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凈宗法師2006年10月2日講於長春般若寺【窮子喻(續)】請合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好!請放掌這個窮子,他本來不窮,他父親是大富長者。但是,他流浪、孤露在外面很貧窮,被後面兩個人追了以後,他就嚇暈了,倒下去了。大富長者一看,說:「哎呀,我這個兒,在外邊流浪時間太久了,一定是看見這種聲勢,他心中膽怯,根機下劣,不敢進這樣的莊園。」所以,長者心裡就有數了,就說:「這樣,你們就用一瓢涼水把他澆醒,澆醒之後,你放他而去」。現在拉,拉不回來!拉拉,得神經病了!你強拉硬拽,他膽都嚇破了,對不對?「放他而去。」「好!」但是,這個大富長者也不能就這樣放他而走!兒子見著了,能隨便放走嗎?要施設善巧方便,另外再派兩個人,這兩個人就穿戴很普通,也是跟這個窮子差不多,穿得破破爛爛的,也不是找那個很莊嚴的,找那個跟他差不多的人,跟他在一塊兒混,「同事攝」,跟他在一起結交朋友。「哎,你打工辛苦啊!」「辛苦。」「在哪兒做事啊?」「在哪裡哪裡做事……」「哦!我們有一個好地方做活,那兒挺好,那個老闆挺慈悲,幹活工資還高,比一般的幹活要高一半。」「是啊?」他說,「那好!」「我帶你去。」就帶他來了。帶他來,這一次就不能走正門了,走正門一看就嚇壞了。走側門、後門,就找到幹活的地方,什麼地方呢?除糞。叫他掏廁所、施肥,天天除糞。「哎呀,除糞這個活我是老手,」他講,「這個活我幹得來,這個活比較配我的身份。」這樣一講,他就來了。來到莊園裡邊就幹活、做事。每天幹活,發工資給他。所以,他也很安心。以前都是打短工,這次找到一個比較穩定的職業,而且還給他雙倍的工價。所以,他心裡邊就滿足了:「哎呀,我這一輩子也就心滿意足了!」在這裡幹得很賣命。話說大富長者看見自己的兒子在那裡除糞,他心裡邊很不是滋味,他說:「這是我的兒子啊!怎麼能去干這種掏糞的事情?他應該來掌管整個的莊園,我都是要給他的。」但是,又不敢跟他講,他見面都不敢見,還敢跟他說「我是你爸,你是我兒」?這麼一說,他可能更嚇壞了。這個窮子心想:我哪有這麼好的福報?那麼,父親想辦法,怎麼和他接近呢?這個老父親啊(大富長者)也穿上勞動服,也拿一個鋤頭,到地里刨地、掏糞、施肥,也干一樣的事,跟他在一起,天天在一起打交道,慢慢就熟悉了(他也不知道這個老頭兒是何許人也),慢慢講,說:「哎呀,某某人,你不錯啊!」「哦,原來這是莊園主啊!」他就感覺到老人家很親切,不知道這個老人家就是他爸爸,他還以為是外人,「這個老頭兒長得挺慈善,這個老頭兒挺親切啊!」就好像我們很多人來佛殿里拜佛,抬頭看著阿彌陀佛,「這佛像長得挺親切啊!」不知道這是你爸爸。他一看,「這老兒頭不錯!」老頭兒就跟他講話,說:「某某人,我看你品行不錯,你挺實在,在這兒幹活也不偷懶。我就是這個莊園的主人,我看你不錯!」表揚他,他一聽,心裡挺高興:哦,跟莊園主在一起,挺好!他就更加賣命地幹活了。莊園主就跟他說:「我年紀也大了,底下還沒有兒子。這樣吧:我看你很實在!」因為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才進去害怕,時間長了,東遊西走,膽子就大一些了,東看看,西看看,莊園、房舍,哎,心慢慢開一點了,不像當年那樣很害怕了。所以,他父親就跟他講:「這樣吧:我看你能力也增長了,人品也不錯,我也沒有人幫忙,也沒有兒子,我就認你一個乾兒子吧!」就認他做乾兒子。你看看!他父親,自己的親生兒子不敢認!還要認一個乾兒子。對他父親來講,就很委屈了。但是,對於這個窮子來講,他就覺得:「哎呀!」喜從天外而來一樣!「哎呀,這麼一個大富長者,認我做乾兒子,哎呀!」他感到很歡喜,他不知道自己是親兒子,還覺得很歡喜。你看看,顛倒嘛!不知道,更加賣命了。這個時候,大富長者就把鑰匙、保險柜、算盤、出納,所有的活兒就教他,「你應該這樣管理、這樣支派人,這樣、這樣……」就教給他,全部教給他做。從他父親的心意來講,是「把這一切都交給你,都是你的了」,但是現在不能講,一講又嚇跑了。這個孩子,他心裡也沒想:這是我老爸。他說:「我這是給那個老頭兒干,我幫那個老頭兒管理。」「噼哩啪啦」打算盤、支派人……,干一天,還是拿一天的工資,他心想:莊園跟我沒關係,是那個老頭兒的;我就得到這一天的工資。這樣,又過了一段時間,大富長者一看,這個兒子心智跟當年比已經進步很多了,業務能力也大有增長,不象當初什麼都不懂,現在也會管理了、會支派了,現在莊園交給他,他也能管理,心也不象當初很害怕、很恐懼,就覺得機緣成熟了。這個時候,大富長者就召開一個大會,就把全國有名望的人都請來,就好像我們現在開記者發布會一樣,都找來了,說:「今天請各位來,別無他事(先是一頓款待之後),我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請各位來證明,我要把它講出來。」