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研討|西洋刀劍知識

從1996年買到第一把德國軍刀起,趙愛國先生便與刀劍收藏結下不解之緣。十幾年來,他的足跡遍布北美,收得各國兵刃近千把,其中以西洋刀劍為主。在收藏的同時,他與國內外許多刀劍收藏愛好者保持良好的交往,並在兩洋刀劍的發展演變與鑒賞方面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為了增進國人對西方冷兵器的了解,趙愛國先生集多年經驗編著了《西洋刀劍---鑒賞與收藏》一書,書中包括160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40多個國家的240餘把刀劍,其規模為國內多年來外國冷兵器展出之首。


作者簡介:

趙愛國,美籍華人,刀劍收藏家,盛世收藏論壇資深會員。

2010年註冊為盛世收藏用戶,累計在線時間3,276小時。


刀劍屬於冷兵器,是鋼鐵的藝術,是強者的象徵。其作用於狩獵、自衛、比武、戰爭,其中以戰爭所使用的刀劍最為先進。受威脅的一方為求得自我保護,必須研發更先進的武器,因此,這也造就了科技的進步。同時,人類很多發明是伴隨著兵器的發展而來,所以沒有任何東西比兵器更貼近人類的命運。而在幾千年漫長的戰爭舞台上,刀劍扮演著最為重要的角色。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經過無數次戰爭的演變,起始於歐洲的刀劍逐漸發展成自己的模式,形成了西洋刀劍體系。加之無數能者的發明設計和巧匠古老神秘的工藝打造,最終西洋刀劍以其獨特的風格,高超的製作技術和精美的裝飾藝術而見聞於世,堪稱「世界五大名刃之一」。

西洋刀劍

西洋刀劍起源於歐洲,和其它地區一樣,它也經過了青銅時代和鋼鐵時代這幾千年的發展演變。

一、青銅刀劍時代

世界上最早發現青銅的是生活在伊拉克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就是從他們開始的,他們不僅了解地質學,知道如何獲得礦石和其他方面的工藝,而且還製造出完全不同的金屬,以及世界上第一種合金—青銅。在這以後,大約是公元前3700年,古埃及也發現了早期銅礦,而最早的青銅劍也是由埃及人在公元前2500年製作出來的。當時是採用粘土做模具,然後把青銅溶化後鑄造而成。到了公元前1900年,銅礦已經遍布世界許多地區,青銅刀具大概就是開始普遍出現在這個時期,並逐步取代了過去的石器刀具。公元前1700年,近東、愛琴海一代的青銅刀具經由希臘傳入歐洲,開始了歐洲的青銅刀劍時代。最開始製作刀劍採用的是普通銅,由於普通銅質地比較軟,所以最早的刀劍都比較短小,或者形如細長葉片,只具有刺擊的作用,長度一般在30厘米左右。 隨著科學和冶煉技術的發展,人們開始使用銅和錫混合材料鑄造刀劍,也就是最早的青銅。為了獲得最大的強度,人們巧妙的在刀片設計上做了改進,這種設計就是把劍的中間加厚、突起,兩側形成斜角邊緣,使刀片非常平衡,提高了衝擊性和切削能力。後來在歐洲出現了一種葉形葉片式短-劍,具有非常好的切割功能。青銅製成的刀劍不僅更加靈活、堅硬、鋒利、而且長度範圍逐步達到50—90厘米。

青銅劍

公元前9世紀

青銅刀劍

公元前17世紀

二、早期鐵器時代

鐵器時代是人類發展史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人類最早發現和使用的鐵是天空中落下來的隕鐵。隕鐵是鐵和鎳、鈷等金屬的混合物,含鐵量較高。很久以前,人們就曾用這種天然鐵製作過刀刃和飾物,這是人類使用鐵的最早情況。人們曾在古蘇美爾人所建的古烏爾城的古墓中發現一把由隕鐵製成的小斧。在古蘇美爾語中,鐵叫做「安巴爾」,意思是「天降之火」,所謂天降之火就是隕石。埃及古人乾脆把鐵叫做「天石」。可見人們最早認識鐵是從隕石開始的。鐵在自然界分布極廣,是地殼的重要組成元素之一,但是天然的純鐵在自然界幾乎不存在,而且鐵礦石的燃點也較高,又不易還原,所以人類利用鐵要比銅、錫、鉛、金等還要晚些。當人們在冶煉青銅的基礎上逐漸掌握了冶煉鐵的技術後,鐵器時代就到來了。

