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節選)》創新設計

一、 教學內容

通過分析評價,理解把握課文涉及的對生死和親情感悟的內容;體會幾處景物描寫的情味,評價品味作者沉靜、抒情、創新的語言。

二、課時安排

1、課時:一課時。

2、課型:鑒賞感悟課。

三、預習要求

1、結合文前「自讀提示」和課後題,閱讀課文,初步體會文章的內涵和情感。

2、閱讀有關本文的資料:《〈我與地壇〉導讀》,《秋天的思念》,《讀本》中《我與地壇》的其餘部分。

四、教學藍圖

本文是自讀課文,教學時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重學生自己品味;教師點要害,抓重點,撥疑難,排障礙。品味本文飽含感情充滿哲理的語言,對精彩語句引導學生分析評價,借鑒吸收,提升文學品位。另外需創設氛圍,通過各種手段,調動、喚醒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對母親的理解。

五、教學過程:

1、導語設計

( 聽音樂《命運交響曲》,大概2分鐘)

貝多芬,28歲開始耳朵有病,聽力逐漸衰退,到32歲基本喪失聽力。《命運交響曲》是他在完全喪失聽力的情況下創作的。面對不幸,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喉嚨」,譜下了音樂史上光輝的樂章,也奏響了人生的最強音。

古今中外像貝多芬這樣勇敢抗爭厄運,奮起拼搏成為生活強者的人很多。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就是其中一個。

2、簡介作者

(投影史鐵生畫像作為背景,配樂朗讀,屏幕顯示。)

史鐵生,當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他這樣解釋自己的名字:「心血傾注過的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讓歷史鐵一樣的生著,以便不斷地去看它。不是不斷地去看這些文字,而是藉助這些蹣跚的腳印不斷看那一向都在寫作著的心魂,看這心魂的可能與去向。」這也是對他作品最好的注釋。

史鐵生面對殘疾,曾一度彷徨苦悶,甚至於多次想到自殺,但最終還是面對苦難,頑強地活下來,並拿起筆走上了中國文壇。從殘疾者成為一名專業作家,史鐵生經歷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們一起來讀他的散文《我與地壇》,解讀他對生命、對人生意義的參悟。

3、研習課文

導讀第一部分

(1)史鐵生對生死的感悟是和一個特殊的環境聯繫在一起的,這就是地壇。請快速閱讀第一部分,思考:史鐵生為什麼喜歡地壇?(寧靜)

在人口密集、喧囂的大都市裡,這世外桃源般的寧靜,不僅襯託了作者的心境,也是作者當時需要的環境,它為作者提供了特定的情緒背景。

(2)那麼,這個安謐、寧靜的地壇給了史鐵生什麼啟示?

(一個人,出生了……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明確:生不該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人活著就應順從自然。

我雖殘疾了,但不能一味消極地想到死,應豁達地面對死亡,以平靜的心態看待死亡,從而獲得頑強活下去的信心,即熱愛自己的生命。

板書 我解讀生死:殘疾不消極 熱愛生命

(3)地壇具有什麼樣的特點給了史鐵生這樣的啟示?(荒蕪但並不衰敗)

課文第一部分有哪些文字是描述地壇荒蕪但並不衰敗的?(第三、五、七節)

①請朗讀第三節。

本單元學習重點是分析評價,借鑒吸收。你能否從思想、內容、語言等角度對此段話進行分析評價,從而汲取其中的精華?

點撥:「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中「這時候」指地壇褪去昔日的榮耀,盡顯滄桑時,「該」指「我」失魂落魄時,「我」似乎與地壇相憐相惜,而地壇更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容納了「我」。

荒園的破敗烘託了落魄者頹唐的精神狀態和悲苦的命運;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蕩卻讓「我」感到萬物盛衰皆自然。

「我」在地壇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理解了地壇的「意圖」,一顆痛苦的心得到寄託,得到安慰;地壇歷久而彌堅的活力正是激勵作者勇敢面對不幸,採取積極人生態度的取之不盡的源泉。

「剝蝕琉璃」、「淡褪朱紅」等文字超常運用,新穎奇崛,化靜為動,突出了剝蝕狀、淡褪狀、坍圮狀、散落狀。

②請朗讀第五節

在作者筆下,蜂兒、螞蟻、瓢蟲、蟬等小昆蟲真的如前句所述,不明白為什麼要來這世上嗎?作者明白了什麼?請評價有創意的語言。

概括:小昆蟲和草木當然明白,因為他們知道自己雖很卑微,且處在荒蕪地,但它們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著、活動著,向人們展現出繽紛的生命世界,無言地訴說著生命的美麗。而正是由於小昆蟲、草木等生生不息,地壇不再衰敗。

