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裁縫鋪(專輯)

目錄(1)老北京的裁縫鋪--魏雪晶(2)老北京的西裝店--魏雪晶(3)老北京故人舊事:離不開人們生活的中西裁縫--孟繁強(4)我和裁縫鋪有個約會--王邵輝(5)京城舊時裁縫鋪--魏雪晶(1)老北京的裁縫鋪

要說北京的裁縫鋪,得從清道光五年(1825年)說起。當時有一位名叫錢詠的學者,在他的《履園叢話·成衣》篇中有如下一段文章:「成衣匠各省具有,而寧波尤多,今京城內外成衣者皆寧波人也。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遂詢問主人之性情、年紀、狀貌並何年得科舉,而獨不言尺寸,其人怪之。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長而後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傴,需前短而後長,肥者其腰寬、瘦者其腰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緩者宜衣長,至於尺寸、成法也何必問耶。」從這裡,可以看出北京裁縫鋪寧波人居多,技藝精湛。他們的技藝代代相傳,到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期,北京的大街小巷,東到朝陽門南、北小街,西到阜成門、廣安門,南到南橫街、蒜市口,北到鼓樓、德勝門一帶都開設有裁縫鋪。在一些大的綢布店內也設有裁縫專櫃和作坊。除此之外,還有一大批沒有門面的作坊和夾包裁縫,他們專到大戶人家的家中縫製服裝。當時寧波裁縫中分本邦裁縫和紅邦裁縫:紅邦裁縫是縫西裝的,北京人稱他們為洋裁縫;本邦裁縫縫製中式服裝,習慣上冠之以姓,稱之為張裁縫或李裁縫。裁縫鋪只縫製中式服裝,不做西式服裝,只做來料加工,不銷售材料。裁縫鋪一般在街道上有一兩間門面房,有比單人床大一些的案板兩到三張,案子上墊著氈子,上面鋪著墊布,以便於縫製絲綢服裝。有的裁縫也使用縫紉機。熨斗是火燒的長把熨斗。到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時有一些年老的師傅還堅持整件衣服都用手針縫製,他們說只有這樣才能做出好活計來。當年眾多的裁縫鋪當中有幾家佼佼者。一是南小街竹桿巷雙順的老韓師傅,一是和平門外徐慶記的徐師傅,還有北池子南口路東的葉師傅。他們都是寧波人,縫工精細,憑著一根手針,單、夾、皮、棉、紗都能縫製,滾邊、鑲嵌、對花、裘皮拼花、盤花扣襻更是家常便飯。其中盤花扣襻可以說是中裝工藝中的一絕。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徐慶記傳人徐明德師傅曾盤制了幾十種花扣襻,作為檔案保存。裁縫鋪各有各的主顧。如地處和平門外的徐慶記,客戶以戲劇界和青樓女子居多,北池子葉師傅的客戶以工商界居多,雙順韓師傅的客戶以政界人士居多。除去寧波人以外,北方人開的裁縫鋪也不少,裁縫大多為京郊順義、昌平等地的農村人。當時裁縫的收入微薄,僅僅能維持自己的生活,養家糊口都是很困難的。1949年北平解放後,一部分裁縫鋪停了業,一部分改做制服。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的公私合營和合作化中,這些裁縫都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或公私合營企業,後來各條街道上加工服裝的門市部,基本都是原來裁縫鋪的舊址。據說,雙順的老韓師傅先合併到百貨大樓服裝部,以後又轉到華表時裝公司為出國人員製作中式服裝去了。近年來,旗袍日漸走紅,但老裁縫鋪已是徹底絕跡了。(2)老北京的西裝店--魏雪晶

