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女人,愛情與性

某女性來訪者問,我真的搞不清,是不是談戀愛,我就應該跟對方發生性關係呢?每次都為此產生矛盾,是我對性有恐懼呢?還是有處女情結?我想把第一次留到結婚這種想法到底有沒有錯?到底是我的觀念有問題還是對方的觀念有問題?

其實也許站在客觀的角度看,我們可以說,不能簡單認為是女人有問題或者男人有問題,而是彼此的想法觀念不一致不匹配造成的問題。然而,遇到此類案例越多,就越發現,女孩們會有這樣的困惑,並不是觀念不同所能簡單概括的,也不只是個人心理問題,而是有其背後的深刻社會心理因素在的。這種困惑的普遍性,無形中反映出社會對女性、愛情、婚姻以及性所給予的要求與投射期待的不協調性與不合理性。

女人的」物化「與女性意識的覺醒

不可否認,現今社會的大環境對性的觀念是趨于越來越寬鬆的,這種寬鬆自然有兩性關係在現代社會中走向自由平等的一面。然而,同時存在的另一面是,人的心理發展卻未必能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這種不協調的步驟必然導致人們自相矛盾的想法與行為,進而造成某些普遍性的社會心理困擾。

女性這個觀念本身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在傳統的男權社會裡,並不存在獨立的女性,或者說獨立的女性這個意識範疇甚至並沒有在人們的思維中出現。那時的女性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男人的所有物而存在的,」在家從父,出嫁從夫,老來從子「,都說明了女性並不是作為」人「而存在,而是作為男性的附屬品承擔著生育繁衍撫育後代以及滿足男性性需要的功能。無論貧窮或者富有,一概如此,女人不可以隨意拋頭露面,即使是在自家吃飯也要在男人之後,甚至在孩子之後,凡此種種難以盡數。這是社會對女人的「物化」。而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前,人們在觀念里,也並不覺得女性這樣的從屬地位有什麼問題,這是千百年男權文化的熏陶與裹挾的結果。人們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包括女性自己——當壓迫變成一種日常狀態的時候,人們就不再有能力感覺到那是壓迫,而相反如果有壓迫者對被壓迫者施以一點善行,還會被感激涕零——這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斯德哥爾摩症。這種思想上的奴役及其造成的自動服從奴役的思想,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女人完全的失去了自身自主的獨立意識。

五四新文化與婦女解放運動,帶來了女性意識覺醒的萌芽,並快速成長迅速蔓延,尤其在各種學校學生團體中得到發展和壯大,隨後又擴展到文學文藝等社會團體中,並逐步滲透到工廠等社會底層,這一切共同形成了民國獨特的風俗畫卷。而相對來說,在發展比較落後的地區,女性就依然處於嚴重的被壓迫狀態中。女性解放運動在五四時期只是開了一個頭,後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然而,可惜可嘆的是,新文化的敞開沒有能夠進一步深入到普通民眾,深化到人們的思想深處的機會。在近百年後的今天,《黃金時代》播出後,仍有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蕭紅每次都能懷著一個男人的孩子而被另一個男人愛上和接受,甚至有為數不少的人在網路上肆意謾罵蕭紅侮辱其人格。也許這都足以說明,在某些當代人的觀念里,對愛情的追求與對女人的平等看待甚至可能不如近百年前開明。

一種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及至深化入人們的心靈,是需要穩固的文化導向作為基礎的。現今的中國經歷了外族入侵,連年征戰,其建立的基礎來自於戰爭的勝利。槍杆子里出政權,是我們的指導方針。在發源於農村包圍城市的武裝力量里,在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里,女性的能力都是相對微弱的。因而,當時女性大多只能從事文藝宣傳、醫療護士、教書育人等在戰爭中相對邊緣化的工作。而同時人們本身的生長環境就是幾千年貶抑女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自然原本對女性能力的看法就難免偏頗,對女性能力的認識亦難免有巨大不足。而戰爭的現實又再次在無形中固化了人們對女性的認識。而邊緣化的工作又是相對不重要或者說其重要性沒有得到足夠認識的,因而造成的對女性能力的低估也就自然而然的又進一步深入人心了。

