功,未將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絕終烹狗,悔不淮陰坐釣終。

【倚歌】:即填詞。

桃花流水鱖魚肥。

三畫:兀孑勺習夕

如何斷定對聯的上下聯呢?除從聯文的內容中去辨別,更為重要的是從聯文字尾的平仄聲去判定。對聯嚴格規定上聯末字用仄聲,下聯末字用平聲。後人稱這種規則為仄起平落。必須注意的是: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四聲"有些不同。自從推廣漢語拼音化,和以北京語音為全國通用語言以後,同一漢字的平仄發生了變化。如按《佩文韻府》音韻標準的四聲是平、上、去、入。平聲列為"平",上、去、入都歸納進了"仄"。按北京語調,則分成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這樣一來,平聲字多了,沒有"入"聲,把一部分去入聲字歸入了平聲,這是學習撰聯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來有很多語言學者對古漢語四聲,作了較為詳盡的闡述,如釋真空在《玉鑰匙歌訣》一書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段】:與片、遍同義。

【格律概述】

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如前所述,楹聯是中國古典文學形式的一種,理所當然具有文學性和藝術性,它以詩、詞、曲等前所未有的靈活和完美而體現了中國文字的語言藝術風采。對聯之美在於對稱、對比和對立統一。王力在《中國古典文論中談到的語言形式美》一文中說,"中國古典文論中談到的語言形式美,主要是兩件事:第一是對偶,第二是聲律"(《龍蟲並雕齋文集》第456頁)。對聯講究對仗與平仄,集中體現了古典文學的形式美

碧懈傾春,黃金買夜,寒食清明都過了。杜鵑道,不如歸去。昆流鶯說:少住為佳。

驛寄梅花,

野水閑將日影來。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必須嚴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這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也不能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是近體詩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漢語四聲與對聯】

(單組,二字結構)

這兩種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謂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們若要製造點變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後一字移到前面去,變成了:

1.平--平聲平道莫低昂。讀時發音平和、尾音長,有餘韻。

在句尾連續出現了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這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做近體詩時必須盡量避免,而且無法補救。

【琴趣】:後人以"琴趣"為詞的別名

四畫:仆曰什及

(2)"看"作仄聲: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宋詞在風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約派兩種,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蘇軾,陸遊,岳飛和辛棄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周邦彥,晏殊,秦觀和李清照。

●○●○

【小詞】:宋人以令、引、近為小詞。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進一步發達,對聯的科目將會更多,更為齊全和完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長一點的詞還可以有:雙調,三疊,四疊之分。

【對聯之起源】

斜風細雨不須歸。

上平聲: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上下聯"之"字同位重複,但因為是虛字,是可以的。不過,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異位互重"格式是允許的(稱為"換位格"),如林森挽孫中山先生聯::

六是內容相關。什麼是對聯?就是既"對"又"聯"。上面說到的字數相等、詞性相當、結構相同、節奏相應和平仄相諧都是"對",還差一個"聯"。"聯"就是要內容相關。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內容應當相關,如果上下聯各寫一個不相關的事物,兩者不能照映、貫通、呼應,則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對聯,甚至不能算作對聯。

仄仄仄平平(韻)

海棠開後,燕子來時,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昆楝花風,爾且慢到;

(復組,十二字結構)

【徧】:即遍。

【過】:即換頭。

下一聯的上句要跟上一聯的下句相粘,也必須以平聲開頭,但又必須以仄聲收尾,就成了: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近拍】:以舊曲翻成新調,亦可以稱為近拍。

綜上所述,漢文學的對偶句式歷經了至少兩三千年,經由排偶、駢偶、律偶三個階段,"對稱原則由意義推廣到聲音方面"(《朱光潛美學文集》第十二章),到盛唐已發展至盡善盡美。唐代詩人的對仗技巧已爐火燉青。如果把楹聯比喻成孕育在詩文母體中的胎兒,那麼此時的胎兒已是完全發育成熟,即將呱呱墜地了。

第一聯上句如果不押韻,跟其它各聯並無差別,如果上、下兩句都要押韻,都要以平聲收尾,這第一聯就沒法完全相對,只能做到頭對尾不對,其形式也不外兩種:

二畫:七八十

除了韻腳,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在唐詩中極少見到。前引杜詩"臂懸兩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這樣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老杜有意寫過不少拗體近體詩,這種探索另當別論。

獨特性和普遍性的統一:人們普遍認為楹聯是中國最獨特的一種文學形式。其獨特性究竟表現在哪裡呢?主要表現在結構和語言上。楹聯可稱之為"二元結構"文體。一副標準的對聯,總是由相互對仗的兩部分所組成,前一部分稱為"上聯",又叫"出句"、"對頭"、"對公";後一部分稱為"下聯",又叫"對句"、"對尾"、"對母"。兩部分成雙成對。只有上聯或只有下聯,只能算是半副對聯。當然,許多對聯,特別是書寫懸掛的對聯,除了上聯、下聯外,還有橫批。橫批在這種是對聯中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往往是對全聯帶有總結性、畫龍點睛或與對聯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個字,也有兩個字、三個字、五個字或七個字的。從語言上看,楹聯的語言既不是韻文語言,又不是散文語言,而是一種追求對仗和富有音樂性的特殊語言。楹聯這種特殊的"語言──結構"方式,完全取決於漢語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質。這種"語言──結構"的獨特性使得楹聯創作在構思、立意、布局、謀篇上迥異於其它文學形式。同樣的客觀對象和內容,楹樣總是設法從兩個方面、兩個角度去觀察和描述事物,並且努力把語言"整形"規範到二元的對稱結構之中去。

同理,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這首詩的頜聯和頸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對仗極為工穩。遠勝過駢體文中的駢偶句。除五、七言律詩外,唐詩中還有三韻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間各聯也都對仗。

楹聯習俗源於我國古代漢語的對偶現象,西晉時期(29年左右),出現合律講究的對句,可視為其形成的重要標誌。在一千七百餘年的歷史傳衍過程中,楹聯與駢賦、律詩等傳統文體形式互相影響、借鑒,歷北宋、明、清三次重要發展時期,形式日益多樣,文化積澱逐漸豐厚。楹聯有偶語、儷辭、聯語等通稱,以"對聯"稱之,則肇始於明代。

二是分詠格詩鐘。上下聯分別詠出不相干的兩個事物;逐字逐詞對仗工整;通過聯意從某一點上把兩件事物關連起來。分詠格詩鐘有些類似無情對,還類似謎語,但不同點也很多,有興趣的聯友可作進一步研習。

嚴肅性和遊戲性的統一:一般來說,文學和藝術是嚴肅的,人們反對遊戲文學、遊戲語言的那種不嚴肅的創作態度。但對於楹聯來說,情況就不同了。楹聯歷來被很多人視為筆墨遊戲,雖為偏見,但也說明了楹聯具遊戲性的特點。由於楹聯追求對仗,自然是對得越工穩,越巧妙越好。這其中既是文學創作,又包含了思維遊戲和語言遊戲的成份。如果單純向對得工、對得巧上發展,就純粹變成了一種語文斗才和思想鬥智。事實上,純以逗樂諧趣、鬥智試才為目的遊戲性楹聯也不少,它往往藉助漢字音、形、義某一方面的特殊情況,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和別出心裁的奇思異構撰寫而成。遊戲性楹聯在宋代就很普遍了。蘇軾就曾經創作過不少遊戲性對聯,留下了許多趣聞佳話。從他以後,對對子成為文人之間乃至普通百姓中試才鬥智的一種主要方式,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明代的朱元璋、劉基、解縉、清代的乾隆、紀昀、都是熱衷於遊戲性對聯的大師。

詩歌是先秦文學的巨大成就之一。

第一、第二聯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謂齊梁體律詩,就是只講相對,不知相粘,從頭到尾,就只是兩種句型不斷地重複。唐以後,既講對句相對,又講鄰句相粘,在一首絕句裡面就不會有重複的句型了。

、飛禽(雞鳥鳳鶴等)等等。最後是鄰類對應規則,即門類相臨近的字詞可以互相通對。如天文對時令、天文對地理、地理對宮室等等。

此聯實可當作一首清新秀美、溫軟傷懷的詞來讀。

應是綠肥紅瘦!

再看諸子散文中的對偶句。如:"滿招損,謙受益。"(《尚書武成》)、"乘肥馬,衣輕裘。"《論語雍也》)、"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

【雅詞】:宋以後詞調由俚俗轉為要求雅正,稱為雅詞。

滌翠。

楹聯如曲者如清佚名諷某知府聯:

這樣就避免了孤平。這種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

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4.邏輯結構:並列、轉折、選擇、因果。

仄仄仄平平

【拍】:韓愈給拍板下定義,稱之為樂句。

【對仗之路】

"格律"不是詩的唯一,僅是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詩分意境與格律,古今論證不休的矛盾並非格律之爭。而是意境與格律的天枰傾斜,救"意"還是保"律"-由個人喜好而定,個人意志不足以強化到群體的共同意志和規範。所以這種爭論會一直延續下去,只要還有詩詞的存在,指責與被指責,自得與自衛就會輪番上演,但格律本身並不矛盾,比如隋朝遵循陸法言的《切韻》至南宋以後推廣劉淵的《平水韻》,到今天由中華詩詞學會發起的按新華字典聲韻而修編的《新韻》,每一歷史時期都有嚴格的格律規範和運用。

壽聯習俗。壽聯是為過壽的人祝壽專用的對聯,其內容一般是評贊過壽者的功業才能、道德文章、祝福過壽者多福高壽,美滿幸福,具有熱烈而莊敬的感情色彩。

杜鵑聲里斜陽暮。

鷓鴣天元溪不見梅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領字】:於詞意轉折處,使上下句悟結合,起過度或聯繫作用的字。

詞的風格

(單組,三字結構)

卻道海棠依舊。

季世昌、朱凈之先生在《中國楹聯學》中曾把楹聯的特徵概括為:鮮明的民族性,強烈的時代性,嚴密的格律性,高度的概括性和廣泛的實用性。鮮明的民族是指楹聯極為鮮明地體現著我們自己的民族傳統和民族風貌。強烈的時代性是指楹聯象一切文學形式一樣,必然打上時代的印記。嚴密的格律性是指楹聯有自己的獨特格律。高度的概括性是指楹聯具有比其它文學形式具有更強、更大的藝術概括力,它往往能以極其有限的文字反映深廣的生活內容。廣泛的實用性是指楹聯普遍地運用到社會生活之中,可謂各行各業、各色人等,各種場合,無所不用,無所不在,無所不見。

【近體、古體】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這十二字分別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單組,五字結構)

【對聯之格律】

風格及代表人物

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

【孤平和三平調】

下平聲:一先、二蕭、三餚、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2、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不分段或分段較多的是極少數。

[轉]華山論劍---古韻律知識薈萃分類:原創草成

顧名思義,對聯是要成"對"的,即由上聯和下聯所組成。上下聯字數必須相等,內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聯能"聯"起來,兩句不相關聯的句子隨便組合在一起不能成為對聯。對聯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內容複雜,形式多樣,對仗、平仄亦要求嚴格,本書將根據對聯的規範,講述與解析創作方法,供學撰聯者參考。

禮論》)《黃老帛書》則稱:"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陰有陽。"這種陰陽觀念,不僅是一種抽象概念,而且廣泛地浸潤到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萬事萬物的認識和解釋中。《周易序卦傳》"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有禮儀有所措。"《易傳》中,分別以各種具體事物象徵陰陽二爻。陰代表坤、地、女、婦、子、臣、腹、下、北、風、水、澤、花、黑白、柔順等;與此相對應,陽則代表乾、天、男、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黃、剛健等。這種無所不在的陰陽觀念,深入到了漢民族的潛意識之中,從而成為一種民族的集體無意識。而陰陽觀念表現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徵之一,就是對以"兩"、"對"的形式特徵出現的事物的執著和迷戀。"物生在兩…,體有左右,各有妃藕。"(《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天下的道路,只是一個包兩個。"(《朱子語類》卷九十三)"成熟、新生,二者於義為對。對待之文,自太極出兩儀後,無事無物不然;日用、寒暑、晝夜,以及人事之萬有--生死、貴賤、貧富、尊卑、上下、長短、遠近、新舊、大小、香臭、深淺、明暗,種種兩端,不可枚舉。"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滿招損。

【中調】:明人以59字至9字為中調。

[宋]辛棄疾

(5)"為"作平聲: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將在下面回帖欄里張貼些通用的詩詞,楹聯基本格律,供業餘愛好者觀摩學習,免去查經據典的辛苦。若對以上觀念有所出處,或加以完善,修正,請回復留言版。醉風及時予以更正,在此先行謝過諸師友

對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諷可歌,媲美詩詞、曲賦、文章,恰似明珠映寶玉;

這一句的第三個字是可以不論的,用平聲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聲,就成了:

濃睡不消殘酒。

三疊就是三闋,四疊就是四疊。三疊、四疊的詞很少見,這裡就不舉例了。

【對聯的分類】

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統一:人們常說對聯雅俗共賞,這絲毫不假。試想,還有那一種文學形式,象楹聯一樣,上為學者文人,下為婦人孺子所喜聞樂道,既可走進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隴畝民間,既是陽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這種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原因在於楹聯是一種既簡單又複雜、既純粹又豐富的藝術,誠如前所述,楹聯的規則並不複雜,尤其是對語言的色彩、風格,對題材、內容都沒有什麼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不象其它文學形式戴著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學、易懂、易記,也不難寫。只要對得好,無論語言之俗雅,題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淺,皆成對聯。但其他文學則未必然。詩尚典雅蘊藉,如"江山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之類,只能稱之為"打油詩"。一般人是不敢問津詩詞的,怕寫成打油詩。而楹聯,至若逢年過節,家家寫之,戶戶貼之,實為文學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聯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聯固規則簡單,形式純粹,但其對道、聯藝,卻博大精深,沒有止境。短小雋永者,一語天然,非俗手能為;長篇巨制者則更是鋪錦列繡,千匯萬狀,如同史詩,非大手筆不能作。那些優秀的風景名勝聯,輝映山川古迹,永放異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聯,傳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聯,慷慨磊落,光耀千秋,豈非大雅乎?

