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各流派源流與簡介

陳氏太極

陳氏太極拳由著名拳師陳王廷創始於明末清初,所創老架路五套,陳氏世代傳習、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經過精心編排,動作速度和強度、身法勁道也有所不同。第 一路動作簡單,柔多剛少,以「掤、捋、擠、按、采、挒、」四正勁的運用為主,以「采、挒、肘、靠」的四隅手的運用為輔。柔中寓剛,行氣運動,以纏絲勁的鍛煉為主,發勁為輔。全身內外動分靜合,一動全動,體現柔纏中顯柔、緩、穩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動作複雜, 疾速緊湊,剛多柔少,用勁以「采、挒、肘、靠」為主,以「掤、捋、擠、按」為輔;以剛發勁為 主,竄蹦跳躍,騰挪閃展,震足發勁。剛中寓柔,體現柔纏中顯剛、快、脆的特點。 陳式太極拳的鍛煉原則和練法還要求:意、氣、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氣,源動腰脊,旋腰轉脊,節節貫串。在推手中以纏繞粘隨為主,「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 繞我皆依」,在粘貼纏繞過程中,動用「掤、捋、擠、按」等法則,借力制動,舍已從人, 聽勁懂勁,發勁制敵。

楊氏太極

楊氏太極拳是中國太極拳主要流派之一。她是楊氏太極拳奠基人楊福魁所創。楊福魁字露禪(1797--1872) 河北永年縣人。年少從師陳長興受業列入門牆。約1850年返回永年縣以授拳為生。傳其子楊班候(1837--1892),楊健侯(1839--1917)。楊鍵侯又傳其子兆熊(少侯),兆元,兆清(澄甫)。經過楊氏祖孫三代人的努力,在陳長興的太極拳基礎上逐漸演變為楊氏太極拳。楊兆清字澄甫(1883--1936),幼承家學,歷經數十年寒暑苦功終於成為太極拳的一代宗師,成為楊氏太極拳(大架)的創始人。

武氏太極

武氏太極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楊露禪從陳家溝返鄉後,愛其術,從學楊於陳式老架太極拳,後又從陳青萍學陳氏新架,經過修改,創造了「武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既不同於陳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於楊式大架和小架,學而化之,自成一派。其動作簡潔緊湊,架勢雖小而不局促,動作舒緩平穩,出手不超過足尖,收時不緊貼於身,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 中正。步法嚴格,分清虛實,小巧靈活,邁步時足尖先著地,然後再足跟著地徐徐放 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蓋不得超過足尖,後腿不挺直高拔。拳勢講究起、承、開、 合,動作連貫順隨,用內功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以「神宜內斂」,「先在心,後在身」,「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意動身隨,意動氣隨,意到氣到,」達到意、氣、形三者合一。

吳氏太極

吳氏太極拳, 河北大興人吳鑒泉,在楊露禪到北京授拳時,其父全佑從學太極拳,後又拜楊之次子楊班侯為師,在楊式小架太極拳的基礎上逐步修訂,又經吳鑒全改進修潤而形成了一個流派,即「吳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以柔化著稱,動作輕鬆自然,連續不斷, 循規蹈矩,松靜自然,獨具靜態之妙。拳架雖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由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自具舒展,不顯拘束。推手時,端正嚴密,細膩熨貼,守靜而不妄動,以善化見長。

孫氏太極拳

孫氏太極拳 ,河北完縣人孫祿堂,自幼酷愛武術,從師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於李之師郭雲深,又從師程廷華學八卦拳。經多年研練,功夫深厚。後又從師郝為真學太極拳,參合八卦、形意、太極三家拳術的精義,融合一體而創「孫式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邁步必跟,退步必撤。動作舒展圓活,敏捷自然,練時雙足虛實分明,全趟練起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每轉身時以「開」、「合」相接,所以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

返回騰訊網首頁>>
推薦閱讀:

太極雜說66
太極「腿」
太極雜談——說重(李光昭)
太極拳如何練出感覺來?¨ы
吳式太極刀----傳授:李承祥,文字:李迎,演練:趙炬

TAG:太極拳 | 太極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