記得曾經看過一點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年輕漂亮的文藝女兵,被首長喜歡上了,即使最初自己並不願意,也有無數人以革命的種種理由來勸說,最後還要欣然應允,從此做一份機關閑職,洗衣做飯生孩子照料首長生活,不能有怨言只能是榮幸。這樣的故事,似乎在此類影片中並不少見。我無法穿越回那個時代去看到那個時代的真實,然而,如此眾多的文藝文學作品理所當然的採納了此類故事,至少也說明了藝術來源於生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然而,這種行為本身與封建社會的包辦婚姻是沒有本質差別的,並不能因為其所謂道德品行的高尚,並不能因為其所謂革命事業的偉大,並不能因為其所謂勞苦功高,而成為其理所當然的裹挾女性愛情與婚姻自由的理由。

同時,社會又要求女人以去女性化為榮。男女平等在某種程度上似乎被簡單的等同為女性的柔美溫婉是千百年來女性被壓迫的根源,而要獲得與男性同等的權利,女性就要消滅自身的天然屬性,變成統一的男性化風格。因而,一部分女人為了獲得相對平等的權利與社會生活的公平性,而不得不放棄自身的女性面,不斷向中性靠攏。而另一部分女人則因展現美麗溫柔等女性特性而成為眾矢之的,一方面她們可能暗地裡成為男權的獵物,另一方面則可能遭受社會的集體攻擊,把品行不端,有傷風化種種莫須有的罪名強加於她們身上。這顯然仍舊是封建時代殘留的男女不平等的變相表達,而絕非真正的平等與公正。

所以,我們宣傳男女平等,我們宣傳婦女能頂半邊天,只是說明我們有了這樣做的意識,然而這種意識是學習來的,並沒有深入到自己的骨血中,因而並不具備女性真正獨立自主的基礎——無論文化基礎與社會現實基礎。人們面對的社會現實依然是女性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得不依附於男性而存在。在這樣的形勢下,儘管我們有了男女應該平等的意識,然而現實卻依舊是與傳統的封建與農業社會的結構相類似的社會模型——女性因其身體條件與男性的天然差異,而處於弱勢地位,因而難以得到被真正公平公正平等對待的機會。而自由和平等,通常不會無緣無故的在人們的意識中深化,無論我們如何去強調家庭主婦的工作同樣是辛苦的更是值得尊重的,都不能等同於它能自然而然地變成現實——如果人們有自覺尊重女性此類與家庭有關的付出的能力,女性也就不會被壓迫幾千年了。對女性家庭工作的尊重只可能在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刻寫入人們的潛意識並變成自發的行為之後逐步的發生。而目前根據現實情況來做出價值判斷,根據價值判斷做出地位高低的回應,才是人仍舊習慣的自發性選擇。因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現代社會裡,女性意識的覺醒與女性力量的復甦,離不開城市化的進程——只有在體力不再成為決定性因素的科技化與城市化的現代社會中,女性才可能取得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綜合權利上的一席之地。

缺乏平等意識之下的愛情與婚姻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整個社會方方面面都在進入不同程度的市場化。快速發展的物質生活,也帶來了對人們思想的巨大衝擊。現實中,婚戀也不可避免的變成了一個市場——或者毋寧說,我們的婚戀始終是在一個市場里的,只是現在這層面紗被揭開了,或者說這個市場更「商業化」了。而至於是權力、功勞還是金錢,決定對「優質女性資源」的佔有率更高,本質上對女人來說,並沒有差別——她們依然是被物化的存在而已。人們習慣於把女人按照容貌、身材、年齡、性情、家世等的品相來分類估價,而決定其在婚戀市場里的價值。而女性的其他價值譬如學識譬如才華,通常只是最末會被考慮的因素,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這些部分的價值會在這個特有的市場里起到負分的作用。

而以物化女人的方式展開的婚姻,是難以談及愛情的。真正的愛情,只可能在兩顆心平等的碰撞中產生,在兩個靈魂平等的交流與接觸中迸發,而不可能在天平的稱量中算好了性價比再發生。而在中國人傳統習慣的婚戀觀里,通常會考慮到所有一切,唯獨缺少愛情。人們更習慣說:感情是可以慢慢培養的。背後隱藏的觀念是——硬體或者說可供交換的條件更重要。

