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願法門慧凈、凈宗法師歪解善導大師凈土思想之「正行與雜行」
本願法門慧凈、凈宗法師歪解善導大師凈土思想之「正行與雜行」 2014-09-22 22:15閱讀: 本願法門慧凈、凈宗法師歪解善導大師凈土思想之「正行與雜行」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9ebd58050102v153.html?vt=4或http://tieba.baidu.com/p/3309775556通過《本願法門慧凈、凈宗法師歪解善導大師凈土思想之「要門與弘願」》與《本願法門邪說「弘願專指第十八願」違背凈土經論》兩文,我們得出本願法門慧凈、凈宗法師的三個基本觀點:1、要門與弘願屬於凈土教內分判,是兩個不同法門;2、要門是方便說,弘願是真實說,故應當廢要門,取弘願門。3、「弘願」專指第十八願。從本文開始,我們來揭示本願法門「弘願專指第十八願」觀點的由來。因為這個問題起源於善導大師「正行與雜行」分判,故納入本文。第一節 「弘願專指第十八願」觀點的由來1、善導大師「正行與雜行(專修與雜修)」分判對於凈土宗,最初提出凈土宗判教思想的是曇鸞大師,大師根據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中的《易行品》判一代佛教為難行道與易行道,說明凈土宗是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他力)往生凈土的易行道。然後,道綽大師判一代佛教為凈土門與聖道門,從而使凈土宗擺脫了對其他各宗派的依附地位,成為獨立的一宗。以上只是【教外】的分判,說明了凈土宗與其他各宗的關係,闡述了聖道門與凈土門劃分的根本標準在於是否乘托佛願(而往生凈土)。到了善導大師,就開始對凈土宗【教內】開始分判了,標誌就是大師在《觀經四貼疏》中提出的「正行與雜行(專修與雜修)」分判。《觀經四貼疏》:「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註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故名深心。」2、念佛作為正定之業,是「順彼佛願--第十八願」在大師對「正行」的定義中,是以專修念佛(以下簡稱念佛)為核心的。念佛是「正定之業」,哪怕你其他功德皆無,【只靠念佛】也決定往生。念佛是正行中的決定性因素,其他助業則是非決定性因素,只是起輔助作用。「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說白了,【在這個正雜分判中】,修(念佛以外的)其他法門,就是雜行。而且雜行本身並非往生凈土之行,必須通過迴向,才能成為【凈土之行】。在這裡,正行與雜行(雜修)的分水嶺,就是專修念佛。念佛作為正定之業,是【順彼佛願】的。無量壽經彌陀四十八願中,只有第十八願絲毫沒提行者的其他功德,只是專修念佛往生(大師把此願歸納為「一向專念」)。大師把專修念佛定義為「正定之業」,理論根據就是第十八願。所以,念佛作為正定之業,「順彼佛願」,順的正是第十八願。..................................................3、專修和雜修得失比較另外,大師在《往生禮讚》中比較專修和雜修的得失時,卻說:「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舍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嗔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心生輕慢,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何以故?余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此二行得失,如前已辯。」必須注意,雜行雜修是「【與佛本願不相應】、自障障他往生【正行】」。大師在《觀經疏·散善義》中又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上面說,正行中的(依第十八願)念佛作為正定之業,是「順彼佛願」的;這裡又說,雜行雜修是「與佛本願不相應」、「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本願法門把第十八願定為「本願」】,也是由此而來。對比一下,正行(專修)是「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決定往生」,雜行(雜修)是「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難得往生」。而且,「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4、「弘願專指第十八願」觀點由此得出以上這些與「弘願」有什麼關係?「弘願專指第十八願」觀點是怎麼得出了的?詳細看看以上內容,與「弘願」直接、明顯相關的,就是「念佛作為正定之業,是順彼佛願」。弘願,弘的就是彌陀四十八願,【不順佛願,當然不能往生】。而以上內容說明:正行中的專修念佛是「順彼佛願(第十八願,本願)」,而雜行雜修是「與佛本願(第十八願)不相應」。法然上人與本願法門【「弘願專指第十八願」觀點,就是由此而來】。第二節 質疑本願法門1、「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引出的問題大師在正雜分判中,說的很明白:「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而且,雜行雜修有兩個結果:一個是「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一個是「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難得往生」。這兒的邏輯很明顯,對於雜行雜修者,不至心修的話是「千中無一」,絕對不能往生。那要是「至心」修呢?問題就出在這兒。(1)「至心」修的話,結果是另外那個「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難得往生」嗎?因為上文中說,雜行雜修就這兩個結果。法然上人與本願法門說,無論如何,雜行雜修都是難得往生,最多是「百時稀得一二往生」,還是往生到「邊地疑城--胎生」。釋凈宗《凈土宗概論》:然並非雜行雜修之人一律不具足三心,故對雜修行者,若以寬容態度與而言之,即說「百時稀得一二往生」;?若以嚴峻態度奪而言之,則「千中無一往生」。凈宗法師《凈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弘願的行法,就是專修念佛正定之業;【要門的行法,就是積功累德迴向求生,就是所謂雜行雜修】。兩種行法相應地有兩種利益:雜行之人難以往生,百中難得一二,千中難得三五;專修念佛易得往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凈宗法師《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雜行之人,【即使能往生,也在蓮胎之內】,又稱為「邊地」。凈宗法師:「本願稱名之人,直入報土,不處蓮胎,明信佛智故。【雜行雜修之人,胎生蓮內,隨分九品,疑惑佛智故】。」(2)「至心」修的話,還叫「雜行」嗎?法然上人與本願法門在此問題上,根本無視善導大師其他地方對往生「正行、正因」的大量開示,死執大師「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這句話,不問青紅皂白,一律把依止第十八願專修念佛以外的稱為「雜行雜修」。祖師開示,沒有不是見機說法、隨緣示教的,對機不同,說法自然隱彰有異。對於專修念佛者,諸行迴向自然是雜行;對於諸行迴向者,諸行迴向自然是正行。要是只有專修念佛是正行專修,印光大師的正助分判(正行與助行)豈非是錯誤?在印光大師這兒,是沒有什麼雜行雜修的,只有「以專修念佛為正行,其他皆為諸行」。印光大師論正行與助行凈土正行就是真信切願,持佛名號。凈土助行就是修行眾善,迴向往生。印祖開示說:"佛愍眾生無力斷惑,難了生死,故特開一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橫超法門。