北京的西裝縫製技藝是清朝末期王府井附近一家裁縫鋪請來的三位寧波師傅傳入的。他們來時帶著縫紉機,還梳著辮子,晚上做活時點的是煤油燈。到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王府井已經是一條西裝大街了,有二十多家西裝店。從南口路東說起有鑫昌祥、大東、協昌、東光、惠康、東方、福豐、李銘新、隆懋,路西有陳振昌、陳森泰、印度洋行、新記等字型大小,東安市場內的有大陸、青年、華寶、文信成等,大街上的王府百貨店、麗豐綢緞店以及日商開設的松板屋和鍾紡百貨店也設有製作西裝的專櫃。此外米市大街、東單、八面糟大街、南北池子也有不少鋪戶,蘇州衚衕、裱褙衚衕、觀音寺以及金魚衚衕內還有一大批只做加工,不經營原料的西裝作坊。再有就是西單商場和前門外的門框衚衕附近還有一些店鋪。當時的西裝店大都為兩層小樓,樓下為門店、樓上為工場,為前店後場,門店內擺放著各種毛料,供顧客挑選。大多門店只賣原料、量體定衣,不做來料加工,不賣成衣,所以有些店鋪稱自己為西服庄,以表示資金雄厚並區別於成衣鋪。設在衚衕內的西裝作坊一般只做加工,不經營材料。他們各有自己的主顧,到戶量衣、試樣,有時帶去一些原料也大都是從呢絨庄借用的,所以有人稱之為「夾包裁縫」。還有專做東交民巷外國使館和兵營生意的,有的業主還能講上幾句外語。那時的西裝都是量體定衣,沒有成衣。定製衣服之後都要試穿樣子,一般的就試一次毛樣,所謂毛樣是將裁剪好的衣片用針穿白棉線約3厘米一針地縫合好,試穿修改之後再縫製成衣。講究一點的還要試一次襯樣,襯樣是縫好襯布、縫好翻領之後再試穿一次。有的還要試第三次光樣,光樣是縫好肩之後再試穿一次的樣子———試光樣的顧客較少。當時西裝的縫製大部分為手工活,包縫、簽邊、鎖扣眼、釘扣子也全部是手工操作。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後哈爾濱、大連以及日本服裝從業人員大量流入北京,使得當時北京西裝業形成四大派,即海派、蘇聯派、日本派和北京派。海派的整體造型好,蘇聯派的熨燙工好,日本派的手針工藝細緻。當時東城區眾多的西裝店中,寧波人開的占多數,規矩也大。到寧波店鋪學徒得有鋪保,要立文書字據,一般學徒期為三年零一節,中途退學得包賠飯費。入學時要請拜師酒,出徒時還得請謝師酒。謝師酒有時要請上幾桌酒席,參加的人都是服裝界的店主。席間師傅送給徒弟一把西裝剪子、一根竹尺、一個頂針,向大家介紹我的徒弟已出師,請多多關照。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由於穿西裝的人很少,出國人員和留學生的西裝都由出國人員服務部來經營,這些店鋪逐漸都停了業。後來,為了方便人們制衣,1956年從上海將紅霞、造寸、藍天、雷蒙、波偉、金泰六家服裝店遷來北京,1958年又將六家店鋪合併為友聯時裝廠,後改名為紅都時裝公司。(3)老北京故人舊事:離不開人們生活的中西裁縫過去北京,除了在王府井等地有專門售賣昂貴裘皮大衣的商店以外,幾乎沒有銷售成衣的服裝商店,人們穿衣都是自己家裡剪裁縫製,或請裁縫到家裡來量身定做,想買一件現成的衣服,只能到「估衣鋪子」或「估衣攤子」上去挑選。所謂「估衣」一般都是穿過用過或逝者生前的服裝,這些舊衣服經過修飾整理,看起來還算光鮮,所以光顧者都是窮人或者落魄文人。老北京一般人都穿中式服裝,只有洋派人物和學生職員才穿西裝。說起來中式服裝和西式服裝有很多區別,除了樣式不同,製法不同,還有一個最根本的不同:中式服裝穿在身上腋窩處有皺褶很不平坦,但是脫下疊起來卻是十分平整貼實;西式服裝穿在身上非常平整合體,可是脫下來卻怎麼都不能疊實壓平。中式服裝講究大料劃一,囿於「儒道」思想的束縛服裝,盡量完整統一自然天成,服裝剪裁時盡量減少布料的拼接,穿在身上顯得大氣整潔;西式服裝充分利用「立體幾何學」,製作服裝符合人體生理結構,剪裁時利用布料的拼接,成為人體的「第二皮膚」——這就是中式服裝與西式服裝最本質的不同!