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晉如談詩教:想要養成君子人格,必自詩教始
A篇 關於詩教1、老師,您好,我們知道您一直推崇「詩教」,請問您從事詩教」有多長時間?是什麼原因促使您推崇詩教呢?答:我自2006年春作為張海鷗教授的助教,在中山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開設詩詞寫作課,正式開始了詩教生涯,至今已有七年。我那時候的講義整理出來,就是後來的《大學詩詞寫作教程》一書。此書首版至今有六年,其時雖對詩教的涵義不若今天這麼明晰,但這本書已經與其他講詩詞寫作的書截然不同。如果說我的書是講「詩教」,別的人的書則是在「教詩」。我想這是因為我受先師王林書先生的影響。林書師是一位詩人,但更是一位優秀的詩論家,親炙於林書師,我得以窺見學問的高境是思想,我嘗試著用思想說詩,以教詩傳播思想,不自覺與傳統詩若符合節。2007年以後,我的學術重心由京劇學、詩學轉移到儒學上,我對儒家理解得愈深,也就愈發現詩教的重要。它實在是國學入門之始,凡不由詩教訓蒙的所謂國學教育,皆非正學。2、何謂傳統的詩教?答: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又說,小子何莫學夫詩?又明確講,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詩是中國文學的極則,處在文體價值序列的最高端,這是因為詩最作不得偽,詩里反映出的人心最真實。但是詩人非學而能,孔子及後世儒家之推崇詩教,並不是要讓人皆成詩人,而是要讓人通過學詩,明德進業,博文崇雅。儒家是注重人文的思想體系,儒家的教育理想是「長善救失」(《禮記·學記》),終致人格完成,「與天地參」(《中庸》)。與天地參,意思是與天地並稱為三才。如何與天地參呢?《中庸》的意見是能「盡性」,先盡己之性,再盡人之性、物之性、天地之性。盡性的意思是各依其天賦,自由地發展。人性即人受之於天的稟賦,它包括情、志、意、欲四方面,而情又是最基本的。情需要詩來感發,詩可以導人情至於溫柔敦厚,這是詩教的理論基礎。中國傳統教育,都強調學與習、道學與自修的合一,故詩教必重實踐,如果只是背一背唐詩宋詩,或者了不起背一背詩經,那不是詩教。老師要教創作,學生要親自操觚,學著去寫,這樣的才是詩教。3、您是如何定義當下的詩教的呢?是廣義上還是狹義上的詩教,高校與中小學的詩教定義與層面是否相同?目前的詩教是傳承國學還是自娛自樂抑或是教化育人?答:目前推行詩教的是兩派,一派是中華詩詞學會,一派是中華詩教學會。前者以離退休的老幹部為主,後者成員都是高校的教師。這兩派詩歌主張不同,他們所理解的詩教當然存在差別,但有一點是高度統一的,就是雙方都認為只有教學生作詩,才是詩教。中小學詩教,也得遵循這個原則。無論是中華詩詞學會,還是中華詩教學會,推行詩教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貫徹自家的教育理想。不過,前者更強調愛國主義教育,後者更側重調性情的培育,以全人教育為理想。當然,學界也有少數學者反對陳義過高,認為鼓勵學生創作,開設相關課程,都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種看法恐怕是狹隘了。4、詩教最早進入高校是在什麼時候?進入中小學呢?答:民國承儒家詩教傳統,高校國文系均認為詩詞寫作應當是學生的必備技能,所以從中國有現代大學的一天,就有詩教。1952年院系調整後,詩教的傳統在大陸斷裂了,但台灣香港還保留得很好。我們這邊中文系核心課程是中國文學史,那是在學蘇聯,而台、港的核心課程是詩、詞、文、曲選與創作。1994年,華中理工大學校長楊叔子院士發表了一篇重要文章,《讓中華詩詞大步走進大學校園》,這是當代詩教理論的奠基之作,也大概是在1994年前後,大陸的詩教傳統慢慢復甦了。當時,清華成立了靜安詩詞社,本人是創辦人,華中理工大學有瑜珈詩社,還開設了專門的中華詩詞創作課程,武漢大學有春英詩社,這都是新時期的詩教實踐。