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以後,為什麼整個大清朝沒有太監干政的情況?

所謂太監,就是高級宦官了,而宦官是指古代宮廷中負責宮廷雜事的奴僕(閹人),嚴禁參與國家政務,不過因與皇室朝夕相處,遂能博取信賴或有可乘之機。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著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在最為嚴重的東漢和唐朝,甚至可以任意廢立最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唐)。在明朝,王振、劉瑾、汪直、魏忠賢等「著名」太監大大加快了明朝的崩壞,毀滅。反觀由滿族人建立的清朝,雖然也有李蓮英、曹進喜這樣的大太監,但數量極少且對於政局影響較低(相比以往)。這又是何原因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

從宋代之後,由於制度的關係,宦官干政基本是取決於皇帝的寵愛了。就好比正德年間五虎,他們和正德皇帝是一起玩大的,皇帝對他們非常信任。但是要除掉他們的氣候就是皇上的一張條子就解決了。還有明末九千歲魏忠賢,剛剛登基的崇禎皇帝,也是很快就把他殺了,到了清朝,中國封建王朝發展到頂峰,皇帝大權獨攬,宦官想干政都沒機會。

清朝皇帝自始至終也對太監採用高壓態勢。康熙有時說話很絕,他說「太監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雍正皇帝在位期間,不僅對宦官任職的具體許可權做了瑣細的規定,對於太監的家屬也進行了有效管理。乾隆皇帝繼位之初,就立即頒布詔令,嚴禁宦官在宮內傳言政事。太監要是把外界的閑話傳到內廷,就算違法,要被正法。如此一來,極力杜絕太監跟外廷的聯繫,將太監的執事範圍圈禁在宮廷內。晚清有個特例,慈禧太后身邊圍著安德海、李蓮英等太監,他們深受寵愛,但這些宦官也無法干預朝政,觸及不到權力的核心。更為關健的是,慈禧太后自始至終對於這些宦官保持高度警惕,在臨終前,慈禧非常鄭重地說:「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鑒!」連慈禧太后都根深蒂固地認為要嚴防太監,可見清朝在意識形態領域對於太監不得參政這根「弦」綳得有多緊了。

雖然在清朝的後期由於皇帝的素質下降,皇權衰落,宦官的勢力再次抬頭。但和歷朝歷代相比可謂不值一提,終未出現漢、唐、明宦官的專權現象。

推薦閱讀:

乳中華第三帝國
明朝時期的開放風氣
《明朝那些事兒》對於謙冤案的解釋是否正確?
你們有沒有覺得明朝的皇帝被文人和清朝抹黑的很厲害?
闖王悲歌:大順政權興亡錄

TAG:清朝 | 明朝 | 太監 | 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