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百家講壇《納蘭心事有誰知》文字稿

納蘭心事有誰知(一)我是人間惆悵客

北京後海宋慶齡故居里,有兩棵明開夜合花,那是三百多年前,由一位少年公子親手栽種的。他的父親是一代權相納蘭明珠,康熙皇帝是他的表哥,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出身富貴的相門公子,卻給後人留下了太多的遺憾和謎團。

  為什麼他出身豪門,有享受不完的榮華富貴,而留在人世間的詞作卻充滿了無盡的惆悵之情?「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

  納蘭性德年紀輕輕就高中進士,並很快成為康熙皇帝身邊最親近的紅人。然而,對於如此榮耀的地位與處境,他為什麼會極力地排斥甚至鄙視,人在朝廷,卻心在「江湖」?

  納蘭一生用情極深,對生命中先後出現的三名女性傾盡了所有的愛,最後她們為何卻又紛紛離他遠去?留給納蘭的只有徹骨之痛。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面對大喜大悲的坎坷經歷,納蘭的心就像是一碗黃連熬成的苦汁,苦不堪言,並最終為情所累,生命在三十一歲這年戛然而止,猶如蒼穹中划過的流星,短暫而震撼。

納蘭性德給後人留下了大量珍世佳作,梁啟超說他是「清初學人第一」。國學大師王國維更是盛讚他:「北宋以來一人而已」。那麼,納蘭性德為什麼能贏得後人如此的青睞?通過讀他的詞,我們又能看出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清朝最有傳奇色彩的詞人,他給自己的評價是惆悵。「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他對人間傷心事有特殊體會,這是清初第一才子納蘭性德。先講個小故事。乾隆末年,有小說悄悄流行。就是《紅樓夢》,據說當時抄本可以賣到幾十金。今天還有十一種之多。我要講的是這書與納蘭性德的關係。發現二者關係的是乾隆皇帝。乾隆晚年時和砷拿來《紅樓夢》給乾隆看,乾隆感嘆說是明珠家的事。這是納蘭明珠,是康熙朝的名相。為什麼乾隆這樣認定呢?清代許多人認為賈寶玉的原形是納蘭性德。「紅樓夢一書膾炙人口,世傳為明珠之子作,明珠之子何人也?余曰,明珠之子,名成德,字容若。」(清俞樾《小浮梅閑話》)納蘭與《紅樓夢》有沒有關係呢?我個人覺得這是小說,是允許虛構的。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我們不能隨便下斷語,但二者間至少有許多相似之處。納蘭到底有什麼身世?乾隆為什麼認定是他家的事?三百年過去了,納蘭的名氣越來越火爆。納蘭的故事還不斷拍成電影電視。納蘭迷親切稱之為公子。. (納蘭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到底有什麼魅力?為什麼許多年輕人喜歡他呢?)我給他的魅力歸納四句話:相門翩翩公子;江湖落落狂生;清初第一才子;千古傷心詞人。相門翩翩公子指他出身高貴,京城緇塵,瑣事多。故居在西城區什剎海的後海。今天仍然相當繁華,故居在今天的宋慶齡故居。有恩波亭,據說在當年的淥水亭故址上建造的。當年,納蘭在這兒宴飲。今天還可以想像得出當年的富貴與風流。「烏衣門第」,本來指南京的烏衣巷,本是大家族聚集處。烏衣巷指的是王謝家族集居處。納蘭是認為自己與王謝家相比的地方。王導謝安是當時著名的宰相,納蘭的父親明珠能不能與他們相提並論呢?我認為不亞於東晉的王謝兩家的。納蘭明珠是當時的名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再往上推,更不得了。這是滿洲正黃旗。納蘭屬於海西女真,努爾哈赤屬於建州女真,當時孟古格格嫁給了努爾哈赤,後來生下皇太極,尊她為孝慈高皇后,納蘭的曾祖父與康熙的曾祖母是親兄妹。我們可以看到納蘭族的尊貴。語文新高考博客

(納蘭明珠擔任內務府總管、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博,在相長達二十年,為康熙立下大功,一直權傾朝野。納蘭在這樣的背景下長大。)納蘭出生在順治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同一年,早八個月康熙出生。康熙只比他大八個月,後來親點他為自己的貼身保鏢。除了對納蘭的肯定,也可能是潛意識裡對錶兄弟有天然的親情在裡面。可是,這個公子一生充滿惆悵。這位相門公子怎麼充滿惆悵?這就要說到,納蘭的第二個特點,江湖落落狂生。奇怪的是他偏偏對自己的貴族門第一點不在乎,江湖指的是與在朝相對的在野。父親是在朝的高官,納蘭就是時刻想流浪江湖的隱士,有證據。納蘭在信中寫過:「人各有情,不能相強,使得為清時之賀監,放流江湖。」不學東方朔,要學賀知章。賀知章選擇告老還鄉,唐玄宗苦留不住,派了太子率大臣們專門賤行。東方朔生活在漢武帝時期,有才華,可惜的是漢武帝把他當作俳優來牛看待。只能是毫無獨立人格的弄臣。我們就明白納蘭的選擇,不願意毫無人生自由,希望像賀知章做個狂客。納蘭不僅在文字里這樣表現,實際行動也是這樣。納蘭性德的朋友是「皆一時俊升,於世所稱,落落難合者」。不是富家子弟,是江湖文人。像顧貞觀就是這樣的文人。還有遺民文人。納蘭的朋友竟然有許多不願意與清合作的遺民文人。納蘭沒有在乎這種交往會不會給自己帶來麻煩。他身在相門,心向江湖,落落寡合。這是他一生最大矛盾,與最大悲劇。三是清初第—才士,賈寶玉在書中是「愚頑怕讀文章」的人,有小才,與妹妹們寫詩,總落在後面,而納蘭性德是清初第一才士。

(僅僅憑藉寫詞的才華就能評價他是清初笫一才士嗎?楊雨老師的這個說法的根據是什麼呢?)我說公認,是說明不是我一個人這樣認為。有三大證據:—是專家認可,二十世紀有名的國學大師梁啟超與王國維都有經典評價。梁啟超評價是「清初學人第一」,作為學者達到無人企及的地位。王國維都承認,「北宋以來一人而已」,能與北宋詞人相媲美的只有一個人。有人認為研究納蘭的稱為蘭學。可以看出在學術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二是傳世之作。在十九歲時,就開始編印了《通志堂經解》,二十二歲時完成,有一千八百多卷,共一百四十多種。這是學術界備受矚目的新秀,文學創作是詩詞文兼工。有三百多首詞與詩,三十一歲的短暫生命留下這麼寶貴的遺產。在民間受歡迎嗎?三是粉絲團龐大。百姓心中受歡迎看一首詩,寫這首詩的是曹寅,與納蘭是文友。「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曾知?」這是納蘭的詞集名字。說明他的詞當時是無人不傳唱。這是不是互相吹捧?還有許多證明。當時傳寫,遍於村校郵壁。連小學校旅館的牆上都在題寫。只有北宋的詞人柳永可以比。納蘭的詞也達到這樣的井水吃處,無不爭唱的地步。二人的詞還傳到國外,朝鮮有評價,「誰料曉風殘月後,而今重見柳屯田?」這是第三個特點。四是千古傷心詞人,幾百年後,在民間還有龐大的粉絲團,那麼他的詞到底有什麼魅力呢?語文新高考博客

(納蘭的詞到底有什麼特點,後人會如此喜歡呢?)我個人總結四個特點,一是真情,情感特別充沛,容易引起強烈共鳴。二是自然,像「人生若只如初見」,讀來似乎天然。自然是表現特點。王國維說是「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筆寫情」。三是追憶,納蘭似乎總在往事的回憶中。追憶是基本思路。四是傷心,很多人都這樣評價,「容若詞,一種凄婉處,令人不能卒讀」。我們讀來,也會被感染,甚至也不忍讀下去。這樣的出身相門的翩翩公子,應該生活在溫柔富貴鄉,卻有人生幾大悲劇。一是仕與隱的矛盾,二是三次愛情的悲劇,初戀的失敗、與盧氏的婚姻、與沈宛的愛情。許多詞是為初戀寫的,後來這段戀情夭折了,第二次最令他一生忠情的是盧氏,婚姻只三年,盧氏難產去世了。許多悼亡詞是為她而寫的。納蘭的詞對她的追憶成了後半生的愛情主旋律。盧氏去世後,愛情生活是長期的空白,直到與沈宛相遇,才重新燃起了對愛情的嚮往。納她為外室,不過很快發現愛情不能替代,只有盧氏是唯一愛情,任何人不能替代。最後以痛苦結束。了解了他一生悲劇人生,我們才體會到他詞中的痛惋。納蘭三十一歲的生命在清的文壇上像流星一樣划過。納蘭因病去世,正是妻子死後八年的日子。盧氏去世八周年的忌日里,他追隨妻子去世。我想在另外一個世界裡,納蘭不會再傷心了,可以與愛妻盧氏永遠廝守在一起了。他的詞為人們留下傷心的理由。情感的共鳴是沒有時空阻隔的。

納蘭心事有誰知(二)多情自古原多病

納蘭出身相門,有著他人無法企及的富貴和才華,但擁有錦衣玉食物質生活的納蘭,在精神世界中卻常常愁緒滿懷,非常痛苦。「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 長期哀怨惆悵的心情也給納蘭的身體帶來了巨大的隱患。納蘭是八旗子弟,從小練習騎射的他的身體應該很強壯才對,但納蘭卻從小體弱多病,多情自古原多病。後來有人指出,正是因為納蘭多情善感的天性,才導致了他的多情多病,並為他的「情深不壽」的結局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尤其是在納蘭成年之後,接連發生了兩件事,而這兩件事更是將納蘭徹底打入了痛苦的深淵。一個事初戀的失敗,初戀的失敗令納蘭性德痛苦至極,但他畢竟還年輕,未來的路還長。除了渴求獲得一份真摯感情之外,納蘭還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憑藉自己的學識才華,成就一番屬於自己的事業。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再次將納蘭推向痛苦的深淵。那麼,年輕的納蘭又將經歷怎樣的遭遇和打擊呢?那麼這會是兩件什麼事情?年輕的納蘭性德將會遭遇到怎樣的情感波折和打擊呢?

