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托利《民主新論》摘錄
06-05
民主新論》(東方出版社,1998)摘錄[美]薩托利 著 馮克利、閻克文 譯P8達爾指出,現實世界中的民主制度是「多頭統治」。民主制度的建立價值壓力的產物。P9民主一詞形成於公元前5世紀,此後大約直到一個世紀以前,它一直是個政治概念。也就是說,民主只意味著政治民主。但是今天我們也從非政治或准政治的意義上談論民主。社會民主的概念——就社會而言的民主,作為一種社會狀態的民主——可以追溯到托克維爾。當托克維爾1831年訪問美國時,美國民主的社會前提,尤其是在身份和風俗習慣上的平等,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托克維爾把民主同貴族統治相對照,直到1848年還把民主理解為一種社會狀態而不是政治形態。社會民主是指其民族要求它的成員認為自己有平等社會地位的社會。P12作為一種方法、一種程序的政治民主,必須先於我們可以要求於民主的其他任何基本成就而存在。P15當民主最初被設計出來時,它被構想為橫向的民主,古希臘的民主沒有提出高度方面的問題、縱向結構的問題。P16不管想要什麼樣的民主,都要以一種民主政體為前提。P23詞源學的民主是從這個詞原初的字面意義上理解的民主。因此民主的詞源學定義很簡單,民主即人民的統治或權力。P24義大利語中的popolo(人民)及其在法語(peuple)和德語(volk)中的同義詞,都含有單一整體的意思,而在英語中,people(人民)是一個複數詞,它雖然是個集合名詞,卻有複數形式。……對民主的整體論解釋是來自用德語、法語或義大利語進行思維的學者,這並不是偶然的。P26直到浪漫主義革命之前,人民並沒有被理解為一個「有機的融合體」。P28整體規模越大,人民這一概念就越是難以用來指一個具體的共同體。P29今天的「人民」代表一個無定形的集合體,一個高度混亂和分化的社會。P33現代民主制度取決於(1)有限的多數原則;(2)選舉程序;和(3)代表權的轉移。(第三項:非直接的民主,不能自己代表自己,只能通過代表人代表自己。)P35當伯納姆寫道「從我們所使用的民主一詞的意義上說,民主的基本特徵就是允許少數派有政治表達權」時,他正確地相信自己說出了一個得到廣泛接受的民主觀。阿克頓勛爵是這樣說的:「我們判斷某個國家是否真是個自由國家,最可靠的辦法就是檢驗一下少數派享有安全的程度。」(因而多數不能是無限的,只能是有限的,無限的民主使民主本身成為多餘。)P37民主就是多數統治這一口號是不正確的,只有尊重和保護少數的權利,才能維護民主的力量和機制。P45純政治同其對立面即完全理想化的政治一樣,都是不切實際的。P46現代的大放血和大屠殺不是以法西斯的民主理想的名義執行,就是在無階級社會的理想這種旗號下出現。事實是,所謂純政治也建立在理想和價值之上。人們甚至可以這樣說,政治越純,它就越是Sache(一項事業),也就是說,它就越是獻身於一項事業。總而言之,權力政治就是Sachepolitik(事業政治)。P48政治現實主義使我們知道政治的事實基礎——時代。P59不管是盧梭的普遍意志,還是浪漫主義者的Volksgeist(人民精神),從未在英美土壤中紮根,這並非出於偶然。這不僅是因為英語中的「people」(人民)是個複數名詞,而它在法語、德語和義大利語中是單數名詞。語法的不同反映著抽象思維水平的不同。英語中的人民是具體的人。法語中的peuple及其同義詞,則是一個抽象的實體,一個從與理性格式塔一致的抽象思辨中產生出來的整體。因此不同之處是,從建立之初,理性主義民主便沉重地依靠人民這一概念,這是經驗主義頭腦無從理解,更不用說贊成了。P59-60英語國家中的人習慣上說「政府」,而歐洲人總是說「國家」。政府和國家,同複數的人民和單數的人民一樣,也是有區別的。這又是抽象程度上的不同。受過理性主義訓練的頭腦關心的是國家而不是政府,更不關心各類各級政府,這也是由於政府是變動不定的現象,國家則是個穩定的結構。