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宗教文化比較探議

中西宗教文化比較探議(轉帖)

作者:楚國殤 聯繫作者 2011-03-05 09:20:56

  吳桂金    [內容摘要] 雖然宗教從本質上講都源於人類在精神上對超自然的神靈的崇拜與信仰和在靈魂上對現世生存狀態的超脫,但是中西宗教文化卻存在巨大差異。具體體現在中國的宗教具有多元性、以人文本和重視現世生活的特點,而西方宗教卻是一元的、上帝至上和強調來世永恆的。反映在社會政治生活上就是在中國教權臣服於政權,而西方教權則是積極主動參與政權。  關鍵詞:現世;來世;超越;宗教文化  宗教是一種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現象,是人類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它是關於超人間、超自然力量的一種社會意識,以及因此而對其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為,是綜合這種意識和行為並使之規範化、體制化的社會文化體系。現代形式的宗教是在原始泛神信仰和巫術儀式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它源於人類在精神上對超自然的神靈和偶像的崇拜與信仰以及在靈魂上對現世生存狀態的超脫。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西文明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宗教文化。本文擬從三個方面對中西宗教文化進行比較,進而對中西文化的差異有更深刻的認識。  一、多元共處與一神崇拜  對超乎現世的追求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慾望,中西皆然。宗教從本質上講,探求的是一種終極關懷(Uitimate Concern),它試圖回答諸如人類的死亡與生存等終極問題,反映了人類對終極意義和價值的尋求,為人類提供生活的終極依據。西方學者弗萊德里克·斯爵恩(Fredrick Streng)認為「宗教是達到終極改造的手段」。[1]當代德裔美籍學者、新教神學家保羅·蒂利希(Paul Tillich)則認為「宗教是人類精神總體的深層方面」,[2]「宗教的一面指向人的精神生活的終極的、無限的、無條件的東西」,[3]「在宗教這一詞最廣泛、最基本的含義上,可以把它叫做終極關切,終極關切出現在人類精神的所有創造性功能中」。[4]中國學者除強調宗教是一種對神的崇拜和信仰的思想體系外,還強調它是一種表示信仰和崇拜的實踐的、行為的體系。這種體系的規範化主要表現為宗教教條和禮儀。  然而,中西方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卻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宗教與宗教文化。中國是一個多種宗教多元並存的文明古國,對不同的宗教採取寬容的和平共處的態度。中國民族眾多,幾乎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占人口大多數的漢族則主要信奉儒教、道教和本土化的佛教禪教。這裡有必要作一下說明,人們對儒學是不是宗教的爭議頗大,筆者認為,儒教文化的一系列祭天活動等具有宗教的特點,為方便之見,把它同道教和佛教並稱為中國三大宗教。季羨林曾說過,中華民族是一個對宗教比較寬容的國家,「不論是本土的宗教,還是外來的宗教,都一視同仁,無分軒輊」。[5]在中國歷史上,異教徒的概念比較淡薄。雖然個別時期曾發生過利用皇帝的權力排斥異教的事情,但總體看來,各宗教之間通常是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形成了儒、釋、道「三教共存」甚至「三教合流」的局面。《禮記·中庸》中所說的「道,並行而不悖」[6]就充分反映了宗教多元共存的思想。  在中國,儒家文化對人們的影響最深,歷史上曾出現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事件。