然後他就開始講:「我於某年,有一個兒子失去了,這個兒子在外邊流浪,他是姓什麼、叫什麼,在哪個地方丟失的,如何、如何……我多年在找他。」然後又講到說:「如何如何地遇到他,讓他來做事兒,怎麼怎麼樣……」越講,這個窮子越聽:「哎,這個不是講我嗎?對呀!我就是那一年丟掉的。哎呀,是啊!我還依稀記得我是什麼樣……」講來講去,他心裡就明白了。然後,大富長者這個時候就宣布:「現在,我向大家鄭重宣布:我這個兒子找到了,就是他!現在我所有的莊園、財產,大家證明,全部就交給他了,由他掌管。」兒子聽到這個地方才恍然大悟,知道這個老頭兒不是別人,也不是他干老子,是他的親父親,他才非常喜悅。所以,經典里講:我本無心,無所希冀,無量寶藏,自然而至。「啊!我本來沒有心,根本不敢想這個莊園跟我有什麼關係,現在想不到,這無量的寶藏,自自然然地就歸我所有。」這是一個比喻。大富長者是誰呢?(「阿彌陀佛。」)哎!窮子是誰呢?(「我們。」)窮子就是我們。我們在三界裡邊流浪,迷背真性,來三界流浪。阿彌陀佛要找我們,我們這樣東飄西盪,一會兒到外道裡面轉一轉;一會兒天上轉一轉,搞一口吃的;一會兒三惡道裡面去轉一轉。所以,阿彌陀佛來尋找我們。有一天,這個流浪的浪子,來到一座寺院──就像我們般若寺門口,有幾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他讀一遍。讀一遍,木獃獃地又走掉了。你不知道,他這麼來看這六個字、來念一遍的時候,其實,阿彌陀佛都已經看到他了:「哎!這是我的兒子!你念了南無阿彌陀佛,我要救你到極樂世界來!」但是,不管是阿彌陀佛,還是法師,這個時候,都不敢跟他講這句話,因為如果你說:「哎,到極樂世界來!」他馬上說:「哎?我不願意去,我活得好好的,年紀輕輕的,我幹嘛到極樂世界成佛?我不要去!」就是說我們的心智低劣,不敢祈求往生大果,就覺得說:「我哪裡夠資格?像我們這樣的人,還到極樂世界?不可能的事情!」就好像那個窮子,覺得說:「我哪裡有資格到這個莊園裡邊呢?我肯定就是流浪的,我爸爸也是窮光蛋,肯定的!兒子窮光蛋嘛,爸爸肯定也窮光蛋。」他不知道。所以,我們作為凡夫來講,覺得說:「哎呀!我哪裡有資格念佛?我哪裡夠資格往生極樂世界?我在這個世界受受五欲之樂就不錯了。」所以,心智很下劣。這樣,作為善知識、作為佛菩薩,也不勉強,「那讓你去吧!」如果講厲害了,強拉硬拽,他就誹謗佛法了,「哎哎-」不幹!恐慌了──有這樣的人啊?有這樣的人!你勸他往生極樂世界,「哎哎哎-!」他害怕,「你別勸我……我還想多活幾年。」或者等等,因為不了解佛法道理,就好像大富長者派兩個人來跟他講,這兩個人本來是要跟他講佛法了,哎!他就嚇走了。我們佛菩薩有善巧慈悲方便,說:「那你就走吧!」讓你走,這個時候,就用方便引導他過來,說:「某某人,你學佛,你念佛,能夠保佑家庭平安,有好處。」這就等於說,大富長者讓他到後園來打工,讓他進門;進門之後,做什麼工作?除糞。除糞就等於說,我們要消除我們的煩惱,「有垢障,我們這個很臟、污穢!」每天除糞,等於是每天在那裡自力修行。作為大富長者,是要把整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要把整個極樂世界、佛的果地功德完全給你。但是現在跟你講,為時尚早,你不敢接受,「哎呀,我才修行、才入佛門,哪裡有資格接受這麼大的功德,不可能!那我就慢慢修。」讓你誦經,讓你誦多少遍,讓你思想要清凈,讓你持戒,讓你行善積德……這些工作都是在除糞。這樣的修行,就得到你「一日之價」,你做一天,就得一天的工資。好,慢慢地心態成熟了,就引導他(這是聖道門的修行)進入凈土門,這個時候,就把鑰匙、帳本都交給他──等於是把這個凈土法門、六字名號交給你。交給你之後,還不敢說這個就是你的。念佛的人,就得到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了,他也沒敢認為「這個六字名號功德全部歸我所有」,他認為「我一天念個三千遍、念個三萬遍,我所得到的功德,就是這三萬遍的數字」。他不知道這三萬遍,每一聲的南無阿彌陀佛,全體的功德歸他所有。所以每天算:這個六字名號的功德,南無阿彌陀佛功德,歸那個老頭兒所有,歸阿彌陀佛老頭兒,歸祂,祂是無量壽嘛!對不對?歸祂有;那我得到多少功德呢?我每天得這個,今天三萬,我干這麼多活兒,就得這個。所以他在計數字。其實,阿彌陀佛是要把整個的功德都給這個窮子。過一段時間,調順調順,慢慢成熟了,這時候才宣布說:「我所有的莊園,所有的財產,通通歸你所有。」等於是我們在佛門裡邊修行,先修過斷惡修善、持戒、誦經,然後來念佛;念佛,一開始還是自力的,「我每天,我要念到清凈心,我要念到多少數字,這個清凈心的功德是我的;六字名號功德,是阿彌陀佛的。這個數字,成績是我的;南無阿彌陀佛,還是祂的」,這樣就隔開了。哎!