上次講到納蘭性德自稱「我是人間惆悵客」,我們發現這位翩翩公子是在傷心淚水中長大的。那麼,他總寫惆悵之情,成為千古傷心詞人呢?有主觀與客觀兩方面原因。主觀方面就有兩點:一是從小多病的體質;二是多情善感的天性。這兩點,他是承認的。他說「多情自古原多病」, 「病起心情惡」, 「而今病向深秋」,說明多病是他的包袱。納蘭性德出生於…自治十一年,當時重視貴族子弟的雙修。八旗子弟從小得練騎射。騎馬時射得百發百中,而且,納蘭家族的Ⅲ}富應該是應有盡有,身體應該倍棒才對,可是他多病,主要原因是多情與善良。他刻章上有「自傷情多」四字,說明他對自己有清楚認識。他早年希望成功,而多情與多病是他的重要障礙。先看看他的雄心勃勃,他一生是在父親事業蒸蒸日上的過程中度過的。納蘭明珠不是清官,是貪污受賄的官員。他家的財富多到「貨賄山積」的地步。收的賄賂多,奇珍到處都是。每年拿公家的工程款中飽私囊。田產豐盈就不過分了。他家富可敵國。語文新高考博客

(年輕的納蘭性德,禾來的夢想是什麼呢?)青少年時代,他一度有兩大夢想。一是做一個風流倜儻的文人雅士;二是做一番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業。前者,這個風流有兩個含義,一是氣質一是事業。氣質上,他早年把詞作刊印出來,叫《側帽詞》,這樣取名有故事。來自最好的朋友顧貞觀。這是無錫人,大納蘭性德十八年,二人成了忘年交。顧貞觀到京城前畫過像,其中題有句「側帽輕衫,風韻依然」。納蘭看到詞與畫像也喜歡,他也題了一首詞: 「德也狂生耳,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他憑藉這首詞成名。意思是自己一介狂生,偏偏生活在貴族門第。這首詞,氣勢酣暢淋漓。詞本是柔的,納蘭卻一反常態,寫出了家邁。還透露了重要信息,作為相門公子,成了眾人關注的對象。顧貞觀是流落江湖的文人,怎麼攀上了貴族公子呢?納蘭性德對此回應是「身世悠悠何足間,冷笑置之而已」。意思是猜忌算什麼呢?我只有冷笑置之而已。他看中的是深情厚意,至於距離他不在乎。這首詞在當時看來,顯得相當叛逆與另類。當時京城人們爭相傳抄。真是洛陽紙貴。同一年,他整理詞作,作為自己詞集名稱。

(納蘭性德為什麼偏偏選擇了側帽的形象?並以此作為詞集之名?)「側帽」典出南北朝時期北朝獨孤信的故事。獨孤信有三絕,其一是才華蓋世,文武雙全,還有他是姿容絕世的男子,在那時,他是偶像派與實力派兼具的名人,有許多粉絲去模仿。據說做官時,一次打獵歸來傍晚回城,一陣風刮吹歪了帽子,他沒注意到,第二天早晨,發現全城的男人帽子都歪戴著,這是偶像的力量。後來許多詩人詞人以此來自命風流。納蘭性德的「側帽詞」的詞名,也表明他是自詡風流的心態。納蘭性德第二個夢想是做一番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業。他17歲進入國子監讀書,十八歲中了舉人。當時名聲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人們都爭相說他不是凡人,如果持續發展,應該前途不可估量,他有發展平台,有出眾才華,有信心與雄心。可是,他的前程沒有一帆風…自下去,不到二十歲時,遭到兩次嚴重的打擊。一帆風順時,許多缺點被掩蓋,遇到挫折時就暴露出來。人生幾大悲劇可能是深深愛過,沒有洞房花燭夜,卻偏偏是勞燕分飛;再比如,寒窗苦讀後,是名落孫山。

(在年輕的納蘭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一是他初戀的失敗。他十幾歲時有纏綿悱惻的初戀。人們紛紛猜測是誰。有人說是表妹,有人說是他的丫環。到底是什麼?不知道。一點可以肯定,這是他身邊特別親近的人。他寫過詞, 「枕函香,花徑漏。依約相逢,絮語黃昏後。時節薄寒人病酒,鏟地梨花,徹夜東風瘦。掩銀屏,垂翠袖。何處吹簫,脈脈情微逗。腸斷月明紅豆蔻,月似當時,人似當時否?」這是他早年的詞作,從情調來看可能是為懷念初戀而寫的。紅豆用來寫兩情相悅,這裡寫黃昏下相依,在-悄-悄說著情話,表現的是被涉愛河的微妙感情。據說發展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可是沒…自利發展,而是中途夭折。確切原因也不知道,坊間有猜測,一說是其表妹被選進宮中成了妃子,這就大了,誰敢跟皇帝搶?儘管分手,感情不斷,納蘭據說是相思成疾,想見面想盡了辦法,一次康熙皇后病逝,納蘭賄賂了喇嘛,偷偷進去見了一面。這個猜測浪漫與大膽,我覺得有疑間,作為納蘭的公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我是持懷疑的。另一種說法是說是丫環,門不當戶不對得不到家長的同意,我覺得這個靠譜。戀人被趕出納蘭府後,出家了。這成了他後半生的隱痛。所以感嘆, 「月似當時,人似當時否?」她還像當初一樣多情嗎?還思念自己嗎?大家可能注意到,這個丫環如果是漢族,二人壓力更大,清一直到乾隆時,才廢除滿漢不能通婚的禁令。納蘭絕對不可能冒著雙得壓力娶漢妻。他再叛逆總有度。這是必然的結果,還是給他帶來了深深的痛苦,伴著悔恨與自責。語文新高考博客

納蘭有經典的詞,可能是他的悔恨,詞這樣寫: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我個人覺得這是表達被戀情感的詞。卓文君就寫過「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納蘭用這個決絕的副標題,是這不是表示與初戀絕交的意思?而且這裡是模擬女性口吻來寫,首句最平淡,感情卻最強烈。一段感情如果足夠重,以後人生如果多複雜,初見一定是永恆難以忘記。初見往往定格在初見的第一眼。「何事秋風悲畫扇」,把人拉回到現實。扇子是驅暑熱,秋天就扔到一邊,所以古詩中用它來比喻被冷落,被拋棄的女性。這裡還用了一個典故, 「驪山語罷清宵半」,用的是白居易描寫的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二人山盟海誓,言猶在耳,楊妃成了政治犧牲品,唐明皇后來返回時,聽到雨中的鈴聲,寫過詞,這就是「淚雨零鈴終不怨」,連皇帝都連自己心愛的女人都保不住。「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失戀有多種原因,如果真寫的是初戀,我們可以讀出自責與悔恨。二人分手時一定痛苦地埋怨過,負心漢好像是通病,可能這次她錯怪了,納蘭是多情種,不過是十多歲,他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後來他寫過許多詞,像「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箇悔多情」。我們能發現,他不後悔多情,是後悔自己當年太年輕草率了。「方悔從前真草草」,不能帶給戀人幸福。不能讓最愛的人成為妻子,這才是最後悔的地方。

(年輕的納蘭又將遭到怎樣的打擊呢?)十九歲時,名落孫山。明珠被提為正三品的內務總管,他後來掌管全國文官的升降等。有這樣的父親做靠山,納蘭在十八歲,應…自天府鄉試時,…自利成了舉人,第二年,十九歲時,會試,去博取進士功名,…自利進入殿試。事情出現變故,納蘭得了重病,寒疾,不能受風寒。納蘭寒疾徹底打垮了他,一病不起,他只能卧病在床。他有詩寫過心情: 「紫陌無游非隔面,玉階有夢鎮愁眉。」玉階指皇帝正殿的台階,這句意思是別的新科進士風光地遊行,我卻不能,現在我只能鎮愁眉。更具悲劇性的是這次寒疾看似突然,卻暴露出來的是他從小多病的體質。而且在以後的人生中繼續成為他成功的障礙。他偏偏多情自古原多病,雙重打擊下,幾乎一蹶不振。心病還須心藥醫。他遇到了一位能醫治心病的良醫,讓他起死回生了。