刀劍

鐵器時代早期

世界上有許多民族都先後掌握了冶鐵技術,小亞細亞的赫梯人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就已經掌握了冶鐵技術,但赫梯國王將冶鐵術視為專利,嚴禁外傳。赫梯王國衰亡後,冶鐵技術開始向外傳播。據考古發掘和文獻記載,使用鐵器最早,最普遍的兩個地區都是赫梯人的鄰居,東部為敘利亞、巴勒斯坦,西部為希臘。在雅典陶區的公元前10世紀的居住遺址中,鐵制工具與武器非常集中,有長劍、長矛、刀、斧、銼具等物,這些都說明鐵的使用在當時已經相當普遍,而且鐵開始經由希臘傳入歐洲。

鐵器時代希臘鐵劍

公元前6世紀

據說歐洲最早的鐵劍是在一座建於公元前8世紀的巨大古墓中發現的,這座古墓位於古老的赫斯特塔(Hallstatt)村不遠的阿爾阿爾俾斯山北麓(奧地利的特洛爾),離歐洲最早的煉鐵中心諾里克姆(Noricum)僅有40英里左右。在歐洲應該是邁錫尼人和原凱爾特人最先接觸到鐵制刀劍。當時邁錫尼人按照赫梯人的方法把刀片放在碳火中加熱,捶打成形,然後淬火在水中,大大增強了刀的硬度。而凱爾特人則發明了最早期的模式焊接,他們把事先準備好的鋼鐵棒交替纏繞在一起,然後在鍛鐵爐中加熱,達到焊接的程度,再經過打制和再加熱,再加工,反覆多次,最後製成刀劍。後來這種技術傳遍歐洲,使歐洲的刀劍製作進入了新的革命,無論是冶煉、鑄造還是鍛面打磨,都有了快速的進步和提高。由於鐵礦石越來越多的被發現和利用,鐵成為一種更廣泛的可用性材料,並開始具有大規模生產的優勢。雖然早期鐵刀在淬火硬化等鍛造技術上還不成熟,往往在強度和硬度上只是比銅劍略好一些,有時仍然會彎曲,而不是象後來的鋼鐵具有足夠的彈性。但是由於原料豐富,容易生產,鐵器還是逐步成為軍隊的主要武器。隨著工藝的不斷改進,刀劍不僅增加了長度,而且葉片變薄,有直刃有雙刃,輕巧靈便,十分有助於士兵一手持盾牌,一手持刀劍的作戰方式。

三、羅馬帝國時期

羅馬帝國建元27年,隨著羅馬軍團的崛起,歐洲鋼鐵刀劍也進入了蓬勃發展階段,羅馬軍刀就是這一時代的象徵。首先羅馬軍刀改變了傳統刀劍的風格,在製作程序上趨於簡單,使用單一的材質,這樣有利於快速生產並裝備軍隊。同時注重基本設計,刀片通常50-56厘米長,多採用雙刃、有尖,能刺能砍,使用靈活,十分適用於他們嚴格列陣的部隊。當穿戴盔甲,手持盾牌和長矛的敵對雙方作戰時,首先是遠距離投擲標槍,近距離接近敵人時,用一人高的盾牌防護全身。由於排的是摩肩接踵的密集陣,在展開貼身肉搏時,個人沒有很大的迴旋餘地,於是這種短-劍便發揮出極佳的效果,不論是機動性還是準確性,都有著致命的打擊。而當年在斗獸場上與獅虎搏鬥的勇士,還有那些在角斗場上廝殺拚命的角鬥士們,大多也是使用這類武器。