我們這一次來這裡聽法,聽得懂的、明白了的,等於是和阿彌陀佛父子相見:「哎呀,原來阿彌陀佛這麼慈悲,整個這六字名號功德全部歸我所有!」是不是這樣?(「是!」)所以,大家要明白:佛確實很委屈,為了救度我們,設盡種種的方便善巧,讓我們都可以就路還家,回到本有極樂凈土。【《源信念佛法語》】大師在這裡勸我們:不管信心淺,任憑彌陀。這個淺,其實不淺,甚至說我們這一邊,你不要理會,完全任憑阿彌陀佛。把這個《源信念佛法語》,我們再來共同讀一遍,非常好!離三惡道,生於人間,應大慶喜!自身雖賤,不劣於畜生;吾家雖貧,猶勝於餓鬼;「吾家」就是我這個家庭。事雖不如人意,難比地獄之苦;世間之難住多憂,即是出世間之緣;身雖卑賤不高貴,亦是入菩提之導引;故生人間,應該慶喜。信心雖淺,本願深故,任憑必往生;念佛雖倦,功德大故,稱念定來迎。故遇本願,更應慶喜!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來迎,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決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厭妄念多,應嘆信心淺;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鼓掌!這段法語好!【心散亂,將如何?】下面,我們還要學一段。這一段,是法然上人的法語,名字叫做《十念法要》,通過這個名字看,應該是在解釋《無量壽經》的第十八念佛往生願所說的「乃至十念」。這個「乃至十念」,此法之要應當如何呢?法然上人有這一段話,也是非常懇切、非常契合我們的根機。在這之前,先講一個故事。有一次,因為法然上人在世就弘通念佛,很多各宗的大德法師都來請教,其中有一位天台宗的座主(後來成為天台宗座主),叫明遍僧都、明遍大和尚,他來請教法然上人,說:「哎呀,我雖念佛,心散亂,將如何?」你看這樣的擔心,不要說我們有,現在人有,古代人也有;不要說我們平常人有,大法師也有。他就來請教,說:雖念佛,心散亂,將如何?「我心這麼亂,這怎麼辦?」法然上人就說什麼?說:生於欲界之人,皆是散心之人。我們生在欲界,欲界就是散亂心的人。三界分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色界、無色界是禪定的境界。既然生在欲界,「生於欲界之人,皆是散心之人」,散心之人,你心本來就散亂,就像生在人間的人,你生為人,你就有眼睛、就有鼻子一樣。你生在散地當中,你就是有散心。所謂「念佛,要沒有散心才能往生」,達到這個目標才往生的話,這個是不合理的說法。你做人,生在人間,就有眼睛、就有鼻子,你的眼睛和鼻子不障礙你往生啊;生為欲界,就是有散心的,這樣對往生又有什麼障礙呢?正因為散心:散心之人,念佛往生,方是可貴之本願。所謂嘆有散心而覺得往生不定,這個是沒有意義的事情。不要這樣想,這樣想毫無意義。能不能聽懂?(「能。」)哎!這個很好明白。正因為散心念佛必得往生,方是可貴之本願。阿彌陀佛的本願之所以尊貴、之所以契合我們的根機,是大慈大悲,就不挑選我們是不是散心、定心,就這樣念佛,決定往生,這個才叫「易行道」。這一點,一開始法然上人講:此我法然也力有所不及也。他說:「明遍大和尚,你來問我這個問題,連我法然也是力量達不到的,我也做不到。」然後底下就說了這一番道理。你要擔心這個散心、心散亂,這個毫無道理!不必擔心!此無謂之言也。就是說:「你拿這個話來討論,沒有意義!不應該拿出來說,只管念佛就好了。」說得非常的懇切。【葦池月影喻:妄念雖多,信心常住】同時,他有一個比喻,他說:譬如十五之月,像十五晚上的月亮,一輪圓月。這個月亮照在什麼地方呢?照在一個很茂密的蘆葦池裡邊,水池裡邊投影進去,月亮很清楚。但是,這個蘆葦池被周圍很茂密的蘆葦蓋住了,所以,從遠處來看,你根本看不到月亮,如果走近來一看,把這個蘆葦一撥開,就發現裡面月亮還是在當中。這樣的比喻大家聽得懂吧?(「聽得懂。」)它是一個比喻。說明什麼呢?這個密密麻麻的蘆葦,就好像我們的妄念一樣──妄念之蘆葦;這個池子裡面的月亮,就好像我們的信心一樣,我們信順阿彌陀佛不改變;月亮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功德,我們以信心來念佛,等於我們的心水之池裡邊,信心清凈來念佛,信順不懷疑,等於我們這裡邊,就有六字名號的功德。雖然妄念很多,從遠處看擋住了,看不到月亮,但是月亮還是在。這個大家明白?這個比喻也非常的巧妙,非常的好!【流急月不去:心亂佛常住】還有兩句話,也非常好,叫做:流急月不去,心亂佛常住。這是一幅對聯,也可以叫做兩句詩。「流急月不去」:就是天上的月亮投射在小溪流、河池當中,溪流的水在那裡不斷地流淌,淌得很急速,流得很快。雖然流水流得很快,但是月亮並不能被它沖走。所以,流雖然急、水流雖急,月亮並不能被沖走。