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趙炳南--三種獨特療法

三種獨特療法熏葯療法 熏葯療法,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在灸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治療外科、皮膚科疾病的一種外治法。羣眾中流傳有用桑枝、谷糠、草紙等各種中藥配方點燃後煙熏治療疾病的方法。趙老醫生在早年行醫時,曾看到一位老太太用草紙熏治頑癬(相當於神經性皮炎)療效很好,引起了他的注意;在古中醫書中也有不少類似這方面的記載,於是,研究並在臨床上應用了這一療法。 1.熏葯的組成和使用方法、適應症: ⑴癬症熏藥方:蒼朮、黃柏、苦參、防風各三錢,大楓子、白蘚皮各一兩,松香、鶴虱草各四錢,五倍子五錢。製法:共碾粗末。 用法:用較厚草紙卷葯末成紙卷,燃煙熏皮損處。每日一至二次,每次15~30分鍾,溫度以病人能耐受爲宜。 功用:除濕舷風,殺蟲止癢。 方中蒼朮燥濕;黃柏、苦參、防風清熱祛濕毒,消炎止癢;大楓子殺蟲解風毒止癢而又潤膚;鶴虱草殺蟲;白蘚皮殺蟲止癢祛濕;五倍子收澀殺蟲;松香收斂止癢。 適應症:神經性皮炎(癬症),慢性濕疹(頑濕瘍),皮膚澱粉樣變(松皮癬),皮膚瘙癢症(症疹)。 ⑵子油熏藥方:大楓子、地膚子、蓖麻子、蛇床子、祁艾各一兩,蘇子、苦杏仁各五錢,銀杏、苦參子各四錢。 製法、用法:同上。 功用:軟堅潤膚,殺蟲止癢。 方中蓖麻子、蘇子、銀杏軟堅潤膚;蛇床子、地膚子潤膚止癢;苦杏仁潤膚軟堅引葯深入,滲透力強;苦參子潤膚殺蟲;祁艾潤膚暖血;大楓子殺蟲止癢,解風毒而潤膚。 適應症:牛皮癬(白疕),魚鱗癬(蛇皮症),皮膚澱粉樣變(松皮癬)。 ⑶回陽熏葯:肉桂、炮姜、人蔘蘆、川芎、當歸各三錢,白芥子、祁艾各一兩,白蘞、黃耆各五錢。 製法、用法:同上。 功用:回陽生肌,助氣養血。 方中黃耆、當歸補益氣血;人蔘蘆解毒助氣血;肉桂、炮姜、祁艾祛寒回陽暖血;川芎活血;白芥子回陽祛寒濕;白蘞收斂固氣血。 適應症:久不收口之陰瘡寒症,頑固性瘻管,頑固性潰瘍, 慢性汗腺炎所致瘻管,結核性潰瘍(鼠瘡),踝關節結核(穿踝瘻)。 2,臨床體會及注意事項: ⑴方法簡便,經濟實用,易於推廣。經多年來的臨床使用已逐步成爲我們外治法的一種獨特的給葯途徑。適用於多種頑固性、慢性皮、外科病症。在中藥煙熏之後,可以不用敷料保護或配合其他相應外用藥。也未見不良的反應和副作用。 ⑵對於角化過度和搔癢明顯的皮膚病,止癢和軟化皮膚作用較好。一般輕症熏葯五次後,搔癢減輕,皮疹有白色落屑失去原來光澤;有的十次搔癢即止;皮膚粗糙而厚者二十餘次皮膚明顯變軟變薄。同時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往往一開始療效較快,但使用一個階段見效漸慢;如果中斷治療,有時前功盡棄,堅持使用,才能治癒。 ⑶皮損較大而且粗糙變厚者,熏療時應濃煙溫度高,但也不能過高,一般50~70℃爲宜。應經常用手試溫,以免引起燒傷。 ⑷熏完後,往往有一層油脂(煙油),不要立即擦掉,保持時間越久,治療作用越好。 ⑸從臨床使用過程中體驗,熏葯的葯煙並無任何毒性,對人體也沒有任何嚴重的損害。尤共是葯捲煙熏,因其煙熏部位比較集中,煙量不大,不會引起劇烈的反應。但是由於藥味組成中大都是祛濕殺蟲的藥物,因此在葯煙中也含有一些刺激性臭味,對呼吸道粘膜、眼結膜有一定的刺激,個別人可以引起輕微的頭痛、輕微的咳嗽及眼結膜的不適,停止煙熏後很快就會消失。