羅馬軍刀

羅馬時期

早期羅馬軍刀是以青銅製造為主,隨著鐵器越來越多的使用,鐵制軍刀逐漸出現在羅馬戰場。而且除了軍刀,鋼鐵也大量使用於羅馬軍隊,如頭盔、鎧甲、戰車等。使羅馬成為當時一個真正的鋼鐵帝國。隨著世界各地文化和科技的不斷交往,經過特殊冶煉的印度鋼鐵出口到希臘,而聞名於世,獨特珍貴的大馬士革鋼進入了波斯,這些優質鋼鐵以及先進的冶煉技術都促進了歐洲鋼鐵工業的蓬勃發展,使歐洲真正進入了鋼鐵時代。而刀劍作為鐵血的象徵,由於戰爭的需要,也經過了不斷的改進和創新。其中希臘劍、日耳曼劍都是這一時代的象徵。

四、中世紀時期

中世紀大約是從公元5世紀到16世紀,在這跨越千年的歷史階段,刀劍作為最主要的戰爭武器,不論在設計製作上,還是品種風格上,都有了不斷的發展。通常我們稱這一時期的刀劍為中世紀劍。實際上中世紀劍就其風格形式,可以說起源於公元前1500年,是傳統的單手劍,經過了青銅到鐵的演變過程。隨著羅馬帝國的沒落,德國、蘇格蘭、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等國家成為刀劍的主要發展地。雖然新式刀劍不斷出現,但中世紀劍始終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普遍採用雙刃,並設計有簡單的十字形護手。公元6世紀,歐洲凱爾特人的後代製作出凱爾特劍,這是一種新型雙刃長劍,由於當時士兵作戰多數以皮甲為主,所以這種長劍非常有利於在馬上和戰車上左右砍殺,其戰鬥力遠遠超過以前流行的單刃短劍。10世紀以後,淬火硬化鋼越來越常見,如法蘭克人製作的刀片,採用的就是一種高品質鋼。於是在刀劍的製作過程中,人們開始廣泛使用北歐「維京人」發明的一種焊接技術,就是把鋼焊接在鐵質刀體上,這種技術使刀劍更加堅韌鋒利。此後在歐洲又相繼出現了許多新的劍種。巨劍(claymore)是純粹的步兵劍,至少1. 5米長,劍體寬闊,刃身很薄,一切都是為了「劈砍」而存在。而闊劍(broad sword)有著典型的蘇格蘭風格,平行的劍刃,橢圓的頭部,寬厚的劍身,使其成為非常有特色的武器。這些劍種,即有長度的優勢,又有其寬闊的劍身和能夠雙手使用的劍柄,無論是馬上作戰,還是迎戰整齊的長矛步兵陣容,都能發揮出威猛強悍的作用,直到15世紀一直是主流作戰武器。到公元11世紀,歐洲還出現了一種帶有護手,稱之為諾曼類型的劍,這種劍減少了被對方砍傷手部的機會,非常流行於12、13世紀。伴隨著十字軍東征,在11—13世紀的歐洲也曾出現了一種騎士們所用的騎士劍(knight sword),劍刃為銳角等腰形,約80厘米長,單手持握。劍柄末端常有一圓球,此球非為裝飾,而是注鉛以配重,維持用力時手部的平衡,在馬上作戰可以充分發揮突刺的威力。

中世紀時期的劍

14、15世紀以後,由於鐵質弩迅速普及,鐵質盔甲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歐洲戰場,這些鐵板護具有效抵禦了刀劍的傷害,加之當時以馬上作戰為主,於是出現了雙手使用的長劍。此劍採用雙刃,根部較寬,但前部迅速斜銳,長度可達1.4米以上,是從砍殺向刺殺的過渡,對於穿破盔甲頸部和連接處等薄弱部位非常有效。1530年起長劍風行於歐洲,成為武士必備的兵器。但此劍多適用於刺擊,割砍功能較弱,所以當時學習和研究劍術蔚為風尚。長劍的手柄造型極多,制劍大師可隨個人的喜好設計出各種風格和款式,其中不乏精工細琢者,日後均成為兵器收藏家的最愛。14—16世紀,德國雙手刀也曾流行於歐洲,可以說這是中世紀時代步兵作戰所使用兵器中最笨重的一種。它的外形極少有改變,一般雙手刀重16公斤,專用於比武、城防戰或對付持長矛的集團步兵。雙手刀刃有時呈波浪型,容易砍斷敵方的長矛,接近十字型護手下方,有兩把突起的小刀,主要是防止格鬥時敵軍的刀劍割到手部。