大家回去看這個水就能看得到,水淌的再快,但是月亮仍然在那個地方。不過,影子不是那麼很清晰。雖然不清晰,還是有月亮。快速的流水,就代表我們的心,這裡想、那裡想,心念紛亂。心雖然亂,可是我們心中還是有南無阿彌陀佛。所謂:「心亂佛常住」:雖然有妄想,像水波一樣流淌,但是我們內心裡邊,阿彌陀佛救度之月、對阿彌陀佛的仰信,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仍然在我們心中,忘也忘記不了。是不是這樣?(「是。」)哎!我們也不會因為睡一個覺,起來忘記了,我們睡醒了起來,還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昨天晚上睡一晚上,也不是說不存在,只不過我們睡著了,凡夫忘記了。但是,忘記不是永遠忘記了,起來了,又出來了。就是如此。【一句佛號他還記得】我們讀再多的經典,背再多的法語、咒語,到臨終的時候,都用不上、都不記得;記得也派不上用場,說:「到臨死再誦一部經。」這個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只有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很容易。所以,我就遇到有人,他出車禍了,什麼事都忘記了,但是,這一句佛他還記得。有一位蓮友是貴陽的,他就是我上次講的那個得腦溢血,一天一夜不省人事,結果,他一天一夜醒來之後,第一句脫口而出的就是「阿彌陀佛」,然後他告訴人家說:這一天一夜當中,他已經見到了極樂凈土、見到阿彌陀佛了。他還是一個瞎子。所以,我們也不必擔心說:死的時候忘記了、不知道了……其實,那個時候,阿彌陀佛都會來現前接引的。【《十念法要》】我們看這一段文。我先來把它讀誦一遍:不顧妄念余念,不謂散亂不凈,唯口稱名號。若常稱名者,以佛名之德,妄念自止,散亂自靜,三業自調,願心自發。故願生心少時,亦南無阿彌陀佛。散心增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妄念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善心生時,亦南無阿彌陀佛。不凈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清凈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三心欠缺時,亦南無阿彌陀佛。三心具足時,亦南無阿彌陀佛。三心現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三心成就時,亦南無阿彌陀佛。此即決定往生之方便也,納於心腑莫忘失。寫了十個「亦南無阿彌陀佛」(這大概也……是不是講這十句「亦南無阿彌陀佛」)。我想把這個,剛才讀了一遍,我們再讀、再解釋。首先開頭就跟我們說:「不顧妄念余念」:你只管念佛,你不要管心中有沒有妄念,還有沒有其它的念頭,有惡念、不清凈……不顧!根本不用管它,只管開口念佛。「不謂散亂不凈」:說:「我心很散亂,不清凈……」這些你都不要管。那做什麼呢?「唯口稱名號」:你只管「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妄念起了,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底下就教我們:「若常稱名者」:如果你經常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以佛名之德」:因為阿彌陀佛名號本身就有這樣的功德,就有這個功能。我們自己沒有力量讓它清凈,也沒有力量如何地凝定心神。你只管多念佛,「以佛名之德」──「妄念自止」:妄念慢慢就自然地越來越少,越來越不是那麼洶湧猛烈,「妄念自止」。「散亂自靜」:這個散亂的心,自自然然地安靜下來。「三業自調」:身、口、意三業,也是自自然然地就很調柔、順服,「三業自調」。「願心自發」:就是「我願生極樂世界」的心……也有蓮友說:「師父啊,我這個願心也不是很強。」法然上人說:你也不必要在念佛之外,另外去有一個什麼強烈的願心,你只要多念南無阿彌陀佛,願心自發。你經常念佛,心裏面自然就有願心。上人又講,他說:「厭欣亦在稱名之中」。「厭」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我們作為凡夫眾生,難免遇境逢緣不一樣。比如說:現在身體四大無礙、身體健康、兒女孝順、收入還比較豐厚、人家對我都很尊重,這個時候,就覺得再活十年、二十年也可以。一旦身體病老、人家來擾亂、內心又煩雜、兒子又失業、家庭又破產、媳婦又吵嘴,哎呀,自己又生病,到了醫院還不知道怎麼樣,又窮、又貧困。