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勇:「戊戌政變」有三大謊言
戊戌六君子 在我們傳統的教科書上,對1898年「百日維新」的失敗通常是這樣描述的:維新志士譚嗣同夜訪袁世凱,希望得到軍方支持,但袁世凱向保守派告密,隨後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重掌政權,將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殺害於菜市口,並囚禁光緒皇帝於瀛台,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最終被扼殺。 然而,正在湖湘講堂主講《中國大變革1895-1915》的歷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馬勇先生卻認為,這種描述嚴重歪曲了歷史的真相。 帝後兩宮:並非不共戴天光緒 慈禧 很多人都認為慈禧對光緒過於嚴格,以至於光緒對慈禧非常畏懼,馬勇先生不否認這種觀點,但他覺得慈禧之所以這樣做,「是走了兩個極端」。 「慈禧其實是中國歷史上最不幸的女人!」26歲喪夫,一個寡婦,帶著獨子同治帝,活在大清紛亂之局,而且不幸接踵而至,在慈禧40歲的時候,同治帝也死了。青年喪夫,中年喪子,內憂外患,應接不暇。這個不幸的女人飽嘗命運之厄,卻還要昂首面對整個大清。 慈禧在過去對同治是「太溺愛」了,以至於同治帝17歲時拿著大臣們的奏摺都斷不了句。更為嚴重的是,同治帝小時候就跟著一群小太監不學好,出去逛北京南城的「紅燈區」,為了避免在名窯碰到他的「眾愛卿」,小同治只有去逛低等的窯子,十七八歲就染上了性病,以至於在他21歲死時,下身潰爛。 慈禧失去了她唯一的孩子後,將自己妹妹的孩子——4歲的載湉,也就是後來的光緒帝——過繼到自己膝下。「為什麼慈禧會打光緒?」慈禧在同治帝死後,已明白溺愛的下場,於是走了另一個極端,「領養過來的孩子不能再溺愛!」但正由於慈禧的嚴格管教,光緒帝的文化教養相當高,他甚至能用英文閱讀。但光緒對慈禧自然產生的敬畏之情,卻常常被世人曲解,以此來證明慈禧太后的蠻橫與專營,其實並非如此。 隨著光緒帝年齡漸長,慈禧將恭親王奕訢解職,讓光緒帝的親生父親醇親王奕譞上位,有意地將權力向光緒帝轉移。馬勇認為這一舉動表明慈禧並不想控制權力,她所做的決策是有意識地鞏固光緒的統治。慈禧本人也於1888年正式地提出要退位,原因有三:一是自己年事已高要頤養天年;二是光緒帝已長大;三是國家發展的很好,她退位無憂。 但醇親王奕譞認為年輕的光緒還無法把控大局,懇請慈禧再輔佐光緒幾年,「扶上馬再送一程」,慈禧沒能順利交權,這也成為了歷史的重要轉折點。權力的雙軌制在事實上逐漸形成了所謂的「帝黨」和「後黨」之分,但這並非慈禧與光緒的本意。 圍園劫後:康有為的超級想像力 康有為 「從來沒有見過慈禧,只見過光緒帝1個多小時」的康有為,一走上政治舞台就反覆強調「皇上無權」,大權落到了慈禧手中,作為維新派的代表,他們要救皇上於水深火熱中。 有一天,光緒與慈禧就免掉「禮部六堂官」的問題發生了「言語衝突」,光緒請來當時軍機章京上行走的楊銳出主意,希望他能夠幫忙想出一個「可以讓老一輩人」放心的改革之方。楊銳獲得皇帝給的「免死詔書」後,說出了「康不得去,禍不得息」八個字,建議光緒疏遠太過激進的康有為,以緩和內部矛盾。 康有為作為當時維新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激進主張深刻影響了新政以來的一系列決策,他急於介入政治高層的野心幾乎沒有任何掩飾,這在高層已引起相當震動。相信這些議論也會傳到慈禧耳朵里,慈禧當面勸誡皇帝,不要急於提拔那些未經考驗的年輕漢臣,實是專門針對康有為等人的。許多傳聞表明,慈禧確認康有為「毒化了」皇帝的思想,挑撥兩宮,紊亂朝政,非君謗上,建議皇帝對康有為採取決斷措施。這一系列外在影響,已使光緒帝對康有為有所警覺,此次一經楊銳點破,更促使光緒帝猛醒。於是,光緒採納了楊銳的建議,並讓他以「派康前去上海辦報」的理由,將康有為遷出北京。 楊銳事後將皇上的口諭告訴了康有為的「粉絲」林旭,讓他向康轉達聖諭。