納蘭心事有誰知(三)一生一代一雙人 

納蘭一生寫下了近四百首詞,最令人感動的就是他的愛情詞,尤其是寫給妻子盧氏的那些清麗哀婉之詞。納蘭19歲這一年,盧氏來到了他的身邊,她的出現猶如冬夜的一盞燈,溫暖著納蘭凄冷的人生旅途,盧氏憑藉著自己的特有魅力和無微不至的關愛不僅把納蘭從情感悲痛中解脫出來,而且還給他的事業帶來了巨大的幫助: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因為盧氏,納蘭性德年輕的生命中綻放出了一生中最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因為有愛,納蘭徹底走出了情緒低落、惆悵滿懷的心理陰影。

年輕的納蘭性德倒在病榻上,一位女子的到來改變了他的軌跡,這是他的結髮妻子盧氏。這一年,他二十歲,盧氏十八歲。納蘭寫下詩句: 「一生一代一雙人」,我特別喜歡。我常把人生比作看不見的路,如果是一個人走,可能心中孤獨。但是換一個角度,有一個陪著你走,不管是坎坷,不管是一帆風…自,這是我們夢想的人生境界。納蘭也是這樣。他的夢想是一生一代一雙人。我們看看這首詞: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漿向藍橋易乞,葯成碧海難奔。若容相逢飲牛津,相對忘貧。」詞中,連用三個古代夫妻故事,牛郎織女的故事、嫦娥奔月、裴航。裴航曾向路邊老婦人討水喝,女兒雲英端來瓊漿。裴航未婚,老婦人說,可以,得找來玉杵臼,他終於找來,打了一百天,如願娶來了雲英。二人一道成仙。這三對夫妻故事能說明什麼?都是神仙,人們難得一見的天仙配。納蘭把自己的婚姻也比作了天仙配。

作為一代權相納蘭明珠的兒子,納蘭性德出身高貴又才華橫溢,身為翩翩相門公子,他幾乎是那個時代男人中的極品,這樣一位出類拔萃的貴族公子,他對終生伴侶的心理期待一定也會與眾不同。那麼,盧氏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女子?她究竟有何魅力能夠讓眼光挑剔的納蘭公子對她如此傾心相許?甚至把她比作人間難得的神仙眷侶,為她傾注了所有的真情和愛呢?在納蘭性德19歲這一年,他開始主持編印康熙年間最大的一套儒家經解叢書《通志堂經解》,這套經解一共1800卷,可謂工程浩繁。而國學大師梁啟超評價納蘭性德為「清初學人第一」就和他主持這個浩大的學術研究工程有關。研究工作最為繁忙的日子,恰巧也是盧氏嫁到納蘭家的這幾年,那麼,作為初嫁他人的千金小姐,盧氏對納蘭事業的幫助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語文新高考博客

得看盧氏的出身背景,這是大家閨秀,父親是盧興祖,兵部尚書,廣東巡撫,兩廣總督。他是滿族入關後培養的第一代知識分子。到廣東後,上奏章請求允許自己在當地辦教育。盧氏也理所當然地受到好的教育。盧氏跟著父親到廣東,後來父親調回北京,盧氏也跟著回到北京。盧氏不是足不出戶的小姐,她有七年在廣東長大的。所以她是「行萬里路」了。納蘭與她是門當戶對的婚姻。納蘭能接受父母包辦的婚姻嗎?納蘭追求的是自由婚姻。他有過刻骨銘心的初戀。初戀在他心中的分量重,他能接受盧氏這樣的強加來的妻子嗎?有點玄。納蘭孝,可以接受婚姻,但是不能在情感上接受強行安排的妻子,盧氏可能面對納蘭的冷遇。盧氏非同一般的地方是,她在很短時間內征服這位大才子,讓他發自肺腑地感慨,一生一代一雙人。 (那麼,盧氏是怎麼贏得丈夫的心呢?)先在於盧氏有一個偉大的地方是胸懷寬廣善解人意。有時納蘭站著發獃,盧氏知道這是他放不下一個人。她知道這些愛情詩詞是寫給他的初戀情人的。納蘭有點大大咧咧,隨手寫完就隨手而放,她細心地收起來。她沒有一般人的傷心,可能偷偷地流一下淚。她同情女士們不幸女子的遭遇,同情丈夫所受的傷害。她加倍細心地理解與呵護,相反細心地收藏這些詩詞。想想看,面對這樣的妻子,納蘭就算是冰山,恐怕也會融化。納蘭的婚姻與別人婚姻同樣是父母包辦,不同的是盧氏征服納蘭還有其他的原因,可能是最關鍵,這是讓納蘭一生難以忘記的地方。我總結是兩條。納蘭曾把盧氏比作李清照,「賭書消得潑茶香」,這是寫李清照與趙明誠的生活。他們曾長達十年,李清照曾說過這樣的故事,吃過晚飯後,在書房裡,打賭,指著書說,歷史上的哪件事,來自哪本書哪一頁哪一行,誰說對了,誰就喝茶。李清照博學,幾乎每次先喝茶,但是因為開心,茶潑到了身上,反而是什麼也沒喝到。後來她回憶到, 「甘心老是鄉矣」。希望這樣的日子也能一直持續到老,那是最幸福的了。納蘭用這個典故就是晒晒自己的婚姻生活。可以想像,納蘭夫妻在房裡,爐上煮著茶水,納蘭或許捧著詞集,盧氏捧著茶杯,或許二人也會爭論,面對這樣的美麗的妻子,誰會真心地與她斗呢?這是歡快的家居生活圖。這個故事能夠說明什麼呢?這是盧氏第一大讓納蘭傾心的地方是,盧氏才華橫溢。 語文新高考博客(才華橫溢是盧氏讓納蘭傾心的唯一理由嗎?)還是由納蘭自己來回答。「欲眠還展舊時收,鴛鴦小字,猶記手生疏。」這是什麼畫面呢?這是講到二人剛剛結婚不久,一天納蘭回來看到妻子正在書桌前握筆走神,又遲遲沒落筆。他想看看妻子想寫什麼。她手忙腳亂地想遮起來,納蘭搶過妻子的書籤,是鴛鴦小字,鴛鴦當時象徵的是愛情,這是寫給丈夫的情話,一不小心地被丈夫看到了,羞紅了臉。她是溫柔的小女子。我個人想著,哪個男人娶到這樣的嫵媚的女人,都會笑起來。納蘭直到後來還會回憶起這樣歡快的場面。一次納蘭回來晚了,發現妻子與往常不一樣。他感覺妻子有點生氣,他笑了。因為他知道妻子是心疼自己。他這樣寫道: 「薄嗔(輕聲責怪)佯笑道,若不是恁凄涼,肯來么?」納蘭安慰她,盧氏被一哄,也會轉怒為喜了。這樣的薄嗔佯笑,是他們生活的調味品。這是盧氏第二大魅力,是溫柔體貼。這種才華橫溢與溫柔體貼,療好了納蘭的情傷。把他拉回了人間天堂。也讓納蘭真心感嘆,一生一代一雙人。婚後是他們最幸福的時刻,盧氏從天而降,不僅充實了納蘭的情感世界,還給納蘭的事業帶來了重大轉變。首先盧氏激發了納蘭的創做動力。像新婚後,納蘭寫過許多詩詞,像一首詩作,可能寫他們新婚生活,其中第四首特別能反應他們的感情: 「洛神風格麗娟肌,不見盧郎少年時。無限深情為郎盡,一身才易數篇詩。」他把妻子比作洛神一樣的仙女。盧郎是納蘭自比,有小故事,唐代盧姓書生有才,偏偏仕途不…自,年老了才當了個小官,艷福不淺,娶了崔氏女子,她對這種婚姻,心中有怨言,丈夫盧郎幽默,說我知道你有才,能不能把這種委屈用詩寫出來。崔氏也不示弱,立即寫了七絕: 「不怨盧郎年紀大,不怨盧郎官職卑,自恨妾身生較晚,不見盧郎年少時。」他是讚揚妻子有才,與妻子也和他們一樣相見恨晚。而且他們結婚時,納蘭也沒考中進士沒一官半職。面對妻子,納蘭是自慚形穢呀。納蘭二十歲走上寫作道路。側帽詞是結婚第二年出版的。其次,盧氏對納蘭學術研究也有很大幫助。