有的詞限定[中]也就是在某些字上可以不壓韻

對仗的第一個特點,是句法要相同。

東林試問幾時栽?

楹聯以"副"為量詞,一般以兩行文句為一副,並列豎排展示,自上而下讀,先右後左,右邊為上聯,左邊為下聯。楹聯屬格律文學,有種種講究,但無字數和句數的限制,少則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對舉、字數相等、詞性相同、平仄相對、辭法相應、節律對拍、形對義聯是其文體特性,其中尤以聲律的平仄與詞性的對仗為關捩。楹聯言簡意賅,雅俗共賞,人稱"詩中之詩"。

(宋)蘇軾

【常用入聲字表】

現代人寫近體詩,當然完全可以用今韻。如果要按傳統用《平水韻》,則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讀古詩更是如此。這些不同,有時可以藉助方言加以區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讀多背了。

聯本大觀,源遠流長,亦庄亦趣,增輝堂室、山川、人物,猶如老樹燦新花。

梔放同心結;

仄仄仄平平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平平仄仄平(韻)

【韻】:凡詞譜中注有韻字者,即每闋詞中,起首押韻之處。

【對仗】

【重頭】:一首令詞,上下疊句法完全相同的,稱為"重頭","重頭"只有小令才有。

桃花流水之曲;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別稱有長短句,曲子,曲詞,樂府,樂章,琴趣,詩餘,是配音樂的。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說,它和樂府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後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餘"。文人的詞深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詞中的律句特別多。

對聯習俗主要包括如下幾種:

【艷詞】:相對於雅詞而言。

仄仄平平仄

【詞學名詞解釋】

【對聯的片語結構】

【詞的種類】

【對聯之習俗】

仄仄平平仄

八畫:叔竺卓帛國學實直責詰佛屈拔刮拉俠狎押脅傑迭擇拍迪析極刷

對聯的對仗,雖然與詩有相同之處,但它比詩要求更嚴。對聯有寬對和狹對之分。寬對只要求上下聯內容有聯繫即可成聯,而狹對則要嚴格按《笠翁對韻》的標準來撰寫。不過在實用對聯中,採用寬對較多,而狹對則往往因為對仗的要求太嚴,束縛了人們的思維,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應用。

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

仄仄平平仄

一雙白璧,詩人名將古無儔。

七言詩只是在五言詩的前面再加一個節奏單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五言詩產生於漢代,至魏晉達到頂峰。其中對偶句亦較多運用。漢樂府中對偶句更趨工整,儼如後代律詩中的聯句。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辭》)

【慢】:歌聲延長,唱得遲緩。

平平平仄仄

【中腔】:所謂"中腔",可能也就是中序的一遍。

楹聯具有上述的獨特性,但是,楹聯仍是一種文學形式,具有文學的一般性和普遍性特徵。它也是一種用語言塑造文學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它具有文學的形象性、真實性和傾向性等特點,也具有文學的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功能。楹聯可敘事、可狀物、可抒情、可議論。如悼念死者,可寫祭文,可寫輓詩,也可寫輓聯,這說明楹聯是文學大家庭中的一員,只是形式獨特而已。

【自製曲】:即自度曲。

【轉調】:一個曲子,原來屬於某一宮調,音樂家把它翻入另一個宮調,節奏既變,歌詞亦變,便出現帶"轉調"二字的詞調名。

春聯習俗。春聯古稱春貼,是一年一度新春佳節時書寫張貼的一種時令對聯。春聯習俗起源於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貼春聯是春節文化中的一種重要習俗。春聯具有祝頌性、時效性和針對性特點,並突出一個"春"字。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對仗之路】

【疊】:疊字的意義是重複。故詞家一般都以一首詞的下片為疊。

【換頭】:詞從單遍發展為兩遍,凡是下遍開始處的句式與上遍開始處不同的,這叫做換頭。

最難風雨故人來。

輓聯習俗。輓聯,有的地方叫喪聯,系由輓詞演變而來,是一種人們用於對先人、死者表示緬懷、寄託哀思的對聯。往往貼在門口、骨灰盒兩側、追悼會會場兩側、花圈上,一般用白紙配黑字,具有肅穆、莊嚴和沉痛的感情色彩。透過聯語,喚起人們對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詩風"取決個人的態度和秉性。有人生性懶散放浪,有人自律拘謹正統,所以手法不一,筆鋒各異。莫一味強求的依附他人,當定位形成自己的風格,有靈魂的血肉做詩風的堅實後盾,再滲入紮實的文學功底,何作他人衣?

以下全部為醉風浪子收集整理並發在其"七指琴",為方便自己和大家學習,特此轉來,在此對醉風表示感謝!

單調的詞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詩,只不過是長短句罷了。例如: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以北京語調來標註漢語的四聲,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都是從古漢語的四聲演變發展而來,人們在斷定對聯平仄時,還習慣地以古漢語四聲作為標準。現在除了校正發音以外,很少用現代漢語的四聲來作對、寫詩、填詞。但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和時間的推移,現代漢語的四聲,終究為人們所接受。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有差役為爪牙,有書吏為羽翼,有地方紳董袖金賄贈,不覺的昆說一聲:"呵!呵!呵!"

此聯上下聯皆為主謂結構。其中,"水天"對"風月"皆為並列結構,"一色"對"無邊"皆為偏正結構。

【近】:即近拍。

對聯的規範與創作

為什麼鄰句必須相粘呢?原因很簡單,是為了變化句型,不單調。如果對句相對,鄰句也相對,就成了:

【曲破】:大麴中序(即排遍)之後為入破。

全都是用對偶句組織,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千古對偶名句。這種對偶句(即駢偶)是古代詩文辭賦中對偶句的進一步發展,它有如下三個特點:一是對偶不再是純作為修辭手法,已經變成文體的主要格律要求。駢體文有三個特徵,即四六句式、駢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對偶字數有一定規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變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對偶,六字對偶,八字對偶,十字對偶,十二字對偶。三是對仗已相當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聲律對仗未完全成熟。

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遍】:即摘遍。

古體詩基本上無格律,所以以下只講近體詩。

【詞】:起於五代與唐,流行於宋的一種文學體裁。

七言近體詩無論怎麼變化,也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

【雙調】:元明以來,一般人常把兩疊的詞稱為"雙調"。

(單組,四字結構)

律偶也有三個特徵:一是對仗作為文體的一種格律要求運用;二是字數由駢偶句喜用偶數向奇數轉化,最後定格為五、七言;三是對仗精確而工穩,聲律對仗已成熟。

(復組,十一字結構)

蓮開並蒂花。

四、平起首句押韻:

用韻:古體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允許換韻;近體每首隻能用一個韻,即使是長達數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古體可以在偶數句押韻,也可以奇數句偶數句都押韻。近體只在偶數句押韻,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聲收尾則押韻,以仄聲收尾則不押韻。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餘的奇數句都不能押韻;古體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近體一般只用平聲韻。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桃源望斷無尋處。

(二)上下聯各自句內平仄交替。當代聯家余德泉等總結了一套"馬蹄韻"規則。簡單說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這樣一直下去,猶如馬蹄的節奏,如:

昨夜雨疏風驟,

綠蔭芳草之間。

五言律詩跟這相似,只不過根據粘對的原則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押韻的五言律詩是:

【變】:每一支歌曲,從頭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這叫做一變。

清朝梁章鉅的《楹聯叢話》、《楹聯續話》、《楹聯三話》把對聯分成十個門類,即故事、應制、廟寺、廨宇、勝跡、格言、佳話、輓詞、集句、雜綴。民國年間出版的《楹聯集成》將對聯分成二十個類別,即慶賀、哀輓、廨宇、學校、商業、會館、祠廟、寺院、劇場、第宅、園墅、歲時、名勝、投贈、香艷、集字、集句、滑稽、白話、雜俎。這兩種分類方法都是以實用範圍來劃分的,但後者比前者類別分得更細。如果按對聯的文字結構、修辭技巧、邏輯關係來分類,就有四、五十種。例如:

可堪孤館閉春寒;

歸台再想,幾千年江山人物,回溯那朱門黃閣,和茅屋蓬扉接壤,名者爭名,利者奪利,聖者益聖,庸者愈庸。

【對聯之特徵】

"袁世凱千古;中國人民萬歲。"上聯"袁世凱"三個字,下聯"中國人民"四個字,意思是袁世凱中國人民。

但對聯的任何規則都有例外,"內容相關"也是如此。對聯中有兩類極特殊的對聯。一是"無情對",上下聯逐字逐詞對仗工整,但內容毫不相關(或有似是而非的聯繫),上下聯聯意對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如:

【過腔】:即換頭。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一時一日,一月一年,流水易度,幼影非堅,凡心未盡,聖果未圓,可驚,可怕,可悲,可憐。

仄仄平平平

【葉】:凡詞譜中注有葉字者,即與上句所押之韻,同屬一部,而不變換他韻(關於是否一部,請檢用詞韻)。

夜雨梅花蝶夢寒。

構佳思;

【孤平和三平調】

十五畫: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額

如果我們具體看一看各個韻部裡面的字,又會發現一個相反的情況:古人認為屬於同一韻的,在今天讀來完全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

造物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辭,運裁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體植必兩,辭動有配。…

雙調的詞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調或長調。雙調就是把一首詞分為前後兩闋。兩闋的字數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這樣,字數相等的就象一首曲譜配著兩首歌詞。不相等的,一般是開頭的兩三句字數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換頭"。雙調詞中最常見的形式。例如:

其發展經歷了一個從口頭到書面、從民間到宮廷、從集體歌唱到文人創作的漫長過程。在中國文學史上,春秋時編成的《詩經》是現在能看到的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稱《詩》或《詩三百篇》。在語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從音樂角度上分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詩經》的出現,標誌著我國最早發生、發展的文學形式詩歌從口頭到書面、從民間到宮廷發展階段的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說,《詩經》是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

對仗的第二個特點,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對。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種對仗,在詞、曲中是允許的,在近體詩中則絕不允許。實際上,除非是修辭的需要,在近體詩中必須避免出現相同的字。

見州縣則吐氣,見藩臬則低眉,見督撫大人茶話須臾,只解說昆幾個:"是!是!是!"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仄平平

根據粘對規則,我們就可以推導出五言絕句的四種格式:

"詩"忌直,忌露,忌奧。"直"顯得生硬,"露"少迴旋餘地,"奧"不使人知。詩不要成為雞肋,食而無味,棄之不舍。要視覺上讓人情願讀下去;要聽覺上讓人讀來爽乎;要味覺上讓人履嚼有味,引人深思哲理,探索你內心的世界,引起心靈的共鳴或認知。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台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披綉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盱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虹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詩餘】:南宋初,有人編詩集,把詞作附在後面,加上一個類目,就稱為"詩餘"

平平仄仄平

二、仄起首句押韻:

五畫:撲出發札失石節白汁匝

【引】: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聲,別成新腔,名之曰引。

【添字】:一首詞的曲調雖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時,還可以對音節韻度,略有增減,增叫做添字,與移宮轉調有關。

【二單調、雙調、三疊、四疊】

三、平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砌成此恨無重數!

平平仄仄平平仄

我們寫詩的時候,很難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寫絕句時也許還辦得到,寫八句乃至更長的律詩則幾乎不可能。如何變通呢?那就要犧牲掉不太重要的單數字,而保住比較重要的雙數字和最重要的最後一字。因此就有了這麼一句口訣,叫作"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第一、三、五(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靈活處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後一字的平仄則必須嚴格遵守。這個口訣不完全準確,在一些情況下一、三、五必須論,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後面我們會談到,但接下來我們先來看看如何由這些基本句型構成一首完整的詩。

【對聯之特徵】

【粘對】

崑山片玉連城。

【平仄詩二十八式格律表】

為誰流下瀟湘去?