眾多的宗教之所以能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交融、和平共處,大多與儒家思想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儒教思想的核心就是仁愛,強調人與人的和諧相處。歷史上,自唐代以後,中國文化出現了一個明顯的「三教合流」的走勢。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注重煉丹等養生之術。受儒家經典《書經》和《禮記》的影響,道教形成了以昊天上帝或元始天尊為主宰的天庭神譜;受佛教的影響,道教劃分了36個神仙洞天和72福地;道教教主一氣化三清,有玉清、太清、上清三身,這也是仿效佛祖有過去、現在和未來三身的說法。佛教在本質上是與世無爭的「出世」之教,與儒學的入世特徵相對立,強調眾生平等、生世輪迴和因果報應,傳入中國後,受儒、道的影響,發展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禪宗,借鑒儒家禮儀,建立起等級森嚴的叢林制度以規範僧尼行為,吸取中國本土文化的入世精神,宣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主張。儒、釋、道三大宗教相互交融,在宗教方面,逐漸形成了以儒家傳統和人倫價值觀念以及人生理想為核心,雜糅了佛教注重心性修鍊的思維和實踐方式,輔之以道教永生的誘惑與恐嚇手段的多元化和泛神化的天人體系。在中國民間文化的信仰習俗中,三教之間的界限非常模糊,不同宗教的神仙甚至同時受到頂禮膜拜,因而有「見廟燒香,見神磕頭」的習俗,以祈求消災賜福。宗教信仰的多元共處,反映了中國人對未知世界的敬畏和世俗的生活目標。  在西方,宗教在經歷了多神信仰階段後,逐漸朝一神崇拜發展。由古希伯來教發展來的基督教盛行,基督教成為真正代表西方人的宗教,因而本文中所說的西方宗教主要就是基督教。基督教公元1 世紀興起於羅馬帝國統治下的猶太民族居住的巴勒斯坦地區,繼承了猶太教的「上帝」概念,認為耶穌是上帝之子,傳布上帝授予的使命,宣揚上帝要在人間建立天國的福音。基督教是信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統稱,在基督教發展歷史上,由於對《聖經》的不同解釋和理解形成了許多宗派,主要有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但不管是哪個教派,既然同屬於基督教信仰,在基本的宗教觀念上是一致的,都信奉上帝創世說、原罪救贖說和天堂地獄說。西方人信奉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上帝,上帝創造了宇宙(時間和空間)萬物,包括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由於他們偷吃禁果而被上帝趕出伊甸園,上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基督教是一神宗教,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基督教認為,一個人只能信奉一個神,一個宗教,上帝是統治世間萬物的絕對的、唯一的和至上的神。基督教判斷神的標準是,世間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基督教認為,世間萬物只有一個共同的起源,那就是上帝。《聖經》中上帝耶和華說,「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除我以外再沒有真神」;[7]「我是耶和華,在我以外,並沒有別神,除了我以外再沒有上帝」。[8]《聖經·申命記》中,耶和華通過摩西向以色列人說:「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9]信奉基督教以外的任何宗教都被認為是異教徒,要受到懲罰和迫害。歷史上曾出現過多次迫害異教徒的事件,甚至發動過宗教戰爭。