(在納蘭性德19歲這一年,他開始主持編印康熙年間最大的一套懦家經解叢書《通志堂經解》,這套經解一共1800卷,可謂工程浩繁。而國學大師梁啟超評價納蘭性德為「淆初學人笫一」就和他主持這個浩大的學術研究工程有關。研究工作最為繁忙的日子,恰巧也是盧氏嫁到納蘭家的這幾年,那麼,作為和蟬他人的干金,J、姐,盧氏對納蘭事業的幫助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盧氏給納蘭提供了大後方。愛情的偉大是能夠轉化成精神的力量。納蘭的成功離不開妻子的無私奉獻。二人是新婚,丈夫馬上要投入龐大的編印工作,勢必影響夫妻生活。一方面,希望男人有事業心,經濟才有基礎,一方面卻又希望男人不能老是出差,男人常常是左右為難。今天的女生常碰到這樣的矛盾。盧氏怎麼做的呢?舉一個例子。「夜深微月下楊枝,催道太眠遲。」納蘭一如既往地熬夜,回來晚,新婚不久的盧氏怎麼處理呢?沒有埋怨,埋頭苦幹時,她可能端來茶,披上外衣,柔聲說,還是早點休息吧。納蘭可能一下休息不了,盧氏可能就安靜地坐在身邊一起熬夜。催道太眠遲,這樣的平淡小事,可能每天都會發生,在納蘭看來,這樣的嘮叨不煩人,卻是最美麗的事。盧氏成了納蘭的事業上的賢內助。所以,一生一代一雙人,包含多方的內容。盧氏不求自己風光無限,不求自己青史留名,她存在的重大意義就是深深地愛著丈夫,這是納蘭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激發了納蘭所有的愛情理想,促使他事業走向最高潮。可是正當他對愛情對事業充滿憧憬的時候,一件事把他推向了低谷。23歲這一年的悲劇,是什麼大事呢?下次再講。

納蘭心事有誰知(四)當時只道是尋常 

納蘭的生前好友顧貞觀對納蘭詞有這樣一個評價,他說:「納蘭詞,一種凄婉處,令人不能卒讀」。今天當我們品讀納蘭詞時,感受最深的就是他的真情,他的傷感,而這種情感表達最充分的就是他為妻子寫下的悼亡詞。

康熙十六年,納蘭遭遇了他人生最殘酷的一次打擊,陪伴他度過三年幸福時光,他一生最鍾愛的女人——妻子盧氏永遠地離開了他,才貌雙全、善解人意的妻子走了,納蘭的人生從此陷入了痛苦的黑暗之中,從今以後,夫妻天人永隔,相思相望卻不能相親相守,納蘭只能從記憶的碎片中搜尋妻子的點點訊息,徹骨的思念無情地吞噬著他的心,他只有通過手中的筆來宣洩對愛妻的永恆追憶,那一首首哀感頑艷的悼亡詞成了他們絕望愛情的見證。愛妻的突然離去帶走了納蘭所有關於愛情的美好記憶,他不願相信眼前發生的這一切是真的,他始終固執地以為妻子只是像往常一樣睡著了,他無數次沉浸在夢中與妻子重逢的甜蜜。然而,夢醒後的凄冷與孤獨卻更殘忍地折磨著他的心。盧氏去世以後納蘭的種種表現,強烈地反映出他的悲痛與依依不捨,這個巨大的變故令納蘭深陷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絕望中,納蘭寫下了大量悼亡詞,來傾吐他對妻子纏綿悱惻的思念之情。那麼,23歲的納蘭究竟經歷了什麼?通過他的悼亡詞,我們又能看到他有著怎樣一段痛徹心扉的情感歷程?語文新高考博客

二十歲時,納蘭迎娶了盧氏,三年的婚姻生活可能平淡,可是正是這些,構成他生活中的美好回憶。他感嘆,當時只道是尋常。他曾在詞中形容婚後生活:「綉榻閑時,並吹紅雨(紅色的落花),雕闌曲處,同倚斜陽。」意思是二人一起看落花,可是這樣的生活太美了,美到極致,卻讓納蘭跌入黑暗中,就在康熙十六年,納蘭的生活陷入驚天動地中。之前妻子生下兒子海亮,可是她身體虛弱,一直在調查養,納蘭急,請最好的醫生來調理,想留住妻子。看到她一天天地瘦弱,可是求醫間葯後,沒有明顯好轉,納蘭寫道: 「待寄芙蓉心上露,且道是,解朝醒」。納蘭以為妻子是宿醉未醒,他幻想妻子只是像往常一樣對詩對酒,專門給妻子調好了芙蓉花露,希望像往常一樣只是喝醉了一樣,這只是幻想,命運之神奪走了妻子的生命。「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他們只能相思相望,但是再也不能親密地依偎了。春還會回來,心中的愛情的春天再也回不來了,心中只有永遠的冬了。 (在這些悼亡詞中,納蘭是怎麼傾訴對妻子的思念之情呢?)盧氏去世後,納蘭寫過許多悼亡詞,有一首可能最為人們熟悉,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被酒莫驚人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這首詞營造濃郁的悲劇氣氛,秋天,西風颳起,窗戶緊閉,詞人在沉思往事立殘陽。納蘭在院子里,因為屋子裡再也沒有無比溫馨的家了。他在追憶,盧氏的去世了他生命的根基。他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只能歸結為當時只道是尋常。他的詞有四大特點,真情、自然、追憶、傷心。這首詞能夠成為經典,正是集中體現了這四大特點。追憶的是,盧氏喝醉了酒,納蘭不要去驚動她。納蘭與妻子廝守的日子,一起飲酒的日子平淡,讓人忘記它的存在,只有消逝了,才知道其寶貴。自然,看不出多麼好的典故與辭藻。他填詞的高明,是不知道他的技巧。納蘭對詞的技巧正在這裡。像這首詞,用了一個高明的技巧,時空穿梭。就是對比,今昔對比,是這首詞的主線,還有兩層對比,即哀樂與動靜,現在是蕭蕭黃葉閉疏窗,過去卻是被酒莫驚春睡重。第二重對比是動靜對比,現在是佇立的納蘭,回憶的是動態的。三是悲涼,與快樂。納蘭用這麼多對比,王夫之在對詞評價時曾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這種對比的效果是什麼呢?悲劇就是將最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詩詞中也是這樣,將歡樂渲染到極致,驟然消失後留下的悲痛更能震撼人心。納蘭用這種對比來表達這種悲痛。納蘭的詞就是這樣。平淡地震撼了人心。 納蘭對愛妻的離去到底有什麼樣的表現呢?古代有禮制,人去世後不會馬上下葬,得停靈。有地位的,可能停在寺廟裡,越長時間,越說明身份尊貴,活著的人對他的依戀。古代皇帝最尊貴,天子一般停三年。清…自治時,新規定,親王停靈一年,郡王七個月。平民百姓根據經濟條件,由三天到四十九天不等。盧氏安放在雙林禪院,停的時候有一年多。超過了親王貝勒的身份。這是違反禮制的。這隻能說明,他始終不願意相信盧氏離開了自己。停靈的時間裡,納蘭一有空就去看望妻子,甚至一住幾天。一次在詞中寫道,突然看到盧氏笑盈盈地來披衣服到他身上。納蘭感到幻覺,沒有心愛的人,耳中是和尚的經聲,天亮了,他想不明白,妻子明明在身邊,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未夢已先疑」,這種幻覺持續了他的後半生。語文新高考博客

悼亡詞幾乎都是傷感的。最為悲壯的是這首《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玫。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天不會有感情,可是在多情善感的人看來,天是有感情的。「環」與「玫」都是玉,月亮熬成一次圓滿,畢竟有了這次圓滿,再辛苦也值得了。可是納蘭與盧氏,再辛苦也不會一個月再圓滿一次。永遠都沒有機會了。「不辭冰雪為卿熱」,這是最悲壯的答案。這也有故事,說的是魏晉時名士荀粲,說自己要娶天下最絕色的女子。他用最隆重的婚禮娶回了曹氏,感情特別好,不幸的是妻子得了重病,高燒。荀粲想辦法,冰天雪地里,脫光衣服,用冰冷的身體來給妻子降溫。可惜的是,這樣的深情也沒挽回妻子的生命。不久妻子去世了。荀粲也是不捨得讓妻子下葬,朋友看到的是不哭而神傷。朋友們勸他,天下漂亮女人多的是,為什麼弔死在一個人身上?荀粲說,佳人難再得。愛的人,只有這一個,她離開了,再也沒有人可以替代。不久,荀粲也去世了,年僅二十九歲。這事引起人們熱議,人們認為不值得。《世說新語》,編進去時,也認為是被誘惑了。這樣的愛情不可取。我的想法倒是不同,我覺得,夫妻相處多年後,妻子的美貌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靈相通的感情。納蘭性德也是這樣想的。他才會重重寫下這句「不辭冰雪為卿熱」。這就是納蘭給我們的最悲壯的答案。妻子的生命當然不能挽回。納蘭也知道,「無那塵緣容易絕」,不甘心怎麼辦?他給了自己回答,「手寫香台金字經,情願結來生」,只有佛教才相信前世今生,希望在來生,與盧氏重新相逢,再做一生知己。他也不能回答自己,「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用的是李賀的詩。李賀稱詩鬼,納蘭也被稱鬼才,唱了許多招魂歌,卻也無法招回妻子。春叢認取雙棲蝶,這是梁祝的故事,活著時不能相守,來生要化作蝴蝶,納蘭也是這樣,給了一個好的結局,把希望寄托在來世。他還感慨,「知己一人誰是,已矣,贏得誤他生」,知己永遠離開了自己,留在人間的納蘭只能等待,等待來生。 有人這樣評價納蘭:「以承平貴公子,而憔悴憂傷,常若不可終日,雖性情有獨至,亦年命不永之徵也。」意思是早早出現不長壽的徵兆。情深不壽。一個人太多情太執著,抑鬱,難長壽。養生就是養心,活潑開朗才能長壽。這樣的憂傷,早就顯示出不能長壽的徵兆。盧氏的去世就成了納蘭生命的分水嶺。

