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 《平沙落雁》賞析
《平沙落雁》,可以說是近三百年來流傳最廣的一首琴曲,最早見於明末潞王朱常芳編訂的《古音正宗》琴譜,但明末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曾提到,《徽言秘旨》的編者尹芝仙在明萬曆末年左右,在浙江紹興向王本吾學過《平沙》,可見此曲的創作時間還要更早一些。
其後,有五十餘種琴譜集刊載了不同傳派的同名琴曲。關於此曲的作者,各譜集所載不同,所託者有唐代的陳子昂,宋代的毛仲敏、田芝翁,明代的朱權等,至今尚無定論。
關於此曲的表現內容,有代表性的說法是稱此曲「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
此曲意境高遠,雖取「靜」境,但於「靜」中所蘊涵的,卻是處於逆境中隱逸之士的「鴻鵠之遠志」,其濟世之志並沒有泯滅,與完全的歸隱心境還是不同的。清代《天聞閣琴譜》在此曲解題中這樣寫道:此操氣疏韻長,通體節奏凡三起落。
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飄渺,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迴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
現代琴家所彈《平沙落雁》一曲版本很多,但其中以張子謙所傳《蕉庵琴譜》本和管平湖所彈《琴學叢書》本為最多。管平湖所彈此曲,乃得自九嶷派楊時百傳授,曲境高遠、淡雅,用指蒼勁有力,其左手吟猱變化極為豐富。
全曲六段,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與前人所謂「通體節奏凡三起落」相合,即:「初彈」(一、二段),寫鴻雁來賓,「欲落」(三、四段), 「將落」(五段), 「既落」(六段)。
樂曲一開始以清亮的泛音奏出,主音La作八度跳進,以及純五度在重拍的停頓,造成了安靜的氣氛,這一泛音段落最後徐緩低沉地結束在低八度的主音上,似遠遠望去的一幅碧雲天凈,江涵秋影之暮色景象,接著長時值的主音多次出現,樂曲以徐緩平淡的樂句逐漸開始引入樂曲的主題,拖長的主音逐漸讓給屬音Mi或上中音Do來作終止,使樂曲逐漸緊湊起來。最後在綿長低沉的樂句之後結束以一小短高亢的動機結束了這一樂段,似遠處傳來幾聲群雁的鳴叫,並給下一段的主題作了提示。
第二部分,即樂曲的第三、四、五段是全曲的主體。作為一種內部結構上的統一在這三個樂段的開頭,有一個共同的曲調,似表現「迴環顧盼,空際盤旋」、「欲落將落」的曲境,其旋律為第四段雖然是上一段的重複,但由於樂曲情緒的發展,故加用了右手的撮音,從而增強了音量,似有棲宿平沙,風波蕩漾,驚飛不定之意趣。
在這裡,音樂的動勢與畫面情境的動感效應,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相互作用。曲中以悠揚婉轉的音調,抒寫雁群將棲息沙洲,欲落未落之時的情境,即所謂「靜境中之鬧境,鬧境中之靜境」。
當然,這種視覺效果,對於音樂的審美體驗來說,仍然是輔助性的。對於這首琴曲的音樂來說,那種悠遠的意境、飄逸的心緒,才是更本質的。
第五段在曲調稍作重複後巧妙地轉入新的材料,樂曲情緒逐漸下行,最後幾聲「撥刺」後突然以一個「伏」的指法剎住,音樂出現一個短暫的中止,似空際盤旋之後撲落江皋。