由於中西服裝的根本不同,它們的製作方法、製作工序、服裝面料也是不同。所以在制衣界自然分成兩大派:一派是用縫紉機製作西服、大衣、裙裝、帽子的西式裁縫店;另一派就是純中式純手工縫紉,專做旗袍、短襖、棉袍、斗篷、皮襖的中式裁縫鋪。西式裁縫店的技師不論文化高低,都懂得平面幾何學,過去西式裁縫店大多設在北京的東、西交民巷和王府井、東安市場等高等繁華區,那些地方外國人居多,兜攬生意自然不費吹灰之力。那時候中國自己不會生產縫紉機,所有縫紉機都是美國生產進口的「SINGER(勝嘉牌)」,制衣店裡代賣各種歐洲進口毛料和毛麻襯裡。如果客人在店內定做西裝就事先挑好面料,裁縫用皮尺量了尺寸。三天後顧客前來試身,裁縫早把衣片剪好用「大線」連在一起成為一件臨時的衣服。客人穿上這件臨時的衣服,就能看出哪裡不合適,當時取下馬上修改,等成衣做好以後,就是一件非常合體的西裝!相比之下中式裁縫不用皮尺,而是一把普通木尺,剪刀也是中國傳統鐵剪。顧客要做一件旗袍,事先去綢布店裡買來面料交給裁縫,裁縫看看顧客身材便心中有數,再用木尺量一遍,也不用紙張寫下全憑腦子記在心裡。裁縫裁衣之前,把面料鋪平拉直。用縫衣針「釘」在棉案上。在面料上畫線用的是一種「粉線」,所謂「粉線」是用厚布做一個小口袋,裡邊裝上「大白粉」兩頭紮緊,中間貫穿一條長長的白色粗棉線,需要畫線的時候把棉線從小口袋一頭拉出,這時棉線上沾有白粉,看好長短後兩手拉緊棉線,在需要畫線的地方放下。低頭用牙齒咬住棉線,再放開一綳,面料上就有了一條白粉劃痕,用這種近乎於原始的方法不一會兒就可以剪出合體的衣服。過去也沒有電熨斗,中式裁縫備有兩種鑄鐵的火燒熨斗,一種是三寸多長的三角形長把子小熨斗用來熨燙邊角劈縫;一種是大而重的空心大熨斗裡邊放燃燒的木炭,用來熨燙大面積的皺褶和整形。縫製薄而輕的綢緞面料時,凡是邊緣都要用糨糊固定,便於定型和縫製,這糨糊就是用煮熟的土豆在剪裁衣片邊緣塗擦,塗擦後再用熨斗一一燙過,那衣片就服服帖帖不再變形,縫製的時候更能得心應手,鬆緊一致。中式制衣工序繁雜,各種技法看似簡單,實則要有相當高的技術,一件旗袍只「挖大襟」「上領子」兩項如果沒有高超的手藝,做出的衣服領口就是歪斜的,所以中式衣服最關鍵、最要緊的就是「挖大襟」和「上領子」,一個裁縫沒有三年五載的實踐經驗是絕對不敢輕易上手的。有的旗袍要「掛里子」,衣服邊緣還要有「掐牙子」花邊,還必須要「盤花」紐襻,這就需要裁縫具有一定的「美學」素養和靈巧的製作手段,這些都是極其費工費時的高級技術,一件旗袍做完穿在身上不肥不瘦、不長不短、不臃不緊,完全是一件精緻的實用工藝品!(4)我和裁縫鋪有個約會--王邵輝這個程序,老一輩人一定不陌生一一顧客選擇想要的布料和樣式,再請裁縫師傅量體、打板、粗縫,修改……一件衣服才算縫製完成。中國論文網 /6/view-1571556.htm這樣熟悉的畫面,您想起來了嗎?現如今,商場的品牌越來越多,花色也越來越豐富,可真正適合我們中老年人的「菜」卻少之又少。好在,風水輪流轉,這些年,又時興回歸了,許多念舊的叔叔阿姨又找到了裁縫鋪,他們說,心底里的「量體裁衣」情結又續上了――把裁縫變成「我的裁縫」我一直挺講究儀錶著裝,年輕時就喜歡在布攤前流連,從層層疊疊的咔嘰布、華達呢到海軍呢、燈芯絨中挑挑揀揀……買上三五尺,讓裁縫量體制衣,只需花幾元錢的做工費,一身合體的衣服就穿上身了。早年,聽丈夫說單位老丁的媳婦會做裁縫活,我拿著一塊毛料就上門了。丁嫂剛從老家遷來,靦腆中帶著土氣,讓我對她的能力半信半疑。可既然已經開口,也只好冒險一試。有事沒事我都去串門,貌似閑聊,實是暗中觀察,看著剪刀「嗤嗤」地划過布料,聽著縫紉機「嗒嗒」地響,還有布料噴上水熨斗「吱吱」地升騰起縷縷白汽,真是高興。即使一個扣眼,她也毫不馬虎,讓我徹底放下心。