納蘭心事有誰知(五)不是人間富貴花

納蘭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最根本的是他跟父親納蘭明珠間的矛盾,納蘭明珠給了他一身份,可是納蘭性德自己看來卻是束縛自己的枷鎖。他越來越厭倦。在一首詞中,充分表達他的蔑視。「非關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謝娘別後誰能惜,飄泊天涯。寒月悲笳。萬里西風瀚海沙。」這首《採桑子》是他在外時寫的一首詞。看雪花,是輕浮的樣子,沒有根,對這種東西,一般人不去喜歡,納蘭卻與眾不同,覺得雪花是好在冷處偏佳,只有在百花凋零時,才綻放出驚人之美。這是高潔的人格。這種人格有誰能懂呢?謝娘,是納蘭的知音,謝道韞,把雪花比作柳絮,稱為詠絮才女,這是比作盧氏。盧氏去世後,還有誰能與他一起來欣賞雪花的高潔呢?他沒有知己了。「不是人間富貴花」是他對自己身世的深切感知。一個人的生命意義除了愛情就沒有其他嗎?盧氏的去世讓納蘭感到如此灰心,如此絕望,就要談到家庭與事業與其他。 語文新高考博客(納蘭明珠在康熙朝做過哪些大事?這些又會給兒子納蘭性德帶來怎樣的影響呢?)對於大多男孩來說,第一個最依賴的人肯定是父親。在童年的納蘭性德眼中,父親曾是他最崇拜與依賴的人物。納蘭最感到驕傲的是,明珠在政治上的成就,二是在文化上的成就。先看看政治上的成就,值得兒子驕傲呢?有兩件事,一是打擊鰲拜。康熙登基時,明珠升任內務府一把手,當時有四位著名的輔政大臣:索尼、鰲拜、蘇克薩哈、遏必隆。明珠跟他們的關係特別微妙。蘇克薩哈是與他同一家族,他們又受鰲拜控制。索尼的孫女嫁給了康熙,當時內務府全力承辦,納蘭明珠功不可沒。所以,明珠在四人間應該一團和氣吧?但不是這樣,明珠不敢得罪任何一方,後來四位矛盾公開,像鰲拜逼迫皇帝殺死了蘇克薩哈,明珠居然沒有受到衝擊,反而升了官,後來康熙想扳倒鰲拜,這時,明珠審時度勢,堅定站在康熙一邊。當明明珠就建議修改當時的曆法。而主持的正是鰲拜的學生楊光先。康熙罷免了楊光先。表面是曆法之爭,實際是明珠在誡授意下打擊鰲拜集團。後來,扳倒了鰲拜的同黨,明珠被提升為兵部尚書吏部尚書等。這是明珠第一件政治成就。這過程中,納蘭是從八歲到十五歲,對朝中的政治鬥爭沒有清醒認識,但是父親的形象越來越高大,他一定感受深。二是平定三藩叛亂。當時三藩主動提出撤藩的要求,不過是試探一下朝廷的態度。康熙把這事交給大臣議論。當時人們反對,害怕吳三桂。在明珠的堅持下,康熙下定決心同意撤藩,這個命令一下,吳三桂首先起兵反清。朝中炸了鍋,有人主張處死明珠,向吳三桂求和。幸虧康熙站出來。明珠也越發感恩戴德。投入平叛的戰爭中。納蘭明珠功不可沒。 (納蘭明珠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在智擒螯拜、平定三藩叛亂等重大事件中立下大功,也贏得了康熙皇帝的寵信,個人的威望和事業一度達到了巔峰。父親為朝廷建功立業的成就、以及他在政壇上越來越高大的形象,成為年輕納蘭仰慕的偶像。年青的納蘭做了什麼時候呢?他的心愿能夠實現嗎?). 一向文質彬彬的納蘭性德居然請求到前線去衝鋒陷陣,在康熙十五年,雙方對峙時,清兵與吳三桂處於拉鋸時,西線戰場上,清軍處於守勢。當時滿朝文武為些捏了一把汗,納蘭性德要求上前線去。這得康熙意。結果是一而再再而三去上疏,都被康熙駁了回來。一可能是因為康熙擔心納蘭白白送上性命。二可能是康熙太信任納蘭了,可能有更重要的任命,不願意把他派到前線去。後來的事實證明,第二種可能更接近現實。康熙捨不得納蘭,有更重要的任命。納蘭這邊,反應是失望。他寫過詩:「平生縱有英雄血,無由一濺荊江水;荊江日落陣雲低,橫戈躍馬今何時?」大家別忘了,這是八旗子弟,血管中流的是與生俱來的血性。他認為自己流的是八旗子弟的英雄血,卻沒有機會去前線去。我個人認為,納蘭的主動上疏上前線平叛,是得到父親的支持的。可以看出他深受父親的影響。父親一系列事情對納蘭來說,有父親的英雄形象,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明珠在文化上的表現,他是精通滿漢文化的,他還是一個注意團結漢人學者的高官,當時明珠府是漢人學者雲集的地方。像高士奇,是通過他來受到康熙的賞識。明珠也注意對兒子的教育,從小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納蘭很小就繼承了父親的傳統,像淥水亭,當時就是漢人學者雲集的地方,是滿漢和睦的表現。 (無論是幫助康熙皇帝治理朝政、剷除隱患,還是在滿漢文化的交融溝通上,納蘭明珠都為國家為朝廷做出了積極貢獻,對於父親的這一系列成就,納蘭曾經感到由衷欽佩。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個人價值觀的漸漸成熟,父子倆之問卻出現了隔閡,矛盾越來越大。一度崇拜父親的納蘭怎麼與父親有了矛盾呢?)父子間不但是有矛盾而且越來越大。一是表現在童年時沒有足夠的父愛。這是他少年的一大遺憾。納蘭成長的過程中,正是明珠的事業蒸蒸日上的時期,可以請最好的老師,父親的關愛卻少得可憐。普通人正常的親子遊戲在納蘭看來是奢侈。連面都難見得上。對於母親,愛新覺羅氏,有一個傳聞。據說明珠夫人是悍婦,霸道到什麼程度?不準丫環與明珠接觸。一天二人喝茶,一位丫環端茶上來,明珠就誇了一下她的眼睛,明珠的夫人端來一盒子,揭開一看,是丫環的眼珠子。這個故事未必真實。不至於狠毒到這種地步,但是納蘭生活在這樣的少父親關愛的家庭,是肯定的。像賈寶玉,父親是平時不管的,王夫人教育方法也有間題,像金釧,被逼自殺。納蘭的情況與寶玉可能相似。生活在富貴家門,卻享受不到父母的溫情。這是他人生里第一層矛盾,這卻不是最主要的,還有更大的。這是人生價值觀的矛盾。納蘭自稱不是人間富貴花,他將功名富貴看得淡,父親卻相反,把這些看作重要目標的人。明珠是政治家,有成就,同時也是貪得無厭的貪官。後來,明珠是自食其果,被彈劾,罷了官。這時,納蘭不在人間了,他沒有看到這一天。父親的不光彩行為,納蘭卻肯定看在眼裡,甚至於心裡厭惡與痛恨。明珠自己身不正,連身邊的奴才都跟著狐假虎威。像安三,仗著權勢,在外面無所不為,當時許多文人爭先恐後地巴結,甚至與他結為兒女親家。納蘭有好友姜宸英,屢次考試不中,納蘭想幫他,求父親,明珠不會答應。納蘭一天跟姜說,你老是被埋沒,太可惜了。我想幫你,卻無能為力。姜宸英說是安三吧。納蘭是好意,提醒姜宸英,姜宸英站起來,摔了酒杯,罵了納蘭。沒想到你也如此勢利,要我跟奴才磕頭。這事可以看出納蘭的心胸,沒怪罪姜宸英,反而多方向姜宸英請罪。後來二人仍是好友。後來姜宸英感慨說,納蘭從來不怪罪我,他知道我是懷才不遇,才狂傲的。這說明納蘭與父親的矛盾很深。納蘭想幫助漢人,憑自己力量不夠,得借用父親的權力,卻也看不慣他們的行為,不願意與他們成為一丘之貉。父親追逐名利,而納蘭卻是「不是人間富貴花」。 要說到納蘭與父親的第三層矛盾,納蘭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卻又要做個孝子。他的孝…自是有名的。像父親生病,納蘭一定是日夜守候在父親的病床前。有時,納蘭都憔悴了,直到父母病好,才能恢復到原來的形態。有時,聚在一起吃飯,如果父母心情好些,他就會吃得多些。父母身體健康是他心中頭等大事。這說明他是地道的孝子,在精神思想上卻是背道而馳的。納蘭堅持自己獨立的人格,而父親是把追求名利作為自己的目標,這是納蘭心中強烈的痛苦。這種矛盾還不是他心中唯一的痛苦。接下來的人生,納蘭還要面臨更深的矛盾與痛苦,這是與康熙的矛盾。語文新高考博客