這個時候,就很厭離:「哎呀,我要求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的心都是如此,這個是生滅的。凡夫的心,都是生生滅滅。這樣的眾生,法然上人說:我們厭離娑婆也好,欣求極樂也好,是我們一個根本認識,也不是說你要達到某種程度。人家講的,「厭離娑婆」就好像要離開牢房一樣,當然,我們引導是這樣子的,也不是每天都有這樣的心情,一般人也做不到;說「欣求極樂」就好像出離牢房、奔到家鄉一樣。我們應當如此,但是,也不是說每天都能如此,我們的心還是在起起伏伏。所以,阿彌陀佛如果要讓我們發這樣真切、懇切的厭離心、願生心才能往生,那還是難行道,不容易做到。所以,阿彌陀佛說:「你只要願生凈土,只要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是不是這個道理呢?法然上人就說:「厭欣亦在稱名之中。」只要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夠了,這樣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當然,那個根本不求厭離娑婆,只求下一輩子來做人、有富貴,然後死了投胎做鬼、有錢用,那就不應該了,應該發起厭欣之心。總之,這些祖師大德所講的,我們好聽懂。他說:「三業自調,願心自發」:如果我們念佛一點感受都沒有,念了五年、八年,甚至十年、二十年,身心氣質一點改變都沒有,那個可能有問題──不可能的!你真正地常稱佛名,自然地身心氣質就有改變。一個很暴躁的人,會慢慢緩和下來──當然,你不要指望他一下子像阿羅漢一樣,不可能。但是他有這個趨勢,他內心有慚愧、有懺悔,有一面鏡子照著自己,慢慢都會調整自己,叫做「三業自調」。下面,法然上人寫了十句話:「故願生心少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哎呀,師父啊,我最近日子過得不錯,我不是那麼很想求生極樂世界了。」這個時候,你還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別管它,你還是照常念佛,也不必要把這個佛號停下來,另外去有什麼願生心,你還是把持這句名號不改變,所以講:願生心少的時候,也是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散心增時」:「我最近事情煩,股票又跌了,我本來想靠股票賺點錢,哎呀,每天那個電子板上的數字,就讓我的心起起落落,升了,啊!發財了;降了,哎呀!虧本了。」你說這個凡夫無事找事,你在家裡過日子不好嗎?每天看那個板,看得心裡提起來、降下去,有的人還跳樓自殺──都是假的,對不對?買了一萬股,「哎呀!漲了四塊,我就賺了四萬塊了。」其實,明天又掉了三塊,「哎喲!我又損失三萬塊。」你說你這一天不是沒事幹嗎?你發了四萬塊錢,又丟了三萬塊──不要干這些事情。我們的心,往往就是在起伏當中,遇事都很散亂,如果事情很多,雜緣散動。那麼「散心增時」,也是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不是說:「我把佛號丟下來,我在那裡盤腿,我想什麼辦法……」,那樣的話,也不行──你還是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仰靠佛的名號之德。「妄念起時」:念佛了,哎!妄念起來了,起來你覺察不到的時候,它就妄念套著妄念,一環套一環往前走。一旦覺察到了,「哎,起了妄念了!」當下覺察到,當下就回來念佛,你不要跟著後面又起了一大堆妄念:「哎呀!怎麼搞的?我怎麼又起妄念了?」你怎麼又起妄念了?你就是這樣子嘛!對不對?所以,發覺之後,拽回來,就平平淡淡地馬上接著再念佛。不要在那裡自起煩惱:「哎呀,真的難啊!真的苦惱啊!」這個自苦自惱、妄上起妄,沒必要!「妄念起時,亦是南無阿彌陀佛」。「善心生時」:看見窮人了,起了慈悲憐憫心,布施給他;看見哪裡有困難了,我去幫忙他,起了善念;或者,這個時候發現,通過了悟佛法道理,厭離娑婆了、發菩提心了,善心生起來了。這個時候,也不要自己沾沾自喜:「哎呀,你看,我如果天天象這樣的善心就好了!」──也不是!把善心也放在旁邊,還是「南無阿彌陀佛」,還是念佛,這個叫「一向專念」。不要腦子裡面東晃西晃,總是想許多,妄念起了,「我想什麼辦法把它克服」;善心起來了,就自己自我陶醉、自我歡喜了,又丟開念佛了,就成了不是「一向專念」了。總是讓我們回歸到「一向專念」這個路線上來。「不凈之時」:心不清凈了,心不清凈還是「南無阿彌陀佛」。「清凈之時」: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心清凈,也不擱下來,還是「南無阿彌陀佛」。