P60理性主義者與經驗主義者不同,他在面對混亂、面對變動無形的現象時總感到局促不安。「國家」在英美環境中並沒有它在歐洲環境中的那種含義。P61盧梭、黑格爾和馬克思已游遍全世界,最後這位甚至在中國都有讀者,英美學者卻沒有一人在其文化疆域以外產生過堪與媲美的影響,「盧梭已燃起上千人的熱情,邊沁主義才說服了一個人。」——正是布賴斯意識到了這一點。理性主義周遊四方,經驗主義足不出戶。為什麼?政治學說要想傳播必須具備普遍性、一定的抽象程度和理論基幹,而經驗主義精神對此心不在焉。經驗主義思想……主張沒有觀念也能幹一番事業。P62在馬基雅維利之前,「國家」(state)的含義一直是「狀態」(status).P92莫爾以這樣的話作為《烏托邦》(1518)一書的結語:「我只是想想而已,並無企求。」P170熊彼特提出了現在稱為競爭式民主論的經典定義:「民主方式是為達成政治決定的制度上的安排,在此安排下,個人在爭取人民選票的競爭中獲得決定權。」P171簡言之,競爭的選舉產生民主。P173民主是一種選舉式多頭統治。P175大規模民主是一種程序或機制,它(1)帶來開放的多頭統治,這種統治在選舉市場上的競爭(2)把權力給了人民,並且(3)具體地加強了領導者對被領導者的責任。P183布賴斯(Bryce)用這樣的話來評說他那個時代的情況:「大概沒有什麼統治方式比民主更需要偉大領袖了。」1937年,當民主在義大利、德國和西班牙垮台後,德"馬達里加寫道:「撇開表面現象不談,自由民主制度對領導集團的依賴,大概更甚於其他權威主義的統治方式,……因為這種制度所固有的削弱政治權威的傾向,必須用領袖一方更高水平的權威去遏制。」P187孟德斯鳩……說:「民主必須避免兩個極端:不平等的精神,它導致……一人統治;極端平等的精神,它導致一人暴政。」P189越是只從橫向角度理解民主,我們所得到的就越是(解釋一下馬爾庫塞吧)一種無向度的民主,它同一種高度貧乏的無向度的平等相一致。P192民主應當是(1)有選擇的多頭統治和(2)基於功績的多頭統治。P218以漢娜阿倫特的先驅性著作為開端,以1956年弗里德利克和布熱津斯基的經典著作為代表的論述極權主義的民主派文獻P220納粹主義(更不用說義大利的法西斯主義)並沒有集中管理的經濟。P222除非使極權主義的定義更加明確,我們將會越來越不知道它適用於指什麼樣的制度。首先,極權主義的現代性,在於支持並助長了極權主義權力擴張和滲透的技術的現代性。極權主義政體的大部分特徵都是「以技術為條件」。極權主義的現代性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政治的意識形態化。P223清教徒是武裝的聖徒,雅各賓黨人及其後裔使這種武裝神聖化了。從語義學上說,極權主義是指把整個社團囚禁在國家機器之中,是指對人的非政治生活的無孔不入的政治統治。我們會發現自己……面臨著一個國家把群眾社會吞噬掉的龐大的政治兵營。P224托洛茨基明白他所談論的是什麼,他生動地說:「極權國家已遠遠超過了凱撒-教皇制度……斯大林完全有理由說……La societe c』est moi(朕即社會)。」P225柯拉科夫斯基指出總體性謊言作為極權主義的特徵。P227「極權主義」在語義上並沒有強制的意思,它只有控制面較大的意思。P228從長遠的觀點看,宗教只需要很少真正的信徒,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狂熱的信徒。極權主義政體主要的專有特徵就是總體的滲透和擴散。P233民主是這樣一種制度,其中誰也不能選擇自己進行統治,誰也不能授權自己進行統治,因此,誰也不能自我僭取無條件的和不受限制的權力。P255激烈的少數派是真正的團體,而激烈的多數派只是暫時的聯合。莫斯卡提出的定律,即真正永遠存在的是少數統治。我也承認,總是存在著「控制的少數」,它們總是左右著歷史的進程。P276達倫道夫同樣有力地指出:「我同意,所有的人對所有的事務的持久參與,事實上就是徹底癱瘓的定義……它意味著持久的爭吵和持久的無所舉措兼而有之的局面。」