雙手劍

中世紀刀劍種類很多,做工精良,雖然有的劍種看似巨大,但並不是很重,而且隨著作戰的需要,逐漸演變成為輕型敏捷的戰鬥武器。據權威人士研究比較,中世紀劍的平均重量,從10到15世紀為1.3公斤,而在16世紀平均只有0.9公斤,即使是後來稱其為「雜種」的大劍也不超過1.6公斤,這也是中世紀刀劍發展的一個特色。

除上述用于軍事方面的刀劍之外,在中世紀的歐洲還曾出現過幾種特殊的禮儀劍,如加冕典禮劍、羅馬教皇劍和榮譽授劍,這些劍代表著刀劍製作的最高工藝水平,而且象徵著權貴與榮耀。慶典儀式劍主要用於一些官方慶典儀式上,這個傳統始於公元之前7世紀早期的拜占庭帝國,而到了11世紀,這種風氣已經傳遍歐洲,除了官方慶典之外,歐洲人在一些盛大節日的表演,以及皇室婚禮、葬禮等場合也使用佩劍。現存的最大慶典儀式劍,當屬英國愛德華.威爾士的王子(後來的愛德華五世)之寶劍。而加冕典禮劍,因為是君主至高權力的象徵,所以製作最為精緻。最華麗的加冕典禮劍據說是查理曼大帝佩戴過的「喬伊烏斯」劍,是他在羅馬接受羅馬教皇加冕登基成為羅馬帝國國王時使用的劍。傳說中這把劍是「半人半神」的韋蘭鐵匠所造,或許就是查理曼大帝開創了由教皇用加冕典禮劍的方式向統治者祝福的先例,此後成為一項傳統。保存下來的加冕典禮劍非常少,最有名的是拿破崙用過的加冕典禮劍,這把劍的柄上鑲著一顆140.5克拉的鑽石,而正是由於加冕典禮劍代表著君主的高尚尊嚴,因此,人們已經把它們視為藝術品而不是兵器。

加冕禮劍

五、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是指13世紀末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而這一時期所經歷的四百多年時間,被認為是歐洲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由於這一時期科學快速進步,提高了冶金技術,使軍事武器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是歐洲人設計的鎧甲出現了更多的風格和模式,已經從過去沉重的板金變成輕巧靈活的鎖子甲,非常適合於作戰,尤其對於長矛和刀劍的攻擊具有極佳的保護作用。有人這樣比喻,歐洲人設計的鎧甲是為了打敗刀劍,而日本人設計的刀劍是為了擊敗鎧甲。正是由於當時鎧甲所具有的有效防禦性,不論是作戰部隊還是好勇的騎士都爭相使用,以至於大部分刀劍難以敵對,於是出現了穿甲劍(estoc)。這種劍完全不考慮砍殺的需要,在長達90—100厘米的劍身上,有著三菱、四菱、多菱形,甚至圓形橫截面,而在雙手使用的劍柄後有著一個配重球,可以加大突刺的力量,是當時馬上作戰非常有效的破甲武器。