而同時,物化又是雙向的,當社會物化女人,把婚戀變成變相的交易的時候,男人的物化自然也不可避免。所以,男人在婚戀市場也一樣被按照品相分類,明碼標價。只不過男人的分類通常是按照他們的職位高低、收入多寡、家世好壞,再到年齡身材體貌等等。也許這就是如今屌絲文化盛行的原因——除了某些少數掌握著巨大社會資源的男人之外,大多數年輕男性對自己同樣不自信。在貶抑女性的同時,無形中他們也在稱量和貶抑自己。所以,不公平從來不會只在一方發生,當人們把不公平投射給別人的時候,這利劍就必然或早或晚都有射迴向自己的一天。而男人和女人恰恰是組成人類社會這個圓的兩半,當一半被貶低被壓抑甚至被奴役的時候,另一半的發展也不可能是平衡的。所以也許男人大可不必再責罵女人現實或者世俗,或者責怪丈母娘的不講理,而是應該回來檢閱一下自身,你的內心真正有多少部分是對女性足夠尊重與認可的呢?如果你不能夠對女人抱有基本的尊重與認可,又怎麼能指望你可以遇到一個丟開天平與砝碼,談愛情的姑娘呢?或者說,即使遇到這樣的姑娘,你是否能夠給予足夠的尊重與珍惜呢?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這些離普通人的生活很遠,又似乎覺得自己並非被這些觀念左右,然而事實上,根深蒂固的集體意識的影響與裹挾其作用範圍之廣之深,可能恰恰是超乎我們想像的。比如幾年前流行的調侃的說法「大專生是小龍女,本科生是黃蓉,研究生是趙敏,博士生是李莫愁,博士後是滅絕師太,碩博連讀更可怕——傳說中的『東方不敗』「!其實,也許人們大多並不了解自己所貶低的那些女性究竟是什麼樣子的,然而這並不妨礙人們拿她們做噱頭來抬高自己的身價,同時打壓女性的自我意識——儘管這可能只是以調侃的方式發生的,看起來是那麼的不經意。而對於過了二十五歲依然「沒能成功的把自己嫁掉」或者至少是「有穩定的待嫁的男朋友」的女孩,一般不必等到社會議論紛紛,也不必等到相親的男人的白眼,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甚至父母,都已經把她們貶低到泥里去了——在人們的潛意識裡,依然認為女人是商品,而銷售了二十多年還未曾銷售出去,那麼這個商品就是失敗的,認你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也是枉然,甚至會變成自身的負累——越是沒有自信心的男權社會,越是害怕有思想的女人,這似乎是個不爭的事實。而可怕的是,女人自己也常常變成這種思想與行為的幫凶。

因而,我們也常常能看到一些二十齣頭的小姑娘,就開始恨嫁到去參加各類相親節目,並積極致力投身於把自己嫁掉的偉大事業當中。至於她們為什麼這麼急,為什麼覺得找不到一個好男人嫁掉自己就完了,可能她們也說不清,只是從小到大看到聽到的都是這樣的罷了。而面對職場的壓力,甚至求職時,一條明確的要求「男性」,就足以秒殺你的所有學歷證書的時候,大概恨嫁與心慌對很多心理承受能力不是很強的女人來說也就不可避免了吧。

而被裹挾在這種思維里的年輕人,無疑會傾向於把婚姻當做感情的終點,當做拯救人生的良藥,好像「結婚」了就「好」了,遭遇的其他問題就可以解決了——畢竟自己這後半生是有所依託的了。這種思維自然就更容易產生面對婚姻的種種問題:事實上,婚姻從來不是感情問題的終結,而是另一個開始。進入婚姻,才真正開始考驗兩個人相處的能力與面對種種現實瑣碎事物的協調性。如何互相扶持走過婚姻的各個階段,更是需要兩個人不斷的付出努力和心血來彼此調試的。然而,這些現實問題卻統統被掩蓋在了「嫁掉就等同於王子和公主從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這個童話背後。等到問題與矛盾不可避免的發生的時候,人們又會說,「生個孩子吧,生個孩子就好了」......這有點類似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人生觀念——初中老師總是說考上重點高中就好了,上大學就很容易了。到了高中就會發現,高中老師說,考上大學就好了,大學裡都沒人管你們。大學呢,老師又說,等找到工作就好了。終於到了社會,人們又會說,等你積累了工作經驗升職加薪就好了。然後的然後呢,也許,會有人跟你說等你退休就好了。然而,很不幸的是,如果你看了這幾天的新聞會發現,退休時間又推遲了......那麼,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就好了」呢?也許,如果抱著對現在生活容忍的心態,期待怎樣怎樣就「好了」,大概「好」就只能永遠停留在下一步,卻不可能在當下真正到來。