但爲了慎重起見,一般對於嚴重髙血壓、孕婦和體質較弱的患者慎用或禁用。對於病損比較局限的患者,根據其耐受情況適當地縮短熏療時問。對於急性炎症性皮損,一般禁用。典型病例: 例一:朱××,陰囊濕疹、股癬6年余,陰囊皮膚粗糙變厚,兩側股部內上側各有手掌大小皮膚粗糙變厚,周圍有少量脫屑及多數抓痕,瘙癢明顯,使用多種療法均未見效。某年9月3日開始使用癬症熏藥方,因自覺癥狀較重,故每日煙熏四次,每次15~30分鍾;三、四天後自述搔癢減半,已能安睡,兩周後搔癢基本消失、陰囊及股內側皮膚開始變薄及輕度脫屑,陰囊皮膚因變薄恢復一定的彈性而出皺摺,股部皮損逐漸縮小,熏療次數減少到每日二次,局部皮膚有輕度色素沉著。10月14日搔癢完全消失,股癬基本痊癒,陰囊皮損部外用少量狼毒膏,以後熏療即減少到隔日一次或數日一次,內服薏仁米每次五錢,每日一次。經長期觀察未再複發。例二:吳×川,肛門瘙癢已二年余。檢査肛門周圍皮膚粗糙變厚,奇癢,發作時難以忍受,用多種療法均不能止癢。遂囑他人用金屬圓形銅刷(刷毛如針尖樣銳利)不時敲打局部直至表面輕微出血才能安靜片刻,方能入睡或久坐。因經常用銅板刷敲打,肛門周圍皮膚如蓮蓬頭狀。診查後囑用癬症熏藥方,特製一馬桶式熏箱坐熏。第一次熏療時不久,病人即感搔癢明顯減輕,在家屬的攙扶下入睡達1小時之久,因其搔癢明顯難忍故發作時立即熏療,一周後搔癢發作次數減少。因其病程較久,囑其長期使用,自熏療後未再使用過銅刷敲打,三個月後日熏一次,而後隔日一次,四個月沿而癒(此例系回憶病歷)。拔膏療法 拔膏療法是趙老醫生在1958年根據臨床的實際需要,吸取了前人的經驗,不斷摸索,不斷改進,逐漸形成起來的。所謂拔膏療法,就是使用黑色、脫色拔膏棍與稀釋拔膏,溫熱後外貼治療某些皮膚病。其藥味組成和劑型源於古代的膏藥,但有不同。其特點是使用方便,易於保存,價錢 低廉,療效較好。 1.拔膏療法的種類、製法及作用:目前我們所使用的拔膏,有黑色拔膏棍、脫色拔膏棍與稀釋拔膏三種。其基本藥物組成(羣葯)相同,但是由於所加的基質類藥物不同,而各有共特點。 ⑴藥物組成 1)羣葯類:鮮羊蹄根梗葉(土大黃)、大楓子、百部、皂刺各二兩,鮮鳳仙花、羊躑躅花、透骨草、馬前子、苦杏仁、銀杏、蜂房、苦參子各一兩,山甲、川烏、草烏、全蠍、斑蟊各五錢,金頭蜈蚣十五條。 2)葯面類:白芨面一兩,藤黃面、輕粉各五錢,硇砂面三錢。 ⑵製法:香油八斤、生桐油二斤傾入鐵鍋內,浸泡羣葯後,文火炸成深黃色,離火後過濾;再將藥油置武火熬煉至滴後成珠(溫度大約爲240℃左右)然後下丹, 黑色拔膏棍:每斤藥油加樟丹十兩,葯面三兩,松香二兩。脫色拔膏棍:每斤藥油加宮粉十四兩,樟丹二兩,葯面二兩,松香二兩。 稀釋拔膏:每斤藥油加樟丹一兩,官粉七兩,葯面一兩,松香二兩。 ⑶功用:總的作用爲殺蟲、除濕、止癢、拔毒提膿、通經止痛和破瘀軟堅。 黑色拔膏棍作用較強;脫色拔膏棍作用與之相同,因脫去黑色,外貼時較爲美觀;稀釋拔膏作用較爲緩和。 2.主要適應證: ⑴皮膚濕熱毒類:帶狀皰疹(纏腰火丹、蛇串瘡)神經疼,多發性毛囊炎(髮際瘡螻蛄串),結節性痒疹(頑濕聚結)。 ⑵皮膚增生性病變類:尋常疣、出血性疣(瘊子)、枯筋箭、雞眼、胼胝、甲癬(油炸甲),瘢痕疙疼(鋸痕症),局限性神經性皮炎(乾癬),局限性牛皮癬(白疕)靜止期,手足癬(鵝掌風),乳頭狀皮炎(肉瘤),顔面盤狀紅斑性狼瘡(流皮漏),瞼黃疣等,均有一定療效。 ⑶其他:白癜風(白駁風)、圓形脫髮(油風脫髮),硬皮症,黧黑斑(黧黑野黯),聚合性痤瘡(粉刺聚毒)等,也有部分療效。 臨床體會及典型病例:拔膏療法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利於促進其化膿的形成及炎症吸收,並可密閉皮損軟化角質層,使之剝脫,促進皮膚的代謝過程。舉例說明如下: ⑴對於瘢痕疙瘩的治療:我們曾系統地觀察了19例本病患者,平均療程爲10個月以後即可收效(最短1例爲30天,最長1例爲27個月)。結果:6例基本痊癒,4例顯著進步,5例好轉,4例無效。瘢痕疙瘩是真皮內纖維組織的一種堅硬贅瘤,目前尚缺乏特效療法,使用拔膏的有效率達78%。其中基本痊癒患者的自覺癥狀完全消失,贅生皮損以上均見萎縮,療效尚稱滿意。 ⑵對於上皮角化過度類的皮膚病(如疣、胼胝、雞眼等)有一定的效果。這類疾病雖不大,但有時影響走路與勞動生産。經治療,一般對於4個月以內的雞眼貼敷兩周後均可以脫落;對於胼胝效果也稱滿意。 ⑶對於險黃疣也有一定的作用:如一例患者,兩側上眼險近內眥部,有兩個對稱的黃白色團塊,稍髙出皮面,如倭瓜子大小,色黃白如牛油樣,自述爲時已久,無自覺痛癢,也未經任何治療。囑內服秦艽丸(方見302頁)早晚各一丸,除濕丸(方見298頁)早晚各二錢 ;外用脫色拔膏,每隔2~3日換藥一次,堅持40餘天,險黃疣逐漸消退,面部接近正常皮膚樣。 ⑷對於長斯反覆發作的多發性癤病的治療:本病比較頑固,生於頸部者中醫稱爲髮際瘡。外用拔膏有時可以促進炎症過程和軟化瘢痕。 何×清,男,39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1年7月5日。 主訴:頸部反覆生瘡已18年之久。 現病史:後頸部髮際處經常長小疙瘩,出膿頭,經治療有時治癒,但極易反覆發作;治癒後形成瘢痕突起,非常痛苦,發作時影響頸部轉動和勞動。 檢查:後頸部髮際處散在多發性毛囊炎症,有白色膿頭及40多個瘢痕突起。 脈象:沉弦。 舌象:苔白薄稍膩。 西醫診斷:頸部多發性、穿掘性毛囊炎。 中醫辨證:肺胃濕熱,蘊久成毒聚於髮際而成髮際瘡。 立法:解毒利濕。 內服秦艽丸早、晚各一丸,小敗毒膏(附方21)早、晚各一勺。外用黑色拔膏棍(方見272頁)一兩溫熱外貼。 1971年8月12日複診時稱:堅持用藥8周後頸部疙瘩逐漸消退,未再複發。內服藥改用連翹敗毒丸(附方3)、內消連翹丸(附方3)、大黃蟅蟲丸(方見302頁),繼續外用黑色拔膏棍。11月5日複診時,後頸部瘢痕樣疙瘩絕大部分已消失。11月18日複診時,後頸部疙瘩已全部消失而治癒。另外自述右手拇指處有一尋常疣自用黑色拔膏棍溫熱外敷10餘天後也自行脫落。 ⑸可做爲盤狀紅斑性狼瘡的外用藥。 張××,女,35歲,病歷號:894847,初診日期1971年9月13日。主訴:面部有七塊不規則圓形紅斑,皮膚變厚,輕度搔癢三年余。 現病史:患者自1969年春天開始發現顔面右側顴骨部出現一塊紅斑,沒有任何自覺癥狀,遂漸增大,而且紅斑陸續增多,未經任何治療。到1971年爲止,面部紅斑已增至七塊之多,面積大小不等,呈不規則圓形,稍爲高突皮面,有輕度搔癢。曾到某醫院診爲「盤形紅斑性狼瘡」,自覺全身疲乏無力,食慾不佳,消瘦,經治未效,轉來我院門診。 檢査:面部散在有七塊不規則圓形斑,色鮮紅,周圍稍髙出皮膚,中央皮色發白,表面萎縮,散在有粘著很緊的角鱗屑,用力剝離後鱗屑背面有角栓。 脈象:沉細數。 舌象:苔薄白,舌質紅。 西醫診斷:盤形紅斑性狼瘡。 