鎧甲武士

除了穿甲劍,當時在歐洲流行的還有大劍。在15世紀,通過阿拉伯人的傳播,中國和日本先進的冶金技術傳入歐洲,使刀劍製作工藝大大提高。為了更好解決刀劍搏擊中「斬刺不能兩全」的問題,於是出現了大劍。因為大劍同時擁有騎士劍的「突刺」和闊劍的「劈砍」功能,而且大劍介於單手劍和雙手劍之間。大劍通常是雙刃,有尖,長度達120厘米,所以大劍的名字又叫「雜種」(bastard)。可以說,這種劍在當時是最完美的,無論在什麼條件下使用,都能發揮它的效用。德國劈刺劍是流行於日爾曼人之間的單手劍,它介於騎士劍和大劍之間。一般來說,它全長110厘米左右,約1.5公斤,設計精巧,剛柔相濟,無論是砍還是刺都能保證足夠的強度和破壞力。劈刺劍最早是為輕裝甲步兵所設計,後來逐漸為騎士階層接受。其「砍」和「刺」結合在一起的設計,對後世的武器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焰形劍(flame-bladed sword)別具一格,風靡一時,其特點是劍身形如火焰,具有波浪狀的邊緣,外觀醒目,令人望而生畏。此劍通常雙手持握,對長矛方陣具有較強的攻擊性,不僅能砍斷敵方長矛,隨之產生的震動和聲音,也會令敵方膽寒,對人員馬匹都有很大的殺傷力。此外,當時流行的還有德國左手劍、蘇格蘭砍刀等。

文藝復興時期大劍

隨著引進並開始使用火藥武器,以及戰術方面的變化,刀劍在戰場上的作用開始逐漸減少。於是在當時的歐洲開始流行一種單手雙刃民用武器,稱之為輕劍,尤其是在西班牙非常普遍。由於文藝復興的藝術影響,使這一時期的刀劍設計高尚,製作精美,風格各異,甚至輕劍的佩戴要與高雅的服裝相配,因此人們又稱輕劍為「服裝之劍」。在實用性方面,輕劍也變得輕、薄、快速、均衡,不僅為紳士貴族所寵愛,而且成為男士們普遍的一種裝飾佩戴和自衛與決鬥的武器。也正是由於輕劍的出現,推動了歐洲近代擊劍術的發展。這種輕劍,後來又叫做細劍、小劍,一直流行到17世紀,並逐步演化成為後來的體育擊劍比賽用劍。

六、近代和現代

17世紀以後,由於槍炮的大量使用,刀劍逐漸退出了戰爭舞台,而更多的是出現在禮儀場所,為達官貴人所佩戴。同時,在部隊也多為軍官禮儀佩戴和作戰指揮所用。17世紀中期,在德國海軍高級將領中開始佩戴一種叫「授帶劍」的輕型裝飾劍,後來在上流社會很快形成一種時尚。貴族們爭相在禮服的腰帶和授帶上佩戴這種裝飾劍。這種劍的劍體輕盈,裝飾華麗,不僅增添了佩戴者的幾分高貴,同時也具有相當的防身功能。因為劍身設計多為三-棱和圓形,而且帶有血槽,尖部極其銳利,可以輕易刺穿人體。17到18世紀也是歐洲刀劍裝飾藝術的黃金時代。由於刀劍更多的從戰場轉入民間,作為民間主要的防身武器,刀劍似乎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刀劍也逐漸集武器和裝飾功能於一身。在設計和裝飾上,能工巧匠們各顯神通,其劍柄、劍鞘分別裝飾以黃金、寶石、白銀、水晶、ㄨㄚ、ㄨj、獸皮等。刀體覆蓋燒蘭、鍍金圖案,以及各類銘文雕刻,可謂無所不用其極,使歐洲刀劍在裝飾藝術上達到巔峰。