對聯又叫楹聯,俗稱對子,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漢語言文學藝術形式,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所喜聞樂見。對聯格律,概括起來,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敘如下:

叢桂一枝香滿;

但是,絕大多數的詞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詞牌之外還有詞題。一般是在詞牌下面用較小的字注出詞題。在這種情況下,詞題和詞牌不發生任何關係。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講到浪,也不講到沙;一首《憶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講到江南。這樣,詞牌只不過是詞譜的何罷了。

【詞學名詞解釋】

【四聲】

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漁歌子

【自度曲】:通曉音律的詞人,自寫歌詞,又能自己譜寫新的曲調,這叫做自度曲。

學海無涯苦作舟。

有一些對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對,叫做借對。

⑴本來是樂曲的名稱。例如《菩薩蠻》,據說是由於唐代大中初年,女蠻國進貢,她們梳著高髻,戴著金冠,滿身瓔珞(瓔珞是身上佩掛的珠寶),象菩薩。當時教坊因此譜成《菩薩蠻曲》。據說唐宜宗愛唱《菩薩蠻》詞,可見是當時風行一時的曲子。《西江月》、《風入松》、《蝶戀花》等,都是屬於這一類的。這些都是來自民間的曲調。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共有一千多個格式(這些格式稱為詞譜)。人們不好把它們稱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有時候,幾個格式合用一個詞牌,因為它們是同一個格式的若干變體;有時候,同一個格式而有幾個名稱,那隻因為各家叫名不同罷了。

十二畫:菊犢贖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鑿博晰棘植殖集逼濕黑答插頰

古音與今音,發音、發聲大多都貌合神離。喜古而不復古,那是回憶里最亮麗的風景,但越逾千年的距離我們再也回不去了。所以醉風個人提倡今人寫新韻,畢竟我們寫詩是給今人讀的,而不是給古人看的。

平平仄仄平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什麼是詞】

前面講到"一三五不論"並不完全正確,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須論。

成書於春秋時期的《詩經》,其對偶句式已十分豐富。劉麟生在《中國駢文史》中說:"古今作對之法,《詩經》中殆無不畢具"。他例舉了正名對、同類對、連珠對、雙聲對、疊韻對、雙韻對等各種對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鄭風

【詞序】:"詞序"其實就是詞題。如果用一段比較長的文字來說明作詞緣起,並略為說明詞意,這就稱為詞序。

[唐]張志和

【南詞】:北方人稱詞為南詞,以區別於北詞(曲)。

對聯上下聯的片語和結構,應保持一致和統一,上聯是動賓結構,下聯也就必須是動賓結構的片語,如"搖紅;滌翠。"上聯是偏正片語,下聯也必須以偏正片語與之相對,如"同心結"與"並蒂花",就是相同的片語結構。在謀篇布局對聯片語時,一定要注意上下聯的片語結構必須相同,這亦是對聯作者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規則。

下句就是:

句法:古體每句字數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雜言(句子參差不齊)都有,每首的句數也不定,少則兩句,多則幾十、幾百句。近體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律詩規定為八句,絕句規定為四句,多於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北宋詞人晏殊有一首名作《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公推是千古名句。正是這個名句使這首詞成為晏殊的代表作,並躋身詩詞名篇之一。這個名句實際上首先是作為對聯創作的。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引《復齋漫錄》記載;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飯,談起他一個上句:"無可奈何花落去",恨無下句。王琪應聲對道:"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大喜,於是把這個絕妙對句寫進了《浣溪沙》一詞。楊慎稱這個對句"二語工麗,天然奇偶"。這就是對聯的藝術魅力。

十九畫:蹶

英文"上、下聯"單詞數相等、詞性相同、句式也相同,但音節不相等。讀起來,因其無聲調,上下聯都是一個聲音面貌,沒有平仄相間帶來的抑揚頓挫。至於書寫上,"下聯"比"上聯"少了兩個字母的位置,故全不對稱。讀者或許會想,能不能找出和寫出一個英文對偶句,在單詞數相等、詞性相同、句式相同的基礎上音節也相等,書寫(字母數相等)也相等呢?不能說絕對不能,但因英文的音節、文字、語素不是三位一體的,實際操作起來只能是顧此失彼,即使莎翁這個對偶句,在英語中都是極其罕見的。而中文的"構佳思;寫妙句"情況就不同了。你看,字數相等,詞性相同,句式相對,音節相等,平仄基本相諧,書寫起來則完全整齊對稱。因此,英文"think good thoughts;rite good ord."不是楹聯,而中文"構佳思;寫妙句。"則可稱為楹聯。

此聯的口語化和諧謔意味,頗有曲的味道,刻畫封建官僚醜態,維妙維肖。

(復組,九字結構)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

(葉燮:《原詩》外篇)這種根源於陰陽二元論世界觀偏愛成雙結對的民族心理,是對偶句式得以產生併流行的深層原因之一。前人的許多論述,也注意到了這種聯繫。《文心雕龍麗辭》:

平平仄仄平

【詞的種類】

【自度腔】:即自度曲。

語言尋根:一副標準的楹聯,它最本質的特徵是"對仗"。當它用口頭表達時,是語言對仗,當它寫出來時,是文字對仗。語言對仗的含義是什麼呢?通常我們提到要求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仄相拗、句法相同這四項,四項中最關鍵的是字數相等和平仄相拗,這裡的字數相等,不同於英語的"單詞數"相等,其實質上是"音節"相等。即一個音節對應一個音節。在英語中,單詞"car"與"jeep"在數量上是相等的,但音節不相等。而漢語"kǎchē"與"jīpǔ",數量相等又音節相等。漢語之所以能實現"音節"相等,是因為漢語是以單音節為基本單位的語言。音節、語素、文字三位一體。漢語每個音節獨立性強,都有確定的長度和音調,音調古有平、上、去、入四聲,今有陽平、陰平、上聲、去聲四聲,皆分平仄兩大類。平對仄即謂相拗。這樣,漢語的語素與語素之間(即字與字之間)就能建立起字數相等、平仄相諧的對仗關係。而英語中,即使事物的名稱、概念能夠相對,單詞的數量和詞性能夠相對,兩個句子的句式能夠相對,但其音節長短不一,獨立性弱,可自由拼讀,又無聲調,故無法相對。楹聯大多數是寫成文字,並且很多時候還要書寫、懸掛或鐫刻在其它建築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聯對仗的第二層即是所謂文字相對。文字相對意味著楹聯不僅是語言藝術,又是裝飾藝術。作為裝飾藝術的一副楹聯,要求整齊對稱,給人一種和諧對稱之美。漢字又恰好具備實現整齊對稱的條件,它是以個體方塊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齊齊,在書寫中各自佔有相等的位置。它具有可讀性,又具可視性。其方塊構形,既有美學的原則,又包含著力學的要求。它無論是橫寫與豎排,都能顯得疏密有致,整齊美觀。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個單詞長短不一,只表音,不表義,更無可視性,只能橫排,不能豎排,無法從形體上實現真正的對稱。下面試舉兩個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對偶句進行比較,以進一步說明為何只有漢語才有真正的對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則不能。

在我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殤。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

一、仄起首句不押韻:

如夢令

[宋]秦觀

【促拍】:所謂"促拍",就是樂曲節奏的改變,不過從歌詞的字句之間是看不出來的。

(4)"教"作仄聲:粉筆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滿園桃李生機鬯,化雨春風次第開。

關於詞牌的來源,大約有下面的三種情況:

平平平仄仄

踏莎行郴州旅舍

一、古典詩詞概述

古今垂曠典,九州萬國被恩榮。

【辭彙】一種語言里所使用的詞的總稱,如漢語辭彙、英語辭彙。

【對聯之習俗】

郴江幸自繞郴山,

【南樂】:元人也稱詞為南樂。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楹聯具有遊戲性,但是,這絕不意味著楹聯就變成了一種遊戲。事實上,楹聯能諧能庄,既是一種帶遊戲性的語言藝術,同時又具有文學的嚴肅性。那些極為莊重典雅的場合,如名勝古迹、祠墓碑林,如書院會館、官廳衙署,都書掛楹聯。人們以聯鬥智遊戲,也用楹聯來抒情言志、評人論史、寫景狀物。清末有個叫趙藩的,在成都武侯祠題了一聯。聯雲:

文言傳)

一般有兩派:豪放派和婉約派。

很反感非格律不成詩的論調,對於意境與格律,醉風個人嚴重傾向意境修鍊。格律是前人所規範的,休要拿來賣弄或作為橫加指責別人的工具。熟不知你不過是拿著別人的東西炫耀著自己,好比走在老虎前面的狐狸,這"勢"是借的,只不過你時間多了點,學的早了點,記憶力好了點,除此無他。意境是純個人的情感流露,宣洩,也體現個人的文學功底。醉風有時就想不明白為什麼拿別人的東西跟純自己的東西比較,還那樣理直氣壯,聲大氣粗。是底氣不足?是心虛?疑是分不清別人的自己的?混淆了他人的勞動成果據為己有(這是明目張胆的剽竊和毫無羞恥的掠奪),或是本性好鬥使然。

二是詞性相當。在現代漢語中,有兩大詞類,即實詞和虛詞。前者包括:名詞(含方位詞)、動詞、形容詞(含顏色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後者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象聲詞六類。詞性相當指上下聯同一位置的詞或片語應具有相同或相近詞性。首先是"實對實,虛對虛"規則,這是一個最為基本,含義也最寬泛的規則。某些情況下只需遵循這一點即可。其次詞類對應規則,即上述12類詞各自對應。大多數情況下應遵循此規則。再次是義類對應規則,義類對應,指將漢字中所表達的同一類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對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這一修辭方法。特別是將名詞部分分為許多小類,如.天文(日月風雨等)、

平平平仄仄

山有扶蘇》)《道德經》其中對偶句亦多。劉麟生曾說:"《道德經》中裁對之法已經變化多端,有連環對者,有參差對者,有分字作對者。有復其字作對者。有反正作對者。"(《中國駢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八十一章)、"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

霧失樓台,

平起:平平仄仄平

第二階段是駢偶階段。駢體文起源於東漢的辭賦,興於魏晉,盛於南北朝。駢體文從其名稱即可知,它是崇尚對偶,多由對偶句組成的文體。這種對偶句連續運用,又稱排偶或駢偶。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評價駢體文是"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初唐王勃的《滕王閣序》一段為例:

千丈冰溪百步雷。

【近體樂府】:"近體樂府"是北宋人給詞的定名,

【小令】:明人以58字以內為小令。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十六畫:橘轍薛薄繳激

除了第一聯,其它各聯的上句不能押韻,必須以仄聲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韻,必須以平聲收尾,所以五言近體詩的對句除了第一聯,只有這兩種形式。七言的與此相似。

楹聯以文字為內容、以書法為載體,製品種類繁多,包括紙裱、鏡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聯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相關著述,各類楹聯典籍數以萬計。

(3)"教"作平聲:櫻杏桃榴次第開,故教一一傍窗栽;毿毿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陰入戶來。

但對聯中應盡量避免"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所謂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個字在上下聯同一個位置相對。:所謂異位重字,就是同一個字出現在上下聯不同的位置。不過,有些虛詞的同位重字是允許的,如杭州西湖葛嶺聯:

十四畫:漆竭截牒碣摘察轄嫡蜥

三是結構相稱。所謂結構相稱,指上下聯語句的語法結構(或者說其片語和句式之結構)應當儘可能相同,也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並列結構對並列結構,等等。如李白題題湖南嶽陽樓聯:

【對聯之格律】

寫妙句。

3.用字技巧:嵌字、隱字、復字、疊字、偏旁、析字、拆字、數字等。

詞要通順

講保留有入聲的方言的人,要識別這些入聲字自然毫無困難,只要用方言來念就行。對講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據聲旁進行歸納幫助識別,比如"福幅輻蝠""繳激檄",但大多數還是只能死記硬背。現代人寫舊體詩,完全可以根據現代四聲來寫。但寫舊體詩本來就是因為好古,有人願根據古代四聲來寫,也無可厚非,那就要特別注意這種入聲變平聲的字了。用普通話讀古詩,碰到這種字怎麼辦呢?我以為,為了保持聲調的和諧,不妨讀成去聲。去聲較低沉,再讀得短促一些,聽上去就有點象入聲了。實際上,這類入聲字,有的人就習慣讀成去聲,如"一、幅、輻",很多人都讀成去聲。

書山有路勤為徑;

漢語雖有四聲,但在近體詩中,並不需要象詞、曲那樣分辨四聲,只要粗分成平仄兩聲即可。要造成聲調上的抑揚頓挫,就要交替使用平聲和仄聲,才不單調。漢語基本上是以兩個音節為一個節奏單位的,重音落在後面的音節上。以兩個音節為單位讓平仄交錯,就構成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稱為律句。對於五言來說,它的基本句型是:

【過處】:即換頭。

【偷聲】:一首詞的曲調雖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時,還可以對音節韻度,略有增減,減叫做偷聲,與移宮轉調有關。

一人千古;

第一階段為對偶階段,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

【減字】:即偷聲。

代詞,虛詞對虛詞。如果要對得工整,還必須用詞義上屬於同一類型的詞(主要是名詞)來相對,比如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數目對數目,方位對方位,顏色對顏色,時令對時令,器物對器物,人事對人事,生物對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義詞。前面所舉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星"對"月"是天文對,"野"對"江"是地理對,而"垂"對"涌","平"對"大","闊"對"流",也都是在詞義上屬於相同類型的動詞、形容詞的相對。象這樣的對仗,叫做工對。

知否?知否?

