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歷史作用

文明標誌著社會的進步程度和開化狀態。《易經》云:「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孔穎達解釋道:「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早期人類對社會的認識總是以自然界為參照系,而且原本就視自然與社會為一體。古人所謂「天下文明」,首先指的是一種美好的自然狀態:春光明媚,萬物競生,賞心悅目;進一步則指人世間即社會的和諧、有序與清明,指社會的進步狀態和積極成果。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文明」概念,已不再指涉自然,而專指社會擺脫「野蠻」的發展狀態。藉助於傳統的物質與精神二分法,人們習慣於把文明分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種分類概括了人類文明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內容,能夠抓住文明的這兩大方面,無疑也就把握了社會文明的整體。但人類文明不僅僅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它同時還包括制度文明。制度文明是人類社會的組織方式和規範體系。在物質與精神二分法的理解中,文明的制度方面往往被歸入精神文明方面。然而我們知道,制度不僅具有精神性,而且具有物質性;不僅是觀念性的,而且是實踐性的。制度是社會存在的歷史形式,制度的發展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內容。有的學者將社會文明的這一方面稱為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即政治制度文明,無疑是社會制度文明的核心部分,但不是其全部;因為除了政治制度,還有經濟制度、文化制度等等。社會的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如三足之鼎立,使社會架構保持穩定。其中任何一足的偏廢,都會導致社會的傾頹。物質文明是人類改造自然界的物質技術能力及其創造的物質成果的總和。物質文明的創造以人類的物質生產勞動為前提,物質生產勞動又以勞動者所擁有的物質技術能力為手段,而這種物質技術能力則是以一定的勞動資料為標誌的。馬克思說:「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9頁)物質文明的基礎在於社會的物質生產力,而物質生產力的核心在於物質技術能力。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社會物質文明的核心在於其技術文明,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水平取決於物質技術的發展程度。從社會由農業技術、工業技術向信息技術的歷史演變,可以看到人類物質文明進步的巨大步伐。精神文明是人類改造主觀世界的精神活動及其成果的總和,大體分為兩方面:其一是科學文化方面。這是人們在客觀知識和生存智慧上的進步狀態,表現為社會的教育、科學、哲學、文學、藝術、衛生、體育等的發展程度,以及與此相應的物質設施、機構的發展規模和水平。其二是思想道德方面。這是人們在觀念意識和人際協調上的進步狀態,包括社會的政治觀念、道德規範、風俗時尚,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表現為人們的理想、情操、覺悟、信念,以及社會組織的有序和協調。社會精神文明這兩個方面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科學文化方面是精神文明中基本的、主要的方面,是精神文明的具體內容所在。思想道德方面則規定著科學文化乃至整個人的活動的方向,因而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反映了不同社會歷史條件下精神文明的不同性質。物質文明無疑是精神文明的前提,沒有一定的物質文明為基礎,精神文明的建設根本就無從談起。反過來說,精神文明又是鞏固和發展物質文明的必要條件,並且通過思想觀念的導引影響物質文明建設的方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類創造的社會文明。人類作為創造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主體,需要以特定的方式組成某種社會共同體。一定的社會共同體的形成和維繫以一定的社會制度為其條件,而一定的制度文明又是由一定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決定的。制度是文明創造者的社會結合、組織和協調方式,是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得以在其中進行的社會關係。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在總體上是在互動中發展的,既有相互促進,也有相互制約。三種文明發展的曲線,總是在協調與不協調、平衡與不平衡之間搖擺。這三匹馬拉動的社會文明之車,可以由於其中一兩匹駿馬的帶動而疾馳,也可能因為其中一兩匹弱馬的拖累而緩行。整個社會文明的發展狀態,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各自作為子系統在系統中綜合的結果。系統整合的結果,可能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也可能整體小於部分之和。社會文明的發展要求系統整體內部各部分間結構和功能關係的優化。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由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這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這一轉變使我國國民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隨之也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和問題。由於市場經濟自身的弱點和消極作用而滋生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意識,嚴重干擾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新秩序的建立和運行。某些腐朽、愚昧、落後的思想觀念借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之機沉渣泛起,嚴重地破壞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道德條件和社會文化環境。歷史再一次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協調發展的問題提到我們面前。針對物質文明迅速發展,精神文明相對滯後甚至出現「滑坡」的現象,中國共產黨明確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強調,在把物質文明建設搞得更好的同時,必須切實把精神文明建設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認真解決當前一系列緊迫問題,進一步開創新形勢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局面。實踐證明,在大力推進物質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設的同時,大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是實現我國新世紀社會發展宏偉目標的重要保障。將精神文明建設納入社會發展目標體系,是現代發展理論與實踐的一個總趨勢和總特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曾經出現過一種「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的模式,這種發展模式的特點在於單純追求國民生產總值和經濟高速增長。20世紀 60年代以來,這種發展理論及其實踐模式逐漸受到來自經濟發展本身的嚴峻挑戰。能源和資源危機,環境污染、生態系統破壞等全球性問題,都是這種傳統發展模式帶來的惡果,如今已成為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提高的最大障礙。不僅如此,在思想道德文化領域還蔓延種種「社會病」,造成經濟增長與社會文明某種程度衰退的共生現象。在對傳統的發展模式進行反思之後,人們的發展價值觀開始轉變,「綜合發展觀」應運而生。這種新的發展觀在注重經濟發展和增長的同時,強調建設現代社會文明以及市場經濟與社會文明協調發展。此後,「綜合發展觀」又進一步將人類自我發展擺到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位置上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社會的經濟發展不是一種單一的經濟現象,必然涉及政治、文化、思想、道德等領域,要求社會機體各個方面與之相適應,要求社會主體以高於現實經濟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為之提供積極的文化氛圍和思想動力,從而使經濟增長保持健康的走勢和內在的活力,並給社會帶來公正、安全、平等和文明。精神文明如果長期落後於物質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設,就可能積澱為嚴重的社會意識或精神方面的問題,造成社會發展的巨大人文障礙。而來自政治、文化、思想、道德方面的消極因素,往往要比來自市場本身的消極因素頑固得多。多年來的經驗和教訓,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精神文明建設在我國當代社會發展中的戰略意義。 0