無論斷惑與否,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此是正行)及【修行眾善,迴向往生,(此是助行)】無一不得生者。"凈土助行包括一切世間和出世間善行。印祖開示說:"至於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迴向往生。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凈土助行】。猶如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按照《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凈業三福概括諸善,印祖開示說:"按《觀無量壽佛經》,凈業正因有三: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此四種屬世善。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此三種屬戒善。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四種屬慧善。前二大小隨人,此則唯屬大乘。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願,迴向凈土,皆得往生。"凈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正助合行,不但決定往生,而且品位優勝。專修正行,不破助行。印祖給對卓智立居士開示說:"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修凈業者,有專修圓修種種不同。譬如順水揚帆,則更為易到。亦如吃飯,但吃一飯,亦可充饑。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專念佛,不持咒,則可。若專念佛,破持咒,則不可。況往生咒,系凈土法門之助行乎。"...................................................2、法然上人、本願法門慧凈、凈宗法師對善導大師「一向專念」的歪解(1)只有專修念佛是「一向專念」?要是專修念佛是正行專修,藕益大師「又禪者欲生西方,不必改為念佛。但具信願,則參禪即凈土行也」此話,豈非錯誤?本願法門片面死執的正行是以「一向專念(專修念佛)」為核心的。只有專修念佛是「一向專念」?黃念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解》:至於持念而雲專念,更雲一向專念者,如《觀念法門》所云: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一向專念,有下三義:一者,【廢舍】余行,專立念佛。單提一句佛號,一門深入,不雜他法。【諸行俱廢】,唯立念佛名號一法。是名一向專念。(此法適應最上根、最下愚者)二者,唯以念佛為正業。為助此正業,而修諸行。【念佛為主,余行為助。】主攝諸助,助隨於主。主助圓融,同入彌陀一乘願海。故亦名一向專念也。三者,以念佛為正,余行為傍。正傍有別,主次分明。【一向念佛為主,雖不舍余修,仍可名為一向專念也。】依據上說,則念佛之人,或兼持往生、大悲、准提等咒,或兼持誦《心經》或《金剛經》等等,只須【主助分明,念佛綿密,亦皆不違於一向專念也。】《無量壽起信論》更彰此旨。論曰:行者既發菩提心,當修菩薩行。於世出世間,所有一毫之善,乃至無邊功德,悉以深心至誠心,迴向極樂。亦得名為一向專念。【不必棄捨百為,乃名專念。】以佛性遍一切處。有棄有舍,不名念佛故。此論甚契時機,當前世人,世事繁多,頗難摒除凈盡,終日念佛。【但能深信切願,求生凈土。事來便做,事去即念。世法本無礙於佛法,何況更以世出世間,一切善行,以至誠心,迴向極樂。故亦名一向專念。】據《起信論》,【兼行世善,尚得名為一向專念,更何況兼修余出世法。】例如:蕅益大師《梵室偶談》云:【又禪者欲生西方,不必改為念佛。但具信願,則參禪即凈土行也。】..由是可知發菩提心,持佛名號,【雖兼修余法,亦得名為一向專念】,亦得往生。...................................................................................(2)法然上人與本願法門的錯誤在於:把【一向「專」念】,理解為【一向「只」念】了。善導大師弘揚專修念佛,宗旨是「一向專念」,即「畢命為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本意是「一發心以後,誓畢此身,無有退轉,唯以凈土為期」。法然上人、本願法門慧凈、凈宗法師卻把第十八願的「一向專念」思想片面狹隘地理解為「一向只念」--只能念佛!念佛之外還有別的,就是「夾雜、雜行雜修」,就是對彌陀本願(第十八願)不信任!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音》雜誌《警惕本願法門對凈土宗的危害及誤導》一文中列舉了本願法門諸多觀點,其中之一是「認為布施、持戒、禪定、精進等一切雜行都是對阿彌陀佛的不信任」。詳情請參考《中國佛協批駁本願法門:六度萬行都是雜行,是對彌陀的不信任》一文。如此的話,恐怕祖師大德們都沒資格稱為「一向專念」的。因為他們除了自己念佛之外,還要自行化他、發菩提心、還要大修功德、六度萬行,他們可不只是在念佛!......................................................................................(3)《無量壽經》上的「一向專念」是「一向只念」嗎?《佛說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鎧譯本:「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上輩的「一向專念」,還要「修諸功德」;中輩的「一向專念」,還要「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到了下輩者,沒時間、沒能力「修諸功德或多少修善」了,才是法然上人與本願法門所說的「一向只念」!「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而且,下輩往生者正是法然上人與本願法門所說「深信本願(第十八願)的純他力信心之人」,然而卻不像他們吹噓的「深信本願者超越九品,往生即成佛」,實際上下輩的命運還比不上中輩!.....................................................(4)法然上人與本願法門邪見:一向專念,即「一向只念」---要麼專修念佛(一向專念),要麼諸行迴向(非一向專念)《慧凈法師編譯:法然上人文鈔》大經言:一向專念無量壽佛。觀經疏云: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一向者,不兼余之言,亦是「舍余」之詞】。【若念佛之外兼修余行,則非「一向」也】。又一時師語曰:我立一向專念之義,人多難之曰:【諸行往生,俱是佛說,亦可勸進,何為揚一抑余】!且設勸余行,亦何妨礙念佛往生;然而強立一向專念之義,此有偏執失矣。如此難者,不知宗之元意故也。經(大經)言:一向專念無量壽佛。釋(善導.《觀經疏》)云:【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若離經釋而立私義,則實可責也;經釋已有一向之言,而強致難破,是謗佛祖,非關吾也。《凈宗法師文章--信函》:信願是眼目,正行的念佛和【持戒行善的助行】是前進的雙足,都是不可缺少的。(凈宗法師)評曰:不知正雜分判,以雜行為助行。既混聖凈二門宗旨,必亂正雜二行判釋;此閣下病根處,前題已明。【以戒善為念佛助行,說為不可缺少,何人所判】,何師傳承乎?全非善導和尚正釋。依善導和尚,正行有五種,所謂讀、觀、禮、稱、贊;而以稱名為正定業,餘四為助業,亦可名助行。言:「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今以【戒善雜行稱為助行】,全然不知「正助二行」為何指;又以之與「念佛」並為不可缺少之雙足,完全不知專修之旨也。助業者,助成正定業,【【既成「一向專稱」,則四種助業尚舍而不論;而況余門雜行戒善敢相混乎】】!