凡詞譜中注有疊字者,有四處區別:一,疊句,如如夢令,如夢如夢。二,疊字,如憶秦娥後前後第三句起三字皆疊用第二句之尾三字。三,倒疊字,如調笑令,下片起首例疊上片最末二字,且二字倒轉。四,疊韻,如長相思,起二句,君淚盈,妾淚盈,二句韻同。

在這種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聲字,如果用了平聲字,成了:

哲學探源:楹聯者,對仗之文學也。這種語言文字的平行對稱,與哲學中所謂"太極生兩儀",即把世界萬事萬物分為相互對稱的陰陽兩半,在思維本質上極為相通。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楹聯的哲學淵源及深層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陰陽二元觀念。陰陽二元論,是古代中國人世界觀的基礎。以陰陽二元觀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國人思維方法。這種陰陽二元的思想觀念淵源甚遠,《易經》中的卦象符號,即由陰陽兩爻組成,《易傳》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也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則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合而變化起。"(《荀子

點綴風流卻欠梅。

二十畫:籍黷嚼

現代詩體主要依從唐詩遺留下來,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六種基本形式。前兩種無嚴格格律規範,(為我們"寬"找到歷史的依據)後四種有嚴謹的格律框定,尤其是五律七律,除大眾盡知的平仄平韻外,還講究對仗,沾對,防孤平,三平收尾,等等諸多細節。"楹聯"系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也是非"律"不聯。"詞"初被貶為"詩餘"又名"曲"等等,相當於現代的音樂,所以它重音律。

文體名,詩歌的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民間歌謠發展而成,

仄仄仄平平(韻)

⑵摘取一首詞中的幾個字作為詞牌。例如《憶秦娥》,因為依照這個格式寫出的最初一首詞開頭兩句是"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所以詞牌就叫《憶秦娥》,又叫《秦樓月》。《憶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謝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詠"江南好"的詞,最後一句是"能不憶江南",所以詞牌又叫《憶江南》。《如夢令》原名《憶仙姿》,改名《如夢令》,這是因為後唐庄宗所寫的《憶仙姿》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等句。《念奴嬌》又叫《大江東去》,這是由於蘇軾有一首《念奴嬌》,第一句是"大江東去"。又叫《酹江月》,因為蘇軾這首詞最後三個字是"酹江月"。

【摘遍】:從大麴中摘取其一遍來譜詞演唱,稱為摘遍。

(1)"看"作平聲:日用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宋]李清照

1.一二三四五六七*十。這十個數字按次序分別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對聯的上下聯字數一定要相等。對聯一般都是豎寫,上聯末字(仄聲)貼在右邊(上手),下聯末字(平聲)貼在左邊(下手)。

唐代,詩歌進入了輝煌燦爛的全盛時期。不但名家輩出,佳作如林,數量超過了西周至南北朝歷代之總和,而且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題材領域的拓展、創作方法的多樣化、體制的完備成熟等方面,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百花競放,蔚為大觀。在繼承前代詩歌的基礎上,唐代的詩歌形成了固定的分類。其分類有兩種,一是古體詩,也叫古風;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傳統詩體,沒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長可短,用韻平仄都比較自由,句子的字數有整齊的,也有不整齊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兩種。二是近體詩(格律詩),不象古體詩那樣自由,在篇幅、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更講究追求聲律。它基本上可分為兩種:五、七言律詩(八句)和五、七言律絕(四句)。超過八句的律詩稱作排律。盛唐時期,詩歌的發展達到了繁榮的頂峰。不論

【令】:唐代人稱小曲為小令。

述而》)等等。

十七畫:擢蟋檄

【對仗】

入聲的消失也導致了古、今音聲調的不同。一部分古入聲字變成了現在的上、去聲字,還屬於仄聲,我們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卻變成了平聲字(陰平或陽平),這就值得我們注意了。前面"天子萬福"的"福"字就是這種情況。常見的入聲變平聲字有:

平平平仄仄

那麼什麼是入聲呢?就是發音短促,喉嚨給阻塞了一下。一類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類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閩南語和粵語中,還完整地保留著這四種入聲,在吳語中則都退化成了較不明顯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聲,並不真地發出t,p,k音。塞音在發音時要先把喉嚨阻塞一下,然後再送氣爆破出聲。在入聲中,只有阻塞,沒有送氣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語在發這個詞時,並不真地發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說是一種入聲。

子衿》)、"山有扶蘇,隰有荷花。"(《鄭風

仄仄仄平平

中文:

辭賦興起於漢代,是一種講究文采和韻律的新興文學樣式。對偶這種具有整齊美、對比美、音樂美的修辭手法,開始普遍而自覺地運用於賦的創作中。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中有:"擊靈鼓,起烽燧;車按行,騎就隊。"

試問捲簾人,

詞的形式有以下特點:

【歌頭】:大麴歌遍之第一遍,謂之歌頭。

敦煌曲子詞中,已經有一些中調和長調。宋初柳永寫了一些長調。蘇軾、秦觀、黃庭堅等人繼起,長調就盛行起來了。長調的特點,除了字數較多以外,就是一般運用韻較疏。

樹已半尋休縱斧;

【大拍】:宋人以音繁詞多的曲調為大拍。

【用韻】

【對聯的分類】

還有一種情況,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這些句型有一個規律,就是逢雙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與第四字相反,如此反覆就形成了節奏感。但是逢單卻可反可不反,這是因為重音落在雙數音節上,單數音節就相比而言顯得不重要了。

柴門都向水邊開。

仄平仄仄平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1.對偶形式:言對、事對、正對、反對、工對、寬對、流水對、迴文對、頂針對等。

平平仄仄平(韻)

一般說來,平聲字音平和,有較長的尾音。仄聲字尾音短促,或者無尾音。近代語言學家劉半農先生,首先肯定了釋真空對於古漢語四聲的分析是正確的。半農先生又根據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補充,他說:"平聲平去,曲折最少,習稱為平衡調。上去兩聲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應為非平衡調。入聲最短,稱促調。"半農先生的論述,簡單而明了。張世祿先生更為簡要地將平上去入四聲,分成兩大類,平聲是長音步所在,仄聲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長與短的區別。筆者還認為,古漢語四聲,除了有長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讀音高低也是大相徑庭的,如以:"東董凍篤"為例,從平聲起,音階逐漸升高,至去聲達到頂峰,亦即第三聲讀音最高。入聲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簡捷。簡言之: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上列散論,只是一般方法,讀者可在學習和實踐中再行驗證。

穿窈窕,

4.必須知道:有些漢字,歷來是平仄互用,可作平聲,也可作仄聲,如看、教、為、思、傍…略舉數例如下:

【過拍】:即換頭。

綠蓑衣,

同樣,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聲,否則也成了三平調。

近體詩的句子是以兩句為一個單位的,每兩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類推)稱為一聯,同一聯的上下句稱為對句,上聯的下句和下聯的上句稱為鄰句。近體詩的構成規則就是:對句相對,鄰句相粘。

平平仄仄平(韻)

漢語聲調有四聲,是齊、梁時期文人的發現。梁武帝曾經問朱異:"你們這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麼意思?"朱乘機拍了一下馬屁:"就是"天子萬福"的意思。"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成中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

出門一瞧,數十里圖畫屏風,請看些梵宇僧樓,與丹楓翠柏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

【四聲】

因此又叫長短句。有小令和慢詞兩種,一般分上下兩闋

(復組,十字結構)

念奴嬌赤壁懷古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傅小松的《中國楹聯特徵論略》則把楹聯的特徵概括為五個對立統一:

【怎樣區別平仄】

【闋】:一首詞稱為一闋,這是詞所特有的單位名詞。

武侯祠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3.去--去聲分明哀遠道。去聲讀音宛轉,尾音短,高昂。

【什麼是詞】

片語末字或者節奏點上的字應平仄相反;長聯中上下聯每個分句的尾字(句腳)應平仄相反。

平平仄仄平

楹聯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同時它又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它可以書寫、雕刻、張貼、懸掛;可以撰聯、贈聯、征聯、集聯;可以用於金石書畫、旅遊景點、婚喪喜慶、室內設計、舞台道具、新聞標題、廣告宣傳、章回小說、文字遊戲;有句話,它可以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

莫放春秋佳日過;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韻)

3、一般詞調的字數和句子的長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倚聲】:即填詞。

【用韻】

【結拍】:詞的結尾處,謂之結拍。但結拍井非結句。

(○為平,●為仄。"學"字按《平水韻部》為入聲)

平平平仄仄

一是字數要相等。上聯字數等於下聯字數。長聯中上下聯各分句字數分別相等。有一種特殊情況,即上下聯故意字數不等,如民國時某人諷袁世凱一聯:

千古一人。

為了練習辨別四聲的本領,古人列舉了如下三十二個字,作為平仄基本知識鍛煉的文字,只要能夠熟練地掌握這些字的平仄,那麼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觸類旁通,一讀即知了。

因此律詩,楹聯,詩餘,若冠之以名就要所依其律。否則引人嗤之以鼻,貽笑大方,也是咎由自取。這也是沒有折中和商量的餘地,沒有任何借口可以開脫無知的歷史依據。(但醉風尤為喜歡詩餘那可以根據個人喜好而海選的格式以及它特有的抑揚抗墜、變化多端的長短句。卻獨獨不喜歡遵循它原有的定律。而根據自己的口感和抒懷去肆意放縱。又何嘗不可?但這也有個前提,就是標明無仄或無韻。當然也不能稱之為詞,至於叫什麼,你自己想好了在告訴我)

【近體、古體】

平平仄仄平

格律是一種規範,本身沒有商討還價的餘地,而詩詞作者遵守格律與否,即通常所說的把握格律嚴、寬程度,嚴就不必廢舌,對於寬的限度也是大有爭議:比如常說的平仄上的2、4、6分明,1、3、5不論。其實還可以寬,只重"格"每句字數相同,都以偶數句結束。棄平仄只注韻(而且還不計韻的平仄,如本人)適當上下句對仗等等。

仄仄平平仄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字的平仄分別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復組,六字結構)

【犯】:犯調的本義是宮調相犯。

果然一點不相干。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聲不可,怎麼辦呢?可以同時把第三個字改成平聲:

【側艷詞】:即艷詞。

楹聯這種實用性和文學性的巧妙統一是其它文學形式和應用文完全沒有的。形成這種奇妙統一的原因在於楹聯本身所具有的其它文學形式沒有的特性。由於楹聯是由對仗的上、下聯兩部分組成,具有外在形式的對稱美與和諧美,把它書寫鐫刻於一特定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人類生活的具體場景中的建築物、構築物、搭構物的正門兩側,就能夠產生鮮明的裝飾美化作用、社會交際作用和宣傳廣告作用。其用途遍及三教九流,已成為一種正宗的主要的用於慶賀、吊挽、裝飾的社會生活應用文。也許有人認為,把詩詞刻於牆壁碑林,不也同樣可以發揮實用功能嗎?不錯,但詩詞是一個整體,不可能分成兩半,以對稱形式展列出來,它不能書寫於門之兩側。而"門",則是一個建築物的中心,是其黃金段位,好比一個人的臉面。掛在大門兩側的楹聯和刻在牆壁上的詩詞,其實用功能的發揮是有天壤之別的。

楹聯如詞者如清許太眉題上海嘉定花神廟聯:

【古典詩詞概述】

限於本人文筆和知識的貧乏,閑敘至此。

動搖意態雖多竹,

古典詩詞-舊體詩詞(相對新詩而言)。詩詞是我國文學作品中的兩種體裁,但由於詞是從詩中派生出來的文學體裁,也可以將詩詞歸為一類的。中國古典詩歌大體分為:(1古體詩(古風):四言、五言、七言古體詩,樂府詩;(2)近體詩(格律詩):律詩、律絕、排律;(3)詞:平韻、仄韻、平仄韻轉換格詞、平仄韻通葉、平仄韻錯葉格詞。(4)曲:散曲、雜劇。

這是一副七字短聯,上下聯節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較長的對聯,節奏也必須相應。

二、簡述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

春江桃葉鶯啼濕;

楹聯象散文者如佚名題山東濟南千佛山北極台聯:

【過片】:即換頭。

(復組,七字結構)

【大詞】:宋人以慢曲為大詞。

【詞題】:宋以後,詞的內容、意境和題材都繁複了。有時光看詞的文句,還不知道為何而作。於是作者有必要給加一個題目。

【填詞】:先有樂曲,然後依這個樂曲的聲調,配上歌詞。宋元以來一般人則通稱"填詞"。

〖例句〗要想熟練地掌握一門語言,我們不僅要多讀多聽多說,還要掌握一定的辭彙。

1、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性的詞調(詞牌)。一般說,詞調並不是詞的題目,僅只能把它當作詞譜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詞人為了表明詞意,常在詞調下面另加題目,或者還寫上一段小序。

【寓聲樂府】:自創新曲,而寓其聲於舊調。

平平平仄仄

楹聯的藝術性,可以當代學者白啟寰先生一副對聯來概括:

魚傳尺素,

對句相對,是指一聯中的上下兩句的平仄剛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對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我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見《應用寫作》1987年第1期《漫話對聯》)

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餘,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詩和詞都屬於韻文的範圍,但詩只供吟詠,詞則入樂而歌唱。

上下聯中,"樹""果""蕭"皆草木類;"已""然""何"皆虛字;"半""一""三"皆數字;"尋""點""策"皆轉義為動詞;"休""不""定"皆虛字;"縱""相""安"皆虛字;"斧""干""劉"則為古代兵器。全聯以口語對詩句,更顯出乎意料之趣味。

