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行的重要性
06-05
一、前行的重要性,也就是修前行的必要,可以歸納為五點: 1.修行次第是修行最高密法的傳統。 要想得到最高密法,比如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無上瑜伽,最先都要修加行。並且四加行或五加行修完合格了,上師才會傳最高密法。 2.解脫是學佛的目的,而解脫離不開修行次第。 (1)沒有經過次第的修行,是無法獲得開悟的。 (2)只有依照傳承上師常用的規矩次第修行,才能達到高深的修行境界。 像華智仁波切、紐西龍多、堪布阿瓊、堪布根華、托嘎如意寶、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等傳承上師,都非常重視加行法門,而且記錄的筆記、備忘錄數不勝數。 比如,從華智仁波切在如來芽尊者面前聽了二十多次加行,在撰寫《前行引導文》時,也是依照了無垢光尊者《大圓滿心性休息》的次第(首先要求修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四個共同加行,然後在此基礎上,繼續修持不共加行。),來暗示我們後學者一定要重視前行法,打牢前行基礎,否則會無功而返、事與願違。 引用了教證寧瑪巴大成就者頂果欽哲仁波切在《成佛之道》中說的一段話來說明修前行的必要性。 (說:「不要以為前行法是某種比較初級、屬於初學者的簡單修持……。事實上,前行修持之所以放在最開頭,就是因為它具有關鍵的重要性,是一切修持最重要的基礎。……沒有以前行來做預備……我們的心尚未準備就緒,就像在一個冰凍的湖泊上建築漂亮的房屋一樣,根本無法長久,天氣一暖和必將毀於一旦。」) 3.用三個公案來講了傳承上師們對於次第修行的嚴謹的態度。 (1)比如,法王如意寶在傳密法前會先觀察弟子。 (2)再比如,意科喇嘛嚴格要求弟子在幾年當中踏踏實實地修加行,在十年浩劫中,弟子們堅強無比地面對違緣,幾乎沒有一個改變初衷。 (3)阿底峽尊者到藏地後到處宣講前行法而獲得了"前行上師』的美名。 4.沒有打好前行基礎的弊端。 (1)沒有打好基礎,會對佛法生起邪見,最後修什麼也不會成功。 (2)沒有打好基礎,佛法的理念無法在心中永遠存留。 5.修前行的目的 為了讓佛陀偉大的修行證悟境界在我們的自相續中永遠存留,所以,我們必須要下功夫修加行。 二、遣除修加行存在的疑慮 1.認識共同四加行的必要性 (1)修人身難得的必要性在於:了知人身的定位。 (2)修壽命無常的必要性在於:了知壽命無常,才會精進修行。 (3)修因果不虛的必要性在於:了知善惡有報,才會約束自身言行。 (4)修輪迴過患的必要性在於:了知要想解脫,必須脫離輪迴。 (5)通過上述四種修法而生起出離心。正如宗喀巴大師所說,一定會斷除對今生和來世的貪執,真實生起出離心 2.修共同加行並不是一種形式。 (1)誠如禪宗所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2)對於法義,只是懂了,會背了,沒有什麼意義。所以要再三修行。 (3)如果不修,面對死亡、違緣和挫折時,只能坐以待斃,原因就是法沒有融入於心。 3.為什麼要修不共五加行呢? 五加行指的是:皈依、發菩提心、念修金剛薩埵、供曼茶羅、上師瑜伽。 (1)「皈依」,它是進入佛門的標誌。 (2)「發心」,它是區別大小乘的分水嶺。 (3)通過「念修金剛薩埵」來清凈自性罪和佛制罪。 (4)通過供曼茶羅為成佛積累福慧二資。 (5)通過修「上師瑜伽」遣除相續中的所有障礙,現證諸法的實相境界。 4.為什麼每個加行要修十萬遍? (1)這是傳承上師們的規定。 (2)圓滿十萬遍才會遣除傲慢心。 (3)五十萬加行是馴服內心「野馬」的殊勝手段,可以使自相續得以調柔,智慧境界得以顯露。 5.對比漢傳佛教中的加行 (1)漢傳佛教對加行沒有做系統地歸納和強調。 (2)漢傳佛教中修持頂禮是必須的,並且頂禮十萬遍並未說不如法。 (3)不論漢傳或是藏傳,凡是學習大乘,發菩提心是同樣的,要念修發心偈。 (4)懺悔在漢地也有很多懺悔文,念百字明的功德在續部中不計其數。 (5)積累資糧方面在漢地是供養諸佛菩薩時各式各樣的供品,藏地通過儀軌供養十萬遍,都是合理的。 所以,當我們理解了以後,就不會覺得法有問題。 三、前行之修行次第分為三部分 共同加行,不共加行和磕頭之具體修法。 1.共同加行的具體修法 (1)以入定的方式修行。 <1>放下全部瑣事。 <2>入定,不是無相禪定,所謂無相禪定就是光閉眼打坐,什麼都不想,這樣沒必要。 (2)每天最好能修四座。 這是紐西龍多和堪布阿瓊的傳統。堪布阿瓊的《前行備忘錄》中有要求。 <1>初學者最好能一天修四座——早上、上午、下午、晚上各一座,每座半小時到兩個小時左右。 <2>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每天應保證兩座的修行時間。 (3)入座之前,處理好亂七八糟的事情,把門關上,好好坐著,杜絕打坐期間任何干擾。 (4)入座的時候 <1>皈依。 <2>發心。 <3>反反覆復看所觀的內容。 <4>思維所觀的內容。 <5>當法義沒有在心裡浮現出來的時候,就再再地看幾遍,細心體會字裡行間的意義,修行境界必定會在相續中出現。 