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攝影」九眼樓:北京長城第一高樓

「原創攝影」九眼樓:北京長城第一高樓

(2010-07-06 09:50:02)

轉載

標籤: 長城箭扣北京結西大牆刀把樓九眼樓休閑旅遊雜談 分類: ◆長城行攝

◇攝影手記文/攝 觸景生情

北京長城第一高樓

01/九眼樓

如果有人問,北京都有哪些著名的長城?幾乎所有的人都可以脫口而出:八達嶺、司馬台、居庸關、慕田峪、箭扣……;而如果有人問,這些長城中最高的一座敵樓是哪座?恐怕就沒有多少人能給出答案了。圖片上的這座敵樓的名字叫「九眼樓」,建於明代,至今已有460餘年的歷史。是北京所有長城敵樓的第一高,海拔1141米,位於懷柔雁棲鎮與延慶四海鎮交界的火焰山上。

請點擊本文圖片,觀看大圖最佳視覺效果

提示:如果圖片變紅叉看不到,請將滑鼠置於其上,然後:

點右鍵——→選擇「顯示圖片」

組一 九眼樓

九眼樓建於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時稱「火焰山樓」。

當時隸屬九邊鎮之一的宣府鎮管轄,是該轄區東路防務的起點。

02/矗立在火焰山之巔的九眼樓

03/「天際高梯拱帝州,高台插漢眺燕幽。」

04/九眼樓

之所以稱之為「九眼樓」,是今人約定成俗的叫法,因其四面外牆上各有9個箭窗而得名。九眼樓的外牆與主樓之間,還設有寬1.2米的環形通道,供守城將士來往巡視。由此可見,外牆是九眼樓的第一道防禦屏障。

05/九眼樓

九眼樓西側用磚砌成的石階,是進出主樓的唯一通道。石階至今保存完好,共21層。

06/九眼樓

【左】明代遺留的題詩碑,內容為一首七律,標題為《登火焰山樓》,作者為巡按直隸監察御史吳禮嘉。由此可證,九眼樓在明代的官方稱謂是「火焰山樓」。九眼樓存留至今的古代碑刻達24塊之多,這在萬里長城上絕無僅有。由於年代久遠,字跡不清,再加上石碑破損,很難完整辨認。查證《延慶縣誌》,將部分詩文抄錄於下:

《登火焰山樓》吳禮嘉(明)白雲層里插危台,俯瞰窮芳亦壯哉。萬疊關山皆北向,九天靈彩自東來。風清鼓角龍沙靜,光閃旌旗海曙開。仗劍高登霜氣肅,欲憑火焰暖霞杯。

《登火焰山漫題二首》徐申(明)天際丹梯拱帝州,高台插漢眺燕幽。風雲北極憑欄動,星斗西垂倚劍流。龍嘯層巔朝雨霽,虹垂大漠夕陽收。幸簪白筆巡行暇,暫向青山紀勝游。

曉霧揚兵紫氣重,振衣一上最高峰。樹從碣石晴霞繞,酒近華陽彩霧封。雙闕長風吹薜荔,九陵明月掛芙蓉。群公鳴隕皆破穡,彷彿相攜塵外蹤。

【右1】九眼樓內部環境,四面均設進出的拱門。

【右2】九眼樓旁豎立的古代石碑,內容多為讚美九眼樓的詩句。

【右3】依樓體修建的影壁,上面鑲嵌著四塊碑刻。

【右4】影壁上精美的瓦楞雕刻。

07/九眼樓上俯瞰西大牆

站在九眼樓上拍攝的西大牆長城段,那是我來時走過的線路。夏季的火焰山,漫山開滿了白丁香。無論行於山中,還是站立在九眼樓上,隨時都可以感受這清新而芬芳的花香。

08/接片,九眼樓上遠眺箭扣全線

站在九眼樓上,可完整的眺望箭扣長城全線景觀,為箭扣全線最佳拍攝角度。(請點擊圖片觀看大圖和標註)

說起九眼樓,就不得不提到北京結和西大牆。它們互為連通,共同承擔著長城的防禦功能。

下面,就請您跟隨我的鏡頭,一起領略北京結和西大牆的沿途風采。

組二 北京結

北京結與九眼樓一南一北,由西大牆連接,遙相對望。北京結地勢險要,三路長城在峰頂交匯:

東連箭扣(內長城),西抵黃花城(內長城),北接九眼樓(外長城)。

09/北京結

左側山峰最高處的敵樓就是北京結,右側蜿蜒的長城就是西大牆。從北京結向北,沿西大牆徒步約8公里,就可抵達九眼樓。

10/北京結

北京結東側,與箭扣長城段連接部分。山體上的城牆看上去就像一段飄揚的絲帶,而要領略西大牆秀美的風光,首先要翻越這段扶搖直上的山峰。

11/北京結

北京結北側,午後,行攝西大牆途中拍攝。一片流雲掠過,盡情領略這份天地、長城與峰巒之間的壯美。

12/北京結

北京結北側,清晨,行攝西大牆途中拍攝。漫天流雲風乍起,風景這邊獨好。圖片上,左側為東向,與箭扣相連;右側為西向,可抵黃花城;中路順勢而下為北向,通過西大牆連接九眼樓。

組三 西大牆

西大牆長城段南起北京結,北抵九眼樓,宛若一條巨龍盤桓在起伏的崇山峻岭之巔。

由於遊人較少涉足,徒步須穿越樹枝與灌木叢生的城牆。

13/西大牆

在此說說西大牆與箭扣之間的關係。通常來說,箭扣長城指的是東線制高點「正北樓」——西線制高點「北京結」之間的一段約20公里的線路。而箭扣長城還有兩條延長線:一條是牛角邊延長線,從「正北樓」向南約4公里,可達慕田峪;另一條是西大牆延長線,從「北京結」向北約8公里,可抵「九眼樓」。