P325現代民主政體和一下發現有關並受制於這一發現:不同政見、多樣化和「部分人」(它已經變成了政黨)的存在,與社會秩序和國家安寧並非互不相容。民主政體的理想之源正在於這一原則:培育國家的酵母和營養品,是差異而不是劃一。這個觀點隨著17世紀後的宗教改革才立住了腳跟。P326直到17世紀,多樣化還被視為不和與騷亂之源,它導致國家的沒落;而全體一致則被認為是任何國家都不可缺少的基礎。古代的帝國、獨裁政體、專制政體、舊的和新的僭主政體,統統都是清一色的世界。P336大多數哲學家關心的是真正的自由或自由的本質——是意志自由問題,或是自由的最高形式問題(諸如自我表現、自由決定和自我完善)。P338克蘭斯頓指出:「自由一詞,在集權壓迫的時代具有最不含糊的政治含義。」P340我認為我們沒有必要求助於人的單元說和原子論哲學,以解釋人們為什麼總是——特別是在受到日益深重的壓迫時——認為政治自由是擺脫外物的自由,即防衛性自由。真正重要的是,除非我們從公民的立場去探討公民與國家的關係,那麼政治自由根本就不成其為問題的問題。如果從國家的立場來考慮這種關係,我們就和政治自由的問題無緣了。國家有「……的自由」的這種說法,無非是涉及到一種可以任意行使的權力。專制國家有隨心所欲進行統治的自由,而這就意味著它的臣民喪失自由。因此說得更明白些,就是(1)談論政治自由就應當關注控制權力的權力,關注權力承受者的權力;(2)政治自由問題的真正焦點是,怎麼才能保護少數的以及有可能喪失權力者的權力?我們享有政治自由,這就是說,我們是自由公民,僅僅是因為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公民有可能運用較小的權力去抵禦較大的權力,否則就會——或者無論如何都能——被它輕易吞沒。這就是政治自由概念本來就帶有對抗性含義的原因。它是擺脫外物的自由,因為它是提供給弱者的自由。P341完整的自由可以說包含有一下五個特徵:(1)獨立;(2)隱私權;(3)能力;(4)機會;(5)權力。P344隻要把自由的形而上學的哲學觀念同經驗概念混為一談,那就不可能發掘出它的核心意義。P345洛克……「沒有法律的地方便沒有自由。」P348無論過去和現在,憲政制度事實上就是自由主義制度。P357「自主」是由康德首創的,把這個概念提到顯著地位的也是康德。除了《實踐理性批判》的作者以外,幾乎沒有人認為自主的概念也涉及到民主主義的自由,或者任何其他類型的政治上或法律上的自由。P359波比奧指出,「哲學上的自主概念令人無所適從……」。政治領域涉及的是作為行為的意志,而不是單純的意志。內在的意志自由問題並非政治上的自由問題,因為政治問題是個外在的行為自由問題。因此,只要我們還把自由理解為自主,我們就還沒有跨入政治的門檻。在政治上,並且按照程序來說,自由問題首先是與強制有關的問題,即免遭強制的問題。因此可以斷定,自由越多,強制就越弱,反之亦然。P361擺脫外物的自由和作為自主的自由不能相互替代;自主也不是「積極的」自由,因為它根本就不是政治自由。P366立法者統治是一種真正的立法狂的結果,是一種可怕的法律膨脹。P370我們所知道的構築非壓制性政治制度的唯一途徑,就是使法律超越於人之上,從而使權力非人格化。但是,自由與法律之間的聯繫從未像今天這樣不確定。當法治轉變為立法者統治時,總的來說也就打開了通向最巧妙的壓制形式的方便之門:「以法律的名義」進行的壓制。P425把作為經濟制度的放任主義和作為政治制度的自由主義區別開來是必要的。P429克羅齊把抽象的「自由」(Liberty)理解為「純粹的精神範疇」,由此推出了一種自由主義哲學,其中毫不涉及馴化絕對權力的技巧這一自由主義出精髓。P420可以簡潔地宣布:自由主義就是通過憲政國家而對個人政治自由和個人自由予以法律保護的理論和實踐。P436自由主義首先要設法限制國家權力,民主則要在國家權力中嵌入人民的權力。前者主要關心的政治問題,後者更關心福利問題。