事實上,婚姻中的女性可能要面對的是更多的不平等——本職工作、打理家務、生孩子照顧孩子甚至照顧老人,似乎都一股腦的壓到了女人肩上,原因就是你是「女人」。因為是女人,不只生孩子,做家務和照看孩子,似乎就與你有著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繫。老公不能光鮮亮麗的出入職場,說明家裡的女人很失敗;孩子穿著不幹凈整潔,教育不好,是媽媽不稱職;家裡不舒適美觀大方,是妻子能力不夠......這些都是女人可能面對的社會現實。未必是男人誠心和有意如此的欺壓自己的愛人,而是男性的婚戀觀,包括男女各自在家庭中應該承擔的責任等等,也同樣是模糊的。有時候,他們受現代社會影響覺得愛情才是婚姻的基礎,他們也願意為愛情付出,而有時候他們又被傳統裹挾,覺得結婚了,女人照顧家庭撫育孩子就是理所當然。然而,同樣是每天二十四小時,女人到底要如何身兼數職,也許這真的是個難題。這種困擾在我面對的個案里同樣並不少見。而通常,對有這些困擾的大多數女性來說,如果不想繼續這樣的生活,就會有人出面諄諄教導,這樣的老公已經不錯了,知足吧,離了婚的女人更慘,男人照樣可以找二十齣頭的小姑娘,你能找什麼樣的?於是,多少女人就這樣忍了認了,還得參考著各大媒體的「防老公出軌指南」盡量讓自己看起來價值高些,盡量變些花樣的去取悅男人。而遇到個肯做點家務,肯帶下孩子,肯好好過日子沒出軌的男人,似乎女人就真的該謝謝天謝謝地謝謝遇見你了。然而,這是真的嗎?女人真的必須活得如此卑微嗎?

也許有人會說,這種說法過於片面了,還是有人可以過得很幸福美滿的。當然,我們不能否定這種案例的存在,這個社會中自然也有真正開明的抱持著平等尊重之心對待女性的男人,也有寬容大度用心勤勞付出真愛妻子的丈夫,同樣也有自主自尊自重自愛的女人,有溫柔獨立又善解人意的妻子,正因為有這些人的存在,也許恰恰我們的婚戀觀可以得到某些啟發,社會的發展也有某些可以前進的方向。

然而,同時,我們面對的社會現實是,還有比例不在少數的人群,在悲催瑣碎的家庭生活里生命漸漸枯萎,也還有同樣比例不在少數的人群,因自身選擇與社會普適價值的不同,而在孤獨與不理解中掙扎。眾生相千差萬別,大環境的不平等不公正依然普遍,這亦是事實。而在這種不平等思想的裹挾之下生存,無論看起來是相對幸還是不幸的,背後也許都隱藏著一個真相——凡是被物化的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尊重,更談不上真正的自由與平等。就像無論你多麼愛你的Iphone6,都不可能真正的尊重它,跟它自由平等的對話一樣。否則,為何各大網站的女性頻道總是充滿了「幾招留住男人心」,「如何預防老公出軌」這類文章以及無數的化妝品與整容整形的廣告,而從來沒有相關的此類的男性頻道呢?在依附於他人的思想指導下,在沒有真正的平等的前提下,人是不可能真正有安全感的。無論女人如何試圖把自己修鍊成精,都不可能完全避免上面的情況發生,因為這些問題本身都是偽命題:你不可能決定主動權不在自己手裡的事情——就好像你不可能決定老公是否出軌,你至多只能左右自己是否劈腿罷了。而把人生的焦點集中在屬於別人範疇里的事情上,自然很容易導致一直活在惴惴不安里的心境里。

離婚率上升,婚姻質量不高、婚外戀婚外性越來越普遍,大約可以說已經是現代社會普遍存在與公認的現實了,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也許我們需要走得再深一些去看到背後更根源的癥結——沒有真正平等的男女觀念的導向,愛情也許很難真正發生。以砝碼衡量的婚姻,或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保持婚姻形式的穩定,然而卻很難深入的走進彼此的生命中,更難以談到情感穩固和諧的深入的家庭關係。

性壓抑與性解放不同角度的裹挾

性,在我們的傳統里,向來是個禁忌話題。網上曾經流行一句話:凡是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都是耍流氓——這是典型的中國式婚戀思維。在這類思維的裹挾之下,有些女孩自然會對戀愛無比慎重,對自己身體更是無比珍重,不是到了婚姻中,斷不肯解禁。

說到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一點,女人跟男人一樣,當然都有決定自己身體的權利,無論願意還是不願意,都是自己可以自由選擇的事情,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對女性來說,要面對的狀況可能是更複雜的。很多女人在社會大環境對女性的苛責下,不得不考慮到社會輿論的說辭,而做出自己的選擇或妥協,其中也有很多無奈。而顯然在性方面,社會對男人則是無比寬容的。

