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國西域拓邊戰爭:建立三支強大的野戰軍團
史料表明,唐朝設置軍鎮,即從隴右、河西一帶開始。目前所見最早的軍鎮為洮州的莫門軍、廓州的積石軍,創置時間均為唐高宗儀鳳二年(677),稍晚一些的有儀鳳三年(678)創立於鄯州的河源軍。這三個軍鎮在軍事上均隸屬隴右節度使,其作戰對象主要是吐蕃。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唐朝在隴右、河西地區設置軍鎮,其直接動因應當就是為了加強對吐蕃軍事鬥爭的需要。
史載,儀鳳三年(678)九月,唐高宗召開御前會議,專門商討應對吐蕃軍事侵擾的問題:
[儀鳳]三年九月,帝以吐蕃為患,詔侍臣問……給事中劉景光奏日:「攻之則兵威不足,鎮之則國力有餘,宜撫養士卒,守御邊境。」中書舍人郭正一曰:「吐蕃作梗,年歲已深,興師不絕,非無勞費,近討則徒損兵威,深入則未傾巢穴,臣望少發兵募,且遣備邊,明立烽堠,勿令侵掠。待國用豐足,即一舉而滅之矣。」給事中皇甫文亮曰:「且令大將鎮撫,蓄養將士良吏,營田以救糧儲,必待足食方可一舉而取之。」……中書舍人劉禕之對曰:「……願戢萬乘之威,寬百姓之役。」給事中楊思徵曰:「……和好之謀,臣謂不便。」中書侍郎薛元超曰:「臣以為敵不可縱,縱敵則患生,防邊卒老,不如傑揀士卒,一舉滅之。」……競議不定,乃賜食而遣之, 龜》卷991《外臣部》「備御」門,如此詳細記載此次御前會議的商討意見,足見文章選編者對於此事的重視,亦可見吐蕃業已成為其時唐朝最大的邊患製造者,故唐高宗專門召開此次公卿大會,迫切希望臣僚們能夠拿出切實可行的對策。
此次公卿集議,《資治通鑒》繫於儀鳳三年九月丙寅(農曆九月十二)之後,也就是在李敬玄率18萬大軍慘敗於河源之後。我們這裡要關注的是:河源軍究竟創置於此次御前會議之前,抑或是之後?
河源之戰,《舊唐書"高宗紀》亦有載:儀鳳三年九月丙寅,「洮河道行軍大總管、中書令李敬玄、左衛大將軍劉審禮等與吐蕃戰於青海之上,王師敗績,審禮被俘。」這表明李敬玄是以「洮河道行軍大總管」的身份領兵出征,也就是說,在儀鳳三年九月的河源之戰中,唐軍使用的還是行軍總管制度。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其時「河源軍」尚未成立呢?答案是否定的。儘管李敬玄還是以行軍大總管的身份領兵出征,但並不是說「河源軍」就一定沒有成立。何以言之?
從全局看,河源之戰確以唐軍慘敗收場,但具體到局部的戰鬥,唐軍卻不無收穫。史載,左領軍員外將軍黑齒常之夜率敢死隊襲擊蕃營,從而為主帥李敬玄贏得收聚餘眾返回鄯州的時間,即是大敗中的小勝。事後,高宗「嘉黑齒常之之功,擢拜左武衛將軍,充河源軍副使」。黑齒常之出任「河源軍副使」的時間,在河源之戰以後,而在御前會議召開之前。據此可知,河源軍之設置,當在儀鳳三年九月李敬玄河源戰敗之前。
唐高宗為何要在河源戰敗之後召開御前會議來討論吐蕃擾邊問題?是不是因為他對軍鎮的作用產生了疑問?我的意見是,作為一種新軍事制度,軍鎮創置的時間畢竟不長,其在防禦吐蕃侵擾方面的軍事優勢一時還未能有效發揮,因此在面對河源之戰慘敗的嚴酷現實面前,唐高宗產生疑惑實屬正常反應。
推薦閱讀:
※美國國會提交有關中國武器報告,重點關註解放軍哪五種武器?
※古代打仗為何很少射毒箭?
※出自於楚漢戰爭的成語有哪些
※美國為什麼總是喜歡打仗?
※美國空軍為何要放棄曾經風靡一時的隱身轟炸機F-11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