善導和尚力勸【「一向專稱」,而今閣下力勸雜行】,以為不可缺少,是何意也?【彌陀本願,唯說「乃至十念」之行,不說餘一切行;善導和尚唯勸「一向專稱」之行,不勸餘一切行】。閣下欲弘凈土法門,可不謹遵佛祖之旨而別立私意乎?判「聖凈二門」,立「正雜二行」,成「一向專稱」;乃【凈土一宗根本關要,所謂咽喉、命脈之處。於此錯會,則全體錯謬,不勞評矣】!印光大師就判念佛之外諸行為「諸行」,也是「不知正雜分判,以雜行為助行;不謹遵佛祖之旨而別立私意」?正如凈宗法師所說「一向專稱乃凈土一宗根本關要,所謂咽喉、命脈之處。於此錯會,則全體錯謬,不勞評矣」,本願法門邪師們可真的就是「於此錯會,則全體錯謬」了!..........................................................................(5)楊仁山對法然上人與本願法門「一向專念等於一向只念」邪說的批駁楊仁山【評《選擇本願念佛集》】《本集》第四云:上輩之中,雖說菩提心等余行,望上本願(第十八願),意惟在眾生專稱彌陀名。而本願中更無餘行,三輩俱依上本願,故云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也。一向者,對二向三向等之言也。(中略)雖先說余行,後雲一向專念,明知【廢諸行,惟用念佛,故云一向】。楊仁山評:【此段所論「一向」之言,甚違經意】。【經中所說菩提心及諸功德,皆是念佛行門】,良以一切法入一法,一法攝一切法,方見純雜無礙妙用,即得名為「一向專念」也。若如此中所說,【為廢諸行歸於念佛而說者,則經中有自語相違之過】。何以故?經文明明一聯說下,絕無廢歸之意也。【且著衣吃飯,亦是雜行,便利睡眠,亦是雜行,必須不食不眠一口氣念到死,方合此《集》引證「一向」之言也】。佛經何等深妙,而以淺見測之,豈不貽誤後人哉!....................................................................(6)法然上人與本願法門慧凈、凈宗法師的邪說暗藏滅法之機根據這幾個流派的教理,只有依止第十八願的專修念佛才叫「一向專念」,再搞別的,比如發菩提心、六度萬行、大修功德等等就不叫「一向專念」,而是「雜行、雜修」,結果是「往生不定、難得往生甚至絕對不能往生」。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音》雜誌《警惕本願法門對凈土宗的危害及誤導》:「本願法門與一般凈土法門差異在於獨舉《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之中的第十八願。。。甚至進一步判四十八願中,獨十八願真實,余皆虛假,故而稱本願。在此思想基礎上,真宗強調末法眾生都是下劣罪人,絕無自度的能力,唯一的希望就是依第十八願。。。其基本理論單純強調他力,多與經論不符,【如任其理論流傳佛教界,對正法住世將起到破壞性的影響】。。。本願思想作為一種特殊歷史條件下出現的、【理論基礎不圓融、事相易出很多流弊】的特殊方便,在漢地的傳播是不值得提倡的。」正如《法音》雜誌該文所說「其基本理論單純強調他力,多與經論不符」,中國佛教復興之父楊仁山在《評選擇本願念佛集》中說:「見得此集與經意不合處頗多」,在《評真宗教旨》中說:「覺與經意不合處頗多」,並批評他們的邪說「暗藏滅法之機」。《慧凈法師編譯:法然上人文鈔》:【念佛是彌陀本願之行】;余行則雖真言、止觀之尊高行法,亦非彌陀本願之行。余行非彌陀之本願,【故被嫌舍】;又非釋尊付囑之行,故被擱置;亦非諸佛證誠之行,【故被制止】。今【唯憑彌陀本願】,依釋尊付囑,順諸佛證誠,捨棄我等愚痴之籌量,而專勤念佛,以期往生。此即源信大師往生要集所言:往生之業,念佛為本之意也。今【唯停止余行,一向念佛】。楊仁山在《闡教編》中批評法然上人的荒謬判教:「黑谷(即法然)以菩提心及六度等,皆判為雜行,【悉應廢舍】。誠如彼言,則不發菩提心者,是為正行,廢布施則慳貪者為正行,廢持戒則恣縱者為正行。由此推之,嗔恚、懈怠、散亂、愚痴者,皆為正行,顛倒說法,至於此極!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故知佛法非外人所能破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就是「疑惑佛智」,反之,廢掉、捨棄發菩提心與六度萬行,歸入專修念佛才算「深信本願」,難怪其楊仁山批評其教理「暗藏滅法之機」!楊仁山在【評《真宗教旨》】中,本願法門(凈土真宗)的荒謬邪說也作出了批評。又(《真宗教旨》)第十號云:真俗之名,有重重之義。本宗假以安心門為真諦,以倫常門為俗諦。本宗既開許畜妻,不能無五倫。既有五倫,不能不履其道,是為俗諦。凡夫之罪雖大,較諸願力,不啻滄海一粟,所以不問啖肉畜妻也。眾生之善為有漏,彌陀之報土為無漏,有漏之善,不可以生於無漏土。楊仁山:【《第十號》所說,儘是雜行雜修。何以前文力掃諸行,豈所掃者是出世行,而不掃者是世間行乎】?夫世間行長生死業,而出世行逆生死流。孰正孰反,必有能辨之者。【倫常門是世善。世善尚不廢,何為偏廢出世善耶】?一切世善,均在菩薩萬行中攝。但能迴向凈土,則成往生業,否則人天果報而已。發菩提心者,一切世善皆成無漏;不發菩提心,雖修五度,總屬有漏。按照法然上人、本願法門、所謂現代「善導流」的慧凈、凈宗法師的教理,只有依止第十八願(專修念佛)才是「乘佛願、順佛本願、決定往生」的話,那麼,其他(修行其他除專修念佛之外的)八萬四千法門(迴向求生凈土)就可以、也必須要蕩然無存了。本來是作為歸宿法門的凈土宗,「一切法莫不從此法門中流出,一切行門莫不還歸於此法」,卻被各種錯誤的知見搞成與其他八萬四千法門勢不兩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局面。末法還有九千年,因為一種錯誤的教理而導致九千年後的末法慘狀(經道滅盡,獨留《無量壽經》及一句佛號存世)提前來到,那是我們弘揚凈土的學人所不願看到的。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有的邪師是靠自我吹噓、大造聲勢甚至裝神弄鬼而滅法。對於這樣的邪師,根據楞嚴經揭穿他們的把戲倒並不難。而本文所指的流派,本質上與上面說的邪師是不同的。雖然他們的某些說法頗難看出來,但在滅法上,卻能起到與上述邪師一樣的效果。這才是真正可怕的。提倡念佛是好的,但如果明目張胆地違背經論隨意說法、以滅盡萬法為代價來提倡念佛,那就真是「欲弘凈土,卻反滅凈土」了!........................................3、本願法門邪說:除了(依第十八願)專修念佛以外,都是雜行雜修,難得往生到底是祖師們之間的教理不圓融,還是某些人自己斷章取義,而導致顛倒說法、荒謬結論呢?否則慧凈、凈宗法師怎麼會得出「善導大師凈土思想最純正,其他祖師都不純正」的謬論?通過下文中大師的大量開示,我們可以看到,法然上人與本願法門在此問題上對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斷章取義到了何等嚴重程度!為了不影響讀者對本文閱讀的連貫性,關於他們這個邪說的內容,在此處略去,敬請參考本文最後一段。第三節:具足三心(即信願),【諸行迴向,也是「正行」】,決定往生1、《觀經疏》:具足三心,諸行迴向,是「正行」,不是「雜行雜修」本願法門說,「至心」修雜行也是難得往生。這個「至心」,就是觀經九品往生所需「三心」中的「至誠心」。當然,三心還有深(信之)心與迴向發願心。「三心」其實就是凈土三資糧「信願行」中的「信願」。《觀經》說:「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只要信願(即三心)具足,修任何法門迴向求生凈土(即諸行迴向),都是「必生彼國」。觀經這裡的經文「必生彼國」,有本願法門說的「難得往生」嗎?為什麼「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因為【具足三心,諸行迴向,本來就是「正行」】,根本不是本願法門污衊的「雜行雜修」!法然與本願法門慧凈、凈宗法師的說法完全違背了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不止專修念佛才是「正行」,《觀經》(九品往生的)【諸行迴向也是「正行」】。大師在《觀經疏》中,明確把凈業三福定義為往生「【正因】」,把「九品往生」定義為往生「【正行】」。所謂「正行」,就是說你靠什麼行持才能往生。凈業三福這個「正因」對應的就是九品往生的「正行」,兩者合起來,就是往生的因(地)行(持)。所以大師觀經疏說「言當修三福者總標行門也」。