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何愛嗑瓜子:西瓜子南瓜子葵花子三分天下 - 和訊資訊 - 手機和訊網
嗑瓜子的習俗在明代已經流行,清代民國愈演愈烈,晚清之前,「瓜子」主要是西瓜子,晚清以來南瓜子開始流行,民國時期葵花子又異軍突起,最終確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從革命領袖到市井小民:嗑瓜子如何流行?
中國人精於飲食,喜食瓜子,可能源於節儉的理念,而後逐漸深入到飲食文化層面,成了一種習俗。嗑瓜子的習俗大概最早興於北方,這不單是因為嗑瓜子的記載主要發現於北方的歷史文獻中,更為客觀的原因是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長,農閑時大家整天呆在家中避寒——形象地說法叫「貓冬」,消磨時間的主要方式就是嗑瓜子聊天。嗑瓜子的習俗就這樣蔓延開來。
就筆者所見,北宋初年成書的《太平寰宇記》在歷史上第一次記載了「瓜子」(卷六十九《河北道十八·幽州》)。之後,吳越廣為流傳的《歲時歌》則記載了「嗑瓜子」的習俗:「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鷂子,三月種地下秧子,四月上墳燒錠子……」「嗑瓜子」何以位列諸事之首,中國人喜食瓜子的傳統始於何時?此事尚不可知,但確定的是,明清時已經非常流行了。
康熙年間文昭的《紫幢軒詩集》中有詩《年夜》:「側側春寒輕似水,紅燈滿院揺階所,漏深車馬各還家,通夜沿街賣瓜子。」乾隆年間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也記載了北京的元旦:「賣瓜子解悶聲,賣江米白酒擊冰盞聲……與爆竹之聲,相為上下,良可聽也」,「乾隆帝在新年之際,在園(圓明園)內設有買賣街,依照市井商肆形式,設有古玩店、估衣店、酒肆、茶肆等,甚至連攜小籃賣瓜子的都有」。
文學作品根植於現實。《金瓶梅》《紅樓夢》《孽海花》等明清小說中都有賣瓜子、嗑瓜子的情節。電視劇《紅樓夢》中黛玉嗑瓜子的場景
萬曆年間興起於民間的時調小曲《掛枝兒》有《贈瓜子》一曲:「瓜仁兒本不是個希奇貨,汗巾兒包裹了送與我親哥。一個個都在我舌尖上過。禮輕人意重,好物不須多。多拜上我親哥也,休要忘了我。」馮夢龍點評:「首句舊雲『瓜仁兒本是個清奇貨』,甚無謂,且與禮輕意重不合。今雲『本不是個希奇貨』,妙甚。」清中前期「錦州海口稅務情形每年全以瓜子為要,系海船載往江浙、福建各省發賣,其稅銀每年約有一萬兩或一萬數千兩,或竟至二萬兩不等」,到了清末,「瓜子,歲獲約一萬五千餘斤,除土人用營銷潦河口漢口無大宗」,可見瓜子消費量不可小覷。
民國時期豐子愷先生花大篇幅敘述了中國人嗑瓜子的習俗,他認為國人吃瓜子的技術最進步、最發達,「在酒席上,茶樓上,我看見了無數咬瓜子的聖手。近來瓜子大王暢銷,我國的小孩子也都學會了咬瓜子的絕技」。豐子愷先生最痛恨用嗑瓜子來「消磨歲月」,把嗑瓜子當成國民劣根性的一種進行批判,他說,「除了抽鴉片之外,沒有比吃瓜子更好的方法了,其所以最有效者,為了它具備三個條件:一、吃不厭,二、吃不飽,三、要剝殼」。
當代作家權延赤的紀實文學《餐桌旁的領袖們》還提到「毛澤東喜歡吃黑瓜子(西瓜子),劉少奇喜歡吃葵花子,高崗是不管黑的白的,能吃的就往嘴裡放……天天夜裡開會,毛澤東(瓜子皮)建一座『寶塔山』,劉少奇堆成『蒙古包』,高崗有時一簸箕都裝不下,要分兩次裝」。
總之,無論是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還是平民百姓,無論男女老少,都喜食瓜子。明代以降嗑瓜子已經成了中國人的生活習俗。
都是「闖入者」:西瓜子南瓜子葵花子如何三足鼎立?