一星期後,我穿上了新衣。這套小翻領西裝讓我在朋友面前出足了風頭,丁嫂堅決不收費,說,「當家的都在一起上班,怎麼好意思要錢」。她執意不肯,我也不能虧了人家,以後只要有相中的布料,一買就是兩件,我一件、丁嫂一件。家鄉捎來了土特產,我也記得給她留一份。那些年我家老小的新衣,被她全包下來。孩子們漸漸長大,開始堅決要穿買的運動衣、夾克衫。流行大衣時,我專門買來米色的駝絨布料,因為價格不菲,心裡期望值又高,猶豫再三,還是去了一家專做大衣的制衣店。漸漸地,讓丁嫂做衣服的機會也少了。前兩年,聽說市場上有家裁縫店專門改羽絨服,改出來的跟時下流行的新款不分伯仲,我心動了。翻箱倒櫃找出家裡大大小小過時的羽絨服,帶著老伴和孩子來到裁縫店。店面也就十來個平米,中間拉個布帘子隔開,前半段做生意,後半段做起居。待改的羽絨服靠牆掛了長長一排。裁縫兩口子是南方人,忙得不亦樂乎,改出來的羽絨服果然很像樣。相熟後也多了份了解,男人家裡祖祖輩輩都以裁縫為生,他爺爺年輕時在溫州專門給有錢人家的小姐太太做旗袍,誰想裁縫這行一代不如一代吃香,到了只能勉強糊口的地步,他才帶著妻子來到外地謀生。有一次他憤憤地說:「一件羽絨服的成本可能就兩三百元,可是在商場標價一兩千元,即使是批發價,也比成本高兩三倍。」我一聽,更堅定了自己買布做衣的決心。如今,商場的衣服越來越貴,女兒帶我們去買過幾次衣服,我要麼看不上樣式,要麼嫌貴不划算。說來說去,還是做衣服可心,我就推薦女兒外孫女去我常去的那家口碑不錯的裁縫店。去過幾次後女兒還挺滿意,只要一看到名品專櫃有自己喜歡的樣式就記下來,然後畫給裁縫看,裁縫瞭然於心,在店裡挑選類似的布料,一套「名牌」衣服連布料下來不過兩三百元,一件山寨品牌服裝就這樣出爐了。19歲的外孫女開始還不買賬,嫌做的衣服不「潮」,可偏偏這小妮子有點「嬰兒肥」,街上流行的那些韓版日版什麼的,一件比一件挑人,在網上看著模特穿得很漂亮,可買回家後並不適合自己。有一天周末我正在廚房做飯,忽然聽見書房裡的外孫女像火燎屁股似的喊我。三步並作兩步趕過去,原來她發現了一家同樣賣韓版衣服的網店,不同的是後面多了兩個字――定製,可她對測量袖長、衣長、胸圍這些個專業數據一無所知,只好請我這個「專業人士」幫忙。找到了定製網店,外孫女也有了「御用裁縫」。多年做衣服穿的經驗告訴我,除了要求這個裁縫技術高外,還要和他或她互相熟悉,讓他或她在你多次提要求、反覆修改的過程中,熟悉你的身材特點、穿衣習慣,最終變成「我的裁縫」。小測試 驗證一個優秀裁縫的縫紉水平,有個簡單的測試辦法――「公車測試」。如果你的上衣是經過裁縫師細心剪裁的,當你在公交車上抬起胳膊抓住吊環時,這件上衣就不會在身上扭動,外衣的肩背領部應該緊貼襯衫衣領。沈力:我有個設計師朋友我這人好清淡素樸,穿衣打扮也如此,我的衣櫥,衣服雖不多,但每一件都還適合自己,即使時過境遷,隨便拿出來穿,也能和當下融合,不顯過時。這種審美的精準,一方面源於對自己的了解夠徹底,一方面還得益於一個設計師朋友的幫助。我的衣服很多就是她設計製作的,因為彼此像朋友一樣坦誠相見,勤於溝通,她非常清楚我的生活喜好和職業特點,做出來的衣服很對我的心思。當然,衣服的面料多是我自己提供的,北京的布匹市場,閑時也去逛逛,那裡的布料,花色品種質地都有很大的挑選餘地。縫紉情結,我們這一代人應該都沒丟掉,只是物質環境確實極大改善了,我們可以從很多渠道獲得喜歡的服裝。但我個人的體會是,一個懂你的設計師製作出來的服裝,應該最能走入我們的內心,這樣的服裝,也最能經受時間的考驗。張悅:做衣服改衣服的樂趣愛美的成熟女性穿衣服應該是「大環境從眾,小環境唯一」。「從眾」,是說符合時代潮流,不要太標新立異,而想要「唯一」,有時候就得有點「私家設計」。從前我家樓下有家南方人開的裁縫店,裁縫師傅的手藝很好,我對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店心懷感激。