中世紀基督教會對異教徒進行殘酷的迫害,宗教裁判所迫害的異教徒數不勝數,17世紀的十字軍戰爭,就是以消除異教徒、維護基督教的絕對性和至上性為目的的。上帝是超越人類社會的一個永恆絕對的存在,上帝是人的尺度。上帝觀念是維持西方文化基本價值觀的巨大力量和聯結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有力紐帶,已成為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以人為本與以神為本  人與神的關係是任何宗教都要回答的根本問題,中西方宗教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反映了在處理人與神關係上的不同態度,中國宗教從根本上看是人本位的,而西方宗教則是神本位的。  中國文化以人為根本的研究對象,不論是儒教、道教還是佛教禪宗,其最終目的都是人的幸福而不是神的尊嚴,都表現出一種對於現世人生的關注和對自然生命的執著。先秦時期的儒、道、法、墨等各家探討的都是有關「人生」和「民生」的問題,而對天的「本原」問題興趣不大。道家雖然尊崇「天然」,但是對天之「所以然」卻並不進行深入的探究,是借「天道」而談論「人道」,如「功成身退,天之道」,[10]「天之道,不爭而善勝」[11]等,而且道教中的神不是世界的創造者,也不是世界的主宰者,是「道」的化身,仙是人或其他自然物修鍊得道而成。儒家也承認天的權威,但對天的概念解釋含混,有時指自然之天,有時指主宰之天,有時指義理,缺少對天之本體的探索,而對人更加感興趣,認為「天亦人之曾祖父」,[12]「 以類合之,天人一也」,[13]祭天與祭祖是一起的;「天人合一」、「天道自然」等說法反映了中國宗教對人神關係的看法,用人倫解釋天理,關注的更多是人們的社會倫理。佛教原本反對梵天創世論,傳入中國後,與儒、道深刻交融,更加人本化了;雖然對「空」這一佛教的核心理念的闡釋說明它試圖對世界的本原進行論證,指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14]但佛教中大慈大悲、法力無邊的神,也就是佛和菩薩,是人通過修習佛法來成就的。人本主義傳統文化應用於實踐,就體現在中國宗教講求修身養性,在自我心性的修養中達至天命、天理、天道。只要人們潛心進行自我心性的修養,「人人皆可為堯舜」,[15]做到「內聖外王」,[16]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另外,中國文化是以宗法製為基礎的,強調的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神的和諧相處,其人神關係是祈福與賜福的關係。人們信奉某個宗教或某個神靈,目的是請求神靈賜福於他們,保佑他們平安幸福,是從人的角度出發來考慮的,是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在自然和社會面前太渺小,所以需要得到神力的幫助。基於此,人們對神靈表現出的更多是一種敬畏,是敬而遠之的態度。中國宗教主張神人合一,對上天的崇拜和對祖先的崇拜自然地結合在一起,神人之間的界限非常模糊。小說《封神演義》中,生活中各路英雄好漢死後都位列仙界,成為神靈。因而,在民間,三皇五帝、孔孟關張都成為供奉祭祀的對象。過年過節,祭神與祭祖融為一體,更多的是表現為對祖先的追思。此外,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只要日常生活中做到修身養性、反躬自省,就可以體現神的精神,而不一定通過神聖的儀式加入某個宗教組織過宗教生活來體現。因此,中國的宗教總體上是現世生命的快樂的追求,是以人為本的宗教。  西方宗教則不然,它更多地反映了以神為本的精神。基督教文化是希臘、希伯來文化的繼承者,希臘神話不像中國神話安於現世,它是客觀的、外向的、面向自然的,表現了對宇宙本原的興趣;而希伯來文化完備的創世說則為基督教提供了更為精確的神的框架。基督教的上帝位奉為宇宙間的位移真神,至高無上,全知全能,無時無處不在。按照《聖經》的說法,包括人在內的世界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上帝是創造世界的全能者。人類的始祖因為偷吃了伊甸園的禁果,犯下了「原罪」,而被逐出伊甸園。