P444重新發現自由主義的政治品行,按照我的解釋,那正是自由主義的本質:不受限制的權力令人難以忍受並將導致災難;司法與審判必須真正獨立;憲法不僅意味著一個國家偶然具有的什麼結構,而且還意味著一種明確的保障,即對權力行使者真正加以約束和限制的結構。P454-455事實上,馬克思從未設想過建立在國家所有制基礎上的指令性經濟制度,更不用說具體實施的設想了。馬克思常常鼓吹把一切生產資料集中在國家手中,但他也倡導(特別是在——雖然不僅是——在1871年關於巴黎公社的論述中)生產者的分散自治。歸根結底,他的後一種觀點是和他所設想的最高境界相吻合的,這種境界是一種無國家的、合作式的「透明」社會,全體人民都對自身的生活不間斷地實行集體管理。事實上,蘇聯的計劃是斯大林的創舉,馬克思並未提供指導。P501坦率地拒絕米塞斯-哈耶克批判的唯一傑出經濟學家是多布(Maurice Dobb),見他的Political Economy and Capitalism(《政治經濟學與資本主義》)(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37)。另一部權威性著作是Paul Sweezy,The Theory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斯威齊:《資本主義發展論》)(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2)。P504一部專題論文集指出了作為一種理想的社會主義的現實複雜性,見L.Kolakowski and Stuart Hampshire, eds., The Socialist Idea: A Reappraisal(柯拉科夫斯基與漢普希爾編:《社會主義思想再評價》)(New York: Basic Books, 1974)。P510塔爾蒙把極權主義之父的帽子扣在盧梭的頭上P511直到他在1845年皈依共產主義之前,馬克思一直是在恰當地使用民主一詞(按其標準含義)。但在1845年之後,馬克思的用法變得模糊不清了。在他的理論著作中,這個詞很少出現,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在馬克思看來,「民主」不如「共產主義」。P512共產主義遠遠不是要僅僅消滅私有財產,而且要消滅勞動分工。P513作為政治思想家的馬克思,他的主要工作範圍是預測政治的自然消亡。P516像柯拉科夫斯基準確總結的那樣,「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把每一個人的潛在能力解放出來,使他的個人能力在社會背景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P517馬克思的這個美好社會,是一個解放過程的產物,而不是平等化的產物。在馬克思那裡,平等從來不是這一進程的動力;它只是一種必要、一種隱含的意義。他的救世觀透露的信息是無限自由,若不是絕對平等。P521說列寧對馬克思的解釋是以《法蘭西內戰》和恩格斯關於巴黎公社就是無產階級專政的證詞為基礎,無論如何也不會搞錯。馬克思總是用消滅政治、即通過消滅國家來解決政治問題。馬克思並不認為無產階級專政仍然是一個國家。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不是要建立國家的專政,而是以作為專政者的無產階級去毀滅國家。P522如果說,為了管理公共經濟仍需要國家,這個負責管理國家財產的國家,在馬克思看來肯定不是無產階級專政。P560技術進步本身是隨著理想的衰竭而崛起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一路走來----文抄摘錄(3)
※《阿彌陀經要解研習報告》修學摘錄
※好句摘錄
※古今名篇名人名言摘錄(2017.7)
※《養心札記》摘錄
TAG: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