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剩餘價值在經濟發展史上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馬克思是政治經濟學的巨擘,他有兩個重大貢獻,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但是即使到了今天,我們解讀馬克思的思想的時候,仍然會有很大困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精髓很難掌握,甚至很多人仍然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是一套革命的學說。剩餘價值則被人們誤解為利潤,被賦予更多的階級色彩,對剩餘價值的現實地位和作用缺乏認識,馬克思在經濟史的地位和歷史作用遠遠被低估了。

  剩餘價值論的基礎是勞動價值論,否定勞動價值論,不可能真正理解剩餘價值論。儘管我們今天仍有很多人固執的認為,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繼承了前人的成果,但是實際上馬克思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是顛覆性的,他指出了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凝聚在其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第一次把人類的勞動從具體勞動中抽象了出來。這個觀點非常重要,實際上馬克思之前的經濟學家提出的所謂勞動價值論,並不是真正的勞動價值論,充其量只能算勞動價格論。

  無論這個世界人類做過多少努力和探索,找到事物發展的基本原理才是成功的關鍵因素,就好像足球場上進球時刻的臨門一腳。偉人就是能夠踢出了關鍵時刻的臨門一腳的人。馬克思就是在當代經濟發展史上,踢出了這個臨門一腳的人,這個球就是剩餘價值,它奠定了馬克思不可逾越的地位。當然了,馬克思的理論後來也發展成了一門革命的理論,用來指引無產階級起來鬧革命的。但是說句實在話,接受了馬克思的結論容易,真正理解剩餘價值論困難。在我們的百度百科,有關剩餘價值的解釋是一塌糊塗的,剩餘價值率被理解為和商品周轉速度的有關,周轉速度越快,剩餘價值率越高。這真是十分荒唐的一件事。剩餘價值率的計算,我們要用社會剩餘勞動時間除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怎麼能用利潤的方法去計算剩餘價值呢?我們舉個例子吧。一個人給資本家幹活,每當他幹完四件,資本家就要留下一件,因為完成的件數和勞動時間是成正比的,所以剩餘價值率就是一比三。那麼後來這個產品的複雜係數提高了,一件工活耗時更多,但是仍然是他幹完四件,資本家就要留下一件,剩餘價值率仍然是一比三,怎麼可能越來越小呢?錯誤的根源在於我們把利潤率和剩餘價值率混為一談。馬克思指出了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但是並沒有說利潤就是剩餘價值,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剩餘價值率反映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最近流行一本二十一世界的資本論,法國經濟學家皮凱蒂揭示了資本主義越發展,資本家佔有社會財富越多的事實。要是按照某些中國經濟學家的邏輯,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資本周轉速度越來越慢,剩餘價值率將越來越小,剝削制度就慢慢消失了。明顯和資本主義穿一條褲子。

  我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缺少了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的經濟學,不是一門科學。西方經濟學為這個剝削制度建立了數學模型,用資本收入否定剩餘價值,把人當成了資本的奴隸,把手段當成了目的,研究資本收入的規律。以前我們不讀西經的時候,管它叫做庸俗經濟學,意思就是這個學問是用來給資本主義塗脂抹粉的,這個世界有它也行,沒它也行,一件事正過來說也行,反過來說也行,不管你提出了任何一條理論,總會有人提出一條相反的理論,理論和現實之間永遠隔著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本質上和偽科學一脈相承。諾貝爾獎把經濟學也拉了進來,讓人們誤以為西方經濟學也是一門科學,根本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那些捧過諾獎的經濟學家,實際上都是搞一些邊緣學科的人,研究的都是些數學、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等方面學問的。