人生來就有罪,人活著就是為自己祖先的過失贖罪。可見,基督教中,人與神是分離的,神是絕對超越的,主宰一切,人只是作為神的創造物而存在,在神面前人是卑微的,應該向神頂禮膜拜。對於人來講,上帝是世界的創造者,是生命的給予者,是善惡行為的審判者,是生死禍福的主宰者,是人類苦難的拯救者。上帝與人之間是一種契約關係,他遠離人間煙火卻又監視著人的一舉一動,只有信奉耶穌基督,相信他能夠替人們贖罪,人們的靈魂才可以得救。這同中國宗教中具有濃厚的人情味和人間氣息的神靈大不相同。  基督教的神本主義還體現在對人的看法上。首先,人是上帝的創造物,人只能成為基督教徒而無法通過道德或肉體的修鍊成為基督。其次,基督教的「原罪說」對人性持否定的態度,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違背神的旨意,犯下原罪而被驅逐,世世代代為罪人。因此,人生來就有罪,人生就是受苦,就是期待靈魂的救贖。人與世間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雖然人被稱為上帝的子女,但在神面前,人的地位是卑微的、低賤的,只有聽從神意,才可以從罪惡的貪慾中被拯救出來。這一點同中國宗教的性善說、人人可以成佛的觀念有著天壤之別,充分說明基督教的神本觀念。正是由於這種原罪觀念和期待救贖的願望,西方人在其精神生活中形成了強烈的懺悔意識。他們認為,這是來自神的絕對要求,一切道德上有義務履行的或被禁止的行為都看作是上帝的神聖命令。因而人神關係主要體現在懺悔與接受懺悔的關係上,是一種無條件的絕對的屈從。西方人對上帝的信仰、膜拜正是這種無條件的皈依。人們依靠上帝之愛,通過承擔現世生活中的不幸和困難,來獲得救贖,使來自神聖生命的人重新活在神聖生命之中。因而,我們說,西方基督教把神放在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整體上看是神本位的宗教。  三、現世永恆與來世超越  宗教就其本性而言是出世的,也就是說,相信來世是宗教信仰的基本內容,是宗教崇拜的基礎。即便如此,中西宗教在對待來世的問題上也有著很大的差別。一般說來,中國的宗教重視世俗,具有現實性,而西方的宗教則蔑視世俗,具有超越性。  在中國,雖然多數人普遍相信來世,但總體來說,中國傳統文化不重視來世,認為來世太遙遠,靠不住,因而大多數中國人不願意為來世放棄對現世生活的享受。世俗的、感性的滿足被認為是自然的,得到人們的肯定和尊重。中國人飲食文化豐富,重視養生,重視對生命過程的體驗。在強調現世人倫的中國文化當中,不同的宗教信仰體系都十分注重人的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追求知性知天、窮神達化的境界,從而達到現世人生的最大快樂。儒教從一開始就持有入世的態度,正所謂「君子之行,不遠乎微近纖曲,而盛德存焉」,[17]就是強調現世俗務,而忽視虛無縹緲的天堂地獄。儒家注重現世生活,強調責任和秩序,注重日常的修養,正所謂「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18]儒家提倡修身以齊家治國平天下,追求的是現世的幸福和理想,試圖在現世中尋找永恆。儒家是務實的現實主義學派,他們深知個體肉體的永恆是不可能的,於是便轉而到家族的永恆中來追求永恆,通過不斷地傳宗接代保持家族的興旺發達和血緣的延續達到現世的永恆。來源於印度佛教的禪宗把印度佛教的禁慾苦行和來世輪迴引進到現世生活中,進一步發展了印度佛教中的「頓悟」、「人人都有佛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19]等思想,通過頓悟來發掘自身的佛性,認識到我心即佛,而不必等到來世才能達到「梵我合一」的境界,讓人們在現世就能夠感受到自由與解脫。觀音菩薩等神靈解救人們現世的痛苦和災難,保佑人們現世而不是來世的幸福,認為人就是在痛苦的現實人生中覺悟成佛,佛國就在此世,不在來世。與禪宗的宗教體驗比較起來,道教更加註重人世間的快樂。  道教講求以生為樂,以長壽為大樂,以不死成仙為大樂。道家主要通過煉丹來修鍊達到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的目的。