過崔嵬,

平平仄仄平(韻)

【雙曳頭】:三疊以上的詞,第二疊與第一疊句式、平厭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疊的雙頭,故名之曰雙曳頭。

仄仄平平平仄仄

【律句】

時令(年節朝夕等)、地理(山風江河等)、官室(樓台門戶等)、草木(草木桃李等)

這就是中國楹聯,一種充滿矛盾和對立統一的特殊藝術形式。

"格"是一種樣式,是形式上的東西;"律"是規律、規範。

平平平仄仄

詞有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的分別。

將悲歡離合,再敘從頭。

四萬青錢,明月清風今有價;

光是從這些韻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屬於不同韻的,在現在已看不出差別,比如東和冬,江和陽,魚和虞,真和文,蕭、餚和豪,先、鹽和咸,庚和青,寒和刪,等等。

平平仄仄平

【大麴】:大麴以許多曲子連續歌奏,少的也有十多遍,多的可以有幾十遍。

十三畫:福牘輻督雹厥歇搏窟錫頤楫睫隔謫疊塌

2.修辭手法:比喻、誇張、反詰、雙關、設問、諧音。

對聯的平仄規律,與詩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詩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則。

風月無邊。

作為詩歌的一種,詞是唐代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

仄仄仄平平(韻)

婚聯習俗。婚聯是為慶賀結婚之喜而撰寫對聯,通常張貼於婚娶之家的大門、洞房門、廳堂或妝奩堂上。其內容多是對結婚雙方的熱情讚美和良好祝福,帶有濃烈的吉祥、喜慶色彩。

十一畫:族瀆孰斛淑啄脫掇郭鴿舶職笛襲悉接諜捷輒掐掘

【豆】:凡詞譜中注有豆字者,即一個字為句的頓逗處,通常又叫一字豆。

楹聯強調內容相關,但又禁忌同義相對,稱為"合掌"。所謂忌同義相對,指上下聯相對的語句,其意思應盡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對"朝陽"、"史冊"對"汗青"、"神州千古秀"對"赤縣萬年春"、"生意興隆通四海"對"財源茂盛達三江"等,就屬合掌。當然,個別非中心詞語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聯中比重很小,無傷大雅。

甚至連經文的獨特文風也運用楹聯之中,試看佚名題江蘇鎮江金山寺齋堂聯:

西塞山前白鷺飛,

仄仄仄平平(韻)

青箬笠,

《平水韻》共有一百零六韻,其中平聲有三十韻,編為上、下兩半,稱為上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編排上的方便,二者並不存在聲調上的差別。近體詩只押平聲韻,我們就只來看看這些平聲韻各部的韻目(每韻的第一個字):

(一)上下聯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應注意:上下聯尾字(聯腳)平仄應相反,並且上聯為仄,下聯為平;

五是平仄相諧。什麼是平仄?普通話的平仄歸類,簡言之,陰平、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古四聲中,平聲為平,上、去、入聲為仄。平仄相諧包括兩個方面:

【序】:大麴的第一部分是序曲。序曲有散序、中序,中序又稱為拍序。

第三階段是律偶階段。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近體詩,正式形成於唐代,但其溯源,則始於魏晉。曹魏時,李登作《聲類》十卷,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另外,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創始人。但魏晉之際,只以宮、商之類分韻,還沒有四聲之名。南北朝時,由於受佛經"轉讀"的啟發和影響,創立了四聲之說,撰作聲譜,借轉讀佛經聲調,應用於中國詩文,遂成平、上、去、入四聲。其間,周顒作《四聲切韻》,沈約作《四聲譜》,創"四聲""八病"之說,並根據詩歌要求有節奏感和音樂美的特點,經過創作實踐的摸索,總結出詩歌必須"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的原則。於是,詩文的韻律日益嚴格。對偶句的格律由駢偶發展成為律偶。在沈約、謝眺的"永明體"詩中已有比較工整的律偶。如:"雲去蒼梧野,水還江漢流。"(謝眺《新亭諸別范零陵雲》)

5、詞中聲韻的規定特別嚴格,用字要分平仄,每個詞調的平仄都有所規定,各不相同。

搖紅;

詞牌

【對聯之起源】

【換】:凡詞譜中注有換平者,必其上句皆押仄韻,至此則換平韻。或上句皆押平韻,至此另換一平韻,亦稱換平。凡詞譜中注有換仄者,必其上句皆押平韻,至此則換仄韻。或上句皆押平韻,至此另換一平韻,亦稱換仄,既換平韻之後之後,又換仄韻。與上文之仄韻不同一部者,謂之"三換仄"。同屬一部者,稱為"葉仄"。既換仄韻之後之後,又換平韻者,亦同此例。

①語言中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詞典|名詞|用詞不當。②語句;話語:台詞|歌詞|詞不達意。③古代的一種詩歌形式,句子長短不一:詞曲|宋詞。

古體和近體在句法、用韻、平仄上都有區別:

【曲子詞】:唐與五代時詞被稱為曲子詞。

根據粘對規律,還可以十句、十二句…無限地加上去,而成為排律。

仄平平仄平

【格律概述】

只要能夠避免孤平和三平調,"一三五不論"就是完全正確的。

七畫:禿足卒局角駁別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對聯除要求押韻和對仗外,片語和結構也是有一定規則的。如:

對聯平仄問題不是絕對的,在許多情況下可以變通。如對聯中出現疊字、復字、迴文、諧趣、音韻等等,可以視具體情況而定。有的因聯意需要時也可以例外。

【攤破】:即添字。

【片】:在南宋,遍字又省作"片"字。詞一般分上下兩闋,上闋叫上片,下闋叫下片。

春聯習俗春聯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 5年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關介紹和評定文字如下:

四是節奏相應。就是上下聯停頓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仄仄平平仄

亂雲剩帶炊煙去,

英文:(莎士比亞名言,按楹聯形式排列)

仄仄平平仄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平平平仄仄

把古往今來,重新說起;

【么】:一首詞的下遍。

4、詞的句式參差不齊,基本上是長短句。

【填腔】:宋人為歌詞作曲,稱為"填腔"。

除了後面會講到的特例,五言近體詩無論怎麼變化,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

再來看看鄰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來是相同,但是由於是用以仄聲結尾的奇數句來粘以平聲結尾的偶數句,就只能做到頭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聯是:

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楹聯繫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這個發展過程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

十畫:逐讀哭燭席敵疾積脊捉剝哲捏酌格核賊鴨

如;"艾葉彌南浦,荷花繞北樓。"(沈約《休沐寄懷》)等。從齊梁"四聲"、"八病"說盛行之後,再把四聲二元化,分為平(平聲)、仄(上、去、入聲)兩大類,既有了平仄的概念,又逐步總結出每句詩的平仄應有變化,每句詩與每句詩之間的平仄也應有變化的"調平仄術"和聯結律詩的"粘法";同時,又發現每句詩用五、七字比用四、六字更富有音樂美,節奏也更加有變化;在一首詩中,駢偶句與散體句並用,又能顯示出語言的錯綜美。就這樣,從齊梁時略帶格律的"新體詩",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到了唐代,律詩達到了嚴格精密的階段,成為唐詩的主要形式之一。一般的五、七言律詩,都是八句成章,中間二聯,習稱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對。這就是標準的律偶。舉杜甫《登高》即可見一斑:

平平仄仄平

【詞】起於五代與唐,流行於宋的一種文學體裁。

語言學裡,詞是能夠自由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

唐人所用的韻書為隋陸法言所寫的《切韻》,這也是以後一切韻書的鼻祖。宋人增廣《切韻》,編成《廣韻》,共有二百餘韻。實際上唐宋詩人用韻並不完全按這兩部韻書,比較能夠反映唐宋詩人用韻的是金人王文郁編的《平水韻》,以後的詩人用韻也大抵根據《平水韻》。

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了。原來發音不同、分屬不同韻部的入聲字,有的在今天讀起來就完全一樣。比如"乙、億、邑",在平水韻中分屬入聲四質、十三職、十四緝不同韻,在普通話讀來毫無差別(用閩南語來讀,則分得清清楚楚,分別讀做ik,it,ip)。

"格"是框定的形式上的視覺,"平仄"是朗誦時聲音上抑揚頓挫的聽覺。"韻"則是收與放產生盪氣鏗鏘的味覺。什麼是好詩?保持口感上的流暢與通順,一氣呵成,不拖泥帶水或拗口,韻味蕩氣迴腸餘味無窮,意境不重複顛倒,延伸有序。如同打開的歷史畫卷。同寫作,有開場白,有過程,有結尾,張弛有度;濃筆淡墨,要根據自己的寫作手法,或作者本人予以抒發的情感,輕重緩急來決定重心與浮力。

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統一:所謂寄生性,指楹聯本從古文辭賦的駢詞儷語派生髮展而來,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對駢偶句,因此,它能寄生於各種文體之中。詩、詞、曲、賦、駢文,乃至散文、戲劇、小說,那一樣中又沒有工整的對偶句呢?但反過來,楹聯又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備其他文體的特徵,吸收其他文體的表現手法,尤其是長聯和超長聯,簡直能集中國文體技法之大成。諸如詩之精鍊蘊藉,賦的鋪陳誇張,詞之中調長調,曲的意促爽勁,散文的自由瀟洒,經文的節短韻長等等,皆兼收並蓄,熔鑄創新。

起於唐代,盛於宋代。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

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被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古人這麼叫,我們現在也跟著這麼叫,雖然它其實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就已發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詩,除了所謂"齊梁體",就被稱為古體。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

在上述各種文體中,對偶句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它僅作為一種修辭手法來運用,並非文體的格律要求;二是字數多從三字到七字之間;三是對仗很寬鬆,字數、詞性、句式大體能相對,但缺乏平仄的對仗。這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意義的排偶較早起,聲音的對仗是從它推演出來的。"(《朱光潛美學文集》第十二章)

所謂"孤平",是專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韻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

《易經》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明夷》卦"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繫辭下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則各從其類也。"(乾

(復組,八字結構)

仄起:仄仄仄平平

楹聯應用廣泛,除名勝宮殿、亭台樓閣、廳堂書屋懸掛外,還廣泛應用於節慶、題贈、祝賀、哀輓、陵墓等場合。依據功用之不同,它可分為春聯、壽聯、風景名勝聯、自題聯及各種技巧聯等。

一畫:一

【句】:凡詞譜中注有句字者,即不押韻之句。

對聯中允許出現疊字或重字,疊字與重字是對聯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只是在重疊時要注意上下聯相一致。如明代顧憲成題無錫東林書院聯:

平平仄仄平(韻)

4.入--入聲短促急收藏。入聲讀音質樸而急,收音短促,低沉,無尾音。

知足常樂;

願我們在古典的海洋里搖櫓揚帆,愉快徜徉!-水雲間(2009年2月20日)感謝兩位賢德,愚作了整理和編冊,不妥之處還望海涵並指正。-一葉扁舟(2009年8月25日)

【格律詩的平仄、孤平、三平調、拗救】

繼《詩經》之後,公元前四世紀,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騷體詩,標誌著中國詩歌從民間集體歌唱到詩人獨立創作的更高發展階段的出現。這種由文人創作、帶有鮮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詩歌,將中國詩歌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騷體詩衝破《詩經》四言詩的固定格式,發展為五言句和七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而且韻律和節奏也更富於音樂性。先秦時代,《詩經》與《楚辭》雙峰並峙,是中國詩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兩座巍然屹立的座標,其巨大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2.上--上聲高呼猛烈強。讀音響亮,聲音短促,無尾音。

月迷津渡,

【粘對】

【歇拍】:即結拍

他人學詩皆從格律入門,這傳統的教學模式醉風不再妄自誹薄。根據個人實踐心得,學詩亦可從意境入手--先修鍊內涵再框以格律。如同先學會做有骨頭的人,再來打造自己的形象。意境是真身,格律是衣服,表裡如一方能魅力無窮。(意境套格律,這裡要有個轉型的"度",至少要達到意境上的得心應手,收放自如。不要太急功好利忙於求成,須知根基不穩大廈將傾。格律入門與意境入手的區別是,前者在籠子里造房子,後者在房子里做籠子。束縛與反束縛,是思想上的解放與嘗試。)

能忍自安。

【長短句】:在宋代以後,可以說長短句是詞的別名,但是在北宋時期,長短句卻是詞的本名;在唐代,長短句還是一個詩體名詞。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詩的格律和聲韻還沒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只是由作者按照個人的內容需要和聲韻感覺來進行寫作。到了魏晉,由於受到了天竺梵音學的影響,我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使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

詞大致可分為三類:⑴小令;⑵中調;⑶長調。有人認為: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這種分法雖然未免太絕對了,但是,大概的情況還是這樣的。

這副楹聯既概括了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點,又總覽了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藉此提出自己關於正反、寬嚴、和戰、文武諸方面的政見,極富哲理,蘊含深刻的辯證法,發人深思。和歷史任何優秀的哲理詩相比,它都毫不示弱。此聯問世以來,好評如潮。人們"看中"的,正是此聯深刻性和嚴肅性。毛澤東1958年參觀武侯祠時,對此聯看得很細,予以高度評價。