  資本主義經濟學家中,可能有一個人是弄懂了馬克思的意思,這個人對西方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他就是凱恩斯。凱恩斯看到了資本主義危機,是因為凱恩斯看到了這個危機背後的剩餘價值。他不是真正的去解決這個危機,消除這個剝削制度,而是把資本家消化不掉的剩餘價值,以政府公共開支的名義消化掉了而已,並且起了個很有欺騙性的定義,叫有效需求不足。要想化解經濟危機,就要把一部分剩餘價值從資本收入中剝離出來,至少這一點凱恩斯做到了,暫時挽救了大廈將傾的資本主義。其實這個球根本不是他踢進去的,這個人只不過是撿了馬克思踢進去的球而已,而馬克思踢球的時候,經濟學家們的眼睛都是閉著的。也許是因為西方經濟學實在是沒有能力自圓其說,也許是因為凱恩斯真的代表了西方經濟學最高境界,從此以後凱恩斯的經濟學被稱為了宏觀經濟學,而其它人把自己的那一套東西描繪成了微觀經濟學,披著經濟學的外衣,迴避經濟學的主旨。凱恩斯主義在某些意義上的成功,恰好在一個側面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的正確性。今天,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越來越為世界各國經濟學界重視,甚至在西方經濟學的陣營內部,也出現了分化,比如皮凱蒂新書問世後,受到克魯格曼等西方著名經濟學家高度評價。

  哲學上有一種觀點,叫做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資本作為一種手段,能夠在世界範圍內大行其道,自然存在其一定的合理內核,這種合理的內核,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解釋,恰恰就是因為存在剩餘價值,也就是勞動者在自身的勞動中,不僅會創造自身的價值,也會創造出高於自身價值的價值。這個結論,本身其實是無階級性的,它反映出來人類社會發展所必然包含的效率性,是一種客觀的規律。這種客觀的規律性體現在人類的一切物質生產之中。也就是說不管你社會如何發展,不管你有多少人,只要你從事物質生產,就必然有剩餘,而且這種剩餘總是會越來越多。既然有剩餘,就存在一個剩餘的使用和分配的問題,總不可能讓那些剩餘白白的躺在工廠的倉庫里,我們總是需要一種方式去平衡或消化那些剩餘。剩餘當然可以投資,但是投資不可能會消除剩餘,只是暫時的利用剩餘,今後還會產生更大的剩餘。剩餘的存在,為剝削制度的產生提供了土壤,那些最先獲得競爭優勢的人,今後完全可以不事任何勞動,成為整個社會的寄生階層,因為這個社會的剩餘總會養活他們。剝削制度的背後,是社會生產的效率化。即使剝削階級能夠有效的消耗剩餘,並且防止經濟危機的出現,這種一部分人努力工作、養活另一部分社會閑人的社會機制有什麼進步意義呢?

  剩餘的最終目的要體現在全人類的健康發展上,而不是體現在個別人的不勞而獲上,我們要為整個社會的剩餘指出一個正確的利用方向,其中一個很有意義的嘗試就是要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教育和醫療條件。為什麼我們不能提倡教育和醫療的產業化呢?這是因為產業化的目的,是為了榨取剩餘價值,而剩餘價值的目的,又變成了促進產業化的發展。這是一個邏輯上死循環,剩餘價值最終成了一個死結,你沒有辦法解決掉,最終總會形成巨大的剩餘價值的浪費,或者讓更多的人成為社會的寄生階層。我們假設所有的勞動都能創造出我們生活的基本需要,那麼我們一定不能讓所有的勞動都創造剩餘價值,否者的話最終那些剩餘價值跑到哪裡去啊?西方經濟學模型中,商品的生產和商品的交換總是相等的,也即市場出清的假設,這種情況在現實中是不成立的,永遠會有那麼一個剩餘價值在前面等著我們,我們之所以看不到,只是因為剩餘價值是被無償佔有了。

  在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剩餘會被大量的就業迅速消化,形成固定資產投資,在一個固定資產壽命周期內達到產能的高峰,然後是大量的產能過剩,剩餘產品成為過剩產品,呈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對於缺少足夠的勞動力補充、經濟增長較為平緩的社會而言,一般沒有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但是剩餘會大量存在,因此完全有必要把一些有關國計民生的產業,比如說把醫療、教育、基礎建設等從傳統的產業中剝離出來,使之從創造剩餘價值的產業,轉化為消耗剩餘價值的產業,讓剩餘價值為百姓造福,讓經濟平穩和健康的發展。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十九日


推薦閱讀:

一張圖告訴你——中國國旗發展史
五分鐘帶你領略漢字發展史 老外學中文必備
CPU發展歷史
如果R請深R 詳細介紹大眾R系列發展史
韓國電影曲折發展史是怎樣的?

TAG:經濟 | 意義 | 經濟發展 | 價值 | 發展 | 作用 | 剩餘價值 | 重要 | 發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