史鐵生想到了,當然明白了自己也應如園中的小昆蟲和一草一木,雖然身處逆境,但不能頹廢、消極,而應該像它們那樣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為世界增添一份活力與亮色。

「斜切下一溜陰涼」中的「溜」既準確地表現了狹長的空間,又有一種切下的動態;「蜂兒如一朵小霧」中的「朵」讓人既能感受到蜜蜂停在空中翅翼振動形成的如霧的形態,又有袖珍的花朵般的美。

③ 請朗讀第七節

有些人不理解這古園的形體,史鐵生是怎樣理解「任誰也不能改變的有些東西的」?同時細細品味語言之妙。

引導:景物描寫也是對生命的解讀,作者在此發現生命的根本處境,發現生命的種種狀態:落日映出最後的燦爛,雨燕高歌生命的力量,古柏坦然面對一切,落葉留下「回家」的美麗…… 從中體驗到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創造過程的美好與精彩。

世上有些東西是誰也不能改變的,萬古如斯的,既然如此,就不必太執著於一己的得失、榮辱、哀樂,人生須臾,滄海一粟,風物長宜放眼量。

地壇在不斷的變化中顯現出永恆的一面,作者由此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與永恆,欣賞到人類的步伐和舞姿,讚美著生命的呼喊與歌唱,從不屈中獲得驕傲,從苦難中提取幸福,從虛無中創造意義,完成了他思想的涅槃。

蘊含深意的景物,富有詩意的描述,是關於生命的寫真與夢想,也是史鐵生心魂的歌舞。

此段景物描寫細緻工巧,充滿靈氣,稍帶幾分神秘的色彩,人物感情滲透文字之中,萬物皆著「我」之色彩。聯想豐富,想像奇特,使景物形象更動人。

板書 地壇容納我:荒蕪不衰敗 生命永恆

(4)小結:地壇這座歷經400年滄桑的古園,饋贈作者是如此豐厚,使他從不幸中走了出來,所以作者「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去窺看自己的心魂」,去尋找生命的感悟,汲取頑強生活與奮鬥的力量。作者從心底發出這樣的感激:哦,地壇,我的古園,你是我的精神家園。

板書 地壇——精神家園

導讀第二部分

(1)作者在地壇想了好幾年,終於找到了答案,地壇幫他解決了該不該去死和為什麼出生的問題,擺脫了生與死的糾纏,從殘疾的陰影中走了出來,接下來最關鍵的問題是怎樣活下去?怎樣面對殘酷的不公平的命運?這個問題的解答,也不是史鐵生一個人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親的伴行,是母親的愛和理解幫他解決了怎樣活的問題,但這也使母親成為「活得最苦的母親」,請你談談如何理解這一點。

明確:母親理解兒子,送他去地壇,不敢問有些事,但是出於一個母親的本能,她又無法不為兒子擔憂,於是整日整夜處在痛苦、驚恐當中。同時她還希望兒子找到一條走向幸福的路,但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內心一直被這種矛盾反覆糾纏而痛苦萬分。「我」所承受的,是自己的不幸;母親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還要承受不能將這種痛苦現於形色的痛苦,所以,母親是活得最苦的。

板書 母親理解我:默默地愛 痛苦忍耐

(2)母親默默忍受著活著不如離開人世的痛苦,表現出堅強的意志和驚人的毅力,她無私地奉獻出毫不張揚的母愛,以自己的行動感染熏陶著殘疾的兒子。史鐵生終於逐漸地理解了母親,懂得了生活。下面部分作者用了哪些材料寫出他對母親的理解?