道家的仙界生活其實就是人間生活,在這兒,人的七情六慾可以更好地得到滿足,而不是基督教中超凡脫俗的天堂。道教認為,在現實世界中有仙境,人得道成仙就可以形體不死,超脫自在,過仙人生活。所謂成仙,不是死後靈魂升天,而是形體長生不死,是滿足人們渴求長生、逃避死亡、永享塵世幸福的願望。所以,道教感興趣的仍然是現世的生活,追求的永恆從本質上講也是現世的永恆。同時,從人們對宗教的期待上看,不管是拜佛還是求仙,不管是祭天還是祭祖,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祈求神靈保佑此生的安寧與幸福,也是對現世快樂幸福的追求。  與中國宗教不同,西方基督教輕視世俗生活,以彼岸的永生為最高目標,希望通過贖罪來取得來世或靈魂的永恆,達到對現世的超越。上帝是唯一的神,神對人的拯救主要是對靈魂的拯救,是幫助人們的靈性擺脫塵世俗欲的束縛,死後進入天國,獲得永生。它強調的是來世的超越,而不是滿足人們對於現世幸福的渴求。基督教認為,人生是罪惡的,因而是痛苦的,要逃出人生罪惡的深淵,只有依靠神的救贖。所以,人們追求的目標就是得到神的寬恕和拯救,消除自己的罪性,死後進入天堂,回到上帝的身邊。這就是為什麼基督教否定現世的快樂和幸福,蔑視塵世生活,重視出世修道。基督教的原罪說和救贖說,宣揚的就是只有耶穌基督為世人贖罪,人才能在死後進入天堂,獲得永生。由此可見,基督教宣揚的救贖說其實就是基督教的來世觀,它要世人把希望寄托在來世天國的永生中,強調現世對上帝的信念和修鍊。西方人更加看重的是靈魂,軀體只是靈魂在現世的住所,人死後靈魂離開軀體,升入一個永恆的去處:天堂或者地獄。在現世生活中,人們只有意識到自己是有罪的,並且為了自己的罪而懺悔,對上帝和耶穌基督有絕對的信仰,靠上帝的恩典才能獲救。這是因為,基督教認為深處罪惡深淵的人是無法自救的,因為人本性上已經成為罪人,只有通過回應上帝的救恩,重新找回生命曾經失去的純潔、永恆的神性。  正是基於這種信念,西方人在他們的精神生活中形成了強烈的懺悔意識。這是一種來自神的絕對要求,它把道德上認為有義務履行或被禁止的行為變成了上帝的神聖命令。它要求人們不斷地自覺反省,通過行為上的自我約束與節制,趨善避惡,以求得到上帝的寬恕。基督教還通過神職人員實施正式的懺悔儀式,幫助人與神溝通,以求克服誘惑,排除與上帝要求相背離的慾念。只有通過現世的苦修,才能獲得來世的超越和永恆。上帝之城只在彼岸世界中存在,或者在信仰中存在。進入天國的也不再是具有肉體的人,而是超脫了肉體的靈魂。耶穌通過受難已經救贖了世人的罪過,成為靈魂獲救的初熟之果。人們必須謝絕人生中一切感性快樂,對肉體這個撒旦的采邑加以折磨,才能使靈魂越加莊嚴地升到光明的天國,升到基督光輝燦爛的國度。  此外,中西宗教對待現世和來世的不同觀念還體現在教權和政權的關係上。在中國,儒家思想在傳統文化中居於主導地位,宗教文化在社會政治生活中一直被邊緣化,始終臣服於世俗的政治權利。對宗教的態度上一般表現為「敬鬼神而遠之」,不允許宗教過多地干預社會政治和經濟,因此,任何宗教都不可能取得一家獨尊的地位,只能共處於儒家思想的從屬地位,起到一種補充作用,不可能建立自己的神權統治。在西方,從中世紀起,基督教就成了唯一能夠統一和控制人們思想的意識形態,成為西方最大的社會勢力,世俗政權處於基督教的影響之下。在中世紀,教權高於一切,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在羅馬教皇。對國王乃至皇帝的任命,都是由羅馬教皇最後作出決定。宗教是衡量一切價值的最高準繩。基督教一教獨尊,對其他宗教採取排斥態度,維護自己在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絕對地位。所以,在西方文化體系中,宗教是凌駕於文化之上的,屬於超文化的領域。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受教程度很低很窮的地方那麼多人信基督教?
宗教理應服務於人,而不是服務於神
凈空法師講《金剛經》第013集
為什麼中國吹猶太人吹得這麼厲害?
佛教中有和「符籙」「DND」類似的「法術系統」麼?

TAG:文化 | 宗教 | 比較 | 宗教文化 | 文化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