六畫:竹伏戍伐達雜夾殺奪舌訣決約芍則合宅執吃汐

平仄:古、近體最大的區別,是古體不講平仄,而近體講究平仄。唐以後,古體也有講究平仄,不過未成規律,可以不管。

【過變】:即換頭。

九畫:覺(覺悟)急罰

【古典詩詞概述】

【自過腔】:所謂"過腔"者,是從此一腔調過入另一腔調,所謂"過腔",僅是音律上的改變,並不影響到歌詞句格。

(6)"為"作仄聲:本為漢王建大功,未將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絕終烹狗,悔不淮陰坐釣終。

【倚歌】:即填詞。

桃花流水鱖魚肥。

三畫:兀孑勺習夕

如何斷定對聯的上下聯呢?除從聯文的內容中去辨別,更為重要的是從聯文字尾的平仄聲去判定。對聯嚴格規定上聯末字用仄聲,下聯末字用平聲。後人稱這種規則為仄起平落。必須注意的是: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四聲"有些不同。自從推廣漢語拼音化,和以北京語音為全國通用語言以後,同一漢字的平仄發生了變化。如按《佩文韻府》音韻標準的四聲是平、上、去、入。平聲列為"平",上、去、入都歸納進了"仄"。按北京語調,則分成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這樣一來,平聲字多了,沒有"入"聲,把一部分去入聲字歸入了平聲,這是學習撰聯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來有很多語言學者對古漢語四聲,作了較為詳盡的闡述,如釋真空在《玉鑰匙歌訣》一書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段】:與片、遍同義。

【格律概述】

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如前所述,楹聯是中國古典文學形式的一種,理所當然具有文學性和藝術性,它以詩、詞、曲等前所未有的靈活和完美而體現了中國文字的語言藝術風采。對聯之美在於對稱、對比和對立統一。王力在《中國古典文論中談到的語言形式美》一文中說,"中國古典文論中談到的語言形式美,主要是兩件事:第一是對偶,第二是聲律"(《龍蟲並雕齋文集》第456頁)。對聯講究對仗與平仄,集中體現了古典文學的形式美

碧懈傾春,黃金買夜,寒食清明都過了。杜鵑道,不如歸去。昆流鶯說:少住為佳。

驛寄梅花,

野水閑將日影來。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必須嚴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這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也不能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是近體詩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漢語四聲與對聯】

(單組,二字結構)

這兩種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謂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們若要製造點變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後一字移到前面去,變成了:

1.平--平聲平道莫低昂。讀時發音平和、尾音長,有餘韻。

在句尾連續出現了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這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做近體詩時必須盡量避免,而且無法補救。

【琴趣】:後人以"琴趣"為詞的別名

四畫:仆曰什及

(2)"看"作仄聲: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宋詞在風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約派兩種,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蘇軾,陸遊,岳飛和辛棄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周邦彥,晏殊,秦觀和李清照。

●○●○

【小詞】:宋人以令、引、近為小詞。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進一步發達,對聯的科目將會更多,更為齊全和完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長一點的詞還可以有:雙調,三疊,四疊之分。

【對聯之起源】

斜風細雨不須歸。

上平聲: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上下聯"之"字同位重複,但因為是虛字,是可以的。不過,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異位互重"格式是允許的(稱為"換位格"),如林森挽孫中山先生聯::

六是內容相關。什麼是對聯?就是既"對"又"聯"。上面說到的字數相等、詞性相當、結構相同、節奏相應和平仄相諧都是"對",還差一個"聯"。"聯"就是要內容相關。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內容應當相關,如果上下聯各寫一個不相關的事物,兩者不能照映、貫通、呼應,則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對聯,甚至不能算作對聯。

仄仄仄平平(韻)

海棠開後,燕子來時,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昆楝花風,爾且慢到;

(復組,十二字結構)

【徧】:即遍。

【過】:即換頭。

下一聯的上句要跟上一聯的下句相粘,也必須以平聲開頭,但又必須以仄聲收尾,就成了: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近拍】:以舊曲翻成新調,亦可以稱為近拍。

綜上所述,漢文學的對偶句式歷經了至少兩三千年,經由排偶、駢偶、律偶三個階段,"對稱原則由意義推廣到聲音方面"(《朱光潛美學文集》第十二章),到盛唐已發展至盡善盡美。唐代詩人的對仗技巧已爐火燉青。如果把楹聯比喻成孕育在詩文母體中的胎兒,那麼此時的胎兒已是完全發育成熟,即將呱呱墜地了。

第一聯上句如果不押韻,跟其它各聯並無差別,如果上、下兩句都要押韻,都要以平聲收尾,這第一聯就沒法完全相對,只能做到頭對尾不對,其形式也不外兩種:

二畫:七八十

除了韻腳,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在唐詩中極少見到。前引杜詩"臂懸兩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這樣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老杜有意寫過不少拗體近體詩,這種探索另當別論。

獨特性和普遍性的統一:人們普遍認為楹聯是中國最獨特的一種文學形式。其獨特性究竟表現在哪裡呢?主要表現在結構和語言上。楹聯可稱之為"二元結構"文體。一副標準的對聯,總是由相互對仗的兩部分所組成,前一部分稱為"上聯",又叫"出句"、"對頭"、"對公";後一部分稱為"下聯",又叫"對句"、"對尾"、"對母"。兩部分成雙成對。只有上聯或只有下聯,只能算是半副對聯。當然,許多對聯,特別是書寫懸掛的對聯,除了上聯、下聯外,還有橫批。橫批在這種是對聯中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往往是對全聯帶有總結性、畫龍點睛或與對聯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個字,也有兩個字、三個字、五個字或七個字的。從語言上看,楹聯的語言既不是韻文語言,又不是散文語言,而是一種追求對仗和富有音樂性的特殊語言。楹聯這種特殊的"語言──結構"方式,完全取決於漢語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質。這種"語言──結構"的獨特性使得楹聯創作在構思、立意、布局、謀篇上迥異於其它文學形式。同樣的客觀對象和內容,楹樣總是設法從兩個方面、兩個角度去觀察和描述事物,並且努力把語言"整形"規範到二元的對稱結構之中去。

同理,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這首詩的頜聯和頸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對仗極為工穩。遠勝過駢體文中的駢偶句。除五、七言律詩外,唐詩中還有三韻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間各聯也都對仗。

楹聯習俗源於我國古代漢語的對偶現象,西晉時期(29年左右),出現合律講究的對句,可視為其形成的重要標誌。在一千七百餘年的歷史傳衍過程中,楹聯與駢賦、律詩等傳統文體形式互相影響、借鑒,歷北宋、明、清三次重要發展時期,形式日益多樣,文化積澱逐漸豐厚。楹聯有偶語、儷辭、聯語等通稱,以"對聯"稱之,則肇始於明代。

二是分詠格詩鐘。上下聯分別詠出不相干的兩個事物;逐字逐詞對仗工整;通過聯意從某一點上把兩件事物關連起來。分詠格詩鐘有些類似無情對,還類似謎語,但不同點也很多,有興趣的聯友可作進一步研習。

嚴肅性和遊戲性的統一:一般來說,文學和藝術是嚴肅的,人們反對遊戲文學、遊戲語言的那種不嚴肅的創作態度。但對於楹聯來說,情況就不同了。楹聯歷來被很多人視為筆墨遊戲,雖為偏見,但也說明了楹聯具遊戲性的特點。由於楹聯追求對仗,自然是對得越工穩,越巧妙越好。這其中既是文學創作,又包含了思維遊戲和語言遊戲的成份。如果單純向對得工、對得巧上發展,就純粹變成了一種語文斗才和思想鬥智。事實上,純以逗樂諧趣、鬥智試才為目的遊戲性楹聯也不少,它往往藉助漢字音、形、義某一方面的特殊情況,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和別出心裁的奇思異構撰寫而成。遊戲性楹聯在宋代就很普遍了。蘇軾就曾經創作過不少遊戲性對聯,留下了許多趣聞佳話。從他以後,對對子成為文人之間乃至普通百姓中試才鬥智的一種主要方式,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明代的朱元璋、劉基、解縉、清代的乾隆、紀昀、都是熱衷於遊戲性對聯的大師。

詩歌是先秦文學的巨大成就之一。

第一、第二聯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謂齊梁體律詩,就是只講相對,不知相粘,從頭到尾,就只是兩種句型不斷地重複。唐以後,既講對句相對,又講鄰句相粘,在一首絕句裡面就不會有重複的句型了。

、飛禽(雞鳥鳳鶴等)等等。最後是鄰類對應規則,即門類相臨近的字詞可以互相通對。如天文對時令、天文對地理、地理對宮室等等。

此聯實可當作一首清新秀美、溫軟傷懷的詞來讀。

應是綠肥紅瘦!

再看諸子散文中的對偶句。如:"滿招損,謙受益。"(《尚書武成》)、"乘肥馬,衣輕裘。"《論語雍也》)、"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

【雅詞】:宋以後詞調由俚俗轉為要求雅正,稱為雅詞。

滌翠。

楹聯如曲者如清佚名諷某知府聯:

這樣就避免了孤平。這種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

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4.邏輯結構:並列、轉折、選擇、因果。

仄仄仄平平

【拍】:韓愈給拍板下定義,稱之為樂句。

【對仗之路】

"格律"不是詩的唯一,僅是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詩分意境與格律,古今論證不休的矛盾並非格律之爭。而是意境與格律的天枰傾斜,救"意"還是保"律"-由個人喜好而定,個人意志不足以強化到群體的共同意志和規範。所以這種爭論會一直延續下去,只要還有詩詞的存在,指責與被指責,自得與自衛就會輪番上演,但格律本身並不矛盾,比如隋朝遵循陸法言的《切韻》至南宋以後推廣劉淵的《平水韻》,到今天由中華詩詞學會發起的按新華字典聲韻而修編的《新韻》,每一歷史時期都有嚴格的格律規範和運用。

壽聯習俗。壽聯是為過壽的人祝壽專用的對聯,其內容一般是評贊過壽者的功業才能、道德文章、祝福過壽者多福高壽,美滿幸福,具有熱烈而莊敬的感情色彩。

杜鵑聲里斜陽暮。

鷓鴣天元溪不見梅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領字】:於詞意轉折處,使上下句悟結合,起過度或聯繫作用的字。

詞的風格

(單組,三字結構)

卻道海棠依舊。

季世昌、朱凈之先生在《中國楹聯學》中曾把楹聯的特徵概括為:鮮明的民族性,強烈的時代性,嚴密的格律性,高度的概括性和廣泛的實用性。鮮明的民族是指楹聯極為鮮明地體現著我們自己的民族傳統和民族風貌。強烈的時代性是指楹聯象一切文學形式一樣,必然打上時代的印記。嚴密的格律性是指楹聯有自己的獨特格律。高度的概括性是指楹聯具有比其它文學形式具有更強、更大的藝術概括力,它往往能以極其有限的文字反映深廣的生活內容。廣泛的實用性是指楹聯普遍地運用到社會生活之中,可謂各行各業、各色人等,各種場合,無所不用,無所不在,無所不見。

【近體、古體】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這十二字分別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單組,五字結構)

【對聯之格律】

風格及代表人物

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

【孤平和三平調】

下平聲:一先、二蕭、三餚、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2、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不分段或分段較多的是極少數。

[轉]華山論劍---古韻律知識薈萃分類:原創草成

顧名思義,對聯是要成"對"的,即由上聯和下聯所組成。上下聯字數必須相等,內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聯能"聯"起來,兩句不相關聯的句子隨便組合在一起不能成為對聯。對聯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內容複雜,形式多樣,對仗、平仄亦要求嚴格,本書將根據對聯的規範,講述與解析創作方法,供學撰聯者參考。

禮論》)《黃老帛書》則稱:"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陰有陽。"這種陰陽觀念,不僅是一種抽象概念,而且廣泛地浸潤到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萬事萬物的認識和解釋中。《周易序卦傳》"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有禮儀有所措。"《易傳》中,分別以各種具體事物象徵陰陽二爻。陰代表坤、地、女、婦、子、臣、腹、下、北、風、水、澤、花、黑白、柔順等;與此相對應,陽則代表乾、天、男、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黃、剛健等。這種無所不在的陰陽觀念,深入到了漢民族的潛意識之中,從而成為一種民族的集體無意識。而陰陽觀念表現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徵之一,就是對以"兩"、"對"的形式特徵出現的事物的執著和迷戀。"物生在兩…,體有左右,各有妃藕。"(《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天下的道路,只是一個包兩個。"(《朱子語類》卷九十三)"成熟、新生,二者於義為對。對待之文,自太極出兩儀後,無事無物不然;日用、寒暑、晝夜,以及人事之萬有--生死、貴賤、貧富、尊卑、上下、長短、遠近、新舊、大小、香臭、深淺、明暗,種種兩端,不可枚舉。"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滿招損。

【中調】:明人以59字至9字為中調。

[宋]辛棄疾

(5)"為"作平聲: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將在下面回帖欄里張貼些通用的詩詞,楹聯基本格律,供業餘愛好者觀摩學習,免去查經據典的辛苦。若對以上觀念有所出處,或加以完善,修正,請回復留言版。醉風及時予以更正,在此先行謝過諸師友

對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諷可歌,媲美詩詞、曲賦、文章,恰似明珠映寶玉;

這一句的第三個字是可以不論的,用平聲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聲,就成了:

濃睡不消殘酒。

三疊就是三闋,四疊就是四疊。三疊、四疊的詞很少見,這裡就不舉例了。

【對聯的分類】

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統一:人們常說對聯雅俗共賞,這絲毫不假。試想,還有那一種文學形式,象楹聯一樣,上為學者文人,下為婦人孺子所喜聞樂道,既可走進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隴畝民間,既是陽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這種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原因在於楹聯是一種既簡單又複雜、既純粹又豐富的藝術,誠如前所述,楹聯的規則並不複雜,尤其是對語言的色彩、風格,對題材、內容都沒有什麼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不象其它文學形式戴著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學、易懂、易記,也不難寫。只要對得好,無論語言之俗雅,題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淺,皆成對聯。但其他文學則未必然。詩尚典雅蘊藉,如"江山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之類,只能稱之為"打油詩"。一般人是不敢問津詩詞的,怕寫成打油詩。而楹聯,至若逢年過節,家家寫之,戶戶貼之,實為文學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聯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楹聯固規則簡單,形式純粹,但其對道、聯藝,卻博大精深,沒有止境。短小雋永者,一語天然,非俗手能為;長篇巨制者則更是鋪錦列繡,千匯萬狀,如同史詩,非大手筆不能作。那些優秀的風景名勝聯,輝映山川古迹,永放異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聯,傳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聯,慷慨磊落,光耀千秋,豈非大雅乎?