《觀經疏》原話是:「從此已下次解三輩散善(九品往生)一門之義。就此義中即有其二。一明三福以為【正因】。二明九品以為【正行】。」凈空法師《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這個【定散二善都是屬於凈宗法門的正修,所以它不是助緣,它是屬於正修】。」......................................2、《觀經》與《觀經疏》中提到「正行、正業、正因」的地方(1)《觀經疏》中提到「正行、正業」的地方有:「從此已下次解三輩散善(九品往生)一門之義。就此義中即有其二。一明三福以為【正因】。二明九品以為【正行】。」「次對上下者。諸師云:是種性以上至初地已來菩薩者。何故《觀經》云:"亦信因果。"云何亦信?或信不信,故名為亦。又言"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唯此一句以為【正業】,更無餘善。回斯一行,求願往生。」「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經(觀經),深信行者,必不誤眾生也】。何以故?佛是滿足大悲人故,實語故。除佛已還,智行未滿,在其學地,由有正習二障未除,果願未圓。此等凡聖,縱使測量諸佛教意,未能決了,雖有平章,要須請佛證為定也。若稱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說是義不如是。不印者,即同無記無利無益之語。佛印可者,即隨順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若多若少,眾不問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也。若佛所說即是了教,菩薩等說盡名不了教也。應知。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註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次就上品下生位中......從以此功德已下,正明第八門中回前【正行】向所求處。」(2)《觀經》及《觀經疏》九品往生文中提到「正因」的地方有:《觀經》:「佛告韋提希:汝今知否?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凈業【正因】。」《觀經疏》:「從此已下次解三輩散善(九品往生)一門之義。就此義中即有其二。一明三福以為【正因】。」「從爾時世尊即便微笑下,至凈業【正因】已來,明散善顯行緣。」「從佛告韋提下,至【正因】已來,明其引聖勵凡。但能決定注心,必往無疑。」「就上輩觀行善文前總料簡......四者辨定三心以為【正因】。」「次下先就上品上生位中......正明辨定三心以為【正因】。。」「就中輩觀行善文前總料簡......四者正明辨定三心以為【正因】。」「就下輩觀善惡二行文前料簡......四者辨定三心以為【正因】。」(3)善導大師《往生贊》中提到「正因」的地方:《往生贊》:「何故然者。為自防身口意業。恐不善業起。復是流轉。與前無異。若自他境上護得三業。【能令清凈者。即是生佛國之正因】。問曰。既道【三業清凈是生凈土即因者】。云何作業得名清凈。答曰。一切不善之法。自他身口意總斷不行。是名清凈。又自他身口意相應善即起上上隨喜心。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我亦如是隨喜。【以此善根回生凈土故。名為正因】也。又欲生凈土。必須自勸勸他廣贊凈土依正二報莊嚴事。亦須知入凈土之緣起。出娑婆之本末。諸有智者應知。」「以此善根回生凈土故。名為正因」,就是《觀經》的諸行迴向。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音》雜誌《警惕本願法門對凈土宗的危害及誤導》一文中列舉了本願法門諸多觀點,其中之一是「認為布施、持戒、禪定、精進等一切雜行都是對阿彌陀佛的不信任」。大師《往生贊》這段話,卻正好與邪師們所言相反。詳情請參考《中國佛協批駁本願法門:六度萬行都是雜行,是對彌陀的不信任》一文。3、依《觀經》九品的「諸行迴向」,決定往生!(1)信願具足,皆是正行、正修《觀經》要門的定散迴向,尤其是九品之行,本來就被大師判為「正行」,因為九品往生的前提是具足「三心(即信願)」。換句話說,有「三心(即信願)」的行持,就都是「正行」,不是什麼「雜行」!這才是「一切法莫不從此法門中流出,一切行門莫不還歸於此法」凈土法門的【「真實說」】!到這兒,我們才能圓融凈土祖師之間貌似不同的教理。....................................信願具足,就不是什麼「雜行」。所以印光大師不說什麼「雜行」,而是用「正行(念佛)與助行(諸行迴向)」來分判,藕益大師說「但具信願,參禪即凈土行」。大安法師:「什麼叫雜修?就是修其他的法門,【指向其他的目標】。這跟凈土往生一法來相比,叫雜修。我們甚至說,你修其他的法門——宗門、教下的法門,你【最終還是導歸西方極樂世界,都屬於正修】。」「最終還是導歸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指只要你具足信願(即三心),所做一切行持都是正修!信願具足,無論是(依第十八願)專修念佛,還是(依其他願:十九與二十願、依觀經九品)諸行迴向,都是正行正修。對於往生是最重要的,是信願(即三心),而非修何行。所以《無量壽經》說:「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此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禪宗大德凈慧長老也說過,禪凈的唯一區別,在於有沒有求生凈土的信願。所以印光大師說:「凡夫若無信願感佛,縱修其餘一切勝行,並持名勝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願最為要緊】。」「【信願門中尤宜致力】,庶可決定深得念佛之實益。若效他宗,【專以功夫為事】,棄信願而不講,則便成仗自力之法門,其失大矣。」「此法【最要在信願】,有信願,則決定肯認真修持。肯修持,則即可得往生之益。非如禪宗、密宗,要常有善知識教導,否則或恐入於魔道,則佛也難救矣。(複習懷辛居士書)」「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願】而不從事。則芸芸眾生,永居苦海,無由出離,皆此一言為之作俑也。而其人猶洋洋得意,以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為斷佛慧命,疑誤眾生之狂言也。哀哉。」「凈土一法,專仗佛力。不論斷證,惟恃信願。」「凡夫往生,【全在信願真切】,與彌陀宏誓大願感應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則法法頭頭,皆不思議,【隨修何法,皆無不可】。」即便是(依第十八願)專修念佛,但卻有具足信願的念佛與不具足信願的念佛;有深信切願的念佛,有疑惑心態的念佛。所以印光大師說:「然念佛一法,注重信願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發願,縱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對於一心只專修念佛,不注重信願的做法,印光大師甚至曾經以《駁守培法師一心念佛即得往生論》一文批駁。有關內容請參考《印光大師與守培法師辯駁「一心念佛就能往生」的觀點,有價值!》http://tieba.baidu.com/p/3215486926(2)信願具足,決定往生!本願法門慧凈、凈宗法師邪說:依止觀經要門(尤指九品往生)是雜行雜修,不能往生、難得往生或往生不定本願法門慧凈、凈宗法師的這個邪說,完全違背善導大師。《觀經疏》: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觀經疏》:「欲使今時善惡凡夫同沾九品。生信無疑。乘佛願力【悉】得生也。」在大師這裡,九品往生都是「乘佛願力,悉得生也」。《觀經疏》:「又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贊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又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難道不是「隨順佛教、隨順佛意,隨順佛願」嗎!