林旭當晚去找康有為時,康有為卻外出看戲,不在寓所,林旭也就沒有等待,只是留下一個字條,稱「來而不遇」,囑明日勿出,有要事相告。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光緒帝及林旭雖然覺得康有為必須迅速出京,但也沒有到十萬火急的程度(如果真的如康有為所認為的,政變已發生,皇帝讓他火速逃命,林旭無論如何當晚要找到康有為,傳達旨意)。 袁世凱 等到第二天,林旭來傳達皇帝旨意,讓康有為離京,並轉達皇帝關懷——「為國珍重,來日方長」,康有為卻在中間解讀出錯誤信息,他以為是皇上已經被慈禧關起來了,要他趕緊逃命,想法勤王。康有為決定不能這麼走掉,要救皇上出來。隨後,康有為和他的追隨者在北京大肆活動。9月18日夜,譚嗣同受命遊說袁世凱,希望新任兵部侍郎袁世凱出於道義捕殺榮祿,發兵頤和園,劫持皇太后,拯救皇上。 袁世凱身為體制內高官,知道慈禧與光緒兩宮之間並不是像康有為所說的那麼不共戴天,自然沒有答應譚嗣同的要求,由此康有為覺得事情或許已敗露,一股莫名的恐慌,籠罩在康有為心頭。他隨後向正在北京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等人求助未果,20日黎明時分,康有為凄涼出逃。一個驚天大案終於引爆。 康有為倉皇出逃引發重大問題。20日夜,清廷發布了逮捕康有為、康廣仁兄弟的命令,罪名是「結黨營私,誘言亂政」。康廣仁被捕後,交代了謀圍頤和園、捉拿太后的陰謀,一場血雨腥風的肅清運動隨即展開,隨後的故事我們已經知道,戊戌六君子血灑菜市口。 當光緒得知康有為背著他並且以他的名義圖謀政變時,憤怒地連發諭旨斥責康有為,但是一百年來,康有為等人因「六君子」的犧牲而獲得道義同情,清廷特別是慈禧皇太后成為革命黨、維新派的攻擊對象,百口莫辯。人們往往不太相信光緒帝斥責康有為的那些諭旨。 瀛台泣血:徹頭徹尾的假故事 《瀛台泣血記》 慈禧的女侍從,後來定居美國的德齡,後來用英文寫成《瀛台泣血記》,書中披露,「戊戌政變」之後,光緒帝被慈禧太后剝奪了一切權力,囚禁於中南海的瀛台,失去了人身自由。那麼,真相果真如此嗎?光緒帝最後十年到底有沒有被囚禁於瀛台?瀛台又是個怎樣的地方呢? 「瀛台從清朝以來直至今天都是中央領導人療養、工作的地方,是中南海最好的建築」,馬勇先生說,瀛台是一個四面環水的人工島,康熙年間修建,就是為了讓皇帝不出宮、不出北京也能得到休養。康有為假借光緒之名圖謀政變,讓光緒急火攻心、情緒煩悶,再加上長期以來的腎病,需要靜養,因而光緒在政變後不久就搬至瀛台休養。 這件事後來傳出太監的記錄中說,慈禧為了封閉光緒,特命太監們用磚頭把牆壁給砌起來,並用報紙糊窗,以此隔斷光緒與外界的聯繫。然而,馬勇認為糊窗之舉顯然也是惡意解讀,有陰謀論之嫌。戊戌政變發生在9月下旬,正值北京換季時節,風沙大作,家家戶戶都要糊窗,光緒皇帝住進瀛台之後封窗戶,實在是太正常了。 而瀛台泣血的故事最早出自德齡之筆,德齡是慈禧太后身邊的女官,陪伴過慈禧一段時間,但是很多事德齡並非親歷,而且德齡後來定居美國,已經完全西方化,她在國外用外語寫作《瀛台泣血記》時也完全是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喜用傳奇式筆法來迎合讀者的需要。而且史學界已經公認,《瀛台泣血記》中的史料並不可靠。 馬勇認為在瀛台的十年間,光緒帝一直是自由的,從未停止工作,而且關於光緒帝在此期間的活動,當時中國的報紙都有詳盡報道。義和團和八國聯軍戰爭時,光緒帝主持的幾次御前會議,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有明確記載;1908年清廷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前後,光緒皇帝的活動都是明明白白,在此期間慈禧也並未貪權獨政。 |
來源: 湖湘講堂 | 來源日期:2013-06-27 | 責任編輯:邵思思 |
推薦閱讀:
※男人的謊言可以騙女人一夜,女人的謊言可以騙男人一生!
※女人發生頻率最高的十大謊言
※「相敬如賓」,婚姻中最大的謊言
※謊言是否該存在【奇葩說辯題】
※「華人與狗」——一個謊言的自此終結
TAG:謊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