sky3339

2009-6-8 19:35:52 219.236.96.* 舉報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者是相互促進的,同等重要相互促進發展,但是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物質文明的建設主要是推動精神文明的建設,社會是以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相互促進的方式推動精神文明向前發展物質文明就是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現為物質生產方式和物質生活的進步。政治文明就是人們在政治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現為社會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進步。精神文明就是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現為社會精神產品和精神生活的進步。物質文明體現的是人類在改造自然過程中處理的人與自然的關係。政治文明體現的是人類在改造社會過程中處理的人與人的關係。精神文明體現的是人類在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中處理的主觀與客觀、人與自我的關係。這就是「三個文明」之間的基本區別,它們分別標誌一定社會在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政治活動和政治生活、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這三個方面的進步程度。但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作為人類社會文明結構的基本構成,三者之間又存在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物質文明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起點,它對政治、思想等其他活動具有決定作用,其他活動都為之服務;政治文明在社會中處於主導地位,它與國家政權直接相連,決定著物質文明的發展方向和精神文明的性質;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 政治進步是歷史進步的一個方面,政治文明是整個社會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密切聯繫,互為作用,相輔相成。因此,要把握政治文明的涵義,有必要對它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關係作一番考察。就它們在整個人類社會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可以說物質文明是基礎,精神文明是主導,政治文明是保障。對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關係,我們可以得出如下認識:一方面,政治文明建立在一定程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水平之上;另一方面,政治文明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製度和法制保障,使之更加健康、穩定、協調地向前發展。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每個人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
真正的幸福婚姻:精神上不依附,物質上不攀附
餓了不吃飯會吸收糞便,大腸不洗澡22種有害物質被吸收
在質疑聲中,81歲的丁肇中或將發現或證實「反物質世界」的存在
談戀愛的條件,就是讓自己從精神到物質,從靈魂到肉體,因為有了對方都比從前的狀態更好

TAG:歷史 | 精神 | 文明 | 作用 | 物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