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當我們撕逼時,我們在撕些什麼?

夏天來了,天氣熱了,怒火攻心的人越來越多,你最近也一定和誰撕過點什麼。

所以我試圖寫一個撕逼完全指南給廣大撕逼愛好者以參考,意在讓大家撕得高效,撕得開心。

我們站在同一張紙上嗎?

下面三幅圖是同一幅照片的三種呈現方式。看起來都是事實,但事實並非如此。

於是看到了左圖的人堅信戰俘遭到了非人對待,被槍指頭威脅。

於是看到了右圖的人堅信戰俘收到了人性化照顧,如果配上《士兵給剛到營地的戰俘送上自己僅剩的清水》的配文效果勢必會更好。

中間這張看似是Big Picture的照片的解釋方法也可以多種多樣,《戰俘寧死不屈絕食抗議,士兵強迫其喝水防止斃命》,《士兵給戰俘喝水,但戰俘試圖攻擊喂水者,不得不使用槍支鎮壓以防暴力事件發生》。

可以想像僅看過單一視角新聞,盲人摸象會產生多大的認知差異。

有個例子,《中國遊客巴黎盧浮宮前泡腳引爭議》。

看到下圖,很多人一定會在微博上開始大罵國民素質低下,丟人不要丟到國外去云云。

之後有人放出盧浮宮門口泡腳大軍的圖片。

並稱「據盧浮宮工作人員稱,泡腳的遊客多為西方人」。

然後突然指責國人素質低下的人覺得自己被打臉。接著就會有公知出來說不要對自己人有偏見之類。

如果再有人補第三刀,說雖然西方遊客也泡腳,但盧浮宮官方稱這是一種不文明行為,即將進行罰款舉措。是不是又會有人出來說「國人愛盲目跟風」?

當然,現在網路環境下,這種信息不對稱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彌補,每個人都有可能是完整信息拼圖中的一部分,為信息對稱做出貢獻。

但仍然不能否認的是,信息不會完全對稱,信息也一定會被誤讀和扭曲。所以開撕之前最好先溝通一下互撕雙方是否得到的背景信息以及對信息的解讀是一樣的。

經典問題涉及信息視角與信息解讀含混性問題:如何評價XXX

如何評價貓力 molly 的成名?

如何評價杜海濤下跪權志龍事件?

如何看待「山東招遠麥當勞女子被毆致死」事件?

我們撕的是同一個詞嗎?

戈特洛布·弗雷格(德國哲學家、邏輯學家)提出過一個詞叫「含混性(vagueness)」,這裡特指語言符號表示意思的模糊邊界,可能是一句話可以理解為多種意思,也可能是涵蓋的範圍模糊不清。

在文學創作中,語言的含混性可以增加作品的神秘感和可讀性,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語言涉及到溝通,含混性簡直就是個大bug。

大部分情況下很多人只為一吐而快,默認自己完全說清了,又默認對方完全了解了。

最後開始吵了的時候又用「你完全沒明白我在說什麼!」這種攻擊性話語來惡化溝通。來自《探索需求》這本書的開篇提到的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一個關於《需求調研》的講座上,開場前演講人的大屏幕上放了張背景圖,大家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如下圖:

然後他就開始講需求和設計了,巴拉巴拉巴拉。。。。配了下圖:

最後結束的時候他說要給大家做個注意力測試,然後就問了個問題:How many points were in the star that was used as a focus slide for this representation?在場的人開始回答,答案被收集並統計。結果如下:

看到這張圖你一定要問了,哎怎麼有其它答案呢?好奇怪啊怎麼來的?

這就是所說的「含混性」,一句話可能會有很多個意思,但是每個人看到的可能只有一個意思。比如說剛才的問題,可能會有的理解為: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撕的時候從概念的理解就是不同的。有可能撕到最後才發現原來是雞同鴨講。

所以撕之前請統一好概念和關鍵詞,消除語言含混性。

舉個我印象很深的例子。

我在知乎一問:《智力或智商可以通過後天努力提高嗎?》 中曾經對 Filestorm的答案有所誤解。他就在我答案底下評論里非常認真友善地一一說明了。

最後我們愉快的達成了一致,我也得以將他的觀點和角度更新到答案中,使更多看到答案的人有更全面的了解。

這就是一場愉快的撕逼。

知乎涉及到由於概念含混性產生撕逼的問題有:

中醫是偽科學嗎?應該如何看待中醫? (此處」中醫「具有詞語含混性)

一個人的教養如何體現?女孩的家教好如何表現? (此處」教養「具有詞語含混性)

我們撕的是價值假設嗎?

本科讀經濟學的時候,微觀經濟學的第一堂課,老師出了一個問題。

10個女生,5條裙子,如何分配才能公平?

有人說抽獎,有人說考試,有人說選美。究竟誰的更公平呢?憑什麼聰明的人可以拿裙子而笨的人不可以呢?又憑什麼長得好的人可以拿裙子丑的就不可以拿呢?