那麼,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女性選擇謹慎對待性,自然是無可厚非的。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同一種選擇背後隱藏的心理動機可能是很複雜的。如果這種拒絕背後隱含的是,女人把身體作為籌碼對自己待價而沽的思想,那麼,這類女性就是在下意識里對自己的商品性做了認同。這種行為本身也是對自己物化的一種表現,是男女不平等觀念和貞操觀的殘留。我們不能說這是錯的,或者不好的,但是這種思想毒害的卻也是自己。只是大多數時候,人們都在社會集體思維的裹挾之中,渾然不覺有什麼問題。甚至,面對性觀念越來越寬鬆的社會環境,這樣的女孩更容易讓人感覺稀有的傳統純潔與美好。然而,被貞操觀裹挾的女人在思想上是不可能獨立自主的——一旦婚姻的結果出現了什麼意外,這種女人要承受的心理打擊也將是巨大的和毀滅性的。

那麼,反過來說,是否性開放的女人一定比較獨立自主,內心自由呢?這也未必。這個轉型中的不成熟的社會,對女性的要求常常是自我矛盾的。一方面女孩們看到的社會現實可能是對性很開放的,另一方面遭遇的現實則可能是開放背後又夾雜著人們的白眼。男人主導的社會總是一邊調侃著性,一邊試圖讓自己獲取更多的性資源,一邊鄙視著女人的不自重不檢點。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自我意識不清晰的女人,就很容易感覺到迷茫和無從選擇。

盲目的開放並不能等同於內心的獨立與自由。貞操觀可以是裹挾,同樣性解放也可以是裹挾。在個案中,我也曾經遇到很多來訪的女孩因年少無知的種種情事而傷心欲絕。究其原因,在解放個性,崇尚自由的觀念的裹挾之下,男人有了更多慫恿女人敞開身體的理論基礎與方便的社會現實,而很多女孩卻並不清楚自己的選擇究竟意味著什麼。結果,可能在流連風月中,喪失了愛的能力,也可能在歸於冷靜後,陷入了悔恨之中。究其原因,表面看,很多女人跟男人一樣是被對性的好奇心驅使,而更深層的是,這類女孩通常都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自幼的生活環境缺少愛的溫暖,缺少被認可的機會。而用身體戀愛,無疑是女人取悅男人的最簡單手段,也是很多女人博得男人的關注和愛的方式。然而,用這種方式得到的愛的種子,卻常常因其根須的不穩固,而很難長成健康茁壯的愛情之樹。長此以往,這種戀愛類型的女人就容易陷入對男人的怨恨之中,責怪男人對自己不尊重不愛惜,也責怪自己不懂得識人,甚至感覺被人騙,感覺屈辱。這當然是值得同情的。然而,當我們沒有給自己足夠的尊重的時候,如何能夠指望對方可以尊重自己呢?盲目的性開放依然是女性自我價值過低的一種變相表達。女人要想真正的理解自己的性,做出自己不後悔的選擇,自我尊重是不可缺失的前提。

如何面對性,當然不只是女人的問題,還涉及男人,涉及社會輿論,是一個綜合的社會問題。如今網路已經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失的部分,也幾乎主導了媒體市場,也許我們大多數人對網頁彈窗都不會陌生——一般跳出來的都是裸露的性感美女,有些甚至附加了充斥性意味的「捆綁」「虐待」等字樣或者話語。而我們在網路媒體中,也越來越容易看到底線不斷降低的公眾話語,比如「生活就像強姦,如果無法反抗,不如躺下來享受」此類段子層出不窮,這無疑是對性犯罪的娛樂化,同時也是對女性的不尊重,當然可能被性侵害的也並不只是女性,那麼,這也是對被侵犯者的不尊重與對犯罪者惡行的稀釋。而當「強姦」這類性犯罪的字眼變成了大眾文化里的一種慣性表達的時候,甚至開始出現在公眾媒體,或者某些公知的自媒體的時候,這個社會的文化走向是怎樣的,我想這真的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面對的,也許不止是對女性的不平等與性的消費化娛樂化,而是更糟糕的東西。