「三心欠缺時」:「三心」就是《觀無量壽經》裡邊講的:「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得往生。」三心欠缺了,善導和尚講的,這個三心如果缺了一個心,就不能往生。至誠心是真心;深心是深信之心;迴向發願心是願生凈土之心。在一起就是說:你真的信順彌陀救度、願生極樂世界,是真的,這個叫做「三心具足」。有的人一說:「這三心具足,看看自己,哎呀!我好像三心不具足,三心欠缺。」法然上人說:你也不要管它,三心欠缺了,你還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關於這一句,上人的弟子就問法然上人,他說:「善導和尚講的,三心欠缺,缺一心都不能往生,師父你說三心欠缺不用管,只管念佛也往生。你這樣的說法,不是跟善導大師的講法矛盾嗎?」法然上人說:「不矛盾。」「怎麼不矛盾呢?」他說:「善導大師所講的三心欠缺,是對那個從來就不願生極樂世界,沒有這樣的心的人才講的。我講的是指那個人已經有了願生心,但是他不明白這個三心的分寸該怎麼把握,以為要達到什麼程度。」他說,「這兩個不矛盾的,是對已經有了願生心的人,跟他說。」「哎呀,我覺得我現在好像願生心不強啊!」「沒關係!」「我覺得我心不真啦!」「你只要念佛就好!」他能回歸到念佛求生凈土的話,還是三心具足。所以,這個所望不同、對機不一樣,開示的法語就不一樣。看起來矛盾,其實不矛盾。所以,我們凈土教理,可以講也很微細。你簡單講,就是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誰都知道。如果細細地分辨,這裡面心念、心態各不一樣。上人下面接著講:「三心具足時,亦南無阿彌陀佛」:「我現在三心圓備了,有至誠心了、有深心了、有迴向發願心了,《觀經》裡邊講:『具足三心者,必得往生』。我就沾沾自喜了。」然後,放棄念佛──這個不叫三心具足。三心具足還是在南無阿彌陀佛當中。所以,法然上人他是講這個意思。你不要離開南無阿彌陀佛之外,另外有什麼三心具足。所以,還是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怕人家誤解了。【讓我們往生的,不是能信的心,而是所信的佛】你看有的人,現在就有人誤解,說:「信順阿彌陀佛,信心一念就可以往生。我現在有信心了,所以,我不用念佛了。」為什麼有信心呢?「因為有一天,我聽到阿彌陀佛本願,我歡喜得掉眼淚了,我感動得哭出來了,我很歡喜,跳起來了,歡喜踴躍,跳起舞來了,這個代表我有感應、有體驗,代表我被阿彌陀佛救到了,所以,我往生定了,以後念佛不念佛那都無所謂了。」這樣的認識正確嗎?(「不正確。」)這樣的認識錯誤,不正確。這個叫做「非因計因」,他把不是正確的因,當作往生之因;他把凡夫的生滅心,當作往生的正因,這個怎麼可以呢?喜悅也好、感動也好、體驗也好、掉眼淚也好、哭出來也好、跳舞也好,時過境遷,就沒有了。昨天掉眼淚,今天就不掉了,對不對?醒的時候感動,睡覺的時候就忘記了。這個怎麼是往生正因呢?這個就過去了。他錯誤地理解,每次就回憶:「哎呀,我為什麼能往生呢?因為,在二○○六年九月三十號下午三點,我聽法師講法,我笑出來了。」他把那一念當作往生正因──錯了!所謂信心,是信阿彌陀佛的誓願。當然,你聞法喜悅──聞法喜悅,這個是一個心理反應,但並不代表這一點使你往生。雖然在經典里說「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不是我們能信的心能讓我們往生,而是我們所信的佛、所信的這個念佛法門,我們落實在念佛當中了,往生凈土。我給大家打一個比喻:一個人餓得要死了,我們拿一個饅頭給他,他看見這個饅頭,當下信心歡喜:「哎呀!好啊!有饅頭吃。」那麼,他歡喜之後,我就把饅頭收起來。請問:他能飽嗎?(「不能。」)歡喜不能讓他飽肚子,饅頭才能讓他飽肚子。這個歡喜就代表初次聞法,「哎呀,師父啊,你講得好,我很歡喜!」回去不念佛,等於饅頭沒有吃到──空歡喜一場!對不對?(「對。」)這個饅頭就代表佛號。你回去老實念南無阿彌陀佛,雖然不歡喜,也能往生。只要你老實吃饅頭,不歡喜也能飽肚子。所以,念佛很重要。前面的聞法,都是為了落實我們一向念佛的前方便和導引。【一切落實在一向專念當中】所以,我們的善導大師,他在解釋《觀經疏》,前面雖然講信機、信法,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到最後《觀經疏》的結尾,他說: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落腳點是落腳在一向專念,你只要能夠一向專念,什麼定善、散善的功德都有;什麼信機、信法,都落實在一向專念當中。「我為什麼一向專念?我知道我是個造罪凡夫,除了念佛,沒法出離」──這叫信機;「我為什麼一向專念?