於是貌似裙子怎麼分都不行了。突然有個人說:看誰能給別人帶來別的價值,然後用這個價值來換裙子。

大家紛紛同意。但又有異議出現了:一般都是聰明好學或者有一技之長的人可以帶來價值,那麼這種分配方法對於天生愚鈍的人來說是不是也不公平呢?這樣總是有人得到的要比別人少。為什麼不絕對平均呢?

價值假設是特定語境下的一種隱含偏好,表明作者偏好一種價值觀勝過另一種價值觀。

——《走出思維的誤區》

在每個人分配方案的背後都隱藏著價值假設,比如說有人認為長得美比聰明更重要,或者有錢比有學識更重要。

這樣的撕逼事件應該是最多的了,小到知乎,大到立法。比如「如何評價霧霾調查《穹頂之下》?」這裡的拋開數據真實性有效性不談,我們單看價值假設。

價值假設衝突點:

  • 經濟發展重要還是環境保護重要?

  • 這裡需要大量的研究分析提供各方論據來支撐最後的論點,但最後價值觀在決策中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所以,價值觀假設並不是像你喜歡橙色他喜歡藍色這樣隨意,因為普世價值觀會影響到公共政策制定和每個人的生活。

    我們撕的是自尊嗎?

    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有著批判性思維,覺得自己「有主見」和「不受他人觀點影響」。

    Richard Paul將批判性思維分為兩種:弱批判性思維與強批判性思維。

    弱批判性思維就是捍衛你當前想法的批判性思維,表現在當你由於以往經驗形成了自身穩定的價值觀或「成見」後,對於新的與你不同的觀點產生矛盾並為捍衛你當前想法而展開鬥爭的思維活動。

    但是其實大部分覺得自己有」批判性「思維的人都是弱批判性思維。這種弱批判性思維的人有時甚至比無知群眾還可怕,他們會堅信一些不知何時先入為主的觀點,並且維護到底。

    而強批判性思維則是要對一切主張都來提出批判性的問題(包括自己的主張)。強迫自己對自己固有的觀點進行思考。

    保持這樣的強批判思維會讓你的學習速度變得很快,也會讓心態更加平和。

    撕逼可以改變他人觀點嗎?

    我記得有個研究把被試隨機分為兩組,然後隨機給他們一個論點,讓兩邊撕。後來發現撕啊撕啊兩邊的人都會更加從個人角度相信那個本來不屬於他們的論點了。(一下找不到相關的這個研究,如果你看見的話可以後台回復告知我。)

    撕的時候會存在證實偏見(Confirmation bias):人們普遍偏好能夠驗證假設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設的信息。當我們在主觀上支持某種觀點的時候,我們會更傾向於找那些能夠支持我們原來的觀點的信息,而忽略掉對於那些可能推翻我們原來的觀點的信息。證實偏見普遍存在,無法改變別人,可以從自己做起,不要光顧著想」一定是這樣「,還可以想想」否則呢?如果不是呢?「

    撕逼的好處?

    我對於和別人撕逼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自己的想法找到更正確的方向,彌補個人認知不足及更正偏見。

    更上升到宏觀一些的層面,很多在網路上的撕會影響到社會整體價值觀、輿論導向和公共政策制定。

    所以好好撕還是相當重要和嚴肅的一件事。

    如何選擇性撕?

    有一些撕真是沒有必要,撕來撕去撕不出結果,兩邊都搞一肚子火,除了為世界增加點負能量以外一點價值也沒有。

    所以如果你決定不在撕上浪費時間,那麼就有選擇的撕吧。

    以下是我給自己的一些撕的原則,僅供參考:

  • 撕一個有價值撕的問題。(比如說我對關於公共政策類的題目就比較感興趣撕,因為每一個信息交換都會影響到我未來的生活。對於一些平眉是否過時了這種話題就不願意多撕了,沒有太大意義。)

  • 不和弱批判性思維者撕。(每一句話都是以捍衛自己觀點而不是有效溝通而說的。)

  • 不和不懂價值觀假設者撕。(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帶有價值觀假設,喜歡使用「應該」「不應該」。)

  • 不和價值觀一元論者撕。(不接受其它價值觀,喜歡這種句式:「我就不理解為什麼有人會XXX"或「神煩XXX的人」。)

  • 不和情緒化撕逼者撕。(用詞帶有大量感情色彩,判斷力主要來源於情緒,通過撕逼發泄。)

  • 總結
  • 判斷議題是否值得討論,你把時間花在上面的價值有多大。

  • 判斷對方是否有價值撕。

  • 站在雙方信息背景相同。

  • 統一關鍵詞和概念,消除含混性。

  • 溝通雙方價值觀,但要接受他人和你價值觀不同這個事實。

  • 原作者:女神進化論

    「進化論微信號:hibetterme,成為更好的自己"


    推薦閱讀:

    轉投中國?剛剛,這隻多次捅刀我們的「白眼狼」強力炮轟特朗普!
    2012,我們會活得很好
    那些年讓我們熱血沸騰的電影,教會我們一件事
    人生的四大福相,我們修一修
    為什麼我們每個人必須了解「4321法則」?

    TAG:我們 | 撕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