《觀經疏》:「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經(觀經)。深信行者。必不誤眾生也】。何以故?佛是滿足大悲人故,實語故。除佛已還,智行未滿,在其學地,由有正習二障未除,果願未圓。此等凡聖,縱使測量諸佛教意,未能決了,雖有平章,要須請佛證為定也。若稱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說是義不如是。不印者,即同無記無利無益之語。佛印可者,即隨順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若多若少,眾不問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也。若佛所說即是了教,菩薩等說盡名不了教也。應知。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註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大師在這兒警告了,「但能依此經(觀經)。深信行者。必不誤眾生也」!本願法門慧凈、凈宗法師憑什麼說觀經是雜行,難得往生,會誤眾生?!「若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若多若少,眾不問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也!」你願意念佛就念佛,不要誹謗其他四十七願,不要誹謗諸行迴向的觀經九品往生!不是只有依止第十八願專修念佛才算「正行」!就算本願法門慧凈、凈宗法師是菩薩,大家也不要「問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觀經疏》:「又深心深信者,決定建立自心,順教修行,永除疑錯,不為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問曰:"凡夫智淺惑障處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經論來相妨難,證雲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云何對治彼難,成就信心,決定直進,不生怯退也?"答曰:"若有人多引經論證雲不生者,行者即報云:"仁者雖將經論來證道不生,如我意者決定不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諸經論,盡皆仰信。然佛說彼經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又說彼經時,即非說《觀經》、《彌陀經》等時。然佛說教備機,時亦不同,彼即通說人天菩薩之解行。【【今說《觀經》定散二善,唯為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證言得生。為此因緣,我今一心依此佛教決定奉行】】,縱使汝等百千萬億導不生者,唯增長成就我往生信心也。"又行者更向說言:"仁者善聽,我今為汝更說決定信相。縱使地前菩薩、羅漢、辟支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皆引經論證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清凈信心。何以故?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不為一切所破壞故。」大師這兒明說了,「今說【《觀經》定散二善】,唯為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證言得生】。為此因緣,我今一心【依此佛教決定奉行】」,本願法門慧凈、凈宗法師憑什麼誹謗依觀經九品之行不是隨順佛意,就難得往生?!第四節、凈土祖師教理,沒有什麼「純正與不純正」之分1、凈土宗祖師教理都不出「信願行」框架,都是以信願攝行,沒有什麼根本的不同通過以上闡述可以得知,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與其他祖師都是以信願攝行,但具信願,不管是(依第十八願)專修念佛,還是(依他願、觀經)諸行迴向,都是「正行、正修」。祖師開示,沒有不是見機說法、隨緣示教的,對機不同,說法自然隱彰有異。雖是對機不同,但祖師教理均不出「信願行」三資糧框架,都是以信願攝行,在這一點上,善導大師與其他凈土宗祖師教理之間並沒有什麼根本的不同。故印光大師云:「凈土法門,修有專圓。由眾生根器不一,致諸祖立法不同。善導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者,【恐中下人以業雜至心難歸一,故示其專修】也;永明令人萬善齊修迴向凈土者,【恐上根人行墮一偏,至福慧不能稱性圓滿,故示其圓修】也。」再者,善導大師也不是像本願法門慧凈、凈宗法師所說,只是弘揚(依第十八願)專修念佛一行。2、對於日本法然上人、本願法門以善導大師思想為最純正的說法,印光大師是極不贊同的。印光大師曾言:「梁任公久在日本,其所敘佛法,大略皆依日本人之成書而論。【日本凈土宗,以善導為初祖,此語頗不恰當】。夫凈土一法,自遠公以後,極力宏闡者,代不乏人。【即吾國以善導為二祖,亦屬偶爾】。非謂遠公以後,無人宏揚此宗也。如此節目,似宜依古,依吾國向例。何可以訛傳訛,致啟後人疑議乎哉。」(《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復丁福保居士書十七)本幻法師《凈土宗祖師無純正和不純正之分》:「近見有學凈土之人稱,謂凈土宗之祖師【以善導大師為純正,余之十二位祖師皆非純正】。以其不是與禪宗有瓜葛,即與天台華嚴有瓜葛。如永明大師、夢東大師皆為禪宗祖師,則所說之凈土教法非純正。蓮池大師為華嚴祖師亦為禪宗泰斗,所說之言教亦不純正。另智旭、截流、省庵三位祖師,皆與台禪有瓜葛,則所說之凈土言教皆不純正。而近之印光大師,亦與台宗頗為交好,所說之言亦難純正。而所謂之【不純正,則指十二位祖師,所說之言教不符彌陀本願】。余聞此言,不禁甚感驚恐!謂凈宗諸大祖師之言不符彌陀本願,余不知其所謂之彌陀本願為何也。倘背離諸大祖師之言,尚能有一彌陀本願,余深恐其非彌陀本願,而是外道邪見也。今阿彌陀佛之聖誕,佛門以永明大師之誕日為準,因其為彌陀之化身也。【豈阿彌陀佛化身的永明大師之言,反不足為純正哉?如謂永明之言不純,則即是謗阿彌陀佛之言教為不純正】。【又近之十三祖印光大師傳為大勢至菩薩化現,豈大勢至之言亦不足為憑哉?痴人如此愚見,直是謗佛謗法謗僧】。【欲弘凈土,卻反滅凈土】。一言以蔽之,不過是標新立異,自大狂妄罷了。」詳細內容請參考《印光大師:凈土祖師教理沒有什麼「純正與不純正」之分》。................................................最後補充:本願法門邪說:除了(依第十八願)專修念佛以外,其餘(依其他願、依《觀經》)都是雜行雜修,難得往生法然上人與本願法門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對凈土三經及善導大師教理也竭盡全力地歪曲。1、除了(依第十八願)專修念佛以外,其餘(依其他願、依觀經)都是「雜行雜修」(1)按照法然上人與本願法門(慧凈、凈宗法師)的教理,除了依止第十八願專修念佛的「正行專修」外,其他一切願、一切行都是不符合佛意、不符合彌陀本願的「雜行雜修」,都應該廢掉、捨棄。所以《慧凈法師編譯:法然上人文鈔》說:「欲修西方凈土之業者,四修無缺,三業不雜;【廢一切諸願諸行,唯應修西方之一願一行】。」《慧凈法師編譯:法然上人文鈔》:往生之行雖多,善導和尚之意,大分為二:一者專修,即是念佛;【二者雜修,所謂一切諸行,上所言定善散善是也】。。。除正定業與助業,【此外之諸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六度萬行,讀誦法華,修持真言,如是諸行,悉皆名為雜行】。《慧凈法師書信集》:往生彌陀凈土始終以「稱念彌陀名號」為正定業,【此外皆是雜修雜行】。慧凈法師、凈宗法師《凈土三經一論--念佛問答》:「雜善」(註:就往生這一目的而言有專有雜)就是諸善,因為「雜」就是種種,種種諸善,也叫做「萬善萬行」,略講就是三學六度,廣說就是【八萬四千法門】。