我知道念佛──彌陀本願不虛,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信機也好、信法也好,深心也好、至誠心也好、迴向發願心也好,都是落實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當中,落實在一向專念當中。所以,法然上人才講:念佛雖有種種之義,講三心、講四修、講五念、講信機、信法、厭離、欣求……講了很多,經典教義很多,「念佛雖有種種之義」。稱念六字之中,一切皆含。你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通通包括無餘。【上船得救喻:歡喜於一向專念】又比如說:我們在這裡經常把凈土法門比喻為乘船的法門,我們在一個孤島上面,這個孤島,火山爆發了,噴發出來了,周圍是洶湧的大海,看著自己就要被這個火山所吞沒,沒辦法離開這個地方。這個時候,看見有大船來救我們,歡喜不歡喜?「哎呀!歡喜啊!高興啊!」高興之後,不上船──空歡喜一場,對不對?我們的人生就是如此:人生象一個孤島,我們的壽命越來越少了,就好像海水淹沒這個島嶼,淹到這個地方,淹到這個地方,我們就往上爬,爬到頂上。再淹過來,我們就死路一條了。在我們還沒命終之前,在這個島嶼還沒沉沒的時候,來了一艘大船,船長就呼喚我們說:「哎呀,你只要上船,相信我,你一念歡喜上了船,我就可以渡你過海。」這個目的是要讓我們上船。如果我們不相信、懷疑心、有恐懼心,當然我們不會上船;我們知道我們的環境很緊迫,這位船長來救我們,看見救度我們的願船,自然內心起歡喜。所以,歡喜它是根據什麼呢?是因為「這個船來救我,想到我坐船可以脫離險境」,歡喜於這件事情。所以,歡喜自然就上船了。如果認為說:「我歡喜了,不上船。」這樣空歡喜一場。我們念佛法門也一樣,大家在這裡多天的聽聞,聽聞之後,回去就要念佛。不是說:「哎呀,我聽師父講了,這下我可能往生了!」然後,念佛往後腦勺一甩,不念佛了,那個叫空歡喜一場。應該執持名號!我們所謂的「信心歡喜」,是歡喜說:「我這樣的造罪凡夫,我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歡喜於此一件事情,不是歡喜於其它事情。【窮人失金喻:執歡喜棄名號之邪見】再打一個比喻:有一個人很窮,窮光蛋。人家憐憫他,送一包東西給他,說:「這個是黃金,你好好保留,你肯定能免除飢餓和痛苦,發財了。」這個黃金是用一個盒子(很貴重的盒子,因為很尊貴),裝進一個很貴重的盒子,交給他了。可是這個人,他不認識,看到這個盒子,覺得不錯。但是,也沒有打開,不能打開看到這個黃金。所以,他天天守著這個盒子,心裡邊覺得說:「哎呀,我發財了嗎?我真的發財嗎?但是,我怎麼還是窮光蛋呢?」有一天,遇到一個人,過來之後,把他的盒子給打開了。他一看:「哎呀!真的是黃金啊!」這下他心裡邊……「見錢眼開」,見到這個黃金,他心裡就喜悅了:「哎呀,我真的不要再受窮了。」這一念喜悅,他就很高興,就衝出去告訴人家:「哎呀,左鄰右舍啊,我發財了,我現在不是窮人了!」他講的話,現在講得就很有底氣,因為家裡有黃金嘛!所以,大家也不敢小看他,認為他真的是發財了。結果,他在外邊到處去講,講來講去,有人就跟他說:「某某人,你現在還是老老實實回去,把你的黃金看好,免得走漏風聲,讓賊偷走了,你又成為窮光蛋。」他一聽,「哎,也有道理!」這個時候,就來了一個賊,這個賊跟他說:「哎呀!某某人,你不要聽他的,他嫉妒你。你這麼講,他知道你發財了,嫉妒你。」他說,「大富翁都是很瀟洒的,就象你這個樣子,你想想看,你守著那塊東西有什麼用啊?你守它好幾年,對不對?你也沒有這種法喜,對不對?沒有這種發財的感受。」「對呀!這塊黃金,在我那裡放三年了,我還覺得很窮苦。」他說:「窮苦,就是那一念窮苦的感受;現在你有了這種快樂的感受,有了發財的感受,就說明你發財了。你之所以發財,就在你看見黃金的那一念之間,你就發財了,所以,這一念很寶貴。你不要讓他把你騙了,把這一念偷走了,你就是窮光蛋了。」他一聽,也有道理!這個小偷跟他講完之後,就派一個人到他家裡去,把黃金偷走了。回來,他仍然是個窮光蛋。這是一個比喻。比喻什麼呢?我們有人聽到這個法門──黃金就代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包裝就代表我們自我的執著心,不認識,通過種種的艱難……;後來打開這個包裝,就代表有善知識給我們開導,讓我們了解了六字名號的功德,在初聞名號的當下,就感覺到很歡喜,「哎呀,我真的可以往生了。」然後就出去跟人家講:「哎呀,這樣就能往生,這樣就能往生啊!」自己不念佛,不執持名號,等於說把這個六字名號的黃金功德丟在旁邊。人家勸他說:「哎,某某人,你老是這樣講不行啊,你還是要念佛啊!」他自己又懈怠不想念,旁邊有人還破壞他,說:「哎呀,你就是知道這個名號的一念之間,你就往生一定了!就是那個感覺,哎!往生不往生,就是那一念的感覺──信心歡喜。