納蘭心事有誰知(六)幽怨從前何處訴

什麼是真正的痛苦?我覺得是內心執著於自己的理想,而現實一次次地毀滅它。納蘭正是這樣,他外表風光時,內心越是痛苦。看看他的詞《蝶戀花-出塞》,這是事業巔峰時所寫。卻流露出悲涼: 「今古河山無定據。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青冢是王昭君埋葬地。納蘭在康熙二十一年秋,奉旨意出使時經過這兒的。王昭君本是宮女,漢元帝把她嫁給了單于。換來了漢長年的和平,納蘭再次出使西域,也是為了穩住邊疆。這次出使的目的是什麼?這次他是作為貼身侍衛的身份出使的。那麼詞中為什麼流露出悲涼的情緒呢?今古河山無定據,歷史有不變的東西嗎?昭君的輝煌也只是剩下悲涼。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只能看到的這樣的情景。她內心是不是有許多無法訴說的幽怨呢?納蘭也有這麼多幽怨,為什麼在巔峰時這樣悲涼的是康熙賦予的職業使命與他自己的理想發生強烈衝突。 納蘭與康熙的第一次矛盾碰撞在康熙十五年,這一年納蘭二十二歲,這一年,他邁入紫禁城,進入考場,面對的是康熙皇帝,這是他從小崇拜與仰望的康熙大帝。這一回他參加殿試,是成功與失敗,就掌握在一代英主手中,這一次他成功了, 「各官咸嘆異焉。」納蘭分析中肯,邏輯清晰,見解比許多大學者中肯。納蘭還有漂亮的書法,飄逸有美感。讓所有人驚嘆。康熙也不禁點頭微笑,高中二甲第七名,在全國考生中名列第十名。所以,來明珠道賀的人不少。明珠高興,謙虛中,事實上心中充滿了驕傲與自家。可是,有一個變故,優秀的進士,要麼進入翰林院深造,要麼授予相應的職位。可是納蘭身上發生了奇怪的事,沒有任何任命,不尷不尬不明不白,一直持續了一年多。這事奇怪了,納蘭應該是首批重點考慮的對象。父親當時是吏部尚書,文官的任免都在他手中。這樣的高官,難道連兒子的工作都沒辦法安排?怪只怪納蘭的名氣太大了,父親也沒辦法暗箱操作。至少康熙這兒說不過去呀。康熙對他印象深得很。沒有他的旨意,明珠敢輕舉妄動嗎?所以不明不白地等了一年多。更令人奇怪的是,一年多後,終於等來了任命,三等侍衛。這是負責皇宮保衛工作的,有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與大門侍衛,這是皇帝的保鏢。其中最重要的是御前侍衛與乾清門侍衛,得皇帝親自挑選。納蘭正在其中。這本是光榮的事,按照一般慣例,翰林院官品不高,大家都認為破格任命納蘭為侍衛,是特殊的恩寵。 納蘭不感嘆興趣的是康熙的任命與納蘭的理想相差太遠,要是安排進翰林院,他會更滿意。即使不進翰林院,授予地方官,實現他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也是合乎他的理想的。侍衛不過是皇帝身邊的奴才,怎麼會讓納蘭高興呢?在他心中,什麼會比自由更重要?這把他推入矛盾的深淵。納蘭與康熙的關係就是這樣無奈地開始了,由此開始了九年的朝夕相處。康熙不安分,不喜歡只待在宮中,喜歡巡視,納蘭開始了忙碌的生涯。康熙十八年,保定隨行;康熙十九年,昌平隨行;康熙二十年,湯泉隨行;康熙二十年,京畿隨行……納蘭的同事有話來形容納蘭的工作性質,「君日侍上所,所巡幸無近遠必從,從久不懈,益謹。上馬馳獵,柘弓作霹靂聲,無不中。或據鞍占詩,應詔立就……上有指揮。未嘗不在側。」無不隨行。甚至臨時接到旨意,騎在馬上也要立即寫詩。總在第一時間將皇帝的要求一絲不苟地做到。康熙對他的滿意超過一般侍衛。賞賜不計其數,納蘭越是表現優秀,康熙越是不讓走,不斷提升,成了皇帝身邊的紅人。康熙不光把他當作奴才看待。納蘭一生中最大的政績發生在這九年中。沒這件事,納蘭不過是多愁善感的詞人,這事卻讓他輝煌起來,在康熙二十一年冬天,他奉使覘梭倫諸羌,出使梭倫。語文新高考博客 具體來說,梭倫應該在內蒙索隴呼都克,到吐魯番間,康熙派了納蘭去完成這項使命。納蘭這次去的目的是有所宣撫,要對梭倫少數民族部落傳達康熙的旨意,這一年,康熙平定了三藩叛亂。康熙開始著手處理北邊邊疆間題,西北要對抗的是准葛爾部,他先是和平宣撫,不成功再考慮用武力。這次是要去探探虛實。這是受制於准葛爾部的,這次納蘭去是宣撫他們,要隨機應變,做了文武兩手準備。率幾千人向西北開拔。這次納蘭宣撫的效果是,康熙二十一年秋,奉使覘梭倫諸羌,不辭勞苦,日夜兼程,把出使的詳細情況進行了秘密稟報。這是軍事機密,史料記載不詳。要注意的細節是,這次回來後,清廷對準葛爾部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變化,之前是姑息,現在是變得強硬起來,到康熙二十四年,下令處死了派在北京的使臣,對待梭倫的態度又是寬容了。甚至允許到黃河附近游牧,說明康熙心中有數了,納蘭宣撫的使命成功完成了,這些部落也誠心準備歸…自了。事實是這樣,二年後,梭倫派使團來朝貢,這些安定後,清廷大膽處理準噶爾部,御駕親征,西北後來穩定下來了。納蘭完成任務可以看出,康熙沒有派他人,而是派了納蘭去,可以看出康熙對納蘭的信任,非同一般。另外,也充分展示了納蘭出色的政治軍事才能。假設納蘭長壽,政治成就可能不可估量。可惜沒有那一天。 回來後,納蘭的侍衛生涯沒有明顯變化,康熙二十二年,再次巡視在外,後來再次隨從康熙下江南。這樣的工作,讓納蘭到哪裡尋找心中嚮往的自由呢?納蘭覺得做為奴才的地位沒有徹底轉變。「臣子光榮,於斯至矣。」在別人看來是榮譽的巔峰,他自己卻對此越是強烈地痛苦。他寫信時說過, 「弟比來從事鞍馬間,益覺疲頓,發已種種。而執殳如昔,從前壯志,都已隳盡。」天天勞頓,越來越厭倦,頭髮開始白了,還得天天佩著後器,不離皇帝左右,意志被磨得沒有了。這些幽怨,當然不敢跟康熙說,不敢跟父親說,只能跟朋友流露。納蘭的內心還有更深的矛盾,這又是什麼呢?這是伴君如伴虎的焦慮。皇帝的深不可測,納蘭也琢磨不透,他的處世哲學就是,「}生周防,不與外庭一事」,不參與任何朝政大事。他也說,「惴惴有不履之憂」 , 「以貧賤為可安者」,這就可以理解他的憂傷了。說明幾年的官場生活,讓他對人生對歷史有了深刻的體會。今古河山無定格,人生到底有什麼永恆不變呢?只有一往情深,只有內心的至情,這是永恆的,這是對人生的悲憫情懷,是對人生的關照。只有精神可以超越人生,可以永垂不朽的。納蘭進入仕途後,更加強烈地體會到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他能解脫出來嗎?