《慧凈法師講演集》:大師說: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亦即【五正行之外的所有修行,都名之為「雜行」】。..「雜行」即是雜多之行,即一般菩薩所修之六度波羅蜜及其餘一切諸善萬行。..此外,舉凡布施、持戒等,並聖道門所重視之【菩提心,皆屬雜行】。..「雜行」就不是這樣了,它不是往生極樂世界的行門,它是在這娑婆世界證悟,在這娑婆世界成佛,也就是聖道門所講的「萬善萬行」,只不過是把這萬善萬行迴向往生極樂世界。【諸善與萬行,因為迴向往生極樂世界,才成為往生凈土的雜行】;如果不迴向往生極樂世界,那就無所謂雜行不雜行,因為他的目標是在娑婆修行,在娑婆成佛的,理所當然六度萬行缺一不可。但是【如果要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就成為雜了】。為什麼呢?因為往生極樂世界有往生極樂世界純粹的行門,只要依純粹的行門,則百分之百不假功用,自自然然就會往生,不必假藉這些萬善諸行來迴向往生,所以一旦以修萬善諸行來迴向往生凈土,那就不是這個法門的正行,就是雜行了。所以雜行並不是不好,在聖道門來講,沒有雜行是不能成佛的;可是來到了凈土門,【凈土門往生的正因就是稱名,其它不是】。所以就要舍雜行的觀念而進入正行。《慧凈法師講演集》正行與雜行這一段就是說,往生之行【除了彌陀這一句名號】,其它種種的法門,你即使專修其中的一個,也是「雜」。「雜」,就必須迴向,不迴向就不能往生,它就有這個風險性的不同。往生之行,對於法然上人與本願法門慧凈、凈宗法師而言,不是專修念佛,就是「諸行迴向」的「雜行」。《凈宗法師念佛問答》:凡凈土教門,【往生之行大分二種】,一、諸行。二、念佛。以諸行為方便,九界眾生因地自力之行故;以念佛為真實,彌陀名號果地佛力之行故。諸行往生有品位,【念佛往生無品位】。凈宗法師《阿彌陀經略講》:「隨緣雜善」四個字,是解釋「少善根福德因緣」,善導大師解釋得很簡略,如果我們參考《觀經疏》,就會很明了,善導大師在這裡講的「隨緣雜善」,就是【雜行,也就是《觀經》里所講的「定散二善」,叫「雜行雜善」】。。。「恐難生」,語氣比較和緩,說得沒有那麼堅決,釋迦牟尼佛說得很堅決:「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恐難生」也就是不能往生的意思,但是好像給你一點希望,這是什麼含義呢?就是說報土不能往生,但是【化土還是有點可能性的】。。。「隨緣雜善恐難生」,就是說,【除了六字名號之外,所有的一切修行,統統算做隨緣雜善】,統統不能往生報土。凈宗法師《凈土宗大意》:五種正行的反面是五種雜行,善導大師跟我們講:自余諸行,雖名是善,悉名雜行。【除了五正行之外,所修行的,雖然都是善法,但是就往生極樂世界這件事情而談,那就叫做雜行】了。這是根據宗門的目的、方向的不同而分正雜的。比如禪宗的人,打坐參禪求開悟,對他們來講就是正行,對我們凈土宗來講,那些就是雜行了。宗旨不一樣。凈土宗的宗旨是往生極樂。五正行和五雜行是【就往生極樂這一目標】而確立的。正行與雜行比較起來,我們要選擇正行,放下雜行。凈宗法師《凈土宗大意》:很多蓮友,一方面說「我靠阿彌陀佛的大誓願」,念六字名號,另外一方面再修一條自己的小船,所謂行善、積德、布施、誦經、持咒等,「我再修一點,萬一名號靠不住,再靠我的修行」。這個想法實在是沒有道理的。【名號如果靠不住,那些有為、有漏、染污的雜行雜善,是不可能讓我們出離生死的】。所以應該一條心,這一條願船坐穩當,一路到底,決定到達彼岸。。。念佛不靠我們的智慧,也不靠我們的修行,也不靠我們的善根、身份、學問,【單依名號而往生】。《凈宗法師文章--信函》:凈土宗【本願法門】,一向專稱以為宗旨,余者所不論也。問曰:念佛之外,戒善等一切行,何故不論?答曰:一、法本如是。【彌陀本願,唯說念佛,不說餘一切行】故。。。三、機不可論。如目盲足跛之人,一日之中欲行萬里,唯只可乘坐飛機,決不相互議論:「如何行走,如何騎車」等;造罪凡夫,一生之間欲至極樂涅槃國,【只可念佛,豈可論戒定慧等一切行乎】!...善導和尚立正雜二行,正行五種,【不舉戒善】;總以五正行外【戒善等嫌為「雜行」】。言「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又言「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舍;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凈宗法師《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呢?就是凡夫的位子,你起一念的心(還不是真實的菩提心,可進可退的,進進退退的),連阿羅漢都對你恭敬三分,師父都要給徒弟挑擔子,所以,發菩提心的善根福德因緣是阿羅漢不能比的,那當然很大了。可是,就是發了菩提心,你還是菩薩,你還在修行的路上,和阿彌陀佛發的超世悲願、十方諸佛所不能及的誓願相比,你怎麼能比呢?何況,阿彌陀佛已經修行成佛了,把祂所有的善根福德因緣就放在六字名號裡面,所以,【無論我們怎麼樣地修行,也不可能超過六字名號】,對不對?駁凈宗法師邪見:觀經下三品就是念佛的,發菩提心的卻是上三品往生,這難道也是「無論我們怎麼樣地修行,也不可能超過六字名號」?凈宗法師《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下面在《觀念法門》裡邊,善導大師講得更加的明了,是比較一個【專修念佛和雜行】的人,兩者比較來說明: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舍,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總」是一切、通通,通通不論。不談哪些呢?【你修雜行雜修的人,彼佛心光不照、不攝】。善導大師又說: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佛光普遍照耀,三惡道都照,但是,【攝取的只有念佛的人】。法然上人、本願法門最喜歡引用的就是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類的話,但大師《往生贊》卻說:「【莫論彌陀攝不攝】,意在專心回不回。但使回心決定向,臨終華蓋自來迎」。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也說:「【非但念佛獨得往生】。法僧通念,亦得去也。」(2)違背善導大師,歪曲《觀經》定散之「諸行迴向」(即要門)、尤其是九品往生為「雜行」凈宗法師《觀經教眼》:正行雜行相比,總的以正行五種(讀觀禮稱讚)【屬於彌陀弘願】,無量【雜行總歸釋迦要門】。慧凈法師《觀經四帖疏編序》:「要門」指《觀經》之中十三觀之定善及三福九品之散善,所謂「定散二門」,修此功德迴向,以求往生。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行,盡在此要門之內】。凈宗法師《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如果修行定散二善,就雜,就多,這樣修、那樣修——【要門就是雜了】;彌陀弘願就專一了,「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凈宗法師《凈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弘願的行法,就是專修念佛正定之業;【要門的行法,就是積功累德迴向求生,就是所謂雜行雜修】。兩種行法相應地有兩種利益:雜行之人難以往生,百中難得一二,千中難得三五;專修念佛易得往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凈宗法師:如果以自己定散二善迴向求往,叫做有自力,叫做有雜行。凈宗法師《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修行種種法門迴向求生,都叫做雜行。凈宗法師《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雜修,是兼修種種法門】,累得夠嗆,【迴向往生】。凈宗法師《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第二重引導,雖然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再引導【「要門」的行者──也就是雜行的人】引導他們進入專修念佛「正定之業」。