你去念佛,這是很苦惱的事情,不必多念。」這樣就是一種邪知邪見,這樣就是一種賊,偷掉了我們的無上之寶。我們不能被這個錯誤的見解障礙我們的行持,應該老老實實地聽從善導大師的教導,來好好念佛。現在有的人住於邪見。【已經成為一向專修的人,不別論三心、四修】法然上人下面說:「三心現起時,亦是南無阿彌陀佛;三心成就時,亦是南無阿彌陀佛」:法然上人總是依《觀經》,因為他是專門依據善導大師的,善導大師是在解釋《觀經》的。《觀經》當中就講「三心」;在《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裡邊就是至心、信樂、欲生這三心:至心就是至誠心;信樂就是深心;欲生就是迴向發願心。所以,具三心也就是第十八願里所講的信願具足。「三心現起」的時候,你也是「南無阿彌陀佛」;現在「三心成就」,也不離開這個,還是「南無阿彌陀佛」。法然上人還有一句法語,他說:論三心、四修者,為成一向專修也;已成一向專修之人,不別論三心、四修也。這個需要解釋。他說:凈土宗裡邊,講三心、講四修──四修是恭敬修、無間修、無餘修、長時修,這叫四修。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裡邊說:安心、起行、作業。「安心」就是三心,三心具足。法然上人說:凈土宗有很多教理、教義,在這裡談三心、談四修:你要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你要長時修、恭敬修、無間修、無餘修,講這麼多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成為一向專修的人。「談三心、四修者,為成一向專修也」,讓我們能成為一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已經成為一向專修之人──她這個老太婆,她聽懂了,她知道了,她都已經在那裡從早到晚、從晚到早,就是這一句名號,綿綿密密地在那裡念佛,已經成為一個專修念佛的人,願生凈土,你沒有必要再跟她講:「哎,老太婆,你光這樣念,你不懂得三心不能往生!你應該懂得深心──什麼叫機深信、什麼叫法深信;什麼叫至誠心……」這樣跟她講,反生障礙。所以,法然上人說:已經成為一向專修的人,不別論三心、四修也。比如說:我們在座有很多蓮友,他聽聞這個法義懂得了,回去就專修念佛。你不要嚇唬他:「哎!你光念佛怎麼行啊?你不念《阿彌陀經》怎麼可以?《阿彌陀經》是五種正行當中的一種啊!」你這樣就是給他惹麻煩。我們講五種正行的目的,也是讓他進入一向專修。他已經落實一向專修了,你說:「哎呀,好!好!好!」滿足了,達到了,就可以了,這就達到目的了。「此即決定往生之方便也,納於心腑莫忘失」:法然上人最後交代我們說:象這樣子的念佛,你就決定往生。這個很方便,請你把它牢牢地記在心中,不要忘記了,就按照這樣去做。【《十念法要》】《十念法要》:不顧妄念余念,不謂散亂不凈,唯口稱名號。若常稱名者,以佛名之德,妄念自止,散亂自靜,三業自調,願心自發。故願生心少時,亦南無阿彌陀佛。散心增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妄念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善心生時,亦南無阿彌陀佛。不凈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清凈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三心欠缺時,亦南無阿彌陀佛。三心具足時,亦南無阿彌陀佛。三心現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三心成就時,亦南無阿彌陀佛。此即決定往生之方便也,納於心腑莫忘失。好!到這裡。合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好!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三三五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二一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九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五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三四八集)

TAG:思想 | 大師 | 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