有的詞限定[中]也就是在某些字上可以不壓韻

對仗的第一個特點,是句法要相同。

東林試問幾時栽?

楹聯以"副"為量詞,一般以兩行文句為一副,並列豎排展示,自上而下讀,先右後左,右邊為上聯,左邊為下聯。楹聯屬格律文學,有種種講究,但無字數和句數的限制,少則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對舉、字數相等、詞性相同、平仄相對、辭法相應、節律對拍、形對義聯是其文體特性,其中尤以聲律的平仄與詞性的對仗為關捩。楹聯言簡意賅,雅俗共賞,人稱"詩中之詩"。

(宋)蘇軾

【常用入聲字表】

現代人寫近體詩,當然完全可以用今韻。如果要按傳統用《平水韻》,則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讀古詩更是如此。這些不同,有時可以藉助方言加以區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讀多背了。

聯本大觀,源遠流長,亦庄亦趣,增輝堂室、山川、人物,猶如老樹燦新花。

梔放同心結;

仄仄仄平平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平平仄仄平(韻)

【韻】:凡詞譜中注有韻字者,即每闋詞中,起首押韻之處。

【對仗】

【重頭】:一首令詞,上下疊句法完全相同的,稱為"重頭","重頭"只有小令才有。

桃花流水之曲;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別稱有長短句,曲子,曲詞,樂府,樂章,琴趣,詩餘,是配音樂的。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說,它和樂府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後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餘"。文人的詞深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詞中的律句特別多。

對聯習俗主要包括如下幾種:

【艷詞】:相對於雅詞而言。

仄仄平平仄

【詞學名詞解釋】

【對聯的片語結構】

【詞的種類】

【對聯之習俗】

仄仄平平仄

八畫:叔竺卓帛國學實直責詰佛屈拔刮拉俠狎押脅傑迭擇拍迪析極刷

對聯的對仗,雖然與詩有相同之處,但它比詩要求更嚴。對聯有寬對和狹對之分。寬對只要求上下聯內容有聯繫即可成聯,而狹對則要嚴格按《笠翁對韻》的標準來撰寫。不過在實用對聯中,採用寬對較多,而狹對則往往因為對仗的要求太嚴,束縛了人們的思維,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應用。

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

仄仄平平仄

一雙白璧,詩人名將古無儔。

七言詩只是在五言詩的前面再加一個節奏單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五言詩產生於漢代,至魏晉達到頂峰。其中對偶句亦較多運用。漢樂府中對偶句更趨工整,儼如後代律詩中的聯句。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辭》)

【慢】:歌聲延長,唱得遲緩。

平平平仄仄

【中腔】:所謂"中腔",可能也就是中序的一遍。

楹聯具有上述的獨特性,但是,楹聯仍是一種文學形式,具有文學的一般性和普遍性特徵。它也是一種用語言塑造文學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它具有文學的形象性、真實性和傾向性等特點,也具有文學的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功能。楹聯可敘事、可狀物、可抒情、可議論。如悼念死者,可寫祭文,可寫輓詩,也可寫輓聯,這說明楹聯是文學大家庭中的一員,只是形式獨特而已。

【自製曲】:即自度曲。

【轉調】:一個曲子,原來屬於某一宮調,音樂家把它翻入另一個宮調,節奏既變,歌詞亦變,便出現帶"轉調"二字的詞調名。

春聯習俗。春聯古稱春貼,是一年一度新春佳節時書寫張貼的一種時令對聯。春聯習俗起源於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貼春聯是春節文化中的一種重要習俗。春聯具有祝頌性、時效性和針對性特點,並突出一個"春"字。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對仗之路】

【疊】:疊字的意義是重複。故詞家一般都以一首詞的下片為疊。

【換頭】:詞從單遍發展為兩遍,凡是下遍開始處的句式與上遍開始處不同的,這叫做換頭。

最難風雨故人來。

輓聯習俗。輓聯,有的地方叫喪聯,系由輓詞演變而來,是一種人們用於對先人、死者表示緬懷、寄託哀思的對聯。往往貼在門口、骨灰盒兩側、追悼會會場兩側、花圈上,一般用白紙配黑字,具有肅穆、莊嚴和沉痛的感情色彩。透過聯語,喚起人們對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詩風"取決個人的態度和秉性。有人生性懶散放浪,有人自律拘謹正統,所以手法不一,筆鋒各異。莫一味強求的依附他人,當定位形成自己的風格,有靈魂的血肉做詩風的堅實後盾,再滲入紮實的文學功底,何作他人衣?

以下全部為醉風浪子收集整理並發在其"七指琴",為方便自己和大家學習,特此轉來,在此對醉風表示感謝!

單調的詞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詩,只不過是長短句罷了。例如: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以北京語調來標註漢語的四聲,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都是從古漢語的四聲演變發展而來,人們在斷定對聯平仄時,還習慣地以古漢語四聲作為標準。現在除了校正發音以外,很少用現代漢語的四聲來作對、寫詩、填詞。但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和時間的推移,現代漢語的四聲,終究為人們所接受。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有差役為爪牙,有書吏為羽翼,有地方紳董袖金賄贈,不覺的昆說一聲:"呵!呵!呵!"

此聯上下聯皆為主謂結構。其中,"水天"對"風月"皆為並列結構,"一色"對"無邊"皆為偏正結構。

【近】:即近拍。

對聯的規範與創作

為什麼鄰句必須相粘呢?原因很簡單,是為了變化句型,不單調。如果對句相對,鄰句也相對,就成了:

【曲破】:大麴中序(即排遍)之後為入破。

全都是用對偶句組織,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千古對偶名句。這種對偶句(即駢偶)是古代詩文辭賦中對偶句的進一步發展,它有如下三個特點:一是對偶不再是純作為修辭手法,已經變成文體的主要格律要求。駢體文有三個特徵,即四六句式、駢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對偶字數有一定規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變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對偶,六字對偶,八字對偶,十字對偶,十二字對偶。三是對仗已相當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聲律對仗未完全成熟。

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遍】:即摘遍。

古體詩基本上無格律,所以以下只講近體詩。

【詞】:起於五代與唐,流行於宋的一種文學體裁。

七言近體詩無論怎麼變化,也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

【雙調】:元明以來,一般人常把兩疊的詞稱為"雙調"。

(單組,四字結構)

律偶也有三個特徵:一是對仗作為文體的一種格律要求運用;二是字數由駢偶句喜用偶數向奇數轉化,最後定格為五、七言;三是對仗精確而工穩,聲律對仗已成熟。

(復組,十一字結構)

蓮開並蒂花。

四、平起首句押韻:

用韻:古體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允許換韻;近體每首隻能用一個韻,即使是長達數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古體可以在偶數句押韻,也可以奇數句偶數句都押韻。近體只在偶數句押韻,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聲收尾則押韻,以仄聲收尾則不押韻。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餘的奇數句都不能押韻;古體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近體一般只用平聲韻。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桃源望斷無尋處。

(二)上下聯各自句內平仄交替。當代聯家余德泉等總結了一套"馬蹄韻"規則。簡單說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這樣一直下去,猶如馬蹄的節奏,如:

昨夜雨疏風驟,

綠蔭芳草之間。

五言律詩跟這相似,只不過根據粘對的原則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押韻的五言律詩是:

【變】:每一支歌曲,從頭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這叫做一變。

清朝梁章鉅的《楹聯叢話》、《楹聯續話》、《楹聯三話》把對聯分成十個門類,即故事、應制、廟寺、廨宇、勝跡、格言、佳話、輓詞、集句、雜綴。民國年間出版的《楹聯集成》將對聯分成二十個類別,即慶賀、哀輓、廨宇、學校、商業、會館、祠廟、寺院、劇場、第宅、園墅、歲時、名勝、投贈、香艷、集字、集句、滑稽、白話、雜俎。這兩種分類方法都是以實用範圍來劃分的,但後者比前者類別分得更細。如果按對聯的文字結構、修辭技巧、邏輯關係來分類,就有四、五十種。例如:

可堪孤館閉春寒;

歸台再想,幾千年江山人物,回溯那朱門黃閣,和茅屋蓬扉接壤,名者爭名,利者奪利,聖者益聖,庸者愈庸。

【對聯之特徵】

"袁世凱千古;中國人民萬歲。"上聯"袁世凱"三個字,下聯"中國人民"四個字,意思是袁世凱中國人民。

但對聯的任何規則都有例外,"內容相關"也是如此。對聯中有兩類極特殊的對聯。一是"無情對",上下聯逐字逐詞對仗工整,但內容毫不相關(或有似是而非的聯繫),上下聯聯意對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如:

【過腔】:即換頭。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一時一日,一月一年,流水易度,幼影非堅,凡心未盡,聖果未圓,可驚,可怕,可悲,可憐。

仄仄平平平

【葉】:凡詞譜中注有葉字者,即與上句所押之韻,同屬一部,而不變換他韻(關於是否一部,請檢用詞韻)。

夜雨梅花蝶夢寒。

構佳思;

【孤平和三平調】

十五畫: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額

如果我們具體看一看各個韻部裡面的字,又會發現一個相反的情況:古人認為屬於同一韻的,在今天讀來完全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

造物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辭,運裁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體植必兩,辭動有配。…

雙調的詞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調或長調。雙調就是把一首詞分為前後兩闋。兩闋的字數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這樣,字數相等的就象一首曲譜配著兩首歌詞。不相等的,一般是開頭的兩三句字數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換頭"。雙調詞中最常見的形式。例如:

其發展經歷了一個從口頭到書面、從民間到宮廷、從集體歌唱到文人創作的漫長過程。在中國文學史上,春秋時編成的《詩經》是現在能看到的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稱《詩》或《詩三百篇》。在語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從音樂角度上分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詩經》的出現,標誌著我國最早發生、發展的文學形式詩歌從口頭到書面、從民間到宮廷發展階段的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說,《詩經》是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

對仗的第二個特點,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對。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種對仗,在詞、曲中是允許的,在近體詩中則絕不允許。實際上,除非是修辭的需要,在近體詩中必須避免出現相同的字。

見州縣則吐氣,見藩臬則低眉,見督撫大人茶話須臾,只解說昆幾個:"是!是!是!"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仄平平

根據粘對規則,我們就可以推導出五言絕句的四種格式:

"詩"忌直,忌露,忌奧。"直"顯得生硬,"露"少迴旋餘地,"奧"不使人知。詩不要成為雞肋,食而無味,棄之不舍。要視覺上讓人情願讀下去;要聽覺上讓人讀來爽乎;要味覺上讓人履嚼有味,引人深思哲理,探索你內心的世界,引起心靈的共鳴或認知。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台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披綉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盱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虹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詩餘】:南宋初,有人編詩集,把詞作附在後面,加上一個類目,就稱為"詩餘"

平平仄仄平

二、仄起首句押韻:

五畫:撲出發札失石節白汁匝

【引】: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聲,別成新腔,名之曰引。

【添字】:一首詞的曲調雖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時,還可以對音節韻度,略有增減,增叫做添字,與移宮轉調有關。

【二單調、雙調、三疊、四疊】

三、平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砌成此恨無重數!

平平仄仄平平仄

我們寫詩的時候,很難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寫絕句時也許還辦得到,寫八句乃至更長的律詩則幾乎不可能。如何變通呢?那就要犧牲掉不太重要的單數字,而保住比較重要的雙數字和最重要的最後一字。因此就有了這麼一句口訣,叫作"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第一、三、五(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靈活處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後一字的平仄則必須嚴格遵守。這個口訣不完全準確,在一些情況下一、三、五必須論,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後面我們會談到,但接下來我們先來看看如何由這些基本句型構成一首完整的詩。

【對聯之特徵】

【粘對】

崑山片玉連城。

【平仄詩二十八式格律表】

為誰流下瀟湘去?