納蘭心事有誰知(七)身世悠悠何足問

納蘭詞最感人之處莫過於他真切動人的情感,無論是凄美哀怨的愛情詞,還是真摯深婉的友情詞,都記錄著他一往情深的心路歷程,尤其是他與顧貞觀之間的知己之情,更是流傳千古的友誼佳話。顧貞觀只是一個流落江湖的漢族文人,無權無勢、身份低微。而身為相門公子的納蘭性德,卻集榮華富貴於一身,父親更是權傾朝野的一代名相。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兩人的身份地位都有著天壤之別,然而,納蘭卻與比他大20歲的顧貞觀結為莫逆之交,這在當時非常罕見,甚至還引來了眾人的猜忌與謠言。那麼,納蘭對兩人之間的友誼為何如此珍重?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對待他人的猜忌和謠言,他也一笑置之。納蘭性德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個浪跡江湖的文人雅士,盡情揮灑精神的自由與人格的獨立。但是身為相門公子,康熙皇帝身邊的侍衛,對納蘭而言,這個理想只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極度苦悶中,與漢族文人雅士的傾心交往和心靈默契成了他精神上的安慰與寄託。納蘭的真摯和信任,打動了一批批漢族文人,也留下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友誼佳話,在他和朋友之間,究竟發生了哪些感天動地的友情故事呢?語文新高考博客

談到納蘭的詞,最感人的是他的情感。不單是愛情,還有友情。他有一批莫逆之交。這些好友中,相交最重要的是顧貞觀。今天或許覺得陌生,當時他的名氣不在納蘭之下,比納蘭大十八歲,在納蘭沒成年前,已名揚海外。當年考中舉人第二名,做國史館典籍的官,負責編歷史。這人有個性,在康熙十年,毅然辭職,過江湖文人的生活。這一年納蘭十七歲,進入國子監,與顧貞觀擦身過。到納蘭四十歲時,他們才見面,相見恨晚。顧貞觀人品與才華讓納蘭相見恨晚,還有納蘭對待朋友的態度,有四大特點:一是真誠,這是必要條件,表現在哪裡?有故事,康熙十五年,二人結交不久,納蘭知道他喜歡浪跡,想要留他在身邊,他於是決定,在明珠相府中開闢出一塊地,專門蓋了幾間茅草房。邀請顧貞觀來長期居住。納蘭還專門寫了詞來邀請:「問我何心,卻構此,三楹茅屋。可學得,海鷗無事,閑飛閑宿?百感都隨流水去,一身還被浮名束。誤東風,遲日杏花天,紅牙曲。塵土夢,蕉中鹿。翻覆手,看棋局。且耽閑滯酒,消他薄福。雪後誰遮檐角翠,雨余好種牆陰綠。有些些欲說向寒宵,西窗燭。」想自由自在地相親相近,飛來飛去。這足以看得出真誠。顧貞觀評論說, 「嗚呼吾哥!其敬我也不啻如兄,其愛我也不啻如弟」。 二是信任,再看兩個小故事。一是納蘭拉兒子到顧貞觀前面,說這是你親侄子,跟兒子說,顧伯父就是你親伯父。在他眼中,顧貞觀是比親兄弟還親的兄弟。二是納蘭將詞作交給顧貞觀整理出版。把創作看作生命的文人,將作品交給別人出版,不亞於託孤。「憑君料理花間課,莫負當初我。」顧貞觀沒有辜負他, 《飲水詞》出版。三是純潔。這種程度像小孩子一樣,不虛偽不掩飾。看納蘭在二十二歲時寫的一首詞:「德也狂生耳。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有酒惟澆趙卅l土,誰會成生此意?不信道,竟逢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盡英雄淚。君不見,月如水。 共君此夜須沉醉,且由他,蛾眉謠諑,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間?冷笑置之而已!尋思起,從頭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後生緣,恐結在他生里。然諾重,君須記。」最讓人看不懂的是身份懸殊,納蘭不但沒有老奸巨滑,反而純潔得像個孩子,不在乎身份差異,面對眾人的議論冷笑置之而已。友誼的純粹是最重要的。再看這首詞的開篇是「德也狂生耳」,我也是狂傲的人。貴族門第不過是污濁之地而已。用了典故,魏晉時期的阮籍,可以翻白眼與青眼,喜歡的就青眼相加,對小人就白眼一翻,轉頭就走。顧貞觀無錢無地位,他們交往的原因是什麼?不是顧貞觀攀附權貴。納蘭面對冷語的態度,納蘭是由他去,這是坦然的。顧貞觀看到後,也是回詞一首,「但結托,來生休悔」。顧貞觀也是堅定地回應了納蘭友情的結托。

後來納蘭去世後,顧貞觀返回家鄉居住,夢見納蘭來說,我們是知己,對友情不能忘懷。雖然我生命短暫,但我希望我的靈魂在你這兒可以找到安身立命之地。顧貞觀納悶時,聽到他兒媳生了兒子,結果一看,長得太像納蘭了。他一想,投胎也要投到顧家。滿月時,顧貞觀夢見,納蘭來各有辭行。他有不祥之兆,果然孫子夭折了。這故事真實性不去考證,但是二人的友情是驚天地的。有學者評價是「率真無飾」,沒有任何虛偽與掩飾的。一個詞人不是性情純潔率真,怎麼會寫出這樣的詞呢?四是重情重義,人世之間有利益之交,可是納蘭從來不間得到,而總是在付出。甚至為朋友,他可以兩肋插刀。不久,二人聯手演繹一段友情故事,成了轟動一時的新聞。順治十四年時有丁酉科考案,有考生舞弊,一時,朝野震驚,順治下旨,將舉人全部押送到北京,由順治親自複試。當時有一個人叫吳兆騫,有毛病,膽小,被押到順治面前時,手抖,不能握筆,最後交了白卷。順治一看,了不得,又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吳兆騫等流放到寧古塔。這是顧貞觀的好友,顧貞觀求納蘭的唯一一件事,是幫他營救吳兆騫。這時案件過去十九年了。這看起來是舉手之勞,納蘭是皇帝的貼身侍衛。可是納蘭沒有同意,顧貞觀寫了兩首詞,將二人交情寫在詞中,納蘭才同意。他說,這事我一定全力以赴,但得給我十年的期限。顧貞觀說,吳兆騫恐怕沒有生還的機會。顧貞觀請求他,納蘭最後承諾得至少五年。這事為什麼這樣難呢?營救難度有三:一是這是順治時的案子,作為兒子康熙不能隨便否定;二是這案件後來成了打壓漢族文人的案子,滿漢關係複雜,要營救,其難度可想而知;三是這是不同派系政治鬥爭的結果。納蘭明珠也是政敵要打擊的對象,納蘭也因此不敢輕易答應。但是儘管這樣,他的友情還是發揮到了極致。他回詞:語文新高考博客 「絕塞生還吳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閑事。知我者,梁汾耳。」答應後,納蘭投入到營救之中,他先想到的是父親。他從來沒為朝政之事,求過父親。納蘭明珠是官場老手,第一反應就是這事干不得,康熙怎麼能翻案呢?但是納蘭說,看在兒子從來不求的份上。明珠想了許久,勉為其難地說,試試。要面見顧貞觀。顧貞觀親自拜見明珠,明珠笑著對顧貞觀說,我當然願意效力,不過您從來不喝酒,願意為朋友幹了這杯酒嗎?顧貞觀幹了。明珠笑說,能不能學滿人請安。顧貞觀接受了。明珠鄭重地說,沒想到情義重到這種地步,等著聽我的消息吧。明珠給納蘭與顧貞泓二人吃』定心丸。 營救的第一輪行動就出現重重困難。機會是等來了,康熙派人去長白山祭祀,這是清的發祥地。他們讓吳兆騫寫了長賦,打通關節,呈現給了康熙,康熙看到這篇賦,間身邊的明珠這是誰。明珠一看,皇帝開心,就原本地說出了吳兆騫的經歷,並請求翻案。康熙沒有同意,理由就是先帝的案子不能輕易翻案。第二次機會到了五年之後,到了康熙二十年,因為朝中發生大事, 吳三桂等叛亂剛剛平息。這提醒了康熙,不能再像…自治時一味打壓,得爭取漢人的支持。這時納蘭他們再次面求皇帝,在他的努力下,這次赦免了,在康熙二十年,吳兆騫,終於平安地回到了北京。離當年顧貞觀求納蘭剛好是五年,這是君子一諾,再次體現了納蘭的重情重義。吳兆騫不知道這個中的辛勞,顧貞觀被他誤解,納蘭就知道了,就找到明珠,明珠召來吳兆騫,只見廳堂中,左邊寫著「顧貞觀為吳兆騫飲酒處」,右邊寫著「顧貞觀為吳兆騫屈膝處」。吳兆騫醒悟,並真誠道歉。三人成了深交。這個故事對漢人的文人來說,納蘭的重情重義溫暖了一大批漢族文人。納蘭對生活厭倦時,顧貞觀還為納蘭做了重要的事,這給納蘭最後生命帶來了最後的一絲亮色。

納蘭心事有誰知(八)而今才道當時錯

身為康熙皇帝身邊的紅人,納蘭有著令人艷羨的事業前景,然而,盧氏的去世卻在感情世界裡徹底擊垮了納蘭,他長期沉浸在壓抑痛苦中不能自拔,「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愛妻的離去帶走了納蘭關於愛的全部美好回憶。就在他對未來幾乎萬念俱灰的時候,一位女子走進了他的世界,她就是沈宛,這位才貌雙全的江南才女,以她特有的溫柔之情溫暖著納蘭冰冷的情感世界,在他凄楚寒冷的生命中再次點燃了愛的火焰。

然而,在經歷了一場纏綿悱惻的絕世戀情之後,兩個人卻在無盡的痛苦中結束了這段感情。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多情多病的納蘭遭受了太多的愛恨離愁,當一切感情的寄託猶如煙雲消散殆盡,當納蘭沉痛地寫下這凄美詞句後不久,他年輕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年輕的納蘭公子走了,在另一個世界裡,他將不再惆悵,不會再有痛苦與寂寞。在臨終前,納蘭寫下了他一生最後一首詩《夜合花》:「階前雙夜合,枝葉敷華榮。疏密共晴雨,卷舒因晦明」。短短的一生,納蘭留給世人的詞有近四百首,詩近四百首,這些用他的心血寫下的詞句,跨越滄桑時空,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那麼,納蘭和沈宛之間究竟有著怎樣一段凄美戀情?惆悵一生的納蘭公子又將迎來怎樣的人生結局呢?語文新高考博客