反反覆復看~對其含義進行思維~再再地看幾遍~細心體會字裡行間的意義 通過再三地觀修,修行境界必定會在相續中出現,一旦法融入於心,即使遇到違緣,也不容易退轉了。 (5)出座。 修得好的就隨喜自己,不好的話譴責自己。之後開始迴向善根。每天理應如是修持。 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每天按照入定、出定來修。依照次第修——最初皈依、發心;中間一心一意地修持; 2、不共加行的具體修法 (1)從「上師瑜伽」修起,把磕頭和上師瑜伽一起修, (2)一邊念上師的祈禱文一邊磕頭,大家共同祈禱法王如意寶, (3)念誦十萬遍的上師祈禱文,祈禱上師加持自己修加行圓滿。 3.磕頭之具體修法 (1)按照《前行》中的皈依境來觀想,把自己的上師觀為頂禮的對境,或者自己很有信心的本尊,本尊的加持就會融入自心。 (2)明觀皈依境。具體來說, <1>先將自己周圍觀為清凈悅意的佛剎。 <2>正前方有一棵具五個樹枝的如意樹。 <3>中間的樹枝上:本體為根本上師,形象是鄔金蓮花生大士,雙足以國王游舞式安坐,所有服飾按皈依境所講的那樣,一切非常圓滿莊嚴。 <4>右邊的樹枝上: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金剛手菩薩、除蓋障菩薩、彌勒菩薩、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虛空藏菩薩等八大菩薩為主的大乘聖眾。 <5>左邊的樹枝上:是目犍連、舍利子為主的小乘聖眾。 <6>前方的樹枝上:是釋迦牟尼佛為主的十方三世諸佛。 <7>後方的樹枝上:是大圓滿續部為主的經函。 概而言之,中間與前方是佛寶,左右兩邊是僧寶,後方是法寶,此皈依境即是三寶所依。 <8>把自己的身體觀為無量身體。 <9>每一個身體前面是害自己的怨敵、大仙兒、魔等。 <10>每一個身體的左側是今生的母親。 <11>每一個身體的右側是今生的父親。 <12>周圍是浩瀚無邊的六道眾生。 <13>大家一起面向蓮花生大士為主的皈依境雙手合掌,身口意三門畢恭畢敬,幻化為無量無邊的身體頂禮。 假如你對蓮花生大士生不起信心,也可將上師觀為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其他形象,然後在其面前這樣頂禮。 (4)頂禮 <1>雙手如《大解脫經》所云:「如蓮花待放,合掌於頂上。」 合掌時應如蓮花苞一樣空心合掌。 <2>先在心間一合掌,按無垢光尊者的觀點,這表示對諸佛菩薩的恭敬之情。接下來,第一步合掌在頭頂發旋處(有些人合掌在前額,這不是很正確),觀想對佛陀金剛身頂禮,依此自己無始以來身體所造的一切罪業得以清凈,獲得佛陀金剛身的加持;第二步合掌在喉間,觀想對佛陀金剛語頂禮,依此自己無始以來語言所造的一切罪業得以清凈,獲得佛陀金剛語的加持;第三步合掌在心間,觀想對佛陀金剛意頂禮,依此自己無始以來內心所造的一切罪業得以清凈,獲得佛陀金剛意的加持。三門合掌之後,觀想得到三門清凈的功德,遣除三門一切罪業。 (5)五體投地頂禮 可以磕長頭,也可以磕短頭。 <1>站起來時身體要挺直,伏下去時五體投地——前額、兩手掌、兩膝蓋這五個部位接觸地面。觀想清凈五毒,獲得五身,得到佛陀身、語、意、功德、事業五種加持。 <2>磕長頭和磕短頭在佛經中均有記載,但如果你身體比較好,最好還是磕長頭。 <3>在磕頭的過程中,身語意必須要集中精力,無有任何貪嗔痴的心態。 <4>身體恭敬作禮,磕一個頭口誦一遍祈禱文(磕完十萬個頭,剛好祈禱文念了十萬遍)。 <5>心中盡量把皈依境觀想得清清楚楚,若實在觀不起來,也要對皈依境有清凈的信心和恭敬心。 (6)如理如法磕頭的功德 <1>頂禮一次,將獲得身下所覆蓋的面積直至金剛大地以上所有微塵數的轉輪王位,或者得到佛陀無見頂相的功德。 <2>在《菩提道次第論講義》和《事師五十頌講義》中說了,以上師作為對境,頂禮和祈禱的功德不可思議。 <3>把上師觀為本尊或蓮花生大士,一邊頂禮一邊祈禱,即使一剎那的憶念,也遠勝過千百萬劫中憶念本尊、修持本尊的功德。華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講磕頭時一定要如法,否則「除了自己的身體白白受累以外,沒有任何實義」。 四、圓滿修行所要具備的條件 (1)修法需要勇氣,打消顧慮,祈禱上師三寶加持。 (2)修法需要精進心,不能只說不做,去除散亂懈怠。 (3)把自己看成普通人,多下功夫,打好基礎,依次第修行。 (4)要發心清凈,就是利益眾生。把修行中的違緣轉為道用。 (5)對法要有希求心,始終祈禱上師三寶,尤其是祈禱法王如意寶。 (6)發願今生至少修一遍加行。對今生乃至生生世世是最好的開端, (7)不僅僅是數量上完成,同時還要保質保量。 (8)每一項最初以菩提心攝持,最後將善根迴向一切眾生。五、修前行的意義<1>對佛法生起堅固的定解。<2>將法融入自相續。<3>堅定自己對佛法的信心。<4>對今生乃至生生世世是最好的開端。<5>每一項用三殊勝攝持,諸佛菩薩的加持會逐漸融入自心,慢慢瓦解一切自私自利,利他心將會日益增上。評論(0)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