其後,樂曲展開一個全新的樂段,數聲急驟的哀聲嘹唳之後,鳴聲漸緩,逐現平沙水雲、寒星點點之寧靜……
《平沙落雁》是一首很富有詩意的琴曲,聆聽這首琴曲,猶如欣賞意境悠遠的古代水墨畫。由於在演奏技法上,大量運用左手的吟、猱、綽、注、撞、逗,以及連續的上下、進復、退復等走手音,從而形成氣韻悠遠的旋律線,使琴曲極具傳統琴樂清微淡遠之意味。和《琴學叢書》本相比,《蕉庵琴譜》本的《平沙》節奏更為舒緩抒情,氣息更加綿長。
而《梅庵》本的《平沙》更具有一種「寫實」風格,著意描繪群雁起落、扑打喧鬧的情趣。古琴作為一種文人音樂,其中很多作品乃是中國文人用音樂的形式表現文人化的情趣和意蘊。比如,從曲名來看,《平沙落雁》其實是古代《瀟湘八景》之一,它是古代山水畫、詩歌經常表現的題材。
北宋時期,以畫「山水寒林,情致閑雅,體象雍容」見長的畫家宋迪,繪有《瀟湘八景圖》。可惜八景真跡恐已不存。其他如傳董源《瀟湘圖》、王洪《瀟湘八景》等。
宋迪之作,也以深遠與平遠之構景居多,尤其《平沙落雁》,可能為典型的平遠江湖的沙洲景緻。宋代書法家米芾見宋迪八幅《瀟湘八景圖》,即拍案叫絕,曾給每幅畫題詩,一時傳為佳話。
米芾的《瀟湘八景圖並序》是這樣的:「……洞庭南來,浩淼沉碧,疊嶂層岩,綿衍千里。際以天宇之虛碧,雜以煙霞之吞吐。風帆沙鳥,出沒往來。水竹雲林,映帶左右。朝昏之氣不同,四時之候不一。此瀟湘之大觀也!其中「平沙落雁」寫道:歲宴江空,風嚴水結。馮夷剪冰,飄飄灑雪。浩歌者誰?一蓬載月。獨釣寒潭,以寄清絕。
歷代以《瀟湘八景》為詩的更是不勝枚舉。如宋人劉改之詩《平沙落雁》:「江南江北八九月,葭蘆伐盡洲諸闕。欲下未下風悠揚,影落寒潭三兩行。天涯是處有菰米,如何偏愛來瀟湘。」元朝鮮於必仁的曲《普天樂 平沙落雁》:「稻粱收,菰蒲秀。山光凝暮,江影涵秋。潮平遠水寬,天闊孤帆瘦。雁陣驚寒埋雲岫,下長空飛滿滄洲。西風渡頭,斜陽岸口,不盡詩愁。」這些詩和畫,對於我們理解琴曲《平沙落雁》的曲意和意境,或許會有所助益的。
當然,對於古代詩畫中包括《平沙落雁》的「瀟湘八景」,尚可有別的解讀。美國學者阿爾弗雷達莫克(Alfrda Murck ) ,寫有《瀟湘八景與北宋的流放文化》一文,認為瀟湘八景所暗含的,是被逐文人的不滿和隱逸文人的志不得伸,他將「瀟湘八景」置於當時的政治、文化語境中,闡釋古代文人內心的憂憤與不平。文人流落於瀟湘,孤身一人,在蕭瑟的秋風中,似乎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其時失群的歸雁充滿了凄涼之意。
宋迪在其《瀟湘八景》的《平沙落雁》中隱隱地流露出這樣的哀情。後來中國文人的同題山水畫,也都沿襲了這條路子。因此,對於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的中國文人來說,無論得意、失意或隱於朝,古琴——都是他們寄託情志的良伴,在離群索居、游於方外的生活中,以琴求道。通過「目送歸鴻,手揮五弦」而得意忘形,游心太玄,以求達到物我為一與天地合一的境界。
此即琴曲《平沙落雁》解題所謂「蓋取清秋寥落之意,鴻雁飛鳴」, 「借鵠鴻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
推薦閱讀:
※【名品賞析】元代 錢 選作品欣賞(六)
※樂游原原文、翻譯及賞析
※《滕王閣序》賞析是什麼?
※《與朱元思書》賞析是什麼?
※如何賞析王勃的《落花落》?