每次我選好了面料,然後拿上自己的幾件衣服,告訴他要做成什麼樣:選這件衣服的領子樣式,選那件衣服的前襟樣式,再選另外一件衣服的上袖方法。衣服做好我穿出去,沒有誰能猜到這件衣服花不了幾個錢,都以為獨此一件的「高級定製」時裝肯定很貴。我還愛自己動手改衣服。我很了解自己的優缺點,一般買來的上衣,我都會自己加一條小小的墊肩,衣服穿起來會更「有型」。雖然穿衣戴帽屬於個人小事,卻帶有強烈的時代印跡。在我們的花季年華,追求外表美,被視為小資產階級異端。現在,生活五彩繽紛,我們應該特別珍惜這個可以盡情「扮靚」的年代。如何選個可心的裁縫1 手藝全面的裁縫最出色。一名出色的裁縫,既要懂得如何裁衣,如何縫紉,還要會熨燙,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剪刀藝術家」。2 越「磨蹭」的裁縫越好。據說,一件西服由手工縫製而成,大約需要63個工時。您在挑裁縫時,承諾您三兩天就能取的裁縫,您可謹慎了,老話講,慢工出細活,裁縫越「磨蹭」,出活的周期越長,說明他可能越認真仔細。您要真想穿件好衣裳,就需要耐著性子多等上些時日。3 裁縫越「老」越好。這個老,也不一定說人家歲數,也指這個裁縫跟您打交道的時間,時間越長,越懂您心思,對您路數。4 能與時俱進的裁縫好。現在的面料款式可比往年多了去了,如果他的裁縫鋪還是那老三樣,這可是在剝奪您接觸更多新面料款式的機會,甚至影響到您與時俱進,做個潮人。當然,我們在逛商場時,也可把我們喜歡和發現的款式面料拍下來,交給裁縫,他得是您非常依賴和捨不得放棄的裁縫才對。5 做生意老實地道,喜歡「醜話說在前」的裁縫好。思想好的裁縫會約定細節,現在尚沒有針對服裝縫紉、修改的規範,這個消費領域裡容易出現糾紛,主要源於雙方就修改細節約定不明確,出現問題後各執一詞,相關部門調解也很有難度。所以,主動提出要詳細約定修改尺寸、款式、輔料使用等事項,並提供詳細的書面憑據的裁縫,才是好裁縫。以防在修改後不理想時維權無依據。京城相對知名裁縫鋪瑞蚨祥特點:百年老店,老北京「八大祥」之首,百餘年來始終在絲綢業及手工縫製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個性化制衣是其傳統特色,從選料到成衣製作「一條龍」服務,在遵循傳統製作技藝的鑲、滾、拼、盤、貼、盪等的同時,又增加了手工刺繡等技藝。不論各國政要名流還是普通百姓,都有不少人喜歡到這裡訂製中式服裝。各種價位滿足不同需求。定製風格:中式服裝地點: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街5號永正裁縫店特點:這是家老字號的裁縫店,可以在這兒找到適合自己獨一無二的衣服,並能做出完全個性化的社會禮服。定製風格:旗袍、套裝。 地點 :北京東城區燈市口大街75號中科大廈B座1樓(天倫王朝飯店對面)珊瑚衣坊特點:是新興的較有名氣的高級定製連鎖店,可根據客人要求設計和製作,還可以做品牌高級成衣的修改和修補。定製風格:旗袍、中式服裝、西裝、西式禮服地點:國貿店:北京市朝陽區建國門外大街1號國貿商城地下一層B1H店鋪華貿店:北京市朝陽區建國路77號華貿購物中心3座地下一層B131店鋪湖景源裁縫店 特 點:他家是個小作坊式的個人店鋪,但對於傳統旗袍的各種講究是很堅持的。在他家可以定製自己喜歡的款式,還可以自己帶著喜歡的服裝照片跟師傅商量定做,在店裡還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成衣。定製風格:旗袍見長,以及各種款式服裝地點:北京西城區煙袋斜街4號上海徐特點:屬於私人定製的高檔服裝品牌,有好多愛美的洋妞都被他家吸引。定製風格:旗袍、中式禮服、中式衣服地點:北京東城區東長安街1號東方新天地1層AA10號大新紡織(公主墳店)特點:其實如果不是定做禮服,不要求設計,基本上所有的大新紡織或傳統的國有面料連鎖店都有駐店裁縫可以製作衣服,一樣可以展現風采。