中小學詩教情況,我不太熟悉。我所知道的,深圳市碧波小學做得比較早。廖國森女士擔任校長時,力推詩教。可惜她退休後,這個傳統就斷了。2010年,廖校長應我們的邀請,參加了第二屆中華詩詞青年峰會,並做了《詩化校園,詩情灼灼》的演講,介紹了詩教的喜人成效。另外,羅湖外國語學校也曾推行詩教,但自從曹杜榮先生離開該校後,這個傳統也斷了。曹先生退休後去了中山市小欖中學,在該校繼續推行詩教,並編輯出版廣東省中華詩詞學會詩教中心的刊物《廣東詩教》,成果還是非常卓著的。詩教在當代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教育功利化的問題。詩教是人格養成的教育,是對現在功利化的教育的補偏救弊,所以它只能靠有理想的教師推動。如果當政者沒有人格教育的理想,是不可能選擇詩教的。詩教只能靠當代教師隊伍中的理想主義者去推動,不能靠行政力量。5、您認為詩教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最為合適?答:我覺得小學時要打基礎,背《聲律啟蒙》,學對對子。五六年級為好。有一位丁慈礦老師,出了一本書叫《小學對課》,就做得很好。6、如果在中小學中開展詩教,每周約需要多少課時是合理的?答:最好以選修課的形式開,一周需要多少課時,要看學生的興趣和接受程度。我沒有給中小學生講課的經驗,不敢亂說。B篇 詩教差異1、傳統詩教意義?在當代的的意義?答:孔子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之化,是教化、化成的意思。中國古代社會,就像是一所大學校,「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故國學的核心,就是人的教育,讓人生命成長、性情完善的教育。這種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工匠商人,各行各業的「行家裡手」,而是要培養頂天立地的大人君子,在人格上足為世之楷模,在行為上堪作世之表率。孔子經過長期的教育實踐,歸納出人格教育的三大步驟:「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通過詩的感興作用,激發人的性情,培育人的仁孝之心;通過禮的節制,使人的性情歸於中正平和,氣質變得溫文爾雅;最後,則通過音樂薰染,使人的一舉一動,皆合於天地的自然規律,至此教育獲得徹底的完成。孔子認為詩教是教育的開始,曾說「不學詩,無以言」,又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又說:「溫柔敦厚,詩教也。」學詩既可以提升語文能力,提升辭彙量,還可以抒發情感、了解民風、結交朋友、宣洩不平。人生在世,有歡愉,有憂傷,有生老病死之苦,有時代遭際之厄,不免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這些情緒如鬱結胸中,對人的心靈健康十分不利,性情作育,無從談起。但詩可以幫人宣洩情感,穩定情緒,詩教可以養成仁孝忠愛之心,讓人溫柔敦厚,謙謙君子。而最重要的則是,詩是心聲,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抒發,天下沒有比詩更私人、更為己的學問,詩人的人格是最純凈的,最不講功利的,詩人寫詩首先是為了宣洩情感,決不會在寫詩之前,想著這首詩晉獻給誰、能賣多少錢的問題。凡經詩教入門的人,總是更容易堅持為己之學,總是更容易產生堅定的文化信仰。所以,想要養成君子人格,必須從詩教開始,必須從學詩開始。從孔子的時代直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兩千多年來,中國的讀書人莫不由詩入手,循序漸進,學習、掌握、實踐國學。中國要想實現民族復興之夢,必須要做好教育。我們當代教育最缺的是人格教育,而詩教是人格教育的最好途徑。