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才是青春最好的代名詞
張 璐
每逢五月,全社會都會把目光齊刷刷投向青年群體。人們矗立在此刻,既是回望歷史、重溫近百年前青年的吶喊,更是在矚目未來、展望社會進步中青年的力量。可以說,很少有像五月這樣的時節,能夠恰如其分地將「青年」的概念在時空軸中無限延伸,那裡有無數先輩們奮進前行的身影,也有當下青年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繼去年「青年」被定義為15歲到24歲之間」帶來一番自嘲熱後,今年3月起,從引發熱議的「1988年出生的中年女子」到「1992年中年危機」,有關青年人「未老先衰」的表述,總是讓人心頭一顫。
年輕人「變老」了嗎?這顯然並不是一個新話題。近年來,諸如《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以青春題材為代表的影視作品屢屢創下市場奇蹟,這些「懷舊」主題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80後、90後的喜怒哀樂,也暴露出許多問題,年紀輕輕就大嘆「心好累」,無所事事習慣了「葛優癱」卻感慨「感覺身體被掏空」。是什麼讓暮氣捲走了朝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故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青春主題。坦率地講,當下青年群體中嘆老現象的背後,確實離不開社會大背景下的現實焦慮,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空前的個體流動性,擠不進去的大城市與回不去的家鄉。本來充滿銳氣、志在星辰大海的征途,遭遇著種種不盡人意。
沒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青春,不僅是一段生理年齡,更是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一種勇往直前的風貌。沒有任何人會永遠年輕,但一個人在青年時期走過哪些路,讀過哪些書,思考過哪些問題卻決定了他能否永葆青春。耶魯大學畢業的高材生秦玥飛放棄高薪工作,以一介農夫的姿態走在田野,收穫了泥土的芬芳,感動了鄉土中國;復旦附中女學生武亦姝在舉手投足、一言一笑之間將古詩詞內化為「去留無意」「寵辱不驚」的氣質,滿足了人們對於古代才女的所有想像;「95後」的清華學生肖亞洲利用假期體驗窯洞、對話農民,當寫下《厚土——一個清華學子對晉西農村的調查紀實》的最後一筆,他才覺得自己是黃土高原上的一顆草根……事實上,真正最美的那些青春故事,是落在地面上的一步一個腳印。
巧合的是,近期《朗讀者》節目第一季收官主題也是「青春」。導演馮小剛在節目中表示,「青春不是年齡而是一種精神和心緒」,青春的美好在於他的不拘於形式,也只有這樣才會讓生命迸發出無限的光輝。因為年輕,我們篤信「一切皆有可能」,我們敢想敢試,也不怕試錯,因為我們總能找到改變自己、超越自我的時間與空間,也總能找到超越自我的可能與道路。而不是動輒將所有問題歸咎於社會體制,滿口無所謂不在乎,滿心敏感脆弱,滿腦一片「嘆老」的秋意橫陳。
作為生理階段的青春是短暫的,與其惆悵自嘲,不如以夢為馬,闊步前行。這並不是心靈雞湯,而是揭示了更重要的癥結所在:無論是渴望長大,還是拒絕成熟,在今天這個挑戰與機遇無處不在的時代,經歷與見聞遠遠比年齡重要得多,足跡與行程遠遠比感慨深刻得多。要正確對待一時的成敗得失,處優而不養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順境逆境都成為人生的財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無論遭遇什麼,想到我們還有青春,就應該勇往直前,永不止步。(作者系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1青春奮進勇往直前【糾錯】責任編輯:年巍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奮進才是青春最好的代名詞 2017-05-26 14:40:55來源: 新華網關注新華網微信微博Qzone2評論圖集
張 璐
每逢五月,全社會都會把目光齊刷刷投向青年群體。人們矗立在此刻,既是回望歷史、重溫近百年前青年的吶喊,更是在矚目未來、展望社會進步中青年的力量。可以說,很少有像五月這樣的時節,能夠恰如其分地將「青年」的概念在時空軸中無限延伸,那裡有無數先輩們奮進前行的身影,也有當下青年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繼去年「青年」被定義為15歲到24歲之間」帶來一番自嘲熱後,今年3月起,從引發熱議的「1988年出生的中年女子」到「1992年中年危機」,有關青年人「未老先衰」的表述,總是讓人心頭一顫。
年輕人「變老」了嗎?這顯然並不是一個新話題。近年來,諸如《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以青春題材為代表的影視作品屢屢創下市場奇蹟,這些「懷舊」主題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80後、90後的喜怒哀樂,也暴露出許多問題,年紀輕輕就大嘆「心好累」,無所事事習慣了「葛優癱」卻感慨「感覺身體被掏空」。是什麼讓暮氣捲走了朝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故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青春主題。坦率地講,當下青年群體中嘆老現象的背後,確實離不開社會大背景下的現實焦慮,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空前的個體流動性,擠不進去的大城市與回不去的家鄉。本來充滿銳氣、志在星辰大海的征途,遭遇著種種不盡人意。
沒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青春,不僅是一段生理年齡,更是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一種勇往直前的風貌。沒有任何人會永遠年輕,但一個人在青年時期走過哪些路,讀過哪些書,思考過哪些問題卻決定了他能否永葆青春。耶魯大學畢業的高材生秦玥飛放棄高薪工作,以一介農夫的姿態走在田野,收穫了泥土的芬芳,感動了鄉土中國;復旦附中女學生武亦姝在舉手投足、一言一笑之間將古詩詞內化為「去留無意」「寵辱不驚」的氣質,滿足了人們對於古代才女的所有想像;「95後」的清華學生肖亞洲利用假期體驗窯洞、對話農民,當寫下《厚土——一個清華學子對晉西農村的調查紀實》的最後一筆,他才覺得自己是黃土高原上的一顆草根……事實上,真正最美的那些青春故事,是落在地面上的一步一個腳印。
巧合的是,近期《朗讀者》節目第一季收官主題也是「青春」。導演馮小剛在節目中表示,「青春不是年齡而是一種精神和心緒」,青春的美好在於他的不拘於形式,也只有這樣才會讓生命迸發出無限的光輝。因為年輕,我們篤信「一切皆有可能」,我們敢想敢試,也不怕試錯,因為我們總能找到改變自己、超越自我的時間與空間,也總能找到超越自我的可能與道路。而不是動輒將所有問題歸咎於社會體制,滿口無所謂不在乎,滿心敏感脆弱,滿腦一片「嘆老」的秋意橫陳。
作為生理階段的青春是短暫的,與其惆悵自嘲,不如以夢為馬,闊步前行。這並不是心靈雞湯,而是揭示了更重要的癥結所在:無論是渴望長大,還是拒絕成熟,在今天這個挑戰與機遇無處不在的時代,經歷與見聞遠遠比年齡重要得多,足跡與行程遠遠比感慨深刻得多。要正確對待一時的成敗得失,處優而不養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順境逆境都成為人生的財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無論遭遇什麼,想到我們還有青春,就應該勇往直前,永不止步。(作者系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1青春奮進勇往直前【糾錯】責任編輯:年巍相關新聞
推薦閱讀:
※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年華
※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歷觸底反彈的過程嗎?
※為什麼重看藍色大門這麼心痛?
※短篇新上:今夜入你懷:我的情深你若懂,便可不再負相思
※喜歡三毛的都是什麼樣的女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