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正在改變中國社會文化
茶是中國的「國飲」,許多人有喝茶習慣。(新華社) |
上海百年前「租界時代」就出現的咖啡館文化,近年來愈發有重生跡象,上海食品協會報告顯示,目前上海兼營咖啡的各類門店超過1萬2000家,從業人員近10萬。
陳迎竹 報道
上海特派員
中國人喝茶,不僅僅是生理需要或傳統文化,也是社交方式的一種,但咖啡和咖啡館正給社會文化帶來顯著的改變。
上海市食品協會近日發布《上海食品三十年》報告顯示,2010年以咖啡為主的餐飲行業在銷售額上僅次於正餐餐館,銷售額占行業總銷售額的17.2%。但咖啡店利潤高達16.37%,大幅超越整個餐飲業平均利潤的10.6%。
近年來在中國全國大小城市普遍可見的咖啡館印證這一報告。百年前「租界時代」就出現的咖啡館文化,近年來愈發有重生跡象,食品協會報告顯示,目前上海兼營咖啡的各類門店超過1萬2000家,從業人員近10萬。
台灣複式咖啡業者兩岸咖啡在全大陸有560家門店,同樣結合多樣化餐飲的台灣品牌如迪歐咖啡、上島咖啡等,全大陸門店總共數以千計,而名氣最大的美國品牌星巴克僅在上海就有百家門店,另一家美國品牌香啡繽也表示三五年內要把門店從幾十家增加到200家。
咖啡館遍地開花
星巴克中國總裁王靜瑛去年曾說,中國已經成為美國以外星巴克的最大市場,今後每年要開200多家店,到2015年達到1500家。台式、美式的咖啡館和餐飲店在城市裡越來越多,改變了中國城市人生活、社交與商業習慣。(傅苗新攝) |
星巴克不久前宣布咖啡漲價。做市場業務的上海上班族陳穎(25歲)表示:「就多兩元嘛!什麼東西都漲價了。」她和媽媽在家裡都喝咖啡,爸爸喝茶較多。
陳穎說,一般和朋友同事出門都會喝咖啡:「感覺上咖啡店的氛圍更適合年輕人,茶店就顯得沉悶。」她每周都要喝一兩次星巴克咖啡,每個月花費大約兩三百元(人民幣,下同,約40至60新元)。
從開店和消費規模來看,咖啡這種西式飲料已經在中國遍地開花。兩岸咖啡副總經理李國彥告訴本報,年輕到中年人群接受咖啡的比例很高,兩岸和許多台式咖啡店一樣,售賣咖啡為主的各種飲料,但他注意到過去三年,咖啡銷售在各種飲料中的比例從三成翻倍到六成左右。公司去年的咖啡豆用量為106.7噸,相比前年增加了13.6噸,或14%。
業內人士指出,飲料的利潤本來就高,每杯二三十元的咖啡,材料成本大約低於15%。因此在上海食品協會的報告中,咖啡業利潤「傲視群飲」,並不稀奇。李國彥更指出,賣咖啡為主的複式餐廳營業時間長,也有助於利潤的增長。
李國彥分析說,複式咖啡店可以做到五種客人的生意:吃早點咖啡的;吃午餐的上班族或商務客人;喝下午茶、談生意、休息或純粹上網的客人;晚餐聚會;朋友夜宵。
更值得注意的是咖啡文化的迅速形成以及它帶來的改變。
業者長時間供應的經營模式已經改變城市居民的生活習慣,也說明商業與消費越來越蓬勃。排除酒類消費,應酬與休閑活動的飲料已經從過去單純以茶為主,多了各種名稱充滿想像空間的咖啡選項。
同濟大學文化學者王曉漁認為,咖啡作為飲料的一種選擇,其實並沒有和茶發生衝突。他在家裡多喝茶,但出門就多去咖啡館。原因之一是茶館越來越少了。
茶館與咖啡館的差別,才是真正的文化課題。他說:「咖啡館提供的隨意、自在,是有利公共交往的空間,如果茶館能開得更具有類似公共空間的氛圍,當然很好。中國茶館過去也是這樣的,現在不是了,其功能反過來由咖啡館承擔了。現在的問題是茶館怎麼恢復這一功能。」
茶是中國「國飲」,許多民眾平日出門都習慣隨身帶著泡好茶葉的瓶裝茶以備解渴。對很多消費者來說,咖啡可能還只是城市生活的方式之一,還沒有上升到必需品的地位,除了傳統習慣的理由,根據一般認識,咖啡也沒有茶葉來得健康,此外,相對於中低收入者來說,咖啡還是有點太貴。研究相關產業歷史的人士認為,咖啡在日本還是不敵茶藝,其他為保健和養生喝茶的人也逐漸增加,茶類的現代化飲料銷量越來越大,都說明了茶本身沒有危機。因此咖啡雖然來勢洶洶,頂多是「西學為用」而已,動搖不了茶道的國本。
推薦閱讀:
※向內打破,為成長賦能
※新婚姻法改變擇偶觀
※學會知命認命,就能改變命運!
※香奈兒改變了時裝的概念
※為什麼你總責怪孩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