中醫辨證:風濕蘊毒,血熱,氣血不足。 立法:補益氣血,涼血活血解毒。 方葯: 生黃耆五錢 丹參五錢 秦艽四錢 淩霄花三錢 烏蛇肉二錢 漏蘆二錢 川軍二錢 黃連二錢 威靈仙五錢 鬼箭羽四錢 外用脫色拔膏棍一兩,加溫後外貼。 上藥服十劑,9月28日複診時,顔面部皮損由紅轉暗褐色,皮損變薄,鱗屑逐漸消失,疲乏無力等癥狀也感輕。內服藥改用秦艽丸、養陰清肺膏(附方84)、眾人蔘鹿茸丸(附方101)以調整機體狀態。外用脫色拔膏。10月20日繼服養陰清肺膏、人蔘鹿茸丸以陰陽雙補。外用脫色拔膏。顔面部皮損基本變平,有少量色素沉著,左側面部皮損已趨於光滑,右側顴部(初發皮損)尚未完全退盡,繼續用藥治療兩個多月皮損消失。 ⑹可做爲慢性盤形濕疹的外用藥。 段×,女,35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1年10月7日。 主訴:雙側手背皮膚粗糙變厚,流水奇癢八年余。 現病史:八年多來雙手背皮膚粗糙,變厚,有奇癢,流水結痂,每逢秋冬季加重。曾診爲「慢性盤形濕疹」,久治未效。 檢査:雙側手背皮膚粗糙,略髙出皮面,角化過度,有乾裂及少量滲出液,結痂,有明顯抓痕血痂。 西醫診斷:慢性盤形濕麥。 中醫辨證:濕熱蘊久而成濕毒瘍。 立法:除濕解毒止癢。內服秦艽丸,外用稀釋拔膏。 10月16日複診時,局部皮損表面發白,有水樣分泌物,表面軟化,癢感已減輕大半,繼續用前法。10月26日複診,雙手背皮損已基本消退,表面光滑變平,癢止。內服秦艽丸,外用冰片雞蛋油(方見328頁)、大楓子油(附方64)外塗。 ⑵對於帶狀庖疹可做爲外用藥,在止痛方面作用較好。主要是針對病程較長,在消退期疼痛仍未見好轉;或者是皰疹已消退,但仍然後遺局部痛疼者,效果較爲滿意。使用時加溫外貼後,還要加重包紮。如壓迫包紮不好,藥物與皮膚粘敷的不緊,作用發揮的不好,因而效果也不理想。 周×蘭,女,50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1年11月16日。 主訴:左側腰部起水皰痛疼,已十二天。 現病史:十二天前左側下胸部及腰部開始皮膚稍有癢痛而後起水皰,逐漸增多,疼痛加劇。曾經某醫院診爲「帶狀皰疹」,用西藥治療,水皰未消,痛疼不止,不想吃飯,甚而影響睡眠。遂來我院門診。 檢查:右側腰肋部暗紅色皰疹,呈集簇狀排列,觸痛明顯。 脈象:弦滑。 舌象:苔薄白。 西醫診斷:帶狀皰疹。 中醫辨證:肝膽火內熾,濕熱內蘊。 立法:清肝膽火,利濕清熱,佐以活絡止痛。 方葯: 龍膽草四錢 茵陳五錢 蒲公英五錢 紫丹參五錢 木通三錢 川軍三錢 乾生地一兩 乳沒三錢 赤芍三錢 滑石塊一兩 黑色拔膏棍一兩,加溫外貼皰疹處。 11月19日用前葯第二天痛止,皰疹已退,飲食睡眠均已恢復正常,唯有局部皮損發癢。此爲濕邪未盡,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 蒼朮二錢 厚朴三錢 陳皮三錢 滑石塊五錢 赤苓四錢 豬苓四錢 炒黃柏四錢 炒白朮四錢 澤瀉三錢 炙草三錢 青皮三錢 外用祛濕散(方見305頁)一兩,川椒粉五錢,化毒散(附方5)一兩 並混合外撲。三天後癥狀完全消失而治癒。


推薦閱讀:

十款獨特的創意樓梯設計
星課三十三:獨特的星空
天生氣質撩人,最吸引異性的三大星座女,韻味十足,魅力獨特

TAG:獨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