瓜子,無外乎葵花子、南瓜子和西瓜子,其它瓜的籽,要麼無法批量生產,要麼無法當零食食用。向日葵和南瓜都是美洲作物,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輾轉傳入中國,這大概是在16世紀上半葉——也就是晚明的嘉靖年間。一個新作物從傳入到推廣,從觀賞到食用,往往會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一種作物的引種成功也有可能是多次引種之後的結果,那麼,作物的價值被文人注意並記載下來,則應該是在社會上傳播一段時間之後的事。所以,南瓜子和葵花子成為主流零食之一,必然是入清以來很久之後的事。
文獻記載也證明了這一點。筆者所見,最早記載葵花子可食的是康熙(浙江)《桃源鄉志》:「葵花,又名向日葵,色有紫黃白,其子老可食」;最早記載葵瓜子售賣的是《植物名實圖考》:「(向日葵)其子可炒食,微香,多食頭暈,滇、黔與南瓜子、西瓜子同售於市」。不過,晚清滇、黔一帶開始售賣葵花籽並不代表其已成為流行零食。
在清代,向日葵主要作為觀賞性植物,食用及售賣也只是偶有記載。民國(黑龍江)《呼蘭縣誌》較早記載向日葵大規模栽培的,「葵花,子可食,有論畝種之者」,這說明了葵花子已經開始流行。
再看南瓜,南瓜子要比葵花子流行得早些,最早南瓜售賣的記載同樣是《植物名實圖考》。但是晚清以來,南瓜子可食的記載非常多,遠超葵花子,較早的記載如咸豐(貴州)《興義府志》:「郡產南瓜最多,尤多絕大者,郡人以瓜充蔬,收其子炒食,以代西瓜子」,此外,還有「(南瓜)子白色佐茗酒,產金川者貴」, 「南瓜……子炒食尤香美,款賓上品也,茶房酒舍食者甚多,而賓筵則必以陝西之瓜子為貴,忽近圖遠良可慨矣」,「(南瓜)子,市人腹買炒干作食物,終年市於茶坊酒肆,人競買食之」。南瓜子流行程度可見一斑。不過到了民國時期,南瓜子雖然已經有廣泛的食用人群,但是與西瓜子相比,還是略遜一籌。
葵花子和南瓜子雖然也是瓜子中的一員,但是在社會上流行卻是近代以來的事——南瓜子大概從晚清開始流行,葵花子大概從民國時期開始流行。民國時期,葵花子常被稱為「香瓜子」,這一稱謂在晚清還不常見,或可說明葵花子的流行也是在民國時期。那麼明代以來就已經流行的嗑瓜子習俗,嗑的是什麼瓜子?不難推測,必是西瓜子。
中國最流行的是西瓜子
西瓜品種眾多,再加上引入後數百年的自然選擇導致的品種分化。從元代開始,各地方志所記載的西瓜品種達50餘種,不單有今天我們以食用瓜瓤為主的西瓜,還有專門以食用瓜子為主的西瓜。後者又稱瓜子西瓜,栽培都很多,在不同地區稱呼也不同,有打瓜、籽瓜、子瓜、瓜子瓜等。籽瓜,西瓜的一個品種,主要用於獲取瓜籽。
筆者所目及,最早記載西瓜子可食的是元代的《王禎農書》:「(西瓜)其子爆干取仁,用薦茶易得」,元末明初《飲食須知》又載:「食瓜(西瓜)後,食其子,不噫瓜氣」。但是,這是否就是《太平寰宇記》幽州土產中的「瓜子」呢?
農史學者葉靜淵先生認為「《太平寰宇記》記有瓜子而不記西瓜,可見西瓜引種至中國後,早期栽培的是種子比較發達的類型」,彭世獎先生也認為「《太平寰宇記》中便記載燕州的土產中有(西瓜)瓜子」。西瓜子至遲在元代就已經開始作零食食用了,甚至有可能追溯到北宋初年。
宮廷中食用西瓜子的情況可以參見晚明宦官劉若愚的《酌中志》,書中記載了先帝(明神宗朱翊鈞)「好用鮮西瓜種微加鹽焙用之」。宮廷御膳的製作方法影響了上層社會對瓜子的喜好,同時又進一步影響民間。清初孔尚任的《節序同風錄》中即有,「炒西瓜子裝衣袖隨路取嚼曰嗑牙兒」。晚清黃鈞宰在《金壺七墨》有統計,「計滬城內外茶樓酒市妓館煙燈,日消西瓜子約在三十石內,外豈復意料可及耶」,可見西瓜子消耗量之巨。
法國傳教士古伯察曾在19世紀中葉前後旅居中國大部分地區,閱歷異常豐富,對中國社會各方面都有直接而細緻的考察,他對西瓜子的描繪很多:古伯察(1813-1860),法國傳教士,1839年來華,1844年開始了橫穿中華帝國的旅行。上圖為其著作《中華帝國紀行》。
「中國人對西瓜子有著特殊偏愛,因而西瓜在中國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地方,豐收時節西瓜就不值錢了,之所以保留它們,只是為了裡面的瓜子。有的時候,大量的西瓜被運到繁忙的馬路邊免費送給過往的行人,條件是吃完了把瓜子給主人留下……西瓜子對於中華帝國3億人口來說,真可謂一種廉價的寶貝。嗑瓜子在18省中屬於一種日常消費,看著這些人在用餐之前把嗑瓜子當成開胃之需,確實是一道耐人尋味的景緻……假如有一群朋友聚在一起飲茶喝酒,桌上肯定會有西瓜子作伴。人們出差途中要嗑瓜子,兒童或是手藝人只要口袋裡有幾個銅板,就會拿出來買這種美味食品。無論是在大街旁,還是在小道邊,到處都可以買到。你就是到了最荒涼的地區也不用擔心找不到西瓜子。在大清帝國各個地方,這種消費形式確是一種不可思議、超乎想像之事。有的時候,你會看見河山行駛著滿載這種心愛貨品的平底木船,說句實話,這時你可能以為自己來到了一個嚙齒動物王國。」
推薦閱讀:
※三星哪款手機最好?為什麼?
※htc10的性價比如何?
※一起在年會上愉快地玩手機吧!
※小米6手機值得購買嗎?
※諾基亞手機創始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