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三家靜坐要旨簡述
道家與佛家,盡人皆知系講究以靜坐為要功的,實則儒家中歷代大儒,亦莫不然:自《大學》提倡「定靜安慮得"之「定靜學」以後,孟子的「收放心"教與「不動心」教。亦全是講的定靜學。故宋明大儒自周濂溪而後,莫不致全力於「主靜"功夫。大程子全是靜字功夫足,小程子略遜之,朱子甚至主張「半日靜坐,半日讀書」並謂:「如此三年,無有不進者,嘗驗之一兩月便不同,學者不做此功夫,虛過一生殊可惜.」王陽明之所以能於龍場悟道,及爾後之能遇事「不動心",全是靜字功夫做到家。
孟子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全要在定靜上見功夫,古今來多少忠臣、烈士、孝子、節婦,當死生榮辱之際,能巍然不動者,何莫非在定字上得力。故邵堯夫、楊龜山、陳白沙、劉宗周及近人曾國藩、梁啟超等,莫不力主靜坐。先儒或則教人「默坐澄心,體認天理,,或則教人「於靜坐中觀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作何氣象」,凡此,總是靜中悟道見性之法。劉宗周並謂「靜坐是養氣功夫,可以變化氣質」.白沙則直指此為「作聖之功」,良以靜坐不但是養形養精養命養壽的根本功夫,同時也是養心養氣養神養德的根本功夫。
道家對靜坐煉丹,力主「性命雙修」「內外兼養」,不偏於「性功」,亦不偏於「命功"。就「命功"上講,其靜坐方法,乃是對身心、形體和精神一一進行自我鍛煉的功夫;這種功夫,是對我們的生命這一有機體的整體鍛煉,起著「自力更生"、「自我修復」、「自我調整」和「自我培補」的作用,所以對預防疾病、治療疾病、保健強身和延年益壽,具有根本的徹底的積極作用。它初步即能改善一個人的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的功能,加深睡眠,消除疲勞,增強體力和腦力,通過全身各部門而使整個身體得到健康無病的好處。這種功夫,是「由內打向外」的,先由內部的「精氣神」與五臟六腑八脈鍛煉起,所以又稱「內功」;而將「由外打向內」的形體鍛煉功夫,稱做 「外功」。同時,道家靜坐的精氣神鍛煉,雖系以煉精為基礎,煉神為大用,然實以鍊氣為樞紐為中心,由氣化作用,而產生各種生化妙用,所以中醫家與養生家又稱之為「氣功」。
至於道家的「性功」,則與儒佛二家,並無二致,皆從心性修養與道德修養上入手。故呂祖曾說:「千言萬語,只不過發明煉心二字。」北派龍門宗則更謂「修得一分性,保得一分命」,性功到,命功自成。《易經》上說「窮理、盡性、至命」,窮理立德盡性至命,功夫全是一貫的。若只修「命功」,而不修「性功」,則即活到千百歲,亦無用也。故古真曾說:「只修命,不修性,萬劫陰靈難入聖。」道家南派東派雖重命功,主先修命功,後了性功,然最後鵠的仍以人聖登真為了手。
我們知道,儒家常以「超凡人聖」為人生修養之極功,道家則於 「超凡入聖」後,尚有「超聖入神」、「超神入化,』兩步功夫;這兩步功夫做到,便是世人所謂「神仙境界」了!與虛渾一的「神仙境界」,也可以說是「自然境界"、「天地境界」、「宇宙境界」,在人生修養的成就上,是遠超「聖人境界」而上之的!
推薦閱讀:
※【佛語詳解】儒釋道三家之別
※(原創)儒釋道「三教」三心,異彩紛呈
※【儒道釋家】儒釋道文化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 儒釋道因果教育
※「厚黑教主」李宗吾:儒釋道的真正不同是什麼?
TAG:儒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