而在身心靈的圈子裡,如何看待性似乎也是頗值得玩味的。曾有女性來訪者對我說,交往的男士說,我們都是追求心靈成長的人,愛的前提就是自由,而不是單獨的佔有,所以,我們的關係也就不需要彼此束縛,你說對嗎?女人說,自己糊塗了,感覺有些氣憤,似乎這個男人是在為自己的不負責任提前找借口。可是,很多身心靈教導里似乎的確是這麼說的。如果自己不接受,那麼是不是自己的小我依然很重呢?這裡有一個明顯的詭辯,以一種被大眾接受的認為對的信條來逐步偷換概念從而達到裹挾別人的目的,也許這可以算是一種小聰明的做法,卻終究是經不起推敲的。

無論是多麼高尚的理論,一旦變成為自己的行為背書的教材,就失去了其對人生的指導意義,而變成了掩護自己的盾牌。無論多麼善意的行為,一旦打起了道德的旗號變成對他人的要求,就不可避免的變成了裹挾與駕馭他人的權杖。無論多麼智慧的語言,一旦變成了要求他人必須遵守的準則,不容置疑的施於他人的自由意志之上,就變成了另一種集權與壓迫。事實上,這個世界上多少集權或者說專制不是這樣發生的呢?希特勒的演講也很激勵人心的,看起來說的也是條條是道的,然而,他卻是不折不扣的法西斯。

我們常常說真正純粹的愛很難得,其實真正的純粹的性也同樣很難得。在大多數時候,性都不止是單純的性本身,而被賦予了太多的含義。

中國人過去幾千年的歷史,是不可磨滅的性壓抑的歷史。古時候,人們把做愛叫「敦倫」,就是督促夫妻奉行倫理的意思。皇帝後宮三千也要打著廣撒玉露為帝國大量培養接班人的旗號,什麼時候召見什麼人還得有專人負責掌管,甚至不能自主......由此可見,性必須在倫理與繁衍的大旗之下,才有存在的合理性。而離開了繁衍與倫理的性,就被骯髒淫邪無恥下流墮落等等等等污穢的詞語所包圍而變成了一種見不得光的存在。也許作為現代人,我們會覺得這種說法離我們比較遠。然而,其實在不久的過去,人們的字典里也沒有做愛這樣的辭彙,而是叫「敦一敦偉大的革命友誼」......可見,性壓抑與性只能隱晦的存在於人們思想的陰暗角落裡的社會現實曾經影響多麼的深遠。

而在當代,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性意識的覺醒與復甦不可遏制的發生,這無疑是禁錮人們思想枷鎖的一次解放。然而,同時,我們也需要當「性解放」似乎又變成了一種一邊倒的口號的時候,可能新的問題又出現了。上面的靈性裹挾無論如何影響還是比較小範圍的。更嚴重的是,在某些心靈成長領域裡,似乎性逐漸在被賦予某種神聖的光環,成了帶有某種更高意義的靈性色彩的結合。甚至,有些人開始過度甚至狂熱崇拜性能力或者說性能量,還有些人打著修行或者「開發生命潛能」「打通昆達里尼」的旗號,行混亂的性行為的事實。這就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也許,無論哪個極端終究都是偏頗的,而凡是偏頗的,自然不會是公允的,也不會是中正的。性,是什麼呢?什麼是性呢?也許,我們需要的只是不再繼續在性這個主題上不斷的附加了。擦去那些表面的光環,也擦去那些骯髒的污穢,還性一個本來面目。那麼,性既不黑暗,也不神聖,性就只是性本身。它客觀存在,也值得尊重。當我們不需要去懼怕自己的性本能,也不需要去為自己的性需求找借口的時候,性就恢復了它的真容,而我們的心,大約,也就沒有那麼容易迷失在偏頗里了。

女人,活在如此背景的人世間,面對愛情、婚姻與性的種種難題,大約相比於男人的確更多了很多很多的不易。而女性意識的覺醒與復甦,也許即使在現在也只是剛剛開始。它需要我們能夠逐步的走出集體意識的藩籬與裹挾,需要我們每個人的自我意識與力量不斷的加入其中,也需要我們隨時隨地的覺察、反省與檢視自己,如此,總有一天,它會能夠真正的逐漸趨於與顯露出平衡的美麗。(文/閱讀時間網作者·慕棉)

註:本文系閱讀時間網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違者必究。


推薦閱讀:

X小姐,我真的很想忘記你
愛並不是瞬間的承諾,更需要細水長流的相守
人類愛情的十二個科學詮釋
薦讀|牢固婚姻都有一張完善的「愛情地圖」
你期待的愛情的樣子

TAG:愛情 | 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