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開示學習唯識的重要性

從佛開始,及其後世弟子之努力,歸納出一個完整的體系,包括了心理、生理、哲學、邏輯各種精神觀察法,即唯識法相學。注意啊!何以要說唯識給你們聽,有大作用,尤其是有功夫有見地者,不能不了解,否則用功知見不會透徹;但未發明心地者,我並不贊成你馬上搞這一套,不然這種知見的束縛太厲害,困在知見上,來生都成問題。八識即心王,即般若所說的心,分為八部作用,然何以不說心而說識?禪宗叫人蔘話頭,要離心意識參,這個「識」是極難解釋的。前輩大菩薩分析:有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學佛應依心不依識,即不依妄想分別。這句話在文字語言上的解釋是夠了,但我們不應該就此滿意,現在應提出來問:何謂分別?何謂不分別?達摩大師初傳的禪宗:除了二祖神光,是親受衣缽,繼承禪宗道統以外,同時還有幾位後學傳人,他們也都有心得,不過才德氣魄,略遜神光而已;達摩大師除了傳授心法以外,同時還要神光以《楞伽經》印心,由此可見教外別傳禪宗,並不離於教理以外。《楞伽經》,果然為達摩大師吩咐神光為禪宗的印心寶典,但在大乘佛學的法相(唯識)宗,也認為是"唯識"學的主要經典,它提出以"無門為法門"的求證方法,並且說明以頓悟與漸修並重,同時把心法的體用,分做八個作用,便成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前五識,再有第六的意識,第七的末那識,第八的阿賴耶識等,所謂一心八識的分析,舊注識有識別、分別的作用,也就是包括感覺、知覺與精神活動的功能。第六意識,又分有明了意識與獨影(又名獨頭)意識的兩重,所謂獨影意識,相當於現在心理學所說的潛意識的現象。第七末那識是意根,也就是自我與生命俱來的元始知覺,本能活動的意識。第八阿賴耶識,是包括心物一元,精神世界與物理世界同根的心注的根本。由此可知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與頓悟一心的心,不僅是心理上平靜的心,實在是要徹底透過宇宙身心的根元,才能了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真諦。《楞伽經》的大略,就是"唯識"學所謂的五法(名、相、分別、正智、如如),三自性(依他起、遍計所執、圓成實),八識(已如述),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綱要的發揮。總之,《楞伽經》的教理,最重分析的觀察,細人無間而透徹心性的體用;禪宗的方法,歸納學理,注重一心修證而融通教理的工夫,所以後世禪宗便流傳一句名言:"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通教不通宗,就如獨眼龍。"其實,這個意思,也就是《楞伽經》內所說的宗通與說通的翻版言句而已。達摩大師初到中國傳授禪宗心法的史料故事,根本找不出一悟就了,便是禪的重心的說法。所謂「安心」法門,所謂「外息諸緣,內心無喘」等教法,也不過是「可以入道」的指示而已。尤其由「外息諸緣,內心無喘」與「安心」而到達證悟的境界,實在需要一大段切實工夫的程序,而且更離不開佛學經論教義中所有的教理。達摩大師最初指出要以四卷《楞伽經》的義理來印證心地用功法門,那便是切實指示修行的重要。為什麼唯識如此重要?簡單說,佛法是要人成佛,至於人所以能夠修成佛就在於人「心」即是佛「心」,而人所以不同於佛,也就在於「人心」有別於『『佛心」。同樣的心,為什麼會有凡(人)聖(佛)的不同,怎麼樣才能超凡入聖,轉人心為佛心?唯識就針對這顆神秘的心作了種種現象、功用、實質、轉化等多方面的精細探討。唯識把我們凡夫千變萬化的心稱為「識」,把『『識』』又分成八大類——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八識。至於如來那顆變而不變的心王則別稱為般若,為菩提,為涅架,又名「大圓鏡智」。譬如參禪的有時參到了無何有之鄉,念佛的有時念到了一念不生,甚至佛號都提不起,觀想的有時把佛像觀得清清楚楚,乃至於觀到佛即是我,我即是佛,儘管以上這種定境持續上好幾天,甚至於吃飯、睡覺,都仍然處在這種定境中,但必須要知道工夫到了這一步,也還是沒有脫離意識的圈子。如果不通唯識的學理,不在意識上下番踏踏實實的靜定工夫,則不僅大乘門中沒有我們立足之地,就連小乘的成果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佛法的唯心觀不同於西洋哲學的唯心論,西洋唯心的心並未超越心理的意識,而他們所研究的心理範圍,始終還在佛法的第六意識中打轉轉。譬如他們的潛意識、第六感都屬於第六意識中的獨影意識;至於最近「超心理學」的研究,也仍未脫離第六意識的範圍,雖然偶爾碰到一點第八識的外圍的外圍,但他們還只在發現問題的階段。至於發展成一套稍具系統的理論,則尚須長時間的努力。所謂「不見本性,修行無益。」不但是禪門的圭桌,同樣也是凈土的準則。對這一層有所體認後,對修行的要領才能有所契入。功夫下了,也才不致像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的沒個消息。其次,同樣重要的,是必須對我們「日用而不知」的心有個進一步的了解。穿衣吃飯是這顆心,成佛作祖也是這顆心,它能下地獄,它能升天堂,它能出凡人聖,它能化腐朽為神奇。這一步除了禪理外,還必須深通唯識。雖說唯識是後期佛學,但它卻是作工夫的絕妙指標,沒有了它而想證果有成,真可說是難之又難了。因此,以無相為宗、無門為門的禪宗也要以楞伽經印心,當然凈土宗同樣也少不了唯識的助陣。我為何要叫你們注意唯識呢?就是因為古往今來多少修行人,甚至很有功夫者,將參禪,及定中的各種各樣境界,認為是自性、見道、得神通。唯識道理的推演,是由心理,生理開始分析,而說到天地同根,萬物一體的道理。由人的本位開始修持,至解脫人生煩惱,超出宇宙,變成自由自在的生命。但其方法又如何呢?吾人綜合所有佛經方法,不外兩部分:一是行為上的培養,即善行功德;一為修證,即行為上的求證,在行為上培養善行功德為當然的,不必說它。修持上的求證,綜合大小乘的修持,不論何者說法,皆靠禪定。你們不管是學密也好,學顯教也好,都要把般若中觀唯識三樣搞清楚。但是很可惜,一般人都把唯識當成哲學研究了,其實唯識是一個非常嚴重的講修證用的書。《瑜伽師地論》乃由人天超越到小乘聲聞,緣覺以至於成佛之道,為大乘小乘的真正修證之路,宜以《瑜伽師地論》作為自已修行的試金石。
推薦閱讀:

論陳氏太極基本功的重要性(下)
空亡的重要性
命理縱橫談(17)看大勢的重要性
汽車附加配置按重要程度應怎樣排序?
正確的理財方式,論姿勢的重要性

TAG:學習 | 唯識 | 重要性 | 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