2、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詩教重新被重視的原因?答:中華詩詞學會重視詩教,是一九九四年以後的事,就是因為楊叔子院士的那篇文章。但高校古典文學學者也在覺醒。我覺得最悲哀的是,當代很多以儒家自命的人,卻一點也沒意識到詩教是孔門立身第一教,畢竟這些人的底子太薄了,多是半路出家,沒有師承。3、您在高校中推行詩教,目前一些幼兒、中小學也引進了詩教,這兩者推行的目的和要求以及教學方法是否一致呢?有何異同呢?答:現在的幼教有些走入魔道了。有學者認為,給孩子讀經典越早越好,最好在娘胎里就聽媽媽讀《論語》,這與古人的胎教不是一回事。古人所講的胎教,不過是目不視邪色,耳不聽邪聲,讓自己的身心處在健康和悅的姿態中。該學者又認為小孩子要多背誦經典,這當然沒錯,但孔子講「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倡導的是快樂學習,明儒王陽明也認為,小孩子應該從學詩開始,而非從記誦開始。詩是韻文,更便於小孩子記憶,學詩也比背書要快樂得多。古人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八歲以前,略識之無即可。我認為從五六年級開始比較好。中小學講詩教,可能更偏於審美一些、形象一些,而大學就要更重視思想。同大學相比,中小學的先天缺陷是師資力量不足。合格的,能教好詩的老師很少,如果教育部能夠支持一個專門培養詩教的老師的暑期學校就好了。4、您編寫了《大學詩詞寫作教程》,那您覺得中小學是否也需要編訂專門的教材呢?您認為幼兒與中小編訂詩教教材編訂時應注意什麼問題呢?目前您認為編訂最合理的是那一本呢?為什麼?與大學教材編訂最大的不同點在哪裡呢?答:我已經編完了一部新著《興於詩——國詩入門十二講》,這書是給中小學老師做詩教教材的。另外還編了《新編千家詩》,是給中小學生學近體詩當範本的。民國時候有一部書叫作《學詩初步》,張廷華和吳玉合編,用淺近文言寫成,是做得不錯的。我們在編寫《興於詩》一書時,就重點參考了這部書。中小學教材,相對大學的教材,理論性、體系性要求不高,但路子一定要正,不能帶壞孩子的品位。比如現在小學課本學的鵝鵝鵝、遠看山有色,作為詩歌都是很差的,孩子從小讀這類的東西,以為就是詩了,這很可怕。5、中小學詩教與傳統詩歌課堂有何不同?(從教學方式和教學目的,教學成果來說)答:前已說明,大家的共識是只有教作詩的才算詩教。老師最基本的要求是懂格律,懂平水韻。6、2009,中山大學開展了「廣東省詩詞傳承與實踐研究生暑期學校」,這是一個純詩詞的學習環境嗎?在暑假如此短的時間能否取得成效,中小學能否引進這類短期的純詩詞學習教學?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有興趣的同學來說,20天的時間足夠了。20天的課程安排得非常緊,但作為總策劃的彭玉平教授還抽出幾個半天搞「同樂會」,老少咸集,師生同樂。我覺得如果能針對有志從事詩教的中小學教師開設這樣的短訓班,效果會比較好。C篇詩教與當代教育和社會1、雪野鼓勵「好詩不需要形容詞,摒棄成語」以及「兒童詩教應走出課堂,放飛孩子的思維」你是否認同這種觀點呢?好的詩歌應該是怎麼樣的呢?是「經世致用」還是「我手寫我心」?答:新詩不是詩,新詩人當然也不是詩人,推行新詩當然更不是詩教。詩教必須是教國詩。國詩之教,無外乎興、觀、群、怨四字。2、「在當代,只有少數的知識分子那個寫古體詩歌,學生們的朗誦多是為了應試」您是否贊同這種看法,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是否有改變的必要,該如何改變?答:古體詩歌的提法本身就是不通的。古體詩是指唐代近體產生以前的詩體,古歌又是另一個概念。所謂的新詩、舊詩,其實不是新舊之爭,而是殖民意識與民族意識之爭,所以我把被新文化派蔑稱為「舊詩」的文體稱之為「國詩」。