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原形藝術中心」建立背後的故事 來源:中國藝術批評

給瘋癲—個展示自己的平台 ——「南京原形藝術中心」建立背後的故事 2010年11月18日,中國第一個精神病人藝術中心將在南京江心洲的小島上正式開放。這個名為「南京原形藝術中心」的非盈利機構,是我國第一家以挖掘、收藏、研究和推廣精神病...

給瘋癲—個展示自己的平台

——「南京原形藝術中心」建立背後的故事

2010年11月18日,中國第一個精神病人藝術中心將在南京江心洲的小島上正式開放。這個名為「南京原形藝術中心」的非盈利機構,是我國第一家以挖掘、收藏、研究和推廣精神病人藝術為主的非營利性專業機構。「精神病人藝術的研究,在西方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而在中國才剛剛起步。」用中心的創始人、當代藝術家郭海平的話說,這個機構的成立「標誌著一個被長期忽略和遮蔽的精神原形開始進入中國公眾的視野,它們將給我們這個社會帶來重要的啟示」。而郭海平更大的期待是,藉由對精神病人藝術的探究,我們對待精神病人的態度和觀念也許會發生一些改變,如寬容、理解和尊重他們,並肯定非理性的存在價值和意義。

天才

他穿短袖襯衫打領帶,儀錶堂堂,看不出有任何異常之處。

2010年10月16日,南京市江心洲島。中國第一家研究精神病人藝術的機構「南京原形藝術中心」落地於此。這個與南京市區一江之隔的小島以出產葡萄聞名。原形藝術中心坐落於小島深處,一棟不起眼的白色三層小樓里。周圍是葡萄園和田野,旁邊是農民開的「土菜館」。

「這裡的房價比市區便宜兩三倍,而且安靜」,郭海平說,他們以每年7.4萬元的價格租了三年。一樓布置成展廳,陳列著原形藝術中心從精神病院收集來的病人畫作,以及日本的草間彌生、法國的博斯科等國外精神病藝術大家的作品,這批由郭海平合作者曾麗華從美國購買的世界各地精神病人的優秀作品在17日到達了南京,它們將作為11月11日中心開幕藝術的展覽作品和研究資料。

4年前,郭海平隻身進入南京市祖堂山精神病院,與病人朝夕相處3個月,從500多個病人中發現了11個有藝術天賦的病人。4年後,這11個病人中,一個已經死了,一個出院,還有9個仍在醫院裡接受治療。

兩個多月前,2010年7月21日,郭海平和他的合作者曾麗華一起從南京市建鄴區民政局終於拿到了批准南京原形藝術中心成立的批文。郭海平給所有關心此事的朋友發簡訊:「批文拿到了」,一個朋友回信說:「再不成,大家都成精神病了。」

郭海平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寫入歷史,郭海平個人的歷史,南京民政局的歷史,中國一千七百萬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歷史,中國人的藝術史。48年前的1962年,法國人讓?杜布菲在巴黎十五區的一棟民宅里成立「原生藝術協會」,打開了世界原生藝術的大門。而48年後,原生藝術終於來到中國。

讓那些「天才」的精神病人來這裡畫畫,如今是郭海平最大的理想。他把牆壁刷成藍色,為了讓病人感覺放鬆。二樓三樓共設置四個畫室,供病人畫畫,裡面有沙發、書架、大畫桌,「我希望他們從醫院出來,在這裡能感到很舒服。」

智慧是第一個來這裡畫畫的精神病人。下午兩點半,二樓靠東的一間畫室里,智慧拿著蠟筆,在畫紙上一筆一筆地描繪彩色的波紋。

「能畫畫很開心,我不想成名,也不喜歡別人誇獎」,智慧很認真地跟記者說。他穿短袖襯衫打領帶,儀錶堂堂,看不出有任何異常之處。接他過來的是南京市祖堂山精神病院的王玉主任。王玉告訴記者,智慧恢復得比較好,已經出院,目前在家吃藥。

事實上,智慧已經三年沒拿過畫筆。2006年,郭海平「潛入」南京市祖堂山精神病院,發動病人們畫畫時,智慧就在其中。那是他第一次接觸畫筆。一開始他畫的是魚,每一個鱗片都描繪得非常仔細。有一段時間智慧沒有了靈感,又不知該畫什麼,急得滿頭大汗,郭海平讓他安下心來,不要著急,於是他畫了一幅「水波紋」,還說「魚就在下面」,郭海平告訴他這「波紋」有無窮的變化,果然,智慧便漸漸投入了進去,還說「有心理治療作用」。後來水波紋系列成了一幅幅美麗的抽象藝術。