概括:①設想母親的心理 ②寫小說回報母親 ③整日懷念母親 ④痛悔自己的倔強羞澀

(3)哪一則材料或哪幾句話特別打動了你?請你有感情地朗讀並談談理解。

理解:①第一則材料:

「空落的,不眠的」等詞句形象地突出了母親的焦慮、空虛和痛苦,他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憂慮之中,因此「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此段文字,敘述與議論結合,自然滲透深沉的感情,寫得既飽含感情,又富有哲理,是對母愛的最至切的理解。

②第二則材料:

兒子想著通過寫小說回報母親,這是感受到了母親生命的沉重與痛苦後的希望,而母親來此世上似乎只是替兒子擔憂,她的悲苦太深重了。所以作者說上帝召她回去,也許是對的,因為這對忍受著巨大苦難的母親而言是一種解脫,而作者也只能以此作無奈的安慰。此時,史鐵生真正理解了母親的苦難與偉大。

③第三則材料:

從清晨到白晝、傍晚直到黑暗,縈繞在作者心頭的「只」有一個人,「只」有一件事;鳥兒歸巢了,我還能回到母親期待的目光中嗎?月亮浮起來了,母親還能「端著眼鏡」再來找我嗎?「我」懂得了母親那份毫不張揚的愛有多麼重要,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地壇的景色與為人子的情愫交織在一起,魂牽夢繞,痛徹心肺。這永久的懷念,不由人不感傷。

④第四則材料:

想想我們自己,有時是否也有如此的倔強與羞澀?再想想母親因為視力不好,而「端著眼鏡」在如此大的園子里找,不禁讓我們潸然淚下。假如此時母親正在尋找,作者肯定會大聲地喊:「我在這裡。」然而母親已離我遠去,痛悔之情無以復加。

(4)結合上面一些認識,思考:史鐵生從母親身上讀懂了什麼?

明確:艱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為所愛的人承受一切苦難,為所愛的人獻出一切愛,堅定地生活下去。

板書 我讀懂母親:承擔苦難 堅強生活

也就是說,母親的「活法」,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母親對待兒子的愛,讓作者明白了面對苦難應該怎樣活下去,所以,母親是史鐵生生命的航標。

板書 母親——生命航標。

(5)(看MTV《懂你》,創設氛圍,大概2分鐘)

聯繫課文、歌詞,再談自己對母親的理解,對母愛的認識。

小結:讓我們嘗試著去解讀母親,去解讀所有愛我們的人,為愛我們的人更好地生活。隨著背景音樂,請深情地朗讀第二部分第七節,帶著深深的敬意,一起來解讀母親、懷念母親。

4、總結課文

學完了兩部分,回過頭來思考,我們能夠看出這兩部分從內容上看是緊密聯繫的:第一部分寫我與地壇的故事,第二部分寫了在地壇這個大背景下,我與母親的故事;地壇是史鐵生獲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愛最深的地方,文章結尾說:「這園中不單是處處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告訴我們:母親與地壇已經合二為一了,是融為一體的。

從主題思想上看,兩部分也是渾然一體的:地壇使我平和豁達地對待生死,解決了為什麼生的問題;母親使我看到了生存的意義,解決了怎樣活的問題。

所以《我與地壇》整部作品雖然寫了不少客觀的景物和人事,但不是重點,作品構思的關鍵是在我與對象的關係上,重點在我從對象那兒所獲取的生存感悟上。

板書 感悟生命

5、布置作業

(1)閱讀《讀本》中《我與地壇》的其餘部分。

(2)寫作:《我與地壇》的讀書筆記;感受母愛。

[創意說明]

1、自讀課姓「自」,就更應注重發揮學生自主閱讀的精神,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提高能力素養,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參與者,要努力在作品和學生的心靈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樑。

2、音樂容易激蕩起情感的漣漪,能使學生迅速卸下原有的社會角色面目,接近或投入特定的文學境地;音樂讓課堂里形成了感人的氛圍,學生的心靈受到強烈的衝擊與震撼,引起的共鳴才是真切的、長久的,學生才能真正感悟生死哲理,理解偉大的母愛。

3、「文學教學的目的在於能給人以心靈的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間。」(王國維)「文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喚起人對未知世界的一種嚮往,一種想像力,一種浪漫主義精神,給人以精神的底子。」(巴金)此文教學就注意了發揮語文教材「情」與「美」的特點,著力於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和豐富學生精神世界,從而「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附1 板書設計:

我與地壇

史鐵生

地壇容納我:荒蕪不衰敗 生命永恆

我解讀生死:殘疾不消極 熱愛生命

母親理解我:默默地愛 痛苦忍耐

我讀懂母親:承擔苦難 堅強生活


推薦閱讀:

賬戶創新難助券商逆襲 (14.7.11)
製造業ERP到底是怎麼創新與轉型的?
再見、蘋果
直衝200萬!整版「猴票」再創新高!金猴到底能爬多高?
三大研發中心協同合作,本土化創新全面升級

TAG:設計 | 創新 | 地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