現代海軍軍刀

18世紀的歐洲,雖然槍炮進入了主戰場,但刀劍並沒有立即消失。當時在歐洲軍隊中非常流行一種「籠形擊刺劍」。這種劍起源於蘇格蘭,是在他們民族性的武器闊劍和斬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由於不再需要對抗鎧甲,劍體趨於小型化,通常帶有籠形的護手,以保護手部和碗部。劍長100厘米左右,刀刃雖然變窄,但極其尖銳鋒利,對於當時身穿棉織品軍服的兵士,不論是刺殺還是切割都非常有效。由於大多數軍隊仍然保留騎兵,而馬刀作為騎兵最主要的設備,其作用超過了馬槍和手槍,所以騎兵-刀仍然流行並不斷改進。值得一提的是,1797年7月,拿破崙的法國遠征軍在埃及的開羅城外與當地馬穆留克騎兵的一場激戰,根據當時法軍著名的騎兵指揮官考伯特將軍的記載,這些佩戴著烏茲鋼彎刀的馬穆留客騎兵非常彪悍,「對我軍造成的傷害可謂十分驚人,他們只是將刀前伸,靠著戰馬的衝擊和手腕的力量,將刀身砍入我們騎兵的身體,或是將刀橫拉,憑著相對速度就可以造成可怕的傷口」,「戰鬥結束後,我的部下有的身首異處,有的身體斷成兩截,受傷者傷勢也極為嚴重,手背、手腕全部被切斷,十分凄慘」。這一慘痛的經歷,使法國人不得不仔細研究馬穆留克騎兵所使用的烏茲鋼彎刀。其實烏茲鋼刀就是大馬士革刀,由於做工獨特,堅韌無比,加之刀身彎曲,非常適合馬上作戰,其作用好過歐洲以刺為主的騎兵刀劍。大概正是由於這些血的教訓,歐洲騎兵-刀開始轉化成彎曲型,而且不斷有新的款式問世,直到1908年英國還通過了全新設計的騎兵刀。19世紀後,不僅軍用佩劍按軍官級別分類,形制分明,等級嚴格,而且歐洲各國的司法、警察系統和政府部門的官員也按級別佩戴專用刀劍,從此貴族和平民佩劍的風氣開始消失。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軍刀

由於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工業革命、還有戰爭,使整個世界從近代以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歐洲刀劍從此也登上了美州和澳州大陸,並在這些新大陸上經歷著血與火的廝殺拼搏。幾百年過去了,歐洲刀劍逐漸演變成一種獨特和完整的西洋刀劍體系。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不論是美洲刀劍還是澳洲刀劍都與歐洲刀劍有著密不可分的親緣關係。在美國近代非常流行一種佩劍,稱之為兄弟會劍或共濟會劍(masonic)。此劍起源於蓬勃發展的歐洲中世紀,並且和基督教騎士、十字軍東征有很大關係。兄弟會劍裝飾華麗,風格各異。通常使用不同顏色的金屬,如銀、金、銅、鐵製作,而且往往鑲嵌各種色彩的寶石和特殊材料製成的符號。劍身有各種銘文和圖案,給人以極佳的視覺效果。幾百年來,兄弟會劍不只是作為武器,更重要的它是一種象徵。因為它植根於榮譽、歷史和傳統,代表著正義、正直和真理,所以往往是在人們參加一些重要活動和禮儀儀式上佩戴,以表達這些人同心共濟的信念。

現代德軍軍刀

隨著拿破崙時代鎧甲的衰落,現代軍刀重新登上戰場。現代軍刀一般長90—100厘米,刀柄有護手,刀身有一定弧度,單刃,方便砍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不論是騎兵-刀還是步兵刀都發揮出良好作用。在現代軍刀中,最為經典的應該是指揮刀系列。由於指揮刀代表著指揮官的權貴,在戰場上軍官佩戴指揮刀,象徵著權力和勇氣。而在正式慶典、閱兵、禮儀活動中,軍官佩戴指揮刀更蘊含著軍人的榮譽和驕傲。正因為如此,指揮刀往往根據軍人的級別,軍種的不同,都經過一番精心的設計和打造。此外還有軍人佩劍,雖然佩劍可以說是軍服的一部分,而不再成為武器,但它賦予軍人的威嚴和力量是無法能用其它來替代的。在歐美各國中,尤其又以德國對佩劍最為痴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皇帝威廉為鼓舞士氣而下令鍛造了一批軍官榮譽佩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又將多達一百多種的佩劍頒發給各種人員,其中不乏名工匠製造,其用材之名貴,製作之精美,使人感嘆。由於現代軍刀與佩劍多採用優質鋼材,並使用現代鍛造技術,不論是製作工藝,還是造型裝飾藝術,都達到了相當的水準,成為西洋刀劍的典範。

推薦閱讀:

八字命理基礎教程 命理學入門重點知識--相關文章
第二章 風水基礎知識
八字知識 四柱結構

TAG: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