2006年底,郭海平離開精神病院之後半年,因為人手或管理的原因,這場病人畫畫的活動就終止了。包括智慧在內的許多郭海平認為「都是天才」的病人,三四年中沒有機會畫畫。

原生藝術中心的成立,目前對郭海平來說,當務之急就是讓那些有才華的病人能儘快重新拿起畫筆。

哥哥

哥哥在連續三天三夜挑燈學習《毛選》後,亢奮無比,陷入了癲狂狀態。

「我跟精神病藝術的緣分,只能說是命中注定」。郭海平說。小學一年級時,他親眼看到在農村插隊的哥哥被五花大綁綁回家來。大他14歲的哥哥在連續三天三夜挑燈學習《毛選》後,亢奮無比,陷入了癲狂狀態。

在祖堂山醫院,郭海平帶病人畫畫時,其實,他的哥哥也在那裡。有病人說,我認識你,你是郭恩平的弟弟。

郭海平生於1962年,小學、中學都在「文革」中度過,社會的壓抑與青春期的不適,使他成為一個叛逆的問題青年。他一度與朋友離家出走,準備偷渡香港。扒火車、步行,在廣州郊外的野草堆里被野狗包圍,最後在澳門邊界被邊防武警發現趕了回來。

20歲那年,郭海平被鄰居一幫整天畫畫的小年輕深深吸引,從此開始學畫。接觸藝術後,他開始晝伏夜出,不願上班。鄰居惋惜地對他父親說,你這個兒子也完蛋了,也瘋了。

「到底是瘋狂促使人進行藝術創作,還是藝術使人變得瘋狂?」郭海平說,他開始意識到癲狂與藝術之間的神秘聯繫。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一度有想自殺的念頭。一本他在路邊買來的《醫護心理學》教材救了他。對照這書里寫的各種心理疾病的解釋,郭海平大吃一驚,發現原來自己和周邊的朋友有這麼多心理問題。

從那之後,郭海平開始研究心理問題,並開始給南京的報紙寫心理方面的文章。1989年,郭海平與南京團市委合作,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心理諮詢熱線。

郭海平仍記得第一天的情形。熱線號碼已經在媒體上公布,12點開始接受諮詢。那一天上午11點,郭海平買了兩個燒餅來到團市委,準備吃完燒餅開始幹活。一到辦公室,團市委的工作人員正急得跳腳,說,你乾的好事,電話不斷響,我們沒法工作了。等郭海平奮戰到下午六點,才發現兩塊燒餅早就冷掉了。

「那時我第一次意識到,中國有這麼多心理疾患問題」。做了四年多的熱線,郭海平最終決定回到自己的藝術本行,做自由藝術家。三年後,經濟日漸拮据,郭海平借款37萬元開了日後南京有名的藝術集散地半坡村咖啡館,咖啡館內設「三米畫廊」,展出一些小型的作品。2006年,他策劃名為「病:我們今天的藝術」的藝術展,第一次將癲狂、非理性與當代藝術掛上了鉤。郭海平在這次藝術展上結識了祖堂山精神病院的王玉主任,和精神外科醫生聶鷹,聶鷹答應幫助他實現進入精神病院的想法。

2006年10月10日正好是世界精神衛生日,經過十個月的協商爭取,郭海平終於獲得院方首肯,拖著一隻黑色拉杆箱,正式住進了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院長帶著他穿過醫院的走廊時,有病人悄悄問郭海平:「新來的啊?」

儘管做好了各種思想準備,但在醫院的頭晚,當一位女病人凄厲的叫聲劃破了寧靜的醫院時,郭海平無法入睡了,為了減緩這種恐懼感,他把醫院四樓的燈光開了整整一夜,整晚反覆聽筆記本電腦里范瑋琪的歌《那些花兒》。

王玉是祖堂山精神病院七個病區主任中的一位,她主動提出參與。每天,她都抽空到各個病區問,有沒有人願意畫畫。最後100多個病人參與到這個項目中來。郭海平準備了紙,附上油畫、水粉、水彩、彩色鉛筆、雕塑泥等五六種材料,供他們自由選擇。經過兩輪篩選,後來就篩選出《癲狂的藝術———中國精神病人藝術報告》中的十一個人。
推薦閱讀:

藝術與科學結合的實驗性作品究竟應該以什麼樣的形式展出?
勞申伯格所參與的藝術&科學實驗《九個夜晚:劇場與工程設計》
藝術社會學思考25——看完《青年馬克思》後奮筆疾書,有些思考此刻不記下來之後就會忘記

TAG:中國 | 藝術 | 故事 | 南京 | 藝術批評 | 來源 | 批評 | 中國藝術 | 背後的故事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