比如大新紡織公主墳店,它裡面就有十多家都是買布料做衣服的。定製風格:各種服裝地點:北京海淀區公主墳復興路23-13或東四地鐵站對面(東四店)(5)京城舊時裁縫鋪(·京津風物小記·)魏雪晶清道光年間,有一位名叫錢詠的學者,在他的《履園叢話·成衣篇》中寫道:「成衣匠各省具有,而寧波尤多,今京城內外成衣者皆寧波人也。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遂詢問主人之性情、年紀、狀貌並何年得科舉,而獨不言尺寸,其人怪之。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長而後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傴,需前短而後長。肥者其腰寬,瘦者其腰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緩者宜衣長。至於尺寸、成法也何必問耶。」從上述這段雜文中,可以看出北京的裁縫鋪,不但寧波人開得居多、而且技藝精湛,到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期,裁縫鋪已遍佈於北京的大街小巷,在一些大的綢布店(如瑞蚨祥)內也設有裁縫專櫃和作坊。此外還有一大批沒有門面的作坊,和一批夾包裁縫,他們專到大戶人家的家中縫製服裝。當時有本幫裁縫和紅幫裁縫之分,紅幫裁縫是縫製西裝的,北京人稱他們為洋裁縫,本幫裁縫是縫製中式服裝的,大家習慣地冠之以姓,稱之為張裁縫或李裁縫。裁縫鋪的設備很簡單,一般有一兩間門面房,有比單人床大一些的案板2到3台,案子上墊著氈子,上面鋪著墊布,以便於縫製絲綢服裝,使用的縫紉機大都為15型腳踏縫紉機,或28型長梭縫紉機,熨斗是火燒的長把熨斗。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期,有一些年老的師傅還不會使用縫紉機,整件衣服都是用手針縫製,他們說只有這樣才能作出好的活兒來。當年眾多的裁縫鋪當中有幾家佼佼者,一是南小街竹桿巷雙順的老韓師傅,一是和平門外徐慶記的徐師傅,還有北池子南口路東的葉師傅,都是寧波人。他們縫製的衣服不但稱身合體,而且縫工精細,憑著一根手針,單、夾、皮、棉、紗都能縫製,滾邊、鑲嵌、對花、裘皮拼花、盤花扣襻等是中裝師傅的家常便飯,尤其是盤花扣襻,可以說是中裝師傅的一絕。他們把綢緞上漿之後剪成0.9厘米寬的斜條,然後在上面粘上一根細的銅絲,用熨斗扣成0.3厘米寬的長條,再用鑷子盤成各種花型,花蕊的部分還需用棉花進行裝飾,花型的樣式多種多樣,可隨季節的變化選不同花型點綴於衣服之上。六十年代初期,在北京服裝研究所工作的徐慶記傳人徐明德曾盤制了幾十種花扣襻,作為檔案保存。裁縫鋪各有各的主顧,如地處和平門外的徐慶記,客戶以戲劇界和青樓女子居多,北池子葉師傅的客戶以工商界居多,雙順韓師傅的客戶以政界人士居多,五十年代,宋慶齡和郭沫若夫人於立群都曾在雙順作過旗袍,美國里根總統訪問我國時,其夫人也曾在雙順作過旗袍,這可能與他們開業的地點有一定關係吧。《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1年11月29日第七版)
推薦閱讀:

紅幫裁縫 巧裁天津老西服
薩維爾街的裁縫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裁縫師
張裁縫聊裁縫/服裝中的成衣&定製
張裁縫聊裁縫 / 第一篇:自學裁縫最值得關注的專欄

TAG:北京 | 裁縫 | 老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