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治療痤瘡(青春痘)經驗談

俗話說:「醫生不治癬,治癬必丟臉。」意思是癬為頑症,一般醫生不敢輕易治療,若是治不好,必會留下不好的名聲。

「張楊貴」因治癬而聞名。20世紀60年代,老中醫張楊貴因擅治牛皮癬而醫名遠揚。由於醫術高、醫德好,20世紀80年代,他連續被選為鄭州市第七、第八屆人大代表。2008年張楊貴治牛皮癬的技術被鄭州市政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張西山子承父業,發揚五代中醫世家的醫學傳統,採用50餘年的家傳良方,治療牛皮癬、白癜風、濕疹、神經性皮炎、斑禿、青春痘(毛囊炎)、扁平疣等各種皮膚病。

中醫藥治療痤瘡,將成為皮膚科研究重點

痤瘡,亦稱「青春痘」或「粉刺」,是常見病,此病易反覆發作,嚴重者可留有疤痕及色素沉著,損壞患者容顏,影響患者身心健康。

痤瘡容易複發,需經常服藥治療。目前,西醫主要使用雄激素拮抗劑、抗生素、維甲酸類藥物等治療該病,有一定療效,但是也有較明顯毒副作用,如頭暈、皮膚乾燥、肝功能受損、致畸、骨生成遲緩、內分泌紊亂、性功能受影響等。

中醫更重視整體辨證、內外兼治,能有效降低複發率,提升人體正氣,抵抗外邪。因此,中醫藥治療痤瘡,具有強大優勢,探索安全、有效的治療痤瘡的中藥成為皮膚科醫師研究的一個重點,開發見效快、服用方便、無副作用的中成藥尤為重要。

近代中醫學者對痤瘡辨證論治

痤瘡在中醫學中歸於「粉刺」範疇,近代中醫學者對痤瘡辨證論治,分出以下幾種類型:

(一)從風熱而論:此種類型外受風邪,肺經蘊熱,熏蒸面部而發痤瘡。臨床表現為丘疹色紅,或有癢痛、膿包,伴有口渴喜飲、便秘,舌紅苔薄黃。

(二)從濕熱而論:此種類型過食辛辣、肥甘、厚味,脾胃難以消化,助濕化熱,痰濕互結,形成囊腫。臨床表現為顏面背部皮膚油膩,皮損紅腫疼痛,或有膿胞,伴口臭、便秘,舌紅苔黃膩。

(三)從痰瘀而論:此種類型大多病程較長,反覆發作,遷延不愈,痤瘡發於面部,皮損多表現為結節。

(四)從血瘀而論:此種類型肺熱內蘊,氣血壅滯,血熱互結,遷延不愈,久病必瘀,上蒸顏面。臨床表現為皮損顏色暗紅,以結節、囊腫、瘢痕為主,經久難愈。也有腹脹、便秘等癥狀。

(五)從沖任而論:痤瘡發病除了與風熱、濕熱、痰瘀、血瘀有關外,另外還有沖任不調型。女子沖任不調,痤瘡會隨月經同期而發,臨床表現為面部及胸背部皮膚油膩,散有多個丘疹、膿包、結節,皮損間雜有黑頭粉刺、白頭粉刺等,舌淡紅苔白膩。

中醫辨證論治的經典處方

清熱化濕、活血解毒方:

蜂房6克,澤瀉、紫花、地丁、赤茯苓、赤芍各12克,銀花、蒲公英各15克,羌活4克,土貝母、升麻各12克。

益氣養血、和營解毒方:

黃芪12克,玄參、党參、當歸、貝母各10克,蚤休、銀花、赤小豆各15克,丹參、桃仁、升麻各6克。

(以上處方,請在中醫師指導下服用)

重視精神心理因素

精神心理變化引起臟腑功能的改變,而臟腑功能失調又可引起人體顏面相應部位的疾患,這即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有諸內,必形諸外」。

當人們精神過度緊張、情緒激動時,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素軸的活動增強,引起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囊周圍角化、油脂排泄不暢,使痤瘡頻發。

同時,當人們受到精神刺激、產生各種不良情緒時,機體的免疫功能降低,皮脂腺及毛囊易發生感染,形成痤瘡。部分患者皮損又好發於顏面部,影響容貌及交際,進一步加重心理負擔,使病情加重、惡化,最終形成瘢痕。


推薦閱讀:

復泰中醫,莫吃人血饅頭
中醫經典預測瘟疫靠譜嗎
2016年11月8日早讀
中醫五臟

TAG:經驗 | 青春 | 醫藥 | 中醫 | 青春痘 | 治療 | 痤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