凈宗法師:如果以自己定散二善迴向求往,叫做有自力,叫做有【雜行】。凈宗法師《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觀經》裡邊的三福,這到底是雜行還是正行呢?因為三福業也是在《觀經》裡邊所說的。【三福算是雜行】(其它的定散修持迴向往生也算是雜行);「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就屬於「正定之業」。「雜行」聽起來好像覺得不好。雜行其實它是一個比較性,它是個方便引導,在引導聖道法門修行的人歸入凈土來講,它非常的重要,所以稱為「要門」。因為本來都是在修行種種的定善和散善,修行大乘善根、小乘善根、世間善根,然後普勸。如果沒有【【這個要門的話、沒有雜行迴向】】的話,那這些人就入不了凈土門了──他一個台階上不去,還是在執著原來的修持法門。那就可以原地就原來所修行的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是非常善巧方便的。《觀經》上品上生的「讀誦大乘」,自然也被法然、本願法門歪曲為「雜行雜修」。凈宗法師《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那麼,你問:「師父,我還想誦幾遍,能不能誦?」「可以誦!想誦幾遍就誦幾遍。」如果你說:「我心裡有固定的願望,每天誦一遍,以此作為往生正業……」那我就告訴你:【這個不能作為正業,這個是雜行】。(3)本願法門慧凈、凈宗法師竟然反對「諸善(行)迴向」,稱「不迴向就是正行、就是深信本願」!凈宗法師《念佛安心法語》:如果法義不通徹的話,難免產生疑惑:「那是否我在念佛之外,再去修行【余善】來迴向呢?」(如果這樣做,就成了雜行了)慧凈法師:信願行的「信」,應該這樣信--【不應摻迴向】。《慧凈法師講演集》:「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純他力】的法門」。。。能往生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發願迴向給我們,而不是我們發願迴向給阿彌陀佛。。。【如果我們發願迴向給阿彌陀佛,才能往生,那往生便很難有把握】。。。信願行的「信」,【應該這樣信】--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能救度任何時代的任何眾生,而【不應摻雜含有自力的、修功行來迴向的成分】。【完全純粹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純他力」的法門】,如果還摻雜自己意見在裡面,叫「自他二力」的法門》。」《慧凈法師講演集》:至於「諸善萬行」(六度萬行),以勤修此等諸善,以為但有此善必能救度自己,必能往生極樂,仰仗修善之力,這種心態便是自力之心;以這種自力心所作的諸善便是【雜行】。。。各種善行,比如孝順父母──所謂百善孝為先,是理所當然的;奉侍師長、三綱五常、四維八德,這一些人世間的倫理道德,我們理所當然應該去做。那麼做這些善行到底算是自力還是他力?算是正行還是雜行呢?其實本來不算自力他力,也不算正行雜行;【但如果把它們做為迴向往生之行,那麼就是自力,就是雜行了】。。。【如果不用來迴向,那就不是正行雜行,就無所謂自力他力,因為它們跟往生行就沒有關係,只是我們人世間理所當然應該去做到的責任義務】!《慧凈法師講演集》:第二重選擇:欲入凈土門 正雜二行中 且拋諸雜行 選應歸正行聖道門中的修行,如果不迴向往生,就是聖道,【迴向往生的話,就是雜行】。《慧凈法師講演集》:原來是修聖道門的人,想在此土入聖證果,因此以六度萬行為其因行;然而畢竟自覺煩惱強業障重,以自己之力無法圓滿六度萬行諸波羅蜜,無法在此土證果,因而【發願求生極樂凈土,而以其所修功德作為迴向】。【若一改其聖道門行業,舍雜行歸正行,舍雜修入專修,則不用迴向】,因為是純粹極樂之行體故;而雜行非純極樂之行,是廣通於人、天、三乘及十方凈土,隨其業因而感果;因既千差,故果亦萬別,【若不迴向便不能感極樂之果,故謂之雜】。《慧凈法師講演集》:大師說: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亦即【五正行之外的所有修行,都名之為「雜行」】。..「雜行」即是雜多之行,即一般菩薩所修之六度波羅蜜及其餘一切諸善萬行。..此外,舉凡布施、持戒等,並聖道門所重視之【菩提心,皆屬雜行】。..「雜行」就不是這樣了,它不是往生極樂世界的行門,它是在這娑婆世界證悟,在這娑婆世界成佛,也就是聖道門所講的「萬善萬行」,只不過是把這萬善萬行迴向往生極樂世界。【諸善與萬行,因為迴向往生極樂世界,才成為往生凈土的雜行】;如果不迴向往生極樂世界,那就無所謂雜行不雜行,因為他的目標是在娑婆修行,在娑婆成佛的,理所當然六度萬行缺一不可。但是【如果要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就成為雜了】。為什麼呢?因為往生極樂世界有往生極樂世界純粹的行門,只要依純粹的行門,則百分之百不假功用,自自然然就會往生,不必假藉這些萬善諸行來迴向往生,所以【一旦以修萬善諸行來迴向往生凈土,那就不是這個法門的正行,就是雜行了】。所以雜行並不是不好,在聖道門來講,沒有雜行是不能成佛的;可是來到了凈土門,【凈土門往生的正因就是稱名,其它不是】。所以就要舍雜行的觀念而進入正行。《觀經》把凈業三福明明是定義為往生「正因」,慧凈法師卻說「它們跟往生行就沒有關係」!凈宗法師《善導大師要弘二門判略講》:何謂雜行雜善能夠放下自力的我執,完全仰靠佛願救度,一切善法,都無妨害,多多益善!我們建講堂、建念佛堂,我們去扶貧救災等等,都不成雜行雜善。【如果以為念佛不足往生,必須要靠這些善行迴向,才可以往生,這樣的心,才叫雜行雜善,如果沒有這樣的心,不叫雜行雜善】。慧凈法師、凈宗法師《凈土三經一論--念佛問答》:至於布施、忍辱等,甚至孝順、友愛,這些到底是正行還是雜行?這些是我們理所當然要做的,敦倫盡分的善事,本應該做的,並不屬於什麼雜行不雜行。只是說雖然這樣做了,我們【並不以這些善事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曉得:我們即使這樣做,但是心是有漏的心、有執著的心,做這些都不圓滿,也不是百分之百,我們要了解這一點。經論中對於除了念佛以外諸行,處處要求迴向,慧凈、凈宗法師卻說「迴向就是雜行雜善」。凈宗法師《念佛勝易》:要專修念佛,雜行雜修是不能得救的。。。行善本身並不叫做雜行。【如果以為念佛不足往生,把行善、誦經等等功德迴向求往生,這才叫雜行】。觀經九品往生的前六品都沒念佛,豈非更是「雜行」了?......................................................慧凈、凈宗法師上面說「依十八願專修念佛是不迴向的法門、依十九願與二十願作諸功德迴向是「迴向的法門」,在這兒解釋康本《無量壽經》里的「作諸功德,信心迴向」時,卻又說「稱名念佛」是「迴向」?!《無量壽經》在慧凈、凈宗法師手裡,成了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凈宗法師文章--凈土宗義》:「明信佛智,即是明信「稱名必生」;名具萬德故,稱名即是「作諸功德」;稱名必生故,即是「信心迴向」。可知,「專修念佛」即是「明信佛智」,自然化生。」凈宗法師:《大經》「胎化段」言:「明信佛智(信念佛得往生,即是「明信佛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信念佛必生彌陀凈土而念佛之意。念佛能得大利無上功德,即是「作諸功德」之意),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而善導大師《般舟贊》卻說:「欲到彌陀安養國 念佛戒行【必須回】 戒行專精諸佛贊 臨終華座自來迎。」(4)歪曲第十九願、第二十願都是「雜行」慧凈法師《萬行不憑憑念佛》--於凈宗書院以閩南語為蓮友開示:第十九願就不同,【第十九願是修雜修雜行】。。。第十九願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然後「至心發願,欲生我國」,因此是靠雜修雜行迴向往生,並沒有完全靠阿彌陀佛,和阿彌陀佛結為一體,成為生命共同體,所以就不屬於根本願的內涵。