14/西大牆全景

站在北京結上俯瞰西大牆全線,長城宛若一條巨龍盤桓在起伏的崇山峻岭之巔。

(註:右側突出的那部分為「刀把樓」)

15/西大牆光影組照

16/西大牆光影組照

組圖15、16攝於午後,在8分鐘的時間內,站在北京結上拍攝的8張片子。同一角度同一位置,由於天上流雲的投影變化而得到了不同的光影效果。這一天,我獨自默默的站在北京結上,靜靜的欣賞這瞬息萬變的風景。對於風景攝影而言,這是夢寐以求的效果。光,是攝影的源泉;影,是攝影的靈魂。

17/西大牆沿途風光·刀把樓

這裡是西大牆的刀把樓,兀自從長城的主體分支出來,顯得很奇特。值得留意的是,這裡有一條整個西大牆唯一下山的路,可返回西柵子村。

18/西大牆沿途風光·刀把樓

刀把樓與西大牆連接的形態。為什麼古人在修建長城的時候,一定要建這麼一小段「多餘」的部分呢?現在已不得而知。根據地形推測,可能有兩個答案:一是刀把樓所處位置正好是一個突起的山包,因此建這樣一個分支,更有利於觀察「西大牆」全境的敵情,起到更好的監視作用;另一個是此處地形最有利於與山下連接,因此專門修建了這段用於搬運、儲存糧草和兵器的中轉站。

19/西大牆沿途風光

20/西大牆沿途風光

21/西大牆沿途風光

22/西大牆沿途風光

23//西大牆沿途風光

這個殘樓的背後就是直上雲霄的火焰山,圖片上可隱約看到矗立在峰頂的九眼樓。

24/西大牆沿途風光

◇本文圖片攝於2010年6月20日、7月3日

25/花絮

2010年6月20日下午行攝期間,在西大牆偶遇3個西班牙人,一男二女。由於正值世界盃小組賽期間,俺就與男的聊了起來。他對西班牙首場輸給瑞士的比賽結果非常不滿意,並表示西班牙一定能夠憑藉實力小組出線。後來我們又聊到了北京的長城,分手時合影留個紀念。

細說九眼樓

文/觸景生情

行攝九眼樓一直是我計劃完成的任務,此行終於了卻了一樁心愿。萬里長城上的敵樓不勝枚數,威鎮天下的名關名樓也是為人稱道。而提及九眼樓,卻多少顯得有些默默無聞、鮮為人知。其實,無論從建築規模還是歷史底蘊,我們甚至可以說,九眼樓絕不輸給長城的任何一座敵樓。

讓我們來看看九眼樓的三最:

一、地勢最高:九眼樓海拔1141米,比箭扣最高的北京結高出120米,比司馬台著名的望京樓高出155米,為北京長城敵樓第一高;

二、箭窗最多:一個敵樓的箭窗數量,標誌著其防禦作用和規模大小,同時也標誌著其軍事的等級地位。北京古北口與金山嶺交界的二十四眼樓的箭窗多達24個,而九眼樓每面牆上的箭窗就有9個,四面牆加在一起就多達36個。令人遺憾的是,無論九眼樓還是二十四眼樓,都由於年久失修而不復完整;

三、碑刻最多:長城上為某座敵樓立碑題詩的情況絕無僅有,而九眼樓存留的古代碑刻竟多達24塊。碑刻內容多為讚美的詩句,抒懷壯志的有:「風清鼓角龍沙靜,光閃旌旗海曙開。伏劍高登霜氣肅,欲憑火焰暖霞杯。」描繪險要的有:「天際丹梯拱帝州,高台插漢眺燕幽。風雲北極憑欄動,星斗西垂倚劍流。」古代軍事家、詩人如此鍾情於一座敵樓,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了九眼樓的地位與眾不同。據《明長城實考》記載:「從山海關到嘉峪關,萬里長城沿線所見古代長城記功碑很多處,而題詩碑,惟此一處。」由此可證實九眼樓深厚的文化積澱。不過,這些碑刻內容由於年代久遠,字跡不清,再加上石碑破損,很難完整辨認。

明朝為了抵禦蒙古族的入侵,分設遼東鎮(今遼寧北鎮)、薊州鎮(今河北遷西縣西北)、宣府鎮(今河北宣化)、大同鎮(今山西大同)、山西鎮(今山西寧武)、延綏鎮(今陝西榆林)、寧夏鎮(今銀川)、固原鎮(今寧夏固原)、甘肅鎮(今甘肅張掖)九大邊防軍事重鎮,統稱九邊鎮。而九眼樓正是隸屬宣府鎮管轄的防區,是該轄區東路防務的起點、最東端。同時,也是宣鎮長城段離京師和皇陵最近的一個敵樓。勿庸質疑,九眼樓自明代起,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地標建築。

九眼樓建於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時稱「火焰山樓」,迄今已460餘年的歷史。外牆與主樓之間,設有寬1.2米的環形通道,供守城將士來往巡視。至今,曾經的雙層敵樓僅剩底層,高7.8米,外牆邊長13米。

登長城請自覺愛護環境!做到三不:

不亂寫亂畫、不亂扔垃圾、不破壞文物!

推薦閱讀:

游八達嶺和居庸關長城
《長城》,漢化版的《星河戰隊》
【八卦說】趙又廷帶高圓圓溜長城,林狗為啥當電燈泡?
景甜怎麼都紅不了的原因,看完《長城》後我徹底明白了
長城——雖然萬里連雲際,爭及堯階三尺高

TAG:攝影 | 北京 | 原創 | 長城 | 高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