對聯又叫楹聯,俗稱對子,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漢語言文學藝術形式,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所喜聞樂見。對聯格律,概括起來,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敘如下:

叢桂一枝香滿;

但是,絕大多數的詞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詞牌之外還有詞題。一般是在詞牌下面用較小的字注出詞題。在這種情況下,詞題和詞牌不發生任何關係。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講到浪,也不講到沙;一首《憶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講到江南。這樣,詞牌只不過是詞譜的何罷了。

【詞學名詞解釋】

【四聲】

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漁歌子

【自度曲】:通曉音律的詞人,自寫歌詞,又能自己譜寫新的曲調,這叫做自度曲。

學海無涯苦作舟。

有一些對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對,叫做借對。

⑴本來是樂曲的名稱。例如《菩薩蠻》,據說是由於唐代大中初年,女蠻國進貢,她們梳著高髻,戴著金冠,滿身瓔珞(瓔珞是身上佩掛的珠寶),象菩薩。當時教坊因此譜成《菩薩蠻曲》。據說唐宜宗愛唱《菩薩蠻》詞,可見是當時風行一時的曲子。《西江月》、《風入松》、《蝶戀花》等,都是屬於這一類的。這些都是來自民間的曲調。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共有一千多個格式(這些格式稱為詞譜)。人們不好把它們稱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有時候,幾個格式合用一個詞牌,因為它們是同一個格式的若干變體;有時候,同一個格式而有幾個名稱,那隻因為各家叫名不同罷了。

十二畫:菊犢贖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鑿博晰棘植殖集逼濕黑答插頰

古音與今音,發音、發聲大多都貌合神離。喜古而不復古,那是回憶里最亮麗的風景,但越逾千年的距離我們再也回不去了。所以醉風個人提倡今人寫新韻,畢竟我們寫詩是給今人讀的,而不是給古人看的。

平平仄仄平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什麼是詞】

前面講到"一三五不論"並不完全正確,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須論。

成書於春秋時期的《詩經》,其對偶句式已十分豐富。劉麟生在《中國駢文史》中說:"古今作對之法,《詩經》中殆無不畢具"。他例舉了正名對、同類對、連珠對、雙聲對、疊韻對、雙韻對等各種對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鄭風

【詞序】:"詞序"其實就是詞題。如果用一段比較長的文字來說明作詞緣起,並略為說明詞意,這就稱為詞序。

[唐]張志和

【南詞】:北方人稱詞為南詞,以區別於北詞(曲)。

對聯上下聯的片語和結構,應保持一致和統一,上聯是動賓結構,下聯也就必須是動賓結構的片語,如"搖紅;滌翠。"上聯是偏正片語,下聯也必須以偏正片語與之相對,如"同心結"與"並蒂花",就是相同的片語結構。在謀篇布局對聯片語時,一定要注意上下聯的片語結構必須相同,這亦是對聯作者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規則。

下句就是:

句法:古體每句字數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雜言(句子參差不齊)都有,每首的句數也不定,少則兩句,多則幾十、幾百句。近體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律詩規定為八句,絕句規定為四句,多於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北宋詞人晏殊有一首名作《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公推是千古名句。正是這個名句使這首詞成為晏殊的代表作,並躋身詩詞名篇之一。這個名句實際上首先是作為對聯創作的。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引《復齋漫錄》記載;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飯,談起他一個上句:"無可奈何花落去",恨無下句。王琪應聲對道:"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大喜,於是把這個絕妙對句寫進了《浣溪沙》一詞。楊慎稱這個對句"二語工麗,天然奇偶"。這就是對聯的藝術魅力。

十九畫:蹶

英文"上、下聯"單詞數相等、詞性相同、句式也相同,但音節不相等。讀起來,因其無聲調,上下聯都是一個聲音面貌,沒有平仄相間帶來的抑揚頓挫。至於書寫上,"下聯"比"上聯"少了兩個字母的位置,故全不對稱。讀者或許會想,能不能找出和寫出一個英文對偶句,在單詞數相等、詞性相同、句式相同的基礎上音節也相等,書寫(字母數相等)也相等呢?不能說絕對不能,但因英文的音節、文字、語素不是三位一體的,實際操作起來只能是顧此失彼,即使莎翁這個對偶句,在英語中都是極其罕見的。而中文的"構佳思;寫妙句"情況就不同了。你看,字數相等,詞性相同,句式相對,音節相等,平仄基本相諧,書寫起來則完全整齊對稱。因此,英文"think good thoughts;rite good ord."不是楹聯,而中文"構佳思;寫妙句。"則可稱為楹聯。

此聯的口語化和諧謔意味,頗有曲的味道,刻畫封建官僚醜態,維妙維肖。

(復組,九字結構)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

(葉燮:《原詩》外篇)這種根源於陰陽二元論世界觀偏愛成雙結對的民族心理,是對偶句式得以產生併流行的深層原因之一。前人的許多論述,也注意到了這種聯繫。《文心雕龍麗辭》:

平平仄仄平

【詞的種類】

【自度腔】:即自度曲。

語言尋根:一副標準的楹聯,它最本質的特徵是"對仗"。當它用口頭表達時,是語言對仗,當它寫出來時,是文字對仗。語言對仗的含義是什麼呢?通常我們提到要求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仄相拗、句法相同這四項,四項中最關鍵的是字數相等和平仄相拗,這裡的字數相等,不同於英語的"單詞數"相等,其實質上是"音節"相等。即一個音節對應一個音節。在英語中,單詞"car"與"jeep"在數量上是相等的,但音節不相等。而漢語"kǎchē"與"jīpǔ",數量相等又音節相等。漢語之所以能實現"音節"相等,是因為漢語是以單音節為基本單位的語言。音節、語素、文字三位一體。漢語每個音節獨立性強,都有確定的長度和音調,音調古有平、上、去、入四聲,今有陽平、陰平、上聲、去聲四聲,皆分平仄兩大類。平對仄即謂相拗。這樣,漢語的語素與語素之間(即字與字之間)就能建立起字數相等、平仄相諧的對仗關係。而英語中,即使事物的名稱、概念能夠相對,單詞的數量和詞性能夠相對,兩個句子的句式能夠相對,但其音節長短不一,獨立性弱,可自由拼讀,又無聲調,故無法相對。楹聯大多數是寫成文字,並且很多時候還要書寫、懸掛或鐫刻在其它建築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聯對仗的第二層即是所謂文字相對。文字相對意味著楹聯不僅是語言藝術,又是裝飾藝術。作為裝飾藝術的一副楹聯,要求整齊對稱,給人一種和諧對稱之美。漢字又恰好具備實現整齊對稱的條件,它是以個體方塊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齊齊,在書寫中各自佔有相等的位置。它具有可讀性,又具可視性。其方塊構形,既有美學的原則,又包含著力學的要求。它無論是橫寫與豎排,都能顯得疏密有致,整齊美觀。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個單詞長短不一,只表音,不表義,更無可視性,只能橫排,不能豎排,無法從形體上實現真正的對稱。下面試舉兩個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對偶句進行比較,以進一步說明為何只有漢語才有真正的對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則不能。

在我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殤。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

一、仄起首句不押韻:

如夢令

[宋]秦觀

【促拍】:所謂"促拍",就是樂曲節奏的改變,不過從歌詞的字句之間是看不出來的。

(4)"教"作仄聲:粉筆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滿園桃李生機鬯,化雨春風次第開。

關於詞牌的來源,大約有下面的三種情況:

平平平仄仄

踏莎行郴州旅舍

一、古典詩詞概述

古今垂曠典,九州萬國被恩榮。

【辭彙】一種語言里所使用的詞的總稱,如漢語辭彙、英語辭彙。

【對聯之習俗】

郴江幸自繞郴山,

【南樂】:元人也稱詞為南樂。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楹聯具有遊戲性,但是,這絕不意味著楹聯就變成了一種遊戲。事實上,楹聯能諧能庄,既是一種帶遊戲性的語言藝術,同時又具有文學的嚴肅性。那些極為莊重典雅的場合,如名勝古迹、祠墓碑林,如書院會館、官廳衙署,都書掛楹聯。人們以聯鬥智遊戲,也用楹聯來抒情言志、評人論史、寫景狀物。清末有個叫趙藩的,在成都武侯祠題了一聯。聯雲:

文言傳)

一般有兩派:豪放派和婉約派。

很反感非格律不成詩的論調,對於意境與格律,醉風個人嚴重傾向意境修鍊。格律是前人所規範的,休要拿來賣弄或作為橫加指責別人的工具。熟不知你不過是拿著別人的東西炫耀著自己,好比走在老虎前面的狐狸,這"勢"是借的,只不過你時間多了點,學的早了點,記憶力好了點,除此無他。意境是純個人的情感流露,宣洩,也體現個人的文學功底。醉風有時就想不明白為什麼拿別人的東西跟純自己的東西比較,還那樣理直氣壯,聲大氣粗。是底氣不足?是心虛?疑是分不清別人的自己的?混淆了他人的勞動成果據為己有(這是明目張胆的剽竊和毫無羞恥的掠奪),或是本性好鬥使然。

二是詞性相當。在現代漢語中,有兩大詞類,即實詞和虛詞。前者包括:名詞(含方位詞)、動詞、形容詞(含顏色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後者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象聲詞六類。詞性相當指上下聯同一位置的詞或片語應具有相同或相近詞性。首先是"實對實,虛對虛"規則,這是一個最為基本,含義也最寬泛的規則。某些情況下只需遵循這一點即可。其次詞類對應規則,即上述12類詞各自對應。大多數情況下應遵循此規則。再次是義類對應規則,義類對應,指將漢字中所表達的同一類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對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這一修辭方法。特別是將名詞部分分為許多小類,如.天文(日月風雨等)、

平平平仄仄

山有扶蘇》)《道德經》其中對偶句亦多。劉麟生曾說:"《道德經》中裁對之法已經變化多端,有連環對者,有參差對者,有分字作對者。有復其字作對者。有反正作對者。"(《中國駢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八十一章)、"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

霧失樓台,

平起:平平仄仄平

第二階段是駢偶階段。駢體文起源於東漢的辭賦,興於魏晉,盛於南北朝。駢體文從其名稱即可知,它是崇尚對偶,多由對偶句組成的文體。這種對偶句連續運用,又稱排偶或駢偶。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評價駢體文是"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初唐王勃的《滕王閣序》一段為例:

千丈冰溪百步雷。

【近體樂府】:"近體樂府"是北宋人給詞的定名,

【小令】:明人以58字以內為小令。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十六畫:橘轍薛薄繳激

除了第一聯,其它各聯的上句不能押韻,必須以仄聲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韻,必須以平聲收尾,所以五言近體詩的對句除了第一聯,只有這兩種形式。七言的與此相似。

楹聯以文字為內容、以書法為載體,製品種類繁多,包括紙裱、鏡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聯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相關著述,各類楹聯典籍數以萬計。

(3)"教"作平聲:櫻杏桃榴次第開,故教一一傍窗栽;毿毿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陰入戶來。

但對聯中應盡量避免"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所謂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個字在上下聯同一個位置相對。:所謂異位重字,就是同一個字出現在上下聯不同的位置。不過,有些虛詞的同位重字是允許的,如杭州西湖葛嶺聯:

十四畫:漆竭截牒碣摘察轄嫡蜥

三是結構相稱。所謂結構相稱,指上下聯語句的語法結構(或者說其片語和句式之結構)應當儘可能相同,也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並列結構對並列結構,等等。如李白題題湖南嶽陽樓聯:

【對聯之格律】

寫妙句。

3.用字技巧:嵌字、隱字、復字、疊字、偏旁、析字、拆字、數字等。

詞要通順

講保留有入聲的方言的人,要識別這些入聲字自然毫無困難,只要用方言來念就行。對講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據聲旁進行歸納幫助識別,比如"福幅輻蝠""繳激檄",但大多數還是只能死記硬背。現代人寫舊體詩,完全可以根據現代四聲來寫。但寫舊體詩本來就是因為好古,有人願根據古代四聲來寫,也無可厚非,那就要特別注意這種入聲變平聲的字了。用普通話讀古詩,碰到這種字怎麼辦呢?我以為,為了保持聲調的和諧,不妨讀成去聲。去聲較低沉,再讀得短促一些,聽上去就有點象入聲了。實際上,這類入聲字,有的人就習慣讀成去聲,如"一、幅、輻",很多人都讀成去聲。

書山有路勤為徑;

漢語雖有四聲,但在近體詩中,並不需要象詞、曲那樣分辨四聲,只要粗分成平仄兩聲即可。要造成聲調上的抑揚頓挫,就要交替使用平聲和仄聲,才不單調。漢語基本上是以兩個音節為一個節奏單位的,重音落在後面的音節上。以兩個音節為單位讓平仄交錯,就構成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稱為律句。對於五言來說,它的基本句型是:

【過處】:即換頭。

【偷聲】:一首詞的曲調雖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時,還可以對音節韻度,略有增減,減叫做偷聲,與移宮轉調有關。

一人千古;

第一階段為對偶階段,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

【減字】:即偷聲。


推薦閱讀:

哪些因杜甫詩, 而留名千古的小人物
春江花月夜之一毯相傳千百年
古詩詞名言名句

TAG:知識 | 詩詞 | 古詩詞 | 古詩 | 韻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