當代從事國詩創作的人不下千萬,大多數也不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西化程度較高,國詩創作者的比例反而更低。學生學詩為了應試,那是因為我們缺乏合格的教師。只有教師懂創作,才能講好詩。3、有部分人認為詩教能夠開發智力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中小學引進詩教,我們可以擯棄毫無意義的思想品德這門課程。更有甚至認為白居易,柳宗元,蘇東坡,文天祥等人均由詩教取得了傲人的成績,我們可以摒棄其他的課程,開展純詩詞學習環境的學校,您如何看待這兩種觀點?答:詩、禮、樂都需要,但詩教的作用最大。用詩教取代思想品德課,不但可行,而且必要。子夏的《詩大序》早就說過,詩是入人最深的。人的理性都是後天才有的,惟有情感是與生俱來的,詩是訴諸情感的,包蘊著古代聖賢哲士的仁心,這比各種道德說教都更能讓人接受。4、「詩歌是教育,而且是最好的教育,它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答:詩歌本身不是教育,詩教才是教育。這句話說詩歌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還只是說了一個群,詩還有興、觀、怨的作用。5、有人把詩教定義為啟蒙教育,您是否贊同這種觀點呢?為什麼?答:詩教是立身第一教。儒家的教育是從詩教開始。因此它一直就是儒家的啟蒙教育。6、如今高考作文越是文辭華靡的作文,較易獲考官的青睞,這與我們的詩教教育觀念是否衝突,如有衝突,在教學時如何處理,對於中小學熱愛詩教的同學,高考成績是否受影響?在高考制度和以科學為基礎的學術傳統佔主流地位的今天,是否有必要在中小學引進詩教,能否被普及?您主張廢除高考作文,那麼您認為詩教是否需要進行考察呢?該如何考察?答:高考作文考不出學生的真實語文水平,早就該徹底取消。詩寫得好的同學,語文水平卻一定不壞。不但語文水平不壞,人文基礎也不會差。這是有實踐證明的。我所接觸的所有詩寫得好的人,語文水平都不賴,廣東中山小欖中學的曹杜榮老師,推行詩教有年,學生的語文成績都很可喜。詩教應該是快樂教育,不應該強迫,也不應該有考試。7、就目前的狀況來看,詩教的狀況是如何的呢?在今後的趨勢又是如何的呢?答:當代人對詩教的認識與對儒家文化的認識一樣膚淺,所以有人提倡以毛澤東詩詞為基本的「新詩教」,有人把教詩詞格律當作詩教,這些都是不對的。詩教是人格教育,也是文化教育,不但要教作吟誦、作詩填詞,更要教儒家文化。這就需要更多的以教書育人為職志的青年人,從博學於文開始,先讓自己懂得儒家文化,懂得作詩填詞,這樣才能教好學生。詩教的未來怎樣,取決於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分享到:熱門推薦看過本文的人還看了韋馱菩薩的化身與使命 144人看過趙薇身材臃腫猛吸水忙解暑 與趙又廷比搞怪表情 127人看過兩萬信眾聚集五台山為百歲高僧夢參賀壽佛經在中國的大規模翻譯過程圖說佛教的服式「海青」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江南六記之禮樂風雅《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五)
點擊關注「騰訊儒學 」 掃描左側二維碼即可添加騰訊儒學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騰訊儒學」,獲取更多儒學資訊。推薦微博:
騰訊儒釋道
夢參老和尚
學誠法師
妙江妙語
濟群法師
宗薩欽哲仁波切-正見網站全部收聽全部收聽網友評論共3條評論,有3人參與,點擊查看
歡迎您優曇婆羅花盛開了 同步: 微博 空間
推薦閱讀:
※獨家:Dragonereum:塊龍華麗登場
※糖尿病人需養成的飲食習慣
※平衡的養成、打破和動態平衡
※致富祕訣 養成四大理財習慣(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