納蘭一生中兩個最大知己,一是盧氏,一是顧貞觀。可是友情不能代替愛情,顧貞觀也最了解納蘭的孤獨與寂寞。顧貞觀做媒,納蘭結識了另一位女子,這是沈宛,沈宛能填補納蘭的感情生活呢?「而今才道當時錯,心緒凄迷.紅淚偷垂,滿強春風百事非.情知化後來無計,強說還期,—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首句令人震撼,「錯」字正是這種震撼所在。人生有悲劇在乎,我們永遠不可能回到從前,一旦犯下錯誤,不可能再有改變的機會。表達的正是這種永遠不能回到過去的悔恨。這首詞是寫給沈宛的嗎?他經歷的最大傷害是在愛情上的傷害。回顧一下他一生的幾段愛情錯誤,一是初戀,因為外在壓力被迫與她分手,可能對當時的納蘭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二是與盧氏的婚姻,這應該是最完美的婚姻,可是這隻持續了三年,盧氏的離去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損失,不是納蘭的錯,是上天的錯;三是納蘭二次婚姻的錯,納蘭續娶過官氏,他有強烈的抵觸。據說官氏是任性刁蠻,盧氏的感情是不能填補的空白,正是這種情況下,沈宛走進了納蘭的生活。語文新高考博客

(沈宛是怎樣的女子?)納蘭認識沈宛有兩大原因:一是納蘭早是仰慕沈宛的才名,她是詞人,有集子流傳。見到沈宛前,就讀到過發也的詞。二人在填詞上的共同語言是重要原因。二是顧貞觀的引薦。二人相隔千里,本來沒機會見面,現在牽線的是顧貞觀。所以納蘭請顧貞觀出馬幫他。納蘭寫給顧貞觀的信這樣說: 「聞琴川沈姓,有女頗佳,望吾哥略為留意。」琴川指常熟,可能是沈宛居住的地方,這時康熙二十三年將下江南巡遊,希望他能與顧貞觀見面,望他先行打聽一下沈宛的情況,顧貞觀當然是專程為納蘭跑了一趟。顧貞觀驚為天人。顧貞觀回信更強化了納蘭想見的願望。下江南時,第二封信語氣更強:「吾哥所識,天海風濤之人,未審可以晤對否?弟胸中塊磊,非酒可澆,庶幾得慧心人以晤言消之而已。淪落之餘,方欲葬身柔鄉,不知得如鄙人之願否耳。」你認識的那位天海內濤之人,我能不能去見見呢?「天海風濤」有典故,與李商隱有關。晚唐李商隱有許多粉絲。柳枝是歌伎,一天堂兄無意中在朗誦李商隱的詩,柳枝聽到了,驚訝,連間,誰人有此,誰有為是?李商隱的堂兄說是堂弟所寫,柳枝請求他帶話,請李商隱為她寫詩。柳枝派著、r環等待李商隱。告訴他柳枝姑娘要他三天後去河邊,沒想到,朋友搶走了行李,李商隱因為追趕錯過了約會,後來,李商隱再到這兒時,柳枝被節度使霸佔了。李商隱寫了幾首詩,其中稱柳枝為天海風濤。這裡,天海風濤包含三層意思:一是沈宛也是歌伎;二是,沈宛也仰慕納蘭;三是,沈宛是才女。二人都有強烈相見的願望。納蘭希望這位惠心人能像盧氏一樣,能提供心靈棲息的港灣。

二人果然一見傾心。納蘭寫了一首詞,寫相見的心情: 「兩鬢飄蕭容易白,錯把韶華虛費.便決計、疏狂休悔.但有玉人常照眼,向名花、美酒拚沉醉.」這一年納蘭三十歲,說自己是兩鬢斑白了,見了沈宛就下了決定,便決計,疏狂休悔,向名花,美酒拼沉醉。這可以看出他見到沈宛時的幸福與快樂心情。納蘭的江南之行,最大收穫是得到了沈宛。這一年冬天,顧貞觀親自護送沈宛入京,沈宛嫁給納蘭為妾。

沈宛能給納蘭帶來他所渴望的幸福嗎?相愛容易相處太難,對於二人來說,尤其是這樣,二人共同生活時,面對的不再只是愛情,而是殘酷的現實。一是康熙年間,滿漢關係雖有所緩解,不能通婚的禁令沒有解除,違者重罰。納蘭敢娶進家門嗎?二是沈宛的身份只是卑微的歌女,風塵女子,作為納蘭的父親明珠允許兒子將她堂堂正正地娶進家門嗎?有點玄。沈宛進不了納蘭家門,納蘭做出萬般無奈的決定,另外安置了沈宛居住,成了外室,地位比妾更低。還有更殘酷的在,納蘭要恢復正常人的生活,侍衛,與生活,意味著沈宛的生活主要是等待。這種等待換來的多是獨守空閨。看看沈宛寫的:「雁書蝶夢皆成杳,月戶雲窗人悄悄.記得畫樓東,歸驄系月中,醒來燈未滅,心事和誰說?只有舊羅裳,偷沾淚兩行.」畫樓應該是二人同居的地方,納蘭下班總會風塵僕僕地回到這兒,這是沈宛的最快樂的時候,而現在更多地是沈宛獨守空房。半夜驚醒時,燈未滅,身邊仍是空無一人。心事和誰說?滿腹心事與誰說呢?淚水只能沾濕衣服,帶來的只能是痛苦。沈宛不是逆來…自受的女子,有思想與主見,發現痛苦是看不到頭時,她終於艱難抉擇,向納蘭提出了分手。這種煎熬其實納蘭也有。當沈宛提出分手時,他也想挽留,他也付出了許多,甚至以為沈宛可能是唯一能代替盧氏的地方,她們都是才女,都善解人意,但是最大不同在,沈宛與納蘭的相處方式是不平等的,註定這種愛情帶給納蘭的除了愛更多地是怨。不平等的愛就不是真愛。這種怨讓他們的愛情遭遇到了冰山,納蘭選擇了理解與放手,沈宛在幾個月後,帶著傷痕回到了江南。 「而今才道當時錯,心緒凄迷」,這是命運的錯。沈宛只有怨沒有恨,她怨命運不公, 「滿眼春風百事非」,這麼美好的春,只能提醒自己物是人非的傷痛。分手時都想安慰對方,要找時間看你,或者堂堂正正地娶進門,沈宛也安慰納蘭,我的心在等你,安慰歸安慰,納蘭這樣的清醒與沈宛的聰慧,他fl"1☆B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了。「而今才道當時錯」,貼合這段愛情悲劇。後來納蘭去世了,沈宛因為地位卑微,不曾被提及。康熙二十四年春天,納蘭病倒了,這次分手讓納蘭雪上加霜,前一天,還強撐著在淥水亭雅集,在第二天一病不起,寒疾,七天沒有發汗。病甚至驚動了康熙。隨時彙報病情。親手開了處方葯,賜給了納蘭,沒來得及吃,七天後就去世了。這一年虛歲三十一歲。

語文新高考博客 年輕的納蘭公子走了,在另一個世界裡,他將不再惆倀,不會再有痛苦與寂寞。在臨終前,納蘭寫下了他一生最後一首詩《夜合花》: 「階前雙夜合,枝葉敷華榮.疏密共晴雨,卷舒因晦明」。短短的一生,納蘭留給世人的詞有近四百首,詩近四百首,這些用他的心血寫下的詞甸,跨越滄桑時空,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納蘭去世,也是時代巨大悲痛,當時,有數以百計的人寫悼詞,從來沒見面的人都會痛哭。曾在淥水亭雅集的文人,感嘆,沒有了納蘭,哪兒可以容得下我呢?有人說,再也沒有知音了。我的悲痛向誰訴說呢?康熙也派了中使來祭奠,十多年梭倫的使者來朝貢,這些少數民族的歸順,是納蘭奉使出使的結果。當所有人為此悲痛時,我想只有一個人,並不感到悲痛,甚至認為是解脫,這是納蘭自己。這個人,一生活的是一個字:情,對親人、對朋友、對愛人。這種情鑄就了他的人生,錯就錯在,他這種純情的人,不應該生在這樣複雜的人世間,所以他說,我是人間惆悵客,人間不是他的家。康熙二十四年5月30日,他永遠離開了人間,正是盧氏的忌日,在康熙十六年的這一天,正是盧氏去世的時間,我寧可相信不是巧合,納蘭追隨妻子離開這個人間。當所有人痛哭流涕的時候,只有納蘭會微笑,他要去的世界裡有他最愛的人,有他最溫暖的家。謝謝。

推薦閱讀:

【百家講壇】 漢武帝的三張面孔(二十九)臨終託孤
易中天在《百家講壇》中的經典語錄有哪些?
【百家講壇】 大隋風雲下部(一)悲情天子
【百家講壇】 大隋風雲下部(五)千秋運河

TAG:文字 | 2012 | 百家講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