凈宗法師【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雜行的人都已經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只不過還沒有完全靠倒這句名號,但是他的信仰、他的目標、他的生死心、他的願生心等等方面都是值得讚歎的。因為他的根機還沒有完全成熟,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善根培養,最後慢慢成熟,徹底歸入凈土念佛法門。他現在不是第十八願的根機,至少也是第十九願的根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不是第十九願的根機,至少也是第二十願的根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即使是二十願的根機,跟阿彌陀佛結一個緣,今生往生不定,阿彌陀佛都對他攝取不舍,都不放棄他,下一生還要緊緊跟隨他,救度他到西方極樂世界。2、以上的所謂「雜行雜修」,往生不定、難得往生《慧凈法師編譯:法然上人文鈔》:【念佛以外之行,雖於往生無障,然所聞乃不定往生】之故,於修一定往生行之時間,加入【不定往生之業】,豈非有損乎?應深思之。《慧凈法師編譯:法然上人文鈔》:若人不念佛,則恆沙聖眾,一個不接;無數化佛,一佛不來。念佛之行是阿彌陀佛本願之行,【持戒、誦經、誦咒、理觀等行,非阿彌陀佛本願行】。【不念佛,唯修別行,不能往生極樂,此理善導和尚所言故】,【但念佛是決定往生之業】也。善導和尚是阿彌陀佛化身,故依其教而念佛之人,往生一定。雖然戒定慧三學全具,【不修本願念佛者,不得往生】。《慧凈法師編譯:法然上人文鈔》:念佛行者,捨命以後,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余行不定】。謂此如阿彌陀經所說釋迦佛,選說念佛往生利益,六方諸佛同贊同勸,各於其國舒廣長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證誠其事,是則為令一切眾生,信【念佛往生,決定無疑】也,【余行則無如是證誠】也。凈宗法師:雜行雜修難以往生問:「專修念佛決定往生,雜行雜修難以往生」有什麼經證,是什麼道理?凈宗法師答:(一)《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文: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此願稱為念佛往生願,所誓往生行法,唯在「乃至十念」之念佛,不在其它。此信願專修念佛,阿彌陀佛保證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諸行迴向,無此保證】。凈宗法師《凈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弘願的行法,就是專修念佛正定之業;【要門的行法,就是積功累德迴向求生,就是所謂雜行雜修】。兩種行法相應地有兩種利益:雜行之人難以往生,百中難得一二,千中難得三五;專修念佛易得往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凈宗法師《觀經教眼》:【要門】「回斯二行求願往生」,【能否往生,言而不盡】,是不了義。凈宗法師《善導大師要弘二門判略講》:【要門】對根機有所選擇:善凡夫,修學的行法比較多,比較難,所謂「定散二善」,往生要「回斯二行」,用自力修行的定散二善迴向求願往生。能否一定往生?不得而知。凈宗法師《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雜修,是兼修種種法門】,累得夠嗆,【迴向往生】。結果呢?一百個裡邊難得一、二個往生,一千個裡邊稀有三、四個往生。3、以上的所謂「雜行雜修」,即便「一百個裡邊難得一、二個往生,一千個裡邊稀有三、四個往生」,也是往生到「邊地疑城」。法然上人與本願法門混淆「胎生--邊地疑城」與「《觀經》九品往生蓮花開合」:給《觀經》九品往生扣上「疑惑佛智」帽子《無量壽經》說的「邊地疑城」明明是「疑惑佛智」者生的地方,是「壽五百歲」。然而法然上人與本願法門為了否定十八願專修念佛以外的其他願(尤指第十九、二十願)、其他行(諸行迴向),說其他願、其他行都是「雜行雜修」,是「疑惑佛智」!按照他們的說法,觀經要門的諸行迴向都是「雜行雜修」,但觀經九品往生者蓮花開合的時間是從(上品上生者的)一日一夜到(下品下生者的)十二大劫。為了給其他願、其他行扣上「疑惑佛智」的帽子,法然上人與本願法門慧凈、凈宗法師竟然完全不顧「邊地疑城」與「九品往生者蓮花開合的時間」的不同!邊地疑城--壽五百歲;九品往生者蓮花開合的時間--從一日一夜到十二大劫。這兩者能混同嗎?邪師們違背經典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一句「有雷同的地方」就打發了!在他們看來,觀經九品往生者蓮花開合就是「胎生--邊地疑城」!凈宗法師《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雜行之人,即使能往生,也在蓮胎之內,又稱為「邊地」。凈宗法師《念佛勝易》:還有兩種名稱,一個叫做「胎宮」,一個叫做「邊地」,《無量壽經》說:「疑惑佛智,生彼邊地,五百歲不見諸佛。」【哪些是疑惑佛智的人?善導大師講:雜行雜修的人】。雜行雜修就疑惑佛智了。佛智是什麼呢?【佛智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懷疑說:「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能讓我往生嗎?不再修行其它的,怎麼可以往生呢?」【有這樣的心,叫疑惑佛智】。凈宗法師:「本願稱名之人,直入報土,不處蓮胎,明信佛智故。【雜行雜修之人,胎生蓮內,隨分九品,疑惑佛智故】。」《凈宗法師念佛問答》:疑惑佛智,身處蓮胞,如處母胎,稱「胎生」。蓮胎廣大,內受諸樂,猶如宮殿,稱「宮胎」,或「胎宮」。外現蓮花,內如宮殿,稱「宮花」。疑心所礙,困限蓮內,如困在城,說「疑城」。蓮胎之內,聞法為難,如「邊地」。蓮胎之內,與佛界隔,稱「邊界」。疑有深淺,罪有輕重,德有多少,花開有遲速,得益有不同,分「九品」。九品、胎生、蓮胎、蓮胞、宮胎、胎宮、宮花、含花、疑城、邊地、邊界,【名雖不同,同一所指】。或有以胎生境界稱為「化土」,雜業感故,暫所止故,漸次成故,非究竟故;但這不過是借用通常「化土」之名詞而已,並非報土之外另有化土,其實皆在報土之中,不過「同處而異見」。《慧凈法師編譯:法然上人文鈔》:問:正雜二行,皆是本願乎?答:【念佛者本願也】。【以雜行為本願之人,疑佛五智故,止於邊地】,漏於見佛聞法之利益。凈宗法師《凈宗問答》: 法然上人這樣講:一向專修念佛之人往生報土;一向雜行之人往生邊地。凈宗法師《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雜行之人,即使能往生,也在蓮胎之內,又稱為「邊地」。凈宗法師:如果以自己定散二善迴向求往,叫做有自力,叫做有【雜行】。。。本願稱名之人,直入報土,不處蓮胎,明信佛智故。【雜行雜修之人,胎生蓮內,隨分九品】,疑惑佛智故。凈宗法師《凈宗問答》:《無量壽經》是這樣說的:疑惑佛智,生彼邊地,五百歲不見諸佛;明信佛智者,則生報土,身相光明具足成就,與諸菩薩平等,無有差別。那麼什麼叫「疑惑佛智」,什麼叫「邊地」呢?如果依善導大師的解釋,【雜行雜修的人就墮在邊地】,雖然能往生,不能到報土,因為【雜行雜修顯然是疑惑佛智】。【佛智是佛的智慧,任何造罪凡夫,專稱彌陀名號,那怕直到臨終一聲十聲,決定往生極樂凈土。這就是佛的不可思議智慧】。很多人對這一點不敢相信,然後【在念佛之外又加種種雜行雜修,以為往生把握更大,這叫疑惑佛智】。此等之人,有疑心故,就生在邊地疑城。
分享
4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六集)
※凈土法門: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232集)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三十三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三七四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0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